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二胎,我坚决不做“中国妈妈”

02-18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不管是幼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生二胎,我坚决不做“中国妈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母爱是人类的共性,几乎所有的妈妈,都是爱孩子的。没有人否认“中国妈妈”的用心,以及在培养孩子方面所做的努力,然而为什么这么多中国妈妈带孩子累死累活、叫苦连天?

你以为你每天累死累活,可以换来孩子的快乐、家庭的和睦?NO,你想错了,有时候累是一种灾难!

NO.1太勤快,活的太操劳

中国妈妈常挂嘴边的是“把你拉扯这么大我容易吗”。“拉扯”二字极形象地表达了养孩子的操劳辛苦。为孩子起早摸黑,天一亮就买菜做饭,送孩子上学,下课后给孩子辅导作业,深更半夜洗衣服。勤劳朴实,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贤妻良母的优秀品质。

结果:

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匮乏感和愧疚感,造成孩子同金钱的关系沉重艰难,对孩子的成长弊远大于利。

NO.2太无私,最具奉献和牺牲精神

不知道外国妈妈是否知道“孩奴”这个词儿?有了孩子,你还知道自己是谁吗?很多女人都有这样的感慨:当妈后没了自我,变成了一颗只围绕孩子转的卫星。

与丈夫相处的时间少了,与朋友的联系少了,与社会的接触少了,业余的兴趣少了。为了家庭和孩子,推掉了单位组织的大多数聚餐和旅游活动,甚至放弃原本辉煌的事业,无论是心甘情愿,还是被迫无奈,似乎只有这样“全心全意”的付出,才称得上称职的好妈妈。

结果:

夫妻关系受到严重影响,妈妈也会因此常常抱怨,影响家庭的和睦。

NO.3太会保护孩子

为什么在国际上总认为中国孩子独立性差、依赖性强?西方的养孩子以生存技能为本,而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特别深,生怕孩子受一点点伤害,所以对孩子更多的是保护,放不开手脚。世界固然复杂,存在很多危险,但是孩子离开了遮风避雨的庇护,还是不知道如何去生活。妈妈们越来越感叹: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值得信赖的呢?奶粉、护肤品、疫苗、校园……啥都不安全。不信任社会,所以,也不信任孩子。

结果:

过度保护孩子,看上去是顺利了,是舒适了,结果却使他软弱而闭塞,胆怯而无能。

NO.4太容易担心

同样是照顾孩子,中国妈妈的精神要紧张得多。比如带宝宝外出,中国妈妈常常不停地唠叨:小心过马路看车、多穿点别冻着,不要乱摸东西……还有前面实例中的,宝宝睡觉妈妈不放心,着凉怎么办?出汗怎么办?……咱们小时候背着书包自己上下学的场景,恐怕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难以见到。

环顾四周,我们看到的都是校门前拥堵的等待孩子放学的家长和车流。对孩子的担心,是妈妈脑子里永远无法摆脱的绷得最紧的一根弦,身心俱疲。

结果:

“处处担心,即是诅咒”。你给孩子积极暗示,孩子就会更健康、更优秀,你总给孩子不好的担心、暗示,孩子可能真的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

NO.5责任心太强

中国妈妈为孩子付出的多,把养育孩子当做人生一项艰巨的“任务”来完成,但西方妈妈则更注重享受孩子的天真童稚带来的欣喜和乐趣,轻松洒脱。中国人看孩子是“环绕伺候”,大人们被小孩左右着,一会向东,一会往西,吃饭追着喂,穿衣哄着穿。西方人则是“共处帮助”,大人不会被小孩左右,孩子再小,都没有“哄”这个概念,要是不配合,ok,那就要受惩罚,你不吃饭那就饿着,不穿衣服那就冻着。

结果:

只会让孩子自我为中心,妈妈吃力不讨好!

NO.6控制欲太强

有专家认为,中国父母的最大错误在于,觉得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他们要在这张白纸上画出自认为美丽的图案。所以,很多人会给孩子规划人生,将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全部倾注于孩子身上,甚至将后半生的目标全部投入望子成龙的努力中。中国人总是把“听话”当作一个孩子的优点,如果孩子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做自己的决定,就是“叛逆”。

结果:

孩子无法活出自我,情商低,走入社会很难融入集体!M.yJS21.coM

NO.7对自己太苛刻,太容易愧疚

西方父母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你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中国的父母总是自责。如果孩子外出忘了带某个东西,孩子常常会埋怨父母:“都怪你忘了给我带。”受到谴责的家长通常也会连声道歉:“对不起,妈妈一急就忘了,下次一定记得。”因为母乳时间不够长,妈妈愧疚;因为工作忙不能陪孩子,妈妈愧疚;偶尔对孩子发脾气,妈妈愧疚。

结果:

两个极端,孩子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怪自己或者怪别人,无法实事求是,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NO.8太喜欢攀比

中国妈妈对孩子的爱,在国际上是震耳欲聋的。然而,“中国妈妈”有段时间却成了贬义词,令不少华裔学生烦恼,因为中国妈妈爱攀比。从大事到鸡毛蒜皮的小事,中国妈妈总是要和朋友同事、左邻右舍比一比。人家的孩子去学钢琴,自己的孩子也要去;孩子考了班级第二名,要问第一名是谁,并要孩子下次超过他。教育总是以别人为标杆,然后让子女去达成妈妈心中的目标。

结果:

妈妈心态不平衡,孩子成了攀比的砝码!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为什么我的妈妈不做饭?


为什么我的妈妈不做饭?

“妈妈,为什么你不做饭给我吃?别人家都是妈妈做饭。”儿子大口嚼着爸爸做的饭,漫不经心地问我。我心里咯噔一下,大脑快速运转起来。

第一个闪念,想告诉他,我做饭不好吃。但这无异于打自己的脸,作为一个现代妈妈,“自信自立自强”是最根本的人生准则,总要展现自己最美的一面,如果没事儿就自我贬低自我检讨一番,就会大大降低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不利于家庭的和谐稳定,所以绝对不能这么说。

第二个闪念,想告诉他,男人做饭是家族传统。我家都是男人做饭,爷爷姥爷爸爸,都做的一手好饭菜,奶奶姥姥和妈妈,最多把菜做熟,色香味绝对不能保证。可这么说,也是在贬低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呀,不仅我这一辈,还捎带了上一辈,这事让两个妈知道就麻烦了。

儿子见我半天不说话,抬头看了我一眼,我急忙整理好思绪,深呼吸一口气,不想在儿子面前露怯。无论现实的原因是什么,我都要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为他以后家庭生活打好思想基础。以下是我认为相对正确的话,也正好能对他说。

我问他:“家庭事务的分工原则是什么,是平均分配吗?比如家里有十件事,爸爸分五件我分五件?”他摇摇头说:“不行,力气活妈妈做不了,精细活爸爸不会干。”

我又问:“或者抓阄,抓到哪个算哪个?”他回答:“不行,怎么跟玩游戏一样。”

“家庭是一个团队,每个人擅长什么就做什么,才能发挥团队的最大作用和优势。比如我擅长理财和清洁,家里的钱就归我管,扫地擦灰就是我的事;爸爸擅长做饭,他就负责做饭,保证我们的健康和营养。如果交换一下工作,让我做饭,我没法做得健康又美味,爸爸又没法把家里收拾干净,那我们家就一团糟了。所以不要看到别人家妈妈做饭自己的妈妈不做饭就感到奇怪,做擅长的事才是正确的。”我为自己不做饭找到一个多么好的理由呀!

也许对一个孩子来说,上面这个解释足够了。可是对于成年人来讲,谁做饭或者不做饭,真的可以上升到婚姻生活的更高层面。多少年轻夫妇因为做饭这样的家务事闹得差点离婚,多少家庭因为过年去妈家还是婆家而费劲脑筋,真真过个“年关”?看起来无非是选A还是选B的问题,怎么就这么难?其实答案就在我们心里。只要出于对另一方的爱和包容,问题不难解决。你不想做饭我就试着做做,也许能激发出我的厨神潜质;你不喜欢打扫房间,我就帮忙打扫,感受下“你挑水来我浇园”的浪漫。只有这样的付出和真心,才能赢得对方的爱,使婚姻生活更加长久幸福。

生二胎的意义:用三年换未来的三十年


为职场中的另外一个女汉子,每每一边忙工作,一边忙着赶回家带娃做饭,陪孩子,那种抓狂啊,相信很多睿友都有体会。

可是另一方面,我深深知道,有个伴对于孩子的重要性。现实来说,作为家中的老小,有哥哥姐姐的幸福,那真的是无法比拟。

所以,当后台很多睿友问我这个问题,我是不知道答案的。当这位作者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怂恿你说“你愿意用三年换未来的三十年吗”,你是不是内心开始有些动摇?如果还来得及,你是不是愿意给孩子一个有手足陪伴的快乐童年?

您根本不知道,孩子多需要手足。

我,也不知道。直到姊姊七岁,弟弟五岁时。

我说过,我是那种糊里糊涂、没想太多就生了两个孩子的妈妈。当孩子还小时,我哪里有机会想到「孩子需要手足」这么不切实际的问题呢?只要孩子有半天不吵嘴、不争宠,给我安静的片刻,我就该吃斋念阿弥陀佛罗,哪还有闲情逸致去考虑什么相亲相爱、手足之情。

我的两个孩子年龄差了两岁半,也就是说,当第一个孩子快两岁时,我就怀了第二个孩子。可是在当时,我能从生活中深深切切地体会到「孩子需要伴」吗?

完全不会。

因为孩子太小,父母很容易就误会一件事--以为孩子有父母的陪伴就足够。

这种「以为」,就是整件事情最可怕的地方。因为对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们的天和地;早上起床要妈妈,晚上睡觉要妈妈,好像世界上的其他东西通通不重要,只要有妈妈就好。不过,这也是事实啦!

但是,等您一旦体认到「孩子需要伴」这件事时,即使只有一丝丝的察觉,通常生第二个孩子的最好时机都已经过了。

过了还不打紧,不是说「亡羊补牢,犹未晚已」吗?可是再加上现代人生活步调太紧凑、还有得过且过的生活方式,这样耗下去,拖到羊都跑光了,牢也不用补了啦。

第二个孩子出生的头一年,对老大来说,老二还只是个样版戏,连吵个架都不行,只能称为「心灵上的寄托」。所以严格来说,在老大四岁以前,您都可能误以为,有没有手足,不一定那么重要。

刚成家时,我们为了生活,总是忙得焦头烂额,根本无暇想些眼前看不到的问题,日子就一天一天过去了。

直到姊姊大约七岁,弟弟快五岁的某一天下午,我原本打算小睡一场午觉,没想到那天实在太累,一睡两个小时根本起不来。不过,做妈妈的就是即使睡著了,心都还系在孩子身上,从头到尾,我都隐约听见两个小鬼,在外面吱吱喳喳地说个不停。一会儿声音出现在姊姊房间,一会儿两人又到了客厅,一会儿两人隔了老远还在喊话。您如果不是亲身经历,绝对无法想像,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有这么多话可说呢?好似时间如果没有尽头,两人的对话可以直到海枯石烂,仍不休止。

自此以後,孩子愈来愈大,我就愈来愈发现到,姊弟俩在生活中的互相依赖性,或是说互相需要性有多么高!甚至高到超乎大人的想像很多、很多。

下雨天,不出门,两人可以从早玩到晚。

大晴天,去散步,爸爸妈妈聊大人的天,姊姊弟弟聊小孩的天。

有一天,搬家後的大采购,我和先生逛得不亦乐乎,孩子其实已经无聊到快阵亡了。突然,我们转进一家大型电器行,刚好影音室正播放着电影《铁达尼号》。他们早已从书上知道这个故事,但是活生生地用人演出来(平时不看电视的孩子,这时根本就以为到了迪士尼乐园),即使只看到前後短短二十分钟的片段,姊弟俩也兴奋不已。走出电器行之际,我与先生继续行程,只见他们俩彷佛吃了大力仙丹,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之後的剧情,甚至编起了各种不同故事发展的搞笑版本,一会儿杰克跌得狗吃屎,一会儿萝丝差点掉进水里,剩下的行程里,两人乐得不得了……

先生跟我一样爱孩子,但整日忙著工作的他,如果当初我只准备生一个孩子,他大概也不会有什么意见的。某一天,全家晚饭後在台大校园散步,看著姊弟俩在前面殷切对话的小小背影,不习於表露情感的中国爸爸,竟然用一种像是差点被捷运门夹到,才在最後半秒内冲进车厢的「好险」心态,呼了一口气,说道:「还好--我们生了两个孩子。」

生两个,比生一个轻松>>>

您别以为,我是为了要说服您生两个孩子,才这么说的。

绝不是。这是我内心的强烈感受。而且当孩子还小时,我并不知道这个事实。

我相信,很多父母也是不知道的,以为生一个就累得人仰马翻,那生两个还得了?其实您有所不知——生两个,比生一个轻松。

人生何其短,生两个孩子的辛苦只在头几年,这段时间确实让父母三头六臂都应付不来,以身心俱疲来形容,绝不为过。所以我指的轻松,不是身体上的,也不是经济上的,这些我管不了。每个人的日子要怎么过,物质要有多少才能满足,全是存乎一心。

我指的轻松是“心理上的”。即使父母可以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当独身子女长大到需要同伴和玩伴时,填补这个空缺,是不是就变成父母的责任?然而无论如何,这个任务是很难由父母的角色来完成的。所以在独生子女长大成人,展翅飞翔之前,做父母的在心理上,会不会一直背负着这份不轻松的感觉呢?

这份感觉或许可以被忽视,但它确实存在。

殊不见现在父母拉着孩子东奔西跑,汲汲想要弥补孩子生活中的空缺,就是生怕孩子无聊寂寞。否则家里四只大眼对上两个小眼,父母怎么轻松得起来呢?

就说我喜欢午后小睡一下这件事吧。周末的早上,我们一家习惯去爬山走走路,运动加上晒晒太阳,过了中午,我和先生倒头就睡,真是享受。可是,孩子是不用午睡的动物。即使他们大了点——6岁好了,没有独处的安全顾虑,当我和先生倒头就睡的时候,如果我心里知道只有孩子一个人在房门外,想说话,没人回答,想玩游戏,只能自己跟自己玩,我心里会没有一丝丝歉疚感么?能睡得安心么?

然而,如果妈妈知道,两个孩子在外面玩得多么满足、多么快乐,她可以睡得更香,她的心是全然放松的。

生一个孩子,表面上是轻松:事实上,父母没能给孩子一个伴的不轻松感,却是无所不在的。即使孩子渐渐长大,这种感觉都可能如影随形,盘旋在独生子女父母的心中,冷不防就会跳出来——给你一掌。

还有更多的时候,大人的活动,其实孩子一点兴趣也没有。什么吃饭、什么逛街、什么买东西……但父母非得拖着孩子一起去,不然您留他一个人在家多寂寞。而常常,家里的姐弟两玩得正高兴时,“爸爸妈妈要去大润发买东西,你们要不要去?”“不去,我们要在家里玩。”看,多好!孩子高兴,父母轻松。父母身边时时刻刻挂个孩子,有人连睡觉都要同一个房间,不会很让人抓狂么?

只生一个孩子的父母,当初可能是这样想的:熬过最难的前两年,就轻松了,所以不敢再经历一次这种暗无天日的日子。

其实他们不知道,身体的不轻松是喂奶换尿布的跟前跟后;之后呢?您就要开始自己去应付孩子的玩乐需求——扮家家酒、拼图、堆乐高积木、下棋、骑车、捉虫……还有一堆天方夜谭的胡言乱语。

不是说做父母的想甩脱陪孩子的责任,而是孩子之间的活动,明明应该由手足去完成,才符合自然原则嘛!可是您没有帮他生个手足,只好照单全收,这样轻松么?简直累坏了,而且还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只生一个孩子,一点便宜也没占到。

生一个也是累,生两个也是累。三年,只要撑过三年,一切否极泰来。

当我熬过了艰苦期,等到孩子可以相互作伴时,不论他们是一起玩,还是一起吵架,都叫“作伴”。有时候光是看着、听着姐弟两的互动,心里就会不期然地生出一种“好轻松、好安慰”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是只有一个孩子的父母所不能体会的,但它确实美好,希望您也可以享受到。

手足能给的,你不能>>>

或许您会说,“孩子虽然没有手足,可是有爸爸和妈妈的全心陪伴阿!”

这就好比假设——虽然妈妈少了爸爸,可是有孩子阿,为什么有了孩子,妈妈还是觉得不够呢?

孩子光有父母的陪伴,是不够的。孩子还需要手足,就好比我们还需要另一半。

您能陪孩子玩扮家家酒么?

您能陪孩子跑来跑去、玩鬼捉人么?

您能陪孩子玩大富翁、陆军棋、跳棋、西洋棋么?

您能陪孩子玩水枪射人、倒地装死么?

您能陪孩子玩得客厅一团乱,而不歇斯底里地喊“收玩具”么?

您能陪孩子一起捉金龟子么?

您能陪孩子一起跳房子么?

您能陪孩子一起嘻嘻地傻笑么?

啊呀!竟然有父母告诉我,这些他都能做到耶!

我就认识一个独生女的爸爸,在全家人都呼呼午睡的情况下,独自在客厅里陪孩子玩扮家家酒。

孩子小的时候,可能还不懂;等孩子一天天大了,他们会发现,原来大人根本不喜欢玩这些东西。

即使您问我,两个孩子的年龄相差了六岁,是不是不太容易一起玩耶?

可是,他们是同辈,我们是晚辈。

光是一个同辈的眼神,我们——就没有。

有些人,会以过来人的经验说:“手足之情在长大成家之后就淡了”

我并不反对这样的说法。现代人要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和家庭,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哪还有力气在成家立业之后,特地花时间来维系手足之情呢?(可是换个角度想,所谓手足之情,不就是不需要维护、也不会改变的东西么?)

通常,孩子的未来我不去多想。

我只管孩子的现在。

孩子的童年只有短短的十几载,我一刻也不想放过。

我根本不去想什么“手足可以一辈子相互照顾和扶持”的大道理;即使手足的情分只存在于童年好了,但是,重要与否?

当然。

父母别害怕改变,多生个孩子罢了,没什么大不了。

大人的想法只要转个小弯,就改变了孩子的童年。

等到那一天,熬过了把屎把尿的日子,我常常光看着孩子的脸庞,心里都会浮现轻松与安慰的感觉。不要说您是为了老大而生老二,这样的理由太沉重。这是为了您自己的幸福,不光是为了孩子。

用三年换未来的三十年,“先苦后乐”,咬咬牙就过了。

希望您有机会和机缘,遇上那份美好的感觉。

生二胎前,如何帮老大建立正确的家庭角色?


今年松口的二胎政策,让很多希望孩子成长不再孤单的家庭跃跃欲试。不过,生二胎前,父母需要充分考虑老大的感受,引导老大形成正确的家庭角色,共同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一位朋友是这样做的:儿子两岁半时,他太太怀孕了,于是夫妇俩和儿子一起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正式跟老大讲起家里将要有位新成员。不过特别的是,这位新成员为老大精心地准备了十份礼物,未来每月一份。可想而知,在太太十月怀胎期间,老大每个月都会收到"老二"送上的小礼物,对这位家庭新成员产生了自然的好感。果不其然,在老二分娩当天,老大就主动抱起了老二,仿佛是捧着一个易碎的奶瓶,感情自然流露,神态十分亲昵。

帮老大建立正确的家庭角色,再推荐三个小tips:

Tip1:重视夫妻单独相处时间,不要把所有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

现代社会节奏快,夫妇双方都工作,家庭时间基本上都放在孩子身上,缺少相互沟通;如果父母,包括双方老人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形成6v1的态势,孩子自然会觉得一切的爱都是理所当然。当有新生儿出现抢夺注意力的时候,就会产生自然而然的嫉妒心理。

和谐的家庭关系,夫妻关系是基础,然后才是亲子关系。

Tip2:重视孩子的社交圈建设,让孩子学会与其它小朋友相处。

孩子如果在幼儿园和儿童教育机构接触到更多的小朋友,会逐渐学习如何与年龄相仿的小朋友相处,如何解决彼此之间遇到的问题。这些源自生活的亲身实践,对孩子与弟弟或妹妹的和谐相处,是非常好的预习。家庭角色是社会角色的一部分。

Tip3:鼓励老大成为老二的榜样,不要拿老二跟老大比较。

老大最佳的家庭角色就是老二的榜样。因为有这个角色,老大会天然的希望各方面都做得更好,他会感受到老二的反馈和监督,因此会更自觉。不过,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老二有什么老大不具备的特点,都不要拿两个孩子进行比较。比较是妒忌的温床,很容易影响老大和老二的关系。

做个好妈妈,不做照妖镜


上午我在开会,QQ弹出老师的头像:“兜兜上课看着窗外不专心听讲,晚上回去好好教育一下!”

这时你会有什么反应?

A.对老师深表歉意,对孩子的行为颇为气愤。

B.对老师深表感激,保证回家严厉批评教育。

C.感觉小题大做,阳奉阴违的应承着老师,回家就忘。

D.让老师该打就打该骂就骂,全权代理,你继续忙工作。

E.……

对于孩子的行为我不意外,亦不气愤,相对于批评警告我的态度可能让老师难以接受:“您可以问一下兜兜,从窗外看到了什么?然后让她写一篇日记交到你办公室去。”

我想这样即能够保存孩子的纯真,又可以有一个惩戒。

晚上我好奇的问兜兜:“今天早晨你从窗外看到了什么?”——我刻意回避“上课”两个字,希望孩子不会因为害怕受罚而有所隐瞒。

这一问天真无邪的兜兜果然打开了话匣子:“因为昨天晚上下雨了,所以今天早晨第一节课我就在想会不会有雨过天晴的彩虹?书上都说雨过就会天晴,天晴就会出彩虹!我觉得书上画的很漂亮所以很想看一下彩虹!”

“那你看到了吗?”

“没有,雨过了可是天没晴,更别提彩虹了!”兜兜有些失望的蹙起眉头,“妈妈,为什么下雨之后并不是每次都会出现彩虹?”

说这话的时候,小家伙懵懂的眼睛闪烁着渴望的光芒。

“彩虹是由于阳光射到空气的水滴里,发生光的反射和折射造成的,没有阳光所以看不到彩虹了,你觉得对不对?”

“嗯,应该是!”

“不过也没有关系,我看到远处的群山被雾霾遮住了,若隐若现的很好看!我还看到山是青色的,因为山上有很多茂密的松树;校园里操场湿漉漉的,很多小麻雀落在地上的砖缝找水喝···”

“太美妙了宝贝!你观察的仔细,记忆很清晰,描述的也很有条理!妈妈好像看到了小麻雀操场上跳来跳去的样子呢!咱们回家赶紧把它记录下来好吗?”

“当然可以!”

“不过有一点儿需要改进的小问题:你是上课时间看的窗外对吗?以后咱们下课再看好不好?你想想,上课走神儿老师讲的内容咱就没看到,那老师辛辛苦苦备课、讲课是不是白费力气了?她有多失望多生气啊?”我抱起兜兜,兜兜趴在妈妈肩头静静地听着。

“老师批评我了···”兜兜惭愧的嘟着小嘴。

“说明老师很关心你,替你着急对不对?如果不爱你,他就不管你了,你愿意看哪里就看哪里,不学就不学,反正他讲完课就走了,你不会跟他没有关系对不对?”

“嗯,老师对我很好,今天我恶心没有吃上早饭,老师还给我两个小面包,让我饿了吃呢……”

这一段简单的对话不仅仅是教育孩子的过程,还掺杂着家庭与学校教育理念的碰撞与协作、孩子与成人思想意识形态的差异与融化、师生关系的处理与引导、亲子关系的沟通与发展……盘根错节的关系中如何让每一方都满意?不得不说一下坎特法则:尊重是人性化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回报率最高的感情投资,而且尊重他人本身就是获得尊重的一种重要途径。

人与人之间融合度是相互的,不能批判老师而让孩子厌学,也不能武断的给孩子开药方;要维护老师的师恩、权威让孩子接受成长的必经过程,又要尊重孩子的天性、维护孩子的自信与尊严,让孩子心服口服改正缺点。所以说啊,当妈绝对是门儿技术活儿。

1、不当照妖镜,不把孩子的缺点妖魔化:了解孩子的思想与感受。

为什么我们眼中非要看到孩子的缺点、错误,而不回想一下自己也曾经那样稚气的对世界充满好奇?好妈妈不是照妖镜,不需要把一切表象都揭露的入木三分,给孩子上纲上线,透彻的把一般问题、非原则问题,也当作原则问题看待、处理,把孩子的缺点扩大化,想象的特别严重。其实一切都很简单,只是孩子的天性还没有受到礼教的束缚而已。

四岁时,幼儿园老师说:午睡时,其他人都睡着了,兜兜还在到处看,等大家都起床了,她却躺在被子里嚼着口香糖坏笑着跟老师讨价还价赖床不起……

安静的午休时间,她又从被子的缝隙“偷窥”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兜兜说:“因为我想看看大家睡着了是什么样子啊?”

我问:“那你看到了吗?”

兜兜非常骄傲地说:“看到了!”

兜兜表达时那种急切的语速、炫耀的神情,好像是对妈妈的好奇心期待已久了,也许这些话在她心里已经发酵,却始终没有人给他挥发的空间。

“你看着我啊妈妈,你看王小田睡着时是这样的!”说着摆了一个侧卧的姿势,双手垫在胖胖的粉嫩的脸蛋下边,

“刘泽志是这样睡的!”说着换成一个大字型,“还有王晴漪……”

我问兜兜为什么不能像其他女孩子一样乖乖的遵守秩序、听从安排、服从教导。可是兜兜不满地回答:“你为什么总是和其他的妈妈一样!你就没有一点儿自己的想法吗?!”

不得不承认兜兜说的很有道理,每个人都有个性,我不能总是和别的妈妈一样,我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因为我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她很有主见,而我又不想扼杀她的个性,所以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我选择支持她。

兜兜现在的一切在外人看来是淘气、可笑的小插曲,但是于我而言却是的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经历,并不需要贴上不专注的标签。

2、不当显微镜,不放大孩子的缺点:批评只对事不对人。

怒火中烧的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对孩子进行怒骂,孩子不服气,家长不解气对问题解决毫无进益。不要一听到孩子犯错误就失去理智,诚挚的沟通可以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或行为,同时又不会使孩子因为指责而产生挫败感。

“我只是想看一下有没有雨过天晴的彩虹”这句话唤回我温暖柔情的回忆:八九岁时,我曾经为了看彩虹和三四个男生用塑料袋装满水,从三楼的教室向外倒,结果泼了班主任一身被罚面壁思过,我们一直没有明白自己最大的错误是方式方法错了,不知道这样不可能创造彩虹,只是单纯记住了受惩戒的原因是淋湿了老师……

批评时就事论事,使孩子持续受到尊重才可能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互相促进的伙伴关系。才能使孩子信服的遵从规则。

尊重孩子是人性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只有孩子的平等身份受到了尊重,他们才会真正感到被重视,被激励,做事情才会真正发自内心,才愿意和父母、老师打成一片,站到我们的立场,主动与我们沟通想法、探讨学习,完成我们交办的任务,甘心情愿为家庭、班集体的荣誉付出。

3、不当防护镜,无原则的护犊子不可取:让孩子了解别人的感受,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感恩。

维护孩子的天性与自尊心,不是包庇孩子的缺点错误,把一切批评都阻隔在外“护犊子”反而会害了孩子。

听完兜兜的解释,我也对兜兜上课走神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老师辛辛苦苦备课、讲课,你应该尊重他们的劳动,即便学习比游戏枯燥,你也没有理由去挑剔,就好像你拖了地,即便不那么干净,妈妈也一样欣赏、赞扬你,因为你付出了辛苦的劳动。我们赞赏的不是劳动的结果好坏,而是付出劳动的过程,对不对?兜兜,你知道吗,昨天杨老师电脑死机,刚刚写的教案没有保存下来全部丢失,不得不一字一句重新输入一遍,你应该感恩老师的付出对吗?”

兜兜赞同的点头。

4、不当反光镜,遇到问题不能简单的条件反射,让孩子形成自己的检测甄别系统。

孩子做事情之前打预防针、提警告,犯了错误就呵斥打骂是大部分妈妈惩戒孩子的方式,如果我也是简单的等兜兜放学大骂一顿:“上课为什么不听讲?!老师又找我,你真是丢脸!”效果会怎样?兜兜会不服气的抗争,我会因为孩子不听从管教火冒三丈,擦枪走火之后兜兜仇恨告状的语文老师,以后破罐子破摔继续跟老师作对……

所以,我们不需要机警的条件反射,亦无需时刻对孩子灌输标准化规章。不用害怕孩子自己管理不好自己,对孩子的自我管理水平抱有信心,对他们进行管理能力指导和人际关系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理解和尊重他人,帮助他们有效规划自己的学习、安排自己的时间,他们就会自觉自愿的克服自己的弱点,饶有兴致的迎难而上。

中国式家庭教育最可怕的敌人一个是“别人”,另一个就是“过来人”。谁的妈妈没有说过这句话:“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我还能害你?我是你亲妈啊!”事后再补刀一句:“我早就跟你说过这样做不行!你这孩子怎么不听呢!?”

然后吓大的孩子们小心翼翼的跟在妈妈身后,按照妈妈指的路按部就班成长。每个孩子都逐渐变成别人的复印件,而不是原创的自己。为什么一定要“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四岁时兜兜想在家里用喷桶喷水,我只说一句:“好吧!喷完自己拖干净水!把东西恢复原样就行。”

兜兜知道电器怕水。很自然的就选择在洗漱间和厕所接了一盆水尽兴的喷射。喷完自己拿拖布尽可能的拖干,再拧干了拖布搭在阳台晾晒上;最后自己从衣橱翻出一条新裙子换下那套被打湿的衣裤……

我没有叨叨玩水会弄坏家电、会把家里弄脏、会把自己淋湿……压抑她企盼的情绪总不如大禹治水的顺势利导对吗?

宝贝儿,妈妈不是照妖镜、不是显微镜、不是反光镜,也不是防护镜……因为我希望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是自己自信的样子,而不是我的映像。

“中国妈妈”是坏妈妈?


“中国妈妈”成为贬义词,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东西方教育孩子方式的差异。中国人是老母鸡式的教育,总是希望能一辈子呵护着孩子的成长。

日前,一篇《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在美国学生、家长眼中,“中国妈妈”爱攀比,永远以别人为标杆,成了美国高中生口中的讽刺语,这让不少华裔学生感到烦恼。

总以别人为标杆

记者看到,在这篇《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文章说,华裔家庭的高中生认为“中国妈妈”爱攀比,总爱比这比那。人家孩子学钢琴,“中国妈妈”的孩子也要学;人家孩子考上哈佛、耶鲁,“中国妈妈”也会这样要求自己孩子。在孩子的教育上,“中国妈妈”永远以别人为标杆。

而在美国高中生眼中,华裔家庭的孩子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什么事都是妈妈说了算。妈妈像只老母鸡,孩子如同小鸡,总要靠母鸡的翅膀来保护。“中国妈妈”在美国学生口中成了一句讽刺语,这令不少华裔学生烦恼。不少妈妈对此感到委屈,认为“中国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也有家长反省,认为潜意识里的溺爱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盲目攀比伤害孩子

“期中考试成绩下来了吗,考了多少分?某某同学多少分?”这是家住徐汇区的朱女士在校门口见到女儿后的第一句话,“怎么又比你高,下次要超过他。”女儿佳佳原本笑盈盈的脸上愁云密布。从小到大,佳佳都在与别人的比较中长大,从幼儿园的弹琴、识字、算术到上学后的成绩、教辅书、培训班,每一项都不能落于人后。妈妈甚至为佳佳制作了一张“赶超某某人”的目标卡,贴在书桌上“刺激”佳佳。

“老师,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不和别人比吗?帮帮我!”12355热线心理咨询师、上海交大副教授刘晔萍说,最近,一位大二学生小金走进咨询室求助,自从进入大学后,周围优秀学生比比皆是,小金的成绩始终不理想,让他近于崩溃。

原来,小金从小在家长“争第一”的要求下长大,“要比别人强”的口号逐渐变成了习惯和行动目标。“只有比别人优秀,他才会快乐。一旦被赶超,就无所适从,自卑、嫉妒和痛苦开始滋长。”刘老师担忧地说,类似的咨询案例正在急剧上升,盲目攀比已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越来越多的学生正遭受伤害。

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其实,也不必太妖魔化‘中国妈妈’。”上海社科院家庭研究中心主任徐安琪表示,据社科院社会学所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本市大多数孩子对父母的评价都是很高的,若以5分为满分,在与母亲的关系方面,89%的孩子给妈妈打了4—5分,在评价父母的教育方法上,也有86%的孩子给父母打了4—5分,77%的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但她也表示,对于妈妈们潜意识里“爱攀比”、“爱包办”的倾向应引起关注。

“横向比较也有其必要性,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孩子,但家长切忌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或假想敌!”市西中学心理老师李秀芬建议,妈妈应该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能力和兴趣,绝不能按照一个标准要求他们。主张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帮助他们一起开发潜能。

【相关评论】

一直以来,我认为中国妈妈是世界上最勤劳,最善良的妈妈。所以我不能容忍别人指责我们的妈妈。可如果抛开肤色和种族的偏见,我们客观来看待美国人对“中国妈妈”的指责,其实人家说的又句句在理。

中国妈妈爱攀比,永远以别人为标杆,我相信美国也有这样的妈妈。为什么这样的指责不会发生在国内?因为我们当局者迷,或者说我们国内的妈妈实际上是在一条船上,让有着同样行为与举动的人群来指责对方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只有当中国妈妈与美国妈妈放在一起时,我们才会发现彼此有如此之大的差异。

“中国妈妈”成为贬义词,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东西方教育孩子方式的差异。中国人是老母鸡式的教育,总是希望能一辈子呵护着孩子的成长。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每个孩子的前程同时也是父母的前程,上最好的小学,读最好的大学,然后找最好的工作。这样的教育方式之下,中国的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就被抹杀了,所以才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啃老族”。而美国人则是放羊式的教育,父母管得少,老师管得少,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学习,去工作。这样一来,孩子的创造力反而被激发出来,而这也就是美国引以为豪的开放式教育。

华裔的烦恼其实也是我们国内的烦恼。面对美国人对“中国妈妈”的指责,我们其实无需更多辩白,因为我们对孩子对孩子管得实在太多了。(关东客)

不陪娃写作业 不做“狮吼”妈妈


最近经常在朋友圈里看到吐槽陪写作业的家长,要么气得大吼,要么气得吐血。我经常劝他们:“不要陪写作业,那是娃自己的事。”

记得我小时候没有因为写作业被吼过,我爸回家只要看见我们兄妹三人看电视,第一句话就是:“作业写完了吗?”我们说没有,老爸就会直奔电视,先关电视、再拔下电源,然后潇洒地转身就走,我们三人只好灰溜溜地各自奔回书桌前。

为什么现在的家长一定要自寻烦恼呢?写作业明明就是孩子的事情。当然,我女儿也有犯脾气、写累了不愿意写的时候,我一般都让她去洗一盆自己的衣服,或者刷一池子脏碗,这样她既休息了大脑又体验到了生活的不易。比较一下,写作业还真是最轻松的事,然后她心甘情愿地把作业写完了。

女儿刚上一年级时,学校让做手抄报,但我不会画画,孩子只能自己动手,不过我可以在画作完成之后给她题几个字,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慢慢地孩子大了,写字好看了,她就不让我帮忙题字了。当娃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被老师表扬时,她可有成就感了。

二年级时,学校布置了网上英语作业,为了得到“你真棒”、得高分、多得学豆,我比孩子还紧张。她一做英语作业我就过去盯着,一看读音没得优,就要求她重读。怕她录不好音,非要帮她拿着手机。经常是孩子读着读着我发火了,或者是一遍遍让孩子重读她不耐烦了,或者是俩人战斗半天结果只得“一般般”的评价。孩子后来不客气地对我说:“妈,我做英语作业时您别过来了!我自己能做,您在旁边我受影响,反而得不了高分。”好吧,英语我也放手了,轻松自在。后来,放寒假让闺女去学了自然拼读,从此英语作业我再也没管过。

不过,在怎样不陪孩子写数学、语文作业这件事上,我还是花了不少心思。

首先是装傻,我发现闺女做数学题时不愿验算、不愿思考应用题,老想依赖我,于是,我告诉她我是学文科的,所以数学题不见得都能做对。有时候我刻意当着她的面打电话向别人请教她作业中的数学题;有时候我故意把题教错,第二天她去学校跟老师一对答案,就开始相信我可能真不会。孩子老出错的题型我找来题给她做,她做完了可以自己拿红笔判分,这点她可乐意了。她一般都会标上错题的错因:是粗心,还是不会。这样一来她做题的兴趣可浓了,我也省去了跟她不必要的纷争。数学作业方面的放手我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现在四年级的娃自己做起作业来已经得心应手了。

还有一招:让自己忙起来。孩子做作业时我一般都选择做饭或者自己也写点东西,这样她即使问我点什么我也没时间帮她。有一次闺女又问我:“妈妈,阻拦的拦怎么写?”我说:“哎呀!这字我还真不会写!我这会儿也挺忙的,你查字典吧。”过了不到一分钟,我就听她自言自语:“还北师大的呢,这么简单都不会写!”

关于不陪写作业,我还想了其他招,比如孩子写作文时我跟她说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等改好了再查字典。好家伙,一篇400多字的作文,她恨不得有50个字写拼音,查字典得半天功夫,每次都喊我帮忙。我可不能惯她,于是把手机给她:“可以用手机查,打词组就行,又快又好。”

最不好甩手的是学校布置的听写作业。英语还行,我让她先把中文意思写在听写本上,然后自己开始默写英文。语文的听写比较麻烦,不得已帮她报字词,但我尽量坐得比她低,最好看不见她的字、看不见她的坐姿和手型,听写完了让她自己判对错,错的字词自己抄一行,这样我可以不跟她较劲,她又有兴趣。

我最近开始琢磨一种新的语文听写方式:让娃自己先读一遍要听写的字词,自己录音,然后听写的时候放录音就行了。因为闺女老嫌我这个南方妈妈读音不标准。

周末的时候我们这样安排:闺女早餐前读英语,我做早餐;早餐后闺女写作业、弹琴,我洗衣服、收拾下午出去玩的东西;爸爸洗碗、扫地。晚上回到家,爸爸做晚餐、闺女写游记、我擦家具。我们各负其责,没有时间指导,也没有时间唠叨,更没时间吼孩子,大家各得其所,心情愉悦。

家庭作业是娃自己该完成的事,做不好老师自然会说她,错题老师自然会让她改,我为什么要陪她写,何必自讨没趣。为写作业去吼娃,她委屈反感,大人生气伤身,不值得也没必要。不做“狮吼”妈妈,从不陪娃写作业开始。

妈妈育儿有感:不做皇帝做男子汉


看了《电话借书》和《世界各国的“吃苦教育”》感慨万千。我也来写几句,说说自己对现在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现在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宝贝,可以说从孩子出生,他们就不必经历风雨、吃喝不愁、玩具成堆,这群孩子生活在象牙塔上,太幸福了。作为父母还有老师的我们,对孩子实施怎样的教育,培养成怎样的一个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没有基本的生存能力,不懂的照顾别人,也不理解别人,这就是我们当代孩子的特征。

记得儿子2岁左右,自己看过关于韩愈的一件故事。对我触动太大。故事是这样的,韩愈喜欢游山玩水,有一天来到华山,被美丽的景色迷住了,随景向上爬,不知不觉到了山崖边。这时候满腹诗书的韩愈,痛苦流涕,感觉自己会困死在华山的山崖上。还好,过了两日,游人把他领下了山,韩愈千恩万谢,认为人要存活于世,一定要学会生存的基本常识。这个故事里的生存教育成了我后来教育儿子的重要目标之一。

作为妈妈的我,也有一个宝贝儿子。但是我心疼疼在心里,从不表露在外。孩子2岁半上幼儿园,三岁自己睡觉,四岁、五岁一起与家长去超市购物并提相应的物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上了小学,自己的作业自己做、书本自己放好,如果忘了,对不起,老师叫,我也不管,孩子挨批一次就记住了。因为我也是老师,知道怎样才能改掉孩子的这些坏毛病。期间我还不断的教孩子的饭桌礼仪,如吃饭时:不要狼吞虎咽,更不能边说边吃饭,如果打喷嚏,要回头等等。六到七岁,我生病时,儿子已经知道帮我烧水,让我服下药,使病赶快好起来。三年级开始儿子自己坐车上学、放学,洗校服,四年级开始做就简单的饭菜,吃完饭作为家庭一分子的儿子,要刷碗。周末去朋友家(亲戚家)玩,我都是让儿子先坐车去,到了朋友(亲戚家)家,到电话通知我。我一般都是迟到分子。看着儿子的进步,我欣慰。现在的儿子,能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自己刷碗、拖地挣钱,理解长辈。能时刻给长辈一些惊喜。比如到了奶奶家、姥姥家,做一道菜,老人们都高兴地把菜吃掉,还经常夸夸儿子的手艺,儿子劳动着,快乐着,这就是我的儿子。具备了初步的生存能力。这也是我送给儿子众多教育中的最具实力的一种。盼望着儿子,在经历风雨锻炼后,不断地成熟起来,不做“小皇帝”,做真正的小小男子汉。

既然给了孩子生命,那么家长就要给孩子的机会锻炼,让他具有了生存能力后振翅高飞……

合格妈妈从不做的七件事


想做个合格妈妈,其实并不难,把握住几个要点,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能慢慢熏陶孩子成长。

你一定也想做个合格妈妈吧,以下这7条会让你跟这个目标越来越远,希望你都没做过!

1、睡懒觉

有些妈妈习惯睡懒觉,这样对孩子有会有不好的影响。孩子也许会养成睡懒觉的习惯,不按时作息,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影响。家长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自己不懒惰,才能给孩子做榜样,让孩子勤快肯干,让孩子勤奋好学。

2、整天开着电视

好不容易到了周末,大部分家长都会开电视机看新闻、看娱乐等,甚至有的会一整天都开着电视,即使并没有人在看。这么做很糟糕,妈妈应该多陪孩子聊聊天,或者营造好的学习和读书的气氛,没有人会喜欢这种背景噪音。

3、沉迷手机

妈妈沉迷手机,孩子肯定也天天惦记着想玩手机。而且我们知道——一天内超过7个小时对着手机,对身体健康是没好处的。反省一下子自己用手机的习惯,每隔几分钟就必须看看手机,那么当你的孩子玩手机时,你就很难教育孩子不要玩手机,因为你自己也做不到。

4、打骂孩子

不怪妈妈脾气大,实在是家务孩子一把抓,很多妈妈还要上班工作,实在是太劳累了。但是,打骂孩子依然是最不好的做法。孩子有了错,妈妈深吸一口气,找个安静的地方自己发泄了,冷静下来再去跟孩子说话,做个温柔和善的好妈妈。

5、自我厌恶

无论你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有健康的自尊心理都非常重要。家长不要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自己的身材,体重,皱纹或者其他缺点。这样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对自己不满意,时间久了产生自卑的心理。

6、诅咒别人

不要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哦,小孩子也会跟着学得戾气十足。特别是不要抱怨上一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孝道要从小教起,妈妈要以身作则,等孩子长大了,才会有样学样,尊重你,孝顺你。

7、跟爸爸吵架

家庭生活里总是免不了磕磕碰碰,妈妈和爸爸之间难免有争执的时候,关着门打打闹闹感情深,当着孩子还是收敛些好,千万别吓着了孩子,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如果将来孩子也随了父母,家庭生活不顺,那才是一辈子的悲剧!

现在,你觉得你算不算一个合格妈妈呢?

二胎——手足相争父母怎么办


开放二胎政策后,几家欢喜几家愁。不少家长担心自己驾驭不了两个娃。是啊,养一个娃,工作量已经够大的了。第二个娃出生后,工作量会翻三倍:养大娃+养二娃+处理大娃二娃间的纠纷。

许多80后90后家长自己是独生子女,没有与兄弟姐妹争宠的经验,难免对处理手足之争心存焦虑。

手足之争,争什么呢?

争斗一:物质资源

从最初的争夺食物、衣服、玩具、书籍到上卫生间,直到现今争得最厉害的物件估计是ipad了。

争斗二:父母的时间与注意力

妈妈在给妹妹换尿片的时候,哥哥可能会把腿翘到妈妈腿上,要她注意自己。

争斗三:他人对自己的认可

父母以外的人的注意力,认可是很多小朋友建立自身价值的基础。比如:当姐姐被评为三好学生时,妹妹也要小红花。

手足之争的“争斗”可以是很明显的争抢玩具,打、叫、闹、哭,需要家长来评理。也可以是暗暗较劲,趁大人不注意时,掐弟弟妹妹一下,或是把哥哥姐姐的作业本弄脏弄乱,等等。

因此,如果家长只是在正面冲突发生时做一下调解员,而不解决根本问题,手足之间的争斗可能会延续到他们成人。事实上,也有不少成年人兄弟姐妹间的积怨如此之深到老死不相往来。

什么因素造成这种极端后果

中国家长喜欢比较。“货比三家”,中国人一向以实际著称。我们文化中有这样一种习惯,同别人比老公,比孩子,比车子,比房子,仿佛价值只有在比较中才可以获得。

我自己也不能脱俗,在网上购物时,常常比较同类商品,要性价比更高的。但是孩子并非商品,他们是有自己的人格、品质、特点的,有自己的情感和尊严。

当我们拿一个孩子同另一个进行比较时,尤其是以短处比长处时,我们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也没有尊重他的人格,其后果很可能是对他的情感和自尊心的伤害。

故事一

两个孩子的比较

我的一个朋友有两个女儿。她常跟我说小女儿如何如何的好,大女儿如何如何的不好。

有一次我忍不住问她:“你喜欢小女儿什么?”

她的回答是:“她是一个很甜的小女孩儿,总喜欢依偎着你,很懂事,很贴心。大女儿就不是这样,她的个性很强,不会来事儿,从不低头,也不粘我。”

我对这个朋友的个性很了解,她是个刚直不阿的人。

于是我问她:“你们两口子中,谁的个性同大女儿比较像?”她愣住了,半天才挤出一句“……我!”

我没有继续分析下去,感觉话说出来可能会比较残酷。

其实这位朋友不喜欢自己性格中倔强、硬的一面,她不能改变自己的个性,于是将这种厌恶投射到与自己相似的大女儿身上。

而大女儿可能感觉到了妈妈对自己的排斥,于是更加疏远妈妈。但是从她乐于讨好的行为中,我感觉到她对妈妈的爱和认可的渴望。

这真令人心酸,明明是爱的,却让自己心灵深处的阴影把爱遮住了。

“大的让小的”

中国人的育儿惯例

大的要让着小的,这也是我们中国人习以为常的育儿惯例。

故事二

大的要让着小的

我清楚地记得,我4岁那年在表姐家过夜,看到比我大4岁的表姐玩弄一个小化妆盒。我很好奇,非要玩儿。

在我小小的世界里,表姐是美丽的,是偶像,她玩的东西一定是好的,她做的事情一定是棒的。

可惜表姐不认为我的索要行为是崇拜的表现,她不想同我分享她心爱的化妆盒。

但她的父母坚信“大让小”这一原则,强迫她与我分享,“让着妹妹!”

我得意地用化妆盒把自己的脸涂得花花的,而表姐在一旁嘟着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真是有苦说不出啊!

等我长大些,我也成为别人的表姐,也被强迫同弟弟妹妹分享玩具和食物,那时,我才深刻理解那种愤愤不平的感受--凭什么啊?不公平!

为什么啊?不知道,也许是大家庭对秩序的需要吧。“大让小”这一规则可以减少冲突发生时的解决时间。但我真的觉得这条规则很烂,很没有道理。

我比较喜欢美国人的规则:

1.“谁先玩的,谁先拿到的就是谁的。”

2.“给谁的东西就是谁的。”

3.“想玩别人的东西你可以问当事人借,两个人可以商量一下。”

这样的规则也许有更多的不定性,比如:两个人可能都说自己先玩会。但这打开了协商之门,两个孩子需要一起解决这个问题。或交换,或轮流,没有比这更好的锻炼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了。

总有家长怪孩子太依赖,我们如果把一切不定性都确定了,孩子没有机会去通过这个过程来学习如何解决问题。于是他们只好依赖家长去解决。所以,我认为“大让小”是一个注意后果、忽视过程的懒惰的规则。

既然“比较”伤害孩子的自尊和情感,“大让小”剥夺了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权利。

什么原则适用于两娃的家长

尊重、接纳、珍惜每个孩子的性格特征和喜好。区分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天生跟他一辈子,不要花时间精力去改变你不能改变的。

当你开始接纳它

这是改变的第一步

◆你的孩子爱吃白饭,不爱吃菜、肉、水果,尊重他的偏好。

◆如果你的孩子敏感,不适应变化,接纳他。

◆不追求完美的、绝对的公平。

比如:给姐姐买了一条裙子,也一定要给妹妹买一条;弟弟9点要上床睡觉,哥哥必须同时上床,要不然弟弟不睡。这都是僵硬地实施公平的例子。

>>>>

接受现实

冲突的发生是必然的,是成长的机会,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

安全第一

不允许肢体暴力的出现,立马制止,等大家平静下来后再解决深层问题。

>>>>

懂得倾听

有了两个孩子后,意味着你要花更多的时间倾听每一个孩子的需要及情感。这样每一个孩子才会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和尊重。

>>>>

独处时间

每个孩子,每天至少有5-10分钟与你单独相处的时间,可以是一起蜷在沙发上看书,一起散步,一起做游戏,促膝谈心,也可以是揽着抱着,感觉对方的体温。

相信《生二胎,我坚决不做“中国妈妈”》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活动方案我的妈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