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会跟我一起讨论如何教育孩子这个话题,“教育是一名有缺憾的艺术”,因为它有不可预见性,我们不确定自己的一个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所以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主张谨言慎行,但是有一点我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只要我们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性格,他就能完全凭自己的努力创造自己成功的人生。
每当朋友们夸赞李逸涵的时候,我都会觉得既自豪又羞愧,因为儿子在一些方面是比较出色,但是也有他刻意隐藏的缺点,宋老师要求我和大家一起讨论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时,我就把儿子的优点、缺点列了一个表格:
优点:开朗、热情,爱读书、理解能力强(阅读理解题目一般不出错,能很快的给一篇文章或者一段话总结出比较准确的含义),想象力丰富(每当读到一篇好文章时,很容易身临其境,把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浮现在脑海里。这是李逸涵自己的话),喜欢交往(到陌生的环境会主动与别人交谈,询问行走路线,家里来了客人主动问好,招呼用水果等),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去年越野赛、3年级时的礼仪队,儿子很轻松的跟我谈到他没有入选,原因呢,因为自己体型较胖,会不美观。当我问及他会不会觉得很失望时,他说“哎呀,妈妈,你儿子学习挺好,爱读书、爱写作,爱唱歌,不就这一点不擅长吗,有什么关系呢?我觉得老师这样选是正确的,当我适时提出咱俩一起减个肥时,他竟然毫不在乎的说不就是胖一点吗,身体健康就行。)既然不会给孩子造成心理的阴影我就尊重儿子的选择。
缺点:自我整理能力差(书桌里总是乱七八糟,书包里有好多废纸,家里的书桌不提醒不整理)
不喜欢、不擅长运动(在家很难叫出门去,喜欢在家里玩拼接玩具、看书,动画片,玩电脑)
做事过分追求完美,可以隐藏自己的缺点(不跳绳,没有把握不去做事情)
书写能力差、做事不够细心等
分析的不够全面,这是我作为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其他方面还请老师作评价,那么针对我自己和大家对李逸涵平时表现的综合评价,他的优缺点的形成都是习惯养成的产物,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过程,尽管我自己不是一个很有计划性的人,但是自己在家庭中一些无意的却是正确的表现给孩子树立了正面的榜样,让孩子可以正确的成长,而孩子那些不良的习惯也跟我息息相关,令我汗颜。好习惯培养我们家长做到以下几点:
1.榜样的力量
喜欢读书是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婴儿期开始我比较关注《为了孩子》之类的杂志,根据书上的指导给孩子买了许多相关的书籍,家里的家具上贴满汉字,我想大多是家长都是这样做的,固定时间个孩子讲故事,到大班后识字量很大,我就开始给他买文字多的书看,母子各看各的,由于认识的字多,上小学后从来不需要家长为他读题、分析题意,因为他总拿不认识的字问我,打扰我看书,学拼音后赶紧教会了他查字典,这样虽然没上学前班,因为经常查字典的缘故,拼音除了书写不太规范掌握的倒很扎实,而读书多的好处随着李逸涵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增长越发显现出来,比如薄老师说他知识面广,大概是2年级的时候老师说最小的数字是零,他说是负数,他会在北京旅游的时候跟一个80多的老先生谈论什么墨西哥的名胜古迹,西班牙的美味佳肴,那是我也插不上嘴的话题,理解、现象、写作能力的逐渐提高,发在我博客上的作文得到大家的好评“西湖的水很清,清的能看到水底,一些小鱼游来游去、嬉戏玩耍。湖底的泥土看上去软软的,仿佛一脚踩下就要落下去似的。放眼望去,湖中心有许多小岛,小岛上长满了青青的芦苇,看起来生机勃勃
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教育孩子是一条漫长的道路,父母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然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到底该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这6种方式千万不能用,会毁了孩子一生。
过度溺爱
“宝宝喜欢这个啊,那咱就买!只要你喜欢,妈妈肯定满足你。”
“你就别动手了,放那妈妈来!”
身为父母,想要宠溺孩子的心情当然可以理解,但千万不能过度,要把握好其中的分寸,否则对孩子百害无一利。
若孩子长期被父母溺爱,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得为他人着想。性格骄横,做什么事都得听他的,稍不如他意就撒泼耍赖,甚至目无尊长,连基本的礼节都不知道。
挑拨离间
“爸爸妈妈要是离婚了,你跟谁啊?”
“你爱爸爸多一点,还是妈妈多一点啊?”
“以后少去你奶奶那,她总向着你二叔家。”
孩子本来就没有确定的价值观,大人怎么说,他就怎么做。可能大人无意说出的一句玩笑话,很可能被孩子当真,然后形成一个被扭曲的价值观。比如,相比于爸爸,我更喜欢妈妈。于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只会粘着妈妈,而对爸爸视而不见。
又或者,听了妈妈的话,不去奶奶家了,再见到奶奶的时候,孩子肯定会明显的疏远老人,奶奶想跟孩子亲热一下都不太可能了,这得多伤老人的心啊。
总之,别把生活中的矛盾以及怨气“倾诉”给孩子,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他需要正能量来“滋养”正确的价值观。等孩子有了自我分辨能力的时候,再与孩子分享生活的点滴吧。
语言暴力
“我就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孩子,真后悔当初把你生下来。”
“你到底长没长脑子啊?能不能少让我操点心?”
很多父母在气头上的时候,容易说出一些很难听的话。虽然事后也会后悔,但说出来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已经没办法收回了。而孩子听到这些话后,自信心完全被击碎,甚至会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就应该是个笨孩子,久而久之,就真的成了一个不爱动脑子的笨孩子。
而且,父母不要指着用粗暴的语言就能让孩子改正错误,相反,这反而会让孩子意识不到自己到底错在哪了。长期被父母语言暴力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内向,越来越沉默,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有什么事都不会再与家人分享了。
过度攀比
“你看看谁谁谁家的小谁,不仅长得漂亮,成绩还数一数二,你再看看你!”
“你二叔家的孩子每回考试都能进前十,你可不能输给他啊!”
攀比之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失去自我,成长为父母的“傀儡”。他们不求自己喜欢的,只求超越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就好。这样的孩子,就算真的很优秀,内心也是破旧不堪的。
绝对权力
“大人说话呢,小孩子别插嘴!”
“你个小屁孩懂什么啊?听大人的。”
说出这话的父母,还真是把自己当成家长了,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在孩子面前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对着孩子颐指气使,根本没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一点也不尊重孩子的想法。长此以往,会让孩子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觉得自己总低人一等。在外人面前,也会是一副抬不起头的自卑模样。
过于依赖
“孩子,你一定得好好学习,我和你爸的后半生就指望你了。”
“我和你爸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你可得比我们有出息。”
这是典型的父母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案例。孩子的人生只属于他自己,父母能做的,只是在一旁协助,但不可以强迫孩子活成你自己心中的样子。
父母经常对孩子说这种话,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负担,觉得将来有出息养父母是自己一生的使命,从而忘记了自己真正的喜好和任务。这样成长的孩子,该有多累啊。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多观察,少唠叨;多陪伴,少批评;多用心,少抱怨!
从“你没有迟到”谈家庭教育
读了xx年的第10期的家园立交桥中的《从“你没有迟到”谈家庭教育》一文,将我带入了深深的思考:
文章说的是梁xx老师在值班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奶奶带着孩子入园时的一句话:宝贝你迟到了,明天早点来哟。这位奶奶对孩子一再强调,孩子你没有迟到,你没有迟到。梁老师问奶奶为什么这么说?奶奶的回答是你说他迟到他会哭的。
现在的孩子疼爱的人多了,听不进相反意见,过度的爱直接的影响就是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没有错误发生。现在的家庭都是4—2—1的结构,所以六个人的爱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时,我们的孩子是否能够承受,我们给予的爱是否合适,这就是我们要考虑的。现在大多数是爷爷奶奶带的,非常的喜欢有了孙子,所以孙子的一切都是好的,孙子做的一切他们都能接受。在幼儿园里最经常发生的事情就是孩子之间的攻击性行为,孩子之间有些小矛盾是很正常的,当他们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时就会产生一些小的摩擦。很多爷爷奶奶的态度就很强硬,觉得别人欺负了自己的孙子,很是心疼。
可是当自己的孙子欺负了别人的孙子时,他的态度就完全不一样了,也许就只是一笑而过。像这位奶奶这样的溺爱,在她的眼里孩子不能接受自己迟到,说明孩子还是知道迟到是不对的,知道迟到很丢人,但奶奶因为怕孩子哭,非的告诉孩子他没有迟到,长此以往孩子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都削弱了,在这样的爱的保护下,孩子还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吗?他只会认为自己做的什么事情都是对的,都是允许的。
朋友的儿子在上海读研究生,暑期回家,也是第一次带着同窗共读的女朋友来见爹妈。搭我的顺风车,从高铁站把他们接回来。
出了站,我开车向着我们县城的方向行驶,两个年轻人坐在后排座上,很亲密地聊天。我这大叔,装着听不见,专心开车。窗外是农田,种的庄稼参差不齐,高的玉米、高粱,矮的大豆、棉花,还有红薯。红薯秧子疯长,叶子墨绿,爬得看不到地垄。这时候刚好路过一片红薯地,男孩子问女朋友:“知道这是什么吗?”
女孩子答:“花生啊,地下结的是花生吧。”
然后又经过一片高粱,女孩子惊呼:“哇,这么旺盛的甘蔗!”
我终于忍不住笑了。男孩子赶快帮她更正:“这是高粱。”然后取笑她:“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
女孩子的回答更有趣:“吃过猪肉,不过真没见过猪跑哦。”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这年龄的孩子,读书读到研究生,智商和勤勉的分值应该都不算低,像这女孩子不问稼穑,五谷不分,其实不是个例,我和几个年轻人共事,就经常会有人闹出类似的笑话。学历越高,离农事越远,大家认为很正常。可我觉得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和社会观念都出了问题。
我遇到过家长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一大早,在小巷子里,一位穿戴简朴的老人,挑着一担新鲜的蔬菜行走。一个年轻的妈妈牵着一个背着书包的孩子与他擦肩而过,妈妈指着老人说:“看到了吗?如果不好好读书,就会把你送回到老家种地,像他那样挑着扁担卖菜,你觉得好不好?”
“不好。”儿子很肯定地回答,显然妈妈对这回答很满意,认为是一次成功的励志教育。
这可能是从农村与城镇化的“分水岭”。记得我在村里小学读书的时候,学校里有自己的“试验田”,高年级的学生有农业知识课,定期下田,认识庄稼和野草的区别,了解庄稼的生长过程,除草、浇水、捉虫,也体验收割庄稼的成就感。
放了学,写作业不是主要的任务,要先去割一篮子猪草。那时候不仅天天见到猪跑,还时常能见到一头猪饿急了,前足搭在猪圈上叫着要吃的,或者动作敏捷地翻墙而逃,跑到田野里吃“自助餐”。割猪草要到田野里寻找,不仅能认识所有的庄稼,也要辨清所有的野草,有的草有毒,猪不能吃。有的草没毒,但猪不爱吃,一头猪有一头猪的口味,时间久了能了解自家的猪喜欢吃什么,再割猪草的时候拣它爱吃的,以便投其所好。
我认为,那个时候的孩子才有“童年”,以至于时光匆匆,我在城里生活了30年,人到中年,有了初老的症状,喜欢回忆过去了。回忆的都是乡村生活里的诸多趣事,像小时候采蘑菇,采了又发,永远也采不完的样子。
不知道现在的孩子将来回忆什么,儿歌、玩具、考分、游戏,记住的名字不是生活里的猫和老鼠,而是汤姆和杰瑞,喜羊羊、美羊羊,光头强、熊大熊二,所有的童年生活都被数字化、艺术化,不再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我儿子现在读小学,前段时间开家长会,老师谈到一个问题。新学了一首古诗,《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诗中写的四月农事。老师提问学生:“凡是奶奶爷爷或者外公外婆家住农村的请举手?”结果全班大多数的孩子举起了手,毕竟是县城的小学,这一代在农村长大的家长多。然后老师布置,星期天的时候,请爸爸妈妈带着你们去农村,回来写一篇乡村生活的作文。
结果,回来交作业,只有不到十个学生真正回了农村,写了见闻,其他的学生显然都是编造的情节。还有一个,自己承认,写的内容是在“百度”搜的。
这是一位很会关心孩子成长的老师。她会教育学生,也教育家长,星期天既然可以带着孩子远方旅游,逛公园,做游戏,或者去购物、聚餐,为什么不能找点时间到乡下去呢。体验乡村生活,认识那些庄稼、蔬菜,牲畜、家禽,还有那么多小动物,去感知乡间事物的鲜活和乐趣,体会农事的辛勤和汗水,一蔬一饭来之不易。
城镇化是个躲不开的趋势,将来会有更多的人变成“城里人”,但谁能离得开衣食之需呢?知稼穑艰辛,也应该是每一个人都不可或缺的人生课程。
小班开学第一天,在哭闹的孩子中,有一对长得一摸一样的双生子格外引人注意。楠楠和小逸从开学初就是班里的“顽皮分子”,其他孩子的告状总是惊人的相似——“老师,楠楠打我了。老师,小逸抓我。”而楠楠和小逸的语言能力与理解能力也较弱,常常在教学活动中游离在外,也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楠楠和小逸的妈妈也是小学教师,由于父母工作较忙,很长一段时间孩子都是由太奶奶和太爷带的,当他们妈妈发现孩子的语言和交往能力较同龄孩子差距越来越大时,便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过了一个学期
,当小班下学期开学时,我惊奇地发现两个宝宝各方面都进步神速,不仅语言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能够完整连贯地说出语句,并且在遵守规则、同伴交往方面也有了很明显的进步。我在表扬鼓励两个孩子的同时,也十分好奇地向孩子妈妈讨教家庭教育的经验。
孩子妈妈抿嘴一笑,给我讲述了生活中的几件小事:
首先是兄弟之间的相处教育。
双胞胎教育,很多时候,不同于独生子女,两个孩子从小就在一起生活,一起长大,难免会有矛盾。一次,他们因为争着要我抱,大打出手,两个人都大哭不止,我就把两个都抱在怀里,告诉他们妈妈很爱你们,又给他们讲了三只蝴蝶相亲相爱的故事,不一会他们俩又玩在一处,说说笑笑好像忘记了刚才的事。
有一段时间,小逸总是喜欢咬自己的手指,为此,我以为孩子是缺少什么微量元素,于是就带小逸去医院做微量元素检查。因为医生抽了好多血,小逸一直从医院哭到家。刚进家门,楠楠听到了小逸的哭声,就一把冲过来,拉着小逸关心的问:“弟弟你怎么了?”得知小逸抽血了,楠楠就赶紧抱着小逸,安慰说:“弟弟你很疼吧?哥哥抱抱你。”说完,小逸也用两只小手搂住了楠楠,不一会,小逸就止住了哭声。看见眼前的一切,我倍感欣慰,原来哥哥的拥抱比得上世上最好的止痛剂。“楠楠真棒,他知道心疼弟弟呢!”我借机好好表扬了楠楠一番,这温馨的一幕让我感动了许久。
其次是遵守约定的规则教育。
一次,两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就要看电视,他们最喜欢看动画片《熊出没》。到了吃饭的时间,两个人都说不吃饭,还要看电视。因为事先约定好,吃饭的时候一定不可以看电视,所以我做了最后让步,答应他们俩看完这一集必须关掉电视吃饭。时间很快到了,但是他们没有信守承诺。先是楠楠开始大声哭闹,然后小逸也跟着一起闹,我和家里其他人交换了一下眼神,谁也没有理他们,都各自回到屋里。我随手关掉电视,小逸哭得更厉害了。但我还是坚持不开电视。小逸看没人理他,一会就不闹了,楠楠脾气较大,刚开始,又跺脚,又大声喊叫,可是后来就越来越小,我看火候差不多了,就把他们叫了过来,跟他们讲,到了吃饭的时间,我们就要乖乖吃饭,不能看电视,你们是妈妈的好宝贝,妈妈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的。情绪稳定后,他们很认真的说妈妈我知道了。虽然他们还有哭闹的时候,但多次教育后,孩子也慢慢懂得了道理。尤其是上了幼儿园,我明显感觉到了他们的进步与成长。
最后是家长自身的心态调整。
我是一个很爱孩子的母亲,可是他们不听话时,尤其是两个人一起闹时,就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会不自觉得对他们大喊大叫。
有一天晚上,我因为还有些工作上的事情没有做完,想快点哄他们两个睡觉。我说你们快躺下,妈妈给你们讲故事,讲完你们就乖乖睡觉,楠楠脱了衣服后却不肯睡觉,跳下床,跑去卫生间,我很生气,因为怕他感冒,就把他抓到床上,一边打他一边训斥他,楠楠很委屈地说“妈妈你别生气
儿时,喜欢一切精致的东西,越是得不到的,越是喜欢,那时候特别的喜欢一种音乐盒----上面有个芭蕾少女旋转的音乐盒。可是那是非常奢侈的东西,每次都是经过商场,站在窗外偷偷地看。后来自己工作了,赚钱了,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是却是可以买得起一屋的音乐盒,但是却没有去这样做。
记得儿时,还非常地喜欢看散文,杂记,乱七八糟的书,都爱看,大都是从同学那边借,或是用自己仅有的零用钱,买几本自己实在是喜欢的书,记得当时有一本姜丰的《温柔尘缘》,非常的喜欢,看了一遍又一遍。如今还是喜欢她,知道她嫁了一个英国人,生了一双儿女,完美结局,让我非常的羡慕!扯远了,只是想说,当自己有足够能力去做到的时候,可能自己的愿望远远不是如此的。
所以,我总是尽量不让小一有一个遗憾的童年。
可能还是遗传之说的,小一也非常地喜欢音乐盒,不过这边的音乐盒很简朴,不花俏,一个水晶球一样的,里面有很多不同的造型,基本都会有类似于雪花片一样的东西,倒过来,摇一摇,在音乐声中,散落着“雪片”,真得很美,套小一的一句话就是“magic”!那天,在商场里看到这对依偎着的母女,非常地心仪,买下,去接小一放学的时候,小小地让她意外了一把。从她那发光的瞳孔里,我看到了欣喜,我看到了一种愉悦在漫延。因为我知道,她也一直心仪着能拥有这样的一个音乐盒。
回到家里,她就画了一幅画,里面同样是一对母女,她抱着我说,这是给我的礼物,我非常地开心,开心得不只是因为得到一幅画,更多地是欣慰:小一不再是任性的小女孩了,她知道了感恩,知道了回报。希望将感恩习惯一直延续下去。可以做一个好榜样,让点点也从小就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真心感受,再通过我们的言传身教,使之耳濡目染,并内化于人格之中。
如今的孩子,从小就有公主和王子的待遇,对一切所得到的都自认为是自然的,应该的。我经常和小一说,没有谁对谁的付出是应该的,总之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那天,爸爸拿来朋友送的礼物,我告诉她,这件玩具是是爸爸给你的,你要感谢爸爸,等爸爸回家要给他一个bighug。
时时言感谢,事事存感恩。我想只有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孩子们才不至于太自私,不一定要求父母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就可以了,更不祈求将来,他们能回报多少,只希望让孩子在洋溢着浓浓的感激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感恩节就在下周了,借此文章,社天下所有的人,节日快乐,将多一份自己的心给需要关心的人们。遗憾的是,无法亲口对妈妈说一句“谢谢。”但是她应该会明白我的心,在内心我已经说了千千万万遍了!“你是我要用这一辈子去感谢的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