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未来
01
俗话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谋深远。
可惜,当下很多父母,失去了真正“爱子”的智慧和格局。
如迪士尼摸臀事件;
迪士尼内,8岁小男孩(可能)不小心摸了一个年轻女子的屁股,女子便说了男孩几句。
男孩的家长知道后,集合随行的几位家长对年轻女子推搡怒骂:
“碰到了就碰到了,你叫喊啥?”
“就你长这X样,还摸你屁股。”
再如35岁安医生被逼死事件;
游泳池里,13岁男孩摸了安医生臀部。
在安医生要求孩子道歉后,孩子不仅不道歉,还出现侮辱性动作,甚至吐口水。
安医生的丈夫看不下去,就把孩子的头按进水里,教训一下。
结果男孩的父母知道后,叫人去更衣室把安医生打了一顿,事后更带人去安医生和安医生丈夫的单位闹事。
甚至将剪辑过的视频放到网络,利用安医生夫妇体制内的职员身份引起社会公愤,引导舆论暴力辱骂安医生和安医生的家人。
结果,安医生心理承受不住,服用500多片安眠药自杀身亡。
我相信,没有人会说,以上这几位极力护犊的家长不爱孩子。
相反,他们极其深爱。
然而,父母之爱是需要讲究智慧和格局的。
当爱的智慧太浅、格局太小,面对孩子犯错,却无法正视这份错误,更无法纠正和得体处理,那么,这份爱便会变成侵害孩子的毒药。
在日常行为和处世态度中,一步一步腐蚀孩子的血骨和灵魂,使其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万物唯我独尊、事事要强的劣性人格。
02
是的。格局小的父母,就是如此可怕。
往小了说,他们在给孩子的人生制造挫折。
往大了说,他们在给社会培养未来的毒瘤。
因此,真正懂得爱的父母一定是修炼自己成为大格局的父母。
什么是大格局父母?
大格局父母:明是非、懂自省
在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有大格局的父母一定不会推卸责任,将所有的过错都归咎在他人、学校或社会身上。
她一定会在孩子的错误行为中看到自己的问题,不断反思、改进,并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榜样,引导孩子走回正轨。
大格局父母:轻利益、重品行
曾亲眼看到有父母为了逃票,在游乐园或公交车上,要求孩子量身高别站直。
这种父母只看得到眼前的利益,斤斤计较,殊不知,几块钱的便宜占得不大,却给了孩子极差的品行教育,给了孩子致命的人生设限。
有大格局的父母则相反,他们深知好的品性才是孩子最硬的底牌,才是孩子未来人生的通行证,才是孩子一生宝贵的财富。
因此他们会不断给孩子灌输正确的观念和处世态度。
大格局父母:会鼓励、重过程
有些父母会在孩子赢了比赛时,立马对孩子又亲又抱,甚至给予孩子丰厚的物质奖励。
可是,当孩子输了比赛时,他们又立马表现出失望、气馁、冷漠等情绪,将孩子置身于灰暗的自我怀疑之中。
而有大格局的父母,在孩子失利时,他们绝不会冷眼相待,甚至加倍给他增负。
他们会给予孩子鼓励,教会他用一颗平常心对待输赢。比起输赢的结果,他们会更看重过程给孩子所带来的成长。
大格局父母:尊重个体、给予自由
纪伯伦在《论孩子》中谈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借你而来,却不因你而来。他们虽与你同在,却从不属于你们。
有着大格局的父母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他们从不用自己的梦想和爱去绑定孩子的人生和自由,绝不让孩子活成自己的替代品。
他们会尊重孩子作为人的独立个体,尊重他生而为人的做梦自由,也会鼓励他去勇敢追梦,甚至尽可能地给他创造有力的条件。
大格局父母:既温情、又狠心
马卡连柯曾说:一味地抱着慈悲心肠为子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是最坏的教育者。
有着大格局的父母,虽然心里深爱孩子,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累,但是他们又深知父母子女一场,终归要分离;孩子终究要独立去面对世界,要独自去扛起生活的重担,要独立地撑起一个家。
因此,他们不敢懈怠,他们会狠下心地教会孩子独立、自主和坚强。
大格局父母:眼界深、不轻言弃
孩子的本性,即遇到困难就退缩。
所以很多孩子学习一项特长兴趣,往往都会经历过“我不想学”的阶段。
有着大格局的父母,不会以孩子当下的感受为主,不会盲目顺从孩子的“不想学就不学”。
他们会引导孩子去思考是“太苦想放弃”还是“不喜欢而放弃”。
如果孩子怕吃苦,大格局父母会想方设法去开导他,让他明白坚持是一个人最大的竞争力;也让他明白只有经历量变才能达到质变;更会让他明白“苦只会苦一时,不苦则会苦一世。”
大格局父母:舍得管,更舍得老师管
孩子如同幼苗,如果没有人及时为它修枝剪杈,就极易长成“挖脖子树”。
有着大格局的父母深知这个道理,因此,当老师指出孩子的错误,并给予相应的惩罚时,他们不会立马不高兴,或站到老师的对立面,甚至让老师丢饭碗。
他们知道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孩子必须管教,必须惩戒。
于是,他们会严格教子,也会和老师形成统一战线,同心同德,形成合力,共同让犯错的孩子回归正道。
大格局父母:不吼不叫,好好说话
当父母情绪失控,孩子就只能接收到父母的吼叫,教育信息一概不知。
犯过的错,在父母的吼骂下得到暂时修正,不久就又复发。
更要命的是,不断地吼,吼走了孩子的安全感,也吼掉了孩子遇事好好说话的能力。
有着大格局的父母,比起短期的教育效果,更看重孩子成长背后的逻辑。让他从根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及解决问题,更要言传身教,让他从中学会遇事淡定,有力地掌控自己的情绪。
因此,他们一定会尽量不吼不叫,好好说话。
大格局父母:以身作则,表里如一
董卿曾说:你是什么样,孩子就会是什么样。
因此,有着大格局的父母永远不会自己一边搓麻将,一遍训斥孩子好好读书;一边炫耀花钱走后门更省事,一边要求孩子做正直的人······
他们会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让孩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父母的表里如一中变得智慧、变得自律、变得优秀。
03
俗话说:一个人有着什么样的格局,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对孩子来说,父母是他认识世界的第一双眼睛。
如果真的爱孩子,那么,请你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大格局父母。
用自身的大格局,去影响孩子、感染孩子成为一个是非有见解,眼界有高度、思维有深度、为人处事能从容大度的人。
而不是让自己事事挡在孩子前面,替他抱不平、扛风雨。
更不该让自己成为不分青红皂白、胡搅蛮缠、报复心强的人。
爱孩子,请选择成为大格局父母!
在此,只愿世间不再有包庇孩子摸臀和逼死他人的事件。
以上,共勉!
人生的路要自己走
我的小孩跟同龄人相比更加个性独立、思想成熟,我自认是个“懒妈”,对我孩子采取放养模式。
我小孩在大二的时候,她想申请做埃塞克志愿者去国外帮助别人,她问我的意见,我说你自己想明白一些问题,比如做这件事的意义、安全问题、费用问题等,如果你想清楚了,认为值得去那就去吧。后来她自己在网上申请,通过两轮面试,最终获得去马来西亚的新山孤儿院做志愿者的资格,而且要自己一个人过去。很多人问我:你女儿一个人去国外那么久,你放心吗,安全吗?我说:以我对她的了解,我认为她没问题。去年7月份她独自一个人乘飞机到马来西亚(之前没有去过)待了39天,在那里的孤儿院辅导小孩子的学习,这是她人生一次意义非凡的经历。
就像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说的那样:“父母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被家长以“包办”方式对待的孩子,会因娇宠而任性、脆弱,长大后则表现为追求享受、缺乏独立性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与勇气,不但难以得到他人的尊重与欣赏,还会给人留下缺乏教养,不懂礼貌的印象。现在很多家长把孩子当成心肝宝贝捧在手里,尤其是90后独生子女那一带,他们的父母如果在城市工作的话,一般有房有车衣食无忧,孩子是他们的全部希望,所以会对自己的孩子关心备至,这些关爱不但是来自父母那一辈,还有来自爷爷奶奶那一辈,独生子女经常会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现在有很多妈宝男出现在大众视野里面,最近网络上很火的朱雨辰妈妈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
她是完全没有自我的一个女人,她对孩子的照顾方法,真的让人不寒而栗,这种无微不至,无孔不入,控制欲爆棚的爱,导致了朱雨辰遇事隐忍,对待爱情消极妥协,生活状态低迷,脸上终日带着一副找不到方向的挫败感。
我觉得培养孩子独立的习惯很容易,越早培养越好。从孩子呱呱落地的那刻开始,家长们都知道了孩子每天在成长,家长要学会对孩子放手,越早放手会更有利于他的成长,让孩子越早的更好地独立生活,同时家长们对孩子们以后的独自生活会更加的放心。比如从小养成让她单独睡觉,小学的时候独自去上学,初中以后跟同学一起出去外地旅游。
我小孩初一暑假的时候,就与同学一切跟团去上海世博参观,当年世博会每天进场参观人数大概30+万,很多想去参观的人看了新闻都望而却步。很多朋友听说我同意我小孩跟同学去世博会玩,而且我这个大人也不跟着去,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她们问我:世博会那么多人,你不怕小孩出意外?我说:我已经告诉她各种注意事项,她做事很有分寸,也很独立,我相信她没问题。结果我小孩去上海玩得很开心,最后平安归来。
为了避免孩子离开父母身边,走进社会时而扰乱了家长们的心情,家长们都应该要提前的对孩子“偷懒”,让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尽早的独立起来。
我有个朋友的女儿一直被父母呵护备至,除了看书学习,基本啥都不会做,到18岁还自己不会自己煮饭煮菜煮面,只要她在家,她妈妈很少出去吃饭,因为要回家煮饭给女儿吃,她女儿连用微波炉热饭都不会。这个小孩上中学的时候爸爸负责每天接送。读大学以后,第一次要从大学城坐车回家就打电话给爸爸,哭诉说自己挤不上公交车,要爸爸下班后过来大学城接她,从此以后大学四年每次上学和放学都是爸爸开车接送。后来她去香港读研究生,每天晚上打电话给父母,天天在电话里面哭诉各种不习惯,她哭她妈妈也哭,这样足足哭了一个月,国庆节回来的几天全家人都很开心,国庆节假期结束一说要回香港读书,她又在家里哭哭啼啼,感觉要生离死别,非常不想离开家和父母。家人为了让她不那么伤心,后来经常会开车从广州送她到深圳过关口岸,这样可以多些时间陪她。我们听到这件事都觉得不可思议,这个事例说明了,这是家长没有从小帮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能力造成的。
父母该放手的时候就要放手,能懒的时候不妨懒一点,把操心和关注默默地放在心里。让孩子慢慢的学会独立成长,这样才能形成他们良好的生活的独立能力。
记得几年前,参加公司的一次年会,一个神秘的投资人在台上拍着我们老总的肩膀。
对台下的人说,“我最看重的是这个人的格局。”
那个走在人群里毫不打眼,天天拿着一个屏幕开花的千元手机的中年男人。
总是有用不完的劲儿,一股不服输的气。
让人至今难忘。
那是我从大学毕业后第一次参加工作,听到了格局这两个字。
后来听了老板的经历,更是让人刮目相看。
我对他拥有的财富和地位一点也不羡慕,少年意气,觉得什么都可以去挣。
但是对他曾经落魄到住桥洞,摆摊推销,但一直没有放弃,从无到有的经历很敬佩。
一个人的格局如何,往往会让人生的结局迥然不同。
我们也会见到很多人,有着一点点的成就马上自我标榜,不可一世。
或者借助祖辈积德,含着金勺子出生,以为世界都是自己挣来的一样。
为人父之后,面对眼前的孩子,也就常会想。
格局是什么?
又该如何教育孩子,让他能够拥有格局?
有一句话是,格局决定结局。
有一个朋友,跟我们聚会时总是愁眉苦脸。
抱怨生活的不如意,但是每次散了之后,他就会我行我素,照旧是去打牌。
他当年是211重点大学毕业,在一家小公司做了中层领导,所以一直觉得郁郁不得志。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管着这三五个人,拿着这七八千的工资,一眼就看到了头。
下班后就是约人打牌,玩的不知天昏地暗。
刚开始的时候他抱怨时,大家还响应一下,但是时间久了,也没有人理会了。
而他也在温水煮青蛙的模式下丧失斗志,还谈什么奋斗。
如今十年过去了,他还是那个奔走于牌局之间抱怨的他。
但是身边的人早已各奔前程了。
一个人如果总是固步自封的抱怨人生,最后朋友都会越来越少。
因为层次不同,不相为谋。
我认识一个做自媒体的朋友,她毕业于一所非常普通的师范学校,但是凭着努力当了一名中学老师。
因为长得不错,教学也好,于是就常常被校长拉出去应酬陪酒。
只要教育局的领导一来,就要作陪,学校拉项目就要醉酒。
而且评优评先更要给上面的人送礼,巴结领导。
她是家里的长女,父母是按照儿子养的,性格非常要强,觉得自己的人生不能这样。
所以她决定离职。
当时父母听到了这个决定就威胁她说,只要离职就断绝关系。
所有的亲戚和朋友都来劝她留下,谁会傻到将自己的国家饭碗砸掉,毕竟这么多人都挤破脑袋想进都没门。
可最后她还是一纸书信辞职了。
当然,她知道自己读过足够的书,能写能说,先去外边做一个文案也比在这学校过这样的日子强。
结果,她赶上了自媒体大潮,用自己的才华谱写自己的人生。
如今她已经年入近百万,用自己的努力,让自己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用她的话说就是:过一种“配得上自己的人生。”
格局这个东西,就是这样。
我们摸不着,但是却实实在在存在。
你倘若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自己给自己建造一座监狱把自己锁住。
那你的人生就注定在挣扎和不满中度过。
当我们养育着我们的孩子。
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天为了工作而卑躬屈膝,阿谀奉承。
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有意义的人生。
如今很多的孩子,长大之后就说“没意思!”
好像什么都“没意思“
那是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其实很多父母也是如此,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意思。
在工作上找不到意义,因为仅仅把它作为谋生的工具,而不是自己内心所喜爱的。
而在家里也忽视身边人,还常常不高兴发脾气,伤害自己最亲的人。
龙应台在写给儿子的信里说“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值得父母们深思。
我们养育着的孩子,将来会是什么样子的?
常常受着父母的影响。
因为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本身的格局会影响到孩子。
如果父母把养育孩子的目的定为考高分,读名校、挣大钱、买大房子、光宗耀祖。
那么孩子的学习动力和压力也就停留在这个层面上。
这也是很多孩子不愿意努力的原因。
很多父母发现孩子到了中学之后就提不起学习的劲。
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大致都懂事了,知道家里的情况,受着父母的影响,形成了三观。
如果从小父母就用物质的目标来激励孩子努力。
鼓励孩子考高分,进名校。
然后呢?
然后找一份好工作,成家立业,结婚生子。
孩子问,再然后呢?
估计很多父母都答不上来。
当孩子懂事之后就发现,自己不努力也能得到这些啊。
还读个球,不如好好玩玩。
所以说,父母的养育理念和行为会影响孩子的格局。
为人父母,要记得常常拾掇一下自己。
不仅仅是买衣服、包包、好车……
而是要常常反思一下自己在孩子面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
就好比我们家,每次吃饭时候,掉落在碗边的饭粒,儿子都想去捡起来吃掉。
这个习惯孩子妈很不高兴,说这不卫生。
而且每次看到水龙头没关紧,他会去赶紧关掉,说浪费水。
我们也没有刻意去教。
小小的孩子怎么会这样呢?
完全是受了我的影响。
而我呢?
也是受了父母的影响。
节俭的习惯,在每天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跨代传递了下来。
培养孩子的格局,还得父母在生活中给孩子树立榜样。
大度一点,人生很长,世界很大,斤斤计较的父母养不出胸襟宽阔的孩子。
担当一点,吃点亏也不错。这样的人往往有更多的朋友,因为有舍才有得。
真诚一点,错了又何妨,擦干泪从头再来。
有点使命感,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也不是为了混日子。
总得找一点伟大一点的事来做。
说实话,为人父母,最伟大的一件事就是——“好好的栽培自己的孩子”
还有比这事更重要的吗?
一个人不能停止学习脚步,因为你得提升自己,拥有格局。
做了父母更是如此。
陪孩子一起,多读一点书,读点无用的书。
梁文道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努力提升自己的格局,养一个有格局的孩子。
父母有格局,孩子就能看到更远的地方,有更宽广的胸怀,有更厚重的理想。
“格局”似乎是一个只可意会却很难言传其内涵的词,然而在18年为人母的岁月里,我始终被吸引着去探究其背后隐含着的真实和能量。
我所理解的父母的格局是,有高度的视野、有广度的胸怀、有厚度的理想,代表了三个维度,即高度、广度和深度。
视野需要我们攀上高山,然后把肩膀让给孩子,让孩子们看到更远的地方。
胸怀,即包容,越有广度的包容,一个人就越少封闭,越少自私。它能带给孩子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世界观影响思想,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沉淀为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理想,也就是抱负。理想很薄时,就像近视眼,只能看到眼前;而有厚度的理想会带给孩子大的抱负,让他们不只看到眼前,还可以看到海洋、看到天空、看到山川。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对孩子少有捆绑,用自己的肩膀把他们托向天空,让他们看到更远的地方,有更宽广的胸怀,有更厚重的理想。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心、追求、命运都会为之改变。
如何才能有视野、胸怀、理想,除了学校知识的学习,闲暇时间“喂”给孩子什么尤为重要。一闲暇教育,不仅能影响孩子的早期情商建设,还能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具有鲜明个性,拥有丰富精神内涵,具有独立思维,并对他人和社会抱有良好责任心的人,从而打造让孩子赢得未来的“软”实力。
闲暇教育的雏形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的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然后风靡至其他西方国家,旨在让父母和学校利用闲暇时间去丰富孩子在课堂之外的生活,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培养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各种技能。父母便是闲暇教育的重要推动者和实践者,甚至其触角比学校提供的社会实践来得更细致,力度更大。
在养育两个儿子的过程中,我按照孩子的生长进程,为他们设计出每天的闲暇活动和内容。比如,按照不同的年龄段来选择适合他们的读、写、听、绘、游戏、体育和文娱的各项活动。通过丰富孩子的日常生活来提升他们内在的素养,扩展他们的心胸与情怀。另外,培养心胸和情怀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认知自己,去发现激励自己的成长目标,学会更好地管理自己。
围绕孩子稳定的兴趣和特长,与孩子一起规划出一个比较长期的课余和周末的兴趣项目。通过对个人爱好的追求,发展出鲜明的人格魅力和个性,并帮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和挑战自我的能力,为培养一个具有丰富情趣和高尚精神的人打下“软”实力基础。
围绕着孩子的自我性格和对外部世界的敏感度,为长、短假期规划出一系列有规律、有侧重的闲暇活动和内容,其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带领孩子走出家庭,走出自我,去勇敢探索未知,去接触不同文化中的人、事、物,去参与各类社会化的活动。因为想要孩子成为一个拥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参与度的人,就必须先帮助他们建立起对社会和人类的一种大爱和责任心。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散发出大智慧的领袖力量,才能立下远大志向,去改变自己,从而改变世界。
成长型思维:从小培养孩子的格局观
很多家长认为影响孩子一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智力水平,但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安琪拉.达克沃斯提出,决定儿童在校期间表现及未来职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坚毅(grit);而培养坚毅品格的关键,在于培养儿童的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mindset)。
成长型思维模式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维克提出。德维克教授认为,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智力和能力是可变的,他们相信后天的学习能带来成长和提升,并且会为此而投入努力。相反,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智力和能力是与生俱来、不可更改的,学习只是检测天赋水准的“考验”。“天赋”不足的人,即便努力也不会带来改变。因此,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从小就有格局观,因为他明白努力能够带来巨大的改变,从而不断地精进自己。
如何培养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研究发现,其实孩子们在刚出生时都具有很强的成长型思维,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成长型的比例越来越低。德维克教授认为这种思维模式的改变,与家长和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对孩子的反馈有关。对此,德维克教授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1、“成长式”夸奖孩子
夸奖孩子时,很多家长都爱说“你真聪明”这种话,这会让孩子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聪明”。因此,下一次当孩子取得成就时,比如数学考试进步、运动会表现出色等,家长更应该关注孩子在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努力、策略和勇气等特质,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很喜欢他跑步时的坚持、以及努力克服数学难题时认真的样子等等。用成长式的眼光去夸奖,才能引导孩子面向未来,不断提高自我。
2、鼓励坚持与挑战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坚持良好习惯,并勇于攻克有挑战性的任务。脑神经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当孩子在自己的舒适区外探索、并持之以恒地练习一项技能时,他们的神经元细胞之间就会建立更多的联结,而这些联结就是孩子能力提升的生理基础。
3、积极地看待挫折
成长型思维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更加看重自己在一段经历中能够学到什么。因此,家长要教会孩子积极地看待挫折,把每一次挫折都当成一次成长的机会。先把挫折“去妖魔化”,告诉孩子“遇到挫折、经历失败都很正常,没什么大不了,克服它就是一种进步”。然后,陪孩子一起看清挫折或失败的原因,从中吸取养分。
以上就是对培养成长型思维孩子的几点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end—
相信《设计人生格局让孩子走的更远》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让幼儿园安静的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