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天到了离园的时候,还有几个小朋友没有人来接。
我就让他们拿出笔来画画。
孩子们都很高兴,边画边说自己画的内容。
过了一会儿,辉辉小朋友的爸爸来了,他一看到儿子的画就说:“看看你画的鱼泡泡怎么不是白色的,涂的这个样子难看死了。
”我看见辉辉本来兴奋的小脸一下子冷了下来,爸爸的话像一盆冷水泼向了他,他噘起了小嘴。
我立刻走过去问清原因。
原来辉辉把泡泡都涂上各种颜色,爸爸看了就不高兴地指责他。
看看辉辉紧张的小脸,我连忙拉着他的手说“你的鱼真厉害吐了这么多好看的泡泡,你为什么要给这些泡泡涂上这些颜色呢?”“我喜欢这些颜色,就像彩虹一样美丽。
老师,你也觉得好看是吗?”我笑着点点头说:“是的,我好喜欢你这幅美丽的图画。
”听了我的话,辉辉又开心地笑了。
接着,我和辉辉爸爸谈了一会儿。
我告诉他,按自然现象画画固然好,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记忆力,但若孩子能画出自己的所想所见则更有意义,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能得以发挥。
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还要抓住孩子们创造契机,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听了这些,辉辉爸爸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辉辉也高高兴兴地牵着爸爸的手回家了。
这不,又到自由户外活动的时间了,在活动前我一遍又一遍地讲了活动时应注意的问题,特别在安全方面我着重点了几个平时非常调皮的孩子,生怕他们惹出祸来。
但是,随着我的一声令下,孩子们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一样欢呼着奔向大型玩具。
很快,在滑梯的入口处,一下子就聚集了十几个孩子,他们你推我挤,谁也不让谁,谁都想第一个爬上去。
我急忙跑了过去,还没来得及说话,柳雨政小朋友已经第一个冲到了滑梯口。
我刚要喊他下来,让他排好对队注意活动秩序,但他却并没有爬上去,而是站在了滑梯口处,高举小手大声说:“来来来,先检票,检票后才能上车。
”俨然一副检票员的样子。
再看别的孩子,有几个已经在熙熙攘攘中自觉站好了队。
这时,我及时表扬了柳雨政和排队的幼儿。
于是,其他幼儿也主动排好了队伍,伸出小手认真地准备检票上车。
“你可以上车了。
”柳雨政拍了一下站在入口出第一个小朋友的手。
那个孩子高兴地爬上了滑梯……我真没有想到那么混乱的局面,让孩子们自己会解决的那么井井有条,并且又那么富有想象力和愉快感。
平时我们大人让幼儿遵守规则,只会说:“不要怎么样,不许怎么样,不能怎么样。
”为幼儿规定了许多禁令,用意只是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
但是,如果幼儿整天生活在我们大人规定的生活里,他们会快乐吗?试想一下,如果我早一分钟到达活动现场,孩子们就会在我的引导下自觉排好队或是我强制命令他们排好对,但结果会怎样呢?可想而知。
他们根本不能想象出那么富有情趣的内容。
我们都知道培养幼儿的秩序意识的重要性,可在每次遇到具体问题时,我们又总是习惯性地去代替他们解决,总是不愿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也很少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思考,更少联系孩子们的实际生活经验去做。
如果再等一分钟,给孩子们一片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处理一些简单的问题,会不会有意想不到整天与孩子们相处在一起,他们时时刻刻都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奇。
这不,又到自由户外活动的时间了,在活动前我一遍又一遍地讲了活动时应注意的问题,特别在安全方面我着重点了几个平时非常调皮的孩子,生怕他们惹出祸来。
但是,随着我的一声令下,孩子们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一样欢呼着奔向大型玩具。
很快,在滑梯的入口处,一下子就聚集了十几个孩子,他们你推我挤,谁也不让谁,谁都想第一个爬上去。
我急忙跑了过去,还没来得及说话,柳雨政小朋友已经第一个冲到了滑梯口。
我刚要喊他下来,让他排好对队注意活动秩序,但他却并没有爬上去,而是站在了滑梯口处,高举小手大声说:“来来来,先检票,检票后才能上车。
”俨然一副检票员的样子。
再看别的孩子,有几个已经在熙熙攘攘中自觉站好了队。
这时,我及时表扬了柳雨政和排队的幼儿。
于是,其他幼儿也主动排好了队伍,伸出小手认真地准备检票上车。
“你可以上车了。
”柳雨政拍了一下站在入口出第一个小朋友的手。
那个孩子高兴地爬上了滑梯……我真没有想到那么混乱的局面,让孩子们自己会解决的那么井井有条,并且又那么富有想象力和愉快感。
平时我们大人让幼儿遵守规则,只会说:“不要怎么样,不许怎么样,不能怎么样。
”为幼儿规定了许多禁令,用意只是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
但是,如果幼儿整天生活在我们大人规定的生活里,他们会快乐吗?试想一下,如果我早一分钟到达活动现场,孩子们就会在我的引导下自觉排好队或是我强制命令他们排好对,但结果会怎样呢?可想而知。
他们根本不能想象出那么富有情趣的内容。
我们都知道培养幼儿的秩序意识的重要性,可在每次遇到具体问题时,我们又总是习惯性地去代替他们解决,总是不愿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也很少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思考,更少联系孩子们的实际生活经验去做。
如果再等一分钟,给孩子们一片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处理一些简单的问题,会不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幼儿的想象基本上是以无意为主,他们的想象是一种联想,是由感知到的联想起有关的形象。
它受一定的情绪和兴趣的影响,而有意想象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培养幼儿的有意想象,首先要从幼儿的无意想象入手。
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和小朋友一起到操场散步,当孩子们抬头看到天空时,广阔的视野给孩子们带来了愉快的情绪。
这时。
孩子们有感而发一些议论,这就是幼儿的无意想象。
我抓住这一想象的意识,进行启发,鼓励孩子去仔细的观察利用视觉的感受去大胆地想象。
小朋友观察后说:“天空象一块蓝色的布,”、“天空上有许多的大绵羊”、“天空上有许多小羊在奔跑”、“天上有一个张大嘴的大狮子”等,孩子们在观察中争论着,在争论中想象着。
老师适时地加入给孩子的想象推到了高潮,并启发小朋友由表及里,从简单到复杂积极地想象着。
这样使孩子想象得到了深化,在活动和观察之中,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给孩子留一片想象的天空”!
“孩子们都是艺术家。
”这是一位美术教育家对儿童画之美发出的由衷感叹!是对无规无距的儿童画的质朴原始之美这一真谛的真实表达。
孩子的想法是最原始的,他们没有太多格式的限制,也没有技法的约束,他们就是画自己所想,画自己所见,对他们而言,画画没有目的,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语言的延伸。
当他们对世界有了认识的那一刻,他们就开始了绘画:一些线条、一些不规则的形状、一些莫名的符号等等。
那是他们自己的语言——一种被称作涂鸦的语言。
对小小孩们的涂鸦,我们往往可以接受和认可,即使他们根本看不懂那些作品,也会认可那时在画画,并欣慰与孩子们那些天真的表达。
然而,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人们的这种认可往往发生改变:人们往往开始用对待成人绘画的眼光去衡量孩子们的“作品”,往往只看画面是不是漂亮,形象是不是准确,而对于画画中表达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往往会忽视。
其实,画画只是一种形式,其目的是训练孩子们去想象、去表现、去获得创作的能力,而非锤炼他们纯熟的绘画技法。
记得有一次发生的事永记我心:“看你画的什么呀,又是你瞎画的吧?你怎么不把老师教的画给妈妈看呢?”(因为她看见旁边的图画画的比较好)上次上课时,鹏鹏小朋友的妈妈到教室里来接她,他兴奋的指着自己的画给妈妈看,妈妈却说:“你画的什么呀?一点儿也不象。
”妈妈板着面孔指责他,我看见鹏鹏本来兴奋的小脸一下子冷了下来,妈妈的话像一盆冷水泼向了她,他噘起了小嘴。
我立刻走过去问清原因。
原来,妈妈看到孩子的画上除了太阳、房子、大树和小草外,还画了许多乱糟糟的图案。
妈妈看了就不高兴地指责了她。
我看看鹏鹏紧张的小脸,我连忙拉着鹏鹏的手说:“鹏鹏还真聪明,刚才画画时告诉我说画了好多奥特曼和怪兽,老师还请鹏鹏把自己画的奥特曼是怎样打败怪兽的讲给其他小朋友听了呢!鹏鹏讲得可好了,是不是?”“对!”鹏鹏得意地说。
接着,我和鹏鹏妈妈谈了一会儿,告诉她按老师的意愿画画固然好,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但若孩子能画出自己的所想所见则更有意义,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能得以发挥。
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还要抓住孩子们创造契机,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弊端就在于忽视孩子创造性的培养。
不少教师在教育中重视了孩子依样画葫芦,循规蹈矩,一板一眼地记忆现成的知识而不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去创造,甚至有的教师和家长在孩子尝试创造时,总不停的纠正他们:“噢,这看起来不象汽车,我教你画吧。
”或者是“蝴蝶怎么会说话呀,又在胡思乱想了”等等,这些批评只会带来相反效果,令孩子们觉得他不能把一件事做好,自己想的都是错的,慢慢地便会怀疑自己能力不足,便不愿创造什么了。
这种缺乏自信的感觉,会造成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只有成人具有积极的创造性的自信,而孩子是没有创造精神的,这样,孩子们的创造精神在童年时代便被一些没有鼓励的批评抹杀了。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支持儿童富有个性、创造性的表达。
在评价儿童的艺术表现和作品时,应接纳和肯定儿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激发和保护儿童的表现欲与自信心,避免对儿童的艺术作品予以否定,限制或干涉。
孩子的画稚拙、纯真而富有情趣,在他们的画里蕴藏着鲜活的艺术生命。
我们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究行为,创造条件让孩子动手动脑,丰富孩子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提供给孩子创造的空间,让他们创造中得到创造的快乐成果。
关于“给孩子留一片想象的天空”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球,我组织起玩球的孩子说:“老师想看一看,你们是怎样玩球的,有什么新发现。要跟别人玩得不一样,看谁的玩法多。”等他们尽情地玩了一会儿后,我让他们说说对玩球有什么“新”发现,孩子们边说边做给我看:可以滚着玩,可以踢着玩;可以向空中抛接球;可以拍球,可以原地站立拍球;双手拍球,左右手交替拍球;蹲着拍球,向前走一步,拍一下;拍一下,接一下;一边拍球,一边向外侧抬脚;两脚交替进…… 这时奕鸣也高兴地说:“用球可以做操,也可以像姚明叔叔那样投篮。”接下来,我便让大家把自己没玩过的方法再试着玩一玩。这时孩子们兴趣大发,玩得更热闹了。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让幼儿尝试创编球操。孩子们再一次进行尝试,三三两两一组,各显神通。
最后经过大家地商讨,选出各小组编排最好的一个八拍,根据动作特点把它们串在一起,形成了一套节奏感强,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花样球操。孩子们做着自己编排的球操,可认真了。 通过这个活动,我深深感受到:教师应多给幼儿提供尝试的机会,通过尝试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开启幼儿的心智。这样不仅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而且也使幼儿的创造性得到了开发。
以往的美术活动,都是老师先出示范画,然后让幼儿临摹,结果画出来的画千篇一律,虽然画面整洁,颜色搭配协调,但没有一点童趣,都是成人的摹仿品,如今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我们要从娃娃抓起,放开手,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今天的美术活动我就做了一次尝试,活动内容是“化妆”,我首先给孩子们出示了事先画好的范画,然后提了简单要求:首先头要画大一些,并选用对比色作画,然后就是你认为怎么好看就怎么画。结果真的出乎我的意料,特别是发型设计上就千百万化,有漂染的直发,有方便面似是的彩发,有擦了摩斯的冲天发,也有披肩的波浪发……可以说全班二十几个孩子的发型几乎没有重样的,而且整个作画过程孩子们的情绪一直高涨,反思本次活动成功在于相信孩子,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从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的相像力是惊人的,只要你给他空间,他们就能插上想像的翅膀飞翔,其实我说你认为怎么好就怎么样画时还有点怀疑,后来想试试吧,看他们到底能怎样,结果有的孩子问老师脸可以涂成绿色吗等要求时,我没说不可以,只是说你认为好看就行,这样孩子们无所顾忌,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活动气氛非常好,创新出了好几种我都没想到的发型。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不要我说你做,要善于激发孩子们的思维,让他们独立思维,产生自己的思想,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的基础上那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那么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也是我们的教育所在,相信用这样的观念教育孩子,他们会是最棒的!
下面是“变废为宝 开阔了孩子想象的空间”的内容一文,给你带来丰富精彩的内容,欢迎阅读!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每一项活动都蕴含着巨大的教育契机,我们抓住这一点,首先组织教师对孩子全面的环保教育,让孩子全方位的了解环保方面的知识,争做环保小卫士,从而让他们积极投身于环保活动中。
并借机让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到捡起一片废纸,美化一方净土,人人都做校园中的有心人。
在角色游戏中,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利用纸盒、纸筒、饮料罐开展“咖啡屋”、“小卖部”、“娃娃家”等,使幼儿在游戏中接受环保教育,并懂得如何减少垃圾和利用废物,以培养幼儿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手工区中,孩子们用蛋壳、塑料瓶、泡沫等制成自己喜欢的不倒翁、民族娃娃、雪花片、……建构区中,这些能工巧匠们,用易拉罐、礼品盒等设计成精美的音乐厅、科学泡泡、糕点作坊……一件件变废为宝的作品,设计新颖,构思巧妙,易于操作。
不仅融入了全园师生的绿色环保、健康、文明、节约的生活理念,进一步丰富了幼儿区角活动内容。
1、亲子游戏
为了扩大环保的宣传力度,增进亲子之情,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我们利用开放日、家长会、家长课等机会,对幼儿和家长进行“变废为宝亲子手工制作”比评。
在评比现场,废旧物品在孩子和家长的灵巧双手下,被打造成了一件件令人赞叹不绝的作品。
用蛋糕盘、彩色塑料袋制作的《漂亮的花瓶》;旧窗帘、纸箱制作的《趣味布衣书》;酸奶瓶、泡沫垫制作的《自行车》;纸盒、废电线、毛线制作的《我爱我家》等等,趣味性的比赛,使幼儿懂得用勤劳的小手可以“变废为宝”做一个真正的“环保小卫士”。
2、户外游戏
师生团结协作,将一些可利用垃圾动手制作成孩子喜欢的玩具和体育器械:如用废旧报纸卷起来,涂上漂亮的颜色,变成如意金箍棒;酸奶瓶装上小石子,再用五颜六色的布片封住瓶口,然后用彩带扎起来,制成沙锤;报废的轮胎涂上新鲜的颜色,孩子可滚着玩、跳着玩、垒着玩、还可以排成不同的巡回轨道;质地较硬的八宝粥桶,我们在桶壁上穿上孔、系上绳子制成高跷;或者五六个易拉罐捆绑在一起制成梅花桩;垃圾的巧妙利用使户外游戏变得丰富多彩,拓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丰富了游戏材料,开阔了想象的空间使学生们从小就养成了保护环境和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对孩子们将来的健康成长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关于“变废为宝 开阔了孩子想象的空间”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给孩子一点的空间”!
今天放学晚接的时候,我们班大部分的家长都非常准时的来接自己的孩子。
只有倪天宇和黄立洲两位小朋友还没有接走,他们俩就在教室里安静的坐着,睁着大眼睛使劲的往外看。
我在教室里收拾整理,看着他们着急的样子,猛然想到今天吃餐点的时候还多了一个苹果(有个小朋友没有来),于是我就说:“想家了吧,没关系的老师还在呢,对了这里还有个苹果想不想吃呢?”听了我的话,他们俩都急忙跑到我跟前抢着说:“我要吃,我要吃”可是就有一个苹果怎么办呢?,他们来俩都睁大眼睛看着我仿佛在说:“老师,你说怎么办呢?”我刚想要把帮他们解决,可又一想:“这样的问题时常发生,何不乘今天让他们自己解决呢,也许是个很好的契机呢”于是我就说:“这个苹果问题也挺让我为难的,到底该怎么办呢?你们又没有好一点的办法啊”他们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睛也鼓滴滴的直转,我也微笑的看着他们,过了一会儿,倪天宇说:“那不让黄力洲吃吧,我在家一直吃的”黄力洲一听连忙说:“不不,我家也有的,老师让天宇吃吧”他们俩你推我,我推你,我看着哈哈大笑说:“那你们都不吃,苹果怎么办呢?”力洲听了小声的说:“要不,老师你把苹果分开来,我们一人一半分开来吃好吗?”天宇也表示故意还直说:‘我们是好朋友,现在都有的吃了,真好!“我听了也表示同意,已经到了我想要的结果了。
于是就把苹果分开,他们俩津津有味的吃着苹果,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也暂时忘记了还没有人接的难过……一场风波就这样在无声中平息了。
事后我在想,在平时的教学教育中会经常出现这种吵闹争夺的现象,如果在孩子一求救,一告诉,老师立马就解决,孩子们也许一开始表面是会认同,可心里肯定辉不服气。
而且也不符合“以幼儿为本“的教学理念。
我们老师可以用一两拨千斤的方式,先去安抚幼儿的情绪,然后引导幼儿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既解绝了问题,又增进了孩子的协商能力,有助于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有时候包办并不是最好的,有时候,我们应该给幼儿一定的空间,让幼儿自己去商量,这未必不是件好事。
关于“给孩子一点的空间”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