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迁就孩子

12-28

众所周知,作为一名没有经验的新老师,我们需要把自己教育实践中的见闻感受记下来,而教育笔记可以帮助老师完善教育方法和措施。平常你收集了优秀的教育笔记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不要迁就孩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YjS21.Com学期开始了,孩子们似乎比以前更懂事了,他们穿戴整齐,高高兴兴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了幼儿园,接待幼儿入园时,孩子们主动的跟我打着招呼,高高兴兴地走进了教室。最后一名入园的是张靖涵小朋友,她来到幼儿园门口,哭闹着不肯入园,这时妈妈对她大声训斥,我对她进行了耐心地劝说,她很不情愿的走进了教室,整个上午闷闷不乐,下午入园时的表现仍跟早晨一样,看到这些我跟她妈妈进行了交谈,通过谈话了解到,原来寒假期间,孩子每天跟妈妈在一起,并经常提一些过分的要求,如果不满足她的要求,就会哭闹不止,所以,她妈妈尽量按她的要求做,所以造成了今天这样任性、以及对母亲的过分依恋。并且入园、离园时,还必须由妈妈接送,否则又会哭闹一场。妈妈对此感到很无奈,让我来帮助她,改变孩子这种行为。我首先指出了她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不能过分迁就孩子,只能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对于孩子不和理的要求,即使孩子哭闹也不能答应。又向她妈妈提出了要求:接送孩子的任务可以交给爷爷、奶奶。你可以放心地去工作,到晚上时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用这种短时间的分离,来打消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她妈妈表示愿意接受我的建议,改变以前的错误做法。每天我热情的接待她入园,并主动跟她打招呼,去亲近她,给她过多的关注,这样拉近了孩子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并要求其他小朋友跟她交往,和她一起分享玩具,让她感到与小朋友在一起是快乐的,在教育活动时,鼓励她回答问题,只要发现她有进步,我就及时对她进行表扬、鼓励。让她坚信自己是很棒的,这样逐渐的她又跟小朋友友好的相处了,不在依恋妈妈了。现在她又快乐起来了,每天都能高高兴兴的入园,看到她的这些进步我感到很欣慰,因为我的教育方法是正确的。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要让孩子自己做,不能迁就(小班)


今天小朋友们学习画小鸡。我讲解完了之后,小朋友们都自己拿起纸笔画了起来。小豆豆也照样拿着笔东看看,西看看,没有动手。但是这次没有像上次那样显得不知所措,看起来心情还不错。

我照样没有给他帮忙,我还是要坚持让他自己动手来画。我提醒了几次,他好象画了,可是又开始东张西望起来。同桌的小朋友们开始告状,我回答说:“没有关系,豆豆等一下会画的。”过了很久,我走过去,看见豆豆的白纸上已经画了一些东西,我仔细地看了一下,发现这个东西不太像小鸡,但是从笔法来看,他画的方法的的确是根据老师说的方法来画的,这么一想,再细看,觉得还是有点像小鸡。我不禁赞美了一句:“恩!不错,今天豆豆会画小鸡了。”旁边的小朋友还说:“这个不象小鸡的。”我反驳道:“不是挺像的吗?”在我的鼓励下,豆豆又画了起来。他的小手吃力的样子,握笔的姿势也不是很好,但是看得出来他在用心地画。好不容易画出了一只小鸡,,说实在的这只小鸡的形象不是很规范,但是对于他来说已经很不容易。并且比刚才的那个小鸡好多了。我又表扬了他,接着说:“豆豆你真棒!继续加油,再来画一个吗?”豆豆很有自信地说:“好的!”他又画了一个不是很规范的小鸡,但是看上去比刚才那两个好多的了小鸡。我当然又是大大地表扬了一番。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豆豆今天一天都很高兴。

从今天的事情来看,我知道了一点。我当初对豆豆制定的决策是对的:不管他年龄到不到小班的标准,在他自己能做的事情上,必须要让他自己做,不能迁就。那样才能更好地培养他的独立能力。我想我会坚持这么去做的,虽然累了一点,但是我会坚持的。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要争取他们家里的配合,告诉他们家里不能太包办他。

不良习惯不容迁就


昨天早上,我跟往常一样接待孩子入园。马文浩小朋友也有妈妈领者来到幼儿园。刚进门,马文浩妈妈便对我说:“老师,今天中午我想把浩浩接回家吃午饭。”我说:“噢,是有什么事吗?”她支支吾吾地说:“噢……是有点事儿。”看到她不方便说,我也就没再问。第二天自由活动时,我听到一个小朋友在问马文浩:“马文浩,你今天还回家吃饭吗?”马文浩说:“不,今天幼儿园吃米饭,是我最爱吃的。”听了以后,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我便蹲下来问他:“浩浩,昨天妈妈为什么把你接回家呀?”他低下头不说话。我又说:“老师知道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请你回答我好吗?”终于,他小声地说:“因为昨天我不想喝幼儿园做的紫菜汤……”事情原来是这样的。我感觉非常生气,但我没有责备孩子,因为错不全在孩子。我想,我应该找马文浩的妈妈好好谈谈,我要告诉她,为了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容迁就,请家长一定要配合老师的工作,不能帮幼儿找理由去回避问题。家长应正确地引导孩子,给孩子培养正确的饮食习惯,这样才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不要捉弄孩子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不要捉弄孩子”,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临下的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

它的目的是逗大人开心,给孩子带来羞辱,担心和失落。

豪豪是我们大一班的一名学生,长得胖乎乎的,圆头圆脑,大家都非常喜欢他。

因为豪豪长得胖,每天入园时总带来些零食补充营养。

别班的老师见到豪豪时,总是想逗一逗他,说:“豪豪叫老师,不然就拿你的饼干。

”“豪豪的玩具真好,给我吧。

”豪豪因为和这些老师比熟悉,说什么也不叫,看到老师拿他的东西,急得直哭。

每次都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叫老师。

时间久了,豪豪看到别班老师会躲到我身后,不知所措。

看到这样的的情景,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成人觉得很好玩,这是对孩子的喜爱,以为不过是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下鼻子一笑就没事了,其实这些行为都会在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伤害。

他对孩子来说毫无趣味,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

所以每次有人来逗豪豪时,我总是有礼貌的制止。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坚决反对捉弄孩子,他认为和孩子玩也是德育教育,经常被捉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所以每次看到有大人“捉弄”豪豪时,我总会站出来“保护”豪豪。

关于“不要捉弄孩子”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不要急于批评孩子


我的侄子乐乐非常喜欢画画,一有空就趴在小桌子上涂涂抹抹。哥哥和嫂子高兴地一连给他买了好几大盒最棒的水彩笔和油画棒,但却从来看不到他拿出一幅像样的作品来。在哥哥嫂子的眼里,几乎每张图画都是各种颜料的堆积,色彩缤纷却不知所云。尽管如此,哥哥嫂子一点也不着急,心想:孩子还小,让他慢慢练,早晚会有出息的。没想到,乐乐的一幅“妈妈肖像”把哥哥嫂子的美好愿望击得粉碎。这天,我们全家都在家看电视,乐乐说要给妈妈画肖像,还煞有介事的学着画家作画的样子,让嫂子打扮一下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不要动,自己在一旁拉开了写生的架势。嫂子忍着得意,老老实实的为儿子当了一回模特。好不容易等乐乐画完,哥哥抢先拿过去欣赏起来,只见他连连点头、大声叫“好”,乐的快岔了气。可是嫂子呢?不看这张画还好,一看火气随之而起,忍不住质问乐乐:“我就长这样啊?我的嘴有那么大吗?”她啪的一下把画拍在桌子上,接着,嫂子又愤怒的转向幸灾乐祸的哥哥,说:“你笑什么笑!” 我把那张画拿了过来,仔细的一看,原来,乐乐画中的妈妈长着一张大圆脸,眼睛画在脑门上,一头秀发只剩几根毛毛,脸上的色彩又蓝又绿,一张红红的大嘴巴格外突出,嫂子一向引以为荣的细长的弯眉毛却没有了,耳朵也不见了,总之,样子怪里怪气,别提多难看了。 乐乐本来觉得自己把妈妈画的特别漂亮,正等着大人夸奖自己呢,没想到妈妈会这么生气,吓得赶紧溜到自己的小屋里搭积木去了,半天不敢出来。 在我看来呀,嫂子真的是错怪乐乐了。 幼儿的小肌肉活动能力还比较差,手腕和手的动作不灵活,把画的形象画的歪歪扭扭、怪模怪样是很自然的。在色彩运用上,幼儿喜欢选择对比强烈的高浓度颜色,把自己觉得好看的鲜艳的色彩,随心所欲的涂抹在画纸上,至于这些大红大绿和真实的颜色是不是一致,他们才不管呢。而这,恰恰是幼儿真实心灵的流露。 当然,最最引起妈妈不满意的是她的眉毛和耳朵没有了,嘴巴却大得出奇,简直像个怪物。这就要说到幼儿想象的特点了。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乐乐是在写生,实际上,他是把平日对妈妈的印象加上自己的想象表达在画纸上,这里的写生对乐乐来说只是一种好玩的形式,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在孩子看来,最生动的是人的嘴巴和眼睛,因为它们经常在活动,所以孩子肯定不会把他们漏掉,而眉毛和耳朵(特别是后者),几乎看不到他们有什么作用,把他们省略也就不足为奇了。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乐乐把妈妈的嘴巴画的又大又突出,应该算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家长朋友们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事呢?我们不妨为有这样的宝贝而感到骄傲吧!

不要宠坏的孩子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小心不要溺爱,下面几点建议,帮助家长不要宠坏了孩子。

一、设定简单明了的规矩

你可以这样想:如果你把话说死,不留下重新解释的空间,就可以避免以后的争论。好好琢磨琢磨下面两句话的区别:“哦,好吧,你可以吃一块饼干。”(这给你的孩子留下了无穷的希望,也许要第二块也没问题哦!)和“你可以吃一块饼干,不过,不能再要第二块。就这样。”

二、不管怎样都要坚持这些规矩

规矩就是规矩。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时候:我们对孩子说不能再吃第二块饼干,可是之后又会劝告自己其实没必要这么苛刻。这里的窍门是眼光要放长远。也许这一次吃第二块饼干确实没什么问题,可是你真的想要每次你设定了一个规矩之后就来反悔吗?如果你第一次反悔,可能以后都会反悔。

三、不要对孩子的乞求让步

这很好理解——一旦你这样做了,就等于是告诉你的孩子乞求这招儿好使,不是吗?比如,孩子不听话,哭着要孩子,很多家长心一软,就把玩具给孩子了。时间长了,孩子就知道不满足他的需求时,他就会用哭的方式来得到家长的让步。

四、让你的孩子说服你

如果你的孩子想要某样东西,而你还没想好要不要随他,那就让他给出充分的理由来吧。他想看喜欢的电视节目?如果他说他的作业都做完了,钢琴也练完了,你就完全可以放心地答应他嘛。

五、要求孩子做完家务活儿以后才可以玩

什么家务活儿都不会干,对你的孩子来说没有一点儿好处。有研究表明,能把家务做好并有责任感,有助于孩子具备应对挫折的能力。

六、不要害怕让孩子失望

我们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伤心难过,不过,有句话说得好:“你不可能总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而且也有研究表明:学会接受失望,会让你的孩子受益匪浅,他在今后的人生中会更懂得如何应对心理压力。

七、让孩子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努力争取

很多专家都认为,如果想要的东西得到太容易,孩子们就会被宠坏,因为这会让他们认为自己得到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如果你的孩子想要一辆新自行车,你就可以建立一套表现好的奖励机制,让他自己一点儿一点儿地挣。

爱无止境,这样做对吗?当然不对!如果您想自己的孩子有教养,建议您为孩子制定一些基本的规则,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知道怎样做是对的,哪些行为又是不受家长欢迎的。

不要随便吓唬孩子


幼儿正处在身体技能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发育过程中可能会对各种各样的事件产生恐惧,精神带来压力,会加剧他们的内心冲突,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失去平衡,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记得放学时有这么一幕:孩子不知为了什么拼命地哭,母亲在旁边哄他,无济于事。

母亲显然用了不少办法:说好话;给他东西吃,但是都不管用。

最后,母亲实在不耐烦了,大声说:“叫你哭!再哭我就走!让拐孩子的把你抱去!”这一下,孩子哭得更加厉害了。

那位母亲二话没说,扭头就走,孩子见状,慌了神,赶紧追上去,边哭边喊:“妈妈,别走,不要扔下我------”我看了这场面,心酸酸地。

作为母亲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对待孩子非要来恐吓他吗?父母是孩子最最可信赖得人,孩子从出生起,就对父母有特别的眷恋,有一种安全感。

那位母亲的恐吓话,殊不知给她的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是成人无法想象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所有的父母们,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要再胡乱吓唬孩子,给孩子以正确的评价,还给他们一片晴朗的天空吧!

不要过多批评孩子


家长的育儿有两种,一种是较为开放的,另一种是对孩子严格管理,但是,过多的批评、呵斥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

在育儿方面,家长的态度一般分两种,一种是较为开放的,例如美国等国家,对孩子都持顺其自然的态度,管得很松,这样有其好的一面,即利于孩子养成天真、坦率的性格,但不容易培养他的是非观念。

而中国家长大多是另一种,即对孩子严格管理,它好的一面是能从小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负面效果是,过多的批评、呵斥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

当宝宝能走会跑后,一天之内被妈妈批评个三五次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因为这时的宝宝不是摔坏了杯子,就是拿着拖把到处乱拖,要不就干脆钻到桌子底下尝试着把小指头塞进电源插座里,总之,只要妈妈一分钟没注意到,宝宝就肯定会“犯错误”。

但是专家却建议,不管宝宝犯多少错误,每天批评他最好不要超过两次。

其实,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以积累经验教训。许多家长在宝宝犯错误时,总是大加谴责、恐吓,却忘记了犯错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家长们的批评是想阻止宝宝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而且,过于频繁的责备不仅让孩子变得“皮”了,对批评充耳不闻;在成长的岁月里,更会在他的心里留下阴影,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

因此,家长批评孩子,不妨每天只说个一两次,不要逢事就说,因为有的错误,孩子可能马上就能自己明白,不说也罢。而对于重大的错误,在批评时也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冷处理。即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不妨放低声音,或采取沉默,这比高声大喊要更有效果,孩子反而会更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第二是要趁热打铁。因为孩子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如果觉得孩子做的错事必须批评,那么别拖拉,马上就说,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孩子不要畏惧失败


今年迎六一活动我们幼儿园开展的活动内容很丰富,其中一项活动是幼儿体能训练比赛,中班的孩子比赛项目是拍皮球。平时孩子们也挺喜欢拍球的。为了让孩子们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又能选出12个拍球能手,我们先在班级里举行了一场拍球比赛。在活动开始前,为了激起孩子们比赛的士气,我在班里孩子们面前说:“孩子们,你们愿不愿意参加这次拍球比赛,愿意的请举手!”几乎所有孩子都举起手,惟独豪豪没有举手。我便问:“豪豪,你不想参加比赛吗?”顿时,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说:“你快举手呀。”“举手呀。”可豪豪依然没举起手来。腾腾问他:“你干吗不参加呀?”他深深地吸了口气,说:“我…我不想参加,我肯定会输的。”听到孩子的话,突然发现这孩子对失败看得挺重,没勇气去面对失败,最好是不要面对。其实现在的孩子有很多都畏惧失败而选择逃避,不管是我们老师还是家长都要有意识地将孩子的失败作为教育的契机,教育孩子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提高克服困难和抗挫折的能力,引导孩子重新鼓起勇气。在我和孩子的一次次鼓励下,豪豪终于说了声:“好吧,我也参加。”他能愿意参加比赛使得大家都感到非常高兴。其实在活动中,我们不仅要肯定那些成功的孩子,更要用心去倾听失败的心声,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地肯定自己,找到自信。

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成功的、失败的,我们都要敞开胸怀去接纳,这样我们才能更成功!

教育笔记《不要迁就孩子》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笔记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