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孩子骄傲不敢夸,可能会害了他
在很多人看来,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课,而过多的赞美会让孩子自负,最终导致失败,所以很多时候父母会吝惜自己的赞美。但是最近的研究指出,父母的赞美可以提升孩子的信心,自信的孩子其实更为优秀。
德国研究人员跟踪调查了三千名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学生走出校园之后,自信的学生比不自信的学生更容易成功,而学生自信的根源来自于家庭的支持与肯定。
心理学教授大卫·德斯泰诺说,自信是成功的“晴雨表”,但是我们的大脑并不是天生就知道什么是值得骄傲的,需要来自环境的反馈进行确认。
所以当孩子做完一件事后,会向父母进行汇报,通过接受父母的反馈信息,孩子了解到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如果反馈是积极的,孩子将更加自信,做事的积极性也会提升;如果反馈是消极的,孩子将怀疑自己的行为,止步不前。
大卫教授还补充道,每个孩子都拥有不同的能力和兴趣,当孩子进入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时,父母应该鼓励他们去探索,称赞孩子的每一点进步,这样孩子会逐渐变得自信,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更多的挑战,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尝试进入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临床心理学家罗伯特·布鲁克斯教授也认为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鼓励,他强调鼓励应该贯穿孩子行动的始末,而不是单单在孩子达到目标时才去赞美。罗伯特教授说,要让孩子明白父母始终以他为傲,父母关心孩子成长路上的每一步,不管结果是好是坏,只要孩子愿意去为之努力,那么孩子就值得被赞扬。
你以为瞒着孩子吵架是好事,其实会害了他
就在刚刚,我对丈夫的行为十分愤怒,一气之下我离开了厨房回到卧室,让丈夫一个人在厨房为孩子们准备早餐。我曾经以为自己能像之前一样咬紧牙关,等孩子们上学之后再与丈夫理论,但是这一次,我做不到。
我在卧室给丈夫打了一个电话,让他过来聊一下刚刚发生的事情,我很清楚,如果要准时上班,我和丈夫只有七分钟的时间来解决这次冲突。
“说说今天早上的事吧,”我先开了口:“昨晚我们约定好了今天由你接孩子回家,对吗?”
丈夫点了点头,于是我变得更加咄咄逼人:“可是你今早却反悔了,我觉得你从来都不遵守承诺。”
丈夫并没有退缩,他说:“我并不是故意的,只是今早临时接到了出差通知,你难道不能理解一下吗?”
……
于是我们夫妻二人就这样开始争吵起来,长期以来的疲劳和压力让两个人完全忽略了对方的言辞,只想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当我和丈夫全部发泄完毕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孩子们就站在门口。
“你们都听到了吗?”我问,孩子们慢慢地点点头,试着向前走了几步。
于是,我又问孩子们:“你们想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吵架吗?”
孩子们又点了点头,我缓缓解释道:“昨晚爸爸答应了妈妈一件事情,但是爸爸今天却反悔了,妈妈心里很受伤。”然后,丈夫也解释说:“爸爸确实犯错了,但是妈妈的态度太不友好了,爸爸也感到很伤心。”
最后,丈夫总结道:“爸爸妈妈都感到伤心和愤怒,不过爸爸妈妈也正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我和丈夫让孩子们了解夫妻争吵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父母应该让孩子们知道,维持健康良好的家庭关系很辛苦。所以孩子们在与他人相处时,也要学会更多地去在意他人的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争吵很常见,但更重要的是积极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伤心和愤怒。
卡迪夫大学的戈登·哈罗德教授曾经做过一项关于夫妻争吵对孩子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在孩子面前进行激烈的讨论,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了解如何解决分歧。
同时,研究也指出,涉及肢体冲突和言语辱骂的夫妻争吵会在情感上伤害孩子,但是以合理的方式表达夫妻分歧,可以让孩子受益良多,毕竟,孩子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冲突。
因此,告诉孩子如何表达不满的情绪,如何通过谈判、沟通和妥协等技巧化解矛盾,也是父母必须去做的。
反过来说,如果父母不让孩子了解夫妻争吵的原因,这对孩子来说也并不是好事。因为孩子们是敏感的,他们能够感受到父母对彼此的不满。如果父母对夫妻间的矛盾避而不谈,反而会增加孩子的担忧。
我不知道我的孩子们是否能从今早的争吵中学到什么,但我希望孩子们明白,良好家庭关系的标志不是没有争吵,而是争吵之后更像一家人。
有个朋友来电话说,他在经营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给小孩子们做文化课的辅导。几年做下来,他发现孩子们的问题大多数来自家长,但是又不太清楚到底问题在哪里。我便让他发调查问卷给家长们,看看家长们认为孩子有哪些问题。朋友果然去做了调查,家长们交给他的问题多种多样,其中有一个问题,便是“孩子闹情绪的时候该怎么办”?
早就有研究指出,那些感到幸福且有成就感的人,并不是智商高成绩优秀或者家境富裕的人,而是情商高的人。据说,一个人的成功,智商(IQ)的作用只占到了15%,而情商(EQ)的作用则要大得多,占到了85%。也就是一个人控制情绪的能力,决定着这个人的成功与否。
想要孩子脾气好,父母先要管好自己的情绪
对孩子来说,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有哪些呢?它可以让孩子注意力集中程度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出色;孩子的心理免疫力强,可以进行自我调整;人际关系融洽;对疾病的免疫力也较高。
那么,父母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管理情绪呢?首先,父母能够清楚自己的情绪,并且了解自己的“元情绪”。所谓“元情绪”指的就是小时候积压的情绪,影响到当下压力状态下表现出来的情绪。比如,爸爸看到孩子大声吵嚷就忍不住发火,原来是他小的时候爸爸动不动就在家里对妈妈和孩子们大叫。他把这个情绪积压在潜意识里了,长大了遇到相似的情境,他立即就会有情绪。父母明白了自己的情绪并不是来自孩子,而是来自自己的成长造就的。如此,就可以对孩子进行管理。
“爸爸小时候,只要爷爷大声发脾气,就会感到害怕和讨厌。所以当你大声说话时,我就不知不觉发火,情绪激动。我希望宝贝和爸爸说话时,能够温柔点、轻声点。”
其次,家长要把孩子当孩子,而不是大人。内心拥有“童心”的父母,才会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和相处。有的爸爸妈妈因为小的时候比较懂事,很早就承担起了责任,便也认为自己的孩子也应该像自己一样。
是不是我们爱跟孩子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都已经开始帮你爷爷下地干活了!或者,我比你小得多的时候,就能够照顾弟弟了。比如,有个妈妈,因为父亲早逝,5岁的时候就帮妈妈做很多事情。她的女儿5岁的时候,她就觉得孩子也应该像她那时候一样,所以,对孩子有很多的要求,当孩子达不到的时候,便打骂孩子。结果孩子就变得内向退缩,并开始口吃。
这就是典型的把孩子当大人来对待的例子,因为家长的要求太高,高出了孩子承受的范围,孩子小小的认知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导致身体上出了问题。
第三,家长内外一致,不隐藏自己的情绪,允许自己的情绪自然流露出来。比如:“妈妈现在很生气,不想说话。”或者“你受伤了,妈妈觉得很担心,也很害怕,觉得非常内疚。”等等。
事实证明,夫妻关系和谐的父母,对孩子的情绪稳定非常好。孩子往往是夫妻关系的替罪羊,表面看是孩子的问题,实际上是孩子生活的环境让孩子无所适从,一直处于情绪困扰中。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的孩子,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爆发出来以后便是偏差行为。
此外,爸爸参与情绪管理,效果会更好。孩子过了3岁以后,爸爸对他的鼓励和肯定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妈妈,所以爸爸要是能够参与到孩子的情绪管理中来,对孩子来说会受益终生的。
孩子表现出的不同情绪都有着不同的根源
家长要学会探究孩子不同情绪产生的来源在哪里。首先,我觉得孩子的情绪来自学习。在我们国家,学习会占据孩子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所以学习的好坏或者说学习的情况非常影响孩子的情绪。那些学习不好的孩子,也许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也许会受到同学的小瞧,也会遭到家长的抱怨和指责。这些孩子就会时常处于挫败、害怕等情绪状态里,当接收到来自外界的压力的时候,还会有愤怒等等的情绪出来。那些学习太好的孩子呢,因为高处不胜寒,也经常会有担心、不安等等情绪。而考试则几乎是所有孩子压力的来源,让孩子时常处于不好的情绪里。
情绪的另外一个来源会来自孩子身体上。女孩子身体发胖或者脸上长痘痘,都能困扰到她们的情绪。青春期的孩子特别在意自己的外表,这也算正常表现。家长先不着急,首先从内心里就有这样的想法:无论我的孩子是啥样,我都是爱他的;然后在言行举止上,也要让孩子感受到我爸妈就是爱我的。
还有来自人际交往的问题对孩子情绪的影响。挨了老师批评的孩子,跟同学打了架的孩子、失恋的孩子,以及亲子关系不好的孩子,他们的情绪都会很受影响,而且也会有大的波动。
降低和调整期待值,真诚对待孩子的负面情绪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管理情绪呢?首先,家长要做到能尊重和接纳孩子。接纳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的不同,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无论多小的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见解。所以尊重孩子是对家长最起码的要求。
第二,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解读孩子的情绪。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就要及时帮助孩子缓解。
第三,接纳和允许孩子有情绪。情绪没有好坏,只要是情绪,而且是负面的情绪,孩子就会受到困扰,家长就要理解和接纳。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波动非常大。其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身体荷尔蒙的失衡,一个是大脑的“重组”。这两个因素导致青春期孩子的情绪特别容易波动。这就需要家长包容孩子,因为有的时候孩子是不由自主的。
第四,要真诚对待孩子的负面情绪,不摆家长架子。也许在我们看来很小的事情,在孩子那里就是大事。所以,不要说那些“犯得着吗,不就那么点事吗”等等的语言。这样不仅不能改变孩子,还会把孩子推得离我们远远的。因为孩子会觉得家长不理解他。
第五,家长应该降低和调整对孩子的期待值,也会帮助孩子缓解情绪。有家长问,强迫症的孩子如何治?这样的孩子大多数来自完美型的父母。就是因为父母要求很高,孩子怎么做都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强迫。这样的孩子就更要降低期待,允许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做事,并且要允许他犯错。多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需要强调的是,强迫症属于神经症的一种,最好的办法是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疏导。
第六,满足孩子的内心渴望。比如孩子有情绪,大约是因为他不被理解、不被信任,或者是被剥夺了自主和自由的空间。
最后一点,就是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当孩子遇到困扰的时候,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家清清是那种兴奋型的孩子,生下来就活泼好动。现在四岁七个月的他,虽然仍然是个可爱的淘气包,但也已经能在家里安静地玩玩具或者看书。我常觉得他是长大了,可以接受我和他好好讲道理,开始懂事了。可是,每次带他去亲戚家,或者参加酒宴,又或者家里来了客人时,他就会特别的兴奋,一阵疯闹,有时说他也不听。
我想还有很多妈妈也遇到了这种情况,为了孩子在他人面前的调皮而无奈。刚好看到一篇文章,转来和大家分享。
孩子为什么会人来疯
许多妈妈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有些“人来疯”,和家人在家时乖巧听话,一旦家里来了客人或到了公共场合就变得异常亢奋,像匹脱了缰的小野马,突然大吵大闹、撒娇耍泼起来,而且父母还很难制止。
孩子为什么会“人来疯”呢?北京载体婴幼儿培育工作室的育儿专家卢琼老师为我们给出了答案。
家长的认同催生宝宝“人来疯”
宝宝之所以会出现与平时反常的举动,除了因为感到被冷落而寻求周围人的注意外,与家长对孩子的认同模式也密切相关。
如果家长认为孩子对陌生人表现出热情是一件值得赞扬的事情,那么这种人来疯的现象发生就会比较普遍,也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相反,如果家长认为这是孩子的行为缺陷,则会产生教育方面的焦虑。
孩子在3-6岁期间,思维已经渐渐成形,特别是对母亲的认同反应非常敏感。孩子会随时注意妈妈的眼神和表情,看看自己的行为是不是能够得到赞同,因此就会想方设法引起妈妈的注意,观察妈妈的反应,来确认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
生理心理两方面导致孩子“人来疯”
年幼的孩子神经中枢的抑制能力较差,遇到外界陌生的刺激会格外亢奋而且很难平息。在心理上,对孩子来说,所处的家庭是一个相对单纯的环境,社会交往很少,所以如果家里来了新的人或到了新的环境,改变了固有的交往关系,那么孩子就更想获得周围的认同,而孩子急于融入这种气氛,所以就会显得比较积极。在这方面,年龄越小的孩子分辨力越敏锐。他们为了让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关系,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因此一个在环境中显得活跃的孩子,他(她)的母亲也通常是人群中的强势角色。
如何对待孩子“人来疯”
尽管对于孩子来说“人来疯”不是病症,但有时也要适当控制孩子的情绪。家长们可以选择以下方法来帮主孩子成长。
1.睡觉前梳理一天情绪
孩子在兴奋头儿上,家长强行制止孩子的行为收效并不大。这个时候外界对孩子的刺激太多,环境因素很复杂,教育效果不会太好。母亲如果对孩子的异常行为不赞同,可以选择在睡觉前帮助孩子梳理一遍白天的行为,同时表明自己的态度,这个时候除了母亲的话,孩子没有其他的感官刺激,因此能够更容易听进去。
2.用准确的形容词教育孩子
制止孩子的“人来疯”,家长只是单纯地告诉孩子“这样不好”或者是“影响恶劣”这些相对抽象的措辞,是起不到太大效用的。孩子对词汇的认知需要有一个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因此家长最好能够采取简洁明了又生动的语言,比如描述一下可能导致的后果,一步步让孩子认清“恶劣”、“危险”等词语背后的含义,这样给孩子留下的印象才会格外深刻。
3.家长要改变相处模式
当孩子发生“人来疯”的行为时,家长不要急于改变这种情况,因为直接的说教可能会使心理发育过程中的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6岁以前妈妈的作用最为重要,母子之间的相处模式不应该是从上至下的约束,而应该提倡家长和孩子玩在一起,等孩子丧失了戒备心之后,再有针对性地慢慢沟通和解决问题。先听孩子说什么,然后家长再回应,而不要只是一味强硬地要求
另外,我还想补充一下,有时孩子会人来疯,不听家长的劝阻,也是和其它在场的人有关。比如当孩子调皮时,其它大人觉得很好笑。孩子本来就是想引人注意,看到大家笑更会误解为对他行为的认同。这时如果父母前去阻止,孩子当然不会听。而且,有时在父母前去阻止时,还会有其它的长辈,比如爷爷奶奶之类的,出面为孩子说话,孩子一见有人为他撑腰,自然更不把父母的话放在心上了。所以,面对孩子在他人面前一些的确很不适当的行为,其它大人要配合孩子父母,不能只把孩子当玩具一样来“玩”,也不要护短,这样才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很多成人都知道,称赞孩子会让孩子有上进的动机,会愈想做好。从「刺激到反应」的理论上来看,给了正向刺激,当然会有正向反应,而且种瓜得瓜嘛!称赞孩子的教养历史,不管中西(尤其是西方),都是很渊远流长的。
但这样的认识只对了一半!更重要的一半是,「如何称赞」比「要不要称赞」来得重要。这点在学术研究上、实际与幼儿的互动上,都得到了左证。因为称赞不得当反而会对孩子产生负面效应,来看以下这个例子,就会明白了。
称赞不当的负向效应
六年前,我教过一个叫小谛的学生,他是个很谨慎的五岁小孩,做任何事都会考虑再三,不容易犯错,也不会轻易踩到别人的地雷,他是成人眼中的乖小孩。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总是遇事犹疑,不愿做他没有信心的尝试,这样的处事态度(基本上,也有天生气质的导向),就成了他的学习态度,比如说学写字母。
握笔能力不是他的强项,所以他不太愿意做写字母的练习,他总说:「我不会写,我不知道怎么写a。」但严谨一点来说,他的问题不是不会写,应该是:「我没办法把a的圆形,写得那么圆,所以我不会。」显而易见的,他不是懒惰,而是不愿意犯他心目中的错误,不愿意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自觉自己是一个禁不起挫折的孩子。
身为老师的我,理所当然的决定以正向的称赞来导引他!那天,他拿着一个他自认写得很好的a来找我,他满心的欢喜都写在脸上。我也很开心的顺口就说:「哇,你的这个a,是你写过最好的一个!」我这样的反应,在理论上是没有错的。既是拿孩子的成就与他自己的相比,不涉及无谓的竞争、正面评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这样的称赞不是「你好乖或你是好孩子」之类的空泛语,所以应该会让小谛愈来愈有信心练习写字才对!
但我做错了,换句话说,我称赞错了,而且错得离谱!
那天过后,小谛非但没有意愿提笔写字,拒绝的态度也比以前更明显。虽然我一直说,「你写得很好呀,你看你那天……」但他总是婉拒我的邀请。直到有一天,我看他在画图,才真正懂他!小谛那时用彩色铅笔在画一个小孩,他用心的握着笔,画身躯、画五官,在他努力画完两只大耳朵后,他把用具收好,对他的同伴说:「我不画了。」同伴问他:「为什么?我还没画完,我还要画车子。」小谛则回答说:「我不想画了,不然我又会画错。」
我听了以后,吃了一惊!原来,小谛很敏锐,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所以一旦自己所做的达到一定的水平,因为害怕失败,就绝不会再尝试第二次。这个发现,让我对他的学习反应,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这个领悟,也让我知道,我对他的称赞不但没有帮助,反而害了他。因为我的称赞,证实了他认为「自己不行」的想法:
1.「既然是最好的a,那我以前写的,其实全部都很差!你看吧,我果然是不行!」
2.「只要我不再写,那我的表现就不会让别人失望,也不会让自己失望!」
善良的小谛,因为我自认为的好称赞,更不敢尝试、更没有信心呀!而我这个老师,在他的生命中是如此重要,因为我是他每天在学校八个小时,那「家的延长线」,所以他不愿意让自己失望的同时,也不愿意让我失望!
我在难过之下,开始探索称赞孩子的方法。因为我相信,正向的导引和赞赏,在教养的原则路上是不会错的,因为那是引发动机和行动的来源!但称赞的方法,应该是有商议的空间。于是,在我看了几份报导和研究后,马上采取了另一个称赞的方法:「称赞孩子的努力,而不称赞孩子的成就!」
称赞得当的正向效应
那天,小谛顺着我的鼓励,练习写着圆形的字母系列(c、o、a、d、g)。我请他坐在我旁边写,就在他不是很有信心的写下第一个a时:
我指着那个字母的圆弧形部位说:「我可以看得出来,你很努力的转弯,你看到这个圆弧了吗?」
小谛点一点头,很专心的看着。
我又继续说:「我写给你看,你以前的圆弧度是这样转,你现在的是这样!会这么圆,是因为你一直练习,很努力的练习呀!」
我在小谛的面前,模拟他在两个月前,刚刚练习写a时的字形给他看。小谛看了一直笑,然后就自己提着笔,边写边笑着说:「你看,这个也转得很好哟!啊,这个,长得像我以前写的……」
就这样,小谛拿着笔一直写。最重要的是,他一直笑着写,很有信心的写,不怕失败的写,与自己一直挑战的写。那当下,我好感动的看着他,体会到「适当的称赞,所能带给孩子的无限信心和希望」。我好谢谢小谛,教会了我如何真正的看待孩子的努力,而不是成就!努力,是自发的;成就,是别人给予的。自发的,会让自己在自己的定义里,更上层楼;别人给予的,随时可拿走,是靠不住的、是被动的,也就是「赵孟能贵之,亦能贬之」呀!
在这次的领悟后,六年来,我用同样的原则和方法,看见了更多孩子的努力,也鼓励了许多孩子的动机与行动。
正确的语言可激发潜力
五岁的安娜,对写作文裹足不前,她觉得自己的作文写不好,因为她能想到的句子都很短,像是:「Iliketoplay.」于是我对她说:「你现在写出了四个字,以前你只能写词哟。我想下一句,你一定可以再多加一个字的。」
安娜听我一说,就自己用手指头算了算,一会儿,很开心的对我宣布:「我找到五个字了!」于是她用五个字造了下一句:「Iliketoplaygames.」购
而我也很开心的回答:「你真的做到了,是五个字呀!」
就这样,安娜又努力挑战六个字、七个字的句子。她好开心,也充满信心!
称赞孩子的努力,而不称赞孩子的成就!用这个原则,你会看到不一样的小孩!
喜欢《父母用错招会害了孩子》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