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之前的家长会,刘老师给我们家长推荐了《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一书,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好的孩子总是好的,不好的孩子总是不好的,至于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一直没有深究,读后才发现是和教育分不开的。【语言很实在,确实是很多家长的想法!】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大环境,学校的教育是大家一视同仁,那么怎么能让自己的孩子优于别人呢?就要从加强家庭教育开始,因为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所以,家庭教育特别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家庭教育呢?父母把孩子养育成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孩子身上寄托着我们做父母的全部希望,但教育孩子却是一件苦恼的事情。父母费尽了心血
,孩子却总是不能达到自己的理想。有的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有的父母节衣缩食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孩子却满不在乎,甚至对父母不满;有的孩子把父母的教导视为啰嗦。从这就可以看出,很多家长教育孩子都是在黑暗中自己摸索。过多地在黑暗中摸索,很容易碰得头破血流,或者掉进陷阱出不来,或者走入死胡同,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和机会。其实教育孩子,父母首先要学习。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永远是孩子最重要的教师。父母的潜移默化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影响,所以要培养教育好孩子,就先得从自身做起,这也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压力。
培养一个好孩子不容易,因为家庭中的一切都是教育,而且在人的成长中伴随终生。教育带来的方方面面太多,现实生活中的遇到的事情也多种多样,我就捡一样浅谈一下吧。
现在的家长,都不让孩子做事情,即使孩子愿意,争着想做,家长也不愿他们插手,怕把事情越做越糟。我个人也是这样认为,其实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他们不是把做事情当作负担,而是当作游戏,如洗衣服,有许多泡泡;怎样扫地才能不起灰尘;刷碗要放多少洗洁精等等,小孩子会觉得特别好玩。另外做事情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他们的成就感。我儿子早上拿牛奶,以前我都不让他拿,怕他拿不稳把奶摔到地上,弄的到处都是,但是这个暑假我就改变了,他想拿奶就让他拿,孩子开始觉得好玩,光图快了,不小心把奶摔到地板上,地板上到处都是,他自己也不好意思,赶紧拿着卫生纸仔细的擦,擦得非常干净,经过这次事后,我发现他不再光图快了,时刻自己提醒自己要当心,如果出问题了,自己想办法处理。另外这个暑假,儿子还承包了家里一些其他的家务活,如扫地、擦饭桌、给爷爷拿报纸等等。所以,我觉得千万不要让他什么都不能碰、不能摸,限制太多,其实孩子的潜力是非常大的,要激发孩子多实践,这样做事才有条理和责任心,而且父母也会有大惊喜的。【孩子特别能干,放手让孩子多做事情,是非常智慧的做法!】
书中谈到的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我也有想过,但是没有那么透彻。读完这本书可以说给我上了非常有意义的一课,也是对我这个不太称职的妈妈启蒙教育了一番。
作为家长,我们一定会努力配合老师的教育,为孩子的明天、未来创造良好的环境而努力。我相信通过学习,一定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常有家长说,孩子一遇到困难就哭,比如玩积木、拧瓶盖什么的,只要是弄不好,就会大发脾气,开始大哭。这样的反应绝大部分的孩子都有,由于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很多日常小事如穿衣、提鞋、玩积木等,对于孩子都是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大多数孩子碰到困难的时候都会哭,这时候他们的内心感受是:觉得自己无法做好这件事情,有种无力感。他们在为自己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气愤、发泄。只要孩子在哭的时候没有停止尝试,这就是很好的,这比不哭但不愿再做半点尝试而直接放弃要好。
这时,大人要做的是安慰他,告诉他做不好是因为他还是个小孩子,力气不够,手还不够灵巧,等他多多练习就会的。孩子慢慢会明白他做不到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好,只要多多练习和时间够长的话,他最终能成功。
我曾经在这方面失误过。周周1岁8个月的时候,自己穿鞋,一只已经穿好了,另一只穿了很久却怎么也穿不进去,她小脸憋得通红大哭起来。我走过去说:“妈妈告诉你怎么穿。”便帮她把鞋穿上了,这一下她哭得更厉害了,“不要妈妈穿,自己穿。”边哭边使劲把鞋蹭了出来。我意识到自己这样处理不对,不应该帮她穿鞋。我真诚地向她道歉,并退到一旁静静地等,看她怎么解决。她还是哭,一边哭一边使劲儿穿鞋,穿了好一阵,终于穿上了,她大喊:“我穿好了!”破涕为笑,眼眶里还噙着泪水,小脸儿却笑得像绽放的小花!笑意里充满得意、自豪和满足。
孩子只有利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成功地做好某件事,才会获得自信心。如果孩子没有要求,别人自作聪明的帮助只会让他觉得挫败。很多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都会像我当初一样,在孩子做不好某件事情的时候,不假思索地上前帮助,或是干脆替孩子做了。不仅家长,就连老师也有这方面的失误。
一位网友曾经给我留言询问过类似的问题:
今天王雨涵去早教中心上课的时候,幽幽老师拿出七八张大图片。有太阳、金星、天王星、地球、月球等。首先老师说出每张图片的名称,之后叫每个小朋友指出相应的图片(锻炼宝宝的记忆力)。叫到王雨涵的时候,老师让指出地球,雨涵找了一会儿没有找到。老师给予了提示后并等待了一会儿,可雨涵还是没有找到。后来,老师直接拿起来告诉雨涵说:“这个是地球啊。你来摸摸它。”等雨涵回到我身边的时候,我发现她撇着小嘴就要哭出来了,不过硬憋着没让眼泪掉下来。我抱起了宝宝安慰了一小会儿。过了一会儿,她又像以前一样和老师一起走红线、一起玩游戏了。也有其他宝宝没有找到相应的图片,不过那些宝宝没觉得怎么样,一样笑哈哈的。为什么我的宝宝会有这种反应呢?难道是她的自尊心太强,或是因为我在生活中无形地给她什么影响了?
这个事例其实和周周穿鞋的事例一样,尽管老师给她时间了,但还是不够,因为孩子在意的是“寻找”的过程,她需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寻找找到目标,而非老师直接告诉她。老师这么做,在她看来就是对她的否定,那一刻她的心中充满了挫败感,所以她才会哭泣。
这位家长问得好,为何别的宝宝碰到同样的情形没觉得怎样,一样笑哈哈的呢?其实在最初的时候,每个孩子遇到困难时,都有一种强烈的内心需求: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思考、探索、克服,哪怕这个过程历尽千辛万苦。所以孩子碰到成人在提供不必要的帮助时,他们会反抗会哭泣,雨涵和周周就是这样。但是如果成人长期给予孩子不必要的帮助,孩子就会依赖于成人的帮助,不去尝试、不去探索,更不去自己思考了,遇到困难直接找大人求助,自己不会解决。这种情形才是令人担忧的。
有一位旅居德国的中国妈妈曾经问我:“孩子总是不愿意去尝试新事物,不知是何原因?譬如骑单车,骑两下不会骑,他就不骑了;拧水龙头,拧一下拧不开,他就不拧了。”我问她:“是不是你提供的帮助和指导太多了?”她说以前是这样的,比如孩子玩沙,她会帮助他想出各种玩法,其实刚开始孩子玩沙的时候还有很多自己的玩法,但是到后来,如果妈妈不说,孩子就不知道该怎么玩了。这个孩子就是由于妈妈的帮助过多,已经依赖于妈妈的帮助,不去尝试了。
有些成人意识到了不必要帮助的弊端,但是有时候克制不住帮助孩子的冲动,尤其是看到孩子做某些事情完成得很糟糕或是让我们胆战心惊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地对孩子施以援手。比如当孩子笨拙地提起裤子,裤子没有整理好的时候,妈妈会情不自禁地想帮孩子把裤子整理好;又比如孩子颤颤巍巍跨小水沟似乎又跨不过去的时候,家长忍不住一把把孩子提起来,帮他跨过去。这样其实破坏了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情的完整性,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孩子什么都不会做,什么都做不到,要在大人的帮助下才会成功。
家庭对儿童来说非常重要,家庭中亲情和血肉的力量,使孩子对家庭有了最高的信任度。因此,家庭对孩子的指导、教育、要求以及对孩子的信心都是最具支配力的。
另一方面,儿童尚不具备成熟的判断力及选择能力。他们没有能力来左右自己的生活,安排自己的人生,正确的家庭教育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对于好的家庭教育状态,不同的家长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有的家长认为要把孩子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才,有所成就;有的只希望孩子一生幸福平安;还有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拥有财富或显贵的地位。这些都是家长们的期待,无所谓对错。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人的成功一定是和社会大背景融合在一起的,个人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融合不可分割。因此,现代家长在为孩子规划发展前景的时候,一定不能孤立地只求让孩子拥有更多的知识、能力以及更高的分数,而是要更多地考虑他们步入社会后,如何在社会生存中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如何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什么是品格高尚的人呢?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第一是孩子应该具有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如诚实守信、热爱和平、宽容理解、与人合作等,这些都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必备的基本品质,是一个家庭给予孩子所有教育的重要根基。第二是要传递给孩子所在国家或社会的主流价值。主流的价值观就是热爱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不会去崇洋媚外,不会丧失中国人的气节,但是与此同时,孩子又要有世界的眼光。至于孩子们的学习、未来能有多大能耐,则是随着孩子的禀赋和机会来造就的。
今天的家庭教育:缺什么?教什么?
为孩子时时处处、方方面面着想的父母并不是最有责任心的父母,父母的这种“全方位”的责任心,很可能会导致孩子的“零责任心”。
家庭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基石。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养成活泼开朗的个性、意志坚强的性格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不当的家庭教育、父母过分溺爱形成家庭的“温室效应”,容易使孩子对学校和社会产生畏惧和回避的心理,觉得只有家里才是温暖的,从而难以形成很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对此,很多家长不以为然,仍信奉树大自然直,殊不知一旦孩子长大,则悔之晚矣!
狼的故事:透视家庭教育重要性
很久以前,公狼和母狼产下狼崽儿,它们很兴奋,满心希望不久的将来自己的孩子能长得像它们一样威猛英俊。狼爸、狼妈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小狼崽儿想要的,它们就想方设法弄来给它。它们为小狼垒了一个窝,好让它无忧无虑地生活。时间慢慢过去,公狼和母狼却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像一匹威猛的狼,倒好像一只温顺的小绵羊!公狼和母狼让小狼去捕食,小狼对忧心忡忡的父母说:“做一匹狼太辛苦了!还要自己捕食,忍受风吹雨打,我还是想做一只由别人喂食的小羊!”
看了这则寓言故事,您想到了什么?您想要您的孩子长大后仍然由您给他“捕食”,还是想要他能够独立自主?您希望您的孩子将来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还是一点责任都害怕承担?答案,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家长在早期家庭教育中打造出来的。不同的家庭教育会造就孩子不同的个性。
童年,每个人只有一次。作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该给孩子的童年及一生留下什么?有的父母会感觉这个问题非常简单:“我们会用我们的所有、尽我们的所能给孩子最好的。”可是,许多父母并没有真正懂得,而有的父母即使懂得了,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也还是任由感性的宠爱、溺爱驾驭理性的培养、教育。
优秀家教:关注子女成长的重心
明智的父母都会比较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对子女的责任是“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的完美结合。
所谓“有限责任制”就是指父母不会“义不容辞”地把孩子的事情全包下来,而是该放手时就放手,不做孩子的超级保姆和完美看护,而是以孩子自身的发展为导向;“无限责任制”是指父母该出手时就出手,对孩子整个身心的培养和教育负有无限的责任。具体表现在:
第一,给予自主的空间——培养责任心。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使孩子形成负责的思维方式,从而在行动中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这是个人责任心的培养;另一方面是要从小培养孩子对朋友、对家庭、对社会、甚至对整个人类的责任感,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属于社会责任心的培养。
《颜氏家训》中说:“父母施教,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家庭教育要从小抓起。在家庭生活中,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一定的权利和自由,让孩子可以有一定的空间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只有孩子独立去做一些事情,才会产生“独当一面”的意识,从而形成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认识。如果一切都是父母包办,孩子没有发言的权利,那所有的后果当然是父母负责,孩子还能为什么负责呢?
具体而言,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培养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包括穿衣、洗漱、收拾房间、整理文具等等。就拿整理学习文具来说,如果孩子自己收拾,当到了学校发现漏拿东西的时候,他就会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粗心大意造成的后果,并会在以后的生活中非常注意。而如果是父母包办收拾的呢?那孩子发现自己要用的文具没有带的时候,就会埋怨父母没有整理好,而不会认为这是自己的事情,应该由自己负责。
因此,为孩子时时处处、全全面面着想的父母并不是最有责任心的父母,父母的这种“全方位”的责任心,很可能会导致孩子的“零责任心”。而让孩子自己探索、自己做事、自己负责,并不是父母责任心的缺失,这种“半责任心”反而能培养孩子强烈的责任感。
第二,量力而行——培养自信心。
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一定要注意:给孩子布置的任务要考虑孩子的能力,让孩子量力而行。现在许多孩子都在一定程度上患了“失败综合征”,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习和生活上的任务超出了孩子的能力所及。在校学习不好,老师批评;在家父母逼迫学习,成绩没有提高。这使得孩子产生很深的挫败感,从而屡战屡败。要避免这种弊病,除了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外,还要鼓励孩子,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和成绩,提高其自我成就感,培养其屡败屡战的自信心。
第三,儿童的自立教育——培养独立心。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爱是永无止境的。可是孩子总有一天是要独立的——独立地工作和生活,父母能包办一时,但不能包办一世。所以,作为明智和负责的父母,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心,使孩子在您放手时,能让您放心。
首先,通过生活中的点滴事情,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服务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孩子勤劳的习惯和品质,使他们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凡事依赖父母。中国父母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教育责任心超重。为了使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父母代替孩子完成一切日常生活的事情。代替孩子寻找学习资料,代替孩子制订学习计划,使孩子几乎失去自理能力,独立性极差,除了学习外,什么都不会。孩子在这样“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往往遇到困难就会退缩,在风浪面前,会变得束手无策,一旦失去帮助更会怨天尤人。
其次,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帮助孩子养成敢于面对挫折的勇气。
我们知道,孩子毕竟是孩子,心智年龄小,让他们自己学习自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吃很多的苦。家长难免心疼,拿不出“铁石心肠”来对待自己的“心肝宝贝”。但是哪个人不是从跌倒、爬起、再跌到、再爬起的反复中学会走路、做人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家长不能心太软,要严格要求,用自己的理性和知识指导孩子怎样对待挫折,必要时要和孩子一起面对挫折。
教育是一项需要大智慧的事业,家庭教育更是如此。只有高明理智的父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也只有科学理智的家庭教育才能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下稳固的根基。
一、家庭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
家庭教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很多人认为是从孩子出生之后开始的,错!应该从孩子出生前9个月开始。
关于儿童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出生前期,从怀孕到出生,这9个月的时期是变化最迅速的阶段,在此期间,一个单细胞有机体转化为一个拥有惊人适应周围环境世界能力的人类婴儿。尽管其间的学习尚未破译,但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孩子的教育不是从出生开始的,孩子的学习早就开始了。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东方剑桥儿童教育开发中心,儿童心理学博士程跃和心理生理学行为医学副教授程淮两位年轻专家就指出:“七岁看老”已过时,三岁以前最重要。中国当今绝大多数儿童在他们父母的怀抱中丧失掉了人生最初几年的黄金教育机会,而这个机会的丧失,对儿童本人或者他们的家庭乃至整个民族都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一些儿童教育专家认为:0~3岁是一个智力开发的黄金时期,其中第一年最为关键。它甚至能够预示着个体分化的方向。丧失早期教育的机会,将使大脑发育产生不可弥补的损失。还有一些儿童教育专家认为,每一个没有先天遗传疾病的新生命都是一个学习的天才,一个发展的天才。
事实上,早期教育不仅可以造就“神童”,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为普通儿童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为人的大脑存在尚未被开发的巨大潜能。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通过对近千名婴儿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表明:若以17岁时的智力为100,8岁时进行开发,只能开发20%,4岁时却能达到50%,而更大的潜能开发在于3岁之前。所以,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等都已开始把生命最初3年儿童的发展,作为本国在21世纪争雄的第一战略。据悉,日本已有30%的儿童智力达到“超常”水平。遗憾的是,在中国,大多数家庭对儿童的早期教育的关注基本还是空白。他们忙于对孩子进行例行公事式喂养,丧失了早期发展的大好机会。这两位专家忧郁地说,0~3岁是中国儿童发展的盲点。家长们总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婴儿的能力,用自己学习的方式来判断婴儿是否具有像自己一样的学习能力,以婴儿缺乏理性思考能力判定婴儿的学习是困难的,从而把儿童期的学习定在6岁以后。事实上,婴幼儿以成人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自己的学习。他们提醒中国年青父母,孩子的生命发展是一次性的,不可逆的,通过早期教育促进婴幼儿潜能的开发对人的一生的影响,甚至比推广母乳喂养,实行计划免疫等保健工作更为重要。据国内外有关婴儿智能发育的比较研究表明,我国婴儿在抬头、翻身、爬行三大指标上,均落后于国外,这对于迎接未来挑战的新一代中国儿童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程跃和程淮两位年轻专家已经开始他们的“实证”。在1994年的最后一天,他们从北京市妇产医院,随机挑选了6个“幸运儿”,作为北京东方剑桥儿童教育开发中心的核心工程:“伴你同步成长——东方剑桥早期儿童发展个别指导计划”专家服务网的成员。在这6个婴儿中,他们的父母只有一对是大学生,其他却是普通工人、个体户。在这两位专家的指导下,这几个婴儿通过权威机构的综合评估,他们的智商却达到120以上。一位叫“逢时”的浙江个体户小孩,其综合智商达到140。程跃和程淮两位教授甚至打“保票”:只要每个父母都严格按照他们的指导,几乎每个正常儿童都能达到智力“超常”。
二、家庭教育是误区最多的地方
毫无疑问,为父母者都想做一个好父母,都想在家庭教育中少犯一些错误。但由于家庭教育是综合性极强的科学,也是一门内涵丰富的艺术,所以,即使父母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有积极的教育意识,在家庭教育中依然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例如,以下的教育误区在大量的家庭中都存在着,甚至在父母都是教育专家的家庭也不例外。
1、“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偏离了方向
现在有些人对家庭教育概念的理解是片面的、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典型的表现是把家庭教育理解为就是教育孩子读书、写字、画画、弹琴等,这实际上是把内容丰富的家庭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和文化知识学习。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离开孩子实际,父母的期望只能使孩子的发展偏离方向。学校已使孩子肩上的书包超过负荷,父母还要无休止地强制孩子上什么“智力开发班”“学科强化班”“周日补课班”,什么“南方测试卷”“北方复习题”统统塞给孩子,完全剥夺了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天真的青少年失去了自己飞翔的天地,知识的殿堂变得阴森可怕。一次次考试完毕,孩子手捧考卷接受父母的“审判”,孩子考的不好,父亲呵斥打骂,母亲哭闹不止。这种肉体、精神的过度折磨,使多少孩子的学习兴趣被扼杀,多少孩子的思维陷入凝滞,心灵扭曲。过高的期望引出了孩子离家出走者有之,引出夏斐那样被亲生母亲活活折磨至死者有之。
2、过度关心、过度照顾制约了孩子成长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含在口里怕烫着,吐出来怕冻着”,这是很多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形象写照。生活富裕了,父母能不爱自己的孩子?!有多少家长懂得营养科学?!再加上电视广告的诱惑,于是乎“娃哈哈”、“醒神液”、“黄金撘挡”、“蜂王浆”、“生命一号”等营养品,把孩子们“灌输”成了身高与体重不成比例的肥胖儿;过多的照顾,使得孩子四肢不勤,体质虚弱。
对儿童生活过度关心和照顾,实际上剥夺了儿童独立学习、独立做人、独立解决问题和锻炼意志的机会。如果儿童总是在家长保护下生活,主体意识就会萎缩,而变成一个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犹如雏鹰禁止飞行,而只能成为一只小鸡。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又如何去面临复杂而严峻的现实生活呢?又怎么能期望一个事事都要别人照顾的人成为国家之栋梁呢?
3、过多限制、过多干涉阻碍了孩子潜能的释放
1989年南京市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名铁路职工,胆小怕事,为了避免自己的三个孩子出门惹事生非,遭人欺侮,竟将他们从小就锁在家里,最长的竟达十几年,使孩子和外界彻底隔离起来,原本正常的三个孩子因此几乎成为白痴。虽然没有普遍性,但对儿童行动自由的过多干涉、约束和限制的父母是大有人在的。诸如父母要求孩子不要玩水、不要爬树、不要上街、不要夜晚出门、不准看电视、不准同异性交往、不准看小说、不准下棋、跳舞、踢球等等,可以说在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来自父母不同程度的约束、干涉,甚至连日记、书信、交朋结友都要受到父母盘查甚至监督。显然,如此这般,孩子潜能自然得不到的应有释放,也不可能有健康的成长。[!--empirenews.page--]
4、过多欣赏、过多表扬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现在有些家长非常注重自己教育水平的提高,在家庭教育中也追求所谓的“艺术”性,也搞什么“愉快教育”、“激励教育”。然而,其中家长并没有把握教育的真谛:生活就是教育,“酸甜苦辣,全是营养”。过多欣赏孩子成长,过多表扬孩子,对孩子成长中的负面问题视而不见,一味迁就,遮蔽了许多“挫折”教育的良机。我们看到:现在的很多孩子可能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智力发展也不错,但承受不了批评,缺乏情感,缺乏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缺乏一颗温暖而丰富、纯洁而清新的心灵,心理不够健康。
5、过多同情、过多体谅影响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最辛苦的是孩子!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同情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体谅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过多同情、过多体谅则会使孩子良好的习惯失去连续的滋养。
“习惯不是造就你,就是毁掉你”这是全球销量超亿册《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的作者肖恩·柯维的名言。然而,在更多的中国家庭中,恰恰轻视孩子良好的习惯的培养。
我非常喜欢这样几行诗:
思想成为行为的伙伴,
就有了行为的丰满舒畅;
行为伴随积极连续的滋养,
习惯就在滋养中成长;
习惯接受生命的张扬,
性格就有健康向上的力量;
性格注入人文的能量,
生命就有永恒的激昂。
三、家庭教育的主人——父母,应该持证上岗
事实上,怎样才能最大可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第一任教师的父母的责任特别重大。在某种意义上说,在此期间孩子成长的质量是由父母决定的。例如,孩子年幼时可塑性强,这时父母开始为他们有选择地朗读,给他们读那些有趣并能使他们感到兴奋的书,他们将会学习模仿你所做的一切。记住,最好是压韵并带有插图,但一定要顺从你孩子的意向。如果他们想让你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一个故事,那你就尊重他们的意见。在重读时要注意强化书中的字及其含义,帮助你的孩子更好地理解这些字的发音和含义,这也有助于安抚你的孩子。同时,我们考虑到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起初朗读的时间要短(可能大约3分钟),然后再逐步延长,始终以孩子快乐为原则。显然,孩子年幼有没有这样教育是完全不一样的。
再如:3岁左右的孩子再也不用“宝宝”这个词了。“宝宝抱”、“宝宝吃”已经变成“我要抱”、“我要吃”了。孩子自我意识产生以后,不再把自己的脚当玩具玩,也不再把自己的手指当乳头、把自己的脚当食物了。“我”与“非我”,孩子已经有了大概的概念。这时你问“你的脚在哪里,耳朵在哪里,手在哪里”,孩子会一一用手指出来。如果问爸爸的手、脚、耳朵在哪里,孩子也会顽皮地摸摸爸爸的手,指指爸爸的脚,揪揪爸爸的耳朵。孩子“我”的意识产生以后,“我”的发展速度很快。由于孩子交往的日益扩大,能力的不断提高,模仿学习的高速长进,孩子觉得自己长“大”了,“成人”了,大得比成人还大,长得比成人还快。这主要是由于孩子在游戏中已经做了“大人”的事情,扮演大人的角色,所以,孩子没有做过的事件也说做过,没有当过的角色也说当过。在孩子心中“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了。毫无疑问,不同的家庭,孩子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因此,中国家庭教育的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就是建设好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培训合格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因为大多数孩子0~3岁是和父母一起生活的。
进入21世纪,为了提高行业的生产水平和服务水平,很多行业都已经实行持证上岗。然而,作为人类最高级的行业——父母却没有任何要求,这和人的生产的至高无上是极不相称的!所以,笔者认为,父母应该持证上岗!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父母有没有教育意识,是积极的教育意识,还是消极的教育意识,是系统教育意识,还是零碎的教育冲动,其结果是迥然不同的。因此,我们认为,中国教育迅速在高中或大学开设父母课程,让未来的父母有一个起码的知识准备,应该是中国教育一个重要的智慧选择。考虑到我国尚未普及高中教育以及各地教育水平的差异,在婚前,对新婚夫妇进行培训,让未来的每一对父母都持证上岗。并且这一部分费用由政府承担,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比义务教育更为重要的教育,它直接关系着未来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从“你没有迟到”谈家庭教育
读了xx年的第10期的家园立交桥中的《从“你没有迟到”谈家庭教育》一文,将我带入了深深的思考:
文章说的是梁xx老师在值班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奶奶带着孩子入园时的一句话:宝贝你迟到了,明天早点来哟。这位奶奶对孩子一再强调,孩子你没有迟到,你没有迟到。梁老师问奶奶为什么这么说?奶奶的回答是你说他迟到他会哭的。
现在的孩子疼爱的人多了,听不进相反意见,过度的爱直接的影响就是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没有错误发生。现在的家庭都是4—2—1的结构,所以六个人的爱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时,我们的孩子是否能够承受,我们给予的爱是否合适,这就是我们要考虑的。现在大多数是爷爷奶奶带的,非常的喜欢有了孙子,所以孙子的一切都是好的,孙子做的一切他们都能接受。在幼儿园里最经常发生的事情就是孩子之间的攻击性行为,孩子之间有些小矛盾是很正常的,当他们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时就会产生一些小的摩擦。很多爷爷奶奶的态度就很强硬,觉得别人欺负了自己的孙子,很是心疼。
可是当自己的孙子欺负了别人的孙子时,他的态度就完全不一样了,也许就只是一笑而过。像这位奶奶这样的溺爱,在她的眼里孩子不能接受自己迟到,说明孩子还是知道迟到是不对的,知道迟到很丢人,但奶奶因为怕孩子哭,非的告诉孩子他没有迟到,长此以往孩子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都削弱了,在这样的爱的保护下,孩子还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吗?他只会认为自己做的什么事情都是对的,都是允许的。
一、重视家长的榜样作用,和孩子一起成长 托尔斯泰说: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能自己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亲的先锋榜样,一切有关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你孝敬老人,子女才可能孝敬你;你下岗择业时充满自信,子女才可能面对挫折不断追求。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家长的人格力量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 真是可悲而又可怜。在这种近乎病态的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能养成良好的品德吗?今后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吗?对这样的家长必须猛击一掌:你们在伤害孩子的心灵,干扰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孩子以学为乐 我们认为,要创建学习型家庭,必须确保三优先:为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优先,在家庭中创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优先,增加教育投入优先。 首先,要有固定的学习场所。就是要有孩子自己学习的空间。 第二,要有固定的学习时间。要想使孩子成长为爱学习的好孩子,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在固定的学习时间内,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 第三,有条件的家长可以陪着孩子一起看看书,读读报等。 我们都明白,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阶梯。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容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积极向上的学习需要和较强的进取心和探求欲望。
三、尊重信任孩子,促进孩子主动发展 尊重信任孩子,意味着爱护他们善良美好的心灵;意味着应该在任何可能的时候,都支持孩子的决定;意味着放弃权力和优越感;也意味着一种涵养和宽容待人的高尚品格。 有这样一个例子,晓菲4岁的时候,还不会写字,却在哥哥新发的作文本上胡涂乱抹整整划拉了四大页,全是谁也看不懂的乱七八糟的符号,如同天书一般。她回来了,晓菲兴致勃勃地把本子递给妈妈说:看我写的字!做家长的,一般一看挺好的新本子给弄成这样,即使不骂孩子,也一定要说孩子几句,这是一般常情。她本来也想说孩子几句,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一想这是孩子对学习写字的兴趣呀,马上改嘴对晓菲说:真好,这是你写的吗?妈妈都写不出来这样漂亮的字,等你爸爸回来让你爸爸看看!爸爸回来了,看到这样一篇恐怕全世界任何人都读不懂的字,也表扬了晓菲,并且给她买了新本子,鼓励她认字、写字。看完这篇文章,这位母亲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多会抓住教育孩子的时机,将一次本来该对孩子的批评迅速地转化为对孩子的鼓励,便起到了化学反应一样,结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四、教育孩子的同时,您也要时刻谨记您也是孩子的老师 电视上有这样一条公益广告,一位年轻的妈妈为年迈的婆婆端来一盆热水,深情地说:妈,您泡泡脚吧,解除疲劳,有益健康。年轻的妈妈一转身,发现自己幼小的儿子也吃力得端来一盆冒着热气的水,充满自信地说:妈妈,您也泡泡吧!下面出示了一行字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使我们的孩子在父母身上吸取到榜样的力量。有的家长要孩子好好学习增长知识,可自己却不读书又不看报,整夜迷恋打扑克,连孩子晚上做作业的空间都没有;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自己却在孩子做作业时看电视,孩子的好习惯如何养成?无论好的榜样或坏的榜样都会在孩子的心目中产生影响。有人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得到命运的收获。如果父母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表率,努力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就会为孩子的美好前程创造条件。 五、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协作,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对孩子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即学校、家庭和社会,如果我们能有效地抓住前两者对学生进行教育,那么实际上也就抓住了学生教育的主要方面,因此,家长与老师的关系实际是一种协作的关系。家长对老师的不尊重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会使孩子厌学、装病的地步。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同样难免犯错误,有时我们的错误可能会对您的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如果家长在处理这种事情的时候过于草率简单,往往给孩子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作为家长,应该积极地在孩子面前树立老师的权威形象,使学生尊敬老师,才能使学生信任老师,而学生的信任是老师正常进行教学的基础。
相信《你为什么觉得家庭教育特别难?》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庭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