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会让孩子独自在外面玩?

11-25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孩子们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你是否会让孩子独自在外面玩?”,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你是否会让孩子独自在外面玩?写这个话题呢,是这样子的,我们都是外来的务工人员,现在就是一家三口在外地,没有亲戚,但是我很幸运还认识了几个妈妈朋友,所以孩子也能有个伴一起玩,xx现在四岁多了,我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家里没人管,我们就自己找玩的地方,找玩的火伴,但是那个年代跟现在不一样了,那个时候的民风淳朴,而且没有什么闲杂人员到村子里面去,而且邻里邻居的都认识,见到了也会帮着一起看一下,不像现在,到处都是陌生人,车子,等等,一不小心就是小孩被车撞了或者儿童被拐卖了,而且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都宝贝的很,家里都以孩子为中心,哪怕是不工作,也要看好孩子,就像我一样,家里条件不太好,就靠老公一个人撑起整个家,但是为了孩子,老公觉得再苦也是值得的,所以我一直是全职在家,偶尔孩子上学的时候去兼职一下,也是一有孩子的事情就立马以孩子为准。

xx爸跟我说,家庭的经济不是最重要的,只要你们可以健康平安的呆在我的身边,我可以再苦点累点都没关系,你只要带好小孩就可以了,我们现在这么辛苦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如果一心只为赚钱,到时候孩子没看好我们有再多的钱也没有用。

说实话,我不太赞同老公说的话,我觉得虽然我们一心要为孩子,但是适当的还是要让孩子自己做一下主,让她学习如果在没有爸爸妈妈在身边也能自由的应付,自由的玩耍,虽然不要求她现在完全独立,但是必须要开始学习。如果一直不让她有锻炼的机会她就永远不会长大,一旦发生点什么事情她就会完全六神无主了。为了害怕孩子受到伤害而不让她有锻炼的机会我觉得这不是爱她而是害她,为了让她在成长的路上更顺利,我决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玩。

孩子这几年一直都是在妈妈身边,基本上算的上是寸步不离了,当然现在想让孩子独自玩也不能一下子就把她给扔下,要不她反而会更加的恐慌。所以让她玩首先还是在我大致能掌控的范围内。

因为xx的性格有点内向,她只会在公园玩,自己也不会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所以我也是比较放心的。周日的早上,我带xx下去玩,因为周日,很多人都在家里谁懒觉,有时候也是在收拾屋子什么的,所以出来的比较晚,我跟xx还是跟往常一下早早的就下去了,打了一圈电话,都在家里要晚点出来,我陪xx玩了一会,加上外面风比较大,我就想回家了,然后xx又不想上来,我就想何不就让她自己一个人呆在公园玩呢,我自己回家去,反正就在楼上,再加上朋友也很快就会来公园了,让她自己玩一会也可以,于是我跟xx沟通了一下,她自己决定留着公园里玩,让妈妈回家去,如果没人玩她就会按门铃回家。于是我就把她一个人留在公园了。不过说真的我还是不怎么放心,怕她万一跑到马路上去了就麻烦了,于是就给朋友打了个电话,朋友说她已经出门了,在路上,那么我就放心了。

其实,这次xx一个人在公园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我觉得也算是给了她一个机会,让她知道妈妈不在身边其实也是一样的,如果遇到问题就要自己去解决,有时候可能妈妈不在身边玩的还要更开心一点,起码没有了妈妈的约束。哪怕在外面遇到困难了,也知道回家的路。M.yjs21.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暑假孩子独自在家的安全手册


一、防止意外坠楼,阳台窗户防护不容忽视

下表是去年暑假1个月中儿童坠楼事故的不完全统计,是否很触目惊心? 为了防止暑期成为孩子的“坠楼季”,家长们就需要找准坠楼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造成儿童失足坠楼的悲剧的罪魁祸首是大部分人家的窗户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造成的。如今的儿童身体发育很快,三四岁的孩子,身高就已经超过一米。如果阳台、窗户距离地面较低,他们就很容易攀爬上去,而如果又没有有效的防护措施,就很容易发生意外。因此,要防止儿童坠楼事故的发生,一方面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多加教导,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则是增加窗户的防护措施。

防盗窗、防护栏杆都是很重要的保护,如果觉得这样影响房屋美观,也可以在窗户上安装安全窗锁。窗锁可以将窗户的开启幅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在开窗通风的时候也能保护儿童安全。此外,窗户边上不要堆放杂物或摆放椅子,以免儿童攀爬。

二、防触电事故,开关插座电线做好防护

触电,是很多低龄孩子和熊孩子都面临的危险。

在电路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一点,如果家中有小孩,需要将开关插座的位置设计的高一点。装修时,插座应安装在离地面1.4米的高处。如果已经无法改变位置,需要注意用重家具或其他可遮盖物隐蔽空着不用的插座。任何电器,特别如果使用插线板,要注意最好放置在孩子不会注意的地方,并要隐蔽电线。

夏季是电扇的使用高峰期,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建议选购使用带有保护装置的电风扇,如当有物体触碰转动的风扇时,电风扇自动断电。其他的家电也一样,最好带有安全保护装置。

三、防入室作案,提高警惕意识 告诉孩子,单独在家时,如有陌生人来访,不要私自开门。即使对方说认识爸爸妈妈,受爸爸妈妈之托过来,也得先给父母打电话进行确认。家长中途最好也能抽空给孩子打个电话,确认安全情况。

对于陌生电话,一定要格外注意。要告诉孩子,当接到“你爸爸、妈妈在家吗?”、“知不知道我是谁?”、“你是不是一个人在家?”等试探性电话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可以假意让大人接听或者借口对方打错而挂断电话,千万不要透露孩子独自在家的情况。

有统计称,针对儿童的犯罪,很大部分都是熟人作案。对于突然到访的熟人,也不要放下警惕,随便跟着去陌生的地方,也不要轻易吃递过来的食物饮料。

此外,父母要让孩子熟悉自己的家庭环境,为他们在遇到危险时,设计一条安全的逃跑路线或躲藏地方。比如:让孩子知道哪个房间有电话可报警,哪个房间可用来躲避危险,哪个房间的窗户对着大街可向路人呼救等等。虽然这种事情遇到的概率很小,但是一旦遇到了就会很致命。

快乐暑假,安全第一!各位网友们一定要重视起来哦。

放手让你的孩子玩泥巴吧


放手让你的孩子玩泥巴吧收到这里两本书是疯狂周末的午后,因为临近中秋我们的疯狂活动,导致一直到现在都没能好好的看看这两本书。所以一直没机会跟大家分享下,这两本书是小恐龙幼儿园系列中的,我收到的是《我们爱泥巴》《下雪了》,两本书的情感基调似乎都是快乐,很适合我们家这个就喜欢欢乐场景的娃啊。

两本书都是女儿喜欢的场景,因为某部英文动画片的原因,小妞最喜欢的动作就是跳水坑,也就是小恐龙这里的玩泥巴。而下雪也是女儿很期待的。小妞一直期待冬天到姥姥家去打雪仗,不知道今年马市的雪会不会再次成灾。这个真的是很矛盾的事情,雪大可以带来很多快乐,但是对于南方城市却也算是个小小的灾难。

好,我们废话少说,还是继续分享小恐龙的快乐生活,绘本届关于恐龙这个庞然大物的一个怀念,恐龙的灭绝,跟物种的进化环境的改变有很大关系,而今天,人类更加变本加厉的破坏或者改变着环境,不知道有一天是不是有更多的物种我们只能依靠书本去回忆,去怀念,我真的不希望这一天的到来。

我觉得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玩泥巴,你家的孩子喜欢么?哪种你和水带来的快乐,是今天风靡的电动玩具益智玩具所不能比拟的,泥巴的可塑性,可想象性是那么的吸引我们。小恐龙们喜欢,孩子们也喜欢。但是,现实生活中也会出现《我们爱泥巴》中的现象,读完这本书,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开始丹尼尔不喜欢玩泥巴,其实他不是不喜欢,而是因为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父母给她灌输了一种泥巴弄到身上很脏的概念,其实真的很脏么,但是脏的处理是那么的简单,洗洗擦擦就可以搞定了,但是带来的快乐却是巨大的。我们一起来感受下小丹尼尔的幼儿园泥巴生活吧。

妈妈在送丹尼尔上幼儿园的路上提醒他,“不要踩到水坑,脚会粘上泥巴的,”于是在妈妈的提醒下,丹尼尔是小心翼翼的避开水坑,你看那个表情描画,多形象,看到这里,是不是很多妈妈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你是这样遏制孩子探索的妈妈么,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自省。

到了幼儿园,别的小恐龙都在热热闹闹的谈论着这场雨,这个可以到户外去玩的好机会,然而,丹尼尔却对泥巴有一种畏惧,自己还躲到了柜子里

丹尼尔躲在柜子里,用伦敦铁桥的曲调唱着歌,期待泥巴快点干,那么丹尼尔是一直躲在这里,远离了泥巴么,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到丹尼尔的迪老师,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懂得幼儿心理和为幼儿着想的好老师,迪老师对丹尼尔进行了引导,虽然丹尼尔还抗拒泥巴,去自己玩秋千了、

丹尼尔一个人玩着秋千,确实没有泥巴了,但是一个人玩的并不开心,他眼巴巴的看着其他的小伙伴在开心的坐着泥巴蛋糕,跳着泥巴舞,是那么的羡慕。

终于他忍不住了,于是冲下了秋千,大胆的加入到了小伙伴们中,玩的开心极了。

结束后,迪老师给丹尼尔把身子擦干净,丹尼尔开心极了。这一幕感染了我,丹尼尔的笑容震撼着我的心灵,孩子们是那么容易满足,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多的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决定去规范一些东西。

随书来的2012书目,里面有那么多我虎视眈眈很久的图书,等着等着,慢慢地购进。

封底,很不错的一套书,不仅仅是故事,还启迪着我们的家庭生活,希望更多的家长和孩子共读这套书,带给你的绝对不仅仅是故事,还有更多需要我们去深思,去借鉴的东西。

父母必看:为什么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在外面变小白兔?


你家有这样的霸王小兔子吗?在家天不怕地不怕,是个傲娇小霸王,面对外人,就变成了一个缩手缩脚的小兔子。

对孩子过分宠爱,对孩子的哭闹不管正确与否全部妥协。

案例:

孩子想买玩具,家长说:“家里已经很多玩具了,以后玩坏了再买新玩具。”孩子不同意便哭闹起来,家长立马改变态度:“好好好,不哭了,给你买。”

当家长制止孩子做某件事后,又因为孩子的哭闹,停止制止转为同意的态度,便在强化了孩子的霸道行为,让孩子今后越来越不顾忌成人的意见,越来越任性妄为。这种面对孩子哭闹就转变态度的强化模式,会让孩子认为只要哭闹就可以解决问题,只要自己想做什么就没有做不成的,自然而然变成家里的小霸王,让家长没辙。

所以,家长在做决定的时候,一定要再三思考清楚,一旦作出决定,就不要轻易改变,如果常常因为哭闹或其他原因让决定变来变去,只会助长孩子坏习惯的养成,影响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小白兔是怎么养成的?

忽略孩子的感受,经常给孩子消极的暗示。

案例:

家里来客人,孩子缩在后面一直不肯叫人,让孩子给客人表演节目,孩子扭扭捏捏就是不愿意。这时家长为了圆场就奚落孩子:“没办法,孩子就是这样不爱说话。”“你怎么这么没有礼貌,快回答阿姨。”“他就是这样,胆小的很,不知道像谁”等等。

孩子在面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时,刚开始多少有一些胆怯的心理,这其实很正常。忽略孩子的内心感受,将大人的需求强加在孩子身上,不遂心意时就用言语否定孩子,这样对孩子,他如何能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天性自有的活泼?不断的消极暗示下,孩子就真的变成家长口中的那个胆小、不爱说话又没礼貌的孩子。

所以,家长应该面对孩子的怯场和害羞,千万不要就此给孩子下负面结论,更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数落自己的孩子。可以找合适的时间和孩子交流,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再用合适的方式引导、鼓励孩子。

比如,可以对孩子说:“下次妈妈的朋友来家里玩,你和妈妈一起欢迎她好不好呀,就像你的朋友来,妈妈和你一起欢迎他们一样。妈妈很喜欢你的朋友来玩,所以会做很多好吃的给他们,如果宝贝也喜欢妈妈的朋友,也可以分享你喜欢的事情给她们哦。”

孩子就像大人一样,有外向的,也有内向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和特点,不要用太多模式化的标准去限制他们的发展。

只有家长给到孩子正确的引导和足够的尊重,孩子的表现才会内外如一,才不会出现在家小霸王,在外小白兔的反差。

你会让你家孩子给你挣面子吗


在亲子关系中,由于双方身体、心理力量的不对等,很多时候,是我们为了自己的便利、面子等外在的东西,忽视、压制了孩子内心的感受和需求。

教育始于孩子为难我们的时候,淡定地、勇敢地拥抱那个在大庭广众下让我们感到“丢脸”的孩子吧!

提示1:不要逼孩子给你挣面子

这样的场景我们一定都不陌生:一群孩子玩耍时,一个孩子唱起歌来,得到了大人们的赞美,于是另外的孩子的父母也要求自己的孩子唱歌,大部分孩子依照大人意愿进行“表演”,把轻松的聚会弄成了歌咏比赛。但总有那么一两个孩子,也许因为情绪不佳,也许出于叛逆心理,也许想去玩更有意思的游戏,总之就是不唱。“快唱一个,不然妈妈不高兴了”,“你这个胆小鬼,一点用都没有”,“这孩子就是这么上不了正席”……父母数落孩子,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都表演了,自己家的如果不这样,就会被认为是笨、不会唱。事实是,没有人关心你的孩子会不会唱歌,你跨不过去的只是自己的面子。恐怕世界上只有人类这种会思考的动物,有着如此强烈却往往不自知的攀比心,每个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是优秀的,因为这常常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然而,你的作品是否优秀,与他是不是给你长面子,其实是两回事。优秀这个概念本身就很宽泛,倘若完全按照世俗的模式来套用,优秀指向的是将来升官发财,然而,是否当众表演唱歌,能不能在一群小朋友中脱颖而出,显得格外机灵与可爱,其实与升官发财没有半点关系。如果父母眼里的优秀标准,就是孩子能够在每一次父母自己需要面子的时候为自己挣到面子,这个孩子长大不一定优秀,倒是一定会变成表演型人格,失去自我,成全他人。ONE

提示2: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教育孩子

如果说,以上好面子伤孩子的事例是显浅的,另外一种则躲藏得更深,那就是非当着别人的面教育孩子。有一位母亲讲了自己的故事:女儿小小刚上幼儿园时,班主任是位年轻的幼师,有热情没经验。一天放学,她把我单独留下,当着小小的面说,今天小小在幼儿园犯错误,老师批评她,她说了一句非常恐怖的话“小朋友可以打老师”,老师问她谁说的,她说是妈妈说的。老师脸上那种“你是怎么做家长的”的责怪表情,让我十分委屈,于是我严厉地问小小:“妈妈是这么教你的吗?”小小玩弄着自己的小手指,低头轻声说,“妈妈没有说”。我松了一口气,像得了尚方宝剑似地与小老师理论起来。回到家,我的气还没有完全消,于是给一位朋友打电话。可是电话那头的朋友听完后,对我一通批评:“你为什么要把她陷于当场对质的境地呢?这对小孩子是很不公平的。我觉得,你当时想到的只是自己的面子,而不是你女儿的感受。”原本准备收获安慰的我,握着电话愣在那儿。那天一晚上自己都没睡好,越想越有点后怕了。这位母亲当着老师的面揭穿女儿的谎言,其实对教育孩子没有任何帮助。当然,她可以牵强地将此解释为:应该教育孩子要诚实,而实际上,这件事情的关键点,是与诚实无关的。

首先,因为老师缺乏经验,对孩子进行了诱导。“谁教你的?”当她这样严厉地质问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时,孩子会本能地想要保护自己,只能搬出妈妈,这个世界上她最信任的人,来抵抗老师的强势,安抚自己此时此刻的孤独与无助。可惜,妈妈并没有与她站在一个阵营,而是为了自己的清白,迅速地倒向老师的阵营,严厉地批评她、质问她,辜负了她的信任。TWO

提示3:克制爱的占有,培养爱的能力

每位母亲都喜欢说,孩子是第一位的,就像恋爱中的人常常说“我爱你胜过爱自己”,然而真正做到将孩子的感受放置于第一,靠的不是爱与本能,而是克制与培养。“我这样做,究竟是为了孩子还是面子?”是每一位母亲必须时常追问自己的话题。常常有性情温和、不擅争抢的小孩,回到家被妈妈数落得狗血淋头:“他抢你的玩具,你干嘛不抢回来”、“他打你,你为什么不还手,你这个怂包”。

仔细想想,究竟是孩子在群体中被抢了玩具,被打了一下受伤害深,还是面对家长粗暴的责怪,受伤害深?当然,我们都会将这样的教育归结于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爱,因为爱你,所以心急如焚,所以口不择言。可这真的是因为爱吗?以成人的理智与智商,果真会觉得一个从小能抢赢玩具的人,长大就能成为马云、乔布斯?没有父母弱智如此,我们的愤怒只是因为“没用的”孩子伤了我们的面子。孩子的世界有自己的规则,每个孩子都会想办法,依据自己的特点与脾性,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父母的作用,并不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将孩童的世界复杂化,分为朋友与敌人,坏人与好人,欺负与被欺负,而是默默观察,先鼓励再指导。

结语

孩子不是一枚胸针或一副耳环,他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为了成就谁的成就感,更不是为谁争光,淡定地面对孩子为我们“丢脸”的时刻,是父母向尊重孩子独立人格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你是否陷入育儿误区?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都会不自觉地陷入教育的误区。如何来避免这些误区呢?需注意如下几点:

1.要引导,不要唠叨。

引导是指心平气和地帮助孩子认识问题,找出解决办法,是家长发自内心智慧的教育方式。这对孩子也是一种愉快的乐于接受的体验,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改变。而唠叨,其实是不懂交流的表现。给孩子讲一些大道理,生硬地让孩子如何做,不仅会让孩子无所适从,而且慢慢也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2.要人情味,不要打骂指责。

这里的人情味,其实是指小孩对父母的依恋和信任。小孩也有情感,更脆弱也更敏感,大人不断的打骂指责会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伤,从而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如何增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人情味?其实就是要让孩子在父母这里找到温暖和安全感。有些父母平时忙于自己的事业,很少花时间陪孩子,也不去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但是一旦知道孩子做错了事情考试考砸了,立马就是打骂指责。父母认为这样就是在关心孩子,殊不知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父母要达到自己的教育目的,将会越来越难。

3.要意见统一,不要自乱阵脚。

很多家庭在教育小孩的事情上都处于比较矛盾的境地:想对孩子严格,又怕伤着孩子。于是,“一人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现象很多。父母认为,这样一方面孩子也教育了,心灵也安抚了,两全其美。幼教专家指出,这样是不可取的做法。父母双方甚至一个家庭不明确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不能很好地认识到父母真正的教育意图,所以也不能明确自己的行为准则。有些家庭年轻一辈和长辈在教育小孩的观念上有冲突,在教育孩子时甚至会发生互相反驳和指责的事情,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教育是尤其不利的。应该先统一家庭的教育观念,然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4.要以事论事,不要翻旧账。

孩子做错了事情,父母最好单纯地对这件事发表看法,不要翻出以前的旧账。比如,孩子在玩游戏时不小心摔倒了,妈妈生气地说:“你怎么搞的,每次都摔跤,上次把头磕了,这次又把脸划了!”这样说,一方面会加强矛盾冲突,使孩子的情绪激烈化,错失教育的时机。而且也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认为自己总是做错事情惹妈妈生气。长期下去,会影响到孩子对自己的认知,养成做事瞻前顾后,胆小慎微的性格,对孩子的健康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5.要公正对待,不要拿孩子当出气筒。

家长不能因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就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来看待。心情好的时候对孩子百依百顺,心情不好的时候对孩子恶语相向,发泄心中的不满。这样不公正地对待孩子,容易导致孩子与父母感情的疏远,从而给父母的教育增加难度。同时,父母拿孩子当出气筒,严重损害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使孩子的情感受到伤害,对孩子的发展尤为不利。

家园共育《你是否会让孩子独自在外面玩?》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