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低的人,可能是因为小时候没哭够

12-19

家庭有家庭的好处,学校有学校的妙处,两者结合,可以让教育更有意义!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新的起点,新的方向,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成长!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情商低的人,可能是因为小时候没哭够”,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上周,一个朋友问了我一个问题,还挺典型的:

“我家孩子特别爱哭,一言不合就大哭,每次哭得我实在心烦,该拿一个爱哭的小孩怎么办呢?”

我看到这个问题后第一反应就是——为什么不让孩子哭呢?更进一步说,孩子的哭,是应该被“鼓励”的呀!

你一定觉得这是一个疯狂的想法,其实之前,在班里,我所充当的,也是一个到处“灭火”的消防员的角色,但看了一本书后,我对以“哭”为代表的负面情绪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受,今天也来分享给你。M.yJS21.COM

情商低只是结果

根源在于情绪敏感力

这本书的作者,名叫SusanDavid,她在哈佛医学院担任了7年11个月的讲师,并且在耶鲁大学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后。

她所著的这本畅销书,名叫EmotionalAgility(《情绪敏感力》),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彻底改变了我对于“哭”的态度。

先解释一下这个书名,我们都知道,EQ代表一个人的情商,而SusanDavid进一步提出,一个人的情商,有一个非常大的决定因素,叫做EmotionalAgility(情绪敏感力)。

啥意思呢?比如谈恋爱的时候,女朋友跟你说:“我不要!”、“我没有生气!”、“你走!”……的时候,你能够准确地判断出——她到底要不要?到底有没有生气?你这时到底该不该走?……

下面这组小漫画是我在网上找到的,非常能说明和“情绪敏感力”低的人交往是什么样一种体会。

有时候,在小区里陪孩子散步,总会遇到这样的家长,滔滔不绝地用尽世间所有的华丽辞藻来夸自己家孩子,直到气氛尴尬,旁人都不耐烦开始打岔,此人依旧浑然不知,一遍遍把话题拉回……我们都管这样的人叫做“情商低”或者“没眼力见儿”,但其实按照SusanDavid的观点,情商只是一个结果,究其根本,是这个人的情绪敏感力不足。

情绪敏感力源于

儿时释放感情时父母的态度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人跟人之间在察觉情绪时,是灵敏还是迟钝?Susan给出的解释是,要看小时候需要释放感情的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态度。

Susan说,大部分的父母看到孩子哭,第一反应都是:怎么让孩子停止哭并迅速变得开心,但这种做法对于孩子情绪敏感力的长期养成,是极其不利的,只是在短时间之内给家长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罢了。

对此我太有感触了,比如在教室里的时候,我就像是一个消防队员,看到哪里孩子开始吵架了,或者有孩子哭了,都会立即冲上去灭火。我的心里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就是“如何让他们快点停止负面情绪”。

这事,我恰好犯了一个很多父母都会犯,却又很难意识到的错误,那就是:我心底里就给“哭”贴上了“不好”的标签,而没有把它和快乐、惊讶、纠结等一视同仁地看成是一种“普通”的情感。就算我嘴上说着“想哭就哭吧,哭完心里就舒服了”之类看似安慰的话,但潜意识却骗不了人,我依然有一个非常强烈的心理预期——你给我快点变开心;你怎么还不开心;我还能怎么做你才可以恢复平静……

Susan又给我们这种心态,起了一个专门的名字——emotionalhelicoptering(情绪直升机),就是希望某种情绪可以像坐直升机一样飞速地消失。

鼓励孩子哭

那么,关键的问题来了——面对孩子哭,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

我们先举个例子——很多孩子都有不愿意刷牙,一提要刷牙就哭的时候,网上有个妈妈是这么应对的,“哭吧,哭出来舒服一点……”然后小朋友哭了几声,觉得情绪发泄完了,就乖乖地刷牙了。不禁要给她点赞。

这就是非常正确的处理哭的方案:鼓励孩子哭。

父母需要扭转下自己的态度,哭是一种“负面”情感,但它并不是一种“坏”情感,我们没有必要去消灭它。Susan提醒我们,如果我们过多地去介入孩子的情感空间,比如给他们很多建议,或者想要立即去帮忙,会让孩子失去一次自己帮助自己的机会,长此以往,他们的情绪敏感度会变得非常低,未来的情商——与己相处和与人沟通上也会受到影响。

四大步骤

帮孩子正面处理负面情绪

我知道,这对很多人来说很难,毕竟“我们自己就是这样长大的啊”,不过还好,如果想在下一代身上做些真正有益的改变,我们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Susan的这本书之所以畅销且广受好评,就因为她不但提出了一个“反传统”的观点,还说出了4个关键步骤,可以帮助家长去培养孩子的情绪敏感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第一步:Feelit

让孩子自主地感受情绪

如果孩子产生了情绪,先别用成人的角度先入为主地判断和介入。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有一些嫉妒心,或者哭得很伤心时,会直接说,“这没什么好嫉妒的,我们家还有好多别的玩具呢”,或者“羞不羞啊,别哭了好不好”。

其实,类似的介入有很多主观的情感在,大人的态度会削弱孩子自己去真实地感受情绪,继而产生压抑或逃避的心理。父母需要做到的,恰好是没有偏见地让孩子自己去体味,无论是开心还是伤心,正面抑或负面。情感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一种内心自然涌出的感受而已,你就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它,接受它,这是培养孩子情绪敏感力的第一步,是让孩子学会和情绪相处,做自己情绪主人最重要的前提。

第二步:Showit

让孩子没有恐惧感地展现情感

让孩子“哭”出来,这在很多父母眼中是不可能的事,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哭什么哭”或者“憋回去”,时间长了,孩子为了满足父母的需求,也会很小心地展现自己的情感,或者会对某些情感产生恐惧。

比如你一直和一个男孩说“男子汉大丈夫,别总哭哭啼啼的”,很可能他貌似变坚强了,真的不哭了,但却导致了另一个坏处,就是他对“哭”这个重要的情感产生了抵触和恐惧感,这其实是非常糟糕的结果。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成长的过程中真的遇到什么事情,他都无法自己选择用“哭”来化解,而是强颜欢笑地忍受着,这只会让自己变得更痛苦。

第三步:Labelit

给情感的成因贴标签

以前我们经常说,要让孩子去认知不同的感受,那么,就需要给孩子的感情贴上明确的标签。比如在孩子大哭、恢复平静了以后,可以和孩子聊“刚刚你那种大哭,透露出来的是一种悲伤的情感”。

在此基础上,Susan还提出了一个更深入的方法——给孩子情绪的成因贴上更具体的标签。比如同样是看到孩子哭,你需要让孩子更加敏感地理解到哭的背后,其实也在传递着不同的意味,你可以问他,刚刚你哭,是代表压力大?伤心?还是失望?只有细化一种情感的具体成因,孩子才能对于情感有更强的敏感度,未来情商也会更高。

第四步:Watchitgo

重温感情消失的全过程

第四步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也让我再一次发现,成人的功利心真的很重——要是一个孩子最终破涕为笑,我们心里的石头基本也就放下了,觉得大功告成了,但Susan提醒我们,和孩子一起复盘整个情感消失的全过程至关重要。

你可以说,“这就是伤心的滋味,能看得出你现在感觉好多了。你刚刚经历了一个从特别伤心,到有点伤心,最后到伤心消失的全过程,你要知道,一般而言,我们经历相同的事情时,第一次的情感都是最强烈的,如果下一次你再碰到同样的事情,可能就不会这么伤心了。又或许你长大了,可能都不觉得这是一件值得伤心的事情……”这个复盘过程,可以让孩子对于情感的细节有更加具体的认识,从而增加他的情感敏感力。

Susan的著作让我重新看待“哭”,并认识到,成人在孩子出现情绪的时候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四步法则可以针对任何情绪,不一定只适用于负面的哭泣,对于一些正面的情绪,孩子同样可以这么去感受。

最后,我想说,孩子的哭是值得被鼓励的,我们要利用好这一次机会,让他们对情感更加敏感,而不是着急地就去浇灭我们所认为的不好的情感。只有这样,孩子的情绪敏感力才会提升,他未来的情商才会变得杠杠的,人生也会更加幸福,而这才是我们最大的教育期望,不是吗?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孩子缺乏自控力,可能是因为这些


自控力的发展对个人形成良好的性格极为重要,自我控制能力并非生来就有,它是孩子在后天的环境中,随着认知的发展和教育的影响而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国一项研究证明:在儿童期就能显示出良好自控力的孩子,在成人期极少成瘾或犯罪,并比那些冲动的孩子更健康更富有。那么为什么一些孩子自我控制能力那么好,而我的宝宝却缺乏自控力呢?先来看看孩子缺乏自控力的6大根源!

1、年龄特性,身心发展不成熟

0-2岁这一阶段的宝宝由于大脑皮质的抑制机能还很不成熟,兴奋过程占优势,因而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冲动性,以前强调过的事情再次发生时,他未必会遵从规则。因此宝宝所表现的不愿等待、忍耐、不遵守游戏规则、脾气差等等这些都有可能是宝宝年龄的特性,是宝宝身心发展不成熟的表现。

家长不要认为这是宝宝年龄特征就听之任之哦,其实家长在这个时期就已经要开始注意培养宝宝的自控力了。在婴儿时期,家长可以多抱抱、亲吻宝宝,帮助宝宝进行自我安抚。调查显示,自我安抚能力对宝宝独立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等宝宝大一点以后,家长可以再日常生活中多积极引导,让宝宝逐渐懂得什么是被允许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家长要尽量减少斥责孩子,给他更多的安全感,家长耐心的教导也是非常关键的!

2、父母自身缺乏自控力,脾气暴躁

一些父母本身脾气就比较火爆,在家长的耳濡目染下,宝宝自然也就会变得缺乏耐心、浮躁、脾气暴躁。家长的言行举止在宝宝的成长学习过程起着榜样的作用。如果爸爸妈妈总是因为小事而发牢骚,或者因为孩子做错事就大发脾气,大声呵责,或者家庭气氛紧张,父母经常吵架,孩子的长期缺乏安全感,同时缺乏家长的引导,孩子很难有良好的自控能力。

因此,家长以身作则非常重要。在面对做错事的孩子时,应该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切勿大发脾气,尝试通过冷静沟通与孩子一起分析、解决问题。如果宝宝的脾气也是比较暴躁,总是心情不爽就乱扔东西。小编建议家长可以冷处理,先不理睬宝宝,离开他身边直到他冷静下来,家长再去回应他。

宝宝用错误行为表达他心里的不高兴,或许是因为宝宝不懂得更好的表达方式,因此爸妈可以尝试去理解并猜测宝宝的想法,帮助宝宝表达他的情绪,宝宝感觉被包容理解以后,情绪自然会冷静下来。像这样的方法也是逐渐让宝宝学会正确的表达情绪,而不只是乱扔东西发泄情绪。

3、父母经常吵架

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使得宝宝长期处于惧怕、没有安全感的状态,年纪小的宝宝判断力很差,在看到父母争吵的时候他往往会以为是因为自己的原因,甚至会怀疑父母是不是不爱自己了。同时争吵这种行为,其实是给孩子树立错误的行为榜样。孩子很可能会认为,争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而且负面的情绪不需要抑制,只要不高兴就可以破口大骂。

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愉悦的家庭气氛,让孩子充分感受家长的关爱与温暖,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才是良好性格、行为习惯的基础保证。如果家长真的难以控制在宝宝面前争吵,家长也应该要在宝宝面前和好,事后要跟宝宝解释清楚爸妈争吵的原因,让宝宝原谅爸妈的冲动行为。家长也应该要鼓励孩子将自己心里的感受说出来,以免憋在心里成为宝宝心里面的阴影。

4、父母疏于照顾,缺乏亲子沟通

孩子的自控力要依靠父母日常生活的引导与教育,如果父母对于孩子只是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对于孩子不守规则的行为放任自流,缺乏亲子沟通,孩子很难形成良好的控制力。

多和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内心需求,家长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塑造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可以在生活习惯方面对孩子的行为提出要求,有意培养孩子守规矩的行为习惯。比如要求孩子准时起床、准时就寝,按时饮食,不偏食、挑食等。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孩子的自控力培养着重于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心等方面,比如要求孩子在集体中要遵守集体规则和纪律,不可随心所欲地侵犯别人的利益事等等。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长期坚持一贯的要求和原则,不迁就、不随意改变,渐渐地孩子便会学会控制、约束自己。

5、父母溺爱,把孩子视为家庭中心

溺爱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大忌,李天一事件便是很好的一个例子。现代家庭由于独生子女的关系,父母往往会把孩子视作家庭的中心,因此只要是孩子想要的,家长都尽可能的有求必应。这就导致了孩子自我中心,目中无人的性格。孩子想要玩具,想要吃糖,只要稍微眼泪攻势一下,父母就会软下来答应孩子的要求。其实,家长应该要坚持自己的意见,让孩子懂得不行就是不行,撒野也没有用。

家长可以让孩子学会转移注意力,学会等待。在公园宝宝吵着要玩秋千,但是别的孩子正在玩,妈妈可以让孩子先玩滑梯,待会轮到他再玩这个。

家长还可采用延迟满足的方式,训练孩子的自控力。比如在买玩具的事情上,家长可以事先和宝宝约定,如果要买一样玩具或者是想吃一样东西时,要用平时积累起来的“五角星”来进行交换。“五角星”是平时宝宝表现好的时候获得的“奖励”,一般在宝宝积累到5次或10次后就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宝宝获得“奖励”的过程就是一种等待。

6、家长的教育理念方式不一致

现代家庭大多是“421”模式,老一辈的教育观念与年轻父母的有着很大的差异,妈妈限制宝宝吃零食,可是奶奶转过头就把小零食往宝宝的嘴里塞。孩子夹在中间,都不知道要听谁的话

对于孩子的教育,只能有一套原则,并且要贯彻坚持。家庭成员在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上首先要通过沟通达成一致,同时在平时教育孩子时,不要通过强制手段订立规矩,应该是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孩子创造好条件,通过和孩子商量沟通订立一个人人都遵守的“家庭守则”,家长为孩子树立行为榜样的同时也让孩子自觉、自愿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家长还可以建立一些奖励制度,激励孩子坚持良好行为。比如妈妈和宝宝约定一个星期内如果能有5次以上按时起床,那么妈妈就奖励宝宝他最爱的蛋糕。家里有了这么一套“家庭守则”和“奖励制度”,那么就能够很好地减少家庭成员对孩子教育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了。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大人坚持说理,让孩子知道“要这样做,不可那样做”的道理,让孩子用这些道理来评价判别自己的行为是对还是错,这样他就会以此来约束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情,孩子的自控能力也就逐渐培养起来。

情商低的人如何提高情商


情商,这个词一直被广泛地使用。什么是情商,现在也没有一个普遍的概念。大家都说自己情商低,可是事实上真的是情商低么?

举两个例子吧。

(1)三个人逛街,大家感情都很好,为了能说上话,都希望能并排站在一起,然后聊天。可是,有一个人喜欢傻傻地站在后边,跟在两个人的背后跟他们说话。前面的朋友觉得很不解,问身后的朋友为什么这么做?这个人说:

“三个人并排站在一起,路边会显得很窄。身后或者对面的人要过的话过不了,如果有一个人站后边,两个人在前面的话就不会堵到别人的路了。”

(2)男的和女的约会,由于天气很热,女方穿了裙子,短裙的这种。在商场有电动扶梯,上电梯的时候男的在前面,下电梯的时候男的在后面,每一次都是如此。女方觉得很奇怪,问男的为什么,这男的说:

“你穿短裙,上电梯我要站在下面,内裤我就看到了;下电梯时我要站下面,万一你不小心跌倒了我还可以给你做垫背的。上电梯也同样如此。”

我觉得这两个例子反应的就是情商。

高情商的表现是: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优先想到别人,体谅别人的难处。在做的同时,首先就把对方的感受体谅到了。“我这么做会不会给别人添麻烦?”、“我要怎么做才能顾及对方的利益?”这些东西考验的是人内心的细节,细微的东西。通俗点说就是体贴,官方语言就是善解人意。然后还有一点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也不会强求他人喜欢。自己讨厌的东西,也不会公开表示,会默默承受,留给别人面子。

很简单,就这么一些话。但是,高情商的人还是很少,有些人拼命看书,也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为什么?

情商这东西不是看书能学来的,他是一种生活阅历,是你社会属性的体现。从小你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没跟伙伴们一起玩,你就不会懂得分享的喜悦;在一个喜怒无常、不懂得尊老爱幼的家庭里,你学到的也就是自私的心理。也许长大后有些人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不过长期缺乏合理、关怀的环境之下,仍是很难理解体贴别人、关心别人的定义的,需要重新调整认知。

那么,要如何才能提高情商呢?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做事情首先考虑别人,培养爱人关心人的品质,从上电梯、走路的这些小事做起,你离高情商也就不远了。

比尔·盖茨小时候的一些故事


比尔·盖茨拥有好多个“世界之最”,例如: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世界第一富翁;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靠电脑软件积累亿万财富的先行者;他是首先开发利用高科技和高智商,创造巨大财富的典范……那么盖茨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的事迹有许多厚厚的书作了详细的介绍,这里单讲他几个小时候的故事吧!

盖茨出生于1955年10月28日,他和两个姐妹一起在西雅图长大。他们的父亲WilliamH.GatesII是西雅图的一名律师。他们的已故母亲MaryGates曾任中学教师、华盛顿大学的校务委员以及UnitedWayInternational的女主席。

比尔从小就精力过人,早在婴儿时期自己就能让摇篮晃动起来,从小就极爱思考,一迷上某事便能全身心投入。从外祖母循循善诱的启蒙教育到父母不辞辛苦地为比尔·盖茨寻找适合他天分发展的社团与学校,无不为他天赋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清新的空气。盖茨三四岁时,母亲外出总是把盖茨带在身边,当他在学校里向学生讲解西亚图的历史和博物馆的情况时,盖茨总是坐在全班最前面,尽管盖茨是个好动的孩子,但在教室里他表现得比其他学生还要专注、认真。盖茨从小酷爱读书,尽管他是个儿童,但他喜爱读成人的书。在自己家里,他可以随意翻阅父母的藏书。长着一头沙色头发的7岁男孩盖茨最喜欢反复看个没完的是那套《世界图书百科全书》。他经常几个小时地连续阅读这本几乎有他体重1/3的大书,一字一句地从头到尾地看。他常常陷入沉思,冥冥之中似乎强烈地感觉到,小小的文字和巨大的书本,里面藏着多么神奇和魔幻般的一个世界啊!文字的符号竟能把前人和世界各地的人们无数有趣的事情,记录下来,又传播出去。他又想,人类历史将越来越长……那么以后的百科全书不是越来越大而又笨重了吗!能有什么好办法造出一个魔盒来,只要小小的一个香烟盒那么大,就能包罗万象地把一大本大百科全书都收进去,该有多方便。这个奇妙的思想火花,后来竟给他实现了,而且比香烟盒还要小,只要一块小小的芯片就行了。盖茨看的书越来越多,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一次忽然对他四年级的同学卡尔·爱德说:“与其做一棵草坪里的小草,还不如成为一株耸立于秃丘上的橡树。因为小草千株一律,毫无个性,而橡树则高大挺拔,昂首苍穹。”他坚持写日记,随时记下自己的想法,小小的年纪常常如大人股的深思熟虑。他在另篇日记里写道:“也许,人的生命是一场正在焚烧的“火灾”’,一个人所能去做的,就是竭尽全力要从这场‘火灾’中去抢救点什么东西出来。”这种“追赶生命”的意识,在同龄的孩子中是极少有的。

盖茨的外祖母特别喜欢和聪明的小盖茨一起做游戏,尤其是涉及一些智力的游戏。她教比尔下跳棋、玩筹码,还有打桥牌等她所喜欢玩的东西。玩游戏时,外祖母总爱对小比尔说:“使劲想!使劲想!”她也常常为比尔下一步好棋、打一张好牌而拍手叫好。外祖母还常常让比尔·盖茨读书,给他讲故事,比尔·盖茨从中受益匪浅。外祖母意识到比尔·盖茨在思维与记忆上的潜力,她总是不失时机地激活比尔这方面的潜能,有时祖孙俩到公园散步,外祖母常会与比尔·盖茨交流下棋的技术或看某篇佳作,让比尔寻找更新下法或表达更独到精辟的见解。

小盖茨的父母还尽可能鼓励和提供他各种机会,在他逐渐长大时,父母鼓励他参加童子军的野营活动,有一次暑假童子军的80公里徒步行军,时间是一个星期,他穿了一双崭新的高筒靴,显然新鞋不大合脚,每天13公里的徒步行军,又是爬山,又是穿越森林,使他吃尽了苦头;第一天晚上,他的脚后跟磨破了皮,脚趾上起了许多水泡。他咬紧牙关,坚持走下去。第二夭晚上,他的脚红肿得非常厉害,开裂的皮肤还流了血。同伴们都劝他停止前进,他却摇摇头,只是向随队医生要点药棉和纱布包扎一下,又要了些止痛片服用,继续上路了。就这样他一直坚持到一个途中站检查,当领队发现他的脚发炎的非常严重,下令医治,才中止了这次行军。盖茨的母亲从西雅图赶来,看到他双脚溃烂的样子时,难过地哭了,直埋怨儿子为什么不早点停止行军。盖茨却淡淡他说:“可惜我这次没有到达目的地。”

盖茨不论做任何事情他都会全心全意花上所有时间去最出色完成。一次老师布置同学写一篇不超过20页的故事,盖茨浮想联翩,竟写出长达100页的神奇而又曲折无比的故事,使老师和同学都十分惊讶!大家说他:“不管盖茨做什么事,他总喜欢来个登峰造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然他是不会甘心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中的环境已无法满足比尔·盖茨天赋的进一步发挥。小比尔有时会责备母亲智力不足呢!于是,父母把目光投向社会,积极为比尔寻找属于他的空间。在一次活动中,比尔·盖茨给班上准备一份报告,叫《为盖茨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这篇报告几乎成了全家人的事,他的外祖母帮着弄封皮,连父亲也插手帮忙,气氛很活跃。

小学毕业后,父母在征求比尔·盖茨意见后,送他进了湖滨中学。在湖滨中学读书时,他常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安排学习。比尔·盖茨在喜欢的课程上下功夫,学得非常棒,痴迷上令他今后倾注毕生精力的计算机。

中学毕业后,比尔·盖茨很想到哈佛大学去读书,这也正是父母们最大的心愿。幸好,比尔·盖茨的父母并没有像其他父母那样把孩子看做是自己的私产,必须让孩子们来完成父母喜欢的事。经过冷静思考后,父母放弃了让儿子当律师的想法,让比尔·盖茨在大学领域里自由发展。这一点帮了比尔·盖茨的大忙。

但一年后,更大的难题摆在了比尔·盖茨的父母面前:比尔·盖茨要离开哈佛,放弃锦秀学业,与别人一起创办计算机公司!比尔与父母多次交谈,平静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了解儿子秉性和志向的父母又能说什么呢!或许儿子的天赋与计算机事业是最佳的切合点吧!比尔·盖茨便毅然离开了令亿万学子向往的哈佛大学,开始在软件领域大展鸿图。1975年比尔正式创办微软公司,二十多年后,成为世界顶尖首富,个人资产近200亿美元!

比尔·盖茨的成功是个人天赋与家庭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尔的故事告诉我们:

其一、我们应不断激活孩子的天赋,注重对孩子天赋的培养与保护。

其二,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是十分重要的。

教宝宝玩父母小时候玩的游戏


现在的宝宝玩得都挺斯文,玩具是带有科技含量的,游戏是专家推荐的益智游戏。看着几个斯文小孩在一起玩的时候,我们是否会想起从前自己玩的哪些游戏呢?

玩水、猜动作、打弹珠这是我们小时最爱玩的几种游戏,不过得说一下的是,这些游戏当年并不为父母所接受,甚至被他们当作野蛮游戏明令禁止。但是,当时我们很少能抵抗得住这些游戏的诱惑,回忆当年爬在泥地上打弹珠、在荒场上打水仗的情形,还是津津有味。

教宝宝也玩我们以前玩的游戏?许多父母可能想都不想便予以否决。

可是,我们把老游戏稍微改进一下,把它变得更文明些呢?许多父母又会想:这些游戏对孩子又没有帮助,还不如玩拼板呢?

这下父母们还是显露出自己的目的了吧!告诉大家,不要小看我们小时玩的野蛮游戏,它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身体,还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何况,这些游戏都是我们打小最拿手的,和孩子一起游戏,会唤起我们的童心,增进亲子关系。

玩水

游戏说明:

玩水是孩子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在水中投入任何可以放入水中的物品,通过玩水,孩子可以获得有关大小、多少、沉浮等科学经验,又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几种玩法:

1、用手拍打水面,啪啪溅起的水花会让孩子得到一种快乐的体验。

2、两手交握,把水贮存在手中,噗地用力一挤,就成了一把手指头水枪啦。

3、把旧的洗澡海绵用油性笔画上脸的样子,用力挤压就可以变出各种各样奇怪的表情,保证会让孩子哈哈大笑。

4、在塑料袋上戳几个小洞,装满水后,往高处一挂就变成好玩的莲蓬了。

5、洗澡的时候,可以在浴缸里放些盛水的容器,让孩子自己发挥玩舀水或倒水的游戏。

注意事项:

水温不能太低,提醒孩子不能喝水,不要把水搞到鼻子里,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大胆、开心地玩。

猜动作

游戏说明:

这个游戏属于角色游戏,孩子能在游戏中学会分配角色,扮演不同角色,并锻炼了口语表达的能力。

游戏过程:

1、爸爸妈妈和孩子玩石头、剪子、布,定出一人当盆。

2、当盆的人把手心向上伸出来,其它人把食指伸向盆的手心,由盆发出预备口令并念:青豆、黄豆、嘎叭儿一溜,青沙黄沙,大把一抓!说出抓字,谁的食指被抓住,谁就要表演动作。

3、表演动作的人做各种动作,其他人则猜他表演的动作,例如老虎跑过去了,推车的人走过去了谁猜中了谁就当盆,游戏继续玩下去。

注意事项:

表演的动作可根据所学的儿歌故事,来扮演角色。

棒冰棍

游戏说明:

小棍小棒在孩子手中是最好的玩具,我们把吃过的棒冰棍收集起来,所玩的游戏,既可锻炼手指肌肉,又可培养建构能力。

几种玩法:

把吃过的棒冰棍洗干净后收集起来。

1、把小棍放在凳子上,露出一截,用力打击,小棍就飞出去,谁的小棍飞得远,谁就算赢了。

2、收集一把小棍,竖着拿,手松开后,小棍自由散落。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取一个小棍去挑起其它小棍,要求不能碰动其它小棍,谁挑起的多谁就赢了。这个玩法有点像玩九彩棒。

3、把小棍涂上颜色,像拼七巧板似的,让孩子拼出各种美丽的图形。

注意事项:

棒冰棍要洗干净,在玩的过程中,不要拿着小棍子跑来跑去,避免受伤。

降落伞

游戏说明:

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孩子抛接物体的技能,并让孩子学习自己制作玩具。

游戏过程:

1、让孩子自己动手,在一块手绢的四个角上拴上四根等长的线,然后把这四根等长的线绑在小石头上。

2、让孩子举起手中的降落伞,把它往下放,降落伞在空中张开,慢慢落下来,孩子再用手接住。

3、让孩子调节四根线的长度,看看降落伞在降落的时候会有什么变化?

注意事项:

制作降落伞的材料还可以用塑料袋,但要注意,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要碰到头。

打弹珠

游戏说明:

这个游戏让孩子学会瞄准,锻炼了手部动作。在游戏过程中,孩子还学会了选择,培养了观察力。

游戏过程:

以前的孩子是在一块平地上,挖几个小洞,将玻璃弹珠排成一行,手持一个玻璃弹珠瞄准其中的一个,用大拇指将玻璃弹珠弹出,尽量击中另一个,最终将它打入小洞中。谁的弹珠进洞多,谁就胜了。现在的孩子经常看到大人打台球或打保龄球,其实也可以用玻璃弹珠来玩这类游戏。

1、把小凳子的两个脚当大门,在大门前放一排玻璃弹珠。

2、用一个弹珠去打大门前的弹珠,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比赛,谁把弹珠打进了大门,谁就赢了。

注意事项:

不要把玻璃弹珠放入口中,提醒孩子找容易击中的珠子。

在我们这些大人的童年时代,我们玩粘知了、打弹弓、打水漂、打雪仗、扇洋画、抓石子等等有趣的游戏,而现在的孩子,电子游戏机、电脑、电动玩具各种各样的玩具应有尽有。但是,现在的孩子也似乎缺少了从前的一份协作,缺少了人与人的真情交流。引导孩子们玩玩老游戏,玩出新花样,就看您和他的合作了! 

你家孩子没别人家孩子聪明?原因可能是这个


你家孩子没别人家孩子聪明?原因可能是这个

美国托莱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婴儿行为与发育》上,发表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如果婴幼儿在同一时间段内玩的玩具数量越少,那么这些婴幼儿可能更有造创力。

家长们长久以来一直被社会舆论和他人意见左右,人们普遍认为,给孩子提供的玩具越多,说明家长就越爱孩子;

当然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家长让孩子玩玩具是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家长没时间陪孩子,就让孩子用玩具来打发时间,玩具对孩子来说,只是家长的"替代品"。

美国托莱多大学的研究员设计了一个新的实验,旨在测试玩具数量对孩子创造力的影响。

研究人员把幼童带到特定的实验区域,让幼童们在30分钟之内自由的玩玩具,幼童们得到玩具的数量不同,有的孩子得到了4个玩具,而有的孩子可以得到16个玩具。

参加这个实验的幼童一共有36名,研究员尽可能仔细认真的观察每个幼童的情况。

研究人员发现,相对那些有16个玩具玩的幼童,那些只能玩4个玩具的幼童更具有创造力。

因为选择较少,所以幼童们往往会在一个玩具上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也会绞尽脑汁的为同一个玩具想出不同的新玩法,这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创造力。

"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应该不给孩子玩具,或者没收孩子玩具。"研究人员接着补充道。"如果孩子玩的玩具数量有限,那么孩子们可能会有更多的创造力。"

家长们可以把多余的玩具锁起来,每次只拿出几样玩具给孩子玩。

丰富的玩具可能会破坏孩子的心智,让孩子无法从玩玩具中受益,家长们不如试试减少孩子玩具的数量,拥有越少玩具的孩子,可能会更聪明。

小时候越被严格管制,长大后越不幸福


小时候越被严格管制,长大后越不幸福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把严格管教作成是对孩子的一种关心,并抱着“你将来的就会明白,我这是对你好。”的信念。但实际上父母对孩子过度严格的控制不利于孩子未来生活的幸福感。

近日,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发表在《积极心理学期刊》的一项研究发现,父母的控制行为和孩子以后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关联,研究结果发现家长控制欲过强对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影响竟然与痛失至亲对人们产生的负面影响程度相近。与生活在较大支持且控制较少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相比,被父母管束过多的孩子并不快乐。

研究人员通过对5000余名1946年生人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发现那些表示童年时被父母侵犯过隐私或自己的独立意识被父母打压的人,在他们青少年时期、30多岁、40多岁甚至60多岁时进行的总体幸福感测试中得分较低。因为儿童时期的经历对发育中的大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童年不自由,不快乐的经历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

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很多时候他们自以为知道什么东西是对孩子最好的,但孩子可能不这样认为,现实生活中,好多孩子在抱怨,他们必须按照父母规定的路线走,他们要完成父母未完成的梦想,当父母说出:“我是你妈,你必须听我的”之类的话时,孩子的内心往往会涌出厌恶感。

父母要把孩子当作拥有独立生命的个体对待,在日常生活的饮食穿衣等方面,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尊重他们的选择。很多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这不自觉地把他们当作是自我的延伸,这种意识会潜在地操控孩子的生活,如果孩子做了他真正的自己,很难做到自我的成长,也在将来很难找到自己的快乐。

所以,最后建议父母记住UCL医学研究协会梅?斯塔福德博士的话:“侵犯孩子隐私、不愿意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以及助长孩子对父母的依赖等行为,其实都是对孩子心理上的一种控制,这会削弱孩子的自立与自律能力,也是父母需要警惕和避免的。”

就我们国家来说,已专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联合国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这些都是对中小学生最根本性的保护。但是,在了解这些法律条文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了解自己的父母,认清自己在解决代际冲突中的责任。

从以上分析,中学生可能会受到鼓舞:到底有人替我们讲句公道话了!是的,你们应当非常清楚:父母实行专制主义是错误的,是可以反抗的。如《儿童权利公约》序言指出的:“为了充分而和谐地发展其个性,应让儿童在家庭环境里,在幸福、亲爱和谅解的气氛中成长。”(注:《儿童权利公约》的儿童概念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有了这一信念,父母如果再从肉体或精神上虐待你,你会明白是在承受一种错误的折磨。

但是,我仍然要提醒中学生朋友,你们既有反抗父母专制的正当权利,也有理解父母帮助父母的神圣责任——这是一种真正博大的爱,是当代中学生真正值得骄傲的胸怀。

为什么说“小时候输不起的孩子,在将来也赢不了”?


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开始有了输赢的概念。他们会觉得“赢”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但是“输”就会很没面子。久而久之,很多孩子就出现了一个共性——“输不起”。

六岁的彤彤和小朋友玩石头、剪子、布游戏。只要赢,就会继续玩下去。但要是输了,就会吵着说"不算数"、阻止别人赢她。其他的小朋友都不高兴了,纷纷跑开,不愿再和她玩。

见大家不理她了,彤彤跑到妈妈身边,忍不住大哭说:"他们都不跟我玩。"

其实,刚才彤彤和小朋友吵架的那一幕妈妈都看在眼里,明知理亏又霸道的是自己女儿,但看到孩子伤心难过的样子,却又很心疼,妈妈真不知道怎么办了?

孩子没有错,不想输,是人的天性,何况一个孩子。关键在于,父母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从容面对输赢。

现在输不起的孩子,将来也赢不了

很多孩子都这样,在游戏或比赛中输了,就大哭大闹,特别失落,甚至会拒绝参加其他活动!

竞争意识,本身并非坏事。尤其在积极心态下,竞争意识的培养可以激发孩子探索世界的欲望和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勇气、自信心、意志力。

但是孩子因为年龄小,各方面都不成熟,如果因“想赢”而无法接受输,甚至对别人的成功抱有深深的嫉妒和敌意,这就成了“输不起”了。

这类“输不起”的孩子,耐挫折能力太差,将来经受不住风雨。

想赢,是成功者的特质;而输不起,则是失败者的通病。这样输不起的孩子,未来也赢不了!

为什么这么说?

1. 输不起的孩子,脾气往往很差

一旦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就会抵赖、哭闹、撒泼,甚至还会耍赖心怀嫉妒、敌意,比如踢倒别人搭的积木,这样的孩子人缘也会变差,人缘差了,做事情也不会得不到大家的拥护。

2. 输不起的孩子,更易产生心理问题

输不起的孩子每次失败后,都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中,时间长了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抑郁,甚至轻生。

3. 输不起的孩子,人格、品行会受到不良影响

如果太过于看重输赢,孩子的价值观就会出现扭曲,就会为了赢而不择手段。

为什么孩子输不起?

1.不想输,是人的天性,因为胜者才能享受更多的东西

玩游戏赢,能在同伴间树立威望;考试总是第一,就能收获父母的赞扬和同学的崇拜。

2.家长的心理暗示

有的家长很喜欢把自己孩子跟别人家孩子作对比:“人家又考了第一名,而你.....”这就无形中给孩子暗示:“只有别人强,才能得到父母的认可。

还有些家长总把”输赢观“带给孩子,只要孩子表现稍好,就竖起大拇指:“儿子真棒!太聪明了!”结果,一味的夸赞让孩子沉浸于“我最棒”的思想中,无法接受失败带来的心里反差。

3.过度溺爱或完全忽略的教养方式阻碍了孩子“抗挫力”的发展

父母或养育者过分溺爱孩子,太快地帮助孩子,急于为孩子扫除“障碍”,使得孩子没有面对挫折的机会,抗挫力得不到锻炼,同时父母日常行为中又较为看中输赢结果的,也是造成孩子输不起的重要原因。

如何让孩子正视输赢?

1.爸妈改变心态

当孩子遇到失败时,有的父母会告诉孩子要坚强、要勇敢,却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情绪。

小朋友的挫折和失败,从已经有几十年生命经验的大人眼光看来的确微不足道。但在这些大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失败对小孩而言是“灭顶之灾”,尤其六、七岁的孩子仍在唯我独尊阶段,他们会把“失败”和“我不好”连结在一起。

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不在乎你能取得怎样的名次,你只要努力过,尽力了就行。“当然,这样的表达一定要是发自内心的,真正去欣赏孩子做出的努力。否则,你明明很在乎结果,却说不在乎,孩子一定会灵敏地感觉到你的真实想法,而这时,无论你怎么宽慰孩子”妈妈不在乎,你也不要在意“,那都是无效的。

2.陪伴度过情绪骚动

孩子在一场比赛失败后,很容易产生情绪波动,情绪失控的小孩都正处在情绪骚动的阶段。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因为所能使用的语言还不足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此更容易有这样的骚动。

面对大哭大闹的孩子,此时此刻,爸妈说什么都听不进去,爸妈此刻若也用吼的回应,只会造成更糟糕的反效果。

这时父母应该在孩子看得到的范围内,“微笑,或至少是不生气”的陪伴和等待,你可以告诉孩子:你的表现非常棒,你可以和那么优秀的小伙伴一起比赛,说明你也很出色啊,失败并不可怕,只要你努力了,真正的享受了这场比赛,并学到了东西,这就是最重要的。

若是比较小的小孩,爸妈可以紧紧抱住他,让他安静下来。等到孩子静下来后,该坚持的原则不能弃守,比方说要孩子打翻了棋盘,就要他去跟对方道歉、把棋和棋盘收好等。

不需要急着和他谈刚刚发生的事情,只需让他知道你一直在身边,而且透过这种方式,也不能改变爸妈的心意。

3.陪孩子从输赢中学习

不要尝试在孩子情绪糟糕的时候跟他分析:“你为什么没有赢?下次应该怎么做?”这样不仅会让孩子排斥你的话,也会不利于孩子情绪的稳定。

等到孩子的情绪稳定以后,并且不再排斥谈论这件事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细心地和孩子分析失败的缘由,并且帮助孩子总结比赛中的收获。谈话中,应该更加的突出收获。

平时在和小孩下棋或进行其他比赛游戏时,没有必要每次放水,让孩子误判自己的能力,对自己过度自信。但对比较小的孩子,可以适度的让他,维持输赢次数在四六比之间。

赢的经验让他有成就,有输有赢是难得的亲子沟通。重点是要仔细的观察孩子的进步和成长,鼓励他哪一步棋下得好,这一次和上一次比有哪些地方进步了?下错了哪一步棋导致今天的惨败,从失败中学习。

行为习惯:宝宝小时候一定要学会的那些事


整理了行为习惯:宝宝小时候一定要学会的那些事,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家庭条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决定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环境,但下面讲的这几件事情,就算是没有很好的经济条件,也是能够教给孩子的,这样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聪明和优秀。那么,到底是哪几件事情可以让我们在育儿的路上走得更加顺畅呢?接下来就一起来看看吧。

1、良好的睡眠习惯

一些孩子在长大后会出现很多的睡眠问题,例如失眠、早醒。这些问题出现后,其实很难得到解决,而问题的根源可能就是孩子在小时候没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一个好的睡眠对孩子的成长有非常大的帮助,另外,一个良好的睡眠习惯是受益终身的,因此,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要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睡眠习惯,并督促和监管孩子。

2、挫折让人坚强

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条新闻,张柏芝在他的孩子跌倒之后,没有立马上去扶起孩子,就算是孩子在哭泣,她也无动于衷,最后,她的孩子自己站了起来。如果是别的爸爸妈妈,在孩子摔倒之后,肯定立马把孩子扶起来,安慰她。

爸爸妈妈其实可以这样想一下,孩子只不过是跌倒了,并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问题。让孩子自己爬起来,可以锻炼孩子,让孩子以后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够顺利度过。

3、学会专注

一个人如果有专注力的话,那么他肯定能够成功,而这里的专注,体现在一些小的细节上,比如说吃饭。如果一个孩子可以做到在吃饭的时候专心致志,那就是专注。如果在吃饭的时候东张西望,不定心的话,在长大以后,他肯定也无法把精力集中到自己所做的事情上。

上面提的这几件事情,跟家庭条件是没有关系的,是爸爸妈妈都可以做到的事情,关键是要看爸爸妈妈有没有心,肯不肯在孩子小的时候,重点培养孩子。这就跟投资一样,一开始投入的资金很少,但后来却受益无穷。

小时候被逼着上兴趣班的孩子,长大以后怎么样了?


您有帮孩子报过兴趣班么?您是否觉得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呢?那么,对于被逼着上兴趣班的小朋友长大后是什么样的心态呢?我们快来看一看吧!

【案例1】

前几天,ki妈和Kiki遇到了许久不见的邻居,邻居家的宝贝小时候经常跟Kiki一起玩,今年9月也才上了一年级。

小伙伴们一起玩,妈妈们就聊开了。Kiki的小伙伴原本是个挺结实的小姑娘,个头也挺高,大半年没见,似乎瘦了很多。

原来,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小伙伴就每天坚持放学后抽两个小时去游泳,对,就是培养了孙杨、傅园慧等一大堆游泳健将的陈经纶体校。每天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周末总该歇一歇了吧。并没有。周末只有半天的时间是空闲的,剩下的时间是各种兴趣班,英语、钢琴,还有一个书法班。

看着两个孩子在草地上奔跑,妈妈一起感慨,兴趣班,真的是绕不过去的坎儿。

邻居说,孩子爸爸挺心疼孩子,不想让女儿这么奔忙,用他的原话就是:“我不希望女儿室外活动的时间都没有了!”

可是邻居却坚持给女儿报了各种兴趣班,也坚持着每天去游泳,她觉得学这些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多学一点总是没有错的。

说实话,每天坚持游泳两个小时,大人都很难坚持,更何况一个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到的并不仅仅是游泳的技巧,也并不仅仅是锻炼了身体,更是养成了一种凡事都需要坚持的习惯,这样吃苦和坚持的习惯,会伴随他们的一生。

之前,ki妈介绍过一个视频,美国一些科研人员经过研究发现,决定孩子未来的,并不是智商,而是坚持。

那么,怎么让孩子能有着遇事会坚持的特性呢?陪着他一起坚持,也许是最好的示范,也是最好的方法。

孩子选了一个兴趣班,但是他又不想学了,或者中途想要放弃了,又该怎么办?

这是最常见的问题。闺蜜最近纠结于给女儿选一门乐器,可是,她却迟迟下不了决心,万一她学着学着不想学了,我该逼着她继续学吗?

还有一位爸爸,一年前给4岁的儿子选择钢琴培训机构,他的想法很简单,我就想他接触一下钢琴,我是一定不会逼着他练钢琴的,他不想学就不学。

一年之后,钢琴买回了家,他觉得自己掉进了一个深坑,孩子的兴趣越来越小,每天坐在那练琴就像在坐牢一样,可是他却不再提当时那句:“我是不会逼他练琴的。”

他困惑地问ki妈,这钢琴,直接影响到了我的心情,也影响到我们全家人的心情,你说,我还要继续下去吗?因为工作的原因,ki妈以前采访过很多年轻的钢琴家,包括陈萨、张昊辰、王羽佳,也有琵琶名家吴蛮,也有古典吉它手杨雪菲。

跟他们聊小时候练琴的经历,ki妈发现,没有一个人的训练是不苦的,即便他们极有天分。他们会为了找一个匹配的好的老师,每周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奔波;他们的爸爸妈妈也会看着训练,有的妈妈辞去了工作陪着他们学钢琴。

我们当然会说,我们并不希望孩子成为钢琴家,我们就希望他们能够享受音乐的乐趣。然而乐器是极具技巧性的,不训练,不坚持,他就不能够享受乐器所带给他们的快乐。

【案例2】

ki妈的一位朋友,小学的时候,被妈妈逼着去学画画,她说,当年周末,妈妈带着她们姐妹俩去少年宫学画画,当时的感觉是痛不欲生,看到别人都在外面玩,而她需要学那么枯燥的素描。

即便是她们姐妹俩万般不愿意,可是妈妈在这件事情上面从来没有退让过。

学了几年,随着学业越来越紧张,画画也就停止了。

直到她参加工作以后,朋友有了很多空闲时间,流行彩铅的时候,她用彩铅画画,随便一晒,朋友圈点赞都点爆了。她给女儿画画,随手一画,一只大狮子惟妙惟肖。她学ps,做几张海报不在话下。

她说,现在想想,真的很感谢当时她妈妈的坚持,让她学了几年画画,所有的绘画、设计的基础,都是在那个时候打下的。“小时候不懂,只知道玩,等到大了才知道,那时候做的很多事情,都很有必要。”

有一个不太熟悉的工作关系的伙伴,藏在一个微信群里,平时不怎么交流。有一次,大家在讨论一个聚会,说是可以展示一下才艺。好多人都默不作声。她突然说了一句,我可以给大家拉小提琴。

于是,大家都追着她问,她说,她学了十几年的小提琴,考级考到了十级(最高级别),平时自己在家空闲的时候就会拉,但是她从事的工作跟小提琴完全无关。

ki妈后来单独问她,小时候练琴苦吗?她说练琴当然苦啊,怎么会不苦。可是,到后来也就习惯了,这就是每天的生活,一直到现在,依然是她的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她非常喜欢有小提琴相伴的日子。

【案例3】

另一个例子是一个初中男生,成绩并不是特别的好,跟爸爸妈妈的关系也一般。

从小,爸爸妈妈对他的教养方式都是放养的,他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课程就是如此,更别提兴趣班了。所以,他没有学乐器,也没有学其它的技能。

孩子对自己的总体评价并不是很高,他觉得自己学习成绩不如别人,其它方面也并没有拿得出手的地方。

在一次跟父母激烈的争吵中,他质问父母:你们现在怪我什么都不好,可是你们当时为什么不对我抓紧一点?你们甚至连乐器都没有给我学一样!

当然,这是争吵时的气话,但是这孩子的爸爸妈妈却深深的受伤了,一直以来信奉的让孩子快乐成长,不逼他学乐器,不逼他提高成绩,可是到头来,孩子反而怨恨上了他们。

我们常常会妖魔化了各种兴趣班,觉得上兴趣班就是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

其实,任何学习,不管是运动,还是学科知识,还是棋类,都是需要花费时间和努力的,没有什么是可以轻轻松松就取得成果的。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ki妈打鸡血了吧!也许有那么一点。

ki妈并不赞成把孩子淹没在兴趣班的汪洋大海中,但是也并不赞同纯粹的快乐教育,什么都不学,任由孩子自由发展。

在陪伴孩子上各种兴趣班的时候,考验的不仅仅是坚持,还有大人对时间的掌控能力,这对孩子来说,也是必须在漫长的生活和学习中所必需掌握的技能。

那些被逼着上各种兴趣班的孩子,长大了以后,是怎么样的体验?

大多数会庆幸自己在小的时候就坚持get了一门技能,而这会让他们感觉到自豪。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情商低的人,可能是因为小时候没哭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什么是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