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少看屏幕 真是家长多虑了?

01-07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让孩子少看屏幕 真是家长多虑了?》,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日前,有媒体报道,由牛津互联网学院和卡迪夫大学联合展开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父母一味的将孩子每天使用数字设备的时长限制在1—2小时,并非明智之举,这种单纯限制时间的做法并不一定有益于儿童的健康发展;相反,孩子可能会因每天拥有更长的设备使用时间而变得更好。

看完这则消息,有家长长出了一口气,以后终于不用再为这事儿跟孩子斗智斗勇了。但转念又想,之前很多专家都说要把孩子每天看电子屏幕的时间控制在半个小时之内,现在又这么说,究竟该听谁的?

累眼的锅不能都让电子屏背

“动画片不能再看了,再看眼睛就要瞎了。”时常听到家长这样说孩子,正是担心眼睛看坏,很多家长严格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迄今并没有大样本的调查或实验室的证据显示电子显示屏幕(包括电脑、电视、ipad)本身会对视力产生影响。”绍兴文理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香港教育大学心理学系访问学者陈巍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陈巍表示,已有的研究发现,在较近的距离、长时间用眼,不论是看书、电视、电脑、手机、绘图,甚至弹钢琴、刺绣,都会引起眼睛的疲劳。长期眼疲劳会比较容易引起近视,而室内活动时间长,又是引起眼疲劳的主要因素。因此,鼓励孩子多进行户外活动,不仅是获得亲历学习经验的好方式,也可以缓解视疲劳。

看多长时间不能一概而论

“至于每天看电子设备多少时间合适,因为每个孩子遗传基因、所处的社会与家庭环境、视力发育状态、学习压力、动机与执行功能等都不尽相同,无法一概而论。”陈巍说。

美国儿科学会此前发布的“数字设备使用限制建议”,建议2—5周岁的小孩,每天看屏幕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而且看的过程中要有家长或老师陪着一起,帮助孩子互动,弄明白看的内容,还要在现实生活中使用。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陈巍则表示,他更介意的不是孩子盯着屏幕的时间,而是在孩子不使用电子设备时家长对其时间的规划,比如是依然窝在屋里,还是安排丰富的户外活动。

对视力的影响只是一方面

“面对电子屏幕,视力受到影响,这还只是表象,关键是孩子的认知能力可能会受到更大程度的损害。”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研究员张运红说。

此前,她对大学生观看1个小时动画片后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观看者认知能力有所下降。“对面孔加工能力、注意能力都会产生影响,长期使用电子屏幕甚至还会使反应抑制能力下降。”张运红解释说,面孔加工能力下降对应的日常现象是人们经常说的:好像见过,但不记得在哪见过或者记不起是谁。认出这个是人脸,但不能快速调取这张脸背后的信息,就是面孔加工能力的下降。“如果大人尚且如此,小孩的结果只会更差,毕竟孩子的智商只有成人的80%。”张运红强调。

2013年法国科学院《儿童与屏幕》报告显示,针对2岁以下、2—6岁以及6—12岁的儿童来说,电子产品对学习都存在潜在的积极与消极意义,这关键取决于学习者的使用方式和家长的引导。比如,如果让2岁以前幼儿独自暴露于所有不可互动的电子产品屏幕前,对于他们的学习不仅没有积极作用,反而有负面效果。

“然而,如果将电子产品作为一种新颖的互动玩具,并在父母或家人陪伴下一起玩,不仅可以助推幼儿感觉运动能力的发展,还有助于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帮助其区分现实与虚拟、想象与行动以及简单的因果概念。”陈巍说。

国内尚无相关使用限制建议

“目前国内应该没有数字设备方面的使用限制建议。已有研究初步证明,美国儿科学会发布的‘数字设备使用限制建议’的确滞后于当前数字设备在社会生活中的普及程度。”陈巍说。

他认为,未来,伴随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数字设备在互动情境的卷入性方面越来越逼真,这会对数字设备的使用限制产生新的挑战,不仅仅需要将单纯的设备使用时间、环境等传统因素考虑进来,类似使用的伦理规范等等也会被提上日程。比如,高沉浸感的电子游戏是否会成为促使儿童霸凌行为频发的诱因等。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育儿观念:怎样让孩子少看电视


育儿观念:怎样让孩子少看电视我家的小孩,一到周末就特别喜欢看电视,仿佛周末就是为看电视而放的假。以前还小看一些寓教于乐的电视,比如爱探险的朵拉,动物救援队员迪亚哥,鞠萍姐姐讲故事,看起电视来目不转睛,全情投入,和他说话都听不见的,我们大人觉得小孩有求知欲,也就没干涉太多。现在念大班了,之前喜爱的电视节目已经不再受欢迎,加上是个男孩子,争抢好斗的心理更强烈,比较喜欢看一些打斗类的儿童节目,比如超能战甲,战斗陀螺之类的,虽然也是动画片,却很夸张,不实际,看电视的时候只见他手舞足蹈,比划各种绝招,看完电视了还继续比划!经常在一起玩的小朋友中也比划绝招!这类的电视节目我们就不大愿意让他看了。得想个办法不让他看,哪怕是减少也可以。后来有一天,小孩正在看电视,妈妈对他说你在观看电视的时候,电视是在工作的,如果你播放的是打斗类的动画片,电视的工作负荷就更大,容易烧焦的,可是他不愿意相信。继续看。过了一会,妈妈到电闸那把墙插的电闸关闭了,看着的电视突然没了,他大声的问怎么回事啊,电视没了,然后妈妈出来告诉他,是吧,我说看多了打斗类的电视节目电视容易烧焦的吧!那该怎么办啊?没关系的,等一会电视就会恢复正常,以后只要少看打斗类的节目,电视就不会烧焦的。如果再多烧焦几次的话,这个电视机就会没用的。经过这次,之后小孩在这方面的确是好了许多!

如何减少孩子的“屏幕”时间?


如何减少孩子的“屏幕”时间?

欢迎打开《家长日刊》,今天要跟你分享的话题是,数字时代下如何减少孩子的“屏幕”时间。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子设备成为了孩子们的新玩具,也减轻了一部分忙碌家长看管孩子的压力。孩子对着屏幕的时间越来越长,家长们的焦虑、愧疚也随之而生。

对于这个问题,微信公众号“华尔街日报.派”分享了美国《纽约邮报》专栏作家娜奥米·沙佛·莱利的观点。

娜奥米在她的新书《成为父母:数字时代下的育儿问题》中提到,去年她曾委托某机构在全美范围内做了一项调查,针对孩子使用科技产品的情况询问了约400名家长。结果显示,家中最年长孩子年龄在6岁以下的家长中有30%的人表示,孩子花了太多时间盯着电子屏幕。家中老大年龄在7-12岁的家长中有56%这样认为,而老大年龄在13-17岁的家长中,则有62%认为孩子看屏幕的时间太长了。另外,不少家长都觉得让孩子远离电子屏幕得花大价钱,并付出很多时间:送孩子参加各种兴趣课程班,或者自己全程陪伴。

娜奥米认为其实并不然,她给出的3个建议是:

首先,家长可以从节日礼物上着手。送给孩子替代电子产品的其他礼物,而不是更多的电子设备。娜奥米认为,最好的做法是把孩子带到现场,让他们自己挑选礼物。其中,书店、美术或体育用品店是最好的选择。至于幼儿,他们的礼物会简单很多。娜奥米提到了一个“幼儿爱包装,胜过包装盒里的礼物”的观点。比如,她的大女儿在学会走路之前爱上了撕报纸,一张周报能让她花上近半个小时。因此,家长都不妨问问自己:最吸引孩子的活动是什么?他们是想用枕头搭建城堡?还是想把抽屉里的衣服试个遍?或者他们想用一整瓶胶水把树叶贴到绘画纸上?

其次,让午休时间变成“安静时间”。玛丽·温在1977年出版的畅销书《插电的毒品:电视、电脑和家庭生活》中指出,大部分孩子至少到上幼儿园前都习惯白天午休一会儿,而且午休时长最好要安排得比实际睡着的时间长很多。娜奥米认为,现在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消停,只会让他们盯着屏幕,但这并不会起到和午休一样的平静效果,尤其是让孩子把电子设备关掉的时候。

最后,不妨想想前几代人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娜奥米提到,我们的父母和祖父母不会认为3岁幼儿能独自端坐上好几个小时,总会有个家长待在家里带孩子。而现在,家长可以依靠电子屏幕来达到这种效果,这样的后果就是孩子一无聊就想玩电子设备。所以,不妨尝试换一种思维,从思想上回到没有电子设备的年代。因为过去那一代又一代的孩子,确实是在没有电子设备的情况下度过童年的。

总之,只要你愿意用心,孩子就能远离屏幕。希望今天的分享对你有所启发。

本文

当这种思想主导了家长,孩子就遭殃了


内向俨然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内向的人也被贴上了各种负面标签,让人感觉内向是种缺陷,需要修复。当这种思想主导了家长,孩子就开始遭殃了。

小时候,在我妈的意识里,外向的孩子善于表达、乐于交友,是十足的未来之星。自打我出生,她就不遗余力地灌输给我这个观念。但老天好像刻意跟她作对,我从小到大都是非常内向的那种孩子,以至于她总怀疑是不是在医院抱错了孩子。

也许是受我妈的影响,小时候,我就感觉自己是个有缺陷的孩子。我也暗下决心转型---我要变得更加外向,更加优秀。从小学到大学再到工作,我变得不再羞涩、变得乐于交流、变得敢于表达。在人群中,和外向的人无异,但我依旧内向---善听不善言,喜欢一个人独处。

后来,看了一些书,认识了一些人,我对自己内向的性格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发现,我妈从小灌输给我的“外向=优秀”“内向=缺陷”的思想本身就是错的。优秀和外向、内向和缺陷没有半毛钱关系。

我认识一名律师,专门从事谈判、沟通技巧的顾问工作。教别人怎么有效的表达自己。但她自己就是一个典型内向性格的人,但是她的工作确是专门和人打交道的,在和别人辩论的时候,或是在谈判的时候,会突然变的特别强,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所以,善于表达、善于交际其实都是一种能力,可以后天习得,与内向外向无关。

我曾经看过的,对性格描述最为形象的一句话是:性格这东西有点像橡皮筋,它天生有一个长度,但也会随遇到的环境发生改变,但是它有一个本来的天生的长度,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它会回到原来的长度。

国外的一个调查显示,内向人和外向人的比例是1:3,内向人属于这个世界的少数,所以内向不可能成为主流的价值观。另外,外向人较内向人而言,更乐于展示自我价值,显示自己的优势。所以,我们的文化也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宣扬外向文化。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内向性格的人就变得很痛苦。痛苦来源并不是表达能力、社交技能的缺失,而是来自于想要变的外向,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即使现在我工作了,每次回家,我妈都要唠叨我几句,说我在工作中要变得外向一点,还时不时翻出点旧账,数落我一通。我不会去纠正老妈几十年的错误观点,但我会告诉自己的孩子:内向不是问题,也不是弱点,你需要做的是该出手的时候能出手,该上台演讲就要有模有样。回到台下,你还是原来的你。

暴力动画片孩子最好少看


曾有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把两组孩子随机分配到两个屋子里,一组观看暴力打斗的电视节目,另一组没有观看这些暴力节目。当电视播放完以后,观看暴力的一组孩子开始撕扯屋里的玩具,并且互相打斗;另一组的孩子则没有出现这些现象。

这个实验说明,观看暴力电视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甚至会激起孩子的效仿。

暴力动画片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是显著的。因为孩子还小,认知功能发育不完全,对事物缺少批判能力,容易模仿,电视里出现暴力镜头,孩子会觉得好玩,而意识不到它有什么不对或者危害,这很容易使孩子接受动画片里人物言行的教育,现实生活中也发展出暴力,甚至认为这是好的,是“勇敢”,在一群小朋友里更是纷纷效仿,以奇形怪状、打架闹事为荣。

那么,父母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引导孩子看待这种暴力动画片?首先,父母要帮助孩子选择好的动画片来看,对于一些暴力场景的动画片,不要让孩子看上瘾。其次,去年9月,中国视协卡通艺术委员会傅铁铮曾提出,国内没有动画分级,但那种血淋淋的情节出现在黄金档动画里,在国外是根本不允许的,所以这也是社会的责任,社会应该规范动画片市场,创造出更多适合孩子看的好动画。第三,家长要强化对孩子品德的培养,帮助孩子抵制外界的不良影响,包括动画片的偏颇。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看,跟孩子讨论动画片的情节人物,帮助孩子识别善恶。

喜欢《让孩子少看屏幕 真是家长多虑了?》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的家长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