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不爱走路?用这些方法“治”他

12-16

我们的教育是与孩子做朋友,鼓励学习鼓励思考!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宝宝不爱走路?用这些方法“治”他”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宝宝大概在一周岁左右就陆续地会走路了,但有很多孩子几步路没走,就非要爸爸妈妈抱着,不愿意自己走路。短距离的话,父母还能抱得动,但如果出去逛街、或者天气很炎热的话,抱着孩子就会很不容易,那父母要怎么才能让孩子爱上走路呢?

1.宝宝为什么不爱走路

从宝宝的角度来讲,首先原来宝宝一直被宠爱着,不管到哪里都有人抱着,突然要宝宝自己走路,宝宝们当然不愿意了。其次也有可能宝宝比较害怕,走得不够稳当,怕摔跟头。然后就是孩子的比较怕见陌生人,离开爸爸妈妈身边会觉得没有安全感。最后可能是一些生理上的原因,比方缺钙导致腿部发育不够好,腿部的力量不够,没走几步就觉得累,想要爸爸妈妈的怀抱。

2.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每个宝宝的内心深处都是爱爸爸妈妈也会心疼爸爸妈妈的,这时候父母不妨向宝宝撒个娇,“哎呀,妈妈好累呀!宝宝自己下来走一会,好不好?”多用类似商量的语气去向宝宝求情,宝宝一般就会愿意下来自己走了。如果这样宝宝还是无动于衷,父母还可以采取和孩子讲道理的方式,运用身边鲜活的例子,让宝宝意识到应该要自己走路,“宝宝,你看那个小弟弟他年纪比你小,都走的很好了,所以我们也要加油,对不对?”或者”你看,狗狗都在用自己的脚走路,宝宝你要是还要妈妈抱着,狗狗都会笑话你了哦!”用这样的话让宝宝知晓走路是一定要学会的。

3.学会自理

父母总不能一直跟着宝宝,总有那么一天,宝宝要离开父母,独立地去与外面的世界接触。所以父母应该在宝宝小时候就要训练他自己生活的能力,走路是最基础的,所以一定不能怕孩子累着而惯着宝宝,要让宝宝懂得走路是一种本能,是必须要学会的。此外,也要让宝宝多多地尝试些新鲜事物,增加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

走路只是宝宝漫长成长路程的一小步而已,要想宝宝将来能够茁壮成长,父母要在宝宝的各方面下工夫,注重培养宝宝的自理能力,让宝宝有自己的小世界。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你越满足孩子 他越不爱你


你越满足孩子 他越不爱你

目标是责任心和爱心。采用的态度是尊重,实现的方法是信任。

有一次,有一对父母听说我对学生很有办法,便通过朋友找到我,希望我能帮助他们的孩子。首先我让家长对孩子做基本的介绍,家长讲道,目前学习成绩很差,而且孩子基本上不学习了。我又问道孩子其它方面的情况,家长说这个孩子对经济很有头脑,已经从游戏卡方面挣了1000元钱,而且非常关心他们每天的生意和营业额。我问起生活方面的问题,家长说孩子什么事情也不做,朋友的交往也很单纯。就是很关心经济,也很关系父母的工作,因为父亲是领导,所以总有人来找,并且孩子对业务、工程的操作手法很熟悉。所以家长第一担心学习成绩,第二担心孩子的思想太社会化。经过将近1个小时的讲述,我总结了家长介绍孩子的过程中的几个特点,1他们提到自己的孩子很聪明的次数我数不清。2他们没有表示自己在孩子的教育上有任何的不足,只是说自己有一段时间关心不够罢了。3他们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对生活作风的要求几乎没有,或者只满足于不偷不抢不打人而已。4他们多少为孩子的经济头脑和社会化意识感到自喜,全然没有意识到危机。

当我对孩子做了初步的判断后,家长希望我和孩子见一次面,我答应了。但我没有意识到我将遇到一次非常困难的对话。整个接触过程,孩子没有对我表示多大的兴趣,这是我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因为基本上所有见过我的孩子对比较和我对话。这是很反常的。看来我对此准备的还是不够充分。在谈话中间,我问了一个问题,我问:在你认识的人中,对你来说,你认为谁最重要?孩子随口答道:没有谁!我以为我的问法让孩子有误会,我说:干脆这么理解我的问话吧,就是如果这个世界上有谁死掉了,你会最伤心?没有想到孩子依然会说:没有谁!

从他冷漠的表情和冷酷的回答中,我只感觉到了这个孩子的问题不是很简单就能解决的。惟有的一个问题让我不至于让我对他太失望,就是我讲到,你的母亲曾经因为你而哭过,然后他不太相信地问我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因为什么而哭,我一一作答。说完后我问他你是什么感想?过了好一会儿,他说了一句:感觉有点惭愧吧。虽然语气还是有点轻飘,至少我还知道一点,他总算还有廉耻之心。对话中我还问道一个问题:你爱玩什么?他说,也没有什么!爱玩电子游戏!爱睡觉!我想:真可怜,连爱好都那么微薄!

这样的孩子生活在优裕的家庭,恭维的氛围,物质上没有实现不了的,精神上满足也很容易得到,因为没有人敢批评他!

这样的孩子根本上拒绝进步,虽然没有一个孩子不希望进步。他们缺乏勇气面对自己的懦弱和懒惰,他们缺乏信心去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他们也缺乏足够的机遇来解决他们的困境。

这样的孩子普遍的一个特点是缺乏爱心。所以对父母也缺乏最基本的爱。

孩子不爱父母的原因有两种,一是他们的父母没有教给他们爱的能力,没有机会让他们表达自己对别人的爱,父母只是把爱给了他们,他们只是从爱中感受到了舒适和温暖,但他们以为这爱是天上掉下来的。天生只会享受爱,而不能去爱。第二是由于父母的不当做法,失去了孩子的信任和尊重。对父母的感情往往是爱恨交加。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由于思想不稳定,精神冲动,容易做出一些惊世骇人之举,也是缘由此。基于此,如何期望孩子对父母有多少爱?

试想,如果孩子对父母缺乏应有的爱,怎么会关心父母的疾苦和忧虑?如果孩子对父母没有爱!怎么会对父母保持应有的尊重?如果孩子对父母没有爱,怎么指望他关心你对他关心的事情?缺乏爱心的孩子有没有责任心!一个对家庭没有责任心的人,一个对自己的集体缺乏责任感的人,一个对国家对民族缺乏责任的人,你能期望他能做什么呢?能有什么作为呢?这样的人不仅不会爱别人,连自己都不爱!

从根本上来讲,学习不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不管你是否需要学习,是否已经从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学习毕竟是很苦的。

我常讲一句话,孩子最是讲义气的。而成人说是讲信用其实比起孩子来说差远了。很多家长应该有所体会,老师的话他最听,因为他服这个老师,如果他不服这个老师,别说做作业,就是听课都懒得听。朋友的话最管用,有一句话这么说“辛辛苦苦一整天,不如哥们一根烟”说的就是老师因为某个事情与他谈了一天的话,可是由于朋友的一句话可能就给废掉了。如果孩子真的很服你这个家长的话,有什么理由不听你的话呢?为什么不听你的话呢?所以学习即便是苦的,但为了得到你的认可和肯定,他愿意付出!那为什么要背道而驰?是因为他不把你的话当回事!就这么简单!

个人的目标是自己选择的,家长的责任是培养具备选择个人目标的能力!给他嫉妒、狭隘,他会卑微、懦弱,给他溺爱,他会自私冷酷。期望他是科学家,请给他科学的思维,希望是音乐家,给他艺术和美而不只是冗长的练习。

教育是否有效率和时间无关,是行动和模范起作用。很多家长很累很辛苦,总是围着孩子转,你说是不是很烦?有时候一件小事情、一句话就实现了。

有位哲人说过:说起爱,就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不仅要给孩子爱,还要孩子学会爱!要让孩子爱你,你一定学会尊重孩子!要让孩子尊重你,你要懂得信任孩子。

我们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培养让孩子爱自己的有效行动。这样的行动任何才能有效果,有效率,取决于家长与孩子之间是否能够尊重,而获得尊重的办法就是信任!有了这些,再谈学习的问题见简单多了。

巧治宝宝“人来疯”的策略


“人来疯”不但显得孩子行为习惯不良,让家长觉得没面子,而且还会影响宝宝正常的生活、游戏和学习,有的孩子因为过度兴奋而不好好吃饭睡觉、出现冲突、损坏玩具或者伤着自己,甚至上火、生病。经常“人来疯”还会影响孩子神经系统的健康发育,导致兴奋功能总是强于抑制功能。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冲动、暴躁、难于自控的不良个性。因此,家长要主动想办法防范或者矫治孩子“人来疯”现象。

1给宝宝表现的机会

宝宝的好奇心很强,但是持续时间又很短,如果妈妈给了宝宝表现的机会,宝宝的表现欲获得了满足,再哄宝宝离开就很容易了。

为防止宝宝反应不过来,妈妈最好在客人到来之前跟宝宝商量商量。商量的形式如果能让宝宝感受到妈妈对他的尊重,宝宝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

当家里来客人的时候,父母不要把宝宝排除在外,而要把宝宝当成主人,和妈妈一起招待客人。当和父母一起张罗给客人让座、倒茶、拿水果、帮忙拿东西的时候,宝宝不但学会了待客之道,而且因为做了主人、参与了招待客人而有了一种成就感,成就感会催生责任感,以后宝宝就懂得了待客之道,乖乖为客人服务,而不是打扰客人。

2培养宝宝掌握待客做客的基本行为规则

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迎来送往,家长不能仅仅告诉孩子不能做什么,还要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可以怎么做,指导宝宝掌握待客做客的基本行为规则。

如果是家里来客人了,事先要与宝宝谈话,告诉宝宝客人是谁,鼓励宝宝与人大胆地打招呼、问好,还可以与宝宝交流对话:“宝贝,一会儿客人来了,你要请他们到哪里坐?”“你要不要给客人唱支歌、跳个舞?”“如果客人正在说话,宝宝能不能随便插话?”“如果大人在说话,宝宝能不能自己玩呢?你打算自己玩什么呢?”

客人来的时候,可以把孩子介绍给客人,或者鼓励宝宝自我介绍,让宝宝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冷落。如果是出门做客,要指导宝宝文明礼貌,不要不能乱跑、乱喊、乱摸,知道征求大人意见等等。如果孩子表现好,要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否则,不要简单批评了事,还强调正确的行为方式。

3尊重并阻止正在“人来疯”的宝宝

即使家长对孩子有言在先、约法三章,也不能指望孩子就能自觉遵守、不越雷池,是孩子就有行为反复、“屡教不改”的特点,因此家长教育孩子要有耐心。当孩子现场违反规则与要求的时候,不要当着众人的面批评孩子,而是把孩子拉到旁边,与他说悄悄话,给宝宝做“好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意识;也不要用吓唬或者严厉惩罚的方式对待孩子。

4满足孩子的新鲜感

孩子对外界环境有新鲜感,是健康的心理需求,有助于宝宝发展心智,家长应给予满足,所以家长要经常带孩子出去看看、转转,不要总是把宝宝关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年轻父母不要把宝宝交给老人或者保姆就不管了,自己平时应多带孩子与人交往,以减少看见陌生人时的新鲜感。

解决儿童不爱学习的方法


“孩子不爱学习,也不爱玩,脑袋瓜里到底在想些啥!”不少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其实,有时我们真的是误解了孩子,有句话叫“有心栽花花不开”,即使大人,也有一心想做,却做不成的事。为啥不爱学习?一起来听听孩子的心里话吧!

1.“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看不到希望”

根源:不了解自身潜能优势

这类学生看不到自己有多大希望,表面在学,心中却在放弃的边缘。根源于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往往不客观,仅仅因为一两次的失败就全盘否定自己的能力,在逆境中的抗挫折能力低,有些人甚至对自己绝望。需要全面充分的了解自己的潜能优势。

2.“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不知道为啥而学”

根源:目标不明确

这类学生不知道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多数是为父母、为老师、为考上好大学而学,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更没有思路和方向,只是随大流,过一天算一天。需要明确目标,帮助其专业定位,给他看得见的未来,才能重新唤起学习动力!

3.“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不会学”

根源:学习技能低

这类学生的学习技能发展滞后,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任务经常完不成、容易陷入书山题海、产生知识漏洞。急需提升如:学业目标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课堂学习效率、各学科学习技巧等学习技能。

4.“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学不会”

根源:认知能力低

这类学生与学习有关的基础认知能力,比如:工作记忆能力、思维转换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有待提升,这些能力有一项不足则直接影响学习效率,且学生尽管在学习上付出很多努力,但收获甚微,还会严重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并且这类问题不容易被发现,无论是学生自己,还是教师。

5.“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没法学”

根源:情绪不稳定

这类学生容易受周围环境、人际交往等因素影响从而无法安心学习。比如常见的考试焦虑、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坚持性差、厌学、抑郁等等,这些困扰过度地消耗了学生的心理资产,纵使潜能再好也得不到最大的发挥,最终学习也受到严重干扰。

北京国奥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分析:孩子厌学问题成因很复杂,只有深入分析每一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并针对性地做相应的心理辅导,才能真正帮孩子走出困境。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学习问题时一定要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而不是抱着发泄的态度去乱扣帽子,说孩子就是“不上心”、“笨”等等,那样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打击孩子的学习动力,使学习问题更严重。

北京国奥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建议:面对孩子厌学的现象,作为家长要经常给孩子以成功的体验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使孩子尝到成功的滋味。不要“强迫”孩子学习如果家长对孩子学习逼得太紧的话,孩子会变得比较焦虑、不耐烦,厌学心理就会变得更严重。孩子会变得容易遗忘,容易把刚刚学过的东西也忘掉。要注意赞美和鼓励。

每个学生都是一块金子,都有他闪光的一面。教师应把教学与学生特长结合起来。其实特长与学习并不矛盾,因为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由于有特长、有兴趣,他们会经常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的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加他们的成功体验,他们的兴趣劲头也会潜移默化地移到学习方面来,增强学习的信心,逐渐承担其学习任务。

这些方法会毁掉孩子的阅读兴趣


类型一、不考虑孩子的意愿,勉强共读

“宝贝,妈妈来给你讲个故事。”

“我现在不想听故事,我在搭积木。”

“来吧,这个故事很好听哦。”

“唉,好吧。”孩子无奈地起身。

这样的对话,是否曾出现在你们家中?被强迫“邀请”来和你一起读书的孩子,你是否发现他的注意力并不在你读的书上,可能目光还在未完成的积木城堡上游离,可以想见,这会是一次激不起孩子太多热兴趣的共读。如果共读常与“被打断游戏”联结在一起,不但共读原本美好的初衷,如“享受亲密的亲子时光”“丰富孩子的想象力以及视野”等等,无法让此刻的孩子感受到,长此以往,还会让孩子对共读产生厌恶。

修正:除阅读外,孩子还需要其他更丰富的体验

我们常说,阅读不能、也不应该成为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像俗话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孩子应该有读书之外的更多体验,比如游戏、远足等等,这样才让孩子过得更快乐、更健康。那么,为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安排阅读时间呢?一天中的共读时间,可以选睡前固定一段时间(比如每天不少于20分钟),让约定的共读时间成为孩子每天的期待。其他的时间,随意就好。

类型二、书籍选择,不以孩子兴趣为导向

“妈妈,你给我读读《好饿的小蛇》吧。”

“哎呀,你都6岁了,还看这么幼稚的书啊,这本你2岁的时候就看过了呀。”

“那你给我读读《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吧。”

“你现在长大了,还是一起来看看《昆虫记》这样的科普故事吧。”

孩子带着书,一声不吭地转身走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常常把那些自己认为有用或者适合的书捧到孩子面前,而很少问孩子是否真正喜欢。如果孩子长期对阅读的反应冷淡或者干脆不喜欢,大人们就常常会给孩子贴个标签:我家孩子不喜欢阅读。而没有思考过,孩子为什么不喜欢阅读。

修正:选书,要兼顾孩子的兴趣

如果把孩子喜欢的书带到孩子面前,和他们一起阅读,真正不喜欢阅读的孩子很少。为孩子选择共读读物时,如何既兼顾到孩子的喜好又有所引导呢?可以和孩子在每天约定阅读数量时,一部分由孩子自由决定;另一部分,交给爸爸妈妈选择。

类型三、共读时,不停向孩子发问

“看,小蓝和小黄合在一起变成了什么颜色呀?”

“玛德琳是哪个国家的小朋友啊?看,这个著名的建筑叫什么?”

“好了,宝贝,《小黑鱼》的故事讲完了。告诉妈妈这个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刚刚还沉浸在美妙故事中的孩子,仿佛如梦初醒般开始磕磕碰碰地回答问题、总结道理……很多家长给孩子读书时,总是希望孩子记住什么或者知道些什么,如果不提问题或提醒孩子注意,书就像没读过一样。

请大家再试着回想一下小时候的经历吧:爸爸妈妈答应带我们去公园或动物园玩,去之前如果特别叮嘱我们要注意观察,因为回来要好好写篇作文,是不是我们的快乐和期待都会打折?玩得战战兢兢?生怕漏掉什么会被拷问?阅读中频繁提问也是这样。当提问变成阅读中的常态,孩子往往会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伴读者可能会提的问题上,而忽略其他可能吸收的滋养。久而久之,阅读就不再是一样快乐有趣的事情,而变成一种负担,最终导致孩子对阅读提不起兴趣。

修正:让孩子从阅读中感受单纯的快乐,记住什么和知道什么,远远比不上阅读中进入书中、感受到什么更重要。把阅读的快乐还给阅读本身,让孩子从阅读里感受单纯的快乐,让阅读带给孩子润物细无声的滋养。

类型四、识字后,强调孩子自主阅读

“妈妈,给我讲个故事吧。”

“你不是认识很多字了吗?你完全可以自己读啊。”

当孩子识得一些字后,你是否经常让孩子自主阅读?可你是否还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第一次读到从未学过的文言文时的感受?那也是每个字都认识,但整篇文章在说什么,有时你却并不一定懂?所以,对孩子来说也一样,认识书本上字和理解字所表达的意义并不是一个概念。虽然就算不认识字,没有人给他们朗读时,他们也会通过绘本中的图画,大概感知故事的内容,但是阅读的乐趣和对故事的理解肯定会大大打折。

修正:即便孩子识字了,也请留出时间和孩子共读

读懂一本书不仅需要一定的识字量,还需要一定的生活积累。所以,我们建议,即便孩子识字了,也请留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共读,因为在这过程中,孩子可以随时向你提问他还未明白的地方,这样也更助于他阅读力的提升。

当然,对于即将上小学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识字量,可以有一些自主阅读,但仍建议父母拨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共读,帮助孩子逐渐过渡到完全的自主阅读。

类型五、用故事音频代替共读

“妈妈,给我讲个故事吧。”

“不是给你买了故事音频吗?放给你听哦。”

“可是,妈妈,我觉得你讲得比较好听。”

“怎么会呢,音频里的阿姨讲得多动听啊,妈妈还有别的事要做呢。”

现在世面上可供挑选的故事音频,种类繁多。有些家长怕自己普通话不标准或是感觉没有时间给孩子读故事,就买来很多故事音频代替每日的共读。但是却会发现,孩子常常对音频里的故事不感兴趣,仍自顾自玩耍;而当换成自己给孩子读故事时,尽管不如音频里那样字正腔圆,孩子却依然听得津津有味。

修正:再忙也请不要拒绝孩子共读的请求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声音就是世上最有温度最动听的。所以,即便再忙,也请不要拒绝孩子的共读需求。睡前抽十几二十分钟,和孩子一起读一本书吧。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和父母共读,不仅在于读书本身,还在于和父母依偎在一起共享的温暖、踏实和安全感,这些都是任何一种音频都无法替代的。

宝宝学走路时光脚最好


由爬到走是孩子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该做什么?美国《育儿》杂志发表玛格丽特·任科的文章,为家长们澄清了几个常见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对于学步来说,腿部的肌肉力量是最重要的。

事实上,行走需要多个肌肉群的共同努力。孩子的腿脚有力当然非常重要,但同时,背部、颈部和手臂的肌肉对行走来说也很关键,婴儿坐、站、行走都要靠它。建议家长把孩子抱起来时,用玩具刺激他向前探、向左右转,也可以在与婴儿视线平行的地方放些玩具,鼓励他抬头挺胸地去够。

锻炼腿部肌肉时,基本不用家长刻意做什么,只管和他们一起玩就可以了。有的家长担心抱着孩子的胸部,让他做出“站立”姿势有可能会导致罗圈腿,但其实完全没这回事。

误区二:一旦孩子开始走路,家长就要在房间做好防护工作。

纳什维尔儿童医院的儿科医师约瑟夫·吉安特指出,防护工作应该在孩子会爬时就开始做了。

一般孩子在6个月大时,便能四处活动了。这时,家长最好俯下身子打量一下房间,清理掉各种小东西和电线,覆盖住那些尖锐的家具边角,检查一下各种家具,特别是书架,要尽量避免孩子利用它们爬上爬下。每个孩子需要的防护是不同的,有些天生爱冒险的孩子,必须有人不停地盯着才行。

误区三:孩子都是先会爬后会走的。

其实,也有少数孩子从来不爬。多数孩子在7—10个月期间会爬来爬去,但有些则会跳过这个过程直接就学走路了;甚至有些孩子是先会走路,然后在发现有的地方实在不远,懒得走过去时才学着爬。

误区四:学习站立是最难的。

实际上,最难的是站起来以后怎么坐下。孩子在努力站起来后,会四下张望,并因为自己的高度吓得尖叫起来。在夜里,孩子自己扶着床栏站起来后,因为不会怎样坐回去,也很容易向前扑倒,磕到鼻子。

为此,家长要在白天对孩子做一些训练,教他如何慢慢地弯腿蹲坐。通常情况下,小孩能学得很快,但如果他一时没学会,每天总是摔几跤也不用担心,因为摔倒就是学步的一部分。

误区五:穿鞋对孩子学走路有帮助。

事实是,让孩子光着脚学走更好。因为鞋子会妨碍脚自如地弯曲,让孩子更难找到平衡和协调的感觉,而且这也会妨碍他们学会用脚趾抓地。

当然,在户外或寒冷日子,孩子是需要穿鞋的,不过要挑些柔软的,不要有高帮的,因为那种可以支持脚踝的鞋只会延缓孩子学走的进程。

那么,怎样帮孩子挑双合适的鞋呢?首先,帮孩子把鞋穿上,不要系带。然后让他保持站姿,将身体的重量都压在双脚上,握住他的脚踝用手指试一下从脚面到鞋面,以及从最长脚趾到鞋尖之间的距离。通常,这两处的空隙有一个手指宽就可以了。

误区六:如果孩子用脚尖走路,或者走外八字就糟了。

大多数孩子开始学步时姿势都不准确,这不算什么。不管是外八字还是内八字,一般长到3岁就能自行矫正。除非孩子一直只能用脚尖走路,根本不能把脚掌放平,一定要看医生,否则不必担心。

不要让这些教育方法毁掉男孩的未来


不要让这些教育方法毁掉男孩的未来

1、要男孩坚强,不能掉眼泪

我们经常看见在宝宝摔跤后,妈妈总是第一时间冲过去把宝宝拉起来,然后抱抱宝宝说不哭不哭。如果是男孩子的话,父母大多会说“男孩子流血不流泪”“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孩子哭会被小女生笑的,羞羞啊”。男孩子从小就被父母无形之中灌输了一个思想:就是男孩子要坚强,不能轻易掉泪。孩子伤心了就哭,开心了就笑是孩子最单纯的天性。家长人为的阻止孩子情绪发泄,让孩子的消极情绪压抑在心,并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因此,当宝宝心情不好,就请让宝宝大哭一场吧!爸爸妈妈可以适当地摸摸宝宝的头,或者抱抱安慰他,父母应并尽可能让孩子自己说出他的感受,而父母要做的则是认真倾听宝宝的情绪表达,并及时给予反馈信息。

2、不让男孩跟小动物玩耍

很多爸爸妈妈都会反对家里养宠物,甚至宝宝在外面玩的时候,都尽量让避免宝宝和小动物玩耍,父母觉得宝宝容易被动物咬伤,而且觉得它们很多细菌,不卫生。但其实,小动物是宝宝最真诚的玩伴,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很好地培养宝宝的爱心,让你的孩子懂得了爱与责任。

喜欢小动物的人都比较善良,因为他们都懂得尊重生命,照顾弱小。因此,如果家庭条件允许的话,让宝宝让一只小狗或者小猫,宝宝在照顾小宠物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会变得更有责任心,更懂得爱和照顾。即使家中不能饲养宠物,父母也可以多带孩子到公园逛逛,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和小动物多接触,鼓励孩子摸摸小动物或者喂东西吃,培养宝宝的爱心。

3、只让他和其他男孩玩

有些家长担心男女同玩对孩子性格有负面影响,因此他们鼓励自己的男宝宝只与其他男孩子玩,尽量少和女孩子接触。其实,在人际交往中不应该存在这种性别观。孩子来说,他们还没有性别意识,但是家长人为地限制宝宝的玩耍对象,其实无形中让宝宝形成一种传统的性别观,长大以后有可能会不懂得如何和女生相处,严重者甚至会歧视女性,这不利于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男女交往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因此,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和不同的小朋友一起玩,扩大交友圈子,让宝宝自主选择他们喜欢的玩伴,男女孩同玩、交友,其实还可以互补优缺点,减少男孩子粗暴冲动的行为,让孩子更懂得照顾他人。

4、男孩只学逻辑训练,忽视文学、艺术

男孩子在逻辑思维上会比女孩子更有优势。因此家长在做宝宝早期智力开发时都比较倾向于让男孩子学习围棋、象棋或者数学逻辑等的训练,更多地注重孩子智力的培养。但其实要想培养天才宝宝,爸妈更不能忽视文学、艺术的熏陶与学习。

让宝宝学会阅读,爱上书本是让孩子探索更宽广的世界的最有效途径。早期阅读对宝宝的学习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习阅读不光是一种技能,宝宝还能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这对宝宝的智力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还能培养孩子的“书卷气”。男孩子学习一种乐器或者书法绘画,加强艺术修养能够让孩子在学习之余有一种有益身心的娱乐选择。父母要善于发现宝宝的潜力与爱好,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接触他自己感兴趣的事,学习一门特长。

5、让男孩接受魔鬼式的体能锻炼

家长总是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快高长大、身体健壮,因此都会让宝宝多跑跑跳跳。一些家长急于求成,让男孩子接受魔鬼式的体能锻炼,让宝宝有更强健的体魄,提高免疫力。但其实任何事情都应该量力为之。高强度的锻炼不但不利于孩子身体成长,而且很容易对孩子的肌腱造成伤害。

其实,让宝宝每天进行强度适中的体育锻炼半小时就已经很足够。让宝宝选择一种他喜欢的体育项目,然后爸爸妈妈和宝宝一起进行这项目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活动,在运动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拉进亲子之间的距离,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如果进行比赛的话,还能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让锻炼成为孩子和家长的生活习惯,有助于亲子关系的同时还能够锻炼身体,何乐而不为呢!

6、不让男孩捣蛋

捣蛋似乎是男孩子的天性了!他们天生好动,而且有着强大的破坏力,有时真的很让家长抓狂呢!但是不要因此而不让你的宝宝捣蛋哦,因为捣蛋的孩子才更聪明,更有创造力呢!孩子的创造力其实蕴藏在孩子的“捣蛋”行为中,这些行为并不只是孩子单纯的娱乐,其实也是孩子用一些奇妙独特的方式去探索了解这个世界。

家长要主动发现孩子的创造力,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把房间或者厨房搞到一片狼藉就对孩子大发雷霆,尽管放手让孩子去冒险创新,同时家长也应该在平时加强做好孩子的安全防护意识,教孩子一些注意安全的技巧,那样就可以防止孩子在冒险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意外。

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尝试去引导他们思考,鼓励他们动手动脑去寻找答案。家长要保护孩子最原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主动给孩子创造更多想象的空间哟!

宝宝这些习惯其实并不“坏”


4岁是一个不守规矩的年龄,对付4岁的孩子,以紧守原则为好。

1.体力

非常好动、嘈吵,最喜欢向别人挑战,假如说“我不相信你会做”,他会真的做出来,小肌肉活动发达,剪贴、系带、画图都很技巧地做到。

2.情绪

很玩固及会发脾气,不大理会别人的感觉,碰到惊慌的事情或意外的事件,情绪之起伏可能影响以至成年。

3.智慧

对自己开始有一个整体的观念,以前认为手是手,脚是脚,并非自己的一部分,现在觉得除了手脚以外体验到整个身体,甚至会有“心”的存在。例如:两三岁时不知道母亲的意向,不管母亲心里想什么,但现在会察言观色。4岁有惊人的想象力,有时根据他所编成的故事,使成人觉得他在说谎话,其实他对于事实和虚构的界线还分不清楚。

4.社交

非常健谈,心理所想的,嘴巴就表达,对于生日会提出请谁不请谁的意见了。

5.行为上应注意之点

由于丰富的想象力,对事实与虚构分不清。因此别以为他是存心说谎的坏孩子,假如处理不当,会因为伤其自尊心而引起自卑感。成人应了解其心理现象,别加上莫须有之罪名,应耐心地解释及提醒,到4岁半以后这种真实与虚构分不清的现象慢慢消失,不再认为自己是一个飞人、一只怪兽,电视上的真假动作亦慢慢学习把真实和虚构分开。

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被人称赞是这个年龄最显著之心理现象。成人应有坚定的原则去照顾及引导,应耐心地满足其因为好奇所引起的发问,并多做户外活动,以发泄其旺盛的精力。

对付磨蹭的孩子,用什么方法


闹钟的妙用

闹钟可帮助孩子了解“时间的概念”以建立规律的作息,及安排活动。它有助于孩子起床、上床、捡拾地上物品、喂鱼、摆好餐桌、泡完澡离开浴缸,穿衣等。

用在哪种情况?

当家长想要孩子做某事时,与其说:“有空时,把东西整理一下!”不如说:“花五分钟,把东西全部捡起来!”或者“闹钟响时,爬出浴缸!”就算孩子会发牢骚,闹钟也不为所动。

为什么闹钟这么好用?

小朋友本能地会想要打败发出“滴答”声的机器。当小莉的妈妈说:“我现在把闹钟设定十分钟,我打睹你一定不会在闹钟响之前,把衣服穿好。”平常没什干劲的小莉,一听到这句话,马上往房间跑去。“弟弟,你有两首诗要背,我把闹钟设定15分,看看你能不能在闹钟响之前背出来!”“好!跟你赌我办得到!”

当然,游戏的目的是要孩子尽一切努力达成目标,因此设定的时间要充足,但又不过分宽松。

家里有超过一个以上小孩的家长,通常会让孩子彼此竞争:“最先做完的人,可以先挑优格的口味!”“第一个先上床的人,可以选要听的故事!”当你只有一个小孩时,他会与闹钟竞赛的道理与此相同,不是他赢,就是闹钟赢。

除了孩子喜欢和闹钟竞赛外,用它来管理孩子,还有其它优点,一是闹钟不会上孩子的当。二是,孩子无法操纵它的情绪。孩子不会测试闹钟的“底线”。无法把它逼到极限。管教的问题从家长和子女身上,变成了子女和闹钟。如果孩子抗议或争辩,闹钟唯一的答复只有:“滴答”。

闹钟管教法的优点不少

包括:

让孩子有挑战。

它不会生气。

孩子也不会气它。没得吵,也没得商量。

设定的时间不会延长,五分钟就是五分钟。

结果清楚:做完或没做完。

如果完成,太棒了!若没完成或孩子不吃这一套,就换另一种方法!

指针

时钟的指针与闹钟一样,有很多优点,比方孩子不会与指针发脾气,孩子更不会跟指针商量,想要多看几分钟电视。

用在哪种情况?

指针的目的不在于跟孩子挑战,而是定订规则。例如,“八点了!该上床啰!”或“看看时钟,指针已经快指向八点啰!差不多要去刷牙了!”“你可以在客厅待到短针指向八,长针指向十二,然后就要上床!你看,现在已经八点了,去睡吧!”

用“个性”的方法教“个性”孩子


小波是个个性十足的孩子。小波的妈妈鸿阿姨为了不消磨孩子的个性,鸿阿姨想了个很有“个性”的教育方法。

在“跌倒”中成长

很多人都说90后的孩子怕承受挫折,但是在小波的身上却看不到这样的现象。

小波刚学走路时,鸿阿姨是把小波当成一个大人来看待的。小波走路不稳反复跌倒的过程中,她鼓励孩子一次再一次的爬起来。有一次,小波看到别的孩子从高坡跳到平地上,一时兴起,他也要跟着那群大孩子一同玩耍。刚会走路的小波从高坡上跳下来,重心不稳摔到了地上,小波立即哭了起来。鸿阿姨看到后,并没有去扶他,还在旁边夸他跳得好,没有摔伤。小波听后,停止了哭泣,又再一次的挑战高坡。吸取了第一次失败经验的小波,在第二次挑战中,并没像第一次那样摔得恨惨。鸿阿姨又继续鼓励小波,小波在不断地鼓励下终于挑战成功了。在鸿阿姨这样的鼓励下,小波也从跌倒中逐渐成长起来。

小波刚读书后,成绩并不理想。鸿阿姨并没因此指责孩子,而是采用了赏识教育作为教育孩子的理念,帮助孩子在失败中成长。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鸿阿姨一句及时的表扬,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赏的手势,帮助孩子从困难中,逐渐建立起自信。在孩子的学习方法上,鸿阿姨要求小波每天要预习,每天将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用本记下来,第二天带着问题去听课。通过预习的方式,小波在第二个学期结束后,就在班里名列前茅。

与孩子一起成长

习惯的培养不是几天就能形成的,而是长时间的反复“培训”形成的。

为了让小波养成好的读书习惯,鸿阿姨给小波买了《上下五千年》、《昆虫记》、《十万个为什么》、《海峡两万里》等诸多适合他的书籍名著。刚开始,小波还不领情,对于在家里安静地看书,他的兴趣更多地是和其他小朋友玩。为此,鸿阿姨就陪着小波一起看书,先给小波把书上的内容当作故事给小波讲,接着就让小波自己去阅读。等小波看了一部分,鸿阿姨会与小波一起探讨书中的内容,主动向孩子请叫不懂的问题,让小波当她的小老师,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小波的读书兴趣。

在采访结束后,鸿阿姨告诉记者:“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有个性,这对于我们家长来说是个难题,我们家长也只能与孩子一同学习,这样才能更好的教导他们。”

喜欢《宝宝不爱走路?用这些方法“治”他》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宝宝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