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则寓言故事:猴子与手表

寓言故事幼儿 幼儿寓言故事 12-31

森林里生活着一群猴子,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它们外出觅食,太阳落山的时候回去休息,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

一名游客穿越森林,把手表落在了树下的岩石上,被猴子“猛可”拾到了。聪明的“猛可”很快就搞清了手表的用途,于是,“猛可”成了整个猴群的明星,每只猴子都向“猛可”请教确切的时间,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由“猛可”来规划。“猛可”逐渐建立起威望,当上了猴王。

当了猴王的“猛可”认为是手表给自己带来了好运,于是它每天在森林里巡查,希望能够拾到更多的表。工夫不负有心人,“猛可”又拥有了第二块、第三块 表。但“猛可”却有了新的麻烦:每只表的时间指示都不尽相同,哪一个才是确切的时间呢?“猛可”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当有下属来问时间时,“猛可”支支吾吾 回答不上来,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因此变得混乱。过了一段时间,猴子们起来造反,把“猛可”推下了猴王的宝座,“猛可”的收藏品也被新任猴王据为己有。但 很快,新任猴王同样面临着“猛可”的困惑。

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只有一只手表,可以知道时间;拥有两只或更多的表,却无法确定几点。更多钟表并不能告诉人们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群学网 m.QX54.cOM)

手表定律寓意:

1、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将使这件事情无法完成;

2、对于一个人,也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以上的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人无所适从;

3、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的价值观尽量保持一致,孩子在两种截然不同价值观的环境下成长,很难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观。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一个故事让孩子喜欢上动手


从小让孩子一起参与劳动,培养他自立的能力,有利于他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所以今天要孩子们讲一篇关于劳动的小故事,叫《蚂蚁和蝉》。

《蚂蚁和蝉》

夏天来了,蚂蚁在储备食物,蝉却在树上欢乐的唱歌,心里还偷偷嘲笑蚂蚁,不懂得生活的快乐。

冬天,蚂蚁翻晒受潮的粮食,蝉没有储备,非常饥饿,便向蚂蚁乞讨,请求它给几口粮食吃。蚂蚁对蝉说:“你为什么不在夏天储存点粮食呢?”蝉回答说:“那时我在唱悦耳的歌曲,没有功夫储存食物。”蚂蚁又说:“如果你夏天忙着唱歌,那冬天就去跳舞吧!”

蝉因为没有得到食物,就在荒凉的冬天里饿死了。

虽然小朋友们不需要自己储存食物,但是对于哺育我们的爸爸妈妈来说,也是在为我们而努力工作和辛劳。如果小朋友平时肯帮他们做一点小事,给他们捶捶背,就是给他们最大的回报。杉杉妈的故事说完啦,小朋友们下期再见!

亲子故事:分享幸福懂得感恩


让孩子学会分享,才能懂得感恩、知道回报。托尔斯泰说过:两个人分享一个幸福,却能拥有两个幸福。又到了金秋收获季节,让孩子们从点滴之中学会分享,收获更多的幸福吧!

女儿“偷”苹果

□许亮生(福建松溪)

女儿两岁多时,双手抱着一只大苹果,就像抱一只篮球那样笨拙。妻子用调羹一点一点地将苹果刮成苹果泥来喂她,直到苹果被掏空成一个空球,女儿还张着小嘴要。

如今,女儿上高中了,还是那样爱吃苹果。秋天正是苹果上市的旺季,价廉物美,我一下子就买回十多斤,上午才买的,傍晚就所剩无几了。“这孩子,怎么这么能吃啊?”我唯恐女儿贪吃吃坏了肚子。第二天早上上学前,女儿溜进厨房,偷偷把苹果一个个地往书包里装,就剩几个了,正犹豫着是不是手下留情,刚巧被我逮个正着。我问她:“你为什么要带那么多苹果上学?”她说:“才拿七八个呢,我要把苹果分给同学,她们也会分给我柿子、橄榄、大鸭梨吃啊!”女儿笑着夺门而出上学去了。

听着女儿银铃般的笑声,我感到长大成人的女儿,依然像当年的小女孩一样纯真可爱。

妈妈也爱吃葡萄

□汪亭(安徽合肥)

下班回家,我买了一串葡萄,洗好后让儿子自己拿着吃。儿子抓着两个葡萄跑到我身边,说:“妈妈,给你吃。”我知道儿子很喜欢吃葡萄,笑呵呵地说:“宝宝吃吧,妈妈不喜欢吃葡萄。”

老公走到我身旁,小声地嘀咕:“我记得你很喜欢吃葡萄的。”我说:“我骗儿子的,是想让他多吃点。”

老公语气低沉地说:“妈妈喜欢吃鱼头,这样的故事我们听得还少吗,可有几个儿女能真正明白父母的疼爱之心呢?更可悲的是,很多孩子真的认为妈妈喜欢吃鱼头。”

老公的话惊醒了我。小时候,母亲一直用善意的谎言疼爱着我。不管是什么好吃的东西,母亲统统不爱吃。不能让这样的事在我和孩子之间重演。

吃晚饭时,我剥了几个基围虾放在儿子的小碗里。儿子见我一个也没吃,疑惑地问:“妈妈,你又不喜欢吃虾仁吗?”我说:“妈妈也爱吃虾仁,先帮宝宝剥好,等宝宝吃好了,妈妈再吃。”儿子听后,从盘中抓了一个基围虾,边剥边说:“我来帮妈妈剥,妈妈你多吃点。”我的心暖意融融。

从此以后,我经常有意地向儿子灌输:妈妈不吃,不是因为不喜欢吃,而是要让给宝宝吃。家里只有一个苹果,我便会告诉儿子,妈妈把苹果让给他吃。

渐渐的,儿子懂事多了。幼儿园老师告诉我,儿子在课堂上发言:“妈妈是最爱我的人。好吃的东西,妈妈也喜欢吃,但她都让给我吃。以后,我也要将好吃的让给妈妈吃。”

听到儿子这样说,我十分欣慰。我对儿子付出的爱,他能感受到,并且还知道感恩,懂得回报。这不正是为人父母者所期待的吗?

童年的弯枣树

□陈孝荣(湖北长阳)

那棵弯枣树长在我家吊脚楼的门前,约有水桶粗细,在一层楼高的地方,弯枣树的树干向一旁弯去,那个弯处以上又长出无数的枝条,枝繁叶茂。这棵弯枣树是我们和邻居铸娃家的共同财产,每年结出枣子后,我们两家平分。弯枣树每年的产量都极高,打下来的枣子我们吃不完,就煮熟晒干,等到第二年再吃。所以那棵弯枣树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尤其是使我们两家的小孩子更亲了。第二年,我们都会拿出枣子来,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

后来,铸娃的母亲和我母亲因为一些小事情闹了矛盾,铸娃的母亲心强,枣子成熟后就一个人打了下来而不跟我们平分。她一边打枣一边气哼哼地说:“这是我们祖上传下来的财产,我就是不让别人吃。”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那棵枣树上的枣子就被铸娃他们独享了。见铸娃的母亲这样,母亲也不甘示弱:“她说的都是解放前的老皇历了。现在这棵枣树是政府分给我们两家的财产,凭什么我们不能吃?”因此有几次枣子成熟后,母亲也提前给打了下来,也不跟铸娃他们平分。

大人之间有矛盾,孩子们可不在乎,照样从各自家里拿了枣子,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直到上世纪70年代,我们离开了老家,那棵弯枣树结的果实,才成了铸娃他们每年秋天独享的美味。

30多年过去了,那棵弯枣树一直长在我的记忆里,春天枝繁叶茂,秋天挂满甜甜的枣儿,让我回味童年的纯真与快乐。

母亲的爱永远不多余

□董国宾(山东微山)

中秋节,回乡下看望年迈的父母。老家院子里两棵果实累累的柿树让我惊喜不已。

柿树是两年前堂弟送来的。前年栽下,才长到一人高,就有很多柿子挂在枝条上。柿树长得单薄,树干细细的。我回家探亲,母亲说,再过些日子,等柿子长大了,就用竹竿把挂满柿子的枝干撑起来,免得柿树累弯了腰。

我对母亲的做法不以为然。柿树既然能多结果,就有能力把这副担子挑起来,这是自然法则,不用担心柿树压弯了腰。我把道理说给母亲听,劝母亲大可不必多此一举。

假期一晃而过。返回单位的那天,母亲硬是塞给我一把折叠雨伞,说:“要变天了,说不准哪会儿就下雨。”我家距车站不远,一会儿工夫就到,上了车就畅通无阻。我抬头看看天,虽然有几块乌云,但没有半点雨滴。“又没下雨,带雨伞干吗,碍手碍脚的。”我拒绝了母亲,母亲却又塞过来,反反复复好几次,最终我坚决没有带雨伞。我理解母亲的心情,却觉得母亲有些想法、做法太多余。

我悠然地走向车站,岂料,走到半路突然下起瓢泼大雨,我四处躲避,慌乱之中发现背包里有一把折叠雨伞,不知何时母亲把它悄悄塞进了我的背包。

两年后的今天,我站在老家的院子里,看着两棵硕果累累的柿树,感慨不已,要不是母亲用竹竿把柿树的枝枝条条撑起来,纤弱的柿树还真要被压弯了腰呢。

母亲对一棵柿树都百般呵护,何况母子情深呢!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母亲的爱,永远不多余。

幼儿讲故事、写故事与记忆力


幼儿讲故事、写故事与记忆力幼儿讲故事与写故事的能力相差很大,这个相差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孩子不会写字,而是写故事更需要“记忆力”。今天幼儿园的博(5岁)写了一个近似完整的故事,整个过程花了近2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我反复见证了“写故事对记忆力的要求”。

不知什么原因,博特别喜欢写字。我问过博为什么喜欢写字,他说是因为可以当写字老师。实际上,在幼儿园,我给学前班每个孩子都有可以当许多不同角色的机会,例如:即使辉不认识几个字,一样可以有机会当读故事的老师。因此,博说的这个原因,还是不能完全说明真实的原因。毕竟博还比较小,博妈以及D老师都没有鼓励他写字。而且博有时要我给他写字时,我还会时不时拒绝。我猜测他对写字很有成就感,因为他每次写完几个字后,都会拿过我给我看问我写正确了没有。我只能实话实说,他的确写正确了,而且写得很好。因为此估计他得到了肯定。博因为喜欢写字,而认识了不少字,与一般孩子因为读故事而识字很不相同。

今天学前班有4个孩子请假,只来了3个孩子。博如往常一样来得很早,而且一来就要写字(他提出一个想写的字,让我写好,他照着写)。因为,汉字多音字的问题,我对博有一个要求“如果要写哪一个字,必须用一句话告诉我,要不然我不知道是哪一个字”。我给他稍稍讲了一下一个读音有许多不同字的情况,现在博已习惯了“如果想写什么字,他会说出一句话来”。

今天博写的第一句话是“辉弟弟在火车上看见尘哥哥”。我感觉到这是一件事或一个小故事的开始,我就鼓励博写一个故事。然后博就开始顺着这句话讲故事,讲了好几句后,D老师问博“下一句写什么?”。他会想一会儿,句子写得越多,D老师每次问他“下一句写什么?”,他想的时间越长,但在之前他自己顺着前一句讲故事时都已讲述了几些句。这说明,他在回忆刚才自己的讲述,一般可以正确回忆,虽然时间越来越长。当然有时写的句子完全不是之前口头讲过的,也就是说回忆错误。

博写到十来个句子时,想要放弃了,好几次说“我不知道怎么写了。”然后D老师不停地用各种问题引导,或换个角色比如妈妈之类的,让他想一想“下一步会怎么办?”但博能进行迁移的次数少,迷惑的次数多。D老师最后说“我把已写过的故事读一遍,然后你自己决定接着写什么吧。”我读完一遍后,博又可以正常续写。当然越来后面,我需要读的次数会多一些,但还是能够让他知道接着写什么。

不过,博还是没有能坚持把故事写完。虽然他并没有啥特别的反感情绪,但我还是没有坚持鼓励他写下去了,因为孩子的记忆力还不足以让他写得过长。

从这件事的观察,我认为可以得出两个合理的猜想:1.写故事可以锻炼孩子的记忆力,2.幼儿还不适合写较长的故事。

今天博写故事的事情,让我想起孩子们在故事课讲故事的情景。有的小朋友讲故事的能力弱,我原以为原因是:1.妈妈讲故事少,模仿的材料少;2.生活经验不足;3.想象力欠缺;4.表达能力欠缺。现在看来,讲故事也是与记忆力有一些关系的,情况与写故事差不多。

因此,我猜想讲故事也是可以锻炼记忆力的。

既然这篇短文谈到了记忆力,让我想起死读经派的一个观点“从小让孩子多读经可以提高孩子的记忆力”,还有在论坛有网友说“一字不差地背语文课文,可以提高孩子的记忆力”。

提高记忆力当然重要,但锻炼孩子记忆力的办法不只一条或二条途径,我们又何必把它吊死在那些让孩子讨厌学习的练习上呢?

故事分享——恰当的育儿方法


故事分享——恰当的育儿方法

我们在教育孩子时,相信很多家长说得最多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你不能、你不要、不准……”总是强调“不”,其实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在保护孩子,生怕孩子受到伤害,然而,对于孩子来说,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都想去探索,作为成人,总是已保护他们为理由对他们说“不”,有的甚至用强硬措施来制止孩子的行为。当孩子喜欢爬高爬低、跳上跳下时,我们总是对着他们喊:“不要爬,不要跳,危险。”此时孩子根本没反应危险在哪里?怎样才不会危险?或者是听到大人告诉他危险,他反而更无所适从,情况也许真的就变得危险了。假如换一种方式告诉孩子:“宝贝,小心哦,下来的时候要注意,先坐下,双脚再慢慢向下滑。”这样,孩子听到了明确的指示,就会照着尝试,同时也降低了危险系数。我想,后面的说法远远要比前面的有效。

记得小叮当一岁多的时候,曾经和妈妈回家乡住了快一个月,那段时间,家里就一老和一小,妈妈在厨房忙碌的时候,小叮当就独自一人在客厅玩耍,有一天,她把饮水机上的大半桶水全放了,等妈妈煮好饭,回到客厅时,满客厅都是水,小叮当还坐在地上哗哗哗的玩起来,可高兴了。妈妈见状,眉头一皱,正想发火,可是,她转念一想,小孩子好奇心很强,如果狠狠地批评她,无疑会伤害到她。于是,妈妈带着小叮当来到饮水机前,手把手教宝宝用杯子装水,教了一两次,宝宝学会了,每次,妈妈一说:“宝宝,婆婆口渴啦。”小叮当就马上应一句:“哦,我去帮忙装水给你喝。”说完就拿着着妈妈的杯子屁颠屁颠地去饮水机前装水,等妈妈喝完,她还会加一句:“婆婆,还要不要?”自从她学会自己装水喝了以后,就从没浪费过水了,也不会有事没事去开饮水机。

我想:与其说“不”,不如直接教会她怎么做,“堵不如疏”来得顺畅。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