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乖的孩子,长大后越痛苦?

12-26

家园共育讲究的是快乐专递,开心学习!教师与家长在教育中,应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以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成长的天空里展翅高飞。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为什么越乖的孩子,长大后越痛苦?”,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看这篇文章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我侄子今年八岁。暑假在我家住,因为受综艺节目和同学的影响,他很想去体验一下玻璃栈桥。

我告诉他,只要他在一个月内,认真地把暑假作业做完,且保证85%以上的正确率。我就带他去。我的要求很明确,怕他耍小花招。

侄子的学习成绩一般般,要达到高正确率,必须很仔细很认真地去做每一个题。那一阵他电视也不看,iPad也不玩,起床后就认真写作业。每一个题都做得工工整整,无刺可挑。他似乎生怕我会以其它理由取消这次的计划。

这一切在表姐的孩子来我家后被打破了。在饭桌上表侄儿听说了我们的“玻璃栈道约定”,就嚷着要去。表姐告诉他,想去的话就要像弟弟一样认真完成作业,作业做好了我就带你去。

表侄一听就不高兴了,直接把筷子拍在桌上。他马上整个人躺到地板上,哭着滚来滚去,嚷着就是要去玻璃栈桥,就是要去,马上就去。任我们怎么劝都无动于衷,他一边蹬腿,一边哀嚎。表姐无奈,只好答应带他去,明天就去,作业先不写。

侄子看到这些,默默地走进了自己的房间。过一会儿我进去的时候,发现他正坐在床头伤心地哭泣。

那一刻他虽然没说什么,但我懂他伤心的原因。因为我从小也是一个试图以懂事来讨好成人世界的孩子,我明白他那一刻的委屈和嫉妒。

会哭的孩子有糖吃,而懂事的孩子只能认真完成任务,遵守规则,用完美的表现来争取糖。

他们压抑自己的欲望,小心翼翼地去讨好大人,却完全没有哭闹的孩子“嚷一下”效果好。

懂事的孩子,总是乖得让人心疼。

“懂事”和“乖”

是家长、大人们对小孩子的最高赞誉

在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会有意无意的用“乖”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在学校“孩子平时听话吗?”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在家里也总会对孩子说“你要听话,听话就会怎样怎样,不听话就会....”家长们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会互相夸奖“你家孩子真乖”等等。

小孩子心里知道:自己表现得“乖”,大人就会高兴,自己听大人的话、察看大人的脸色行事,大人就会喜欢自己,夸自己“懂事”。

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听自己的话,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那些乖乖听话,循规蹈矩的孩子总是会被家人、老师赞扬有加。而淘气、叛逆、反抗的孩子总是会被处罚、批评。

为了得到大人们的喜爱和表扬,为了少受到处罚和责骂,孩子们渐渐学会了将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了一边,努力做出那个“乖”的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

很多心理分析师、疗愈师都有这样的结论:

●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小时候表现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长大之后往往心智越成熟。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小时候越“乖”的孩子,长大以后反而心理问题越多?

有一位叫“毛豆妈”的孩子母亲,分享了自己对于“乖”孩子的心得感悟:

“乖”意味着讨好大人

忽视真实的自己

我很清楚地记得,我小的时候,奶奶带我出去玩。路过路边的糖果摊,奶奶指着说:“想要吗?”我摇摇头说,“不想要。”奶奶满意了,说:“这孩子最乖,从来不乱要东西。”

从心底来讲,小小的我,其实是想吃那色彩缤纷、酸甜可口的糖果的。只是,“懂事”和“乖”,是那个年代对小孩子的最高赞誉。

我从心里模模糊糊知道,我“乖”就会让大人高兴,于是,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了一边,努力做出那个“乖”的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

长大以后,我成了一个不懂拒绝别人、疲惫不堪的“烂好人”。

心理咨询师告诉我,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了心理问题较多,原因就是,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失去表达自我的声音,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内心压抑十分痛苦。

我还是经常看到长辈对孩子说:“你再淘气我就不喜欢你了。”或是“再这样做我就不爱你了。”孩子眨巴着眼睛,马上安静下来,以证明奶奶还爱着自己。每次看到我都心里一酸,仿佛看到幼年的自己。

为了博得看护人的喜爱,情愿压抑自己真实的天性,这种伪装起来的“乖”孩子,有什么用呢?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已经不同了,这样的要挟,还不停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上演。

“乖”意味着不敢表达真实情绪

曾经有一位妈妈留言:我的孩子平时很乖,入幼儿园时非常顺利,不哭不闹,但是一两周后却出现了爱打人、半夜哭醒的问题。为什么?

我直截了当的说:“与其说你的孩子听话乖巧,不如说你的孩子没有安全感。

正常情绪下的孩子,没人愿意去幼儿园。

因为3岁的孩子还不明白为什么去幼儿园,以为去幼儿园就是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如果孩子不哭不闹,说明她觉得要做一个你们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就不能哭闹。她知道不哭闹才会让你们更喜欢她。

换句话说,她在压抑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可是,孩子的感受只能通过其他的方式宣泄出来。她上幼儿园以后爱打人、半夜哭醒,都是内心的宣泄。

孩子能够在你面前哭,说明他对你有足够的安全感,知道你会对他的情绪照单全收,全盘接纳。这种无条件的爱和养育,才是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

越“乖”的孩子

独立能力越差

为什么小时候“乖”的孩子可能学业出色,然而在人生取得更大成就的却是那些小时候调皮捣蛋的孩子?因为,越“乖”的孩子依附性越强,自主性越差。

“乖”孩子身上有家长太多的控制感。

父母期望我们走在一条可以复制黏贴的道路,过着一个大家都认同的理想生活,这就是“乖孩子”。

越乖的孩子,随着他渐渐长大,他就会从一个不提问的“乖”学生、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的“乖”员工、感情上让婆婆包办的“妈宝男”、生活上不能完全自主的烂好人。从这个角度讲,取得很高成就的人,都不“乖”。

毛豆也是个很调皮的孩子,上蹿下跳上房揭瓦,但我会合理表达我的不满,从不以“再这样就不喜欢你了!”为要挟条件。

因为我们并不因为毛豆“乖”才爱他。我们爱的是那个原原本本的他。

同理,我愿他做出人生选择是因为自己的真实喜好,而不是牺牲自己的感受去讨好别人。

我会支持毛豆的决定并提醒他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而不是“你就做一个乖孩子,按照我给你指点的人生活下去。”

越“乖”的孩子

越容易落后于时代

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父母期望我们“考公务员,拿铁饭碗”或者“进石油天然气等垄断行业”。

然而,十多年过去了,做了公务员的人,过着一成不变的枯燥生活;去了石油燃气的同学,经历着油气的萧条与裁员。

只有那些去中关村摆地摊、折腾电子商务公司、当时让父母操碎了心的“不乖”的孩子,如今占人先机,成了时代的弄潮儿。

“乖”

不是个褒义词

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乖”真不是个褒义词。

最本质的一点:这个时代是“后喻时代”:时代更新太快,很多事情,是前辈要不断向后辈学习,而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听父辈的话。只可惜,能认清自己视野局限的父辈并不多,大多数还认为下一代应该“乖”一点,走一条稳稳妥妥的路——越稳妥的职业,越以牺牲创新能力为代价。

这个年代都是人往高出走,哪有铁饭碗?待别人都功成名就的时候,那些听父辈指路的“乖”孩子,才发现在而立之年需要重新改变职业航向,再一次痛苦地适应社会。

中国父母的“乖”,意味着用前人井底观天的人生经验,去指路后一代不可测、未可知的人生。培养孩子的目标有千千万,最坏的可能就是那个“乖”小孩!

接受了自己的成长教训的我,终于让毛豆做了一个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健康自由的孩子。这天吃过晚饭,毛豆拿着一个堆砌得很奇怪的小车来给我看,本是车窗却堆到了尾巴上,车头却倒装在车身,姥姥一看就皱起了眉头,“车哪有长这样的。来,姥姥帮你按画册上的砌好。”毛豆才不肯听话,继续往车身上堆砌大人无法理解的功能零件。

我笑了。这车堆叠得算不上巧,毛豆也绝对不乖,可这辆看起来丑陋的小车,在这个创新以指数级变化的时代,一定能通往我们这一代人无法理解的未来。

亲爱的小孩,从现在起,你可以做生气的小孩、真实的小孩、走自己路的小孩。

责商教育谭院长点评“以乖不乖作为评判孩子好坏的话,一定会把孩子推向并非理想的境地。”但是,做母亲总是喜欢听到别人说:“还是你们家孩子乖,多听话啊,不像我们家的。”在这种称赞中,我们的家长更加一心一意把孩子教育得更听话。

而孩子为了博得看护人的喜爱,情愿压抑自己真实的天性,把自己伪装成为“乖”孩子。当然首先把“乖”的标准弄明白,是简单听话吗?显然不是。关键是培养孩子的责任行为掌控能力,这才是一个人一生核心能力与核心素养。那

为什么不少孩子甘愿成为“乖孩子”呢?因为父母老是说:“你不乖,我就不要你了、你不乖我就不带你出去玩了、你不乖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孩子的一颗心何其脆弱敏感啊,怎么能经受得起这种威胁?

然而,如我们所见,我们父母精心培养起来的乖孩子,长大后却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期望,而且大多活在痛苦之中。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做别人眼中的“乖孩子”,再也没勇气做自己。

亲爱的家长,我们教育孩子,不仅是在培养一个生命,更是在教育一个灵魂,让我们孩子做真实的他吧,别让孩子成为一个只会听话的机器。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越“乖”的孩子 独立能力越差


“懂事”和“乖”,是家长、大人们对小孩子的最高赞誉。

在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会有意无意的用“乖”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在学校“孩子平时听话吗?”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在家里也总会对孩子说“你要听话,听话就会怎样怎样,不听话就会……”家长们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会互相夸奖“你家孩子真乖”等等。

小孩子心里知道:自己表现的“乖”,大人就会高兴,自己听大人的话、察看大人的脸色行事,大人就会喜欢自己,夸自己“懂事”。

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听自己的话,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那些乖乖听话,循规蹈矩的孩子总是会被家人、老师赞扬有加。而淘气、叛逆、反抗的孩子总是会被处罚、批评。

为了得到大人们的喜爱和表扬,为了少受到处罚和责骂,孩子们渐渐学会了将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了一边,努力做出那个“乖”的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

很多心理分析师、疗愈师都有这样的结论: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小时候表现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长大之后往往心智越成熟。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小时候越“乖”的孩子,长大以后反而心理问题越多?有一位叫“毛豆妈”的孩子母亲,分享了自己对于“乖”孩子的心得感悟:

“乖”意味着讨好大人,忽视真实的自己

我很清楚的记得,我小的时候,奶奶带我出去玩。路过路边的糖果摊,奶奶指着说:“想要吗?”我摇摇头说,“不想要。”奶奶满意了,说:“这孩子最乖,从来不乱要东西。”

从心底来讲,小小的我,其实是想吃那色彩缤纷、酸甜可口的糖果的。只是,“懂事”和“乖”,是那个年代对小孩子的最高赞誉。我从心里模模糊糊知道,我“乖”就会让大人高兴,于是,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了一边,努力做出那个“乖”的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

长大以后,我成了一个不懂拒绝别人、疲惫不堪的“烂好人”。心理咨询师告诉我,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了心理问题较多,原因就是,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失去表达自我的声音,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内心压抑十分痛苦。

我还是经常看到长辈对孩子说:“你再淘气我就不喜欢你了。”或是“再这样做我就不爱你了。”孩子眨巴着眼睛,马上安静下来,以证明奶奶还爱着自己。每次看到我都心里一酸,仿佛看到幼年的自己。

为了博得看护人的喜爱,情愿压抑自己真实的天性,这种伪装起来的“乖”孩子,有什么用呢?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已经不同了,这样的要挟,还不停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上演。

“乖”意味着不敢表达真实情绪

曾经有一位妈妈向我后台留言:我的孩子平时很乖,入幼儿园时非常顺利,不哭不闹,但是一两周后却出现了爱打人、半夜哭醒的问题。为什么?

我直截了当的说:“与其说你的孩子听话乖巧,不如说你的孩子没有安全感。正常情绪下的孩子,没人愿意去幼儿园。因为3岁的孩子还不明白为什么去幼儿园,以为去幼儿园就是见不到爸爸妈妈了。如果孩子不哭不闹,说明她觉得要做一个你们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就不能哭闹。她知道不哭闹才会让你们更喜欢她。

换句话说,她在压抑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可是,孩子的感受只能通过其他的方式宣泄出来。她上幼儿园以后爱打人、半夜哭醒,都是内心的宣泄。

每次听到看到有家长说“爱哭不是乖孩子”或者“男孩子不能随便哭”一类的话,我就有些生气。因为只有知道自己的情绪能够被父母接纳的孩子才会顺利的哭。孩子能够在你面前哭,说明他对你有足够的安全感,知道你会对他的情绪照单全收,全盘接纳。这种无条件的爱和养育,才是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

越“乖”的孩子,独立能力越差

为什么小时候“乖”的孩子可能学业出色,然而在人生取得更大成就的却是那些小时候调皮捣蛋的孩子?因为,越“乖”的孩子依附性越强,自主性越差。“乖”孩子身上有家长太多的控制感。父母期望我们走在一条可以复制黏贴的道路,过着一个大家都认同的理想生活,这就是“乖孩子”。

越乖的孩子,随着他渐渐长大,他就会从一个不提问的“乖”学生、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的“乖”员工、感情上让婆婆包办的“妈宝男”、生活上不能完全自主的烂好人。从这个角度讲,取得很高成就的人,都不“乖”。

毛豆也是个很调皮的孩子,上蹿下跳上房揭瓦,但我会合理表达我的不满,从不以“再这样就不喜欢你了!”为要挟条件。因为我们并不因为毛豆“乖”才爱他。我们爱的是那个原原本本的他。同理,我愿他做出人生选择是因为自己的真实喜好,而不是牺牲自己的感受去讨好别人。我会支持毛豆的决定并提醒他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而不是“你就做一个乖孩子,按照我给你指点的人生活下去。”

越“乖”的孩子,越容易落后于时代

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父母期望我们“考公务员,拿铁饭碗”或者“进石油天然气等垄断行业”。然而,十多年过去了,做了公务员的人,忍受着低效的官僚体制;去了石油燃气的同学,经历着油气的萧条与裁员。只有那些去中关村摆地摊、折腾电子商务公司、当时让父母操碎了心的“不乖”的孩子,如今占人先机,成了时代的弄潮儿。

“乖”不是个褒义词

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乖”真不是个褒义词。

最本质的一点:这个时代是“后喻时代”:时代更新太快,很多事情,是前辈要不断向后辈学习,而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听父辈的话。只可惜,能认清自己视野局限的父辈并不多,大多数还认为下一代应该“乖”一点,走一条稳稳妥妥的路——越稳妥的职业,越以牺牲创新能力为代价。

这个年代都是人往高出走,哪有铁饭碗?待别人都功成名就的时候,那些听父辈指路的“乖”孩子,才发现在而立之年需要重新改变职业航向,再一次痛苦地适应社会。

当硅谷的大街小巷已经充斥着无人驾驶汽车,当googleX实验室进行着震撼世界的100个创意时,中国父母的“乖”,却意味着用前人井底观天的人生经验,去指路后一代不可测、未可知的人生。培养孩子的目标有千千万,最坏的可能就是那个“乖”小孩!

接受了自己的成长教训的我,终于让毛豆做了一个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健康自由的孩子。这天吃过晚饭,毛豆拿着一个堆砌的很奇怪的小车来给我看,本是车窗却堆到了尾巴上,车头却倒装在车身,姥姥一看就皱起了眉头,“车哪有长这样的。来,姥姥帮你按画册上的砌好。”毛豆才不肯听话,继续往车身上堆砌大人无法理解的功能零件。

我笑了。这车堆叠的算不上巧,毛豆也绝对不乖,可这辆看起来丑陋的小车,在这个创新以指数级变化的时代,就像谷歌实验室的创新构想,一定能通往我们这一代人无法理解的未来。

亲爱的小孩,从现在起,你可以做生气的小孩、真实的小孩、走自己路的小孩、叛逆的小孩。唯独,不要做一个乖小孩。

为什么家长越“不管” 孩子成绩越好?


不知道诸位家长有没有注意过一个现象,有些父母看似不怎么“关心”孩子学习的,孩子的成绩反而很优秀,越是紧张孩子学习的家长,其孩子的成绩倒是越学越不理想。

据美国幼儿教育专家莉莲?凯茨研究发现,很多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某些原因逐渐产生对学习的无能感,并因此而丧失自信心,给别人的感觉是,这些孩子什么补习班都上,却越学越不好。其实,孩子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你的过分干预正让孩子越学越差

一天,孩子的老师接到电话,电话那头是家长焦急的声音:“我的孩子,都上五年级了,成绩老是上不去,把我和他妈可急得呀!我们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头发都要急白了!你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孩子的成绩怎么就上不去了呢?”

其实很多家长因为很害怕“输”,所以就特别紧张,因为紧张,大脑的弦就整天绷着,思维和眼睛的焦点就不停地落在孩子身上,不停地寻找孩子身上各种可能导致“输”的弱点和缺点。

而正因为害怕和高度紧张,他们的判断和思考神经就很容易会出现偏差甚至盲从性,孩子学习上的每个细节都要干预,从而给我们的教育智慧蒙上阴影,让家庭教育陷入盲区甚至黑暗区。

彻底摆脱八大错误的教育方式

孩子成绩不好,作为家长你是否有以下这些行为:

1.唠叨式

很多孩子说,一听父母唠叨他就烦。做父母不妨自己想想,如果夫妻之间对方老唠叨,那你们烦不烦?作丈夫的唠叨,妻子烦,作妻子的唠叨,丈夫烦。因此,唠叨式是愚蠢的家教方式之一。

2.数落式

有的唠叨式同时就是数落式。总是数落孩子,你怎么不用功啊?你怎么样啊?总是在那儿数落。数落比唠叨更恶性,因为数落常常有谴责性质。数落式家教往往破坏孩子的学习状态,把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给压制住了。

3.训斥、打骂式

训斥打骂都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其结果不仅不会使孩子成绩提高,而且会使孩子更加厌学,甚至逃学。父母因为几次考试失败,反复地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认为孩子的问题只要严厉点训斥,就能改变结果。结果却是孩子听得恐惧了,不但把耳朵关闭,也把房门关闭了。

4.达标式

规定孩子下次考试平均成绩必须达到多少分,名次要进入前几名,这叫达标式。达标式也是伤害孩子积极性的一种家教方式。先给孩子制定了一个标准,使孩子心理上特别紧张,而孩子往往是越担心越达不到标。

5.疲劳式

学校搞题海战术,家长再增加学习时间,学习题目,这就是疲劳式教育。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超负荷学习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伤害,最终只能是欲速不达,从而导致孩子越来越学不好。

6.包办、陪读式

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都替他操心,问长问短,没完没了地辅导,一天到晚陪着孩子学习。这样孩子的学习自主能力没有了,另一方面,很容易让孩子误会学习并不只是他个人的事,依赖性大。

7.催促式

"你该做作业了,你该复习了",这样的催促很多妈妈喜欢反复地对孩子强调,如果孩子听烦了,他们可能会说:我本来想学,你一催我反而不想学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也越来越大了。

8.愁眉苦脸式

老为孩子操心,所以也叫操心式。父母的情绪对孩子是有很大的影响。当孩子回到家里时,如果面对的是一张数落自己的脸,一张训斥的脸,一张打骂的脸,一张愁眉苦脸的脸,孩子也许会从根本上失去在家庭中学习的乐趣。

如何放开手,帮助孩子提高成绩

唤醒孩子自主学习的意识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积极主动地求知,而不是在督促下学习,但是很多孩子都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只是在老师和父母的督促下被动地学习,这就需要父母放弃监督,唤醒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

世界上任何一个取得成功的人都不是靠强制逼迫培养出来的,所以要教育孩子学习时不依赖他人,不受他人的控制和干涉,自己判断,自主学习。

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的主动性、自信心、自律性和责任感,这是自主学习能力所必需的。所以要学会让孩子懂得怎样自主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自主完成预习、听课、作业、复习这四个完整的学习步骤。

用赏识促进孩子主动学习

孩子学会自主学习,既能使孩子走上成才的道路,又能减轻父母的负担,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成功的体验极其重要。孩子有了成功的体验,会把寻求这种愉悦感内化为自己的习惯,所以父母要创造机会给予孩子鼓励和肯定,让孩子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比如可以在孩子自主学习之后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赏识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孩子自己完成了家庭作业,自己完成了预习、复习后,都可以给予积极肯定,孩子会在家长的赞赏中更加主动地学习。

相信孩子自己能够学好

每位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父母的引导和启发能够使孩子自觉主动地学习和创造性地探索,主动地进行自我潜能的开发。想要真正把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出来,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首先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学好,接收到父母的这种心理暗示,孩子会受到鼓舞。

在相信孩子的同时,也要和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鼓励孩子,让他们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促进其自信心的建立,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了,学习起来就会干劲十足。

不要让孩子滋生依赖心理

有些父母坐在孩子身边,看到孩子有不会做的题时急着把答案告诉他,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这样会使孩子养成不独立思考的坏毛病。在以后的日子里,当他一碰到稍微难点的题目时,就会不动脑子坐在那里等待着旁边的人给他帮助。这其实就是依赖心理的产生。

给孩子主动学习的自由

不少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溺爱,会为孩子包办很多事情,比如上兴趣班,上补习班,都不征求孩子的意见,无形中孩子的自主意识就被抹杀了,学习中也会缺乏自主意识,不敢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而是选择逃避或求助于他人。

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首先是独立的人,所以父母要大胆放手,鼓励孩子积极地去决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把跟他学习和生活有关的事情交给他自己来选择,逐渐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

独立自主的意识是自主学习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孩子具备了这种素质,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更多的帮助。

总之,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长“不管”并不是一味地让孩子放任自由,相反,摒弃一切事无巨细的“管”,有目的、有成效地“管”,才是父母们科学的教育方式。

让孩子在学习中学会吃苦,懂得坚持,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目标,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必要的学习技能,使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能够更自主学习,这才是众多父母心中神秘的成功教育秘诀!

小时候越被严格管制,长大后越不幸福


小时候越被严格管制,长大后越不幸福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把严格管教作成是对孩子的一种关心,并抱着“你将来的就会明白,我这是对你好。”的信念。但实际上父母对孩子过度严格的控制不利于孩子未来生活的幸福感。

近日,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发表在《积极心理学期刊》的一项研究发现,父母的控制行为和孩子以后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关联,研究结果发现家长控制欲过强对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影响竟然与痛失至亲对人们产生的负面影响程度相近。与生活在较大支持且控制较少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相比,被父母管束过多的孩子并不快乐。

研究人员通过对5000余名1946年生人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发现那些表示童年时被父母侵犯过隐私或自己的独立意识被父母打压的人,在他们青少年时期、30多岁、40多岁甚至60多岁时进行的总体幸福感测试中得分较低。因为儿童时期的经历对发育中的大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童年不自由,不快乐的经历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

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很多时候他们自以为知道什么东西是对孩子最好的,但孩子可能不这样认为,现实生活中,好多孩子在抱怨,他们必须按照父母规定的路线走,他们要完成父母未完成的梦想,当父母说出:“我是你妈,你必须听我的”之类的话时,孩子的内心往往会涌出厌恶感。

父母要把孩子当作拥有独立生命的个体对待,在日常生活的饮食穿衣等方面,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尊重他们的选择。很多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这不自觉地把他们当作是自我的延伸,这种意识会潜在地操控孩子的生活,如果孩子做了他真正的自己,很难做到自我的成长,也在将来很难找到自己的快乐。

所以,最后建议父母记住UCL医学研究协会梅?斯塔福德博士的话:“侵犯孩子隐私、不愿意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以及助长孩子对父母的依赖等行为,其实都是对孩子心理上的一种控制,这会削弱孩子的自立与自律能力,也是父母需要警惕和避免的。”

就我们国家来说,已专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联合国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这些都是对中小学生最根本性的保护。但是,在了解这些法律条文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了解自己的父母,认清自己在解决代际冲突中的责任。

从以上分析,中学生可能会受到鼓舞:到底有人替我们讲句公道话了!是的,你们应当非常清楚:父母实行专制主义是错误的,是可以反抗的。如《儿童权利公约》序言指出的:“为了充分而和谐地发展其个性,应让儿童在家庭环境里,在幸福、亲爱和谅解的气氛中成长。”(注:《儿童权利公约》的儿童概念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有了这一信念,父母如果再从肉体或精神上虐待你,你会明白是在承受一种错误的折磨。

但是,我仍然要提醒中学生朋友,你们既有反抗父母专制的正当权利,也有理解父母帮助父母的神圣责任——这是一种真正博大的爱,是当代中学生真正值得骄傲的胸怀。

那些不求回报的父母,孩子越大越痛苦


前段时间很多人的朋友圈,被一个“佛系”的小游戏刷了屏,这款名叫青蛙旅行的小游戏,让无数人着了迷,放眼望去,圈里满满的全都是对一只小青蛙的牵肠挂肚。

很多人把它当做亲儿子一样晒:坐在床上埋头看书、趴在被窝里呼呼大睡、背起行囊出门旅行……而你,只需要埋头割草,为他挣钱买吃的和用品,给他收拾行囊,然后眼巴巴在家等着,盼着,思念着。

在家的时候,他不会听从你的支配,而一旦出了门,就更加不受你控制。你不知道他会去哪里,会做什么,和谁在一起……你要做的,就是任劳任怨的锄草挣钱,在家帮他招待朋友。他偶尔会甩几张照片回来,带回一些小礼物,但是全程和你没有只言片语,没有任何交流。

单位一个男同事说:“我老婆的蛙儿子在那里吃饭,她就不吃不喝的盯着人家吃饭,竟然看了半个小时,简直是母爱爆棚!”

说实话,母爱爆棚其实没什么,只是不知道,如果真是自己的孩子,时间长了以后。孩子始终对母亲视而不见,爱搭不理,对母亲的一切付出欣然接受、毫无感恩,当母亲的心里会不会伤心失落?

01

这想起一个读者的留言,大概是:

“昨天带儿子去游乐场玩,玩累了,他看到旁边有卖凉皮的,就让我去买一碗,买来之后我出去接了一个电话,回来一看,他竟然把整整一碗都吃完了!一点儿都没有给我留!说实话,我吃不吃倒没什么关系,可是,人家连问都没想过要问我一声……”

确实,一碗凉皮并没什么,可是,哪怕是留一口,也说明孩子心里想着妈妈。

其实,她的儿子在朋友和同事眼中很优秀,每门功课的成绩都很好,一直都是父母和老师的骄傲。

可是,也许正是由于这些显性的光环,让父母忽略对孩子隐性品质的培养,以为孩子已经足够好了,不需要对他再提什么要求。

所以,才会不经意中失落的发现,孩子更关注的是自身的需求,想不到妈妈陪伴一天,也会累,也会饿,也需要他的关心与体贴。

02

前一阵出差,在火车上遇到一对母女,母亲五十岁左右的样子,女儿也有二十三四岁,衣着朴素,装扮普通,透着一股乡土气息。

我坐在最外面,她们每次进出座位,都会非常客气的向我致谢。

看到我把手机插在座位下面充电,母亲轻声对女儿说:“难怪高铁票贵,原来座位下面还能充电呢!可惜临走收拾行李的时候,把充电器放在行李最下面了……”

我看了看她的手机接口,扭头对她说:“你需要充电器?先用我这个吧!”

母女俩频频道谢,之后我们便慢慢熟悉并聊起天来。

两人来自山西农村,女儿大专毕业后,来这个城市找工作,现在一家外企做技术工,虽然没有太高的学历,但是因为吃苦认干,每个月也能有三四千的收入。

最近,母亲身体查出一点问题,女儿说大城市医疗条件好,非要把母亲接到这边来做检查,刚开始母亲不同意,后来拗不过女儿,只好跟着来了。

看起来,这位母亲明显比城市里的同龄人看着苍老,皮肤粗糙,皱纹横生,脸上、手上都有掩饰不住的沧桑,但是,她的眼中却又闪着熠熠的光彩:“闺女孝顺呢,说我没坐过高铁,非要带我坐一次,每年过年回家,都给我一万多块钱!我都说不要,可她非要给呢!”

旁边,女孩略带腼腆而骄傲的微笑着。我想,说不定她自己都是第一次坐高铁。

在这样的城市里,一万元并不算什么,可对于一个没有高学历、高收入的外乡女孩子来说,这却是她向父母表达爱意的最直接、最实在的方式。

03

想起前几天,邻居王姐无意中半揶揄的说自己的儿子:“呵,每次回来的时候,眼睛都像狼一样绿呢~”

王姐和老公都供职于不错的单位,待遇优厚,不愁吃喝。独生儿子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国企,买房买车,娶妻生子,按说也是一帆风顺,无忧无虑。

可能儿子也觉得,父母什么都不缺,每次回父母家都像小孩一样空着手,从来不操心父母有什么需要。而父母的心却不同,永远都怕孩子缺了什么,总是买东买西、给这给那,于是,儿子每次回家,都半推半就的带走不少东西。

王姐是个要强的人,从来都是夸自家夫贤子孝、美满幸福,可是,这下意识的一句话,却透露了内心的无奈。

对父母的爱,从来都不以经济条件为前提,你若有心,千山万水都不是问题,你若无意,小小水渠都是鸿沟。

没有哪对父母攀着儿女的经济支持,但是,当孩子自己也认为没有这种责任的时候,有几个人又能真的做到不以为意、若无其事?

中国人羞于表达爱,尤其是父母对待孩子,永远大爱无言,永远一往情深,而且,习惯性将赠予视做自然,将索取视为无能,嘴上喊着“我不欠你的”,却用各种行动表达着“你是我上辈子的债”,任劳任怨又认命。

有太多的人,好意思当着孩子的面骂人,却不好意思告诉孩子:我需要你爱我,不管我贫富、贵贱、美丑。我需要你的爱,不仅仅是情感上,在必要的时候,我还需要你的经济和物质支持,这是你的义务,也是你的责任。

04

连前一阵最火的“史上最牛婆婆”,给媳妇的信中,能把其他一切都说的直白、说在前面,却依然没有讲出这些话。

她明确告诉媳妇:她不会照顾月子、不会让媳妇占有自己目前的任何资产、不会对小两口的生活提供经济支持、不会对亲家提供任何经济上的帮助。

但其实,她为小两口提供了可居住的房子,而且是四环以内,130平米以上;为小两口的装修及家电额外打出20万的预算,实报实销;若是小两口自己买房的话,她会提供一定额度的祝贺;若是媳妇怀孕,她负责出钱雇月嫂和保姆,人选由媳妇定;若是是亲家妈妈亲自照顾,她还负担相应费用……

而很多婆婆,可能连其中的一项,都无力负担。她说:我和他爸养了他20多年,不求回报,也不用你们给生活费,我儿子今后后挣的全是你们二人的,我们绝不会惦记。而强硬如她,也不过是在做了许多许多之后,才说出了一些道理上本应如此、却有太多人说不出口的话而已。

可是,当一个养育了二十多年的孩子,真的对你没有任何回报的时候,又有几人真的能够淡定自如?毕竟,谁都难免有心口不一的时候,你的表态发言是一回事,而他的所作所为,可完全是另一回事。

事实上,相对于别人来说,自己亲生孩子的言行,会让你更容易往心里去。别人笑话你穷没关系,亲生孩子说出这话,准保让你寝食难安,别人说你丑没关系,亲生孩子要是敢这么说,必定让你昼夜难眠。

没有哪个主动吃鱼头的妈妈,愿意看到孩子成年之后,自然而然的把鱼头递给自己。我们都相信,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时候,她把鱼肉给孩子,绝对是掏心掏肺、毫无怨言的,可是,当已经长大的的孩子若无其事的把鱼头夹给自己的时候,那种委屈和伤心,也是真实存在、无法掩饰的。

并不是说为人子女就一定得卧冰求鲤、鹿乳奉亲,但是,一段亲子关系中,父母甘愿付出,孩子懂得回报,才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延续的。

所以,我可以把鱼肉给孩子,自己啃鱼头,可以把我能得到的所有美好都留给她,但是,不会忘记说一句:“等你长大了,要想着把鱼肉给妈妈哦!”

早早告诉孩子,并不是真的等着要吃,只不过是要提前给她正确的教育,免得到时候,人家连姿态都懒得做给你看。

毕竟,总有一天,我会日益衰老、能力渐失,到了那个时候,我依然会用尽全力为自己负责,不给你添麻烦。但是,亲爱的孩子,这并不代表我忘记了,你有照顾我的义务,更不代表你可以装作不知道,这是你的责任。

妈妈越自私,孩子越幸福


妈妈越自私,孩子越幸福

1

送女儿上学,经常会碰到她的一个同学。

那个小姑娘太引人注目了,各式各样精美的衣服把她衬托的就像可爱的小公主。背的书包,头上的发卡都是名牌的,一看都价值不菲。

每次接送她的都是一个衣着非常朴素的女子,在小女孩光鲜亮丽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朴实,我一直以为是小姑娘家的保姆。

后来慢慢熟悉了,才知道,原来竟是小姑娘的妈妈。

这个妈妈说,她有两个孩子,为了全心全意照顾孩子,她没有上班,虽然不舍得对自己花钱,但是对孩子的投资毫不犹豫;

女儿琴棋书画都在学,儿子现在上中学了,刚给他报了个假期海外游学班。

“我觉得做父母的辛苦一点没关系,但是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孩子从小过上最好、最幸福的生活。等他们长大后,我和她爸再慢慢享福。”有一次聊起来,这个妈妈这样说。

事事都是孩子优先,即使是把自己的生活水平降到尘埃里也要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

孩子穿的光鲜亮丽,自己却衣着朴素,疏于打扮;

带孩子出门坚决打车,自己出门再冷再热也要倒公交;

孩子在家,荤素搭配,孩子不在家,泡包方便面,热热剩菜就是一顿饭;

花高价送孩子学舞蹈学钢琴,却不舍得给自己办张健身卡;

孩子在家像个少爷公主,自己却像个保姆.........

可是,这种辛苦,真的能够给孩子幸福吗?

2

说说我妈吧,和千千万万妈妈一样,为了孩子,做着默默无闻的供养。

你问她有多节省?她不化妆,也不买护肤品,剩饭从来舍不得倒。

她和我爸都有工作,我家经济条件不算太差。

但是,家里花钱从来都是紧着孩子,自己过的抠抠索索。

比如,小时候我和我弟喜欢吃三黄鸡,我妈从来都是只买半份,回来给我们吃,她和爸爸一点都舍不得吃。

你觉得我们会吃的很香?

不,每次我们吃着肉,他们就着咸菜啃馒头的时候,我心里都很内疚和不安。

所以,我很少主动提要求。

我经常在想,偶尔买一只三黄鸡,一家人快快乐乐的吃,肯定不会对家庭生活质量造成多大影响;

或者哪怕就是半只三黄鸡,家里每个人都吃,即使是我和弟弟少吃几口,也会让我们踏实很多、快乐很多。

直到现在,我妈的生活方式,也是我的枷锁。给她的钱,她不舍得花,说要给我存着。

每次我一花钱,再想想我爸妈对自己的穷酸,像无形中背负了一套道德枷锁,感觉自己不孝至极,尽管我的钱是我一分分努力赚来的,可是花的仍是如此内疚和不安。

父母与孩子是一体的,如果父母承担所有的苦只为了给孩子乐,相信大多数孩子都不会愿意享受。

何况,这种全身心付出的爱里会有太多的控制,更多的期待,而这期待里面,还有害怕被辜负的脆弱。

所以如果我和弟弟有一点表现与父母的预期不那么相符时,我妈妈就会开始痛说家庭史,讲述她和我爸为我们的辛苦付出,这些给我和弟弟带来巨大的成长压力。

一个背负着整个家庭的辛苦,在负罪感中长大的孩子,哪会过的幸福?

3

再说说我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吧。

她订婚时我陪她买订婚衣服,五百块钱买了条裙子,男朋友说钱比较紧张,先不要买外套了,她二话不说就接受了,转身陪男友买了一套二千多元的西服,并且所有都是刷她的卡。

婚后,她像保姆似的承担起了家里的大小事务。

尤其是有孩子后,全面开启省钱模式,放弃了对生活品质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伺候着一家老小。

可一切辛苦并未换来老公和其他家人的尊重,经常言语中带着对她的轻视和不满。

虽然她经常会抱怨老公和女儿不知道心疼她,我们也劝她,“你得多爱自己一点才行。”

但是她仍是自我评价过低,觉得女人不就应该这样吗?并且缺乏改变和反抗的勇气。

而她的妈妈也是在家里全身心的付出,丝毫不考虑自己的人。

即使她以前对妈妈有些同情和轻视,但是自己成家后却走不出不知道怎么爱自己这个怪圈。

家庭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她,让她一定程度上也觉得女性的付出是理所当然,承担更多责任甚至被轻视的时候,并不觉得有什么明显不对。

所以,若想让孩子在婚姻中快乐幸福,你就得让孩子看到你自尊自爱快乐幸福模样,让孩子明白婚姻、家庭生活的正常模式是平等相爱的,不存在理所当然的谁伺候谁,谁顺从谁。

4

多年前我表姐跟她女儿的对话,一直让我印象深刻。

她女儿特别喜欢表姐一个精致的手表,非常想要。

表姐蹲下来对她说:“宝贝,妈妈爱你。但是这个是妈妈的表,是妈妈努力工作,送给自己的礼物,我希望你也努力,长大后有能力买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

表姐每年给她女儿买生日礼物的时候,都会给自己买一件。

因为表姐想让女儿知道,妈妈爱你,妈妈也爱自己。

表姐曾给女儿写过一段话:

“孩子,我愿意呵护你一生。但是你不是我生命的全部,因为你终将会长大,会有自己的世界,所以妈妈也不应因为你而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为了你,我会比以前更加努力,但也绝不要亏待自己。”

在她女儿眼里,她是个积极努力的妈妈,所以她女儿也十分优秀,不仅学习好,而且懂礼貌,心灵手巧,爱助人。

去年她女儿参加工作了,送给表姐的礼物就是用工资买了一款昂贵的包包,她说:“我一定得非常努力,让自己优秀才行,不然,哪能买得起配的上我妈妈的礼物呢?”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一本书,他每天都在翻阅和效仿。你爱你的孩子,必须先学会爱你自己。不管任何时候都不能为了别人放弃了生活,放弃了宠爱自己的权利。

幸福是一种能力,它似乎可以传承,却永远无法给予。

而这种能力来自于我们从小到大的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里,来自于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里。

只有热爱生活、宠爱自己,你待人处事、优雅智慧才会无形中传染给孩子,让孩子在今后哪怕平凡的生活也能保持着感受幸福的能力。而这些远比牺牲自己成全孩子的苦情戏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

最好的爱就是和孩子一起快乐的成长,随着孩子的成长也在不断提升自己。

不管孩子能够走得多高多远,你还能光彩熠熠和他站在一起的模样才会让他觉得更自豪和幸福。

家长越“妥协”,孩子越“贪心”


“算了,算了,不过,就只有今天,下不为例”。

“好了,别哭了,妈妈给你买去就是”。

“好吧,好吧,这次爸爸带你去玩,以后不许再这样耍赖哦”。

你是否也是这样的“好好父母”?“好好父母”的确容易做。自己省心,孩子也高兴。说一句“算了算了”“下不为例”,落得轻松。不必费很多口舌跟孩子讲道理,也不必费尽心思让他停止哭泣。“暂时满足他的要求,下次不由着他性子就行了。

”不少父母总是这么想,可往往事与愿违。在该拒绝孩子的时候“心慈手软”,孩子也就在这样的“妥协”中放任自己,甚至变本加厉。

你给他破例一次,他还会贪心第二次。而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最狠不下心的。等到第二次,说不定又一句“下不为例”就过去了,而忘记孩子已经无理要求两回了。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让孩子尝到了一次甜头,学到了乖,后面就没有罢休的时候。

一些原则性的事情,不能答应,就是不能答应。比如孩子深更半夜要起来玩耍,要吃家里没有的东西,你必须让他明白,无论他怎么闹,这个无理的要求就是不能答应。

孩子“碰壁”了一次,知道耍赖也没有用,那么下次他也不会再如此了。对于过分的要求,没有“下不为例”可言。

最初孩子学会对妈妈提出要求的时候,总是以试探的方式坚持自己的要求,只要妈妈的拒绝还没有坚决到让孩子害怕或绝望,孩子会继续坚持,甚至用哭闹来要挟妈妈。

这一招最能试探出妈妈拒绝的极限。

如果妈妈非常坚决,孩子就逐渐放弃制服妈妈,让妈妈顺从自己的念头。相反,如果妈妈屈服了,孩子的任性行为就得到了强化。

只要尝到了一次甜头,孩子就会抓住妈妈的弱点,继续用任性执拗的方式让妈妈满足自己所有的要求。

如果你的孩子任性,那么孩子已经抓住了你的弱点。办法很简单,学会坚决地对孩子说:“不”。

如何和孩子订立私下协议

1.让孩子没有空子可钻。妈妈可事先跟孩子订立私下协议,让他没有反悔的余地。

2.告诉孩子做人必须守信用。妈妈可以清楚地告诉孩子:“我们两个人都要说到做到。谁反悔了,谁就是一个不守信用的人。”

3.孩子必须清楚地答应他同意这个协议。

拒绝孩子违反协议的三条对策:

孩子坚持要违反协议时,你必须告诉他一个不守信用的人谁都不喜欢。

1.眼睛看着孩子,表情严肃、平静,不要笑,让孩子觉得无可乘之机。

2.拒绝孩子时,说话要简洁:“不行,我们已经说好的事情不能反悔。你必须……”如果孩子继续坚持他的无理要求,你要更简洁地拒绝他:“不行。”

3.拒绝孩子的当时,不要跟孩子争辩太多,事后等孩子和你都平静下来的时候,再讲道理。但值得注意的是,你必须以尊重、平等的态度跟孩子说话,这样孩子才会接受你的意见。

妈妈屈服于孩子的无理要求,总有不可辩驳的理由:为了上班不迟到;为了摆脱自己在公众场合的难堪;为了孩子更高兴;为了孩子不饿着;……这些饱含“母爱”的理由,会让孩子更任性,让妈妈付出母亲的自尊和权利,而且付出换来的只是孩子暂时的快乐和妈妈暂时的轻松。

殊不知一味的妥协,一次次的忍让,只会把问题搁置下来,“腐蚀”了孩子成长的根基,为孩子将来的生活埋下了无数隐患。

不予理睬

孩子发脾气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从而实现自己的心愿。因此,父母可以视而不见,让孩子闹腾。当孩子闹够了,见父母还是不理睬自己,就会感到这样哭闹并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慢慢地就能改掉自己任性的坏习惯。

耐心劝导

当孩子提出一些非分的要求时,如果家长置之不理仍然不能让孩子善罢甘休,适当的时候家长可以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简洁地对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明白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能答应孩子提出的要求。但是,千万不能向孩子妥协。因为有了第一次的妥协,就必定会有第二次的妥协。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越发任性。

适当地“惩罚”

当孩子乱发脾气之后,即使孩子已经平静下来,并主动“讨好”家长,家长也要刻意对他保持“冷漠”。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言行很让家长“不高兴”,然后向孩子说明道理,让孩子保证以后不再这样任性或乱发脾气。

父母的妥协与放任,也往往让孩子做事半途而废。

比如孩子练钢琴练到一半,就央求妈妈让他玩一会。本来妈妈不许的,但是经不住孩子软磨硬泡,只好说:“好吧,好吧,去玩一会,下次不许这样。”可是有了一次,下次他又故伎重演。最后父母也懒得去管。孩子也许就从此干脆不练琴了。

事事顺孩子的意,孩子就会认为父母会满足自己的一切要求,甚至认为父母是在怕自己。于是,他想怎样便怎样,父母也半推半就,更让他有恃无恐。

恶性循环下去,你就等着有一天他真正无视你的存在,不把你当一回事吧。趾高气扬惯了的他,处身社会的时候,如此自私和无理,又怎么去与人合作?

育儿心得:妈妈越自私,孩子越幸福


育儿心得:妈妈越自私,孩子越幸福

很多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全身心地付出,甚至牺牲了自己基本的需求,可是这样给孩子的爱,孩子真的会感到幸福吗?如果这份爱是牺牲父母自己换来的,孩子会感到压力和愧疚,甚至觉得被控制。所以说,我们需要做“自私”的父母,这种自私是尊重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当我们学会照顾好自己,我们才能更好地照顾孩子。

送女儿上学,经常会碰到她的一个同学。那个小姑娘太引人注目了,各式各样精美的衣服把她衬托得就像可爱的小公主。背的书包,头上的发卡都是名牌的,一看都价值不菲。

每次接送她的都是一个衣着非常朴素的女子,在小女孩光鲜亮丽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朴实,我一直以为是小姑娘家的保姆。后来慢慢熟悉了,才知道,原来竟是小姑娘的妈妈。

这个妈妈说,她有两个孩子,为了全心全意照顾孩子,没有上班,虽然不舍得对自己花钱,但是对孩子的投资毫不犹豫,女儿琴棋书画都在学,儿子现在上中学了,刚给他报了个假期海外游学班。“我觉得做父母的辛苦一点没关系,但是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孩子从小过上最好、最幸福的生活。等他们长大后,我和她爸再慢慢享福。”有一次聊起来,这个妈妈这样说。

事事都是孩子优先,即使是把自己的生活水平降到尘埃里也要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孩子穿得光鲜亮丽,自己却衣着朴素,疏于打扮;带孩子出门坚决打车,自己出门再冷再热也要倒公交;孩子在家,荤素搭配,孩子不在家,泡包方便面,热热剩菜就是一顿饭;花高价送孩子学舞蹈学钢琴,却不舍得给自己办张健身卡;孩子在家像个少爷公主,自己却像个保姆.........

可是,这种辛苦,真的能够给孩子幸福吗?

-02-

说说我妈吧,和千千万万妈妈一样,为了孩子,做着默默无闻的供养。你问她有多节省?她不化妆,也不买护肤品,剩饭从来舍不得倒。

她和我爸都有工作,我家经济条件不算太差。但是,家里花钱从来都是紧着孩子,自己过得抠抠索索。比如,小时候我和我弟喜欢吃三黄鸡,我妈从来都是只买半份,回来给我们吃,她和爸爸一点都舍不得吃。你觉得我们会吃得很香?不,每次我们吃着肉,他们就着咸菜啃馒头的时候,我心里都很内疚和不安。所以,我很少主动提要求。

我经常在想,偶尔买一只三黄鸡,一家人快快乐乐地吃,肯定不会对家庭生活质量造成多大影响,或者哪怕就是半只三黄鸡,家里每个人都吃,即使是我和弟弟少吃几口,也会让我们踏实很多、快乐很多。

直到现在,我妈的生活方式,也是我的枷锁。我给她的钱,她不舍得花,说要给我存着。每次我一花钱,再想想我爸妈对自己的穷酸,像无形中背负了一套道德枷锁,感觉自己不孝至极,尽管我的钱是我一分分努力赚来的,可是花得仍是如此内疚和不安。

父母与孩子是一体的,如果父母承担所有的苦只为了给孩子乐,相信大多数孩子都不会愿意享受。何况,这种全身心付出的爱里会有太多的控制,更多的期待,而这期待里面,还有害怕被辜负的脆弱。所以如果我和弟弟有一点表现与父母的预期不那么相符时,我妈妈就会开始痛说家庭史,讲述她和我爸为我们的辛苦付出,这些给我和弟弟带来巨大的成长压力。

一个背负着整个家庭的辛苦,在负罪感中长大的孩子,哪会过得幸福?

-03-

再说说我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吧。她订婚时我陪她买订婚衣服,五百块钱买了条裙子,男朋友说钱比较紧张,先不要买外套了,她二话不说就接受了,转身陪男友买了一套二千多元的西服,并且所有都是刷她的卡。

婚后,她像保姆似的承担起了家里的大小事务。尤其是有孩子后,全面开启省钱模式,放弃了对生活品质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伺候着一家老小。可一切辛苦并未换来老公和其他家人的尊重,经常言语中带着对她的轻视和不满。

虽然她经常会抱怨老公和女儿不知道心疼她,我们也劝她,“你得多爱自己一点才行”,但是她仍是自我评价过低,觉得女人不就应该这样吗?并且缺乏改变和反抗的勇气。

而她的妈妈也是在家里全身心付出,丝毫不考虑自己的人。即使她以前对妈妈有些同情和轻视,但是自己成家后却走不出不知道怎么爱自己这个怪圈。

家庭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让她一定程度上也觉得女性的付出是理所当然,承担更多责任甚至被轻视的时候,并不觉得有什么明显不对。

所以,若想让孩子在婚姻中快乐幸福,你就得让孩子看到你自尊自爱快乐幸福模样,让孩子明白婚姻、家庭生活的正常模式是平等相爱的,不存在理所当然的谁伺候谁,谁顺从谁。

-04-

多年前我表姐跟她女儿的对话,一直让我印象深刻.

她女儿特别喜欢表姐一个精致的手表,非常想要。表姐蹲下来对她说:“宝贝,妈妈爱你。但是这个是妈妈的表,是妈妈努力工作,送给自己的礼物,我希望你也努力,长大后有能力买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表姐每年给她女儿买生日礼物的时候,都会给自己买一件。因为表姐想让女儿知道,妈妈爱你,妈妈也爱自己。

表姐曾给女儿写过一段话:“孩子,我愿意呵护你一生。但是你不是我生命的全部,因为你终将会长大,会有自己的世界,所以妈妈也不应因为你而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为了你,我会比以前更加努力,但也绝不要亏待自己。”在她女儿眼里,她是个积极努力的妈妈,所以她女儿也十分优秀,不仅学习好,而且懂礼貌,心灵手巧,爱助人。

去年她女儿参加工作了,送给表姐的礼物就是用工资买了一款昂贵的包包,她说:“我一定得非常努力,让自己优秀才行,不然,哪能买得起配得上我妈妈的礼物呢?”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一本书,他每天都在翻阅和效仿。你爱你的孩子,必须先学会爱你自己。不管任何时候都不能为了别人放弃了生活,放弃了宠爱自己的权利。

幸福是一种能力,它似乎可以传承,却永远无法给予。而这种能力来自于我们从小到大的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里,来自于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里。

只有热爱生活、宠爱自己,你待人处事、优雅智慧才会无形中传染给孩子,让孩子在今后哪怕平凡的生活也能保持着感受幸福的能力。而这些远比牺牲自己成全孩子的苦情戏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

最好的爱就是和孩子一起快乐地成长,随着孩子的成长也在不断提升自己。不管孩子能够走得多高多远,你还能光彩熠熠和他站在一起的模样才会让他觉得更自豪和幸福。

喜欢《为什么越乖的孩子,长大后越痛苦?》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为什么不放寒暑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