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有个有趣的小经历。话说某一天,牛顿的朋友来作客,午饭前饭菜都摆好了,牛顿突然想到什么,奔进了实验室迟迟没出来。朋友很生气,自己吃光了饭菜没跟牛顿打招呼就走了。不知过了多久,牛顿从实验室出来,看到桌上的残羹冷炙笑了:“我还以为我未吃饭呢,原来已经吃过了”,继而转身又走进了实验室。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有没这种特质,是孩子未来是否有更大成就的关键。这种特质就是专注力。
西方曾有这样的一个实验,他们在8个月的婴儿面前摆着一个会动的木头人,他们发现,那些能长时间注视这个木头人的宝宝,他们长大后在社会上的成就都大于那些短时间注视木头人并转移注意力的那些宝宝。后来他们得出结论,婴儿专注地注视物体或人的时间长度与他们在日后的成就水平有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你家孩子有长时间专注某个活动或玩具的特质吗?当然,越年幼的孩子,专注力越差,但如果你家孩子优于下面的标准,说明他们在专注力方面优于一般的孩子:
另外,孩子的专注度越高,说明他们的专注力越好。具体表现在,比如一个孩子埋头组装一个变形金刚,拆了蓝色的组件,替换白色的组件,发现不对再拆了重组,一边组装一边思考如何是对的,一遍又一遍,甚至完全没理会大人在一旁的谈笑风生。
这个年龄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关键
1~2岁是孩子好奇心迸发的阶段,这阶段由于他们的动作、视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虽然这时他们的专注力尚短暂,但他们对某些事物的长时间专注的欲望最强烈,也最容易培养孩子专注力习惯的关键阶段。
所以当孩子长时间专注玩耍玩具或端详某个物体时,最好需要避免这样的事情:
“来,宝宝喝一口水”
“水果好吃,咬一口”
“一边吃饭一边玩吧”
……
虽然你很关心孩子,但殊不知却是在无知地破坏孩子专注习惯的养成,多么遗憾!
如果错过了这个年龄段怎么办?
如果说孩子到了3岁,甚至已经是6,7岁的年龄,专注力不足已经表现出来怎么办?坚持让孩子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是最好的挽救办法。所以应该避免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这些不良习惯:
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
拖地拖了一半要洗玩具;
刚写了几个字要画画;
绘本看了几页要吃冰淇淋;
……
让孩子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的最好做法,应该是完成一件事情再做下一件,或者某个时间段只做这件事,时间到了再做下一件,以保证100%的注意力放在一个事情上,这样的习惯对孩子知识的学习和生活来说,都将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尤其注意的是,看电视会严重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有学者曾经做过实验,让一些孩子在看电视前抄写一段句子,孩子们普遍抄写得还不错,然后集中让他们看电视1个小时后,再次让这些孩子抄写同一段句子,他们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注意力涣散的表现,有些孩子虽然写了,但笔画歪扭,也出现了不少错别字,有些孩子写了几个就写不下去,甚至有些孩子只是在本子上乱涂。
通过长期的跟踪研究,实验人员还得出这样的结论:
一个3~7岁的孩子每天看电视一小时以上,TA的注意力涣散程度将成倍增长;
一个8岁的孩子每天看电视一小时以上,TA的注意力涣散程度将增长50%;
一个14岁的孩子每天看电视一小时以上,TA的注意力涣散程度将增长44%。
这是因为电视节目的快速运动和鲜艳的色彩持续吸引孩子的关注和反复刺激,从而导致幼儿的大脑匮乏,减弱了他们对其他外界事物的关注度,长期下来不利于孩子的智力成长。
所以越小的孩子,尤其要控制好看电视的次数和时间,6岁内的孩子建议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应该超过40分钟。
人们发现我是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时,他们开玩笑似地问我是否可以告诉他们养育的秘诀。我知道他们多半是在开玩笑,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好奇我是否真的有一些特别的知识。
我可以现在就告诉你,我没有什么秘诀,也没有什么家长终极手册(如果有,那就太好了!)但,作为家长,这么多年来研究儿童发展,确实有些东西,我会牢牢抓住不放手的。
这些东西决定了我作为家长的聚焦点,同时也让我平静下来,给了我一种“一切都会好的”的感觉。
而每个家长都会用到一些,对吧?
1. 孩子有很多机会可以赶上
与流行观念不同,儿童的发展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时间表,或者发生在具体阶段。在某一年龄段看上去是真理的东西可能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
例如,女孩的脑发育要比男孩早,因而俗语说女孩要比男孩成熟得更快。但是男孩终究会赶上来。再比如,早产的婴儿经常会发育滞后,但是很多孩子会在青少年时期赶上他们的同龄人。而且,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并不知道这为什么会发生,也不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发育阶段,大脑接受变化、基于经验进行自我调整的次数是很多的。例如,甚至有研究发现敏感和温暖的教养会改变孩子基因的表现性状。一些孩子对他们的环境会极端敏感,包括家长的关心。
“孩子的发展过程中唯一不变的是不断变化。温情、爱、敏感度都会深刻积极地影响孩子的发展。”
2. 凡事不可绝对
想象一下:你正在为一门考试而学习,你非常紧张。你太紧张了,导致你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又或者,马上会有一个重大考验,你一点也不在乎。你一点也不紧张,所以也根本不去学。
通常,我们会觉得压力不是好事。但是,在这个场景中,一点点压力是好事。它可以激发你去学习,但是压力不能太多,太多了你难以集中注意力,压力也不能太小,太小了你不会努力。一些挑战,一点压力,一点点沮丧,甚至一丝丝恼怒——这些最终都是好事。
20秒原则
研究孩子的情绪时,我们大多数研究者会遵从所谓“20秒原则”。如果孩子在哭泣,我们总是会在停止任务前等待20秒(而母亲们,却被告知在任何时间停止任务)。如果我们没有那项准则,我们就会让孩子失去控制情绪的机会,而这正是我们希望孩子能学习到的能力。
对家长来说,也同样如此。如果我们总是冲锋在前,就会让孩子联系情绪调控的机会。20秒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对于一个想让孩子趴在她的肚皮上的母亲来说,简直就是永恒!在肚皮时间开始时,我真的会数到20秒(我也不会每次都数到20)!但是我的儿子因此感受到的一点小小的沮丧激发他稳住自己,而这,正是肚皮时间的目的所在!
一点小小的沮丧不是坏事,它能点燃孩子的动机和才艺。
“不要让你的孩子免受负面情绪。而要,帮助你的孩子解决挑战和压力。这是一种将陪伴孩子终生的技能。”
3. 自律是早期儿童应该学会的最重要技能
一个善于自律的孩子学校表现更好,更能专注,更善于与他人相处,也更有同情心。作为家长,这也是我们每天和我们的孩子需要面对的东西。愤怒,情绪肆虐,冲动——所有这些表现都是因为孩子不成熟的自律能力。
自律是童年早期最主要的事情是一,不论是行为还是大脑。自律3岁时才能系统化,直到5岁后才能完全成熟。接下来,整个系统会重新系统化,更进一步发展,直至青少年时期。一些研究则认为这一系统的真正成熟到四十岁时才能完成!但是,成熟的基础成型于儿童早期。
“帮助你的孩子调节压力、沮丧或者其他情绪,是为人父母的最重要任务之一。这对你和你的孩子来说是个重大的工作。”
把情绪当作原初的能量,而孩子正在学习如何驾驭那些能量。在正确的层级上,甚至一些负面的情绪也有积极的效果——比如点燃动机。
了解儿童发展和研究可以给予家长实用的帮助。当然,这并不是唯一的道路——我同样也非常相信直觉和自我反思。
有时候家长的一些教育方式,不仅孩子不能接受,甚至是反感、反抗,这说明教育态度很重要。下面介绍的10中家庭教育态度,都是孩子无法接受的,家长要注意咯!
批评孩子的时候,有些父母常容易批评得太过,诸如“你总是撒谎”“我们家里没哪个像你这样笨的”等,这些话肯定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而导致拒绝接受批评教育,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情绪。
对孩子来说,他需要父母指导他如何生活、如何学习技能和积累经验,但孩子在接受父母教育的同时却很在乎他们的态度,这些态度也决定了孩子对父母教育的接收程度,然而,态度却是父母最容易忽视的。
那么,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他们最不能接受的态度有哪些呢?
一、居高临下
这可能是传统遗留下的问题,许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时,总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专家表示:在人格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如果父母总以家长自居,即使父母的批评有时百分之百正确,孩子们也会“口服心不服”。因此,专家建议:父母们应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样大家的感觉都会很好。
二、求全责备
毕竟还是个孩子还小,当他在整理被褥、画画或者投掷皮球时没有做好,父母不应苛刻对待他们的表现,如果父母们总是苛刻地对孩子说,“你还差得远呢”,就会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
三、频频夸奖
别以为赏识教育就是要不停地夸奖孩子,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理解,它更大程度上是指理解孩子和鼓励孩子。过度的无谓的夸奖只会使孩子骄傲自满,而且,听惯了父母夸大其辞的赞扬后,在步入社会后他们很可能只能听好话而听不进反面意见,由此人生易遭挫折。
四、过多限制
孩子眼中的世界不可能和父母眼中的世界一个样。父母过多的限制会让孩子感觉收到束缚,这是孩子最为反感的。
五、关心过头
“今天谁来了电话?”、“日记上记了些什么?”……每件事情父母都要问个明白;要知道过度关心,只会让孩子反感,因为,孩子会感觉自己的世界一直收到父母的干扰,自己的生活空间被在压缩,从而丧失特长发展的机会,甚至,引起我的逆反心理。
六、全盘否定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有些父母常容易犯的错是批评的太过,诸如“你总是撒谎”“我们家里没哪个像你这样笨的”等,这些话肯定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而导致拒绝接受批评教育,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情绪。
七、是非不分
“这孩子喝酒快赶上他老爸了。”这句话到底是在表扬孩子还是在批评孩子呢?可能孩子们的理解中褒奖的成分会更多些吧!所以,父母在批评孩子是,一定要就事论事,并且让孩子知道他错在何处。
八、贬损他人
偶尔把自己的孩子和同龄小朋友做些横向比较是自然的,但父母更多的是看到别家孩子的优点。这样的教育,怎能起到好的效果。
九、事事代替
现在有许多父母事事都不让孩子干,不让孩子有自己作决定的权利,究其原因是怕孩子做不好或避免孩子遇到挫折后的伤心,但对孩子来说,不经历失败,怎能从错误中学到东西。况且,孩子在将来的某一天,终究要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的,如果现在没有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他便无法自己把握将来。
十、不作楷模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自己首先没做好榜样,当孩子效仿父母的一些不恰当行为时,父母又要千番指责。言传身教,没有身教,言传就无从谈起,因此,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才能起到垂范作用。
人的智力表现在多个方面,不要仅仅发展培训他较强的那一种智能。儿童教育其实需要成人长期不懈地引导和开发,现代的年轻父母都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这项光荣的使命
第一条: 鼓励孩子多方面的兴趣。
第二条: 从小培养思维能力:经常提出问题让孩子思考解答。
第三条: 开阔视野:常常带孩子到外面去接受新事物,增长见识。
第四条: 从小严格要求,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
第五条: 锻炼记忆力:给孩子讲完故事后,要让孩子组织语言,进行复述。
第六条: 激发鼓励孩子的学习情绪。作到有问必答
,有求必应,决不敷衍。
第七条: 培养提高观察能力:有时父母可以故意做一些违反常规的小事,让孩子来纠正。
第八条: 不浪费幼儿智力:当幼儿咿呀学语时,就教他正确语言,而不要把小猫说成“小猫猫”。
父母的运动观念,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没有谁不关心孩子的健康,但大多数时候,中国的父母会认为孩子的体育运动是一项附加值,可有可无,有则加分,没有也不减分。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生病就行了,没必要专门花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还有的家长认为,想要使孩子身体好,重要的是吃好喝好,运动完全被排斥在了家庭日常生活之外。
而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相比运动,绝大多数家长的观点是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况且学习负担已经够重了,哪里还有时间运动?
在中国,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很多家长对孩子呵护过度,怕孩子运动时累着、摔着、碰着,甚至为了孩子不愿意上体育课便给他们请病假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由于家长认识上的误区,很难有意识地把运动作为家庭教育的内容,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在相当一些家庭中俨然成为教育的“盲点”。
其实,父母才是孩子接触体育教育时的第一导师,只要父母的观念转变了,才有可能让孩子慢慢喜欢上运动,爱上运动。
01
父母以身作则最重要
孩子运动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的影响,对体育运动没有兴趣的父母很难在行为上给孩子积极的示范。通过一项关于“城市少年儿童生活习惯研究”,对六个城市的2000余名小学三年级至初二学生和家长调查显示,课余时间没有体育运动的孩子中,他们的父母有60.6%平时也不喜欢进行体育锻炼。
喜欢运动的父母会为体育运动积极创造家庭物质条件与孩子一起活动,而自身对体育运动的排斥,也很少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体育运动的条件。所以对父母而言,首先要在观念上转变,强化自己运动健身的意识;二是“从我做起”,创造条件与孩子一起做运动。
尤其在孩子幼时,行为习惯的养成很大程度上与父母的言传身教有关,所以在孩子小时候,家长爱运动的话,宝宝爱上运动也会顺理成章。
02
让运动融入家庭生活
运动与吃饭、睡觉一样,是人的健康生活必不可少的,关系到家庭生活的质量。居里夫人非常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她在自己家的庭院里竖起一个秋千架,让两个孩子每天做完功课到这个运动场去锻炼。在工作之余,她还跟孩子一起骑自行车、带她们去游泳,两个女儿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事业都有所成就。
此外,挖掘家里的运动资源也能促进运动。比如住高层的家庭在平时大人和孩子一起“拒绝电梯”,有了一定的基础时还可以在节假日里来个爬楼梯比赛,这是个绝好的运动项目。在家庭中,运动形式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全家人在共同活动中放松精神,感受休闲的乐趣。
03
养成“见缝插针”的运动习惯
孩子平时在家里写作业累了,或者写完作业之后,总要休息休息,换换脑子,许多孩子选择或者坐着、或者躺着看电视,身体依然处于静态。
其实,即使是看电视,也可以让身体动起来,伸伸臂、扭扭腰、踢踢腿、单腿站立练练平衡力等背外语、背课文的时候未必正襟危坐,转转脖子、散散步,不会影响记忆效果。只要脑子里有了运动这根弦,大人孩子都能想出见缝插针、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总之,应该让体育运动成为家庭教育之“重点”,运动于孩子,于父母都有好处,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人这一生最大的财富。将体育运动作为家庭教育的内容,在家庭体育中需要父母以身作则,最重要的是,让运动融入家庭生活,养成“见缝插针”的运动习惯,如此即可让孩子拥有良好运动习惯,爱上运动。
当然,如果觉得家里施展不开,外面的天地很广阔,你带宝宝来运动哦!
寒假,本应是多姿多彩的。然而,寒假里,有的孩子被家长或者老师安排了大量作业,每天都要奋笔疾书;有的孩子则进入了“放羊季”,每天只知道上网玩游戏……转眼间寒假已过半,剩余半个月该如何好好规划呢?下面就随小编一起看看,这些孩子的寒假怎么过!
亲情友情满溢的寒假
俞江绮小朋友的小名叫和禾,现在是解放军飞天幼儿园大二班的儿童。
和禾的寒假将从乘坐上高铁开始,我要带她回到奶奶身边。奶奶以前也跟和禾生活在一起,把和禾带到三岁上幼儿园后,就回到了合肥。奶奶平时也很想和禾。有时也跟和禾视频聊天。
视频虽然能见到真人,但是毕竟和生活在一起感觉不一样。现在每次视频,和禾只是客客气气地跟奶奶打打招呼,话变得越来越少。这个寒假,我想把她带到奶奶身边,在奶奶的怀里撒撒娇,让祖孙俩重新亲密无间起来。这期间,我还要带她回老家桐城看看,让和禾也知道爸爸是如何从那样一个偏远的小乡村,通过努力和勤奋一步步走到北京的。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贵在持之以恒。因此,这个寒假,我也想让和禾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持之以恒。譬如现在的她已经认识不少汉字了,还学会了全部的汉语拼音。我将让她带上标有汉语拼音的故事书,每天坚持让她根据拼音读出汉字,给我们讲上一小段故事。
和禾五岁时在美国的伊萨卡生活了一年。在那里,她有几位要好的中国小朋友:米多、雯雯、Nemo,现在她们也跟和禾一样都回到了中国。米多在北京,我们两家的距离很近,两个小朋友经常在一起玩。雯雯、Nemo在杭州,和禾很想念她们,她们也想念和禾。如果时间允许,我们还想带和禾去一趟杭州,去找雯雯、Nemo,让她们在异国结下的深厚友谊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过完这个寒假,和禾将迎来她的小学时光,我希望这个寒假的每一天都能让她益智增趣,又能保持纯真天性、快乐成长。每一天都能让她感到愉快、充实,并留下一个特别美好的回忆。文/俞胜(作家)
让孩子过一个充实的寒假
“不怕同学是学霸,就怕学霸过寒暑假!”寒假和学校上课不同,千万个家庭会有千万个不同的寒假计划,目的、内容、执行有赖家长,家长不同的教育能力、教育眼光和教育情怀,直接影响孩子的寒假。在我看来,每个孩子都应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寒假计划,而制定的原则就是“因材施教、补短扬长”。
我的女儿今年上小学二年级,在校内,她的课业成绩较好,英、语、数稳定在班级前三。我通过对孩子整体成长情况的“望、闻、问、切”,与孩子共同制定了一个寒假计划,让孩子参与到选择和制定中,听取她的感受和意见。
孩子喜欢英语,渴望每天学习英语,我给她报了一个为期十天的英语兴趣班、每天一节的网络课堂。这样能保证脱离学校教育后,她能够继续获得英语知识,以保持英语兴趣。语文方面,我们一起选报了一个七天的语文兴趣班,重点在国学、成语和写作,她也乐此不疲。数学的学习是讲究技巧的,不能仅靠孩子做题和练习,我们选择了一个七天的兴趣班。
孩子喜欢画画,上学时经常找空画画,苦于课业安排较紧张,她一直无法投入大量时间。今年寒假,我给她报了十天的美术兴趣班,学习水粉、速写。对于兴趣学习,我一直坚持“不打扰、不中断”。一个孩子没有自己的时间,就没有兴趣爱好。
当然,我会创造出更多的机会让孩子去参加体育锻炼、外出旅游,让她去和学校、家庭之外的事物接触。
这就是我家的寒假计划书,形式上没有独特性,内容也容易复制,但是看上去毫不费力的安排,却来自于我对于孩子长期深度的陪伴和准确的判断,不完全以一方的意志为主导。文/姚博(北京交通广播)
在旅行中让孩子增长见识
寒假里,我和孩子一般会这样安排:带着书去旅行,在旅行中让孩子学习算账、记账、写游记和查攻略。我们还会在玩耍之余看书、学英语。在放松的同时,我们也不忘孝道,每年春节都会看望两边的老人。
放假前夕,我给女儿买了一套《窗边的小豆豆》。暑假时买的《小木屋系列》她已经看完了,我及时补充上新书,以便她能在旅行途中看书解闷。因为我们喜欢自驾游,孩子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在漫长的旅途中,除了听听英语歌曲、睡觉,就是喜欢听我读故事。此外,她睡觉之前一定要阅读的习惯,也不会因为旅游而改变,所以我们的书得随车带着。
这次寒假的旅行路线一如往年:先去天津看女儿的二伯父,接奶奶一起回河北老家过春节,然后开车去湖南给外公外婆拜年。今年计划回京途中,拐到安徽看看,让女儿看望住在合肥的大舅一家人,然后我们一起去爬爬黄山。
女儿从小就喜欢爬山:两岁时,我们就带她爬过北京的香山,后来陆陆续续爬过丫髻山、千灵山,四岁多爬了河北的白石山,六岁多爬了张家界各山,七岁多爬了泰山。记得那次爬完张家界后,女儿在游记中写到:要是能挑战一下黄山就好了!所以这个寒假我特意安排了黄山之行!
总之,这个寒假,我们一起旅游、运动、阅读和尽孝,一个都不能少!我希望这个寒假是孩子快乐的假期,也是充实的假期,更是她收获的假期!文/周金萍(全职妈妈)
专家观点
“慧养模式”的寒假值得提倡
谢春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一年一度的寒假即将开始,长达一个月的假期对不同人有不同的内涵。显然,学生、教师、家长眼里的寒假是不一样的,期待也明显不同。评价寒假生活安排是否合理,首先要看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充分关注儿童青少年的感受与合理诉求,尊重他们的发展主体性和必需的选择空间,是基本出发点。
家长对于孩子寒假生活安排持三种基本态度,轻松娱乐的“放养模式”、严格管理的“圈养模式”和张弛有度的“慧养模式”。显然,张弛有度的“慧养模式”值得推荐。
“慧养模式”是亲子间良性教育互动的美丽乐章,值得提倡。在假期里,如何引领孩子有学习,又玩耍,既自主选择,又不随意,是一个很有难度的教育命题。笔者作为家长,也一直在探索中,经验和教训皆有。目前看,张弛有度的“慧养模式”是中国家长的必要选择。
幼儿园、小学阶段,家长的引领性要强一些,但对孩子的尊重、呵护、关爱要更加细微,不要先入为主,不要觉得孩子对父母的安排天然地服从。初中阶段,孩子青春期发育明显,自我意识增长很快,但不成熟性强,心理不稳定,他们的寒假生活和学习要张弛有度,父母的指导更要得法,要充分尊重,同时要把握好分寸和底线,在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高中阶段,孩子已经具备很强的自主能力,家长需要多以商量和建议的方式进行教育引领,切不可生硬管教了。
衡量孩子教育成功与否,更重要的是看孩子能否感受到愉悦和幸福,能否与周围人和谐相处,能否在亲子关系中融洽自如。
亲子关系,在青少年时期,胜过许多教育,甚至决定孩子教育的成败。据研究,如果孩子在12岁之前没有和父母建立很亲密的亲子依恋,那么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很难建立,尤其是6岁之前,如果父母没有拿出足够的精力陪孩子,亲子之间很难再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和依赖。
不妨问问自己,是否更关心孩子如何变得让自己“有面子”?是不是更希望他能考高分,却很少关注他是否快乐,有没有朋友?这些关怀的缺失,使得父母和孩子之间总是有层隔膜,孩子总是表现叛逆,总是和父母“对着干”。在孩子长大后,和父母之间“没话说”、“聊不来”。
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其前提是,父母必须明白,爱是无条件的,孩子存在本身就是父母给予爱的理由。教育的艺术首先是倾听的艺术。父母必须学会倾听,学会去欣赏、理解孩子的成长。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自以为是,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其实不然。如果你的孩子在你眼中满是缺点,那么你可能是一个很失败的父母。
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健康的人格。身为父母,不要太重视孩子外在的成功。孩子的成绩好坏,上的大学好不好,有没有找到好工作,这些外在的标准固然对家庭很重要,但是父母必须意识到,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爱和幸福的能力。
信息时代动摇了老年人的权威。过去的父母可以很傲慢地跟孩子说:“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到了今天,反倒是孩子们经常跟父母很不屑地说“你懂什么呀!”青少年对新技术、新观念的得心应手更加映衬得父母很“老土”,是个在网络上笨手笨脚的“菜鸟”。
所以,我认为,21世纪是父母和孩子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时代。父母需要从孩子那里学习的,不仅仅是新技术新知识,还有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生活理念。学习的前提是互相尊重,尊重孩子的特性,尊重孩子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人格。
太想成为孩子眼中的好父母,家长心中总会冒出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为此,法国临床心理学家玛丽丝.瓦扬(MaryseVailiant)给出了她的建议,涉及家长关心的权威性、私密性、家庭等级以及与伴侣意见分歧等。请特别注意“问问你自己”中那些有价值的问题。
1、家长权威
问题:孩子不尊重你
有两种主要的原因会导致这种结果:一是你对孩子放任自流,根本不管他/她,在他/她面前已经丧失威信,当你威胁孩子说要惩罚他/她时,你却从来不兑现,教育孩子的关键时刻你总是心太软,你曾经明确订立的管教规则随你的心情而变化;另一种情况是,一旦你觉得孩子捅了大娄子,你就严惩不贷,严厉得近乎残酷无情,跟孩子很难真正沟通,甚至会去监视孩子的行踪和他/她在学校的表现,等等。
对孩子放任自流不仅会引发很多矛盾,让孩子变本加厉,不断地提出更多要求,还会让孩子产生忧虑,因为他们没有固定统一的行为准则——到底什么是被允许的,什么又是被禁止的?父母太过专制也同样会有问题,这会让孩子缺少自我肯定,尤其是当他们处在青春期阶段时,这对孩子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过于强制性的关系还会让孩子在心理上产生一些抑郁情绪,让孩子从此变得消极。
建议:加强孩子的自信心
作为父母,关键的平衡点就是你要把建立自己的权威当成是一种责任。什么对孩子的成长是正确而又必要的?你是否有能力对此作出判断并且执行?你对此信心越大,就越能建立起家长的权威。人人遵守的法律、你的价值观和个人信仰、孩子的个性,这些都是家长建立权威的基础。一个家长应该既专制又民主——他可以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大家一起讨论,但必须是最后拿主意拍板的人,并且确保这个决定被尊重。你可以每天晚上开一个家庭会议,每次讨论一个主题,如多久出门一次、学校的出勤率、学习情况等。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想法,提出建议或批评,最后由家长来综合意见作出决定。这样做可以防患于未然,避免出现权威危机。
问问你自己
■孩子是不是总要过一段时间才服从你的话,而这段时间在你看来跟他们的年龄有关,且是合理的?你是否经常在孩子面前做些不合规矩的事,还要求孩子不要学你?比如“我可以不等行人灯变绿就过街,我可以不系安全带,但是你永远不能这样。
■如果你的孩子2~5岁:最重要的规则是让他们明白安全第一。当他们不听话的时候,你应该想想这是否威胁到他们的安全。比如,厨房里的器具和火源不要接近、不要攀爬窗户等问题,他们听你的话吗?在过街的时候,只要你一说,他们就会把手伸给你吗?
■如果你的孩子6~11岁:为了搞清楚你最喜欢用什么样的权威模式来管教孩子,可以先观察你自己的行为。例如,当你叫孩子来吃饭的时候,通常会出现以下的哪些场景:
(1)孩子马上就来——想想孩子这么听话是为什么?因为怕你的责备?怕你不再爱他/她?还是他/她真的明白了只有遵守时间生活才会顺利?或者就是他/她真的饿了?
(2)在你平静地叫他/她了两三次以后,他/她来了。
(3)总是要叫很多次才来——这个时候你在想什么?你又是怎么做的?
2、私密性
问题:孩子的任何事你都想知道
你是不是把亲近等同于混乱?透明的父母(在家里,大家做什么都互不隐藏),无所不在的父母(我无时无刻不在,无所不知),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同样的结果:孩子的私密权没有得到足够的保护。父母和孩子过于亲密,在孩子面前不避讳爱人之间的举动,缺乏情感和肢体上的适度羞怯等,这些都对孩子有害——孩子难以学会自制,缺乏自信,内心埋下攻击性的种子,随即是一系列的情感和性问题的困扰。
建议:和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
首先就是要尊重孩子的个人空间。你一定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家是由很多不同个体组成的,每个人由于年龄、家庭角色和个性的不同而有各自的特殊需要。尊重孩子要从一些基础概念做起,例如要让孩子知道身体是属于他/她自己的,孩子的身体不是家长取乐或施加权威的工具。如果说很难界定什么是私密空间,那么我们可以确定一些具体的标准,如孩子有必要拥有自己的空间(房间、床、写字台、玩具毯等等),拥有自己的秘密,并且可以选择自己的衣服以及与谁做朋友。孩子的看法和情感也是属于他/她自己的,他/她有权利表达出来,也可以选择保留一切。和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就必须要放弃想知道关于孩子的一切的想法,也不要让孩子看到或听到关于成人生活的一切。
问问你自己
■你会关上自己的房门吗?如果会的话,当你在的时候,孩子进来前会敲门吗?
■你不在的时候,你允许孩子去你的卧室吗?如果可以的话,孩子会翻你卧室的物品吗?
■你允许孩子使用你的东西吗,如剪刀、纸张等?他/她用完后会放回原处吗?
■你有没有把自己的银行卡和密码都给孩子,好让他/她自己去购物?
■你认为所谓美好的大家庭就是大家要一起做所有的事情吗?
■有了孩子以后,你们夫妻俩还自己出门吗?多久一次?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们是平静地享受还是会感到负疚?
3、家庭等级
问题:你混淆了角色
在孩子和父母之间,混淆角色是很危险的。你确定在你家里,家长和孩子各自的位置都很明确吗?角色分配不清和等级不明会导致局面混乱。把孩子当伙伴,家长不像家长,孩子承担过多的责任,角色可以对调,做什么一定需要大家都同意......
当一切混淆的时候,孩子就会像迷路一样找不着北。我们都知道,各就各位是家庭和心理平衡的基础方程式。要明确各自的身份,界限就应该存在,孩子就应该和成人区别开。方向一旦定了,剩下的就自然不用担心。
建议:确定你的角色和年龄
家庭成员不是一群一起嬉戏的伙伴,父母和孩子要在家庭等级中角色分明,家长要忠于家长的角色,就是说你要接受自己时时要扮演坏人:命令者和惩罚者。这样的角色并不让人愉快,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比一个万事好商量的家长更有帮助。
在保持成人角色的前提下,我们也可以和孩子达成默契,前提就是不要试着去填平两代人之间的沟渠。不要老想着获得自由,变得和孩子一样年轻,不要逃避你作为家长的责任,也不要疏于管教孩子。你可以借给孩子你的衣服,但是不能一起用一个衣橱;可以向孩子要些建议,但是不能让孩子像一个成人一样来拿主意;可以一起做一些休闲活动,但是不要总是优先考虑孩子的利益,搁置你和伴侣的生活安排。
问问你自己
■你认为只有家长才能作决定吗?你的家里是这样的吗?
■你认为在家里,每个人对于作决定都有同样的分量吗?你家里是这样吗?
■你是否认为,人永远都是要独自一个人生活的,所以应该早些让孩子学会面对困难?
4、两位家长的协调
问题:你和伴侣的意见很难统一
你和伴侣是不是一对老较劲的家长?你们是根本上有分歧还是在责任分配上失去了平衡?无论怎样,一旦你们的协调出现问题,孩子就有机可乘,并会成为受害者。父母首先是一个教育团队。当其中的一方承担了所有的责任,或是一方的意见总是被另一方否认,你们的分歧又总是在明面上,孩子就会在父母的冲突中达到自己的目的。当然,你和伴侣之间的矛盾也会因此增多,权威丧失,而孩子不知道应该信赖谁。
建议:重新找回协调一致
这不是说你们要事事都保持一样的看法。你们可以有一样的目标,但是对达到目标的方式可以持不同意见。夫妻要保持一致就意味着,你们要花时间来给对方解释你确信什么、怀疑什么,你的建议是什么,然后还要听听对方怎么说。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双方意见一致并行动统一,以免自己在孩子面前大谈反对意见,或是指责对方。如果说可以问孩子更喜欢哪个决定的话,那么千万不要让孩子成为你们夫妻意见不合的见证人,更不要让孩子为你们作决定。一个很好的家庭教育团队会定期一起讨论:我们的价值观是什么?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家?在什么问题上我需要得到你的支持?不及时的沟通会让误会增多,什么都不说则会滋长矛盾和互相指责。
问问你自己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你的伴侣想保持独一无二的地位吗?你认为这样对你和他/她合适吗?孩子所受的教育适合吗?
■伴侣是否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全部都交给你了?你认为这样合适吗?
■你是否认为伴侣对孩子太过严厉或者不够严厉?他/她经常说你太过严厉或者不够严厉吗?
相信《教育专家:今天您的态度,决定了孩子明天是否成才》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