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爱可能变成变成无微不至的伤害

01-12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家长与教师之间要互相协助,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家长的爱可能变成变成无微不至的伤害”,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天鹅湖的一个小岛上。它们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

岛上住着老渔夫和他的妻子,见到这群天外来客,非常高兴,拿出喂鸡的饲料和打来的小鱼精心喂养天鹅。冬天来了,这群天鹅竟然没有继续南飞。湖面封冻,它们无法获取食物,老夫妇就敞开茅屋让它们在屋子里取暖并给它们喂食,直到第二年春天湖面解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年冬天,这对老夫妇都这样奉献着他们的爱心。终于有一年,他们老了,离开了小岛,天鹅也从此消失了。可它们不是飞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冻期间饿死了。

故事中渔夫夫妇像爱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天鹅百般呵护,管吃管住,而且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奉献着爱心,人们不禁要感叹了:“多好的一对夫妇,多么幸运的天鹅!”然而,天鹅悲惨的结局又告诉我们,正是渔夫夫妇这种过分的爱,使天鹅沉溺在悠闲安逸的生活中,养成了惰性,丧失了生活的本能和生存的基础,无法再适应环境,最终被变化了的环境所吞没!

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父母一辈子都在为子女营造舒适安逸的爱之窝啊!孩子小时,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要星星不敢给月亮,不让孩子干一点点家务活、吃一点点苦、受一点点累,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老爷生活;孩子大了,又要忙着给他们谋个旱涝保收日不晒雨不淋的好职业,还想着要给他们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哪怕自己为此吃尽苦受尽累也心甘情愿……

这就是典型的“渔夫夫妇”式的父母和他们博大无私的爱!然而,想想天鹅的结局,我们还能对这爱肃然起敬吗?其实,这种“无微不至”的爱,这种一味营造舒适安逸的爱,恰是人生的“陷阱”。陷入此“阱”的人,除了依赖和惰性,他们一无所有。一旦生活中出现“湖面封冻”,他们的结局绝不会比天鹅好到哪里去。m.YJs21.COM

人们固然需要爱,但是,当这爱变异为一种安乐的馈赠、一种包办一切的呵护时,它就不再是爱,而成了一把能置人于死地的温柔的刀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家庭作业莫变成“家长作业”


近日,高女士向笔者抱怨,学校给自己一年级的女儿布置的手工作业孩子根本无法完成,都是自己“代理”的,家庭作业变成了“家长作业”,孩子从“主角”变成了“配角”。笔者认为,造成学生家庭作业角色错位的原因无非来自教师和家长两个方面。

对于教师而言,为了让学生学习和巩固更多知识,就布置各种各样的家庭作业,有的作业超越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能力,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家长的负担。所以我们就会经常看到孩子查资料,完成手工作品和手抄报,完全失去了教师布置作业的本来意义,也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事实上,教师布置家庭作业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科学地布置作业必须成为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过多过难的家庭作业,只会让孩子感到压力重重,过早失去学习兴趣。

对于家长而言,关心和重视孩子的学习是理所应当的,但关心的方式和方法值得探究。小学生的意志力和自觉性本身较差,面对有难度的家庭作业会产生抵触心理,家长应该巧妙地进行引导,千万不要完全代劳,否则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就很难再改变,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无从谈起。还有一种家长,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太满,觉得陪孩子一起思考、一起动手费时费力,就把不满情绪发泄在老师布置的作业上,为了图省事干脆代劳。

在面对孩子的家庭作业上,学校和家长其实是殊途同归,大家都是为了孩子,老师是为了让家长参与到教育孩子当中,家长是为了让老师更好地给孩子传授知识。其实对孩子的教育,家长和老师一个都不能少,孩子在学校学习知识,在家学习的是父母好的习惯和做人方式。想让家庭作业变得更加科学合理,我们更需要的是为了孩子的发展而进行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配合!

让学生的阅读变成“悦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有人也说,阅读是人的第一需要。

但对于一个教师来说,阅读就是教师教书生涯的必修课,阅读就是加快教师成长的“加速器”。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所以,我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立足课堂,联系课外,努力想方设法让我所教的学生喜欢上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逐步在阅读氛围中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收获,进而养成长期良好的阅读习惯。

那么,如何培养和研究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一贯坚持的做法是这样的:

1

坚持课内外相结合的阅读原则

在这一方面,我十分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撷取书中重要的语句在上面勾画勾画、有疑问的地方在上面用波浪线标注、遇到陌生的字圈住并及时查字典就地“消化”、优美的句段留心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以便在写作文时灵活及时地运用、走进文本想象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作者交流自己的读书故事……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于是,我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找来笔和笔记本,在上面认真地做以记录,写出阅读后的感悟,即就是读后感,可以是三言两语,也可以是一个片段,“学而不思则罔”,要边读边想,读有所思,思有所得。

2

跟近时代发展,选择优秀的课外读物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用“互联网+”来改变社会,我是语文教师,就尝试“阅读+”的策略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假期里,我尽知所言,一再提倡学生与时俱进,不光阅读老师推荐的优秀读物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家在父母的指导下留心收听收看新闻节目,鼓励学生争取所能,通过父母互联网微信文本材料的阅读,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动态,了解社会发展现状。

3

尽力为学生创设和营造课外阅读氛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强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然而,事与愿违。

当下,互联网的冲击,学生的眼睛驻足最多的莫过于QQ、微信、微博,仿佛人人可以做足不出户便能知行合一的最高载体,对于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却并非易事。

所以,教师要想一切方法,尽一切力量,为学生提供场面发力的阅读环境,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我结合班级文化建设,教室里置放了图书柜,学生也积极响应,自发建立起书报角,语文老师可开设有一定存在价值的课外阅读展示墙。大力倡导班级学生“奉献在班级,阅读不放弃”的主题思想,督促和动员学生为班级书报角捐赠书籍和报纸,并让学生在书里附上自己制作精美的书签,在报纸上签上自己思考后的一句美言佳句,每学期结束时学生可以拿回各自捐赠的书报,开学又捐出另外从各处收集来的书报,让这些书报在学生中流动传阅,互动交流,取得收获。

4

找寻和推荐学生喜欢的课外读物

用书香浸润学生心田,让阅读促进学生成长。我认为,如果我们说课内阅读是国宴,那么课外阅读就是地方美食。

苏霍姆林斯基还说“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应从孩子的需求出发。”

有人曾经统计,一个人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占总知识的70%,有选择的课外阅读对学生来说是最好的“补课”,它对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学生由阅读一本书到阅读四五本书,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成倍增加,阅读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相应提升。这些从根本上弥补了学生没有阅读时间、缺乏阅读资源的缺憾,为学生的课外空间打开了阅读世界。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读书还可美容,有人曾这样问清华大学附小校长窦桂梅:“你怎么总是如此精神?”窦桂梅骄傲地介绍起自己的美容经验就是读书,著名作家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

读书是一场而漫长的“造心”工程,读书是一个人最好的修炼方式,它是通过影响心灵而让生命的存在变得丰富而深刻。可见,阅读就是如一塘池水有了流通而变得有激情有活力,没有阅读的人生是不幸的,没有阅读的时间是可悲的。阅读不要急功近利,静待花开。

西方有些教育家甚至把阅读的重要性放在学校教育之上。阅读是教育的重要基石,阅读是积累渐进的技能,阅读是有魅力的,阅读是有收益的。所以,我们要努力让阅读和吃饭一样每天离不了,成为一种习惯延续下去、传承下来。

用心将孩子的特点变成特长


导读:我们要学会接受孩子的独特之处,永远不要拿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给孩子更多的尊重和信任,不要将孩子的特点看成缺点;多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用心将孩子的特点变成特长。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一样的,他们光着身子、哇哇大哭、不会说话、不会写字。可长大后,他们有的成了管理者、科学家,有的却成了民工、流浪汉。这和孩子的智商没有直接关系,也不仅仅取决于孩子的家境,后天的受教育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人生走向。

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很早就指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家教的错误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不能指望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清洗不掉的。”这种说法似乎有一点夸张,但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确实有必要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常识,一些育儿的窍门,避免犯不必要的错误,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孩子啃手指甲的心理暗示

案例一:lucy已经四周岁了,最近让妈妈极为苦恼的是,她老爱啃手指甲,妈妈为此采取过诸多措施,如:带手套、抹药水、转移注意力等,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弄的lucy对妈妈也很不友好。

看到孩子啃手指甲,很多家长不是无奈就是愤怒。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出生后第一年称为“口腔期”,并指出吸吮是孩子的一种本能,是孩子用嘴对手的一种探索行为,说明孩子支配行动的能力达到了手、口动作相互协调的智力水平。此外,这一行为对稳定孩子的情绪有很大作用,但如果3岁以上的孩子仍在吃手,就得在身体发育或心理发展方面找原因了。

孩子体内缺少微量元素如锌、铁等,会引起异食癖,诱发吃手;压力过大或缺乏安全感时,可能通过吃手来降低焦虑,放松心情;孩子感觉无聊、或好奇心和模仿心理促使,也容易养成吃手的嗜好。

家长如果强硬制止孩子吃手,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阴影,长大后容易焦虑、发脾气,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家长可通过检查微量元素、多陪伴孩子,留意孩子心理需要,了解吃手的动机,帮助孩子进行纠正,让他与“吃手”说再见。

8岁以下儿童“拿东西”不算偷

案例二:chris今年上小学一年级,最近老是郁郁寡欢的样子,不愿意上学了,也不和妈妈讲和小朋友们的事情了。经妈妈一再追问才知道,chris在课堂上拿了邻桌的PSP游戏机,被老师和同学们称为“小偷”!

事实上8岁以下儿童尚未有分清自己和别人东西的能力,由于意识不清,出现“拿东西”情况很正常,这是儿童生理发展水平决定的。chris拿邻桌同学的P2P游戏机,可能只是出于好奇,想拿着玩一下,并没有占为己有的意思。因此对于孩子偶然“偷”走别人东西的做法,老师不能小题大做,过早给孩子贴上“小偷”标签。在众人面前道歉会使孩子失去自尊心,产生自卑心理,严重的有可能患上“社交恐怖症”、“上学恐惧症”,有的甚至还会发展成为不良行为,影响孩子一生。

保护孩子自尊心尤为重要。比如老师应私下找孩子谈话,和孩子讲道理,引导孩子把东西还给失主,并进行适当沟通,不要与孩子的品德挂钩;家长也要作心理辅导,了解孩子拿别人东西的动机是什么,可通过减少孩子开支,让孩子自己用零花钱赔偿等方法,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意识到这种行为的不正确性,下次要避免等等。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学会接受孩子的独特之处,永远不要拿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给孩子更多的尊重和信任,不要将孩子的特点看成缺点;多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用心将孩子的特点变成特长,做个快乐的父母吧!

不如把孩子变成财富


给孩子留下什么?即使是世界上最吝啬的父母,最喜欢琢磨的往往也是这个问题。给孩子留下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着实不好回答。

人们一般最先想到的答案是金钱,但这却可能是最不靠谱的答案了。给孩子留下一些东西,本意是为了让孩子更幸福。如果把财富留给不会支配它的孩子,可能不但毁了财富,还会毁了孩子。

留给她快乐的童年

一位老师问孩子心中的小康社会是什么样,一个孩子说:“我希望自己有一个大房子,但门很小,只有我一个人能钻进去,爸爸妈妈都钻不进去。”一个孩子说:“我想发明一种药,让我妈吃了光说好话不说坏话。”一个孩子说:“我想发明一种隐身术,藏在父母身边听他们怎么说我。”还有的孩子说:“我买了床不搁家里放在树上,省着他们一天到晚唠叨我。”

孩子心中的好日子不是有多少钱,而是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空间。孩子的精力被繁重的学习、兴趣班占据,没时间阅读、运动、亲近自然,这些都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必定对其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现在,虽然爸爸妈妈节假日愿意带孩子出去了,但是人去心没去。爸爸拿着手机不停地打,妈妈把旅游变成了购物,孩子跟着什么也看不到。三个人上山爬几步照一张相,回家就看这张笑得挺好、那张闭眼了,大自然什么样全忘了。

孩子脑子里的东西都是看来、听来、做来的,大自然会给孩子很多的智慧。爸爸妈妈们,珍惜孩子的童年吧,让他把该玩的玩了、该看的看了、该走的路走了。

留给她学习的动力

现在的孩子,学习好像都是给家长学习。高考完,一位家长问孩子:“今天考得怎么样?”孩子说:“都给你写出来了。”

孩子们为什么不爱学习?就是因为他没有找到目标。有梦想才有可能成功。

其实考大学只是一个过程。在孩子小的时候要多带孩子到社会生活中了解各种职业,或者在和亲戚朋友见面时认真地给孩子介绍对方的职业,让孩子了解某个职业到底是干什么的,或许孩子就会对某个职业感兴趣。孩子思考得越早,了解得就越具体,目标就会越明确。

留给她满满的成就感

为什么孩子离家出走?为什么迷恋网吧?就是爸爸妈妈老是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较,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沙子,人家的孩子是金子。

很多人都说,全世界只有中国的孩子学习最刻苦、成绩最优秀,可中国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满意度最差。因为中国的家长不为孩子得到的而欢呼,却为失去的而遗憾。

今天孩子成长的路上缺的不是老师,是观众。谁为孩子鼓掌喝彩?都在挑孩子的毛病。这样比来比去,孩子的潜能就会被压制。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而潜能的发挥是需要机会的。爸爸妈妈要学会用语言激励孩子,把孩子“行”的地方找出来,这样他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与其给孩子留下财富,不如把孩子变成财富。变成财富的孩子,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只要给孩子留下了快乐的童年、学习的动力、满满的成就感,他就什么都不会缺。

财富本来属于全社会,又何必一定要留给孩子?只有那些学会了正确看待和处理财富,并且能用财富来反馈社会的孩子,才配拥有财富。

教育好下一代,使他们担当得起财富,才是这个时代父母的责任。

喜欢《家长的爱可能变成变成无微不至的伤害》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爱的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