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学习方法叫渗透,我最先知道这种方法是听杨振宁博士在回国讲学中提到的,当时,感触很深。我想,其实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育儿上。由于孩子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所以我对儿子的教育很少有一个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总是因时因地制宜。
儿子的好奇心很强,凡事总爱问个“为什么”。我就尽力给他一个浅显易懂的解释。有一次,一只小狗受了伤,趴在路边舔着伤口。儿子充满同情地问:“妈妈这只小狗怎么了?”“这只小狗不小心摔伤了,它很勇敢,自己处理伤口。”宝宝好像受了很大的鼓舞,显得比较兴奋。孩子现在三岁多了,我从没有坐下来教他识字。带他出去玩时,看到路边停着车子的车牌号,或者广告牌上的电话号码,我有意识地停下来看一看,刚开始儿子会问我“妈妈你在看什么?”现在他会主动地指着数字让我读,我时常故意读错,他还知道纠正。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东西。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有识的父母不如有趣的父母,有趣的父母能让孩子自由发展。为了避免犯有点“识”的错误,我们很少对孩子进行枯燥的说教。我和孩子爸爸基本上保持每天晚上在家能看一会书,让孩子感受到家庭学习的气氛。儿子小时候不愿意同熟人打招呼。发现他这点后,每次遇到熟人我都以孩子的口气同别人打招呼,“慢慢地,他就能热情地和别人打招呼了。偶尔让儿子帮个忙,我也忘不了说声“谢谢”,这是对他帮助别人的鼓励。
六一儿童节临近,很多小学都在进行联欢会节目彩排,对小学生来说,参加演出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不过有家长却发现,从主持人到独唱,从领舞到器乐演奏,主要角色都被本校教师子弟给占了,教师子女正在成为校园里的特殊群体。
各种机会向教师子女倾斜
“孩子班里六一演出,只有一个名额,还让他们班主任家孩子给占了”,读者杜女士介绍,女儿文文读四年级,擅长古筝,是表演不二人选,六一联欢会是女儿期待许久的演出机会,偏偏班主任的女儿小云也在这个班,特长也是古筝,班主任安排自己的孩子上台演奏,这让文文很受打击,感觉老师太偏向自家孩子了。
在杜女士看来,班主任已经不是第一次偏袒自家孩子,女儿班里所有的机会,都让给了学校的教师子弟。学校开运动会,举牌的是老师家孩子;歌咏比赛,领唱的是老师家孩子;六一儿童节表演,独唱、独奏、独舞,都是老师家孩子;就连每天在学校检查做操、值日情况的小干部,也是老师家孩子居多……杜女士通过学校一位教师了解到,女儿所在的学校有将近20名教师子女,几乎每个班里都有老师家的孩子,“每次出头的机会都给了这些孩子”。“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们在家庭中得不到太多锻炼,心理、临场发挥、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只有靠学校老师们给机会了,这些机会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均等的,可现在大多都被教师子女瓜分,别的孩子只能当观众了。这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比如,校级演出中,教师子女经常表演,他们就锻炼了表现能力,积累了舞台经验;区里演出,指标还给教师子女,市里演出还是他们,这些孩子一次次经历锻炼,表演方面的能力就能得到提高,遇到大场面就显得镇定、机灵,可这些都是很多孩子牺牲了表现机会换来的。教师既然是园丁,就应该平等播撒阳光和雨露。”杜女士不满地说。
已成校园潜规则
杜女士的说法得到一些小学校长的证实。一位小学校长介绍,现在确实有些教师把孩子安排在自己学校,甚至是自己的班里读书。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小学老师现在工作紧张,没有时间接送孩子,索性把孩子带在身边,节省时间;有的感觉自己干教师这一行,就孩子上学这方面有点便利条件,当然要利用一下,要么把孩子安排在自己班里,要么给孩子找一个素质全面并且又和自己私交不错的老师,好好教育并适当照顾。
对于老师家孩子挤占机会这一现象,一些校长默认,这是普遍现象。“教师在学校工作,有着自身的便利条件,诸如演出、领唱、班干部老师们自己就能协调”,一些老师私下里交流也表示,教师这个行当,付出多于收获,涉及到自己孩子,当然要行个方便。而这样对于其他学生是否公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认为,“从自己角度看,自己的孩子确实具备胜任的条件”。
学生眼中教师家孩子很强势
在一些普通小学生眼里,老师家的孩子是学校的特殊人群,并且绝对是强势群体。课间时候,同学们要么喝从家里带来的水,要么去喝自来水,老师家孩子都去妈妈办公室喝晾好的凉白开;班里别的同学不带红领巾,进不去校门,老师家孩子可以直接进教室;上课没带笔,别的同学会被老师教训“上学没个上学样”,老师家孩子去办公室找妈妈要支笔就能解决问题……
日常相处中的强势地位,却让很多其他学生对教师子弟“敢怒不敢言”:一年级的孩子,仗着妈妈是老师,在六年级学生检查卫生时,敢和大她5岁的六年级学生大声嚷着讲道理;现在每个学生一个课桌,老师家孩子东西放不下,就挤占旁边同学的桌子;同学们一起玩耍,老师家孩子如果不高兴,马上就去办公室“告状”。
母亲、教师角色难转换
专家分析,教职工子女在本校读书,多数情况是弊大于利。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师、母亲、阿姨这些岗位之间很难转换。教职工子女在上学之前,就是学校的常客,经常到学校来玩耍,早就认识了学校的老师们,并都亲密地称呼叔叔阿姨;上学之后,这种关系不会因为孩子成为本校学生而改变,孩子们每天还是会到父母的办公室写作业、喝水;老师也会碍于同事关系,对孩子多加关照。但是这也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比如,在管理方面,难免纵容。还有一些老师可能教着高年级,但是自己家孩子在低年级读书,下课后高年级那些比较会“来事”儿的大孩子们就会主动带着老师家孩子玩,百依百顺,影响非常不好,并且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专家介绍,现在一些中小学、幼儿园已经开始提倡老师把孩子送到父母工作之外的学校读书,也是为了预防教育中的不公平,防止本校教工子女产生“仗势”气焰,不利于孩子习惯的养成。毕竟,家长不能一直陪伴,等他们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没有了父母的庇佑,其他同学不再忍让,他们在社交和学习方面往往会遇到更多障碍。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
周国平说,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
是的,为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出于一种本能,不用学也会。尊重孩子,这样一种美好的教养,我们还需要慢慢修炼。
我们深知,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小孩,没有完美的父母,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教育。
我们不要苛刻孩子,也不要苛刻自己,过度的焦虑与恐惧,以及与孩子之间不必要的意志较量,都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
试着,从这些小事做起,学着尊重孩子。
-01-
把“不”用在恰当和关键的时候
在养育中对孩子说“不”就像本能一样,是非常自然且容易的事情。
如果每天数百次对一个孩子说“不”,很快这个“不”就不管用了。
对于1-2岁的孩子,主动摆弄各种东西是他探索世界的方式,你可以把一些贵重、易碎的东西放在他看不到、够不到的地方,而减少对他说“不”。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如果不是什么涉及人身安全、影响他人的行为,可以尝试用其他积极的方式,而减少对他说“不”。
-02-
避免当面评论孩子,更不能在众人面前数落孩子
有的时候,你认为可能只是一些无伤大雅的字眼,确实是无心之失。
但是谁知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最不喜欢听到大人当众说自己的这里不好,那里不对。
那种难受的心情,用脚趾头想一想都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再一次经历。
-03-
多给孩子一些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的权利
小事情,让孩子自己决定,大事情,让孩子参与讨论,发表意见。这样民主的氛围,不用等到孩子上学后就可以开始。
在他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他也可以选择今天穿什么衣服出门。
-04-
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许诺之前,请衡量一下自己是否能做到。如果不能,请不要轻易承诺。
其实,无论对谁,这一点也是做人的道理。如果有特殊情况没法做到,请向孩子说明情况,取得他的谅解。
对待孩子跟对待成人一样,讲究诚信。
-05-
永远不要恐吓孩子
恐吓,对小小孩而言是特别卑劣的招数。因为担心危险行为而恐吓他,因为不乖乖吃饭而恐吓他,因为想让他静一静而恐吓他。
殊不知,看似风平浪静的行为背后,孩子被强化了的恐惧心理,转移后容易造成隐蔽的问题和障碍。
-06-
不要对孩子大喊大叫
我们必须得承认,如果要做到时时刻刻,对于家长们来说,相当困难,也根本不可能,因为我们也不是圣人。
而且我们小时候没有什么情绪管理类书籍或者教学让我们学习,但是这也不能成为我们的借口。
当我们想像一下,将来歇斯底里的那个人是我们的孩子,大喊大叫成了他唯一能处理极端情绪的方式,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从改变自己开始呢。
-07-
关注孩子的情绪波动,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
心理学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学习和了解孩子的精神生活,真的可以帮助我们“懂”孩子。
很多时候问题的冲突都不是孩子故意为之,调皮捣蛋,或者想当然的和我们作对。
当我们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我们就可以耐心的帮助他顺利度过。
-08-
不要让生活和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影响孩子
人都会有低落,沮丧,甚至是愤怒的时候,不用强颜欢笑,让孩子感受真实的你,但是不要让负面情绪影响孩子。
在你能量只有不到10%的时候,找个自己喜欢的方式,充满电,再来面对孩子。
最后,我们请记住了,尊重,不等于纵容。
记得林语堂有这样一句话,“人家生我们,我们生人家”。这句话是一种可怕的哲学,或者就是一个自然描述,在我都不重要。我只是越来越清楚,“人家与我”的不同。
当我的宝贝女儿第一声啼哭响起时,我心中无比感慨。一个新的生命,一个新的自我,一个人家,在我的生活中存在了,而同时,我也参与她的生活。
她哭了,她笑了,我每分每秒都关注,但每分每秒好像都不能把握,有点挫败感。记得有一次,她哭了,哭很久都不停,我们用尽各种方法,甚至抓狂。邻居提醒,是不是她不想穿袜子啊。果真,帮她把袜子脱掉,她不哭了。
原来,她是独立的,她有自己的感觉,有自己的判断。于是,从很小开始,我们以她的感觉去应付她的生活。比如说吃饭,她不想吃了,我们绝不勉强;比如说穿衣服,我提供方案,她负责决定;她可以邀请小朋友到家玩,也可以拒绝小朋友到家玩。
当然,我们会告诉她,要担当,为自己的决定担当。如冬天,我们给她买了大衣,她不想穿,OK,我同意她不穿,但不能说冷,同时准备好承担“感冒”的风险。她拒绝小朋友来家玩可以,但必须面对被小朋友“拒绝”的尴尬。
这些在她看来,是她的“自由”。所以,她经常说的一句话,“这是我的自由,你不能强迫我”。同样的,我们会回答她的一句话也是,“这是我的自由,你不能强迫我”。
进而,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都是相对的。当大家都有观点时,需要少数服从多数。故我家解决矛盾的最有效方法是表决。
我们不会刻意限制宝贝的一些活动,比如看电视。我们告诉她长时间看电视的危害,所以每天她可以看半个小时电视(周末长些),而白天绝对不看电视,她都能做到“到时间就关电视”,如果有天她想再看一段,她要和我打招呼,一般我都会同意。
我告诉她,一回来先把作业写完,然后就可以自由地玩,否则玩也玩不痛快,因为作业是小朋友对老师的承诺,一定要完成的。她一直坚持这一习惯。
去超市买东西时,她有权选择一样礼物,除非特别贵重,我会告诉理由,让她重新选择。在家里,她的玩具她做主,没有人可以不经过她的同意动她的玩具。
大人也会犯错,一定要道歉;大人要说话算话,否则宝贝也可以骗大人。宝贝犯错时,一定要亲口说出错在哪里,大声道歉,否则绝不原谅。大人也一样。
我们不知道,宝贝长大了,会从事什么职业,是否优秀。我们只想说,宝贝能健康,能快乐,能“尊重”。
有一种教育叫“尊重”。
培训中听到一个故事,题为《有一种需要叫“不需要”》,还真深有感触。
故事是这样的:
美国纽约唐人街有一家酒店,刚开张的时候生意好了一段时间,但不久后就开始下滑,酒店老板为此伤透了脑筋:各种硬件设施是一流的,酒店菜肴质量也是一流的,可是,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一天,一位富豪邀请了几位朋友在这家酒店里小聚,酒店老板顿时受宠若惊,为表示敬意,频频上前敬酒,使出浑身解数与富豪套近乎,他认为这是个不可多得的客源,无论如何一定要拉牢他。而在餐厅的另一边,则靠墙站着一位小伙子,是新来酒店上班的服务员,他在一边暗暗观察着老板的一举一动。当那位富豪离开的时候,老板又亲自将他送到了门口,返回酒店的时候,小伙子叫住了老板:“我们酒店的生意不怎么好!”
“是的!可是你也应该看见了,我们正在努力改变现状!”老板说。
“假如您这样下去的话,我们的生意将会更差!”小伙子说。
老板上上下下打量了他一番,有点不高兴地说:“那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呢?”
“请我做一个月的主管!并且我做主管的一个月里,你要听我的安排!”小伙子从容地说。
“可以!但是你用什么来证明你有让我听你安排的实力呢?”
“我敢肯定,刚才你送到门口的那个人不会再来我们这里吃饭了!”小伙子说。
老板听他这样说,以为他是个故作神秘没事爱乱讲话的人,就开玩笑地答应了下来:“如果今后一个月里他真的一次不来,我立刻请你做主管!”
时间一晃过了一个月,本来老板以为那个富豪一定会被他拉成“固定客源”的,可是还真像那小伙子所说的,富豪再也没来过,而且酒店的生意越来越差。这时他想起了那个小伙子,老板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对小伙子兑现了承诺,让小伙子做一个月的主管,并答应不过问任何事,一切由小伙子一人负责。
时间一天天过去,这些天里老板只是暗中观察,他发现那小伙子对任何客人都只是微微一笑一点头,更要命的是他从不知道向客人敬酒、套近乎,但是让他不敢相信的是自从小伙子上任以来,生意却一天比一天好,老客户也一天比一天地多了起来,他又惊讶又好奇又感激,恨不得立刻要知道那小伙子究竟用了什么回天之术。
终于,一个月时间到了,老板把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小伙子问他:“你认为做生意最重要的是什么?”
“简直是小儿科的问题!当然是尽量满足客人的需要啊!”老板说。
“说得很对!但是你有没有去想过,客人们的‘需要’当中,有一种‘需要’叫做‘不需要’,而你们只知道客人需要什么,却不知道客人‘不需要’什么!”
“有一种需要叫做‘不需要’?”老板懵住了,说实话,他真的还没去想过客人不需要什么,“难道我们尽量去满足客人的所需还不够?”
“当然!了解客人不需要什么与了解客人需要什么一样重要!”小伙子说,“你们一见到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就不断去敬酒,但是他们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来吃饭,是参加他们自己的聚会,而不是来接受你的敬酒,你的敬酒实际上是在打扰他们做自己的事情,这绝不是他们所需要的!还有,同一宴席上,有主次之宾,在不断向主宾敬酒的同时,其实你也在向同一桌上的其他宾客做暗示:我不在乎你们。这也绝不是他们所需要的!还有,在你对某一桌上的宾客敬酒的同时,更是对其他桌子上的宾客的一种不平等的对待,他们会想:难道他们是客人,我们就不是客人了?这样的感觉同样是别人所不需要的!你在无意识当中给了顾客这些他们根本不需要的感觉,足以让他们对你的酒店产生反感,这就是导致你的生意每况愈下的原因!”
老板听后茅塞顿开,从此,他除了揣摩顾客需要什么的同时,更下大力研究顾客“不需要”什么。20年以后,他的酒店在全美国都开设了分店。而当年那位小伙子,就是如今被誉为华人中最顶尖的成功学专家、全亚洲最顶尖的演说家、国际上继卡耐基、拿破仑·希尔、安东尼·罗宾之后的第四代励志成功学大师,也是世界华人中唯一一位国际级励志成功学大师——陈安之。
陈安之最广为人知的一句名言是:“成功一定有方法!”
同理,我们的教育也要关注孩子的“不需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常常不够从容,不相信孩子,在孩子不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就伸出了援助之手,使得孩子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发展受阻。
举几个例子:
1.生活自理能力。保育员为了不让家长有怨言,总是无微不至地关心每一个孩子的冷暖,帮他们穿衣、穿鞋等。剥夺了孩子学习自理的机会。大班孩子应当有了比较强的自理能力,教师要给孩子自我学习的机会。比较好的做法,先教会孩子们基本的方法,然后就每天让孩子自己穿脱衣服,尤其穿衣服。天不太冷时,午睡起床了,让孩子自己穿衣,相互看衣服穿得反不反,然后老师在午睡室门口进行最后一道把关,发现不对的让其纠正,这样既不会因为孩子不会自理,穿衣不当而影响其身体,又不会因为老师过多帮助而让其失去学习的机会。
组织保育老师开展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培养专题活动,让保育员更新观念,不再包办,而是要伸一只手帮助,给更多的机会给孩子自己做,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给孩子适当的帮助,并非不需要帮助时去帮助,当孩子通过自己努力不能解决问题,他十分需要你帮助时要给予帮助。
比如孩子拉拉链,他想自己尝试着拉上来,可是一次又一次拉链头对不准,拉不上来,孩子仍然耐心地拉着,此时,就不必去帮助,让他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克服困难获得成功,这样孩子的成就感才会更强。
2.思维能力。孩子提出问题或成人给孩子一个问题之后,要允许孩子有一定的时候思考,在其实在不能解答时用启发式进行引导。和同事一起去“豪享来”西餐店用餐,点了牛排之后,同事7岁的女儿对西餐比较好奇,就指点服务员送上来的菜问这问那。“这个丝是什么呀?”我正想说:“你猜猜看。”妈妈马上回答:“是包芯菜吧。”孩子释然:“哦。”一盆水果沙拉送上来了,我试着考考孩子:“妞妞,你看这个水果里有一种白白的小方块是什么水果啊?”同事马上拿起叉,叉了一块送进嘴里,品尝之后说:“这是香瓜。”女儿急了“我知道的,我尝了就知道的,不要你说。”是啊,妈妈这样做其实就是一种不尊重孩子思维需要的做法,孩子不需要你这么快给出答案,也不需要你抢在她之前给出答案,她不但没有了成就感,而且慢慢长久下去就会习惯于听妈妈说了,因为妈妈总是为她解惑,她不需要自己努力解了,长此下去,思维的惰性就形成了。事后我悄悄跟同事说:“你这个妈妈呀,好在是搞幼儿教育的,一点机会也不给孩子,你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尝试,探索,自己判断呢?她并不需要你这样的帮助啊。”她听后惭愧极了。
3.哭了马上去安慰。给其发泄的时空,孩子需要一个自由的空间,不需要你的安慰,越安慰她反而越不舒服,应该让其通过言语、行动发泄心中的不快。“我讨厌爸爸”,把对爸爸的不满先全都发泄出来,然后再谈自己的感受,这时显得更畅快,效果更好。
4.摔了马上去扶起。
教孩子听话 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每个孩子都会有情绪。一种孩子喜欢把自己的情绪释放出来。我曾看到过一个孩子为了和别人争抢玩具,大哭大闹,满地打滚。这样的孩子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做父母的也常常束手无策。
还有一种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把所有的坏情绪都憋在心里。就像桃桃,看起来特别懂事,很乖,再难受也憋在心里。
很多爸爸妈妈很喜欢这样的孩子,因为不用大人操心。但是孩子不说,并不代表负面情绪不存在。他们只是把负面情绪全部压抑在心中,默默受着摧残。而且,负面情绪不会永远都被压抑在心中。情绪就像一座火山,当内部压力越来越大,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
常常听到有妈妈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彬彬有礼,甚至内向孤僻。但是一回到家,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变得暴躁易怒,经常对着父母家人大吼大叫。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大,这种变现就越明显。
在外面是个内向的“乖”孩子,但是回到家就变成了无理取闹的熊孩子。因为,孩子需要为自己的负面情绪找到一个发泄口。小的时候,父母可以轻松地运用暴力来压制孩子的情绪。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种压制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电视上,常常看到一些有行为问题的中学生骂母亲、打父亲,他们的情绪失控绝不是一是一日造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问题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慢慢积累起来了。
父母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有一种天然的恐惧。
我们总是觉得孩子发脾气不仅仅给是一种困扰,可能也说明了父母教育的失败。好像孩子一发脾气,就是我们做父母的失责。但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误解。
心理学家曾说过:“情绪本身并不伤人,它会升起,也会消失,是个自然流动的过程。只有当情绪的天然流动经常被阻塞,才会在心里形成创伤。”
所以,如果我们发现了孩子的负面情绪,正确的做法不是无视它,更不是运用暴力去压制,而是应该试着去倾听、去理解,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父母所接受。
这样孩子的情绪才会流动起来,才会慢慢平复下去。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
每个孩子都会有情绪。一种孩子喜欢把自己的情绪释放出来。我曾看到过一个孩子为了和别人争抢玩具,大哭大闹,满地打滚。这样的孩子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做父母的也常常束手无策。
还有一种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把所有的坏情绪都憋在心里。就像桃桃,看起来特别懂事,很乖,再难受也憋在心里。
很多爸爸妈妈很喜欢这样的孩子,因为不用大人操心。但是孩子不说,并不代表负面情绪不存在。他们只是把负面情绪全部压抑在心中,默默受着摧残。而且,负面情绪不会永远都被压抑在心中。情绪就像一座火山,当内部压力越来越大,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
教孩子听话 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常常听到有妈妈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彬彬有礼,甚至内向孤僻。但是一回到家,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变得暴躁易怒,经常对着父母家人大吼大叫。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大,这种变现就越明显。
在外面是个内向的“乖”孩子,但是回到家就变成了无理取闹的熊孩子。因为,孩子需要为自己的负面情绪找到一个发泄口。小的时候,父母可以轻松地运用暴力来压制孩子的情绪。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种压制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电视上,常常看到一些有行为问题的中学生骂母亲、打父亲,他们的情绪失控绝不是一是一日造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问题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慢慢积累起来了。
教孩子听话 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父母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有一种天然的恐惧。
我们总是觉得孩子发脾气不仅仅给是一种困扰,可能也说明了父母教育的失败。好像孩子一发脾气,就是我们做父母的失责。但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误解。
心理学家曾说过:“情绪本身并不伤人,它会升起,也会消失,是个自然流动的过程。只有当情绪的天然流动经常被阻塞,才会在心里形成创伤。”
所以,如果我们发现了孩子的负面情绪,正确的做法不是无视它,更不是运用暴力去压制,而是应该试着去倾听、去理解,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父母所接受。
这样孩子的情绪才会流动起来,才会慢慢平复下去。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
教孩子听话 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可惜的是,大部分父母面对孩子的情绪,都做错了。
有的父母会无限制的去满足孩子的无理取闹:你想要吃的,给你;你想要玩具,给你;你想出去玩,给你;……
一句话,只要你不发脾气,你想要什么都满足你。但是时间久了,爸爸妈妈就会发现,尽管我们对孩子予取予求,但孩子的脾气非但不小,反而越来越大。
还有一种父母,会采用暴力威胁的方式来处理孩子的情绪。
“你再哭,你打你了!”
“妈妈不喜欢哭闹的孩子,你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
于是孩子因为害怕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看起来孩子变“乖”了,但是他们依然无法和情绪共处。
那么如正确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呢?
首先要教会孩子正确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尽管情绪是人自然的感受,但人并不是天生就能分辨和表达自己情绪的。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表达能力并不完善,很多时候甚至说不清楚自己的感受。
愤怒、忧伤、恐惧、紧张……等等负面情绪在他们的口中往往都被简化成了“不开心、不高兴”。
在这样情况下,要让父母处理孩子的情绪真是难上加难。因此,平常爸爸妈妈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尝试这去表达这些情绪。
我们平时和孩子聊天时,可以尝试用更细腻的词汇去和孩子沟通。比如:“车上人太多了,妈妈有些烦。”
或者“刚才妈妈没有看到你,有些儿紧张。”
或者“刚才的比赛输了,妈妈觉得很不甘心。”
或者“明明阿姨长得真好看,妈妈真羡慕。”
……
同时,国外也有一些不错的绘本,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菲力的17种情绪》,通过生活中的场景来让孩子明白17种不同的情绪。这都是爸爸妈妈帮助孩子情绪管理的好工具。
第二步,爸爸妈妈要学着接纳孩子的情绪。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共情。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混淆了孩子的行为和情绪的界限。比如,有个孩子撒泼耍赖,想要抢别人的玩具。这个时候,孩子的行为是不能接受的,但是他难受、渴望的情绪却客观存在,需要被大人所接纳。
这时候,有两种错误的做法:
1、“不行,别人的玩具不准拿,你再哭我就打了!”——行为和情绪一起否定。
2、“好好好,别哭了,妈妈给你买一个一模一样的行了吧。”——接纳孩子错误的行为,却无视他的情绪。
真正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接纳孩子的情绪,但否定他错误的行为。——“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妈妈也知道你刚才玩得很开心,但是这不是我们的玩具,我们不能拿。”
这时候可以也给孩子一个拥抱,或者其他肢体上的安抚,来平复他的情绪,但绝不能在孩子错误的的行为上妥协退让。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同情他、理解他,但是有些规矩却必须要遵守,不管你如何哭闹撒泼都没有用。
温柔地接纳孩子的情绪,但在原则和底线上寸步不让,这才是我们应该给予孩子的真正的爱。
很多的人经常都会说,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的好,但是如果你真的善于分析或者善于发现更多的东西,那么就会发现,这个别人家真正非常好的孩子,他们的父母的身上也有各种不同的优点。一个善良诚实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大多数也会很善良,非常的有爱心,从小的时候就会发现这样的孩子喜欢小动物,也会爱护小动物,做事情的过程中总是会留有一份天真和善良。一个孩子教育,你就可以看出一个父母身上的教养,真正有教养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人也是动物的一种,只是一种高级的动物,所以很多东西也是会进行模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太多的时候也都是在不断的去模仿父母的所作所为。这个世界真的是过于纷繁复杂,虽然每一个人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都在不断的探索,但是我们也不可以否认,在这个探索的时候,有些人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他们不知所措,而有些人在这种情况之下能够更好的去解决自己所面对的问题。不管怎样,最初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总是会采取父母的意见,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个真正有教养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也会在各个方面呈现出来的父母的这些教育。有些孩子他总会看到,有些孩子总是会非常的容易看到,而且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也不会大吼大叫。也许你认为这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但是如果我们尊重的仔细的研究和了解,你就会真的发现,这个孩子的父母其实也是一样的,他们身上的一些教养总是会在孩子的身上表现的更加的明显,所以任何一种情况之下,千万不要忘记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父母在生活中必须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给他们营造更好的家庭氛围。有的父母会质疑,不管我们的家庭环境如何,这还不是就长大了,但是当你的孩子走进了婚姻关系。如果孩子的父母的婚姻不幸福,每天都是吵吵闹闹的,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但是孩子有一天结婚,他们有了自己的家庭,在婚姻关系当中很多问题同样处理不好,而且最终很有可能会离婚,这些方面的事情其实都反映出来了父母的教养,也反映出来了曾经父母在处理问题的一种方式。
虽然每一个人都在不断的成长,我们在接受更多的教育,在接受更多的问题的处理方法,但是任何一个人都不可否认的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打下父母的烙印,所以父母给孩子的培养,仅仅是送他们去更好的学校,很多的时候,父母更需要做的事情是让自己能够变得更好,也能够更好的去处理自己生活之间的关系,学会有正确的方法去面对自己的生活,而每一个父母的教养,都刚好会给孩子提供一种范本。
———教育感悟之六
母鸡张开翅膀,把小鸡庇护在羽翼之下;
雄鹰放开双手,把幼鹰推下了万丈深渊;
小鸡长大了,只会在草垛间抓刨扑腾;
幼鹰长大了,飞向了广袤无垠的苍穹;
母鸡爱自己的孩子吗?
雄鹰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不用我告诉你,你一定知道答案是什么。
同样是爱,换来的却是不同的结果。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就看你敢不敢放手,会不会放手了。
放手,对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一个考验,它考验着我们的心理承受力,考验着我们的教育智慧。
几年十几年的朝夕相处中,父母和子女之间建立了深深的情、浓浓的爱,孩子就像是我们亲手制作的一只美丽的风筝,我们欣赏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欣喜不已。我们几乎都忘记了,风筝的使命是飞翔,风筝的理想在蓝天。我们小心翼翼的呵护着手中的风筝舍不得放飞,生怕它被风吹走,被雨淋湿。
只可惜,我们这样做风筝自己却未必领情。
它极力想挣脱我们的束缚飞向湛蓝的天空。
我们尽力地扯着绳子不肯松手。
这不正像一个故事中所讲的那样吗?
美国有一对夫妇在自家的院子里种了一棵菩提树。为了让它免受院子里孩子们的伤害,他们便在菩提树的周围上了一层铁丝网。几年之后,菩提树长得十分粗壮,绿荫遍地,枝繁叶茂。就是这样一棵茂密的树,在第二年夏天却悄悄地离开了大家。夫妇百思不得其解。在精心观察后,他们发现竟是铁丝把那粗壮的大树活活勒死了。
其实,如果那对夫妇懂得放手的话,我想菩提树会活得更加精彩。家长生怕孩子会受到这样那样的伤害,恨不得把他们放在真空瓶中,一旦有不利于他们成长的因素,就马上扼杀掉。可是孩子拥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情感。如果我们真正地爱他们,就要大胆放手让他们去经历生活的风霜雨雪,去尝试人生的酸甜苦辣,去体会世间的生老病死。
这样,他们的阅历才会丰富,他们的生活才会精彩,他们的人生才可能有滋有味。
放手吧!
如果你爱自己的孩子!
只有你早早现在放手,你才会在离开世界时放心。
为了我们死能瞑目,请及时放手!
家园共育《告诉孩子,有一种教养,叫“不占便宜”》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不合群怎么办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