育儿心得-面对自闭症的儿子,我怎么办

11-25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有哪些可以用的新的教育观念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育儿心得-面对自闭症的儿子,我怎么办”,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育儿心得-面对自闭症的儿子,我怎么办

我是一个母亲

我和世上千万母亲一样平凡普通,我也和世上千万母亲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健康孩子。可老天让我成为了一个双残疾孩子的母亲!

那是85年阳光明媚的春天,我怀着兴奋、喜悦的心情迎接小生命的到来。终于,儿子降生了!但却是个残疾孩子。

当时,面对儿子这种情况,我手足无措,恐惧从四面八方向我袭来,我不知道如何是好。我哭过,恨过自己无用,作为女人,连一件女人最普通的事:生一个健康孩子都没做不好。孩子是那么不完整。于是,我开始心里很不平衡,看着周围的孩子都那么健康,我嫉妒:问过自己,骂过老天,为什么?为什么?给我一个这样孩子!可这一切都无用。

于是,我采取自救!首先我要自己先把自己拯救出来,平静心态,接受现实!而当我看完一本叫做《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书时,我懂了,人生谁没苦?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海伦·凯勒对生活那股强烈的爱感染了我,热爱生活,珍惜生活,我需要的。我理解海伦·凯勒妈妈对女儿的那种无微不至的爱,我想每一位母亲都感受的到吧。母爱是世上唯一无条件的爱,是无私的爱!在对待自己儿子的这种情况,我释怀了,放下了包袱。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里,我很佩服沙莉文老师,当海伦·凯勒对生活完全失去信心时,沙莉文老师来到她的身边,帮助她感受生命,认识世界。沙莉文,让我重新燃起了希望。我何不自己教儿子认识日常生活的常识呢?

首先,我要端正态度,我把儿子看成是个完全健康的孩子,培养他、帮助他、协助他、引导他,完成爬,坐、站、走、人生第一步!

引导他目光、语言、观察、对周围事物好奇心。这是自闭症儿童最欠缺的,和儿子做好朋友,做儿子的同学,陪儿子写作业,陪儿子和他同样有残疾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期待儿子参与。我也和儿童一样讲起小孩最初级语言:我不和你玩,我和他好。看起来我很幼稚!呵呵……可这正是我们孩子需要的。妈妈陪儿子和更多孩子在无忧无虑,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快乐长大!我儿子在成长中没有分数的概念,没有成绩的压力,只要他努力去学,那就足够了!健康小朋友一天学习十个字,那时我儿子每天能看我一眼我就知足了。我逢人就说我儿子很棒!鼓励他,赞扬他。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希望别人赞扬自己,而自闭症儿童也很需要别人的赞扬及认可。在别人的赞扬声中,他们可能更愿意去与人接触或更愿意去做去学。我从不想后30会怎么样,更不回忆前20年的快乐。我只想现在怎么能把儿子带大,并让他快乐成长?我从不放弃任何一个与孩子互动交流的机会,哪怕只是一个眼神!在我陪伴儿子成长的过程中,儿子也影响着我,儿子让我变得更强大。一个残疾孩子的成长是让一个母亲变得更坚强、更成熟的过程!当我快要坚持不下的时候,我总想到: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人比我更辛苦,更艰难,我的苦、累都不算什么。

我看着儿子一天比一天进步:从不开口讲话到开口讲话;从短句子到长篇大论;从汉语讲到英语;从现代讲到历史……我看在眼里,笑在心里,泪也流了。儿子成长是对妈妈成熟的考验,妈妈的言行,妈妈的情绪,都影响着儿女。所以作为母亲,我们都要注意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

一个人的第一任老师是妈妈!孩子从小就看着妈妈的一举一动,学着妈妈,模仿妈妈。妈妈发脾气,儿子会愣愣看着;妈妈温暖地笑了,孩子会笑得比谁都甜蜜!

作为母亲,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好好成长,好好生活。可有时老天会作弄人,开一些玩笑,我们作为家长,最重要的还是心态,用平和的心态看待,接受现实,并用积极的态度去改变你所能改变的,竭尽所能去帮助孩子及爱护孩子。这就够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关于自闭症孩子智能状况


自闭症孩子智能状况是怎么样?其实大部份的自闭症的孩子或个案,他们的智商都在中度的智能不足。我这里的调查是25%,有的调查是15%的自闭儿,他的智能是正常的,就是他的智商在70以上。70以下就是智能不足,大部份的自闭症孩子都是智能不足。假如真的要去领残障手册,他其实可以是智能不足、自闭症、是多重障碍。有些家长不选智能不足,他只要选自闭症那个部份而已。从这里可以知道说他除了语言慢、人际关系的障碍、还有固著行为外,常暗示“自闭儿智能也不好。增加他在训练跟教养上的困难程度。

第五自闭儿的认知功能到底怎么样?有些家长觉得他们的孩子在二三岁以前非常聪明,是个天才。有个妈妈记得很清楚,她的孩子在一岁八个月时,她给他玩电脑问答。这个例子是在美国,电脑上问他美国现任总统是谁?第几任总统是谁?他都可以按到正确的钮。他的妈妈就想,他才一岁八个月,就懂这些常识。觉得他是天才,后来就发现,他们的天才不太像天才了。在幼儿园,大家玩比较大比较精细的动作,他都做不来;颜色、数字教了很多,他都学不来。可是他背的方面还是很厉害。

从这里我们就知道,很多自闭症的孩子,在认知功能上会有很不平均的分布。比较好的常常是记忆力,还有空间概念。空间概念的表现,好像拼图,有自闭症的孩子拼图很厉害的。有个妈妈买拼图,买到最多四、五百片的,他一下就拼出来了。妈妈不晓得买什么给他拼,结果他把拼图翻过来,背面拼,也给他拼出来了就是说他们的空间概念很厉害。还有一个就是,一个小孩看过人家修电梯,看一次而已,回家就画出来了。画出电梯里面的绳索,滑轮的变化。这就是一种空间概念很厉害的地方。

很可惜的就是除了记忆力特别好,还有空间概念特别好以外,这群孩子常别的能力不怎么好。尤其有些能力特别差,这就牵涉到许多能力,跟生活上实用有关的。就是一些比较抽象思考推理能力,还有运用的能力,比如说他会背:看到红灯要停,看到绿灯可以通行。带到红灯绿灯前,他常常会很难做到。他背得很好,用不出来。我们可以教他很多东西,他都用背的背出来,考试答一百分。可是实际生活他可能很无能,这就牵扯到我们后面会讲到,我们训练或教导这个孩子的时候,尽量用生活中有关的来教他,而且教了要用的生活里面。基本上我们要帮助这个孩子,是他怎么在这个社会中活得好。

我相信这个主题,应该是很多家长比我更清楚,很多家长经历过这个阶段,处理过很多不同状况的问题。带这样的孩子,你会觉得好像每天都在打仗。他会突然冒一个状况给你,你就必须想对策。假如你没有把这状况处理掉,他就一直持续。有些问题你必须去容忍他,不能要求他一定要改变,包括他很多固著或刻板行为。

自闭症的简单介绍


分析自闭症患者魏氏智力测验的资料并与其它诊断的儿童比较,发现自闭症患者在语文测验之记忆分测验得分不比其它诊断者差甚至更高,可是在理解分测验,自闭症儿童就比其它儿童差很多。就大部分自闭症患者而言,其操作智商常高于语文智商。其它测验也发现,大多数自闭症儿童的视觉学习优于听觉学习。例如有些自闭症患者还不会叫爸爸妈妈却会认字,会背课文,但却不知道课文的意思,这表示视觉记忆很好,可是理解力差。然而也有部分自闭症儿童的听觉很敏感,对旋律的学习很强,听觉学习优于视觉学习。笔者的资料显示,视觉学习优于听觉学习的比较多,约占85%。视觉学习快的孩子用视觉的方式教效果较佳。世界著名的TEACCH结构教学法就是强调教材以视觉方式呈现的实用教学方法。

以神经心理病理学的角度探讨自闭症的核心或原发缺陷,有三个主要的假说。「心理理论(theoryof

mind)」是指了解个人及他人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了解自己及他人的意图、信念、假装、希望等心理状态。患自闭症的儿童很难通过「错误信念」测验,很难理解别人的及自己的心理理论,因此心智理论缺陷是广受注意与研究的假设,此一假设可以用来解释自闭症患者的沟通障碍和社会互动人际障碍,但难以解释同一性及反复的行为。「执行功能(executivefunction)」是指计画行动、冲动控制、抑制反应等功能。自闭症患者的仿说、反复性的思考和动作、缺少计画、难以抑制不适当的反应等,都符合执行功能缺陷的假说,但只能间接解释自闭症的社交及沟通障碍。第三个假说是「中心聚合缺陷(central coherence deficit)的假说」。这项假说主要是针对自闭症患的智能不均衡,常有数字、绘图、记忆、视觉空间等的智能的火花而提出的。这个假说是指自闭症患者,当信息的来源过多枝节时,无法将这些整合到较高层次来理解,而将注意力放在枝节上,以至于不能掌握整体或情境线索。过于注意自闭症次要特征的解释,是此假说的弱点。综合而言,三种假说都无法圆满的解释所有自闭症的症状,可能要将这些理论整合,寻求更合适或更基础的理论,来解释自闭症。

儿童自闭症的表现


主要症状就是不与别人交往和建立正常的社会关系。患儿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用语言、表情、动作跟别人甚至自己的父母进行沟通、交流。有的孩子在开始时会被误认为是弱智或性格内向,还有的孩子在一两岁时看起来很正常,到3岁左右才发现有异类表现。孤独症患者学习正常人的语言会很困难,与人交流及与外界沟通也很困难,他们可能会重复几种动作(拍手、摇摆)。当日常生活中出现变化,他们会强烈抵制。孤独症对行为的影响,除了语言和社交困难外,还会有父母、家人面前表现得极为亢奋或沮丧。

具体:

1.早期表现,极度孤独,不会对亲人微笑。喂奶时,患儿不将身子紧贴大人。伸手去抱时,患儿无迎接姿势,不会伸手做被抱的准备,不会将身子贴近母亲,眼睛也不看抱他的人。

2.社交困难,特别孤独,与人缺乏交往,缺乏感情联系,即使对父母也毫不依恋,如同陌生人。但与陌生人相处,又不感到畏缩。正常儿童常以凝视对方表达自己的感情与要求,而患儿缺乏与人眼对眼的凝视,不会以这种方式表达感情与要求。不爱玩,不爱做游戏。患儿到5岁左右,常还无朋友,很少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缺乏情感反应,常常说出或做出一些不合社交的事情来。

3.语言发育迟缓或障碍。患儿通常缄默,或说话呈模仿语言,象鹦鹉学舌似地模仿别人的语言。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低下,无法理解稍微复杂一点的句子,不会用手势表示“再见”。不会理解和运用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及音调等与人交往。缺乏想象力和社会性模拟,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去用玩具“做饭”、“开火车”、“造房子”。有的患儿语言刻板,代词错用,如“我要”说成“你要”,或将自己称为他。与外界交流困难,不能将生词与其含义相联,用手势而不是语言与人交流。

4.仪式性和强迫性行为。由于缺乏变化与想象力,患儿常常坚持重复刻板的游戏模式,重复一些身体工作,重复相同的生活,如反复给玩具排队,总要玩弄自己的脚趾,穿衣顺序相同,坚持某些物件的摆置形式,不能变动。一旦有所变化,他们会极为沮丧,别人变动,患儿便大吵大闹。对自己房间的任何变化也都会表示反对和不安,加家具的移位、装饰品的变化等。

5、脑部智力大多低于正常人,只有20%的人智商高于正常人或与正常人相当。

6、对某些物件,如一只杯子、一块砖,表示出特殊兴趣,甚至产生依恋,而对亲人却不产生依恋。

此外,有的患儿还可能有感知障碍,对视、听、触等多种感觉迟钝或过敏。有的存在认知障碍,智力低下,抽象思维能力很差,少数患儿可能伴有癫痫发作。患孤独症的孩子有时会聋,对声音没反应。正常孩子会被声音例如狗叫惊吓,而孤独症小孩会无动于衷。他们对疼痛、冷热也不太敏感,不爱交朋友,宁肯独自一人,很少会接触别人的眼睛或笑。

对于孤独症患儿来讲,只有早发现、早干预、进行行为矫治,才能帮他们缩短与正常社会的差距,让他们早日融入社会。如何才能发现孩子在早期的孤独症倾向呢?

以下的18种行为就是孤独症的早期表现,如果发现孩子同时具备以下7种行为,就应该怀疑他有孤独症倾向了。

1.对声音没有反应

2.难于介入同龄人

3.拒绝接受变化

4.对环境冷漠

5.鹦鹉学舌

6.喜欢旋转物品

7.莫名其妙地发笑

8.抵抗正常学习方法

9.奇怪的玩耍方式

10.动作发展不平衡

11.对疼痛不敏感

12.缺乏目光对视

13.特别依赖某一物品

14.不明原因的哭闹

15.特别好动或不动

16.拒绝拥抱

17.对真正的危险不惧怕

18.用动作表达需求

自闭症的其他广泛发展障碍症


1.非典型自闭症(AtypicalAutism)

它与自闭症不同处在于发病年龄,或无法符合上述自闭症A和B所有的诊断条件。这些病人的自闭症状在三岁后才表现出来(即A项条件不符),或自闭症的B项症状全部未达6项,或1.未达2项,或2.或3.并未出现,譬如同一性行为不明显(即B之3.不符),或社交缺陷没有严重到完全符合自闭症的诊断标准(即B之1.不符),或语言沟通正常(即B之2.不符)。非典型自闭症可见于极重度智能不足患者,由于其功能非常低以致无法表现出诊断自闭症所需的特定偏差行为;此类病人有些医生将他们诊断为智能不足并有自闭倾向。有些高功能的自闭症患者,到学龄期部分症状改善或消失,无法完全符合自闭症诊断要件,亦归于非典型自闭症。有些严重接受性语言发展障碍患者,也常表现出仿说现象,以及社交、情绪、行为上和自闭症类似的现象,也就是和自闭症的诊断有重叠之处,也合乎非典型自闭症的诊断。在ICD-10,将非典型自闭症再分为发病年龄非典型、症状非典型、和发病年龄及症状均非典型。DSM-IV则将此亚型扩大包括非典型自闭症及其它无法归类的PDD,命名为「未明示之PDD,简称PDDNOS」。

2.雷特症候群(Rett’sDisorder)

这是一种绝大部分发生于女童,以痴呆、自闭现象、痉挛、小头和丧失有目的的手部动作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典型的个案出生后之前五个月有正常或近乎正常的早期发展,在5至30个月之间发病退化,丧失全部习得的手部和语言技巧,同时在5至48个月之间开始头部生长减缓而成小头。丧失有目的的手部动作,代之以固定反复的手部动作(如,搓手、扭衣角)及过度换气(深呼吸)是其特征。社交及游戏的发展停滞,但仍有视线接触,有些病人后来社会互动会进步。在儿童中期常发展出协调不佳、步态不稳,且合并有驼背或脊柱侧弯,有时会有舞蹈徐动症状。病人都会有严重的智能障碍,在儿童期早期或中期也常出现癫痫痉挛。与自闭症不同的是,少见严重的自我伤害及复杂的重复性偏好或常规的同一性行为,主要是越来越严重的运动功能退化和智能退化。

3.儿童期崩解症(DisintegrativeDisorder)

它为广泛性发展障碍的一种,也称为崩解型精神病或海勒氏病。这类儿童至少在二岁前仍有正常发展,在二至十岁间发病,最常见的是三至四岁发病,发病后丧失已习得的技巧,同时合并和自闭症相同的社会功能和沟通功能质的异常。通常呈现明显的语言退化或完全丧失,游戏、社交技巧及适应行为退化,常见大小便失去控制,有时会有运动功能的退化。病人对周遭环境失去兴趣,出现重复的作态性动作,及类似自闭症的社交互动及沟通障碍。病人男女均有,但以男童居多。其病程是开始退化后大都在六至十八个月之间退化到最坏的地步,此时与低功能自闭症患者难以区分。部分病人退化到最坏的谷底之后,会逐渐恢复部分功能,但部分病人则持续退化,后者可能有神经系统的病变,应予以检查治疗。

4.亚斯柏格症候群(Asperger’sDisorder)

1944年亚斯柏格在德国报告和自闭症非常相似的症候群,不同的是病童先会讲话后会走路(自闭症则语言发展严重落后),且语言近乎正常,此外,二者在人际关系及同一性特征几乎完全一致。有部分学者至今仍认为亚斯柏格症是高功能自闭症中很特殊的一群而不需单独分类。这类儿童通常无显著的语言或认知发展迟滞,但社交互动质的障碍及局限、重复及同一性行为、兴趣及活动则与自闭症相同。病人可能有与自闭症类似的沟通问题(语用缺陷),但没有显著的语言迟滞和文法上的缺陷。大多数个案一般智能正常,但动作常显得笨拙。这个症候群主要发生于男童(约8比1)。此种异常多半会持续至少年期及成人期,而成为一种特殊人格,且其攻击行为的出现率较自闭症患者为高。

遗传因素造成儿童自闭症


自闭症不是由于父母的养育态度所造成,它的成因目前医学上并无定论,很可能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脑部不同地方的伤害。至于可能造成自闭症的因素,则有下列几项:

一、遗传的因素

20%的自闭症患者中,他的家族可找到有智能不足、语言发展迟滞和类似自闭症的。此外,自闭症男童中约10%有X染色体脆弱症。

二、怀孕期间的病毒感染

妇女怀孕期间可能因德国麻疹或有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感染,使胎儿的脑部发育受损伤而导致自闭症。

三、新陈代谢疾病

如苯酮尿症等先天的新陈代谢障碍,造成脑细胞的功能失调和障碍,会影响脑神经讯息传递的功能,而造成自闭症。

四、脑伤

包括在怀孕期间窘迫性流产等因素而造成大脑发育不全,生产过程中早产、难产、新生儿脑伤,以及婴儿期因感染脑炎、脑膜炎等疾病造

成脑部伤害等因素,都可能增加自闭症机会。

预防方法

到目前为止,没有特殊的预防方法,也就是没有预防针或特殊的方法

可以预防自闭症。一般性预防主要是预防脑伤,譬如重视产前检查,母亲在怀孕前应对德国麻疹等已具备免疫能力,在生产的过程应避免

脑伤、生产之后也应避免造成脑伤的因素等,如此便可降低出现自闭症的机会。

看电视也能引发儿童自闭症


记者日前接到年轻妈妈的电话称其5岁小孩患了自闭症,整天待在家里看电视,不愿与小朋友接触。随后记者进行了调查,发现众多病例中绝大部分孩子都有看电视的习惯。这与美国近日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不谋而合:电视是让蹒跚学步的孩子陷入自闭状态的罪魁祸首。如果您的孩子不爱与小朋友玩,而且有一些较为怪异的行为,出现交往障碍,喜欢整日整日地待在家里看电视,请注意孩子是否患了儿童自闭症。

认识

自闭症表现为交往障碍

如果您的孩子不爱与小朋友玩,而且有一些较为怪异的行为,请注意孩子是否患了儿童自闭症。自闭症主要表现为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刻板行为(如转圈、撕纸、按开关、看电视广告、听音乐等)。目前最常见的表现是整天看电视,不说话。自闭症是对儿童成长有严重影响的发展性障碍,其患病率按中国现有总人口数量来估计,有50万至100万,其中包括典型的或轻度的自闭症患者。目前治疗自闭症没有特效药物,主要采用教育和训练的方法,使自闭症儿童有显著的改善,年龄越小,改善的程度越高。在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干预的情况下,自闭症会是一种终生残障,这对患者本人、家庭成员所造成的痛苦,是无法用语言或数字来描述的。自闭症以“极度的自闭孤独”和“欲罢不能地强迫做同一件事情”为特征,有关这种心理紊乱疾病的新闻已经牢牢抓住了公众的视线。从那以后,自闭症就成了一个热门研究课题。

现状

自闭症患者在增多吗?

儿童自闭症病例的增加与电视用户的增长密切相关。电视用户增长越快,患自闭症的孩子增加也越多。在美国,自闭症与降雨分布也存在同样关系。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增自闭症病例中约17%是因为有线电视用户增加。此外近40%的已确诊的自闭症病例是因为下雨而不得不在家里看电视造成的。自闭症以“无力适应社会环境”为特征,但适应能力的缺失并不容易被诊断出来。有些人因为其高智商而掩盖了自闭症,可能一辈子都未被诊断出自闭症。现在专家提起泛自闭症障碍症候群,就包括了那些受轻微影响的人群,几十年里这个弹性定义的周延被扩大,囊括了越来越多的患者人数。

传统的自闭症,即最严重的那种病情,在英国就折磨了3万人之多,大概每1万人就有5人患上了自闭症,此项数据在50年里一直未有大的变化。但是,估计有超过50万的人正在忍受泛自闭症障碍症候群的困扰,这其中就包括阿斯伯格综合征,一种症状较为缓和的自闭症,有时被称为“智力盲人”。自闭症患者中有五分之一的人为低智商,需要别人的照顾,但五分之四的患者拥有正常智商甚至是高智商。

育儿心得:宝宝挑食怎么办?


育儿心得:宝宝挑食怎么办?

1、给宝宝提供丰富的食物和口味

随着年龄增长,宝宝接触的食物品种越来越多,一岁以后开始以一日三餐为主,和爸爸妈妈吃的食物大致相同,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就会表现出对于各类食物的喜欢或是不喜欢。

如果宝宝已经表现出不爱吃蔬菜,或者是对于某一类食物的咀嚼,就属于偏食现象,家长就要开始注意了。也尽量避免逢人就说:“我家宝宝不爱吃菜!”这样也会给宝宝心理暗示。“我就是不吃蔬菜!”长此以往,就会加重宝宝拒绝蔬菜的心理。

妈妈们可以变换方法来引导宝宝吃蔬菜,对于新鲜的事物,他们是很好奇的,比如不一定直接炒一大盆蔬菜,可以把蔬菜剁碎做成馅,包成小饺子,或者是做成可爱的形状让宝宝吃。也可以做成菜泥,放入面粉里,做成饼或是面条给宝宝吃。

宝宝味觉的成熟发育,食物必不可少。他通过接触各种口味的食物来刺激自己的味蕾细胞,当宝宝能够接受一种食物时,妈妈要继续扩大范围,让他接触更多各种口味、各种气味、不同质地的食物,这样,宝宝越长越大,对食物的接受性才会广泛。反之,宝宝不容易接受未体验过的食物味道,才会慢慢出现偏食、挑食的习惯。

2、让宝宝有规律的吃饭

挑食也是各位宝宝常见的问题之一,但每个人口味都有自己的好恶,大人也有。所以如果宝宝有挑食的现象,千万不要强迫,愉快进餐也是非常重要的。家长要学会宝宝不喜欢吃的食物用什么代替会有同样的作用,或是营养。比如不吃胡萝卜,可以适当多用南瓜、绿叶蔬菜等替代,避免由于喜好而缺乏营养。当然如果能变换花样让宝宝逐渐接受原本不喜欢的食物则更好,营养也更均衡。

很多家长会这么想,宝宝太小,长得很快,要让他多吃。然后只要他能吃,我就提供,无论是他无聊的时候、紧张或烦躁的时候、玩的时候、在路途上......宝宝没有停歇的被喂食,那么在正餐的时候,他还会好好吃饭吗?能不偏食、挑食吗?

1岁左右的宝宝,应该每天吃三顿饭,两次加餐,每餐之间相隔3——4个小时,保证宝宝的膳食搭配合理,满足宝宝旺盛发育的需要。另外一定不要为了让宝宝安静或者有事做不打搅你就给他零食吃,让宝宝明白食物是为了填饱肚子让自己不饿,绝不是满足精神或情感需要的。

3、家人以身作则,不挑食、偏食

“我爱吃巧克力!”对于甜味的亲和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甜食对于宝宝的诱惑力也是其它食物远远比不上的,但是如果吃的太多,会导致龋齿、肥胖,还会影响宝宝的口味,不利于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建议家长制定限制性的规则,比如和宝宝约好,每天吃多少甜食,什么时候吃,另外,平时在选购食物的时候,尽量少买或不买甜食,减少甜食在家中出现的频率。

经常陪伴在宝宝身边的是家人,然后宝宝对亲近的人的依恋和模仿能力就特别强,若父母都挑剔某种食物,也不买自己不喜欢吃的某种食物,宝宝就会很少吃到;或家人在餐桌上讨论“这种食物不好吃,那种食物怪怪的”,宝宝察言观色,也会对那些食物不感兴趣,进而有不好的印象,导致挑食、偏食。

若家人以身作则,不挑剔蔬菜的味道,什么都吃,饭桌上总是准备足够而适量的鱼、肉、菜,宝宝就会把这样的饮食习惯看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会产生偏食、挑食的模仿效应了。

4、不要吃“垃圾食品”

随着宝宝逐渐长大,会接触到更多的人:邻居、亲戚、小伙伴等。大家会喜欢逗乐宝宝,然后那些色彩鲜艳、小包装的零食就会特别吸引宝宝的眼球,里面新奇的味道让宝宝觉得家中的饭菜索然无味,产生偏食、挑食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可不能视而不见。首先尽量跟亲友说明不要用这些东西来哄逗宝宝,也不要强调这些东西有多好吃。然后平时要耐心地、温和地给宝宝讲为什么不能吃那些垃圾食品,配合简单的图片告诉宝宝可能的结果,形成他的潜意识,帮助他来抵制诱惑。另外,尽量让宝宝吃饱饭后再跟小朋友玩儿,可降低他对零食的热情。

总之,妈妈要明白,宝宝开始偏食并非不可纠正,我们有信心送给他伴随其一生的礼物——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身体。

育儿心得:孩子结巴怎么办


育儿心得:孩子结巴怎么办

前两年我发现我儿子说话很结巴。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我的影响。

我说话有点结巴,特别是一急,或者说快了结巴就更明显。

我清楚的记得我小时候是怎么结巴的,小时候,我妈妈觉得农村的教育质量不好,在我读一年级时,把我送到了扬州的大姨家。寄人篱下的感受不好受,即使她们对我很好。有一次班级组织春游,要求每人交10元钱。我回去想了很久都不知道怎么给大姨开口,睡觉时就很焦虑,等到终于愿意开口了,我发现我说“大”字一直说不出来,越急越说不出来。后来就成了只要一急说话就结巴。

从3岁起,我就是一个人带着孩子,要上班,很多时候很累,老公两地分居,感情也不好,经常吵架,一吵架说话结巴更严重,心情不好,上班事多,很多火就会无缘无故发到孩子身上。儿子也开始结巴。

上网查原因,到医院做检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经常吵架,孩子很怕,心里压力大。

2、我结巴,他耳濡目染。

3、每次看见他说不出来的样子我就生气,就一顿吼过去,更增加了他说话的压力。

有一段时间特别焦虑,总觉得是我害了他,越希望他改好越适得其反。有一段时间,瞌睡都睡不好,每天都在后悔。

都说,每一个不好事件的发生都是在警醒世人。

我想,儿子的结巴是在警醒我吧。

1、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其实受害最多的是我自己,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肺。

2、结巴的时候放慢速度,让想说的话在脑海里过一过,想象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也能避免祸从口出。

3、对于儿子的结巴更多的应该是鼓励,卡耐基说过,鼓励和赞扬的效果要比批评的效果好的多。

这几天我每天都夸奖儿子,都告诉他他们老师都觉得他这几天说话越来越好了,我也觉得他说话比以前好很多了,虽然现在效果还不是很明显,但是我能感觉到在一点点进步了。

为了儿子,我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儿子一起进步。做个好妈妈。

育儿心得:女孩的“臭美”怎么办?


育儿心得:女孩的“臭美”怎么办?

女儿今年4岁了,从年初开始我就发现女儿开始知道爱美了。“审美敏感期”的出现虽然有大致的标准期,但也会因每个孩子身心发展、养育环境的不同而个别差异。当孩子出现对这一方面的敏感特征时,应为孩子准备适宜的环境,给予正确的协助和引导。

女儿越来越“臭美”了

女儿今年4岁了,从年初开始我就发现女儿开始知道爱美了。一次她从幼儿园回来,用家里的记号笔涂抹指甲。当时我以为女儿是图新鲜,也没在意。可是,夏天来了,女儿也越来越爱美了。我给她准备了上学穿的衣服,她不穿,偏要自己挑选衣服,还说我选的衣服不好看。星期天不上学的话,女儿在家要换好几套衣服。

现在每天早上一睁开眼,女儿就把睡衣脱了,然后坐在床上,自己找衣服穿。这件穿穿不好,又换另外一件。有时候,还要拿我的丝巾蒙在头上,扭来扭去。婆婆有时候看到女儿这么臭美,都要笑个不停。

这几天早上,趁我不注意,她偷偷用彩笔涂红了指甲。今天早上,又用绿笔把手指甲和脚趾甲抹了个遍,洗都洗不干净。女儿每天这么“浓妆艳抹”,我都不好意思送女儿去幼儿园,也担心颜色会被女儿吃进嘴里。

还有一段时间女儿特别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裙子、项链等。画完之后,躲到我的房间里,找我的项链和耳环戴。如果我把东西藏起来不给她,她就会哭闹。

我承认自己是一个比较注意妆容的人,工作需要的时候,也会化化淡妆。但是,我很少在女儿面前化妆,更不会涂指甲。所以,我觉得女儿这些做法应该不会是受了我的影响。孩子这究竟是怎么了呢?我又该怎么样来引导她呢?

孩子3岁进入审美敏感期

从心理学层面来说,敏感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某个年龄阶段对某个领域特别感兴趣,且形成认知。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3岁孩子开始对环境有审美要求,即进入了审美敏感期。很多家长会发现,自己的孩子突然变成了一个完美主义者:牛奶不能洒出一滴,水果上不能有斑点,他们开始挑剔吃的和用的,接着孩子开始关注身边的环境和自我的完美。尤其是女孩子,到了这个年龄段会对自己的衣着打扮产生浓厚的兴趣,会突然对美产生很多的想法。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审美敏感期开始,女孩子的一生都会一直处在一种对美丽的探索之中。有了对孩子审美敏感期的理解,家长就不会一味责备孩子的“反常”行为了吧。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也是孩子们的权利。看到孩子爱美、追求美的行为,家长应该理解和包容,而不是一味地打压与禁止。但如果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出现成人化的迹象,却是一个早熟迹象的预警。化妆、衣着成人化等现象,与家长行为也有很大关系。孩子多半是看了妈妈化妆,才产生了兴趣,也是父母带着逛街,才看到并喜欢上了成熟的款式。发现孩子追求“成人化”的美,要怀有一颗包容和理解的心,但应该适时恰当地引导孩子认识美,帮助孩子认识什么是适合自己年龄的美。

1、抓住审美敏感期

当孩子表现出敏感期的行为特征时,很多家长不是没有发觉,而是觉而不察,或者觉而不知如何进一步帮助孩子,以致错失了良机。家长们往往会认为这是自己的孩子在淘气,他们会感到不耐烦,甚至还对孩子的“不当”行为加以批评和斥责,让刚刚进入敏感期的幼小心灵无法充分体会成长的美好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至于有些孩子变得胆小、孤僻,不再有勇气探索未知世界。

2、调整消极情绪

面对孩子的种种“挑剔”和“不可理喻”,家长们或许会感到心烦,但是,我们要理解孩子的这种对完美的追求。如果我们能把孩子的这些“无理要求”当作一次孩子成长的机会,那么我们就会用心体会孩子的每一次要求,并用合适的方式来帮助孩子。

家长不要担心孩子会受到什么消极的影响,比如担心孩子过分注重自己的外观,而变得爱慕虚荣。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审美需求,可以给孩子提供适宜的物品,给孩子自己选择穿衣的权利等。同时,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

3、给予正确评价

“审美敏感”表明孩子对自己的形象有了自己的愿望和审美标准,尤其女孩,开始对自己的衣着和服饰产生浓厚兴趣。在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我们家长的肯定,而不是我们站在成人的角度对“美”的任何评判。要看到这是孩子的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因为他们在创造自己。同时,家长也要注重对孩子的审美引导。在“审美敏感期”发展的过程中,家长千万不要用“不正常”“怪异”等定性的词语来评价成长中的孩子。我们应该记住,这时的模拟化妆行为,是为了发展孩子一种智能,而不是仅仅为了化妆本身。

孩子对完美的追求,说明他们的精神世界正走向深入,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感觉会深深印在他的记忆深处,直接影响他将来的气质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4、把握引导时机

父母应该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的自然生长法则,鼓励孩子自由探索,但也不能对孩子完全放任,要适时地予以帮助指导,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满足其健康成长需求的环境。家长可以根据孩子敏感期的特点为孩子准备相关的游戏活动,比如在孩子的游戏中,让孩子感知形状、色彩和图案,并准备安全的工具供孩子进行训练,从而使孩子获得更完善的成长空间。

“审美敏感期”的出现虽然有大致的标准期,但也会因每个孩子身心发展、养育环境的不同而个别差异。因此,家长必须以客观的态度,在日常的生活与活动中细心观察孩子。当孩子出现对这一方面的敏感特征时,应为孩子准备适宜的环境,给予正确的协助和引导。

喜欢《育儿心得-面对自闭症的儿子,我怎么办》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不合群怎么办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