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孩子,有一种教养,叫“不占便宜”

02-08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家长与教师之间要互相协助,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告诉孩子,有一种教养,叫“不占便宜””,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教养,也许是我们所倡导的育儿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什么是教养?也许很艰深,因为它可能需要一个和谐、融洽,并且有文化底蕴的家庭;也许很简单,因为它可能只需要家长朋友在一些小事情上的身体力行。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一个“小事情”,“不占便宜”的教养。

有一次坐高铁,身上带了点小饼干,正吃着,发现过道上一个小妹妹盯着我手里的饼干,一脸渴望。被她的样子逗乐了,随手拿了一包说:“小妹妹,拿去吃吧。”

本来她已经向我伸手,最后反而又缩了回去,做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然后说:“妈妈说不能随便拿人家的东西,哥哥我不要了。”

这么小的姑娘都知道占人便宜不对,我想这便是教养吧。

还有一个故事想必大家也知道:关于父亲用三碗鸡蛋面教会孩子不占便宜的意义。

第一次:

一天早上,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

父亲问儿子吃哪碗?

“有蛋的那碗。”儿子指着碗说。

父亲说:“让我吧!孔融七岁能让梨,你都十岁了。”

儿子说:“他是他,我是我,不让!”

父亲试探的问:“真不让?”

“真不让!”儿子回答坚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蛋咬了一半,表示给这碗面注册了商标。

“不后悔?”父亲对儿子的动作和惊人的速度十分惊讶,但忍不住又问了最后一遍。

“不后悔!”为了表示坚不可摧的决心,儿子把最后剩的也吃了。

父亲默默的看着儿子吃完,自己端过无蛋的那碗,开始埋头苦吃。爸爸碗里藏了两个蛋,儿子看得分明。

父亲指着碗里的两个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儿子一脸无奈。

第二次:

在一个周日的上午,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情景再现,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父亲若无其事的问:“吃哪碗?”

“我十岁了,让蛋!”儿子说着,拿过了没蛋的那碗。

“不后悔?”父亲问。

“不后悔!”儿子回答坚决。儿子吃的很快,面见底也没看见蛋。父亲端过剩下的有蛋面,吃起来,儿子看见上面有一个蛋,更没想到的是下面还有一个蛋。

父亲指着蛋说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大亏!”

第三次:

又过了数月,道具还是跟原来一样。父亲问:“吃哪碗?”

“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爸爸是长辈,您先吃!”

“那我不客气了。”父亲果真不客气的端起有蛋的面。儿子平静地端起无蛋的面,一碗面很快见底。

儿子意外发现自己碗里也藏着蛋。

父亲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不会让你吃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似“吃亏”的事,实则是帮孩子传送“教养”和“修养”的道理。而这两种人在社会上不会混的很差。

实际上这么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不随便占便宜,假如非拿不可,最低限度也会说一声谢谢。

“教养”和“修养”是孩子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每个父母都应该以身作则。培养孩子这样的品性和素质。这样的孩子才会走的更高更远!

如果孩子有“爱占小便宜”的迹象怎么办?不要着急,我们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

方法1:让孩子知道别人如何看待你

爱占小便宜的孩子,总想着自己占便宜的快乐,而很少想自己占了便宜,别人在吃亏,吃亏的人如何看待你?旁观者又如何评价你呢?孩子往往幼稚,不看别人,没有考虑过,谁会和一个天天想占便宜的人成为推心置腹的朋友。因为占小便宜而孤单,因为孤单而认为身边的人都不好,不喜欢自己,于是更加不把别人的利益放在眼里,见便宜就占,热衷于短期利益,恶性循环,逐渐形成爱占小便宜的行为。

作为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人们对占小便宜的人有什么评价,用什么方式对待他们。同学或者朋友在一起,希望得到的是相互帮助、支持和爱护,谁也不喜欢身边有这样的人,于是,大家会疏远你,排斥你,有事情不愿意告诉你,朋友越来越少。与孩子平等交流,用大量实际事例告诉孩子占小便宜不好,说明这种行为既把自己放在了人格低下的位置上,又会使周围的人瞧不起,帮助孩子下决心改正。

注意事项:

当第一次发现孩子占小便宜的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节分析,不要轻易下结论。年龄小的孩子有可能是因为喜欢就拿了,当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损失,马上明白自己是不对,以后再也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了,家长就要尊重、理解孩子。

很多孩子拿别人的东西可能是报复,或者是开玩笑,也会另有原因,所以家长不要轻易下结论,要了解具体情况后再教育孩子。

方法2:对孩子喜爱的东西,家长要适当满足

小乔的爸爸妈妈不在小乔身边,他的一切生活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很爱他,在吃上完全满足孩子,但是在玩上却控制很严。很少给他买玩具,尤其上学以后,更是一个玩具都不给买。近来,小乔总是有很多借口向奶奶要钱,奶奶总是给的很少,小乔就拿很少的钱给同学,让同学给他玩具玩。没有钱的时候,他就给同学说好话,总之,得到玩具就是胜利。求同学多了,同学们都笑话小乔,说他爱占小便宜,说他很贱,到处说好话,就为了玩。同学们开始越来越不喜欢他了。

小乔开始不知道为什么,后来班主任发现了问题,及时和小乔的家长取得了联系,并把同学们不喜欢他的原因讲解给他听,还批评了孤立他的同学,以后,小乔知道,需要什么可以向家长要,不必低声下气地去求人。

心理学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基本的、合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转移成不合理的需求。比如,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爱或者关注,如果这种愿望无法实现时,有的孩子就会通过打架、拿别人的东西来得到一种情感宣泄,达到心理满足;这种心理的满足反过来又强化了孩子打架、拿别人东西行为。

注意事项:

家长有时间应该多和孩子接触,经常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有什么物质要求,合理的,经济条件又允许,在同学中不特殊的,家长就尽量满足,不能满足,要跟孩子讲清原因,让孩子明白为什么。

家长要严正声明: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别人的东西就是再喜欢也不能拿。如果自己特别喜欢可以和家长商量,看家长能否满足你;如果想借用别人的东西怕别人不给,也可以回家来与家长商量,看看家长是不是可以借到,或者给买一个。

教育孩子明白:家长才是你最好的帮助者,有事情求助家长是最方便,最应该的。有家长的帮助,就会不沾别人的小便宜了。

方法3:警惕孩子的占有欲

爱占小便宜的人,不能克制自己原占有欲望,不计后果,任性而为。对此家长不能视而不见、不理不睬,更不能迁就他们。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家的条件很好,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有,根本不相信孩子会出现爱占小便宜的行为,认为一般爱占小便宜的孩子是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这些家长的想法是错误的。往往越是这样的家庭,越容易产生比清苦家庭孩子更强烈的占有欲望。因此,作为家长和老师们不可以用家庭经济条件来衡量孩子的行为。

在孩子们出现占小便宜的行为时,一定要分析孩子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如过分贪婪,如自己需要,如习惯占有等等,都要适当的施加压力,使孩子受到震动和教育。否则,一旦孩子尝到了甜头,后果将很不好。有些孩子,要进行心理调试,必要的时候需要找心理老师或者家庭教育专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引导和帮助。

注意事项

教育孩子时,家长和老师一定不要出语讽刺、挖苦,更不要打骂孩子,如果孩子曾经犯过类似的错误,家长和老师也不要揭孩子的旧伤疤。我们应该关心他们,理解他们,信任他们,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孩子的思想根源,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错误、进而改正错误,轻装前进。

一方面,无论是“占小便宜吃大亏”还是“吃亏是福”,虽然有些功利色彩,但我们中国的传统智慧告诉我们,“占便宜”是万不可取的;另一方面,不去占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便宜,已经成为了个人基本的道德素养,也反映了一个人的胸怀和气度。

所以,“不占便宜”的道理,其实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养必修课。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有一种教子方法叫渗透


有种学习方法叫渗透,我最先知道这种方法是听杨振宁博士在回国讲学中提到的,当时,感触很深。我想,其实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育儿上。由于孩子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所以我对儿子的教育很少有一个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总是因时因地制宜。

儿子的好奇心很强,凡事总爱问个“为什么”。我就尽力给他一个浅显易懂的解释。有一次,一只小狗受了伤,趴在路边舔着伤口。儿子充满同情地问:“妈妈这只小狗怎么了?”“这只小狗不小心摔伤了,它很勇敢,自己处理伤口。”宝宝好像受了很大的鼓舞,显得比较兴奋。孩子现在三岁多了,我从没有坐下来教他识字。带他出去玩时,看到路边停着车子的车牌号,或者广告牌上的电话号码,我有意识地停下来看一看,刚开始儿子会问我“妈妈你在看什么?”现在他会主动地指着数字让我读,我时常故意读错,他还知道纠正。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东西。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有识的父母不如有趣的父母,有趣的父母能让孩子自由发展。为了避免犯有点“识”的错误,我们很少对孩子进行枯燥的说教。我和孩子爸爸基本上保持每天晚上在家能看一会书,让孩子感受到家庭学习的气氛。儿子小时候不愿意同熟人打招呼。发现他这点后,每次遇到熟人我都以孩子的口气同别人打招呼,“慢慢地,他就能热情地和别人打招呼了。偶尔让儿子帮个忙,我也忘不了说声“谢谢”,这是对他帮助别人的鼓励。

校园潜规则:有一种学生叫“老师家孩子”


六一儿童节临近,很多小学都在进行联欢会节目彩排,对小学生来说,参加演出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不过有家长却发现,从主持人到独唱,从领舞到器乐演奏,主要角色都被本校教师子弟给占了,教师子女正在成为校园里的特殊群体。

各种机会向教师子女倾斜

“孩子班里六一演出,只有一个名额,还让他们班主任家孩子给占了”,读者杜女士介绍,女儿文文读四年级,擅长古筝,是表演不二人选,六一联欢会是女儿期待许久的演出机会,偏偏班主任的女儿小云也在这个班,特长也是古筝,班主任安排自己的孩子上台演奏,这让文文很受打击,感觉老师太偏向自家孩子了。

在杜女士看来,班主任已经不是第一次偏袒自家孩子,女儿班里所有的机会,都让给了学校的教师子弟。学校开运动会,举牌的是老师家孩子;歌咏比赛,领唱的是老师家孩子;六一儿童节表演,独唱、独奏、独舞,都是老师家孩子;就连每天在学校检查做操、值日情况的小干部,也是老师家孩子居多……杜女士通过学校一位教师了解到,女儿所在的学校有将近20名教师子女,几乎每个班里都有老师家的孩子,“每次出头的机会都给了这些孩子”。“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们在家庭中得不到太多锻炼,心理、临场发挥、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只有靠学校老师们给机会了,这些机会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均等的,可现在大多都被教师子女瓜分,别的孩子只能当观众了。这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比如,校级演出中,教师子女经常表演,他们就锻炼了表现能力,积累了舞台经验;区里演出,指标还给教师子女,市里演出还是他们,这些孩子一次次经历锻炼,表演方面的能力就能得到提高,遇到大场面就显得镇定、机灵,可这些都是很多孩子牺牲了表现机会换来的。教师既然是园丁,就应该平等播撒阳光和雨露。”杜女士不满地说。

已成校园潜规则

杜女士的说法得到一些小学校长的证实。一位小学校长介绍,现在确实有些教师把孩子安排在自己学校,甚至是自己的班里读书。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小学老师现在工作紧张,没有时间接送孩子,索性把孩子带在身边,节省时间;有的感觉自己干教师这一行,就孩子上学这方面有点便利条件,当然要利用一下,要么把孩子安排在自己班里,要么给孩子找一个素质全面并且又和自己私交不错的老师,好好教育并适当照顾。

对于老师家孩子挤占机会这一现象,一些校长默认,这是普遍现象。“教师在学校工作,有着自身的便利条件,诸如演出、领唱、班干部老师们自己就能协调”,一些老师私下里交流也表示,教师这个行当,付出多于收获,涉及到自己孩子,当然要行个方便。而这样对于其他学生是否公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认为,“从自己角度看,自己的孩子确实具备胜任的条件”。

学生眼中教师家孩子很强势

在一些普通小学生眼里,老师家的孩子是学校的特殊人群,并且绝对是强势群体。课间时候,同学们要么喝从家里带来的水,要么去喝自来水,老师家孩子都去妈妈办公室喝晾好的凉白开;班里别的同学不带红领巾,进不去校门,老师家孩子可以直接进教室;上课没带笔,别的同学会被老师教训“上学没个上学样”,老师家孩子去办公室找妈妈要支笔就能解决问题……

日常相处中的强势地位,却让很多其他学生对教师子弟“敢怒不敢言”:一年级的孩子,仗着妈妈是老师,在六年级学生检查卫生时,敢和大她5岁的六年级学生大声嚷着讲道理;现在每个学生一个课桌,老师家孩子东西放不下,就挤占旁边同学的桌子;同学们一起玩耍,老师家孩子如果不高兴,马上就去办公室“告状”。

母亲、教师角色难转换

专家分析,教职工子女在本校读书,多数情况是弊大于利。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师、母亲、阿姨这些岗位之间很难转换。教职工子女在上学之前,就是学校的常客,经常到学校来玩耍,早就认识了学校的老师们,并都亲密地称呼叔叔阿姨;上学之后,这种关系不会因为孩子成为本校学生而改变,孩子们每天还是会到父母的办公室写作业、喝水;老师也会碍于同事关系,对孩子多加关照。但是这也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比如,在管理方面,难免纵容。还有一些老师可能教着高年级,但是自己家孩子在低年级读书,下课后高年级那些比较会“来事”儿的大孩子们就会主动带着老师家孩子玩,百依百顺,影响非常不好,并且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专家介绍,现在一些中小学、幼儿园已经开始提倡老师把孩子送到父母工作之外的学校读书,也是为了预防教育中的不公平,防止本校教工子女产生“仗势”气焰,不利于孩子习惯的养成。毕竟,家长不能一直陪伴,等他们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没有了父母的庇佑,其他同学不再忍让,他们在社交和学习方面往往会遇到更多障碍。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

周国平说,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

是的,为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出于一种本能,不用学也会。尊重孩子,这样一种美好的教养,我们还需要慢慢修炼。

我们深知,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小孩,没有完美的父母,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教育。

我们不要苛刻孩子,也不要苛刻自己,过度的焦虑与恐惧,以及与孩子之间不必要的意志较量,都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

试着,从这些小事做起,学着尊重孩子。

-01-

把“不”用在恰当和关键的时候

在养育中对孩子说“不”就像本能一样,是非常自然且容易的事情。

如果每天数百次对一个孩子说“不”,很快这个“不”就不管用了。

对于1-2岁的孩子,主动摆弄各种东西是他探索世界的方式,你可以把一些贵重、易碎的东西放在他看不到、够不到的地方,而减少对他说“不”。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如果不是什么涉及人身安全、影响他人的行为,可以尝试用其他积极的方式,而减少对他说“不”。

-02-

避免当面评论孩子,更不能在众人面前数落孩子

有的时候,你认为可能只是一些无伤大雅的字眼,确实是无心之失。

但是谁知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最不喜欢听到大人当众说自己的这里不好,那里不对。

那种难受的心情,用脚趾头想一想都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再一次经历。

-03-

多给孩子一些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的权利

小事情,让孩子自己决定,大事情,让孩子参与讨论,发表意见。这样民主的氛围,不用等到孩子上学后就可以开始。

在他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他也可以选择今天穿什么衣服出门。

-04-

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许诺之前,请衡量一下自己是否能做到。如果不能,请不要轻易承诺。

其实,无论对谁,这一点也是做人的道理。如果有特殊情况没法做到,请向孩子说明情况,取得他的谅解。

对待孩子跟对待成人一样,讲究诚信。

-05-

永远不要恐吓孩子

恐吓,对小小孩而言是特别卑劣的招数。因为担心危险行为而恐吓他,因为不乖乖吃饭而恐吓他,因为想让他静一静而恐吓他。

殊不知,看似风平浪静的行为背后,孩子被强化了的恐惧心理,转移后容易造成隐蔽的问题和障碍。

-06-

不要对孩子大喊大叫

我们必须得承认,如果要做到时时刻刻,对于家长们来说,相当困难,也根本不可能,因为我们也不是圣人。

而且我们小时候没有什么情绪管理类书籍或者教学让我们学习,但是这也不能成为我们的借口。

当我们想像一下,将来歇斯底里的那个人是我们的孩子,大喊大叫成了他唯一能处理极端情绪的方式,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从改变自己开始呢。

-07-

关注孩子的情绪波动,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

心理学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学习和了解孩子的精神生活,真的可以帮助我们“懂”孩子。

很多时候问题的冲突都不是孩子故意为之,调皮捣蛋,或者想当然的和我们作对。

当我们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我们就可以耐心的帮助他顺利度过。

-08-

不要让生活和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影响孩子

人都会有低落,沮丧,甚至是愤怒的时候,不用强颜欢笑,让孩子感受真实的你,但是不要让负面情绪影响孩子。

在你能量只有不到10%的时候,找个自己喜欢的方式,充满电,再来面对孩子。

最后,我们请记住了,尊重,不等于纵容。

育儿观念:有一种教育叫“尊重”


记得林语堂有这样一句话,“人家生我们,我们生人家”。这句话是一种可怕的哲学,或者就是一个自然描述,在我都不重要。我只是越来越清楚,“人家与我”的不同。

当我的宝贝女儿第一声啼哭响起时,我心中无比感慨。一个新的生命,一个新的自我,一个人家,在我的生活中存在了,而同时,我也参与她的生活。

她哭了,她笑了,我每分每秒都关注,但每分每秒好像都不能把握,有点挫败感。记得有一次,她哭了,哭很久都不停,我们用尽各种方法,甚至抓狂。邻居提醒,是不是她不想穿袜子啊。果真,帮她把袜子脱掉,她不哭了。

原来,她是独立的,她有自己的感觉,有自己的判断。于是,从很小开始,我们以她的感觉去应付她的生活。比如说吃饭,她不想吃了,我们绝不勉强;比如说穿衣服,我提供方案,她负责决定;她可以邀请小朋友到家玩,也可以拒绝小朋友到家玩。

当然,我们会告诉她,要担当,为自己的决定担当。如冬天,我们给她买了大衣,她不想穿,OK,我同意她不穿,但不能说冷,同时准备好承担“感冒”的风险。她拒绝小朋友来家玩可以,但必须面对被小朋友“拒绝”的尴尬。

这些在她看来,是她的“自由”。所以,她经常说的一句话,“这是我的自由,你不能强迫我”。同样的,我们会回答她的一句话也是,“这是我的自由,你不能强迫我”。

进而,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都是相对的。当大家都有观点时,需要少数服从多数。故我家解决矛盾的最有效方法是表决。

我们不会刻意限制宝贝的一些活动,比如看电视。我们告诉她长时间看电视的危害,所以每天她可以看半个小时电视(周末长些),而白天绝对不看电视,她都能做到“到时间就关电视”,如果有天她想再看一段,她要和我打招呼,一般我都会同意。

我告诉她,一回来先把作业写完,然后就可以自由地玩,否则玩也玩不痛快,因为作业是小朋友对老师的承诺,一定要完成的。她一直坚持这一习惯。

去超市买东西时,她有权选择一样礼物,除非特别贵重,我会告诉理由,让她重新选择。在家里,她的玩具她做主,没有人可以不经过她的同意动她的玩具。

大人也会犯错,一定要道歉;大人要说话算话,否则宝贝也可以骗大人。宝贝犯错时,一定要亲口说出错在哪里,大声道歉,否则绝不原谅。大人也一样。

我们不知道,宝贝长大了,会从事什么职业,是否优秀。我们只想说,宝贝能健康,能快乐,能“尊重”。

有一种教育叫“尊重”。

育儿观:有一种需要叫“不需要”


育儿观:有一种需要叫“不需要”

培训中听到一个故事,题为《有一种需要叫“不需要”》,还真深有感触。

故事是这样的:

美国纽约唐人街有一家酒店,刚开张的时候生意好了一段时间,但不久后就开始下滑,酒店老板为此伤透了脑筋:各种硬件设施是一流的,酒店菜肴质量也是一流的,可是,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一天,一位富豪邀请了几位朋友在这家酒店里小聚,酒店老板顿时受宠若惊,为表示敬意,频频上前敬酒,使出浑身解数与富豪套近乎,他认为这是个不可多得的客源,无论如何一定要拉牢他。而在餐厅的另一边,则靠墙站着一位小伙子,是新来酒店上班的服务员,他在一边暗暗观察着老板的一举一动。当那位富豪离开的时候,老板又亲自将他送到了门口,返回酒店的时候,小伙子叫住了老板:“我们酒店的生意不怎么好!”

“是的!可是你也应该看见了,我们正在努力改变现状!”老板说。

“假如您这样下去的话,我们的生意将会更差!”小伙子说。

老板上上下下打量了他一番,有点不高兴地说:“那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呢?”

“请我做一个月的主管!并且我做主管的一个月里,你要听我的安排!”小伙子从容地说。

“可以!但是你用什么来证明你有让我听你安排的实力呢?”

“我敢肯定,刚才你送到门口的那个人不会再来我们这里吃饭了!”小伙子说。

老板听他这样说,以为他是个故作神秘没事爱乱讲话的人,就开玩笑地答应了下来:“如果今后一个月里他真的一次不来,我立刻请你做主管!”

时间一晃过了一个月,本来老板以为那个富豪一定会被他拉成“固定客源”的,可是还真像那小伙子所说的,富豪再也没来过,而且酒店的生意越来越差。这时他想起了那个小伙子,老板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对小伙子兑现了承诺,让小伙子做一个月的主管,并答应不过问任何事,一切由小伙子一人负责。

时间一天天过去,这些天里老板只是暗中观察,他发现那小伙子对任何客人都只是微微一笑一点头,更要命的是他从不知道向客人敬酒、套近乎,但是让他不敢相信的是自从小伙子上任以来,生意却一天比一天好,老客户也一天比一天地多了起来,他又惊讶又好奇又感激,恨不得立刻要知道那小伙子究竟用了什么回天之术。

终于,一个月时间到了,老板把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小伙子问他:“你认为做生意最重要的是什么?”

“简直是小儿科的问题!当然是尽量满足客人的需要啊!”老板说。

“说得很对!但是你有没有去想过,客人们的‘需要’当中,有一种‘需要’叫做‘不需要’,而你们只知道客人需要什么,却不知道客人‘不需要’什么!”

“有一种需要叫做‘不需要’?”老板懵住了,说实话,他真的还没去想过客人不需要什么,“难道我们尽量去满足客人的所需还不够?”

“当然!了解客人不需要什么与了解客人需要什么一样重要!”小伙子说,“你们一见到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就不断去敬酒,但是他们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来吃饭,是参加他们自己的聚会,而不是来接受你的敬酒,你的敬酒实际上是在打扰他们做自己的事情,这绝不是他们所需要的!还有,同一宴席上,有主次之宾,在不断向主宾敬酒的同时,其实你也在向同一桌上的其他宾客做暗示:我不在乎你们。这也绝不是他们所需要的!还有,在你对某一桌上的宾客敬酒的同时,更是对其他桌子上的宾客的一种不平等的对待,他们会想:难道他们是客人,我们就不是客人了?这样的感觉同样是别人所不需要的!你在无意识当中给了顾客这些他们根本不需要的感觉,足以让他们对你的酒店产生反感,这就是导致你的生意每况愈下的原因!”

老板听后茅塞顿开,从此,他除了揣摩顾客需要什么的同时,更下大力研究顾客“不需要”什么。20年以后,他的酒店在全美国都开设了分店。而当年那位小伙子,就是如今被誉为华人中最顶尖的成功学专家、全亚洲最顶尖的演说家、国际上继卡耐基、拿破仑·希尔、安东尼·罗宾之后的第四代励志成功学大师,也是世界华人中唯一一位国际级励志成功学大师——陈安之。

陈安之最广为人知的一句名言是:“成功一定有方法!”

同理,我们的教育也要关注孩子的“不需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常常不够从容,不相信孩子,在孩子不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就伸出了援助之手,使得孩子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发展受阻。

举几个例子:

1.生活自理能力。保育员为了不让家长有怨言,总是无微不至地关心每一个孩子的冷暖,帮他们穿衣、穿鞋等。剥夺了孩子学习自理的机会。大班孩子应当有了比较强的自理能力,教师要给孩子自我学习的机会。比较好的做法,先教会孩子们基本的方法,然后就每天让孩子自己穿脱衣服,尤其穿衣服。天不太冷时,午睡起床了,让孩子自己穿衣,相互看衣服穿得反不反,然后老师在午睡室门口进行最后一道把关,发现不对的让其纠正,这样既不会因为孩子不会自理,穿衣不当而影响其身体,又不会因为老师过多帮助而让其失去学习的机会。

组织保育老师开展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培养专题活动,让保育员更新观念,不再包办,而是要伸一只手帮助,给更多的机会给孩子自己做,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给孩子适当的帮助,并非不需要帮助时去帮助,当孩子通过自己努力不能解决问题,他十分需要你帮助时要给予帮助。

比如孩子拉拉链,他想自己尝试着拉上来,可是一次又一次拉链头对不准,拉不上来,孩子仍然耐心地拉着,此时,就不必去帮助,让他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克服困难获得成功,这样孩子的成就感才会更强。

2.思维能力。孩子提出问题或成人给孩子一个问题之后,要允许孩子有一定的时候思考,在其实在不能解答时用启发式进行引导。和同事一起去“豪享来”西餐店用餐,点了牛排之后,同事7岁的女儿对西餐比较好奇,就指点服务员送上来的菜问这问那。“这个丝是什么呀?”我正想说:“你猜猜看。”妈妈马上回答:“是包芯菜吧。”孩子释然:“哦。”一盆水果沙拉送上来了,我试着考考孩子:“妞妞,你看这个水果里有一种白白的小方块是什么水果啊?”同事马上拿起叉,叉了一块送进嘴里,品尝之后说:“这是香瓜。”女儿急了“我知道的,我尝了就知道的,不要你说。”是啊,妈妈这样做其实就是一种不尊重孩子思维需要的做法,孩子不需要你这么快给出答案,也不需要你抢在她之前给出答案,她不但没有了成就感,而且慢慢长久下去就会习惯于听妈妈说了,因为妈妈总是为她解惑,她不需要自己努力解了,长此下去,思维的惰性就形成了。事后我悄悄跟同事说:“你这个妈妈呀,好在是搞幼儿教育的,一点机会也不给孩子,你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尝试,探索,自己判断呢?她并不需要你这样的帮助啊。”她听后惭愧极了。

3.哭了马上去安慰。给其发泄的时空,孩子需要一个自由的空间,不需要你的安慰,越安慰她反而越不舒服,应该让其通过言语、行动发泄心中的不快。“我讨厌爸爸”,把对爸爸的不满先全都发泄出来,然后再谈自己的感受,这时显得更畅快,效果更好。

4.摔了马上去扶起。

教孩子听话 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教孩子听话 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每个孩子都会有情绪。一种孩子喜欢把自己的情绪释放出来。我曾看到过一个孩子为了和别人争抢玩具,大哭大闹,满地打滚。这样的孩子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做父母的也常常束手无策。

还有一种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把所有的坏情绪都憋在心里。就像桃桃,看起来特别懂事,很乖,再难受也憋在心里。

很多爸爸妈妈很喜欢这样的孩子,因为不用大人操心。但是孩子不说,并不代表负面情绪不存在。他们只是把负面情绪全部压抑在心中,默默受着摧残。而且,负面情绪不会永远都被压抑在心中。情绪就像一座火山,当内部压力越来越大,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

常常听到有妈妈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彬彬有礼,甚至内向孤僻。但是一回到家,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变得暴躁易怒,经常对着父母家人大吼大叫。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大,这种变现就越明显。

在外面是个内向的“乖”孩子,但是回到家就变成了无理取闹的熊孩子。因为,孩子需要为自己的负面情绪找到一个发泄口。小的时候,父母可以轻松地运用暴力来压制孩子的情绪。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种压制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电视上,常常看到一些有行为问题的中学生骂母亲、打父亲,他们的情绪失控绝不是一是一日造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问题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慢慢积累起来了。

父母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有一种天然的恐惧。

我们总是觉得孩子发脾气不仅仅给是一种困扰,可能也说明了父母教育的失败。好像孩子一发脾气,就是我们做父母的失责。但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误解。

心理学家曾说过:“情绪本身并不伤人,它会升起,也会消失,是个自然流动的过程。只有当情绪的天然流动经常被阻塞,才会在心里形成创伤。”

所以,如果我们发现了孩子的负面情绪,正确的做法不是无视它,更不是运用暴力去压制,而是应该试着去倾听、去理解,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父母所接受。

这样孩子的情绪才会流动起来,才会慢慢平复下去。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

每个孩子都会有情绪。一种孩子喜欢把自己的情绪释放出来。我曾看到过一个孩子为了和别人争抢玩具,大哭大闹,满地打滚。这样的孩子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做父母的也常常束手无策。

还有一种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把所有的坏情绪都憋在心里。就像桃桃,看起来特别懂事,很乖,再难受也憋在心里。

很多爸爸妈妈很喜欢这样的孩子,因为不用大人操心。但是孩子不说,并不代表负面情绪不存在。他们只是把负面情绪全部压抑在心中,默默受着摧残。而且,负面情绪不会永远都被压抑在心中。情绪就像一座火山,当内部压力越来越大,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

教孩子听话 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常常听到有妈妈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彬彬有礼,甚至内向孤僻。但是一回到家,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变得暴躁易怒,经常对着父母家人大吼大叫。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大,这种变现就越明显。

在外面是个内向的“乖”孩子,但是回到家就变成了无理取闹的熊孩子。因为,孩子需要为自己的负面情绪找到一个发泄口。小的时候,父母可以轻松地运用暴力来压制孩子的情绪。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种压制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电视上,常常看到一些有行为问题的中学生骂母亲、打父亲,他们的情绪失控绝不是一是一日造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问题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慢慢积累起来了。

教孩子听话 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父母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有一种天然的恐惧。

我们总是觉得孩子发脾气不仅仅给是一种困扰,可能也说明了父母教育的失败。好像孩子一发脾气,就是我们做父母的失责。但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误解。

心理学家曾说过:“情绪本身并不伤人,它会升起,也会消失,是个自然流动的过程。只有当情绪的天然流动经常被阻塞,才会在心里形成创伤。”

所以,如果我们发现了孩子的负面情绪,正确的做法不是无视它,更不是运用暴力去压制,而是应该试着去倾听、去理解,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父母所接受。

这样孩子的情绪才会流动起来,才会慢慢平复下去。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

教孩子听话 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可惜的是,大部分父母面对孩子的情绪,都做错了。

有的父母会无限制的去满足孩子的无理取闹:你想要吃的,给你;你想要玩具,给你;你想出去玩,给你;……

一句话,只要你不发脾气,你想要什么都满足你。但是时间久了,爸爸妈妈就会发现,尽管我们对孩子予取予求,但孩子的脾气非但不小,反而越来越大。

还有一种父母,会采用暴力威胁的方式来处理孩子的情绪。

“你再哭,你打你了!”

“妈妈不喜欢哭闹的孩子,你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

于是孩子因为害怕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看起来孩子变“乖”了,但是他们依然无法和情绪共处。

那么如正确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呢?

首先要教会孩子正确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尽管情绪是人自然的感受,但人并不是天生就能分辨和表达自己情绪的。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表达能力并不完善,很多时候甚至说不清楚自己的感受。

愤怒、忧伤、恐惧、紧张……等等负面情绪在他们的口中往往都被简化成了“不开心、不高兴”。

在这样情况下,要让父母处理孩子的情绪真是难上加难。因此,平常爸爸妈妈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尝试这去表达这些情绪。

我们平时和孩子聊天时,可以尝试用更细腻的词汇去和孩子沟通。比如:“车上人太多了,妈妈有些烦。”

或者“刚才妈妈没有看到你,有些儿紧张。”

或者“刚才的比赛输了,妈妈觉得很不甘心。”

或者“明明阿姨长得真好看,妈妈真羡慕。”

……

同时,国外也有一些不错的绘本,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菲力的17种情绪》,通过生活中的场景来让孩子明白17种不同的情绪。这都是爸爸妈妈帮助孩子情绪管理的好工具。

第二步,爸爸妈妈要学着接纳孩子的情绪。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共情。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混淆了孩子的行为和情绪的界限。比如,有个孩子撒泼耍赖,想要抢别人的玩具。这个时候,孩子的行为是不能接受的,但是他难受、渴望的情绪却客观存在,需要被大人所接纳。

这时候,有两种错误的做法:

1、“不行,别人的玩具不准拿,你再哭我就打了!”——行为和情绪一起否定。

2、“好好好,别哭了,妈妈给你买一个一模一样的行了吧。”——接纳孩子错误的行为,却无视他的情绪。

真正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接纳孩子的情绪,但否定他错误的行为。——“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妈妈也知道你刚才玩得很开心,但是这不是我们的玩具,我们不能拿。”

这时候可以也给孩子一个拥抱,或者其他肢体上的安抚,来平复他的情绪,但绝不能在孩子错误的的行为上妥协退让。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同情他、理解他,但是有些规矩却必须要遵守,不管你如何哭闹撒泼都没有用。

温柔地接纳孩子的情绪,但在原则和底线上寸步不让,这才是我们应该给予孩子的真正的爱。

父母的教养会给孩子提供一种范本。


很多的人经常都会说,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的好,但是如果你真的善于分析或者善于发现更多的东西,那么就会发现,这个别人家真正非常好的孩子,他们的父母的身上也有各种不同的优点。一个善良诚实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大多数也会很善良,非常的有爱心,从小的时候就会发现这样的孩子喜欢小动物,也会爱护小动物,做事情的过程中总是会留有一份天真和善良。一个孩子教育,你就可以看出一个父母身上的教养,真正有教养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人也是动物的一种,只是一种高级的动物,所以很多东西也是会进行模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太多的时候也都是在不断的去模仿父母的所作所为。这个世界真的是过于纷繁复杂,虽然每一个人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都在不断的探索,但是我们也不可以否认,在这个探索的时候,有些人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他们不知所措,而有些人在这种情况之下能够更好的去解决自己所面对的问题。不管怎样,最初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总是会采取父母的意见,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个真正有教养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也会在各个方面呈现出来的父母的这些教育。有些孩子他总会看到,有些孩子总是会非常的容易看到,而且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也不会大吼大叫。也许你认为这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但是如果我们尊重的仔细的研究和了解,你就会真的发现,这个孩子的父母其实也是一样的,他们身上的一些教养总是会在孩子的身上表现的更加的明显,所以任何一种情况之下,千万不要忘记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父母在生活中必须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给他们营造更好的家庭氛围。有的父母会质疑,不管我们的家庭环境如何,这还不是就长大了,但是当你的孩子走进了婚姻关系。如果孩子的父母的婚姻不幸福,每天都是吵吵闹闹的,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但是孩子有一天结婚,他们有了自己的家庭,在婚姻关系当中很多问题同样处理不好,而且最终很有可能会离婚,这些方面的事情其实都反映出来了父母的教养,也反映出来了曾经父母在处理问题的一种方式。

虽然每一个人都在不断的成长,我们在接受更多的教育,在接受更多的问题的处理方法,但是任何一个人都不可否认的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打下父母的烙印,所以父母给孩子的培养,仅仅是送他们去更好的学校,很多的时候,父母更需要做的事情是让自己能够变得更好,也能够更好的去处理自己生活之间的关系,学会有正确的方法去面对自己的生活,而每一个父母的教养,都刚好会给孩子提供一种范本。

有一种爱叫着放手


有一种爱叫着放手

———教育感悟之六

母鸡张开翅膀,把小鸡庇护在羽翼之下;

雄鹰放开双手,把幼鹰推下了万丈深渊;

小鸡长大了,只会在草垛间抓刨扑腾;

幼鹰长大了,飞向了广袤无垠的苍穹;

母鸡爱自己的孩子吗?

雄鹰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不用我告诉你,你一定知道答案是什么。

同样是爱,换来的却是不同的结果。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就看你敢不敢放手,会不会放手了。

放手,对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一个考验,它考验着我们的心理承受力,考验着我们的教育智慧。

几年十几年的朝夕相处中,父母和子女之间建立了深深的情、浓浓的爱,孩子就像是我们亲手制作的一只美丽的风筝,我们欣赏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欣喜不已。我们几乎都忘记了,风筝的使命是飞翔,风筝的理想在蓝天。我们小心翼翼的呵护着手中的风筝舍不得放飞,生怕它被风吹走,被雨淋湿。

只可惜,我们这样做风筝自己却未必领情。

它极力想挣脱我们的束缚飞向湛蓝的天空。

我们尽力地扯着绳子不肯松手。

这不正像一个故事中所讲的那样吗?

美国有一对夫妇在自家的院子里种了一棵菩提树。为了让它免受院子里孩子们的伤害,他们便在菩提树的周围上了一层铁丝网。几年之后,菩提树长得十分粗壮,绿荫遍地,枝繁叶茂。就是这样一棵茂密的树,在第二年夏天却悄悄地离开了大家。夫妇百思不得其解。在精心观察后,他们发现竟是铁丝把那粗壮的大树活活勒死了。

其实,如果那对夫妇懂得放手的话,我想菩提树会活得更加精彩。家长生怕孩子会受到这样那样的伤害,恨不得把他们放在真空瓶中,一旦有不利于他们成长的因素,就马上扼杀掉。可是孩子拥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情感。如果我们真正地爱他们,就要大胆放手让他们去经历生活的风霜雨雪,去尝试人生的酸甜苦辣,去体会世间的生老病死。

这样,他们的阅历才会丰富,他们的生活才会精彩,他们的人生才可能有滋有味。

放手吧!

如果你爱自己的孩子!

只有你早早现在放手,你才会在离开世界时放心。

为了我们死能瞑目,请及时放手!

家园共育《告诉孩子,有一种教养,叫“不占便宜”》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不合群怎么办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