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人知的几个育儿真相

02-03

家园共育讲究的是快乐专递,开心学习!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不为人知的几个育儿真相”,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真相一:无条件接纳孩子并不是指“我的孩子是最棒的”,而是指“我的孩子就是这样的”。

当我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也会不自觉地有一种“我的孩子是最棒的”思想。因为——孩子是我和先生的“爱情结晶”,是我们“精心培育”的结果,只要是有点“自信”的家长,都会认为“我的孩子是最棒的”。

但是,渐渐地,我就发觉这个思想是不合理的。在当今条件下,谁家的孩子不是“爱情结晶”?谁家的孩子不是“精心培育”的结果?你的孩子是最棒的,那别人的孩子呢?难道大家都是“屈居”你家孩子之后吗?

自从小宝出生后,“我的孩子是最棒的”这个论断愈发被我认为是不合理的。我认为,这个论断的真实作用只是鼓励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信心的家长重新燃起对孩子的信心。父母对孩子的称赞也少用“你是最棒的”,而是要说:“你在妈妈心里是最棒的”“你今天这么做,你真棒!

“最棒”前面要有限定的范围,不能让孩子觉得唯我最棒。“真棒”前面也要有具体的行为,不能让孩子没做什么就虚得称赞。

无条件接纳孩子的真实意思并不是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而是要客观地认识到孩子的个性特点,及与其他孩子的差异,接纳孩子的不足,接纳孩子的缺点,接纳孩子不完美的地方。

真相二:爱和自由并不是指“及时关注和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而是指“及时与孩子的情绪和想法有链接”YjS21.cOm

曾经有许多人在大呼:“一定要及时关注和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孩子只有满足了,才会付出”。因为孩子多可爱啊,多纯真啊,孩子的需求怎么能不满足呢。事实上,我现在明白了,被“爱和自由”观念击中的家长很多都是童年缺爱的,或者童年时期不是父母亲自养育,或者父母对自己的要求过于严格,内心缺少精神关爱,因此对于爱和自由有一种强烈的需求,并把这种强烈的需求投射到孩子的身上,认为孩子需要得到绝对的爱和自由。

想当年,我也曾一度这么做过,因为我也是一个童年时被要求较多的。但是,我渐渐地发现,关注和满足孩子太多,孩子反而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当你因客观原因不能关注和满足时,孩子的“情绪”就来了。要注意,这个情绪特别加了引号,是因为这个“情绪”其实可以不产生,而关注和满足太多的孩子却产生了。

同样的摔倒,大女儿小时候摔倒时轻哭一声,我就会很敏感,有时候会立刻去扶她。后来,我也发现,有几次她摔倒了并不疼,别人也去扶她了。但她会哭着说:“我只要妈妈扶。”哪怕我正在做其他事情一时走不开,这也可能成为她痛哭的理由。

当小女儿摔倒而哭的时候,我不再敏感。有时候,即使我手上没有事情做,我也按兵不动。结果我观察到,有时候,哭了一会的小女儿会东看西看周围有没有人,如果有人,她会寻求其他人的帮助;如果没人,她会自己爬起来,然后擦擦眼泪,继续玩去了。

可见,爱和自由的真谛是父母把孩子当成人格平等的人,给孩子最大范围的自由。尽可能让孩子自由地探索、自由地游戏、自由地工作、自由地思考、自由地作选择。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让孩子“自由”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需要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自己去体验的生活,自己去承担的痛苦,也要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只有这样,孩子才有离开父母的真正自由。

真相三: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并不是指“孩子有问题时不用有所作为”,而是提“孩子有问题时,思想上不等待,行为上不强迫,情绪上不焦虑”

许多父母遇到孩子有问题时,就会焦虑,从而影响自己的情绪,进而影响与孩子相处时的质量。所以,有人提出了“要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但是,这并不是指对于孩子的问题不用作为。当然,如果把作为理解成行为上的作为也许是正确。但是,在心理支持上,家长绝对需要有所作为。

心理上的支持是指:当孩子有问题时,家长不焦虑,不把自己的情绪传染给孩子,即使孩子有焦虑,家长要学会调适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没有观察到的一些问题,从而引导孩子全面看待自我与问题。

真相四:为孩子的成长负责并不是指“家长要放弃自我去教育孩子”,而是指“家长要不断地成长自我,由自我的成长带动孩子的成长”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说,孩子的成长应该家长负责,而不是老师负责,是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其他人只不过是孩子生命长成过程当中的一个过客而已。

所以,越来越多的妈妈在选择全职带孩子,我也曾经全职带大女儿3年,才去创办太阳花绘本馆。我觉得静心陪伴孩子3年还是很有收获的。因为前3年是孩子自我意识成长的关键期,是孩子解除与妈妈精神共生状态的关键期。只有前3年的安全感培育得较好,后面孩子才会更加自由地离开父母去探索属于自己的人生。小宝出生时,我的绘本馆刚经营一年,不可能放弃,于是只能选择放弃大力发展绘本馆,维持绘本馆,兼顾小宝的策略。事实初步显现,小宝的发展并不比当年姐姐的发展差。今年暑假,在小宝1岁半时,我筹备了儿童之家,这样不仅可以兼顾小宝,而且有了一个更好的儿童交往环境,当然,我自己也有了事业发展的新起点,而这些是用金钱无法购买来的。

有些妈妈只听到妈妈亲自带孩子很好,却不知道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需求,结果却让自己成了孩子发展的拌脚石。有些妈妈在全职多年后很难再进入职场,于是乎被动地选择呆在家里,并把全职的原因一味地推到孩子身上,这会更加严重地伤害孩子的心理。

事实上,作为妈妈必须意识到,孩子最需要妈妈的仅仅是前3年,3岁后,孩子的同伴交往需求增加,孩子更需要一个榜样和人生导师,而不是一个监督者,一个包办者。所以,作为妈妈及时退出孩子的视线,让其他人进入孩子的视线非常重要。

因此,发展和完善自己,让自己不断地成长是每一位父母必须修炼的。只有自己发展好了,才有可能以更好的心态和状态去陪伴孩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孩子不为人知的潜能 你知道吗?


英国一个名叫艾瑞斯.格瑞斯.哈姆肖(IrisGraceHalmshaw)的三岁小姑娘去年被诊断出患有自闭症,医生建议她可以尝试艺术治疗。于是小艾瑞斯开始用画笔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出乎意料的是她的画在艺术界引起不少轰动,作品拍卖售价竟高达800多英镑(约人民币7700元)。其实,每个宝宝都像小超人,在平凡的外表下有着不为人知的潜能,家长千万不要忽视了。你要相信,每个宝宝都有属于他自己的“超能力”,只是很容易被“粗心”的我们忽视了。家长不妨细心观察,找到宝宝的潜能与爱好。

一、潜在能力的15种表现

1、语言才能:善于用语言描述所听到的各种声响;常给孩子朗读的故事,要是你更换了里面的某个词,孩子就会说读错了,并加以纠正;喜欢对人讲故事,而且讲得绘声绘色。

2、音乐才能:喜欢伴随乐器的弹奏演唱;喜欢倾听各种乐器发出的声响,并能根据声响准确地判断出是什么乐器;能准确地记忆诗歌和电视里经常播放的乐曲。

3、社交才能:善于观察父母的心情,领会父母的忧与乐;落落大方,动作优雅懂礼貌;看见生人时会说“他好像某某人”之类的话。

4、想象能力:善于辨别方向,极少迷路;乘车时,对经过的站名或路标记得清清楚楚,并向你提起什么时候曾经来过这相地方;喜欢东写西画,形象逼真地勾勒各种物体。

5、运动智能:喜欢自己动手,很多东西一学就会;喜欢东写西画,形象逼真地勾勒各种物体。

二、怎么发展宝宝的这些潜能

1、语言才能:

讲故事

妈妈每天晚上给宝宝睡前讲故事,故事、素材的积累能够让宝宝不断地观察学习,积累词汇;宝宝年纪稍长,就可以鼓励他跟你讲故事,比如复述今天老师讲的白雪公主故事,或者几天前妈妈说的那个小红帽故事。

演讲

家长不但要鼓励孩子多说,而且还应该对孩子说话的内容给予引导。比如家长给孩子一个小主题,让孩子自由发挥随意演讲,或者说说他认为有趣的事,说完后家长可以给他一些指导意见,宝宝锻炼了口才,同时也建立了自信。

2、音乐才能:

用孩子懂的方式传递音乐

对小宝宝,妈妈可以哼着歌或者放着轻柔的音乐,帮宝宝做个轻抚按摩;对大宝宝,妈妈可以带领他跟着节奏拍手、踏脚或敲奏小乐器,感应音乐的拍子;或者拿着纱巾,舞出旋律的高低,甚至亲子间的传球,都可在感应乐曲中传递音乐的美好。

玩音乐,不分形式

家长可以让宝宝试着敲打锅碗瓢盆,制造出音色高低不同的声响。用塑料调羹敲出些柔和的“叮叮”声,或是用木制的勺子敲打出“嗵嗵”的声音。挑选一些宝宝平常喜欢的童谣或是歌曲,一边唱一边用手边的小道具来增加特殊的音响效果,用铁锅和铲子敲打出相应的节奏。

3、社交才能:

多让孩子与人相处

幼儿园是个扩大宝宝圈子、学习人际交往的最好平台,家长也可以多带宝宝去公园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宝宝在玩乐的过程中学习和陌生人相识、相处的人际技能。

在游戏中让宝宝学会角色转换

和宝宝玩角色扮演游戏,让他“真实”地感受到不同角色有着不同的想法,学会逐渐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比如妈妈拒绝分享玩具,可以让宝宝感受到“被拒绝很受伤”的心理感受。

4、丰富想象力:

制作手工艺品

提供一些废旧的材料,比如彩纸、纸盒、纽扣等等,鼓励宝宝自己用这些材料动手制作一些生动有趣的手工作品:比如用酸奶盒子做成小汽车、用糖纸和橡皮筋做成娃娃裙子等等。创造的过程能够激发宝宝潜在的想象力。

5、运动智能:

和孩子玩平衡游戏

用纸牌或者铅笔搭金三角结构,或者用空矿泉水瓶逐个搭高,有时候和宝宝一起玩单脚投掷纸团的游戏,这些能够很好地锻炼宝宝的平衡感和肢体的协调运动。

鼓励孩子拆装东西

宝宝是个小破坏家,但是如果家长能够引导宝宝将拆散的东西重新组装起来,比如小汽车或者一些小型电器拆了重装,能够很好地锻炼宝宝的动手能力。

每个厌学孩子的背后,都有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孩子为什么会厌学?这是家长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大人们总是认为学生时代是孩子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也许是自身抱着对学生时代的怀念之情才会把这种想法寄托在孩子身上,但是你知道孩子厌学背后的原因吗?

1、他应该一直优秀

“老师,这几天我都要崩溃了,我感觉我活不下去了……”之后,是长达五分钟的嚎啕大哭。

这是一位初二男孩儿的妈妈,因为用尽各种招数也无法让孩子用心去学习而感到绝望。现在每天伴随她的,是和孩子不断的冷战和争吵。

其实,这个男孩之前挺乖的,小学的时候一直特别听话,学习认真,成绩名列前茅,一直是家长的骄傲,并如愿以偿的考上了当地的重点初中。可是上了初中以后,情况变了,孩子成绩只能排到中游。

家长急了,以前一个总拿第一的孩子怎么能这样,他应该一直优秀的!

于是各种方法轮流上演:报班、讲道理、下任务、看着……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反而越来越僵。

妈妈突然发现,不知不觉中自己居然和孩子正常说一句话都难,别提管孩子了!

我们往往会有一种惯性思维,优秀的孩子必需一直名列前茅,熟不知孩子年级越高竞争就越大,对孩子不恰当的期望往往会把孩子逼向相反的方向。

对于厌学的孩子来说,厌的可能不是学,是被别人逼着去学!

2、教育孩子永远绕不开“关系”

作为家长,教育孩子的第一要素是什么?

可能这个问题会让很多人心生疑惑,也可能引起争议。在我看来,教育孩子的第一要素绝对是关系。如果你连和孩子的关系都处理不好,那么你说什么他都不会听,又谈什么教育孩子呢?

就拿孩子厌学这件事来说,每个厌学孩子背后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痛苦,但他会告诉你吗?绝大多数孩子不会!因为他认为你不理解他,说了也是白说,还有可能招来一通臭骂。但是要解决孩子厌学的问题,了解孩子厌学真正原因是最重要的一环,你理解不了,就永远难以解决这个问题。

我曾遇到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初二的女孩儿早晨起来突然说不想去上学了,情绪很激动,而之前一点征兆都没有。家长又是劝又是骂还把老师请到了家里就是不管用,最后得知孩子不想去学校的原因是和她最好的朋友闹矛盾了,躲在家里不敢去面对。最后请她的小伙伴帮忙发了一条信息:“你来上学吧,想你了”!这孩子第二天早早就起来自己惦记着要去上学。事情简单的出乎家长的意料!

所以说,作为家长,能让你的孩子凡事都愿意和你说绝对是件幸运的事。我们都知道要人情往来互相尊重维系关系,到了孩子这里似乎把这个道理全忘了。你的孩子是孩子不错,他也是个独立的人,七情六欲样样不少。

所以说,像对待成人一样尊重你的孩子,获得他的认同,你讲给他的道理他才会听。

3、别不信,每个孩子都想学习出色

可能你会疑惑了,我尊重孩子他乱来怎么办,我不能看他不学习也不闻不问吧。

尊重孩子不是纵容孩子,也不是不能管教孩子,而是更加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现在的孩子,物质上基本不缺,反而精神世界比较匮乏。这也是那么多孩子疯狂迷恋网络的原因之一。而很多家长忽略孩子感受严格管孩子的一个让人无奈的逻辑就是:我不管他他指定会变坏!

你仔细回忆一下,孩子小的时候会不会一放学回家啥也顾不上兴奋的和你说妈妈我今天考了100分!你再回忆一下你所见到的成绩出色的不出色的孩子取得进步时候的眼神,绝对会满是喜悦、明亮很多!每个孩子都享受获得成就感的喜悦,也都生来就有学习的需要,可是第一名只有一人,能被称之为优秀的总是少部分,这时候孩子怎么办?迷茫的失望的绝望的坚持的都有,周围的的人还一个劲唠叨他指责他逼迫他,就是没人理解他,再大的热情也会消磨掉!

所以,换换你的思维吧,你的孩子他想要学习出色。你看不到这一点,只是因为他已经习惯了无能为力。

4、对自己比对孩子好点的家长,更容易养出优秀的孩子

孩子是上天给予每个家庭最好的礼物,但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承受这份礼物带来的变化。

孩子的来临,让一切都变了,夫妻间曾经投注给彼此的目光,都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关于孩子的事情,总会被提到第一位。在一个家庭里,亲子关系往往会取代夫妻关系成为第一关系。你会发现,之前频繁联系的朋友、闺蜜渐渐很少联系;恩爱的夫妻,给对方的关注渐渐减少(这里是指程度上的变化,而非绝对变化),大家都在忙着照顾孩子。不知不觉中,孩子就成为一个家庭核心中的核心了。

这个时候,孩子成为了你生命中最重要的的一部分,你的精神寄托全转移到孩子身上了。

这时候你可以想象一下孩子背负的压力有多大?我曾和同事讨论一个话题:“是否越是全职妈妈的家庭,孩子越容易叛逆、厌学”。我一直持有肯定态度,因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妈妈所有的寄托和希望都压在了孩子身上。孩子出问题了她会感觉自己一无所有了,因此她会拼命地把孩子的一言一行攥在手里,拼命地对孩子好,以便让自己更有安全感。

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于是孩子自己也想要学习出色。可是当孩子发现他用尽所有力气也达不到家长要求的时候,他会怎么做呢?逃!逃离这种难以忍受的精神压力!于是你看到了孩子各种令你不满意的表现。可是这个时候想要处理问题已经不是那么容易了!

所以说,家长对自己好一点,有自己的生活和喜好追求,对孩子的寄托就好少一点。而孩子也多了一点自由的空间。这点空间会让他出于自己的喜好去学习而不必背负太沉重的负担,他更容易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5、如何帮助厌学的孩子

第一、正视自己的教育。可能从来都不会有人和你讲这一点,厌学就厌学,讲这个干吗?曾经有一个学生,他退学的原因是,学习经济管理根本就不是他想要的。他高考填志愿想学历史的时候被所有人嘲笑,说脑子进水才会学历史。后来这个同学尽管经济学得很好还是要求退学。事实上,每年考上大学又退学的孩子很多。如果愿意,你可以再问问周边的朋友,学习专业和孩未来从事职业有多大关系?如果作为家长教育里只有成绩而没有考虑到孩子的精神需求,孩子厌学的问题你处理不了。

第二、找出孩子厌学的原因,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里不赘述。

第三、根据找出的具体原因解决问题。知道具体原因后问题往往就简单了,如果你感觉自己处理不了,可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课程,咨询相关专家,都可以让你快速处理问题。

第四、最核心的一点,还是要不断学习,开拓自己的视野。家长是最不好做的差事之一,我们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教育孩子,而也往往都是只有这一次。作为一个新手,不知不觉中会有很多不当的教育行为,而这些不当的教育行为往往都会酿成我们不愿见到的苦果,修复起来相当艰难。所以,保证自己能够做到合理的教育孩子,是避免各种问题的最佳途径。

为人父母必知的14个教育策略


1、享受孩子带来的快乐

成功的父母们深刻的感觉到伴随孩子成长带来的快乐。由于孩子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伟大,使我们变得更有理解力,使我们生活有了希望。所以,我们不要去抱怨自己的辛苦,而要用心去发现和享受孩子带来的快乐!

2、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教育者

0-6岁是孩子品质及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生命的最初两年,是与父母建立牢固情感纽带的关键期,是儿童未来心理成长并与他人建立信任和爱的关系的基础。所有关于生命知识的50%,是在生命的第一年学习的,生命的第二年,学习25%,这里的生命知识主要是指爱的能力和情感的发展。

3、培养儿童的灵性品质其重要性远远超过智力开发

灵是树,心智是果;灵是灯,心智是光。人的智力是灵性品质的反射。如果只注重技能的培养(如各种五花八门的早期智力开发兴趣班),而忽视儿童的精神品质的培养,只能是本末倒置,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的人格就会有缺陷,道德发展受到阻碍。

4、合理的管束

管束孩子是告诉他们行为的标准,即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去做,什么样的事情不能做。管束要有权威:当孩子可能要犯错误,我们不得不进行管束的时候,一定要有权威性。让孩子知道你是严肃的,而且你们提的要求是将伴随惩罚或奖赏的。合利地限制孩子可以培养孩子的纪律观念,当然,对孩子的管束必须是负责任的。而且要告诉孩子你提出要求的原因。和孩子的爸爸保持一致性:父母在管束孩子时保持一致,这样孩子可以建立统一的行为标准。即使对爸爸的管束有异议,也最好在以后孩子不在场时,再与他进行讨论。这样做,也可以树立起父母双方的权威性。不要惩罚得太多:不可从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要把孩子管好,上策就是对他好的表现进行奖励。

5、用积极鼓励的方法,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观

父母需要主动地将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教给孩子。以便于孩子在社会上成长。当然,在这方面,身教胜于言传,我们可以做孩子的好榜样。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不可以让孩子去做我们不愿意的事,也不可以自己做一套,让孩子去做另一套。只有我们以身作则,注重孩子价值观与礼貌的培养,才能教育出品德高尚的下一代。

高自我价值观的人具有三个“能力”:我有能力;我能与周围的人交往;我能随时随地为他人的幸福作出贡献。相信自己有学习和成长的潜能,发展出勇气、信仰、自信、信赖生活和他人等等品质。反之,低自我价值观是一种对自我的消极认识,自责、羞辱、愤怒、憎恨等毁灭性感觉始终伴随一生。

6、接纳、确认孩子的各种情绪(尤其是消极的)

当父母否认孩子的感觉时,孩子觉得他得不到理解。只有当孩子的情绪被接纳,他的感觉舒畅了,他的行为才会良好,因为孩子是生活在感觉的世界里。

倾听孩子的心声有经验的父母提出,通过说话来了解他们的感受,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方式。不论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大还是小,都要尽可能找时间立即去倾听他所说的话,而不要让孩子等你有了空闲时间再说。与孩子说话,为我们提供了一次了解和教导孩子的机会。立即倾听孩子的谈话,有助于赢得孩子的信任,这样孩子才愿意把所有的事都告诉我们。而对我们来讲,了解孩子头脑里想的是什么,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此,当孩子与我们谈话时,我们要尽可能地立即与他交谈。这样孩子就不会失望了,他可以感受到他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他也就会更多地把心里话告诉我们。

7、设立明确家规,定期召开家庭会议

孩子需要知道界限在哪里,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没有规则孩子反而没有安全感。家规不超过5条到6条,应适合于家里的特定需要,而且必须用肯定句来陈述,将家规贴出来。如果违反家规应明确相应的处罚措施。一旦建立,就应坚决执行,每隔一段时间,应对家规作调整和修补。定期召开家庭会议,使全家一起分享生命发展的过程,发展民主,相互尊重,享受爱的氛围。

8、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选择权

随着孩子的成长,给他越来越多的自由和控制自己生活的权力是很重要的。必须有意识地要求自己;甚至是克制自己的那种什么事都为孩子做的想法,来给孩子一些自由度。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表明我们信任和尊重孩子,孩子也会因此更加尊重我们,爱我们。

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选择权,通过提供选择,可以避免紧张气氛,给孩子提供做决定的实践机会。如“睡觉时间到了,你是要听昨天的故事呢,还是想听一个新的故事?”“你今天是想穿粉红色的上衣,还是蓝色的T恤?(如孩子两者都不选,父母可问:“是我帮你选,还是你自己选?”)做选择并让孩子负责任都是日常的行为,对于发展孩子的自我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

9、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儿童通过游戏学习

儿童通过接触具体的、仿真的与生活有关的东西学习,需要与同伴、成人和环境互动交流,游戏使儿童放松且发展专注的工作态度。在5岁之前不应过早开始对字母数字等符号的专门练习,这样会限制孩子的思维,因为幼童的心智还没成熟,对抽象的概念还无法理解。

10、正面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而不是不该做什么

传统型教育者的居高临下的姿态,总是对孩子说“不准打人,不准在沙发上吃东西”等等,这种负面的口气只会将注意力引向并集中于负面的行为;而孩子仍然不知道好的行为是什么,自己应该做什么。积极的说法是用美德修正孩子的行为,如“你忘记了与人和平相处”或“我们是在餐桌上吃东西的!”

11、每天抽时间跟孩子单独相处,共同做点双方都感兴趣的事情

每个孩子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每天工作之余,我们要腾出一些时间参加孩子的游戏。要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经历,尽可能让孩子接触到各类东西。父母作为孩子的倾听者、支持者、精神的陪伴者,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应尊重孩子的感受,以超脱且同情的态度陪伴在孩子的身边。

12、不要忘了给自己留下一点休息时间

我们应该主动地寻找一点时间,暂把孩子放在一边。这是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心理环境。抚养孩子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我们个人的需要和夫妻间的交流,夫妻关系的和谐对家庭稳定至关重要,另外,我们需要点空闲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远离繁琐的家务和工作。要有一点幽默感,不要为自己的一点点错误懊悔不已。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情,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善于休息,才能更善于工作。

13、让孩子的爸爸发挥作用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爸爸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爸爸不仅是一个监督者,更需要成为积极的参与者。父母作为一个集体,讨论教育的原则,与孩子一起游戏,一起谈话,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让周围的人帮助你,使你自己的生活轻松。

14、如果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父母应先改变自己

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个过程,孩子的不良行为,往往是从环境或父母那儿直接传授下来的。树立榜样来教育是发展孩子道德行为的最可靠的办法。

选幼儿园的几个必知要点


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幼儿园,能为孩子抢占一个较为有利的起跑线,准备一条较为通畅、便捷的跑道,让我们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作为父母应该怎样为孩子择园呢?"适合"二字是根本!能让孩子感到快乐、开心的幼儿园就是最适合的。路途远近是基本的考虑点不要为了好学校而舍近求远,这样做将带来接送孩子的难题,也会使得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不得不早起,以至于对孩子的健康有负面影响。不要盲目追求幼儿园等级有些幼儿园因受场地限制无法达到示范园,但办学严谨、教师工作踏实、服务意识强,在园孩子的家长满意率高。这样的幼儿园是最值得选择的。根据经济条件量力选择幼儿园每月的管理费收费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收费标准的高低与教育质量的优劣并不一定成正比,所以家长不必为此背包袱。选"特色"幼儿园须慎重幼儿阶段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诸多方面的关键期,孩子需要通过广泛接触周围的环境,促进语言、认知、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如果在此阶段花大量的时间用于练习某一技能,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会受到影响。尽量不要选全托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处于感情发展的关键期,渴求家人的关爱,如果此时送进幼儿园全托,孩子缺乏与亲人亲昵的接触,会失去安全感、信任感。除非万不得已,家长不要这样做。尽量不要进比孩子实际年龄高一级的班级因为正常的孩子智力年龄随生理年龄同步增长,一个聪明的3岁孩子进入4岁的班级,他的能力有可能不如别人,这对孩子自信心、好胜心的培养十分不利。而且,当孩子大班毕业该进小学时,将面临"留级"的打击。入园勿进行"定性培养"孩子进入幼儿园前,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各方面都没有定性。因此,家长不要过早地对孩子进行所谓的"定性培养"。没有必要让孩子学这学那。幼儿园招生是不允许考试的,面试只是看看儿童的健康状况、是否认识数字、颜色辨别等。家长有目的性地强迫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是不可取的。孩子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让儿童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兴趣,以开朗的心态面对困难,是家长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孩子的快乐与开心,我们的父母一定要炼就"火眼金睛"之本领,为孩子择出"适合"的幼儿园。

我的几个育儿新动向


我的几个育儿新动向一、玩电子产品

现在每个孩子都会接触电子产品。家长都在担心他们会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我也担忧很久了。

琢磨了很久后,还是觉得要理解亲尊重孩子对电脑游戏的喜爱。虽然明白孩子不适合接触这类东西,但确实也不能完全避免,甚至可以说,成长在这个时代,接触和使用电子产品是必然的,需要的。

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孩子接触和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得当,所玩的内容如果无益的话至少无害。

这完全是一个技术活。电子产品对孩子的诱惑力之大之快捷,真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啊。

想要真正“戒”去对电脑游戏的迷恋,采取的办法是一方面不露声色地迎合他的需要,另一方面悄然地增加适合他的健康的活动,慢慢的让电子产品从他的生活中抽离。

我每天傍晚主动让他玩一会IPAD或电脑游戏。在面上不再不停地讲玩电子产品不好的话,平时也不怎么议论这事。当成一个很自然的现象。因为这么大的孩子还不容易理解道理。大人不断地提醒、讲道理,即使口吻很好,孩子能听得进去,也未必可以真正做得到。当他执行不了又明白父母不喜欢他玩电子产品时,他会很纠结。玩电子产品吧,父母不高兴;父母高兴了吧,自己不玩电子产品不高兴。甚至有机会玩时,也可能会带着罪恶感,玩得也不尽兴。比如我也知道韩剧什么的完全没营养,但却会一集一集接一集地看下去直至地老天荒。有时候不免沮丧和罪恶感齐袭。

那暗暗地“纵容”孩子玩电脑游戏会是“为虎作伥”,难以收拾吗?假如玩电子产品是A,玩健康的游戏是B,我想会有一个过程就是:A大于B;接着是A=B;再接下去是A小于B或者A消失而B完全主导。我的目标是A小于B。目前来看,主动满足和平时再三限令,偶尔恩赐让孩子玩玩,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自从我有主动给孩子玩IPAD,他玩过一定时间就会安心地收起去做别的事。当然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大人不要在家不停地使用电子产品,以免孩子经不起诱惑。此外,得设置一些小小界限,比如玩的时间。但这些不用摆出来讲,大人看着玩的时间不短了,孩子的需要满足得差不多了,平静地去提醒他收起来就好。千万不要在孩子还舍不得收的时候说:“给你玩了半小时了,你还嫌不够?!”如果这样,不如让孩子再玩几分钟。要相信孩子比大人更懂得满足,更懂得感激。我的实践证明,孩子不会贪得无厌。如果会贪得无厌,那是家长的界限设置出了问题。

润物细无声,在我的体会中,非常有价值。过去我总是“明目张胆”地和孩子讲规矩讲条件,其实更好的办法是观察孩子的动向和需要,默默地巧妙地进行引导或满足和重视。

最要紧的是,家长需要反思一下,为啥孩子会这么迷恋电子产品?能做什么吸引他们的兴趣有所转移?如果没有弄清楚孩子的最大需要,没有找出更多更好的电子产品的“替代品”,改变是很困难的。

二、主题活动

我想的办法就是怎么样才能当好父母?其实很简单,陪孩子玩。做游戏。我越来越觉得,孩子太需要玩和游戏了。如果真有个什么起跑线,输还是赢,就看孩子玩得怎么样,游戏得如何。

大部分家长都会觉得这是一个累活,而且烦。

如果把陪孩子当成任务,累是必然的。再说,我们什么时候会真正觉得不累?如果真觉得陪孩子玩和游戏很重要很有价值,真的重视到孩子的这个需要,累其实可以转为正向的能量。烦也很正常,我小时候没什么玩的经历,基本上不会玩。儿子一让我陪他玩我就不知所措,应付了事。没玩几分钟就会双方都烦躁不堪。

后来我还是觉得陪孩子玩是件大事,不愿意再马虎了。我就进行“改革”。每天和每周,都安排一个主题活动。比如周一安排的主题活动是玩面粉;周二是画画;周三是看电影……周末是全家爬山。我会稍微想一下主题活动怎么开展,基本上是自然进行,只要孩子快乐就好。

有一个更好的懒办法就是,先花点心思帮助孩子交到朋友,然后就把孩子凑一起玩,大人就解放了。确实,孩子最好的玩伴是孩子而不是大人。考拉和他的朋友小乖现在经常一起关上门在屋里玩他们自己的,这时候我就可以和小乖妈聊天或者自己看书,时间到再带回家。

三、吃饭问题。

走了很多弯路,奋斗了很久的吃饭问题,近期以来得到挺大的改善。因为我琢磨来琢磨去,还是觉得道理真的很简单:一个人肚子饿不饿,要吃多少,肯定要他自己说了算而不是别人说了算。哪怕这个人再爱他,再关心他。另一个是,一个四五岁了的孩子,吃饭这个操作几乎是小菜一碟。所以,我不管他吃多少饭菜,也不喂他吃饭。

每一个进步都从一小步开始。最开始做到的是:吃饭不看电视,看电视不吃饭。我和保姆说好,如果他吃饭时硬要跑去看电视,那就让他看,但不要把饭碗端过去给他,更不要喂他;如果他在吃饭,就一定不要把电视开起来。

自从不再边看电视边吃饭,他就开始自己吃饭,而且我也把饭菜都装很少的份量给他。有时候他不吃我也不在乎,由他。另外,我发现他其实在饿的时候还是会找东西吃的,就悄悄地准备点心,牛奶面包玉米这些供他选择。

这个做法的根本,就是将他的权利还给他而已。

四、玩具事宜

有一段时间,我狠狠地给考拉买玩具。当时的规定是:他确实想要,而我也买得起,就买。结果买了非常多。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发现他的需要父母确实是重视的。于是,他不怎么买了,我拒绝他也容易多了,如果有时候他确实有非常想要的,还会和我商量在何时买。

但玩具多了,家里自然就乱了。我又开始和考拉讲规定,要求他每次玩过玩具就要收起来。还发生过好多次因为玩具没及时收被我暴训一顿的情况。

有一天我又开了点心眼:要是我,每次玩会东西就要收呀整理呀,会烦吗?肯定会。我也是有时收得很及时有时一搁两三天甚至一个多星期。

所以,考拉再拿玩具出来玩,我不提醒他收玩具,只是将他的东西堆到一起,这样过了好多天,我再找机会提醒他:考拉,你看是不是要收一下玩具了?如果需要妈妈帮忙可以叫我。

他一般都会收。而且收得挺不错的。

五、去强权认同

强权主义在亲子关系中很普遍,也很有杀伤力。我能够从暴力性的亲子关系中走出一大步来,是因为我意识到了我的强权言行伤害了儿子。那段时间为这个探索结果而震惊,触动不小。我并没有真正的去掉对强权主义的认同,毕竟我这套模式的习得是经历了悠久历史,去除需要时间。但确实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很高兴地发现,其实我很喜欢平等,很希望儿子可以和我平和地对话。作为一个母亲,你想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并欣赏他的想法,这些还是很重要的。人和人之间确实很有不同,大人和孩子则特别有不同,不妨带着好奇心来看看,会有特别新鲜的发现。

除此之外,现在的世界有些异化。我看到身边有非常多小朋友每个周末都在上各种兴趣班,甚至还要完成作业。家长们也在讨论上这些班的必要性。我也不知道未来孩子会碰到什么,但是,我想试做一个撑住一哪怕一小角落的天,让孩子自由的跑上那么一会儿的妈妈。人生真的很短啊,这句我听得耳朵起茧了的话,现在深有体验,所以,就让孩子好好地当孩子吧。话说我都用强权压迫了他五年多了,该停止了。

教育的本质就是还原事实的真相——真相的力量


总有人问我,教育的实质是什么?我们到底应该教育孩子哪些东西?

我说:教育的实质就是还原事实的真相,唯有真相是我们可以教给孩子的。

前两天有个双胞胎的妈妈跟我说起她的苦恼:“我家两个宝贝,什么都要一样的,所以,我必须什么都要买两份,甚至做个鸡腿,都要注意到尽量一样大,有时他们连颜色都要是一样的,否则一定会严重哭闹起来。”

——哈哈,是你自己把孩子教成这样子的哦!让孩子认为他们是一样的,所以什么都要一样的,否则就不公平了。

“我没有耶!我其实一直都不认为他们是一样的,不过周围的人会常常说他们长得一模一样。”

——那你也没有纠正其他人说他们长得一模一样呀!这对于你的两个孩子来说,就是妈妈默认了呀!

“哦,那我该怎么做呢?我不想他们认为是一样的。”

——那你在日常的生活中,引导孩子发现他们根本就不一样呀!

比如说弟弟一定要与哥哥一样的玩具,那你一定要说不可以,你一定要很认真地告诉弟弟说:“他是哥哥,宝贝,你们俩不一样,你可以有你喜欢的玩具。如果你实在喜欢哥哥的玩具,你可以向哥哥借着玩,当然,如果你有一个新的不一样的玩具,就可以跟哥哥交换着玩。我想你哥哥会更愿意与你的新玩具交换着玩的。你现在想要妈妈给你买个与哥哥不一样的新的好玩的玩具吗?”

比如说哥哥非要弟弟刚穿上的漂亮新衣服,那你也一定要说不可以,你一定要很认真地告诉哥哥:“弟弟的皮肤要白一点的,弟弟更爱到处跑来跑去,很好动太活泼了呀,所以,妈妈给弟弟买了这件衣服。你知道妈妈给你买的是怎样的新衣服吗?妈妈特别注意到你的脸要圆一点,好可爱呀,你知道很多人都这么悄悄地告诉我,说你们家的那哥哥的脸长得圆圆的,好可爱呀!……”

总之,你经常在生活中,在各种场景下都告诉孩子们,他们不一样:一个是哥哥,一个是弟弟。他们就一定会从过去认为是一样的,而逐步认识到各自的不同,开始建立起自己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

这就是教会孩子,认知自己的真相——我就是我,不是他人!这也是家庭教育中要肯定地告诉孩子第一个真相——

我是谁?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是谁,都不能确定地认知到,那么就无法再谈及什么个性和人格的独立,甚至连自信的建立都是困难的。

我小时候,我妈妈常说我是从厕所里捡回来的,我真的很难受……我想妈呀,你就是捡我,也能不能从好一点的地方捡回我呢?厕所多臭多脏呀!

很久很久的时间,我都因为这个身份而感到难过,总是担心我爸爸妈妈不要我,会把我随时送给别人,当时又总有一些邻居看见我很可爱——我妈妈说我小时候很可爱,会唱会跳会讨好人,大人们都很喜欢我——总说要把我领回他们的家里做儿子去。我好担心呀!所以,我真的很宅,常常自己宅在家里,怕出门,怕被送给别人家。

长大后,也一样总会觉得爸爸妈妈会更爱我的哥哥和我的妹妹,总是会觉得我是他们最不爱的,而我一定要更爱我的爸爸妈妈,否则他们就不会要我了,我很不喜欢我自己。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你们知道,一个孩子没有一个令他骄傲的身份,那份痛苦有多深,会一直疼多久吗?所以,我在自己的儿子出生的那天开始,就告诉他——宝贝,爸爸妈妈太爱你了!你是上天赐给爸爸妈妈相爱的最珍贵礼物!是你妈妈辛辛苦苦把你怀在肚子里,爸爸每天为你的平安到来祈福,才有了你的!你是爸爸妈妈最爱的宝宝!是爸爸妈妈的最大幸福!

我的儿子一直认为,他是最幸福的!常被人说成自带骄傲,充满阳光的年轻人!

我们要告诉孩子的第二个真相:

你一定行!

你一定能做到你想做到的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我的伦理学教授告诉我说:不要听信那些了不起的人,那些写报纸的媒体人说——你是六十年代的人是垮掉的一代!这是假话!你们可以记住,当你们六十年代的人过了四十五岁之后,你们的思想就会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思想!谁也阻挡不了,你们中间的精英就是掌控那个时代资源的伟大力量!努力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去追求你的理想吧!只要你是以利益他人,利益世界为目的的,你的梦想就一定能实现!你也一定能成为受人尊敬的成功者!

那一天我被激动了,我决心一定要将这个真相告诉更多的人,更多的年轻人,当然也包括我未来的孩子!

于是,我的儿子,在他生命成长的过程中,从未被外界质疑声打倒过,而是在坚持理想的道路上,不断地让人惊讶,不断地赢得了更多老师,长辈,专家的爱和支持,他就一路这么走了过来,还将这样走下去。

他常说:我是不会被别人的怀疑、误会、诋毁所打倒的!我知道我还不是很好,但我依然不会放弃我的理想,我一定会实现我的理想的。在这点上,任何人任何事都不可能阻挡得住我的!

我欣慰的不是他是否能成功自己的理想,而是欣慰他的人生一定会很精彩,很动人!

于是,我周围的很多的孩子们,也在一个个这么坚定,这么自信,这么做到了他们想要做到的一件件超越他们同龄人的事!

第三个要告诉孩子的真相: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长幼有序

世界不是由道理构成的,而是要讲秩序的。即要懂得严格遵守长幼有序,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人的一生不能只关注自己的道理,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味地强调自己的喜好。一定要懂得这个世界不仅仅只有自己,还有更多的他人,更多的他事。所以,我们的古人很早很早就创立一个“仁”字,单人旁,加个二,就是这个意思。

从小,我就教会孩子读“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每当他说“我喜欢,我就是要”的时候,我都会笑着跟他说——这叫乐其乐,是小人之为哦。虽然,我根本不会有什么反对,就会直接满足他的这些需求。

我以为,人是有权利选择做小人的,孩子不就是个“小人”吗?哈哈,我接受这个事实,但请大家注意,这不代表我可以放弃对他做君子的教育。

每当我和他一起做助人为乐的事情时,就告诉这是君子之为——仁爱;

每当我和他一起听爷爷奶奶等长辈的话的时候,就说这是君子之为——孝顺;

每当我和他一起坚守自己的承诺,说到做到时,就说这是君子之为——诚信;

每当我和他谈论起国家与民族的过去和未来之时,那份热情,那份热爱,那股子热血时,就说这是君子之为——爱国;

每当我和他在地震、洪水灾害泛滥伤及生命之时,在世界各地的空难,绑架,战争伤及生命之时,默默祈祷平安,决定素食祈福,决定更要爱及世界,检点自己言行的时候,就说这是君子之为——先忧后乐。

这是为人之本的真相——正心,修身,仁爱。如大甲所说:天之明命!

第四个真相:

真相没有角度

为人必诚其意

我常常告诉孩子说:诚意,就是不自己欺骗自己!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一样。这不是我说的,是大圣贤孔子说的。一个人要懂得不骗自己,当然首先得知道骗别人也是没有什么用的。好比小人闲居,无所不为。而君子必慎其独一样。

我跟我的儿子说过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在家偷偷看电视总是被妈妈发现的故事

那孩子以为自己很聪明,在妈妈下班回来前关了电视,去写作业,可是妈妈很快就发现了他在家看电视了。孩子很好奇,去问:“妈妈,你怎么就发现我看电视了呢?”,他妈妈说:“你看电视机的插线板都移到地上了呀!”

之后,那孩子又在妈妈上班时,一个人看电视,不过他聪明地保持了插线板在原来的位置上不动。可是等妈妈回来,还是被妈妈发现了他在看电视。那孩子觉得妈妈太神奇了,就又问:“妈妈你怎么知道的呢?”,他妈妈很温和地笑着告诉孩子,说:“罩电视的布,你慌慌张张地放反了,你没有看见吗?”

哦,原来是这样!那孩子觉得自己太不小心了。想之后,如果把所有电视机周围的东西都记住,在看完电视之后,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妈妈就不会知道了吧?

可是令人崩溃的是——妈妈还是知道了!那孩子,面对自己神探一般的妈妈说:“妈妈,你怎么这么厉害呢?我做的这么仔细,可是还是会被你发现,这是为什么呢?”这妈妈看着孩子,很认真地告诉他:“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只要你做了,就一定会留下做的痕迹,而被人清清楚楚地看见,比如,你看了电视,电视机就是热的呀!除此之外,你知道还有多少的痕迹会留下来吗?对了,还有你的表情,也会留下你做了不该做事的痕迹呀!”

——我儿子听完,当时是哈哈大笑,但我也知道他懂得了:真相,假不了,骗来骗去,只能骗自己,毫无意义。

这就是诚其意,认认真真地做人做事。

第五个真相——时间已经到了,我不能继续再详细地讲了,我被举牌两次的,给我最后一分钟,讲完这很重要的第五个真相

请让孩子

多读真实的历史故事

少读神话,童话

尤其不能读鬼话

请我们的爸爸妈妈记住:历史故事中人物是有父母,有家庭的,是有来龙去脉,是真实发生的,是有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变化的,是有发展和影响力的,是可以人人都从中得到证实和确认的。

我们要很明确地知道:唯有真相,能给予我们孩子认识和理解这真实的个世界,认识和理解真正的人生。

人生需要要有真正,真实的榜样,作为自己生命奋进的力量!

育儿知识:怎样教育孩子为人处事


育儿知识:怎样教育孩子为人处事

怎样担当成功父母角色,家教理念:不仅仅要做孩子合格的引导者,我们还看看有哪四大方法吧!

方法一:尊重孩子的“狡辩”反馈效应

每当家长指出孩子的错误时,孩子总会找出很多个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时,家长一般都会气愤地称孩子的这种行为为“狡辩”,其实,这并不是狡辩,而是孩子对家长教育的一种反馈。

教育是双向的,家长不仅要教,还要接受孩子的反馈,教育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然而又很多家长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管自己“教”,一点都不在意孩子反馈回来的信息,这样的教育往往达不到家长想要的目的。

方法二:分析并尊重孩子的反馈

当孩子对我们的教育作出反馈时,我们首先要对孩子的这种反馈作出分析,当然,这种分析不仅仅是针对孩子的语言进行分析,还要连同孩子的动作及神情进行分析。

但是值得家长们注意的是,不管是孩子的反馈是不是“狡辩”,都务必要尊重孩子的反馈。在上面的教育案例中,当孩子说出“我们班小朋友都这样说”的理由时,那位妈妈没有对孩子的反馈进行分析,就对孩子大吼,这是不是不尊重孩子反馈的一种表现。所以,这位妈妈也并知道孩子反馈的真正还以并不认为“你真蠢”是脏话。

可以想象,家长误解孩子的反馈,并对孩子的反馈进行压制,长久如此,孩子就再也不会对妈妈的教育进行积极反馈了。没有孩子的配合,家长势必将更没有办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方法三:针对孩子反馈出的问题,对其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当家长分析出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时,就可以针对孩子的反馈进行有目的的教育。例如,如果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时他不知道将礼貌的重要性,家长就再也不会,就可以通过实例,道理来讲述讲礼貌的重要性,引导孩子做一个讲礼貌的好孩子;如果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是他不想知道承担最近错误言行所造成的责任,家长就要孤立孩子做一个知错就改,敢作敢为的人……

总之,不管孩子对家长的教育作出任何反馈,尊重和认真分析孩子的反馈,都是达到教育目的的首要前提。

方法四:家庭教育不能前后矛盾手表定理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一个人一块手表,当别人问这个人时间时,这个人能够快速而且自信地说出时间;然而,当给这个人两块不同的手表时,这个看表的人反而不能很快地说出时间了。因为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手表现象”,并由此而引伸出了一个结论:在做事情时,只能有一个指导原则或价值取向。后来,人们把这个结论称为“手表定理”。

喜欢《不为人知的几个育儿真相》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说课稿有几个环节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