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儿童“撒谎”等幼稚行为

12-04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正确对待儿童“撒谎”等幼稚行为》,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正确对待儿童“撒谎”等幼稚行为曾经有一位痛苦中的妈妈气愤无比地说,我的孩子才三岁多,做事不用心,爱抢东西打人,竟然还学会了撒谎。能感觉到这位母亲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但同时,更令人同情的是她那三岁多的女儿。

如果母亲们能了解各个年龄段幼儿的智力发展和情感发展情况对她们的孩子来说真是福份。三岁多的孩子,他们还不知道何为撒谎就被扣上了爱撒谎的帽子,这真是对孩子天大的误会和冤枉。

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这一观点提醒我们,在猜度儿童的想法时不要以成人为中心,不要以为儿童的想法与我们一样。

皮亚杰及其同事的研究清楚地显示,儿童的世界观和对事实的看法与成人不同。儿童的推理能力有限,加之他们的经验不足,这些常常导致他们得出与成人的逻辑不一致的结论。因而这些也容易使儿童陷入困境。

教师和父母会因成人所理解的违规、说谎、自私或自我中心及无理行为而对儿童大发雷霆。更糟糕的是,儿童并没有意识到他们错了。对于那些对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一无所知的父母或教师而言,儿童的这些行为令他们非常生气。而对一个幼儿来说,这些行为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在幼儿园的跳蚤市场上,五岁的女孩以六元钱的价格将一玩具卖给了小朋友。十几分钟后,该小朋友来退货,女孩将六元钱退给了了小朋友,拿回了游戏机。整个过程女孩没有丝毫地不舒服不情愿。接下来,一个男孩要买女孩的游戏机,女孩说六元,男孩拿着仅余的一元说一元,女孩不假思索地将之前定价六元卖出又退回的游戏机卖给了男孩。

如果不是因为这一活动,让我们成人来假想,我们或许不相信这是一个五岁多孩子的所为。如果换做是我们成人,首先退货一般都会很困难,或者不退,或者退货少退钱都是不足为奇的。尤其是接下来,女孩将之前价格定为六元的游戏机竟然不假思索地以一元的价格卖掉——这在成人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的行为!

但是,她是孩子,她就这么做了,直到现在,她也没有丝毫地不开心,此事留给她的,没有任何的不快乐,就像不曾发生过一样。因为,她不是成人,以她的思维,她无法理解这其中的缘由。所以,她不知道她吃亏了,她不知道如果换做是成人,这是不太可能的行为。

所以,当我们站在成人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时,有人会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傻呢?

但是,孩子不是缩小的成人,她不傻——当我们成人知道这一点时,我们会理解这个孩子而不是抱怨和批评这个孩子。

一个两岁半的孩子,他拿着一颗糖避开家人走进卧室,当妈妈推门准备进去时,孩子说:“妈妈你别进来。”当时妈妈意识到,她在准备吃家人不想让他吃的糖果。孩子认为成人不进去就不知道——这在我们成人看来是多么幼稚的行为,但这一行为与孩子的发育不成熟有关,以他当时的智力水平,他以为稍微避下家人就不知道了,他甚至以为只要她背过身去不让别人看见人家就不知道。

作为一个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事物就意味着:如果你希望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你想要某样东西,它就是你的。就像孩子们小时候与大人或其他孩子玩藏猫猫时,他们总是捂上双眼后高兴地说:“你来呀,来找我呀!”他们以为自己看不见别人,别人也就看不见自己。也就是因为这些想法,从而导致孩子“说谎”,而孩子却真诚地以为这些谎言是真的;这也使得孩子拿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毫无愧意。了解儿童思考方式的成人不仅不会因此责骂儿童,反而会支持儿童,帮助他们从这些情境中获得学习。

皮亚杰发现,幼儿事实上并不了解谎言的本质。在他的研究中,即使儿童到了六岁,他也不能区分一个真正的错误和一个故意的谎言。因此,基于这种推理,一个可信的谎言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一个过于歪曲事实的谎言则是不好的。所以,向儿童解释成人的逻辑是行不通的,相反,儿童有必要体验因欺骗他人而产生的后果。

比如,一个孩子,为了引起成人的注意总是说自己肚子疼。这意味着,除了我们要过多的给予这个孩子关爱帮助他建立安全感外,还要引导他,让他明白,当他有一天真正肚子疼时我们无法辨别是否要带他去医院做检查。

随着儿童年龄的成长,他们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认识到谎言对于人际关系的影响。他们也能在他人的帮助下理解把别人的东西拿走会让他人感到伤心。为了使这些教育有效,儿童必须先和别人建立起相互关心的关系。所以,多让儿童接触他人,尤其是儿童,这对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有益。在交往的过程中,儿童社会性等相关能力得以发展。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孩子犯错请正确对待


孩子犯错请正确对待七夕节的那天,我们一家四口去逛街,路边的小摊贩很多,有卖水果的,卖糕点的,卖衣服的,卖花的,人特别多,特别的热闹。**爸给**买些板栗小糕点之类的。然后继续逛,结果看一小孩从对面走来,然后东摸摸西摸摸,家人跟着在后面,也没怎么管。**爸说:这小孩,大人都不管,这样非常容易惹事。

然后**爸跟我说,他有一同事,家里有个小男孩,今年五岁,特别调皮,这次他同事回家了直接用皮带给那小孩抽了一顿。我说,这哪像做父亲的啊,孩子调皮是很正常,大人一时生气打小孩的也大有人在,只是这样太过了,多大的小孩,竟然用皮带去打小孩。**爸说,你不知道那小孩有多皮,他家小区里面停满了车,他就用脚去踹,手上拿了什么东西就往车上划。这样家里有多少钱来给他赔啊!不打才怪

这样的孩子确实是很皮,我也见过这样的孩子,不过很多时候在大人的教导下会慢慢改变。我于是跟**爸说,其实这样的也很多,男孩子不比女孩,女孩再皮还是好点,男孩总是会对车啊机器啊什么的感兴趣一些,所以他们会变着法子去了解,虽然他是去踢车,去滑,一个是作乐的心态,一个也是想看看他做了这些车子会有什么反应,还有家人有什么反应而已。如果这个时候家人不是好好的去跟孩子讲道理,而是去打孩子,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屈于大人的淫威而不再做这样的事情,但是他心里会非常的不服气。一旦有反抗能力的时候就会再次爆发,还有一种就是再接再厉,你越是打他,他就越是喜欢这样做,然后你再打的恶性循环中,这样会造成孩子也容易暴力。

**爸说:可不是吗,那孩子家里的人比较惯着那孩子,现在那孩子天天打她妈妈,这么小的孩子,经常打的他妈妈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现在他妈妈根本就管不到。只有他回去拿皮带抽才有用。我对这话非常的无语,好孩子五岁就能把妈妈打的青一块紫一块的,不光家里有暴力倾向,而且还没有道理的去宠孩子,孩子五岁,再怎么大的力气能这样吗?有的人可能认为孩子在家里能打人,出去了就不会吃亏。只是不知道这孩子如果继续下去会是怎么样呢????等到无法挽救的那天这对父母又会是怎么样的感受呢???

正确对待孩子不肯认错


孩子年龄小,其生理机能的发育和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常会说错话、做错事,这是难免的,在成人的帮助下能认识错误,改了就好。可是有些孩子做了错事不肯认错,倔强、执拗,确实令人生气。

1、孩子做错了事,自己不知是错的

如三四岁的孩子,常有把衣服纽扣扣错位,将袜底穿到脚面上,把两只鞋子穿反等现象;再大一点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子,顽皮、好打闹,有时会把衣服弄破,或是为了探个究竟,把新买的玩具拆得乱七八糟……这都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特点造成的,他全然不知错。对这类错误,家长不应该过多地责备孩子,更不要说那些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如:“你真笨”,“你真是没用”等等。而应该在“如何做”上给予具体指导,不断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激发他积极主动进取的愿望,在一次次战胜错误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本领,学会辨别对与错。

2、孩子做错了事拒绝认错

有的孩子个性强,倔强、执拗、任性、自以为是,做错了事不愿承认,怕认错后丢面子。有的孩子则从来没有认错的习惯,这与家长的教育有关系,如孩子摔倒了,家长不教育孩子走路要当心,反而怨地不好;小孩子之间发生纠纷,家长往往是袒护自己的孩子,说别人的不是;家庭成员之间教育方法的不一致等等,都是导致孩子做错事又拒绝认错的原因。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不要急于追究错误的大小,而应把重点放在如何帮助承认错误上,首先,家长必须改变以上不正确的做法,是谁的错就是谁的错,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要怨天、怨地,混淆孩子的是非观念。再就是鼓励孩子说实话,以亲切的态度告诉孩子:“做错了事没关系只要勇改地承认错误并愿意改正,就是好孩子。”同时严肃地指出:“做了错事又不肯承认是错上加错!爸爸妈妈不喜欢这样的孩子。”待孩子表示认错后,肯定他的进步,再帮助孩子分析错在什么地方,其严重程度、不良后果等,教孩子应该怎样做,让他从中接受教训,为今后正确的行为打下基础。

3、孩子做错事,怕受惩罚,不敢认错

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不是呵斥就是打骂,常使孩子惊恐万状,无所适从。当孩子做了错事后为了逃避父母的惩罚,只好用说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要帮助孩子克服和纠正这种不良行为,家长必须改变不良的教育方法,坚持正面教育。

家长制的作风要不得,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最有利于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孩子虽小,但也有他独立愿望,有自尊心,孩子做了错事,家长采取打骂孩子的做法是一种失败的教育方法。家长要持冷静的态度,分析孩子做错事的原因,本着重动机、轻后果的原则,原谅孩子因生理、心理因素及缺乏经验造成的过失。孩子毕竟是孩子,但是对其行为、品德上的错误则要毫不客气地给予严厉批评,绝不姑息迁就,以便帮助孩子明辨是非,增强道德判断能力,少犯错误。

正确对待孩子的“怪问题”


“为什么”是孩子最早会问的问题之一。虽然数不清的为什么常常会让最有耐心的父母都头疼不已,但这却表示,孩子正在以主动的方式学习。

这些“怪问题”孩子有没有问过你呢?看看这里的答案能不能给你一点启发。

1、为什么下雨后蚂蚁会从地底下爬上来

因为蚂蚁住在它的地下宫殿中。尽管科学家们不能确定,但他们还是认为,雨下得很大的时候,蚂蚁的地下宫殿里会积很多水,蚂蚁怕被淹死,所以就会爬到地面上来。

2、为什么长颈鹿有那么长的脖子?

因为长颈鹿爱吃长在大树顶上的新鲜叶子,但这些树非常高,为了吃到这些叶子,长颈鹿就一定要有很长的脖子才行。有些长颈鹿的脖子有2米多长呢!

长颈鹿的脖子虽然很长,但是它们脖子里的骨头却和我们人类的一样多,只是它们的每块骨头都很长而已。

3、我们为什么要住在房子里?

我们只有住在房子里才能抵御坏天气,抵御夏天炎热的太阳和冬天寒冷的北风。世界各地有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房子,这主要取决于人们居住的气候环境。比如那些居住的河畔的人,常常用竹子或木头将房子支在半空中,以抵御洪水的侵袭。

4、为什么我得打扫自己的房间?

为了照顾这个家,爸爸妈妈有很多工作要做。你也可以帮助爸爸妈妈,那就是整理好自己的房间和自己的东西。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让我们的家干干净净、井井有条。

当然,对你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怎么回答孩子的问题。这时,你可以参考儿童百科全书之类的书籍。尽管书里提供的有些答案对学龄前的孩子过于复杂,但只要你略作调整就可以让孩子理解了。

孩子的问题有特点

孩子的“为什么”除了和成人一样,是对知识信息的要求之外,还有着自己的特点:

●以“我”出发。对于孩子来说,问“为什么”的问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比如孩子问“为什么那台机器声音这么大?”就完全可以理解成“你保证它不会弄伤我吗”。

●想得到某种承诺。有时候,孩子问“为什么”是为了让大人给他一种承诺,比如他问“为什么我要照相?”就是想让你告诉他“因为照片可以留作纪念,宝宝长大了也可以看到小时候的样子。”

●表示惊讶。很多时候,孩子向你提出问题,是为了表达他的惊讶之情。比如孩子问“为什么雨下得这么大?”更多的是他看了屋外的瓢泼大雨之后发出的感慨。

对待“怪问题”要有“好态度”

提问是孩子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所以无论孩子的问题多古怪,都要请你认真对待。

●弄清孩子想知道什么。孩子常常没有能力提出一个完整确切的问题,并以此获得他想知道的信息,所以有时候你的答案并不能令孩子满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回答之前,你可以先反问孩子一个问题:“宝贝,你是怎么想的呢?”如果还是不知道孩子想问的到底是什么,你就可以问一个指向那个答案的问题,比如:“松鼠在窝里睡觉。你是不是想知道这个呢?”

●用孩子能理解的话回答。学龄前儿童并不需要知道每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你只需要用适合他年龄的词语回答他就行了。比如一个3岁的孩子问:“为什么东西会往下落?”一种很不错的回答就是:“地球在拉它们。地球这样做你是看不到的。这种现象还有个特殊的说法:引力。”

●承认自己不知道。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你不是一个“万事通”。当孩子提出你根本回答不了的问题时,你大可以直截了当的告诉他:“对不起,这个妈妈也不知道。”孩子会理解的。但如果你告诉他你会想办法找到答案,并且的确这样做了,那就更好了。

●不要打断孩子的问题。无论一系列“为什么”让你有多么心烦,也请你千万不要对孩子说“你的问题太多了,烦死人了!”这只会向孩子传递这样一种信息:问问题不好。

这时正确的做法是,设法把问题往后拖一拖。你可以对孩子说“妈妈正在做家务,你过会儿再问,好吗?”或者试着换个话题,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你可以问他:“我们一起玩‘过家家’好吗?

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任性


“我的孩子脾气很大”、“我的孩子很任性”,这恐怕是家长忧虑较多的一个问题。其实,小儿的任性与家长很有关系。小儿到1~2岁时开始有了一些独立和自理的能力,因此就有了自己的要求。

2岁前的小儿虽自我表达能力较差,但已经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一旦达不到目的或遇到他不满意的事情就会发“脾气”,就用跺脚、打滚、哭闹等方式表示抗议。对这种情况家长要弄清原因,有针对性地加以处理。

对于小儿的一些正当要求,如要求自己吃饭等,家长可设法帮助孩子进行练习。对不正当的要求也不与他(她)讨论“你这样作对吗?”,因为这时小儿还没有发展到认识错误的水平,家长可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安定他(她)的情绪,或者采取不理睬的冷处理态度。

如果小儿一哭闹家长就满足他(她)的要求,他(她)就会认为这是达到目的的好方法,所以他(她)会重复这些行为。总之,家长对孩子不正当的要求不制止,经常无原则地依从、迁就,无意中就培养了小儿任性的坏习惯。

对2岁以上较任性的小儿,家长及时的给予教育是可以纠正的。对小儿正确的要求,家长要给予满足;对无理的要求则要明确的回绝。

家长要一贯坚持同一态度,不能以家长自己的情绪为转移,如自己不高兴时,无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不同意,而高兴时又一切听之任之。家庭成员之间的态度也要一致,否则会使孩子不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行为、态度对小儿的是非观念,良好性格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家长要以自己的榜样作用及正确的态度使小儿明事理,能控制自己,这样才能使孩子为今后适应社会、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打好基础。

正确对待孩子的坏习惯


正确对待孩子的坏习惯转眼间,孩子们又开学了,宝宝也上幼儿园嘞,她上幼儿园可开心了,不像别的孩子一直哭,而是对这么多小朋友感到新奇,对新环境有很多的期待,爱上了幼儿园。这让我非常的欣慰,孩子一天天长大了。

可是没上幼儿园几天,许多坏习惯都带回来了,比如说地上随便座,咬手指甲等。最让我担心的就是在想事的时候喜欢咬手指甲,开始只是偶尔咬,可时间一长,不仅是想事情的时候,就是看电视的时候也咬指甲。虽然我经常提醒宝宝,但是宝宝每次都记不住。

我知道想要宝宝改掉坏习惯,就必须用一种方法,让她知道咬指甲是不好的。

周末,我准备了一下资料,打算给宝宝“上课"。

“宝宝,你看看这个"。

我吧图片递给宝宝,上面的东西让宝宝吓了一跳。

“这是什么呀,看着真恶心。"

“这是妈妈从医生阿姨那里拿的",我指着图片上的东西说,“你看这些东西就是放大的细菌,是不是很吓人。"

宝宝点点头。

"你知道吗,这些细菌都是你指甲里面的。"

宝宝看着自己的指甲:"是吗,我怎么看不到呀。"

"细菌是一种很微小的生物,眼睛是当然看不到的,不过你看,"我指着宝宝的指甲,"你看这里面是不是有黑色的东西?"

"这就是细菌?"

"这些是脏东西,里面就有这样很多的细菌,你想想看,你咬指甲的时候,这些细菌都跑到你的嘴里,然后跑到你的肚子里,是不是很可怕。"

"真的好吓人哦",宝宝看着自己的指甲。

"是呀,所以你以后不能在咬手指甲了"。

经过我这样一讲,宝宝开始注意不在咬指甲啦,慢慢的改掉这个坏毛病。

孩子难免有一些不好的习惯,这时,一味地指责或者打骂都只能起到反作用,因为孩子都是有逆反心理的,如果他觉得是无所谓的行为,强行阻止只会让他产生抵触心理。所以做为父母,面对孩子的坏习惯,应该耐心的解说和引导,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习惯是错误的,才能让孩子从根本上改正错误。

正确对待孩子突然的怪念头


小朋友之间打打闹闹是常有的事情,妈妈不必过于紧张,要帮助宝宝培养正确的态度与处理方式。相信在经历了数不清的纠纷、争执的教训之后,宝宝会逐步适应,有所收获的。

获得心理平衡。宝宝受到欺负后心里会很不舒服,立即就想讨回损失,因此动手,这是一种自卫心理。

爸爸妈妈要让宝宝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提醒他不能动手打人,更不能主动去攻击别人。如果宝宝被别的孩子欺负,可以将他拉开,问问他的感受或替他说出感受,让他明白爸爸妈妈了解他的心情。接着爸爸妈妈就要做正确的引导,比如说:“他撞了你,你很疼,那你动手打了他,他不也同样会疼吗?”

当个“小绅士”

面对争执,爸爸妈妈首先应正确评估事情的性质,不要看不得宝宝受委屈、流眼泪。要让他学会处处谦让,不为小事斤斤计较,这样反而会让他在同伴中获取信任与好感,赢得更多的友谊。

学会主动道歉

一旦发生争执、纠纷,爸爸妈妈要及时帮助宝宝调整情绪,舒缓紧张、沮丧、愤怒的心情。待他平静下来,再与他谈话,让他认识到,不管对错,只要动手就不对。比如,妈妈可以对先动手的宝宝说:“我知道你有委屈,可的确是你先把人家推倒的,这就是你的不对。去跟小朋友道个歉,好吗?你们还是好朋友。”

制止攻击行为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打架斗殴犯罪的青少年中,其攻击行为可追溯到幼儿期。因此,对宝宝在争执中出现的攻击行为爸爸妈妈必须坚决制止。不能怂恿宝宝施以拳脚,更不能亲自出马为宝宝讨公道。

在争执中成长爸爸妈妈既不要以“好孩子不哭”,来制止宝宝委屈流泪,也不要用“坚决站在宝宝一边”来强化他的痛苦与仇恨。压制和纵容都不可取。

争执,是孩子必修的一门功课,是相互学习、相互适应、提高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由此,宝宝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所以,爸爸妈妈完全可以用豁达的心态看待争执,引导宝宝在争执中学会交往,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喜欢《正确对待儿童“撒谎”等幼稚行为》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儿童歌谣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