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哭闹,你会怎么做?

11-30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教师有树立正确的家长观,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孩子哭闹,你会怎么做?”,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当孩子哭闹,你会怎么做?

刚看到一则新闻,一家人因为三岁孩子的哭闹而发生的不幸。事情源于在高速路上一对夫妻带着三岁的儿子去旅行,由于孩子年龄小对方向盘产生了兴趣,提出想要摸摸方向盘,这个要求一开始遭到了父母的拒绝。没想到孩子马上哭闹起来,看到孩子哭闹不止,孩子的妈妈一心软就说“反正路上也没有什么车,就给他摸一摸!”但是孩子进一步提出了要求想开摇摇车一样转转方向盘,孩子的父母又再一次拒接。于是孩子又再一次哭闹起来,孩子的妈妈再一次心软,对孩子爸爸说:“你在一旁看着,手扶方向盘,如果有危险你也能及时阻止。”孩子开了一会儿后回到后座位。可是孩子似乎还是不够过瘾又开始哭闹起来,妈妈忍受不了孩子的哭闹,再一次让孩子开车,没想到悲剧就这样发生了,车子过桥时撞破围栏直接冲到了水里,就这样一家三口全部遇难。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活生生的发生在我们生活周围。

看到这则新闻之后我感到非常震惊,也感到悲哀,因为孩子哭闹不止,竟让一个三岁的孩子在高速路上开车?这不是在玩过家家的游戏呀!这是对生命的不负责,生命不应存在侥幸!当然这也让我想到了现在的家庭教育,其实家庭中类似的情节每天都在发生,孩子不吃饭想吃冰淇淋,不吃就哭闹不止;孩子在商场看到喜欢的玩具一定要买,不买就哭闹耍赖;孩子一定要喝饮料,不喝就哭闹;作为家长,当你的孩子一味的提出无理的要求被拒绝之后,孩子哭闹不止,你会怎么做呢?是心软妥协?是严厉打骂?还是理性对待?我想对于心软的父母,我能充分理解,毕竟现在的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众中之重,但是心软不代表一味地妥协。作为成人我们对于孩子的行为应该理性对待,妥协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蛮不讲理,打骂也不能从根本得到良好的效果。有一段话我十分认同,“很多家庭对孩子的哭闹是从“心软”到“反思”再到“愤怒”变化的,以至于后来家长感觉孩子像脱缰的野马蛮不讲理,大人最后坠入了不大骂就管不了的无边深渊,遗憾的是大人正是这一结果的始作俑者。”那么怎样面对孩子的哭闹不止呢?孩子是十分聪明的,观察能力堪比甚至超过成人,所以要给孩子我觉得首先要理性对待孩子的行为,其次要有一定规矩,再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机会,当然这个选择是孩子喜欢并且家长也愿意发生的,最后就是家庭理念一致,我想只要做到这以上几点,我们的孩子都会是个可爱、有礼貌的孩子!m.yJS21.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当孩子犯错时妈妈怎么做?


我认为,当孩子做了一些不是出于本意的错误时,家长没有必要兴师动众地强迫他改正,这样有时反而会加深对错误的印象,很难真正改正,要让他的这些错误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当孩子犯错时,每个妈妈都会采取自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帮助孩子,我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那就是:进行必要的说教,适度的体罚,并进行针对性地教育。儿子因为从小和我生活在一起,因此,对我的依赖性很强,他非常注重妈妈对他的看法。针对这一点,在他犯错误的时候,我采取了“孤立”的惩罚方法,以沉默来对待他。我认为每个孩子犯了错误后,自己都会有所感觉。有一次,小宇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我很生气,但没有马上教训他。在他回家后,我决定不理他,不管他如何讨好我,逗我,或在我的身上爬来爬去,我都一言不发地把他推开,看得出来他非常害怕,但他并没有承认错误,认为哄哄我就可以过关了,但我始终坚持着,耗了整整一个晚上。

4个小时过去了,儿子实在坚持不下去了,他怯怯地站在我面前,小声说:“妈妈我错了,对不起。”我马上问他:“你怎么错了?”他很诚恳地将他的错误说了出来。我立刻原谅了他,我告诉他:做错事改正就是好孩子,但如果做错了还不承认错误,没有人愿和他做好朋友,妈妈也不会要他了。这时候,儿子的眼泪一串一串地掉下来,我的心情也很复杂,可是为了孩子不得不这样做。小宇长得很快,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不断地提高,但是,我却没料到他口里的脏话也在增多。直到有一天,我听他说:“妈妈傻X”。当时我心里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因为我们在家里时时 注意文明用语,绝不会对他说出这种话。小宇的爷爷说:小宇听到其他小朋友这么骂人,觉得很有趣,费了好大的力,才发准了这句话的音。知道他说脏话的原因后,虽然我很生气,但并没有表现出来。我们知道,孩子没有辩别能力,他并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因为他是初次听到,感觉新鲜才学的。

怎么纠正他呢?我们采取了回避的方法。当他再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和丈夫坚持不去纠正他,而是装做没听见,转移话题。过了很长时间,他也发现,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全家人反应很冷淡,他感觉没有意思,于是,逐渐把这句脏话忘记了。

家园共育:面对哭闹的孩子该怎么做?


家园共育:面对哭闹的孩子该怎么做?

孩子就是孩子,一言不合就开哭!不管你是因为心疼孩子,还是觉得烦躁不堪,总而言之,这个时候,只要你一个没承受住,你就会发现,在和孩子的这场“争斗”中,你又输了,你又妥协了。一次,两次……时间一久,孩子就会发现,仅仅只是哭闹而已,就能实现自己的目的!于是,哭闹就成为了孩子的武器。但是,小朋友当众撒泼任性,大人真的很尴尬的。对此,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呢?

孩子为什么会任性?

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有时候,孩子哭闹仅仅只是因为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还小,他不知道该怎么和爸爸妈妈表明自己的愿望。当然,有些孩子当众胡闹可能是被关注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哭闹只是不想被冷落。

过于溺爱的结果

过分的关爱,更容易让孩子养成依赖的心理,特别是现在的家庭里多是只有一个孩子,全家人都围着孩子一个人,无微不至、事事躬亲。一旦孩子犯了错,就各种袒护、迁就,不能狠下心正面教育,长此以往,孩子不任性才怪。

管教缺乏一致性

家里每个人都在管教孩子,管教的方式和力度自然也会产生冲突,特别是孩子任性的时候,若是有人严厉,有人偏袒,孩子有了靠山,自然会越来越任性。

哄骗教育的恶果

有的家长或老师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时,就随意哄骗孩子而不去兑现承诺,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很失望委屈,对成年人失去起码的信任,以后不管大人说什么都不会听了……

模仿的结果

当孩子看到别人的任性行为时,总会感到好奇,若是对方的任性行为,还得到了不错的结果,那孩子就会进行模仿,进行试探,看自己这样做会不会也能得到“好的结果”。

孩子任性怎么办?

冷静,不要乱了节奏

孩子任性哭闹,没关系,别因为尴尬慌了神,记住,没那多人有闲心一直盯着你看!孩子任性的时候,你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乱了节奏。冷静面对孩子,要让他知道撒泼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慢慢平复孩子的情绪。

摆明你的态度

孩子任性哭闹很可能是因为想要某个玩具,或者是不想做某些事情,但是,不管什么原因,你都要明确的告诉孩子,哭闹是不行的,你不会因为孩子哭闹而答应他的要求!这样也能让孩子更快地意识到胡闹是行不通的。

不给孩子任性的机会

每次跟孩子交流互动都是一次相互的考验,他在考验我们,我们也在考验他。如果小朋友一哭闹,就给他糖吃。那么下次活动就别指望他老实待着了。撒泼哭闹的噩梦一定会再次上演,任性既然能换来糖果,当然要多任性几次。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一旦他的注意力被别的东西吸引,就会马上忘掉现在的事情。如果孩子一直哭个不停,怎么劝都没用的话,你可以给他擦擦脸,然后说点儿别的事情,等给他擦完,他也闹完了。

当孩子被同学起外号,父母该怎么做?


当孩子被同学起外号,父母该怎么做?

“妈妈,我要改名!”女儿气冲冲地跑进厨房,对我大声嚷嚷,小脸通红,眼里汪着一团泪,眼看就要滚落下来。

今天是女儿升入三年级开学的第一天。经过了一个暑假,孩子们又聚在一起,估计打打闹闹寻开心。我把煤气灶关上,把菜盛到盘里,放到饭桌上,然后心平气和地问:“哦,为什么要改名呢?”

“他们给我起外号!”女儿说着,声音哽咽了。

“哦,原来是这样啊!”我把女儿搂进怀里,拍了拍她的背,“我们以前上学时也都互相起外号,每个人几乎都有外号呢!”

“可我就是不想让人起外号!”

“哦。好。妈妈支持你。那咱一块想想怎么办。”

女儿一听,立马从我怀里挣脱出来,擦干眼角的泪痕,满怀希望地看着我。

“嗯,第一个办法,谁给你起外号,你也给他起一个外号!让他知道咱们的厉害!”

女儿眼里一亮,但很快黯淡下来,“可是,我不想那么做,我不想和他们一样。”

“那第二个办法,就是装作没听见,该干嘛干嘛!”

女儿眼里的光更暗了,“可我做不到,我心里不舒服!”

“好吧,那就试试第三个办法。试着和他成为朋友!”

“什么?他给我起外号,我还和他做朋友?”女儿瞪大了双眼,不相信地看着我。

我拉起女儿的手,轻轻拍了两下。“对,孩子,谁给你起外号,你就努力和他成为好朋友。你想啊,如果你们是好朋友了,他还会给你起外号吗?说不定,有人再给你起外号,他还会挺身而出去阻止呢!”

女儿陷入了沉思。她显然没想到,妈妈会给她提出这样的建议,本来她以为,听了自己的控诉,妈妈会去学校找老师或者找学生家长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她知道,有同学的妈妈就是这么做的。

“第一种办法,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而且表明了你的态度——我不是好欺负的!很过瘾是吧!”我看着女儿逐渐阴转多云的小脸,试探着问。

她点点头。但是眉头还是紧锁着。

“但是,效果呢?”我顿了顿。“最后大家都有了外号,好像扯平了,但是大家心里都不舒服。结果呢是两败俱伤,大家都输了。”

女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第二种办法呢,需要广阔的胸怀。对你要求太高了,很难做到。而且太委屈自己也不行,咱不能当软柿子,没有立场,不知道捍卫自己的权益。而且纵容了某些人,是不是!”

女儿底气十足地抬起头,看着我,然后声音洪亮地答道:“就是!不能让他们横行霸道!”

“那么,咱试试第三种办法。化敌为友。哪有好朋友给对方起外号的,对不对?”我看了看女儿多云转晴的小脸蛋,抛出了最后一个球。

“每一种问题都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就看你用哪一种了。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你看。前两种也算是解决的办法,但是第一种就是人们常说的以暴制暴,只能两败俱伤。一时冲动,结果伤了别人也伤了自己,多不聪明啊!”

“第二种是要求太高了,需要海阔天空的胸怀,一般人很难做到,而且会纵容某些人。关键是太委屈自己,心情不好。”

“那么,第三种就是最好的办法喽,双赢!你还多了个好朋友!”我伸出一只巴掌,女儿也兴奋的伸出一只手,然后“啪”地一声,女儿的脸绽开了一朵花。我多么希望,从此,当女儿碰到难题时,她会想起我的这番话,她不会再一味地伤心,难过,犯愁,而是理性的分析,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包容别人,成就自己。

人生路漫漫。为人父母,我们总希望能永远为孩子遮风挡雨。但总有一天,她要独自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长夜漫漫,愿我的话会成为一盏明灯,照亮女儿前行的路,让她勇敢坚强地走下去。

文/清风明月

教育孩子,父母怎么做?


每一个孩子,在成年后,都会或多或少变成父母的样子。

1

自己没做好,拼命逼孩子

你的健身器材在墙角扔了快十年,蜘蛛网都更新好几代了。你觉得很正常。

但是你儿子不练琴,你不能忍,你觉得他好过分。

为人父母,身教永远比言传重要。

孩子都不傻,都能在冥冥之中明辨真伪。所以他们更倾向于模仿家长的行为,而非听信他们口中的道理。

你懒惰浮躁毛毛草草,你希望孩子勤奋自律样样都好,怎么可能?

要求孩子之前,先做好你自己。

2

一点都不可爱,还抱怨孩子不爱你

你家都成猪窝了,他当然不愿意回。

你一个月不见他一面,他当然跟你不亲近。

你心情一不好就凶他,他当然讨厌你。

真的,孩子对你的所有嫌弃、疏远、不合作,都必有原因。

请自省。

别总是上来就给孩子定性“你怎么这么特殊”。

99%的时候,不是孩子冷漠无情不知好歹,是你的教养方式出了问题。

不赖孩子,就赖你。

3

自己哪儿都对,错全是孩子的

一出事儿就劈头盖脸骂孩子。

从不想想是不是自己的安排不合理,自己的期望没道理。就算意识到自己错了也必须强词夺理。

仗着自己是大人,欺负小孩嘴笨说不过你。

这种幼稚、虚荣、不讲理的父母,必然遭到孩子发自内心的鄙视。

到他对着你呵呵那天,你可别觉得冤。

4

让孩子为不幸婚姻背锅

口口声声爱孩子,其实并没有给孩子提供真正美好的生活。

连“不当着孩子面吵架”这种小事都做不到。

婚姻搞得无可救药,还死拖着不离婚。

明明是因为自己懦弱无能迈不出这一步,还非得一口咬定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而忍辱负重。

其实这种鸡飞狗跳苦大仇深的家,再完整又有何用?孩子不稀罕。

真为孩子好,你要么经营好这个家,打理好夫妻关系,别天天冷战热战,让孩子心惊胆战。

自己不敢离就大方承认,别拉孩子背锅。

5

热爱养巨婴,乐此不疲

一般来说,西方父母会认为孩子18岁以后就是大人了。

但中国父母永远觉得自己的孩子长不大。所以事无巨细要照顾,大小要求要满足,三四十岁的人了,打个喷嚏你还是立刻去给他找外套。

一个人被呵护得这么严实,他怎么独立?

而几十岁了还什么都让妈妈做主的男人,很难想象能在社会、工作、家庭中能有什么担当。

中国父母就是忍不了跟孩子分离。

可孩子必然得离开你,自己过日子啊。

不分就会畸形。巨婴很丑的。

坚持让孩子到什么年纪做什么事,是大部分中国家长欠缺的一节必修课。

6

总以为“那种事”孩子自己就能懂

中国孩子接受的性教育少得特别可怜。

大人们对所有跟生殖有关的器官和行为都讳莫如深,以致有些孩子被性侵了都不知是怎么回事。

更奇葩的是,当学校试图认认真真教点性知识,还总有家长去投诉,说太露骨了太可怕了你们怎么能教孩子这个呢。

实在是仁者见仁,淫者见淫。

该你教的你不教,别人好好教你还不让,而那些知识他又必须要了解,于是他就只能通过歪门邪道去掌握或者以身试法去探索了,那岂不是更糟?

其实何至于啊。孩子问,你就简简单单实实在在说说。

小孩子不会那么认真,你告诉他生殖器的名称,他会觉得像胳膊、脚丫那么正常。

这点事儿真没那么复杂。是我们大人想太多了。

7

强求孩子做圣人

你们夫妻俩不争不抢和平友好,是因为你们早有准备,报纸买两份。

要是就一份,你俩也得抢,对吧。

那凭啥要求孩子守着一个玩具互相谦让不打架?

很多父母都把孩子想象成圣人了。强求他们必须爱人如己高风亮节。

自己做的时候抓心挠肝,说孩子倒是云淡风轻。

其实孩子天性都有自私自利争强好胜甚至野蛮粗暴的一面,素质绝对不会比大人高。

你可以要求他们好好做人。但如果他们没做到,你得知道,那才是正常的。

8

自己不正,还指望孩子不歪

很多家长,心里是想教孩子好,嘴上也一直冠冕堂皇一套一套的,但行动上反差太大。

嘴上教孩子要正直勇敢善良,但碰上个三五块钱的小便宜,马上就现了原形,根本经不起考验。

偏偏又不自知。还以为自己在孩子心里高大英明一身正气,还奇怪孩子为什么不像你。

殊不知孩子像的就是你。

装得再像也没用,真实的你什么样,孩子就会学成什么样。

父母的人品会像病菌一样往下传。最后孩子的三观和行为模式,保证都是你骨子里的精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特别是小时候,家人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孩子天生白纸一张,你画花他就开花,你种瓜他就结瓜。

你的行为,就是勾勒他人生的笔。

装的不算。真正影响孩子的,是你的真实面目。

所以,你的样子,就是孩子的未来。

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父母相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性格。所以,父母要做好榜样的作用。

当宝贝行为粗暴时,家长该怎么做


场景一

那天天气晴朗,小区里的孩子们都在沙坑里玩沙子,羽煊一眼看上秋秋的新铲子,二话不说冲过去就抢在手里。秋秋来夺,羽煊一把把他推倒,接下来孩子哭、大人喊,一场混战……

场景二

别的小朋友不愿意和羽煊玩,妈咪也怕他闯祸,干脆在家自己玩吧!可稍不顺心他就发脾气,那天他喜爱的小汽车可能是没电了,怎么也不走,他举起来就摔,妈咪说了几句,他就踢妈咪两脚。

1.设定界限

孩子小时候难免和小朋友有肢体冲撞,不见得都是什么暴力倾向。所以,对于孩子之间偶尔的攻击行为,家长不必特别在意。如果不论大小“毛病”都要控制、惩罚,势必造成孩子的谨小慎微或逆反。但如果这类行为变成经常性侵犯行为,并带有报复性和恶意的时候,建议家长予以严教,不能护短。

2.讲究方法

如果孩子采取各种攻击性行为仅仅是为吸引你的注意,只要没有危险,家长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利用冷处理让他彻底受到冷落。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明白,他的这一招丝毫没有效果,那么他会考虑放弃。

3.创设良好的环境

针对孩子行为容易受外界影响的特点,可以为他创造一个有足够大的空间、足够多的玩具、书籍和其他娱乐器具的活动场所,让他有充裕的玩耍时间,感受良好的气氛,减少攻击性行为。对于攻击性强的孩子应尽可能避免刀枪等明显有攻击倾向的玩具。

4.增加体力运动

体力运动是发泄孩子旺盛精力的一个好方法。体力上的对抗和竞争虽说是攻击性行为的表现,但它是在一定行为规范的框架下进行,特别强调规则性。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这样的对抗性游戏,激发他的拼搏精神,树立他的规则意识等。

5.减少不良视觉影响

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孩子,容易出现攻击行为。所以父母对孩子看什么样的节目、书籍应该有所选择,要做到心中有数和正确辅导。

6.加强亲子沟通

每天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交流,可以准确地了解孩子的情绪;通过讲故事、聊天等方式向孩子传授正确的方法。特别是2-3岁的孩子,缺乏关注就会采取攻击性行为。

7.教孩子宣泄情绪

对于孩子来说自控力较弱,烦恼、挫折、愤怒等情绪易于引起攻击性行为。适当的哭诉、发泄可以减轻他心中的不满,只要不以暴易暴、伤害他人就行。

8.帮助孩子学会正确交往

很多时候孩子可能是想和小朋友表示友好,但由于分寸没有掌握好,比如手比较重或不管别人愿意不愿意就生拉硬拽,这样就要劝他动作“温柔”一点,表示友好多用嘴巴说就可以了,不要用手去抓或推。

9.良性的心理暗示

有的小男孩会欺负小女孩,家长可以让他知道这不是男子汉应该做的事情。可以用男子汉的品格提醒他,“男子汉是不欺负人的”这样激励的话常常挺有用。另外,还可以尝试让孩子参与角色扮演游戏,让他分别扮演父母、老师、受攻击的小朋友等,引导孩子想象受害者在受到攻击后的感觉和心情,让孩子“感同身受”。

10.问清原委

经常听到孩子抱怨:“爸妈不讲理,什么都不问就怪我!”特别是在对孩子“制裁”之前,应该问问他为什么打架?为什么摔东西?如果原因在于周围的环境或父母和其他人的失误就不能一味地只责怪孩子。

孩子怎么说,父母怎么做


孩子怎么说父母怎么做

很多父母乍一听这个题目,一定会惊呼。孩子怎么说,我们怎么办,那还得了,我们还有没有父母之尊严。

嘿嘿,我就知道很多父母会有此高见。可是,我们是否思考过,我们与孩子之间很多的困惑与纠结,很可能就是来自于我们所谓的尊严。而忽视了孩子的尊严,甚至连孩子的感受我们都没有真正在意过。

今天张健老师的这篇文章就是想告诉父母们,照顾到孩子的感受,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做孩子期待的爸妈。也许所谓的教育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接下来我们先听听孩子怎么说。

对爸爸的声音:

1、老爸您很忙,我知道,但我的童年很短暂,而您的陪伴对我很重要。张健老师说过:父亲的陪伴和一个孩子的未来成就成正比;

2、老爸您总是喜欢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其实您知道吗?除了您比较的那一条,我其他的都很优秀。您为什么不换一种角度呢?这样我高兴,您也愉悦;

3、老爸您知道吗?我不喜欢您和妈妈争吵,因为每一次您们争吵,我都深深的自责。总是以为是我不好,才让您们争吵;

4、老爸,我最喜欢的是和您平等的对话,因为每次这样的对话都会让我很有成就感。因为我认为我一定会超越爸爸,您可不要生气哦。

对妈妈的声音:

1、老妈,张健老师说过,妈妈的鼓励像太阳,照在哪里哪里棒,您知道吗?其实我也很需要;

2、老妈,我知道我时间很宝贵,但是您知道吗?每一次我的时间都被您安排完了,我心里都不舒服。其实,如果我来安排我会更加努力的;

3、老妈您总喜欢关注我的学习、考试等情况,其实您知道吗?这些都是我自己的事情,我比您更关心,我希望您更多的关心爸爸;

4、老妈,看到您每天这么辛苦的忙碌,我想告诉您,我已经慢慢的长大了,您很快就不要那么辛苦了。

父母怎么做:

1、多认同,少否定,多鼓励,少批评;

2、多放权,少施压,多信任,少怀疑;

3、多授渔,少给鱼,多做做,少说说;

4、多陪伴,少忙碌,多机会,少剥夺。

教育孩子,家长该怎么做


也许您从来没想到过,自己随便说出来的一句话,会对孩子小小的心灵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那么,哪些话应该是永远从我们的大脑中抹去的呢?

家长最好不要说这五句话

1、“你怎么越大越……”

如果一个六岁的孩子因为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而哭泣,那是因为他只有六岁;如果一个四岁的孩子总是无法在汽车座椅里保持安静,那是因为他只有四岁。虽然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表现得更成熟听话一些,但事情是:孩子们总要经历那些固执,淘气,自我中心,多动等行为的年岁,这是他们成长的必需。

很多父母很容易忘记这个事实,因为孩子们这些“不乖”的行为总是令他们恼火。可是,当对孩子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所表达的只是空洞的责备,而忽略了孩子会这样做的原因。当对孩子大喊:“你怎么越大越不听话”时,所关注的只是自己的感受。我们建议多去了解幼小的孩子的感受,在忍不住要责备他的时候,请用一些比较有同情心的句子与孩子交流。

2、“别跑,会摔跤的。”

这样当然是好心,作为家长,总是想保护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还是想说,诸如此类的警告反而更容易让孩子遭遇挫折,知道吗,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在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孩子肯定会摔跤的。对于一个正在努力走向独立的孩子来说,这样的信息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所以,更好的说法也许是:“出去玩之前一定记得把鞋带系好。”这样你强调的是鞋带,而不是孩子的笨拙。

而且,当家长的警告一次次地没有变成现实(小心,果汁会洒出来的!你会把杯子打碎的!),孩子也就慢慢对家长的建议表现出不以为然,因为他觉得这只是随便说说而已。

3、“我只是逗你玩儿。”

不要在外人面前揭宝宝的短。

或许认为,跟孩子开个玩笑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还可以培养他的幽默感。可是想过没有,当家长对孩子这样说:“如果你再不认真听妈妈说的话,下回我就用胶水把你的耳朵粘起来。”想过吗,孩子可能真的相信会这么做。作为父母,责任是爱并且帮助孩子,而不是要用那些看似幽默实际是侮辱的话来让自己表现得那么幽默和有趣。所以,有些话不是认真的,最好别说。

4、“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那样呢?”

诸如此类的比较只能得到一个结果:让孩子感觉像个二等公民,同时还可能导致孩子们之间的仇视和斗争。如果希望孩子像隔壁小朋友那样总能得到红花,或者像小表姐那样有礼貌,用这种比较的办法绝不可能奏效,唯一的作用只是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要记住,越是跟孩子说他不如别人好,他就越相信自己不够好。所以,比较明智的办法是宽容地接受孩子的长处和不足,然后鼓励他向一个最适合他的方向快乐地成长。

5、“我刚才是怎么跟你说的?”

这样的问题,你当然知道答案。所以,这种带着一点点嘲讽口气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指责。如果家长真的想因为孩子没有做到家长的要求而指责他,倒不如明白地说:“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都跟你说过三次了。但我再告诉你一次,把不玩的玩具放回盒子里去。”

就算是要表达同样的意思,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和什么样的词语都将对孩子有很大影响——即便认为他们有时候根本没有听到你在说什么。

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无论是提出要求,给出答案,或者与他谈谈条件,达成妥协。你所使用的语句可能让孩子更加乐于合作,更加自信,但也可能令他们感到挫败和失去信心。

那么,哪些话会带来解决问题并让孩子快乐的魔力呢?

家长最好经常说这五句话

1、“你自己来做决定吧。”

如果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我们建议你这样说。这么说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举个例子吧,可以对孩子和他的小伙伴说:“你们来做决定,是想留在这里安静地玩,还是到外面去?”五分钟后,孩子们依旧大声喧哗,就可以再告诉他们:“我知道了,看来你们是决定到外面去了。”很简单的两句话,不仅让孩子们明白了前因和后果的关系,也不会被孩子看作是个“坏警察”——他能很清楚地了解:是他自己做的决定,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结果。

2、“妈妈爱你,但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

身为父母,总免不了有时候会责备孩子。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将事情本身与做事情的人分开——这样,孩子会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个不好的人。在批评孩子的同时告诉他“妈妈爱你”,这样做也能提醒自己,批评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分清对错,而不是处罚他。如果能这样想,也就更容易在孩子的错误面前保持冷静了。

3、“你其实是想说什么?”

有的时候,小孩子会因为生气或者激动而变得情绪失控,他无法说清自己的感受,只是不停大喊:“我不要你!”“我讨厌你!”在那个瞬间,可怜的小家伙唯一能够想到的就是这些词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除了温和地询问:“你其实是想说什么?”还可以给他一些参考答案:“你生气是不是因为小明哥哥泄露了你的秘密?”等孩子逐渐学会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那么,即使家长不在旁边,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感觉了。

4、“你来试试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孩子做什么让家长生气的事——吃饭的时候不停地哼唱幼儿园学的新歌谣,或者试图用手里的青菜画一幅画——就可以这样说。说得就好像问题出在自己身上,然后请孩子帮家长想一个解决的办法。比如:这个办法就是等吃完饭,你开始洗碗的时候,他再唱歌给你听。

这是个有魔力的句子,它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是受欢迎和受尊重的,让他可以不把家长看作是他的对立面。如果令家长满意的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让孩子完全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那么,可以一起想办法让孩子能记得什么事情在什么时间不能做。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西西有洋娃娃,所以我也要一个。”“小明爸爸让他吃冰淇淋,那我也可以吃”,这是小孩子们最常用来跟家长讨价还价的简单逻辑。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要清楚地告诉他:“不同的人不同的需要。”要让孩子了解,“每个人只有在他真正需要的时候才能得到。”比如,隔壁的小姐姐配了眼镜,并不意味着楼里所有的小孩都可以得到眼镜。表哥的鞋子小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兄弟姐妹都需要买双新鞋。

孩子出了问题,最好不责怪他,因为问题的出现总能从家长那里找到理由。孩子怎样,跟家长的语言极其相关。应该慎重表达我们对孩子的语言,期待培养好的孩子,要从家长的言行做起。

孩子要成长,父母怎么做?


4日,省图书馆,一场关于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长的公益讲座在举行,40摄氏度的高温,依然没阻挡住家长参与学习的热情。

家长们纷纷发问:在社会发展加速、竞争压力增大的大背景下,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温良恭俭会不会受欺负?强势霸道是不是更易成功?是放手让孩子摸爬滚打,还是尽力包办铺平通向成功的道路?……

“人格补钙”

就读小学三年级的小A放学一回家,就对着妈妈大发雷霆:“你为什么不帮我把直尺准备好?老师上课要我们准备直尺,全班只有我没带。我恨你!”

面对孩子的呵斥,这位妈妈诚惶诚恐,连番道歉,还要保证绝不再犯。

“或许在部分家长看来,这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它传递的危险信号却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小A的责任意识十分薄弱。”某儿童早期教育发展中心负责人说,在现代社会,不少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大部分家长对孩子都是呵护有加。这是人之常情,可遗憾的是,在这过程中,不少家长常不知不觉就忘记了该扮演的角色,将原本属于孩子的锻炼机会都一股脑儿抢过来。不知不觉中,孩子不仅未得到锻炼,反而丧失最基本的责任意识、独立意识,弱化成人必备的人格要素。家长应从日常生活入手,给孩子压担子、定规矩,不放过每一件小事,才能抓住每一次为孩子“人格补钙”的机会。

放手成长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敏感期,都会有特殊的探索欲。然而,总有一些家长怕孩子受伤害,习惯于为孩子包办一切,却没意识到,这样做看似完美地解决了近忧,却为孩子的未来埋下更深隐患。

在讲座上,该负责人分享了一个案例:B小姐出生于优越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对她唯一的要求就是好好学习,其他一切生活中的问题都不用过问。

然而,B小姐虽然取得研究生学历,但她的父母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因为她已完全习惯于依赖父母。现在,她的父母一天24小时都要保持手机开机,因为女儿随时都会来电要他们做事情。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应放手让孩子去成长。”比如,幼儿期的孩子喜欢摸东西,聪明的家长会故意将有烫感又不会烫伤孩子的开水放在低处,孩子摸过一次以后,不仅明白了“烫”,而且以后也会小心防备被开水烫伤。注重教育的方法,注重引导,注重总结经验,家庭教育其实没那么难。

引导思考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强大,可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才能让其不失阳光温暖、健康向善呢?

“家长首先应正确理解强大的含义。真正的强大不是好勇斗狠,比的是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人际和熟练的技能。”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合作的社会,良好的合作才能更好地竞争。不过,要让孩子明白这些道理,仅凭家长耳提面命显然不够。“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在生活中去领悟和体会,家长要做的就是不断向孩子发问。”

市民黄先生的孩子在游乐场玩耍时,总会有别的孩子来抢他手上的玩具。“我该不该教他反击呢?”黄先生十分苦恼。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急着告诉孩子怎么处理,不妨先问问孩子:别人抢你的东西,你该怎么办?”该负责人说,“也许有的小孩会说抢回来,也许有的小孩会认为要回家锻炼身体,长得壮壮的,以后别人不敢抢……专家说,即使有的答案会不尽如人意,家长依然可以继续发问,比如,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不停地发问,不仅能引导孩子持续思考,也能启发孩子寻找到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家长再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往往能收到意外的惊喜。

当孩子在幼儿园被批评后,我们该怎么做?


最近,兜兜妈妈在后台留言说:前天接宝贝放学时,发现他情绪低落,后来从老师那里得知,中午午睡时,他因为一直找旁边的小伙伴说话,还把别人的被子扔到地上,所以被老师批评了。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这样的事,我忍不住怒火,大声训斥了他几句,没想到他竟然丢下句“妈妈,我就知道你和老师是一伙的”,然后大哭起来……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不知不觉已经站到了孩子的对立面,我应该怎么处理?

教育孩子是家长和老师的共同责任,在爱的纽带下,双方互相配合与支持才能收获最佳的教育效果。

当孩子被老师批评后,家长的态度和方法不仅直接影响孩子、老师、家长之间的关系,更对孩子今后的学习与成长有深远影响。

因此面对这个“小问题”,家长不妨试试这样做。

1、认同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被老师批评后,无论是否因为自己表现不佳,他们首先希望的是被理解、被同情、被支持。

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年龄越小的孩子,对事物的判断更加直观,他们无法接受被所有人“背叛”,尤其不能接受不被自己的父母“宠爱”。

因此,我们在表达“我不爱你的错误”之前,一定要先让孩子感受到“我爱你”的态度永不动摇。

我们不要总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而是应该和孩子站在一起,共同面对问题,家长请记住以下几个倾听孩子情绪的小步骤:

先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包容他们的不当做法;

对受到批评、情绪低落的孩子给予心灵抚慰;

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的根源,寻找解决的办法,引导他们改正错误。

2、维护老师的权威

老师对孩子的每次批评其实是一种善意的提醒,是为了修剪孩子身上的“坏枝”。如果家长一味袒护孩子或者为孩子开脱,则会影响老师教育孩子的威信,而老师的威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孩子被老师批评后,家长要淡化老师的批评方法,强化老师的批评意图是因为爱护他,希望他有更大进步。同时,家长们也要注意不要滥用老师权威,比如:

有的家长喜欢用老师吓唬孩子:“你再不听话,明天我就告诉你们老师去。”

有的家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维护老师“权威”:当着老师的面责骂或教训孩子。

以上两种做法这不仅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反而使孩子对老师产生不好的印象,甚至害怕老师,产生厌学情绪。

3、合力帮孩子解决问题

对于孩子成长中的小问题,老师与家长的心往往是一样的,都希望能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面对老师的批评,家长需要平衡心态,从问题出发,平和地与老师一起商量和寻找教育孩子更好的方法。比如,孩子在幼儿园喜欢动手打人,家长在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后,要仔细分析动手背后的原因,并及时和老师进行沟通,认真听取老师的改进意见。

此外,如果老师批评错了,家长也要保持冷静,不仅要听孩子的陈述,也要向其他人了解情况,并及时和老师交换意见,切不可在孩子面前发泄对老师的不满。

对于孩子的一些小错误、小毛病,老师批评后,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自己找老师沟通,主动向老师承认错误,以强化印象,避免再犯类似错误。

孩子在幼儿园被老师批评并不可怕,正是经历一个个的“错误”和“批评”后,孩子才能茁壮成长,而真正可怕的是如果家长处理不当,让孩子这些小的负面情绪长期积压下来,得不到合理宣泄,从而使他们在沮丧中放弃自我,失去自信和成长的动力。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敏感的接收器,他在反映你的声音和信息,唯有我们更有耐心、更加理性,孩子才会更安心地成长。

相信《当孩子哭闹,你会怎么做?》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不合群怎么办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