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仪:别让孩子的学习只为考试

02-08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陈安仪:别让孩子的学习只为考试”,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台湾母乳协会”创办人陈安仪,由于女儿不适应所在国立中学的应试教育,给女儿转学,并把家从住了几乎一辈子的台北,搬到了宜兰头城。就是为了孩子能不为考试而学习,健康快乐的成长。

女儿为什么变了:读书考试

陈安仪一向提倡用最自然、亲密、健康的方式教养小孩。所以,女儿的幼儿园、小学都念家附近的学校,从未上过安亲班、课后班。上小学时,老师很欣赏女儿的活泼个性与音乐才能,所以她一直过得自信而快乐。课余时间陈安仪总是带着孩子四处旅行,尽情的阅读、运动。

小学毕业,陈安仪依据女儿的兴趣,选了离家近的一所有管乐团的公立国中。但在上学后短短的几个月内,女儿却变得神情抑郁。不再有时间练钢琴,也不再有时间画漫画、写小说。甚至连觉都睡不好,半夜梦游起来哭泣的女儿,隔天却完全不记得。满口都是“成绩”,无论谈到什么人、什么事,女儿第一句话就是“噢!那个XXX的数学跟我一样不好。”甚至她在偶尔上网跟刚认识的网友聊天时,居然劈头第一句话就问对方期末考试成绩如何?

在参加了一场“震撼教育”的学校家长日时,陈安仪明白了原因。会上,各科老师所有的解说,都围绕着评量与考试、补充教材、考题打转。她意识到孩子已经进入了一个“考试引导教学”的现场,学校天天大考、小考不断。甚至一天之内,数学课竟考了两张一模一样的考卷!一次在订正考卷时,看到女儿把碘试液做淀粉实验的结果写成“深蓝色”。于是问女儿:“你们做过实验了吗?那个颜色应该是很黑的蓝色,所以要写‘蓝黑色’才对噢!”结果她说:“没有!老师说实验室没空,考完试再做实验。”陈安仪得知,“省略实验”在国中的教学也是很常见的现象。国立学校教学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考试。这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与个性的发展。

陈安仪看着挫败的女儿,眼眶也不自禁的红了。

母亲的决定: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对于只为应试而言的教育,更多家长可能是无奈,还不断鼓励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不是要让子女尽全力去拼成绩而放弃原本的所爱、所长?几乎所有家长答案都是一致的。在他们心里,唯有考出好成绩,才能出人头地。

而陈安仪开始去想,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现状?虽然身旁的每个人都告诉她,“哎呀!孩子迟早会习惯的啦!”可是她却无法说服自己装作看不见孩子心里的扭曲。

陈最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为女儿转学搬家。

为了让七年级的女儿转学,脱离体制内的国中,帮助女儿选择了宜兰县的人文实验中小学,全家“岛内移民”到宜兰。而人文实验中小学是一所九年教育学校,它是兼顾孩子兴趣与能力的混龄班级与个性分组的动态学习组织。对此,陈安仪说眼前它是女儿最理想的选择。孩子可以享有适性教育,最起码可以离开考试地狱,不再受考试荼毒。

但是如果不适应公立学校又转不了学怎么办?陈安仪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如果你的小孩很幸运,学科成绩表现很亮眼,请多注意他的“其它”人格发展。品格、公德、人际协调、阅读、生活智商。不要变成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聪明笨小孩。

如果你的小孩“不幸”,学科成绩并不怎么样,请跟老师做充分的沟通。请老师不要给予成绩不佳的孩子太大的压力,不要老是催他们“读课本”,多观察、多赞美他们“非”课业成绩上的表现,不要让孩子养成自我贬抑的习惯。父母对成绩的要求不要过度,要体谅孩子的能力,多给予孩子尝试其他学习的空间与时间。例如,功课不好,应该要尽量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多发掘孩子其他方面的长处……,千万不要一直叫他提升成绩、补习,反而放弃了其他优点的发掘。

转学后两星期,女儿对陈安仪说:“妈妈,你知道吗?即使你要我再回到原来的学校,我也是可以的。”陈安仪点点头,理解她的意思。

“但是,你更喜欢这里。”母亲说。女儿笑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陈禾:3-6岁的孩子学什么?


问“X岁的孩子学什么”的家长,我看有5类:

第一类:真的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也没去阅读育儿专家的著作,有一天突然发现“别人家的孩子”懂得很多事,慌张了,赶紧来问。

第二类:原来按照自己的节奏陪伴孩子成长,突然被一些早教机构的营销广告袭击,加上“别人家”都在津津乐道自己的孩子上了哪个早教那个兴趣班了,顿时失去方寸,只好来请教。

第三类:一心一意要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花了大把钱大把时间和精力带着孩子奔波于各种各样兴趣班特长班,但孩子总是不想学习,于是想到自己是不是做错了,问一问。

第四类:每天微博上一些达人、名师、大V的“心灵鸡汤”,说孩子几岁是什么的敏感期,必须学习什么,读着很受用,但后来仔细一想,自己的孩子好像没有那个敏感,也没让他学那个,于是惊慌失措,怎么办?

第五类:孩子在幼儿园过得很快乐,自己本来很满意,突然听到别人谈起孩子上了小学后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再听到别的幼儿园有教这个那个,但孩子的幼儿园没教,就着急了。

怎么解除家长的忧虑?给家长指明合理可行的做法呢?本来,孩子在进入幼儿园时,幼儿园园长、老师,应该在家长会上好好说一说,让家长知道如何配合幼儿园,让孩子学什么?但多数幼儿园都没这么做,这就难怪家长不理解、不知该有哪些作为。

跟着幼儿园教育的“5大领域”走

国家对于幼儿园教育,有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园的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做出了明确的指示。

教育方法强调:

①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②丰富幼儿的生活,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帮助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③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

④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的机会,促使他们在已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这4点,其实也是给予家长的指导,本来应该有一本较为详细、具体、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手册发给家长,但至今还没做到。

教学内容则详细规定了“5大领域”,以及实施教育的方式方法。家长配合幼儿园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引导孩子延伸与深化学习,方式方法自然和幼儿园不同,我说的跟着走,是指从5大领域来发展孩子的能力,但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家庭环境的不同来设计自己的亲子活动:

①健康:增强幼儿的体质,培养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这是目标,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注重孩子的饮食营养、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保证充足的睡眠及每天都有适当的运动量。这些都是“做”,不是“教”。

②科学: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扩大认知范围、培养探索兴趣、在游戏与活动中发展孩子的学习能力,数学、科普,都有许多游戏可以让孩子“玩起来”,在动手的体验中进行学习。必须记住你是家长、不是教师,不能摆出“我教你学”的姿态,而是陪伴、引导、示范、鼓励、支持,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绘本共读、画画、做手工、玩游戏、科普实验、自然界的观察与探索,重要的是过程,过程好,学习能力获得发展,自然可以看到学习成绩。

③社会:增强自信,培养幼儿乐群、友好的态度和行为。3岁开始,就要提供孩子接触各种人物并参与适当的社会活动。有三点必须做到的:⑴鼓励孩子和自己的好朋友一同玩,至少要让孩子拥有一个好朋友,然后增加到3个。⑵让孩子参与并学习购物,在购物时学习怎样和有关人员交谈,并学会管理和用钱。⑶经常带着孩子参与适合的社会活动,例如拜访亲戚朋友、参与社区主办的活动,学习怎么待人接物。

④语言:提高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积极性,发展语言能力。首先是发展说话能力,在游戏与活动中扩展词汇量,能够把话说得越来越流利,词汇用得越来越丰富、越准确。一方面要在对话中给孩子更多表达的机会,一方面加强念儿歌、读绘本、讲故事的练习。在4岁开始,要通过阅读逐渐提高孩子的认字与理解力、表达力,5岁开始学习运笔写字。

⑤艺术: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并不是让孩子去上舞蹈班或美术班那么简单,要注重的是更基本的美感教育,能够喜欢并欣赏物品、动作、语言的美,喜欢美好的事物,对画画、唱歌、舞蹈、打击乐器有一定的理解和兴趣,喜欢看画,能够说出自己画的是什么,会有一些自己喜欢唱的歌。

家长们担忧幼小衔接的问题可以理解,现在一些小学忽视教育的循序渐进原则,有些本来应该在小学一、二年级教的功课,例如写字、汉语拼音,一些老师认为孩子已经会了,就不教,教育局的监管不到位的话,孩子就可能跟不上小学的教学进度。因此,在6岁开始,家长就要指导孩子在认字、写字和学习汉语拼音上下点功夫,如果自己没时间,那就只能依赖上适合的“预备班”或“学前班”了。

陈丹青:家长要保持孩子的动物性


“艺术与童年:和陈丹青聊艺术——《我的第一本艺术启蒙书》新书首发沙龙”20日在北京举行。沙龙中谈及当下对孩子的艺术教育,陈丹青表示,对13岁以前的孩子,并不需要去解释一些高深的艺术问题。“家长只要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可以。在这个阶段,家长就是要保持孩子的‘动物性’。”——陈丹青

小时候很调皮,每天都鼻青脸肿的

说起自己的童年,陈丹青称,自己小时候非常调皮。“我们现在在场面上见到的孩子都太听话了。我们小时候都坏着呢。我小时候就很调皮,总是爬树、翻墙、打架,每天都是鼻青脸肿的。”

回忆到自己童年绘画的经历,陈丹青表示,自己的绘画历程也始于临摹。“我们那个年代物质非常匮乏,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去,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看。大概9岁时,我父亲看我特别喜欢马,就给我买了第一本画册,里面一个美国画家画马的技法。我就开始临摹,所以直到现在我还能画得出马的骨骼。另外,我小时候也会临摹连环画,像《三国演义》里的赵子龙、关公,还有狮子、老虎这些动物。”

家长要保持孩子的“动物性”

谈及当下对孩子的艺术教育,陈丹青表示,对13岁以前的孩子,并不需要去解释一些高深的艺术问题。他说:“家长不要跟他解释‘什么是美’、‘什么是古代的’、‘什么是现代的’。因为孩子不仅听不懂,还会厌烦。只要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可以。在这个阶段,家长就是要保持孩子的‘动物性’。”

他认为,中国家长在教育中要克服自己的“家长欲”。“孩子都有自己的才能。我经常会遇到一些家长在问,‘孩子应该怎样学画’、‘怎么能够画得像你这样’。但其实家长应该冷眼去看,然后带领孩子走向他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而不要强行地带孩子去他讨厌的地方、或者没感觉的地方。我想中国家长第一要克服的就是自己的‘家长欲’。”

画家林曦则说得更为具体,她认为,艺术并不是一套技术。“我也经常会被问到‘小朋友应该如何学画画’这类问题。我觉得,艺术并不是一套技术。相反,孩子发现美、释放美才是最重要的。”

别让iPad“拐走”你的孩子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赵女士近日反映,她不满3岁的女儿点点最近迷上了平板电脑iPad。“本来是想买来自己用的,没想到现在却成了孩子的游戏机。”赵女士无奈地说:“点点只要在家,就会抱着iPad看动画片、玩游戏,碰都不让我碰一下。对着闪烁的屏幕,一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顺着赵女士提供的话题,本报记者又采访了孩子刚4岁的陈女士。她说,偶然一次为了让孩子不哭闹,她将iPad放到孩子面前。“本以为他只是随便拿小手点着玩玩,没想到却上了瘾。虽然现在不哭闹了,但也变得不爱搭理人了。”

喜欢玩iPad的孩子并不在少数。据调查显示,在511名被调查者中,有82.19%的家长会让宝宝接触iPad,这些孩子的年龄基本都在3岁左右,他们最初希望利用iPad对孩子进行“早教学习”,但没料到最后不少孩子对游戏着了迷。另有媒体报道,在浙江某幼儿园进行的防拐演练中,iPad对孩子的吸引力远大于零食和玩具,全班36名小朋友,竟有10名被iPad“骗走”。为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儿童卫生保健部研究员蒋竞雄提醒家长,教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很重要,但不能让iPad偷走孩子健康。

蒋竞雄表示,两三岁的孩子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重,接受能力也强。iPad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使孩子能直观地针对物体进行操作。逼真的互动模式加上悦耳的声音和超炫的动画元素,孩子很容易上手,并沉迷其中。但对于身体发育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明亮的色彩和过于强烈的视觉刺激,可能会引发孩子视神经疲劳。长时间久坐不动,对孩子身体发育也没有好处。而且,过分依赖iPad这种电子产品,可能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削弱孩子和其他人面对面沟通的技巧,长时间独自玩耍也容易让孩子变得孤单和寂寞。

“家长在给孩子提供电子产品之前,应该仔细考虑清楚。”蒋竞雄指出,以下几个方面是家长需要顾及到的:1.3岁以下的孩子最好不要接触电视或iPad 之类的电子产品。2.如果孩子特别感兴趣,可以将每次玩的时间控制在半个小时以内,一天不超过1小时。3.在玩手机和iPad等比较小的电子产品时,最好将它们架起来,垂直放置,让眼睛平视,避免颈椎受累,但不要让孩子蜷在沙发上玩,更不要在行驶的汽车和地铁上玩。4.选择游戏时多挑一些寓教于乐的益智游戏,避免玩画面过于血腥和激烈的对战游戏。5.增加和孩子的互动活动,多花时间陪孩子聊天、运动,别为了解放自己,让孩子变成“电子娃娃”。

别让孩子“被充实”


别让孩子“被充实”半日活动结束后,我们让家长匿名填写了一份《家长调查问卷》,涉及中心各方面的工作,希望家长通过填写问卷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其中一位家长提出了这样一个意见:组织孩子的活动不必要特别多,每一个活动能够让孩子充分融入活动,享受乐趣的过程,当然这就需要必要的活动时间。

看完这条意见,我和xx老师都很欣慰,家长是从孩子的需要这个角度提出的意见。孩子需要什么?孩子有他/她所需要的游戏活动吗?孩子有参与游戏的充足的时间吗?的确,孩子的一天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区域游戏,有教学活动,户外活动……他们的确很“充实”。但是,我们害怕孩子“被充实”。

玩能玩出什么名堂?事实上充分的游戏,高级的游戏正是在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孩子的耐性,孩子探索的持续性……这些品质是上升到更高一级学习的基础和动力。没有时间的保证,孩子无法充分的游戏,无法持续的探索。但是,有多少家长能认同这些,能坚定的信任这些,能在教养过程中体现这些呢?

中心的作息时间表和活动安排是预成的,但是在具体实施中是灵活的,此次半日开放主要还是让家长了解孩子在中心有哪些活动,平日里我们也会根据孩子的学习状态调整我们的活动计划,尽量满足孩子持续探索和充分游戏的愿望。

感谢家长给我们宝贵的意见,我们愿和您一起反思教育。

别让“唠叨”成孩子的烦恼


相思成瘾

现在刘姥姥又有了烦恼:小荷不止一次为想爸爸而哭。

小荷出生后荷爸精心照料孩子,姥姥为此非常欣慰。根据姥姥的经验,多数爸爸都不太怎么爱照料孩子,甚至打骂恐吓孩子的爸爸也不少见。为此姥姥始终给荷爸打高分。现在的问题是,小荷一想爸爸就哭,一哭就必定是想爸爸,而哭泣是负面情绪,是让她哭呢,还是制止她为想爸爸而哭?

有个好爸爸,时常念爸爸,这是好事,但为此而引出那么多的哭泣总觉得不是个事,而这已经有形成习惯的趋势,就更加令人不安。可是,要让爸爸别那么对小荷卿卿我我也很难,因为老公的父亲就对女儿如此这般娇宠,样板的力量何其强大!结果是小姑子任性懦弱,缺乏坚韧,终于导致十年婚姻解体,大不幸也。

家人的不良习性和习惯以及如何改变,是刘姥姥育儿以来所遇到的最大挑战,姥姥打算迎击挑战:世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等候时间、耐心、艰苦的思索和不怕艰难地去行动。

唠叨传染烦恼

再举一例:Eric本来特喜欢姥姥,在姥姥家玩得可欢了。近来却不愿意来姥姥家,来了也不高兴,总是用晦涩的目光盯姥姥。你道是怎么回事?那次姥姥无意中说了几句让孩子妈妈不高兴的话,本来在朋友间出现这种小小不快应当很快就释解,事实也是妈妈很快就跟姥姥有说有笑了。

问题是男孩的妈妈,一个非常质朴、勤劳、好学的可爱女士有个坏习惯:爱喋喋不休地抱怨;她是将抱怨当成一个兴趣爱好来做的,却没想到给个性成长期的孩子造成了心理问题。孩子小,不懂得妈妈那似乎看来不快的漫长抱怨其实只是来自一个不良习性,而事情并不真的如妈妈所唠叨的那么糟糕。

不过,小男孩都是特爱妈妈的,妈妈的“烦恼”便传染给了孩子,让孩子抑郁不快、与人合不来,影响了人际关系。

别让孩子烦就行


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很多辛苦的年轻妈妈,一到周末她们象赶场似的把孩子从一个学习班带到另一个学习班,她们自得其苦还得不时反省自己,是不是累着孩子了,这样有用吗?真是可怜年轻妈妈心啊!在这里我想对所有的妈妈说,只要孩子高兴报什么都可以,别让孩子烦就行,否则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小时侯学过一篇古文,其中有句话说得很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我看来给孩子报班学技能也通此理。在孩子很小的时候(2,3岁)别觉得她小,只要她能去上就应该报,比如声乐,画画,跳舞。声乐不就是唱歌吗?与其在家里学电视的情歌,不如去跟老师学可爱的少儿歌曲,哪怕灌点耳音,感受节奏呢。画画不就是用笔把看到的反映到纸上吗?能涂成啥样就啥样,能让孩子学习观察。跳舞不就是活动胳膊和腿吗?与其瞎活动,不如合着节奏,摆出些象样的姿态来。

有了这样的心态妈妈们给孩子报再多的班也不会发愁,一个人瞎玩,不如花钱让孩子和老师同学一起玩出个样子来。孩子受到这样的鼓舞,开心地上每个学习班,回家展示自己的新本领,家长就需要夸奖就好了!快乐,自信的宝贝就是这样培养的。一路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孩子自然要强,各方面都不会落于人后。妈妈们当然也不用为难自己,去想该不该报啊?因为孩子会自动提出要去学这个学那个,只怕您挣得钱不够她成长呢!

别让孩子加入“低头族”


从电脑到智能型手机、平板,不仅大人离不开它们,甚至小朋友也轻易就上了瘾。一方面电子产品给生活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对这些由“屏幕”陪伴长大的孩子而言,一盒拼图、一件玩偶,甚至是一群小伙伴,都远远不如一台电脑来得更有趣,究竟该不该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美国凯泽家庭基金会在2011年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中称,长时间看电视或电脑,对儿童阅读能力会有严重影响。报告指出,卧室中有电视机的儿童以及在家中长时间看电视的儿童,很少有时间阅读书本或从事室外活动,更少有时间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上也就会遇到更多的困难。电子产品对儿童阅读能力的影响,全世界的儿童恐怕都不能幸免。过早地接触电子产品,除了会对孩子的阅读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对孩子身心发展等很多方面,都有负面的影响。*对身体发育的影响长时间看电视、电脑屏幕和手机屏幕,会对孩子的视力发育造成影响。近年来,我国大中小学生的近视、散光、弱视等眼睛发育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甚至还偶有出现暴盲等极端个案,与过早、过多、过度使用电子产品都有必然联系。除此之外,长时间沉迷于电子产品,必然减少了身体活动的机会,造成户外活动时间减少,没有时间培养体育爱好等问题,由此会带来体质弱、体能差、体格不够强壮等状况。*对社交能力的影响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减少了孩子与人面对面交往的机会,也使孩子失去了很多社交学习的机会,会导致孩子性格内向、人际交往能力差、社交中语言表达能力差等问题,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社交障碍。*对智力发展的影响幼小的孩子要依靠感官来认识世界,眼睛看、耳朵听、尝一尝、摸一摸,以及身体的各种运动,才能感知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如果大部分时间都在看电视、看电脑、看iPad、看手机,丰富的感官经验就会被单一的视听刺激所取代,造成孩子感知能力的发展受阻,从而影响认知能力的发展。冯老师告诉你:0~6岁的婴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无论是身体发育、智力发展,还是社会性发展,都是在为一生奠定基础。所以,请关掉电子产品,让孩子在最自然的状态下成长——每天早上用你们的笑脸迎接起床的孩子;带孩子一起欣赏大自然的景色,阳光灿烂或阴雨绵绵,温暖如春或寒风习习;让孩子玩沙、玩水、玩泥巴,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成长……只有让孩子每天学习在人类社会中生活所需要的技能,和人打交道,学习照顾自己,学习爱,这才是成长的健康之路!当然,现代社会离不开电子产品,让孩子适当了解接触电子产品也是必要的。但要注意,父母要控制好时间和频率,一般来说,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是要尽可能少接触电子产品。对于0~6岁孩子的父母,我们还是要呼吁:请让你的孩子远离电子产品!

别让孩子被挫折吓倒


当名牌中学学生因为考试失利或者人际交往受挫而无法正确面对,甚至因此放弃生命时,各大论坛上家长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上不了好的大学也没关系”、“考得不好也没问题”。但是很多时候,孩子面对挫折时,周边人的态度和指导却并非如此达观,这很可能影响孩子未来面对挫折时的心态。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经有过9000次投篮失误,丢失了近300场比赛。有26场比赛,我的队员把最后的致胜一球让给我投,我却错失了良机。我的一生错误连连、失败累累。但这正是我成功的诀窍。”谁都不会猜到以上的表白,竟然出自大名鼎鼎的篮球飞人迈克尔·乔丹!

如果具有如此天赋的乔丹在自己看家的行当中还屡遭挫折和失误,那么我们的孩子在成长和学习中遇到一些麻烦和障碍,就更不足为奇了。但是,很多时候家长包括社会,对于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和麻烦却往往是“清除”之而后快,却并不了解,有时候接受这些障碍和麻烦,才会帮助孩子正确面对挫折,进而获得成功。

西方教育学家以前倾向于认为每个人的智力是由先天的基因决定的,而中国的教育理念则历来较为重视后天的努力。近来有关认知和智力方面的研究表明:虽然儿童的智力具有先天的差异,但是通过个人持续不断的奋斗,是可以改变和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的。

上个世纪90年代,著名新西兰学者费林教授发表了一个新的研究发现:人的智力是可以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而波动的。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荷兰、巴西,他从14个国家所收集的大量人口数据都显示,人们的智力水平在普遍提高。对此许多学者提出了以下三个假设,来解释智力测验考分上升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教育的普及,其次是受试者的应试技能不断提高;还有就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营养在改善。

当前,世界的主流教育学者都认为:教育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环境之间的能动关系。儿童由于父母基因的遗传,都会显现不同的特点和喜爱,从而引起外界(父母、老师、同学等)的关注。如果一个小孩四肢发达、个子高挑,那么他周围的人都会鼓励他去参加体育训练,规划出一个“小姚明”的人生。正是由于从很早就开始配备针对孩子特点的环境和资源,同时孩子又持之以恒、奋力拼搏,那么经过10年的积累,孩子在某个方面的知识或技能跟其同龄人相比就会有不同等级的差别了。

绝大多数智力正常的儿童,相互之间的智能水平相差无几,因而每个孩子的潜力也不会有很大落差。然而当孩子踏入校门,我们会发现:在知识量、学习动力、面对挫折的态度,以及自我形象方面,并非每个孩子都一样。落后的孩子在这些地方表现得尤其脆弱和消极。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必须相信,这些孩子在学习上一定能迎头赶上,其先决条件是:

*承认自己的落后距离*明白追赶必须付出艰辛和痛苦

*坚信自己能提高和改进

*旁人还要不断地鼓励让他看到努力是值得的

以下是提供给家长和老师们的几点参考建议

1.表扬孩子做出的努力

必须让孩子坚信自己的智力是自己掌控的,通过努力可以加以提高。所以成人在夸奖孩子时应该注重表扬孩子的努力,例如:“你很用功,做得不错!”,而不是说“你真聪明”。要夸奖孩子时还应该夸奖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当然所有的表扬必须是真实的和真心的,而不是毫无原由或者是为了讨好孩子,这样会适得其反。

2.告诉孩子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给孩子找出学习的榜样,以他人经历中的真实故事来启发、激励孩子的自信心。同时让孩子明白,付出的努力和用功的时间长短,跟成绩带有正比关系。

3.让孩子懂得学习中遇上失败和挫折很正常

你要提高成绩就必须挑战自己,这就需要你敢于踏入你目前还不熟悉、不习惯、不了解的知识领域,去探索、去考察、去捕获新词汇、新概念和新的运算方程。对于失败和失利的恐惧,会让许多孩子生畏而止步。家长和老师需要告诉孩子的是——错误是学习进步中不可避免的,不必感到羞耻和难堪,错误可以带来有用的信息,它告诉你:某个知识还没掌握或某个演算还不清楚,从而给你指出了下一个学习目标。

4.补上学习方法和技巧一课

当老师在课堂上宣布:“明天考试!大家要好好复习。”难道每个学生都知道在家如何复习吗?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不懂得:如何安排时间、复习的要点在哪里、从哪里开始。这些就是“学习方法和技巧”。如果他们不能及时补上这关键一课,那么他们的学习效率就会阻碍他们的学习进步。

5.追赶他人是一个长期的目标

我们必须让学生面对严峻的现实:追赶他人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原因是你在追赶,别人也在往前走;而且别人的前进速度还快过你!所以落后的学生付出的努力如果仅仅跟他人相等是不够的,他的努力还必须超出常人!

6.要对学生的成功充满信心

如果你询问周围的人“你们最爱戴的老师是谁?”结果发现很少有人会说:“我喜欢这位英文老师因为她的发音很好听。”或者“我的钢琴老师指法太棒了!”我们喜欢一个老师通常都带有感情色彩,例如:“我的老师教会了我热爱知识。”还有“她帮助我建立起自信心!”最成功的老师通常是对所有的学生都用高标准严要求,对每个学生都充满了期待和爱心。

喜欢《陈安仪:别让孩子的学习只为考试》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学习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