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那些依然做着“名校梦”的家长们

02-22

家庭有家庭的好处,学校有学校的妙处,两者结合,可以让教育更有意义!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送给那些依然做着“名校梦”的家长们》,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这个“优生”打了谁的耳光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隐去了学校和当事人的真名。两年前,某知名老牌重点中学在高考中“再创辉煌”,标志之一便是有一个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其实,明眼人都知道,这辉煌的背后有着残酷的生源大战——所有“名校”的高升学率背后都必然有着“高度密集”甚至“高度垄断”的优秀生源。这所学校也不例外。当初高中招生时,学校便通过种种手段“重金收购”中考尖子生,承诺“如果报考我们学校,高中阶段的所有费用全免,还给生活补贴”云云。果然,三年后学校精心选拔的“好苗”结出了“硕果”。好久没出现考上清华的学生了,学校以他为无比的骄傲和无上的荣光,通过媒体大肆炒作“素质教育硕果累累”,自然是一番热闹景象。

让我感到吃惊的是,学校给了这个考上清华的学生以七万元的奖励——这也是当初招生时的承诺。许多人和我一样感到不解:为什么要给这孩子七万元奖金呢?校长的回答是:“为了激励更多的学生冲刺清华北大!”我笑了,考清华考北大是需要智商的,有的孩子你就是给他七十万也没用。希望通过金钱让更多的学生考上清华北大,这真是一个喜剧!

但其实这事到了后来是个悲剧。八月份,这所重点中学的高三学生提前到校上课了。学校打算请那考上清华的“优生”回母校给学弟学妹们讲讲学习方法之类,便通过班主任给他打电话。那位“优生”听了班主任的话,第一句话是只有三个字的疑问句:“多少钱?”班主任一下子就懵了,她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的学生会这样说这样问。于是便在电话里给她的这位“优生”讲“学校培养你不容易”“要懂得感恩”之类的话。该“优生”又反问了一句:“我考上清华关学校什么事?”

班主任顿时像挨了一耳光。可以想象,这个“优生”在三年高中生活中,受到过班主任怎样全方位的“倾斜”?清华的苗子将是学校的荣誉,或者说叫“面子”啊!为了“确保”他能够考上清华,学习上的细心辅导,生活上的精心照料,无微不至,不一而足。现在,现在这“优生”突然翻脸了,班主任老师怎么能够不锥心地痛呢?

这一耳光更是打在了学校的脸上。这学生说:“我考上清华关学校什么事?”某种意义上看,他说的是对的。作为中考尖子生,学习基础那么好,更重要的是天赋那么高,到哪里不是一样的考清华?当初本来就是学校花钱买来的“优生”,学校的行为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他,一切都是可以用钱搞定的!现在他同样用钱给学校说事儿,这不是很“正常”的一笔交易吗?这就是“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这是浮躁而功利的学校教育结下的恶果。学校挨这一记耳光,一点都不冤枉。

二、越来越畸形的中国基础教育。

其实,这一记耳光打的是日益浮躁功利,因而越来越畸形的中国基础教育。现在,中国教育叫得最响亮的口号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但在有些地方这不过是口号而已,是写在墙上美化校园的,或烘托校园“文化氛围”的;而实际上,是“以分为本”,不是一切为了学生,而是一切为了“升学”!是“一切为了升学率,为了一切升学率,为了升学率的一切”!为了这个升学率,生源大战血肉横飞;为了这个升学率,逼着成绩差的学生“自愿转学”;为了这个升学率,不惜重金挖外校的优生……学校不择手段,教师尊严扫地,教育丧失良知!

我曾经写过一篇《我鄙视这样的名校》,剖析过一些所谓“名校”诞生的“规律”——

其实,名校诞生的“潜规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有的新建学校之所以一夜成名,大致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建校之初,不择手段四处挖优秀生源——包括重金“收购”优质生源,然后以“泪水加汗水”的野蛮方式大搞“应试教育”;到了毕业年级,学校又以各种方式“分流”,强迫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自愿转学”——用比较“学术”的说法,叫“去分母”;升学考试的时候,又巧妙地作弊……于是,第一届毕业生“一炮走红”,学校名声大振;然后学校通过媒体大肆炒作,宣称如何“遵循教育规律”,如何“以人为本”,如何“素质教育”,还归纳出一些“数字化”的经验,比如“突出”一个什么什么呀,狠抓“两个”什么什么呀,“落实”三个什么什么呀……第二年招生的时候,学校大门前自然人头攒动,家长们带着孩子打破脑袋往里面挤,学校便百里挑一地择优录取(高额学费当然一分不少),这样,学校便步入“良性循环”,于是,“名校”诞生了!

如果你给这样的校长谈什么陶行知的“真教育”和苏霍姆林斯基的“人学”,他会笑你“太天真”和“过于理想化”,在这些校长看来,只有狠抓死揪,才是教育;升学率就是学校的一切!学校就是靠这成名的。为了这,可以不择手段地收购优生,撵走差生。当然,这些话,他绝不可能对着记者的摄像机说的。

我这里说的是新建学校“迅速蹿红”的绝招,其实老牌名校“再创辉煌”也大多是这个套路。

无论新校老校,在如此“打造品牌”时忽略了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想过教育的首要功能:教会学生做人!

我多次说过,天才到哪里都是天才,无论是中国的钱学森、莫言,还是外国的爱因斯坦、霍金,他们超常的天赋,与学校教育关系实在不大。同样,对那些智商高的孩子来说,他们在学习上出类拔萃,与学校教育关系也实在不大,而与其父母的遗传基因倒是有着必然的关系。那么,对这样的孩子,教师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了吗?当然不是,教师对于天才孩子的意义,在于人生导航,教会做人——善良,正直,勤奋。而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目前许多学校出现了问题。

三、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曾经在一所重点中学的教室里,看到这样的励志口号:“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真是令人恐怖。对于一个高三的学生来说,这被“干掉”的“千人”是谁呢?不就是自己的同学和同龄人吗?什么时候,教育成了手足之间的互相屠杀?以这样一种杀气腾腾的“斗志”冲刺高考,就算是考上了大学,他还是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吗?药家鑫不是考上了大学吗?还是搞艺术的,后来却成了杀人犯;林森浩不是考上了大学吗?还是复旦的高材生,后来也成了杀人犯。他们在“干掉千人”之后,把自己也“干掉”了。

当然,成为杀人犯的大学生毕竟是极个别,但自私、冷漠、缺乏公德心,没有责任感的年轻人却绝非个别。几年前,钱理群教授在为已故马小平老师的《人文素养读本》一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我曾经从北大这样的重点大学的教育,反观为北大输送人才的重点中学教育,有一个让我出一身冷汗的发现:我们正在培养“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一己的利益成为他们一切言行的唯一驱动力,为他人、社会所做的一切,都是一种‘投资’;所谓‘精致’,是指他们有很高的智商、教养,所做的一切在表面上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同时,他们又惊人的‘世故老成’,经常作出‘忠诚’的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最善于利用体制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获取自己的利益,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成员,因此,他们要成为接班人,也是顺理成章的”。

特别值得注意和警惕的,是他们讲起“人文精神”也是头头是道,但这对他们来说,不过是炫耀的知识,而正如本书里的一篇文章所说,“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质”,必须让知识“渗透到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

此刻,读着钱理群先生这两段文字,我心里想着的便是芮成钢。而我们目前不少中学的教育,正源源不断地培养着一个又一个“芮成钢”。本文开头说的那个与母校讨价还价问“多少钱”的尖子生,本质上也是“芮成钢”,只不过他把话说得太之辈直白,还不够“精致”而已。

可以想象,这样的学生将来的人生会是怎样的?他们对社会的危害又将是怎样的?他或许会越来越“成熟”“圆润”,他会越来越有“渊博的学识”与“优雅的谈吐”,越来越有“过人的智慧”与“非凡的能力”,并因此春风得意于一时,但因为从受教育之初,自己的“人”字就从来没写正过,自私与冷酷已经深入骨髓融入血液,其最后的人生结局,很可能是马加爵,或芮成钢,或周永康。

中小学教育究竟是以培养“杰出人才”为首要任务,还是以培养“真正的人”为根本目标?且让我们听听苏霍姆林斯基五十年前的忠告——请记住,远不是你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假如学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项教育任务的话,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培养丈夫、妻子、母亲、父亲,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医生。

当那位“优生”问母校“多少钱”时,中国功利主义的教育便挨了一记响亮的耳光。但这一耳光所产生的痛苦却要整个社会来承受。要改变这种积重难返的局面,当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最起码,让我们从改变人才观开始吧——这当然是一个说了很多年因而已经显得苍白的话题了。但即使是苍白,我们还是要说,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来越畸形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已经不是增加而是降低了中华民族的世界竞争力,这再次让“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那些成绩好的孩子们都是怎么听课的?


影响学习成绩好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听课效率是否够高,合理利用课程45分钟的时间胜过上课不好好听讲下课恶补两天,那么如何听课呢?其实成绩好的同学都是这样听课的:

1、听视并用法

虽然说是“听课听课“,要用听的,但是其实上课时不只是要用耳朵”听“,还有要眼睛”看“的。一些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不是只带耳朵,就是只带眼睛,根本没有用到视听合一。又听又看,在通过声音传递来记忆抽象的概念的同时,又可结合图象直观,来强化具体的知识印象。听和看的内容应保持同一性,不能听此视彼,分散听课的注意力。

2、听思并用法

古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边听边思考也是一种有效的听课方法,也就是所谓的要用心去听,上课不用心,就算你做到了视听合一,也只是做到了表面,也许学到的知识很快就会忘记,所以要一边听,一边看,一边思考,这样听课才会有效,知识才会记得牢。听一般是被动地吸收,思则是主动地思考。边听边思,可以在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只听不思考,录音机式的听课,囫囵吞枣,谈不上真正掌握知识,更谈不上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3、五到听课法

“五到”就是指耳、眼、口、手、脑都要动起来,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多种身体部位全部参与听课活动。“五到听课法”要求听课者全神贯注,灵活地根据课堂情境和老师要求,适时调整听课方法。这种听课方法,是效率最高的听课方法之一。

耳到:即认真听老师所讲的内容、同学们的发言,不漏听、不错听。

眼到:要随时看教材、看老师的板书、看教案ppt等。

口到:即要发言,有疑问要提出来,要敢于回答老师的问题。

手到:做好笔记,记下重要的知识和不懂的地方。

脑到:动脑筋、思考为什么。不分心,专注听课。

4、符号助记法

记忆力再强的人,不可能把老师所讲的话和板书全部记住,所以,听课必须要做好笔记。但是,就算你书写的速度再快,也不可能和老师做到同步,所以记笔记一定要掌握方法,没必要把所有的字都写出来,时间紧迫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些符号还帮助记忆。如重点语句可打着重号、波浪线或加三角号,疑难问题可打问号,只要自己懂得、自己习惯用的各种有利于记忆的符号都可运用。这样既能要节约时间,也能保证不错记和不漏记。

5、要点记取法

听课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听重点、要点。而不是45分钟的内容全部都在听,比如为了活跃气氛讲的那些玩笑话,就没有必要去听。老师讲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有时候是与教材无关的。作为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全盘接收。只记重点,只记难点,去掉无用信息是应该的、必要的。抓住要点听和记,比毫无重点地全部听和记,效果要好得多。

6、主动参与法

现在的学生听课,几乎都缺乏主动性,不和老师进行互动,不提问,不擅长发表自己的观点,只知道望着头听,听完了埋着头做。有的学生甚至害怕被老师提问,即使是会回答的问题,也组织不好语言,表达不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实践证明,凡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学习进步特别快、成绩好。课堂听课,一定要积极参与,主动地学,随老师的教学思路转,这样也可以保证注意力高度集中,听课效果好。

7、目标听课法

这就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一定要预习!预习时,发现不懂的问题就及时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课,目标明确,针对性强。预习时弄懂了的,听一遍等于复习了一遍,加深了印象。预习时不懂的就应特别认真地听、仔细地听,如果有不懂得,还能及时发现,可以在课堂上提出来,也可以先记下不懂的部分,课后再请教老师或他人。有一定目标的听课,往往比漫无目的听课效果好,能帮助你解决疑难大问题。因为有了目标才有方向,知道一节课自己改弄懂什么,要掌握什么,这样才会在下意识中去牢记那些知识。

8、质疑存疑听课法

“质疑”即提出疑问。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人们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都是在不断的质疑中实现的。听课时,有疑问或是有不懂得地方都可以举手提出来,这种方法,可以保证听课者始终集中注意力。会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也是会学习的学生。

9、存疑听课法

这种方法很明显和第八种是类似的,不同的就是它更加注重对老师的尊重。为了不影响老师的教学计划,不打断老师的授课思路,在听课时,遇到疑难问题,最好不要立刻就打打断老师,而是暂时记下来,待下课后再思考或再请教同学、老师。这样才不会因个人纠缠某个问题而耽误大家的时间,也可以促使自己深入钻研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总之,只要你想并且愿意去把一堂课听好,它就一定会听好的。想听才去努力学会听,会听才会说,会说才会交流。听课的方法很多,因人而异,只要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的方法,就是最佳方法。最关键的,还是要看自己。

家长们如何教育孩子


俗话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而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方式不在多,有以下2点,足以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1

帮助孩子建立好习惯

有很多家长,一生努力打拼,只为给孩子留下万贯家财,护其一生无忧。但却没想到,钱财这种有量的东西,迟早有一天会被孩子们挥霍殆尽。

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习惯了每日大手大脚的孩子,一旦高品质生活被打乱,到时留给他们的只有堕落和无尽的悔恨。

所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们百万财富不如给他们几个好习惯。要知道,好习惯能改变孩子的命运,拓宽他们未来的人生格局,对他们的人生成长及其重要。

阅读的习惯

阅读对于孩子的成长很关键,对学习和人生阅历都作用极大。

孩子有阅读的习惯,不仅在写作上的词汇会大幅增加,而且对于见识、知识的拓展也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孩子小升初,会明显发现初中的科目数量、难度,都要远远超过小学。所以孩子涉猎广,会让学习轻松很多。

吃苦的习惯

不知道家长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给予孩子优渥的物质生活和学习环境时,孩子们往往不会珍惜,肆意挥霍。

这样的孩子除了自私自大、不能体恤父母的辛劳之外,也没有一颗感恩、孝顺的心。所以,家长们请给孩子们吃苦的机会,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不易,这样才能理解生存的艰难。

计算的习惯

对于中高考来说,数学一直都是拉开差距的学科。要想数学学得好,首先孩子要爱上计算,学会与数字打交道。

对此,家长们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可以在买菜的时候邀请孩子算计所花的费用,也可以让孩子学会记账,帮助孩子养成爱计算的习惯。

2

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人们常说,

“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有钱,什么东西都能买到。”

但我却想说,世界上还真有种东西是用钱买不回来的,那就是亲子关系!

看过《变形计》的人都知道,能上那档节目的孩子,家庭都是非富即贵。这些事业上发展的再顺风顺水的父母亲,却有个共通的心病——孩子不听话,亲子关系恶劣。

这些家庭表面光鲜,可内里支离破碎,家长和孩子一言不合就开骂,二言不到就动手,要想和孩子谈教育,也得看有没有说话的机会。而爸爸妈妈和孩子交流的唯一方式,早已变成了给钱、给钱、再给钱!

在教育学里,与其苦口婆心劝孩子好好学习,不如建立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如果一个家庭的气氛是和谐有爱的,那对于孩子的教育,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融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紧张,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关键在于身份定位。

不当“领导”,学做“教练”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总喜欢以“过来人”的身份为孩子铺路,告诉他们学什么特长好,看什么书籍有用……

虽说这些的出发点是为孩子好,却丝毫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想法,没有征求他们的意见。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畏惧你,远离你,不会和你谈心,自然对你的话也是左耳进右耳出。

孩子成长道路上,会出现很多难题。这时他们需要有人给他们建议,帮他们指出问题所在,然后一起攻克难关。比起一个要求听话和服从命令的上级领导,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贴心教练。

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运动场上的裁判,眼睛时刻盯着运动员,一旦发现有犯规行为,立马给予警告和退场,处理起来毫不心软。而啦啦队则时刻充满活力,为队员们加油鼓气和呐喊助威,给运动员带来自信和动力。

[分割线]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学走路、第一次拿筷子、第一次骑车……可能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摔倒很多次,也会不断重复错误。

这时,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一点缓冲的机会,不要开口就是“你怎么这么笨,都几遍了还学不会”。

俗语道: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家长对孩子的批评除了会让孩子心里难受外,也会让父母和孩子的距离拉远,对亲子双方没有任何好处。

没有谁天生就有做某事的能力,大人都免不了犯错,更何况孩子呢?当孩子事情完成的不够好,我们要多给他们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帮助他们更正错误。

教育没有想象中的难,不过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准确地说,只要抓好习惯和亲子关系这两点,养育孩子很简单!

家长们请尊重孩子的磨蹭


家长们请尊重孩子的磨蹭

别对孩子说“快点”

“起床!起床!快去洗脸,快去刷牙……”前不久,一段名为《妈妈之歌》的视频在国外网站被疯狂点播。创作并演唱《妈妈之歌》的,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兰弗洛。48岁的她是3个孩子的母亲,一次灵光乍现,她将自己催促儿女的话写成了歌曲。整首歌只听到一位母亲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声:“快点啊,快点啊,不然就来不及了!”中国人听了忍俊不禁——原来普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妈妈之歌》描述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孩子与大人一样,每日生活在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省事,成为最基本和理所当然的生活状态。曾经,父母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着”,现在孩子听到最多的是“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弹琴”“快点睡觉”,甚至“快点玩”。

谁的节奏被打乱

父母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为父母觉得孩子太磨蹭,打乱了自己的节奏,于是反过来打乱孩子的节奏。

少儿科技馆里,4岁的梦梦在运动传送装置边,不厌其烦地跑来跑去,转动把手,看小球前进、落下、再前进……在一旁的妈妈烦躁地走来走去:“老玩一个有什么意思?再玩这个就没时间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说,她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则不停地挣扎回头……

“每次看到两岁半的女儿笨拙地、慢慢腾腾地举起小勺子吃饭,我就在一边按捺不住。尽管女儿也能慢慢地把饭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节奏,于是干脆拿勺舀饭往女儿嘴里塞,而且成了常态。”32岁的何女士说,自己也知道这种做法不对,“但只有看到饭菜被女儿吃进肚子里,我才能安心。”

这样催促乃至代劳的场景,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并不陌生吧?大人总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行事。其实,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利的就是顺应自然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

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一般都会有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表现为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第一类孩子学会了取悦他人并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第二类孩子却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坏孩子”,从而失去自信。这两种情况都容易让孩子丧失自我。

停不下来的父母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功论导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标准……都促使父母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催促孩子,就像妈妈带着孩子匆忙地走在学琴的路上,打仗一般紧张。这其中,孩子的节奏问题普遍被忽视了。

周末、节假日,父母让孩子赶紧吃饭,吃完饭赶紧做作业、画画、弹琴……孩子们不仅在学校里承受着各种快节奏的压力,出了校门依然不得清闲。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周末不仅应该是放松的日子,也是用来深切了解孩子各种需求的时机。

42岁的李女士在儿子8岁生日那天大受打击:孩子想要的生日礼物竟然是“一个什么都不用干的周末”。她说:“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觉到孩子内心的痛苦,这种痛苦深深地震撼了我。”

32岁的赵女士也面对同样的情况。她沮丧地说:“我不得不承认,孩子平日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快一点’。”但她觉得自己不得不这样做。她的女儿今年只有3岁。她坚信这种凡事求快的规则是有必要的——一旦生活节奏慢下来,就很有可能被别的孩子超越。她说:“尽管我也感觉到这种快节奏不合理,不仅会剥夺我们应有的正常生活,也与孩子的天性背道而驰。”

家长催归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来。

教育专家认为

父母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节奏看在眼里,是因为他们渴望孩子与自己同步。父母会想,我们是一个家庭,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生活节奏,这一点是天经地义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家长去顾及孩子的特殊感受。一个慢性子、爱做梦、做事拖拉的孩子让父母焦虑恐慌,他们似乎从孩子日常行为中的反应速度及活跃性中看到了他的将来。最终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欠缺,从而埋下了将来引起孩子焦虑的隐患。父母可能看不到这些,他们看到的只有竞争,以及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他们变得紧张敏感,对自己生活中的空洞与空虚充满恐慌,于是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孩子的教练,甚至是魔鬼教练。

事实上,对儿童生活节奏的研究只是近半个多世纪才有的事,以前儿童一直被当做小大人看待。1950年,德国儿科医生特奥多·海尔布鲁格展开了人类首次针对儿童生物节律的研究,人类对儿童生活节奏的特殊性才有所认识。1970年,于贝尔·蒙达涅教授带领科研团队,以儿童的生物心理节律为课题,根据不同儿童的年龄、发展及生活环境展开了完整的研究。基于此,西方发达国家把学龄前儿童每天有效的学习时间定为3个半小时。这个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延长至4个半小时。一般情况下,小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为上午9∶00到11∶00、11∶30或12∶00,对于年龄较长、级别稍高,或对信息接受、消化更快的孩子,则在下午适当添加几小时,一般从14∶30到15∶00、16∶00或16∶30。

尊重孩子的磨蹭

催促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种正常现象,它能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但是,当催促过多地表现在与孩子的关系上时,通常是因为父母自身的焦虑。当父母无法克服这些焦虑,将这些焦虑转嫁给孩子时,伤害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经常被父母催促来催促去,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要么逐渐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这种被动拖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愤怒。

当然,一味地指责家长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家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社会现状已经不存在有利于人体自身发展的节奏,找到一个适合照顾孩子和指导孩子的方式更是越来越困难。从深层意义上研究,热衷快节奏,与时间赛跑是人类的一种潜意识。如果时常感到被迫加快生活节奏,很累却不能停下来,那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需要战胜某种恐惧:幼年对长辈和老师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对消极状态的恐惧,以及对抑郁、空虚与迷茫感的恐惧。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恰恰道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而今,这些好的教育传统正不知不觉被很多人忘记,社会上“三天学会写作文”“补习半个月提高200分”的速成班宣传广告比比皆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群体心理,已影响了家长们的意识,使他们急于看到结果,这也加剧了他们内心的焦虑。

专家指出

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把竞争早早地引入其生活,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家长和学校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身上的这种压力又全部反弹给家长和老师,在恶性互动中,双方都不堪重负。在竞争焦虑氛围中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总之,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作为家长,当务之急是尝试和孩子一起放慢节奏去生活。这样做不仅事关家庭生活品质,而且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父母只教会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体和头脑,却没有让孩子学会如何产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岂不是一种失败?而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的技能,孩子往往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放慢速度绝不仅仅是为了停下来喘口气,而是为了感知和感受周围,去想象,去思考。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从而让他了解自己是谁,会做些什么。让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耍,以促进他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从而区分想象与现实,言语与行动。这一切能够使他发现自己并了解他人,最终形成对自我以及世界的认知。

也就是说,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方向,其实并不需要繁杂的指导与指南,父母便可轻松减慢日常生活的速度。专家们强调游戏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性。没有挑战也没有家长的帮助,孩子简单地在浴缸中玩耍,在餐桌上与食物消磨时间,在房间里和自己或小伙伴闲聊,对着天空的云朵发呆,无拘无束地抓小昆虫,看蜘蛛结网……一些在家长看来也许无趣无聊的事情,正是孩子自己的乐趣所在。

一行禅师说:“从容地让自己生活得更深刻一些。”对家长来说,让禅宗哲学在忙乱的早晨给自己带来一丝恬静的气息,也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课。

作为母亲,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对儿童的节奏格外尊重,并以她自己的智慧走出了女性在个人事业与母亲角色之间的冲突,感动和启迪了无数读者。她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教育需要家长们的一致


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作为我们家长们,有一点是非常值得大家所注意的,那就是教育的一致性。无论是什么样的事情,只要是关系到孩子的教育,我们家长之间一定要有一个一致。

父亲举着鸡毛掸帚追打孩子,孩子向妈妈呼叫。妻子怒目圆睁冲向丈夫,形成了一场热闹非凡的追逐比赛,究竟谁胜谁负,一时还难以裁决。

要教导好孩子,爸妈态度、要求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前苏联教导家马卡连柯说得好:"家庭集体的完整和一致,是良好教导的必要条件。而这个一致,不但仅可能被教导者破坏……它也可能被爸妈的矛盾,被父亲的横暴、母亲的轻率所破坏。谁想真正地、正确地教导自己的孩子,那么她就应当非常好地爱护这个一致。这不但对孩子是需要的,而且对爸妈也是不可缺少的。

当然,在教导孩子的具体问题上,爸妈会有不完全一致的意见,此时,爸妈要尽可能地求同存异、去异,密切配合,即使夫妻中一方对另一方采取的教导办法不同意,也不应当着孩子的面表露出来,更不能互相指责,甚至争吵,丈夫或妻子,不论谁对孩子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进行干预或变更。此外,爸妈不但教导孩子的态度要1致,而且对孩子前后的要求也要一致,不能忽而亲昵,忽而打骂。

在家庭教导中,爸妈之间有了一致性,就能使孩子感到父亲和母亲是彼此尊重、互相体贴的,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的意见,都是必须照办的。只有在这种民主、一致、和睦的家庭环境中,爸妈对孩子的教导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只会使孩于无所顾忌,恣意任性,结果是谁也管教不了孩子

家长必备的那些给孩子喝水的学问


儿童保健专家指出,6岁之前是人大脑发育最旺盛、最具可塑性的时期,这一阶段的营养摄入影响孩子今后的人生。所谓“饮食”,以“饮”为先,儿童健康的生活应该从喝水开始。

6岁之前的儿童对营养的需求量很大,其中喝水也是关键的一环。很多营养物质溶于水后才能分解,体内新陈代谢也需要水,所以不要等到孩子渴了才喝水。

孩子要少用塑料杯、纸杯,少喝纯净水、桶装水,不要喝没烧开的水和反复烧开多次的陈水。现在一些家长把糖饮料、奶饮料当水给孩子喝,这是一种误区,易造成儿童肥胖,成年后也容易患上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每天的需水量不尽相同,1岁至2岁为600毫升到1000毫升,3岁至6岁为1000毫升到1500毫升。健康生活从清晨起床的第一杯水开始,每天可均匀分成五六次,让孩子摄入水分。

应注意培养儿童主动喝水的习惯,多喝现烧开在12小时至24小时之内的适温白开水,不喝隔夜水。喝水最好用玻璃杯或不锈钢杯,这样既环保,又健康。

再好的名校,也比不上懂事的父母


再好的名校,也比不上懂事的父母

无数的父母希望

把孩子送去最好的学校

接受最好的教育

拼尽全力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教育环境

但是却往往忽略了

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对孩子来说

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01

一位网友在长沙地铁看到这样暖心一幕:

等地铁的时候

一个宝宝问脚下踩的脚印是干嘛的

爸爸妈妈还有外婆(奶奶)

特别耐心地给他解释是排队的

并且整齐地排了队给宝宝看

家教好的人

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出现的

02

地铁车厢内

孩子把爆米花洒在地铁车厢

父母跟孩子一起

一粒一粒捡起

或许这些举动微不足道

但正是这些细微之处

最有力量

03

在石家庄一路口

一名妇女牵着一个小女孩过马路

见到有车辆驶来

两人下意识地停步打算退回

不过,车辆在斑马线前停下让行

母女俩过了马路

女孩还在妈妈的提示下

向让行车辆鞠躬致谢

还向司机挥了挥手

好的教育

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04

暴雨天

一位父亲带着一个孩子

发现路上的井盖塌陷了

父亲报完警后站在水中井盖旁

引导过往的车辆避让

此时,孩子就在路边等着父亲

虎父无犬子

这也许是孩子人生中最好的一课

05

同样是下雨天

在一个地下通道入口处

一位母亲用左手为孩子挡雨

而她的右手拿着伞

为一个佝偻着腰的老大爷挡雨

这位老大爷是一位流浪汉

而这位妈妈一直慢慢地跟随在他身边

善良总藏在不经意间

行动总比语言来得更加深刻

06

在一趟航班上

一位独自带孩子的妈妈

一上飞机就给大家发小礼物

里面装着耳塞小糖果

背面还打印了一段话

“我是来自宁波的Wendy,

我刚刚一岁半…

独自带我的妈妈担心我的哭闹会打扰到您,

这里有耳塞和小糖果,

希望能减轻你的困扰……”

宝宝全程很乖

有些人

并不是因为做头等舱才这么做

是因为这么做才坐头等舱

07

一个孩子在书店“顺走”了四本漫画书

家长发现之后写下道歉信

并留下全部书款40元钱

一大早从门缝里塞进书店

道歉信如下:

“你好!由于我教子无方,(儿子)在你店里拿了四本(漫)画书。

贵店门没开,本应本人带上儿子亲自来道歉,没开门,

我给你(把钱)放里面。对不起。”

孩子总有犯错误的时候

关键看家长如何处置

08

早高峰

坐在后座的孩子将酸奶盒随手扔出窗外

父亲随即下车

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了教育

并将酸奶盒捡起,放回了车内

没有天生的熊孩子

只有错误的教育方式和失责的父母

09

在饭馆吃饭时

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在靠窗的位置

过来一名流浪汉站在窗外看着她们吃

母亲带着孩子去点餐处打包了份饭给他

用自己的行动,教给孩子善良和施予

对待弱者的态度

才是一个人真正的素质体现

10

在你们家,每天吃饭时,第一筷子菜是夹给谁?

孩子和父母、爷爷奶奶一起吃饭

很多父母往往将第一筷子菜夹给孩子,说:

“宝贝快吃!这是妈妈特意给你做的。”

爷爷奶奶也不示弱,纷纷夹菜到孙儿碗里:

“这个菜有营养,宝宝得多吃。”

这样的一幕是不是很熟悉?

第一口菜不见得营养更多

却让孩子学会了自私

认为自己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人

于是吃饭时

父母都还没有坐到桌前

孩子已经扑上来,把喜欢的菜吃了一大半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在给孩子做榜样

家庭生活里的每个细节,其实都不是小节

智慧的父母一定懂得:

要将第一筷子菜夹给长辈

这样,

孩子从小学到的是尊重和孝敬长辈

将来走上社会,才会更加受用

很多时候

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都会潜移默化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

影响到孩子未来路上的关键选择和决定

最终影响到他们的命运

想要孩子成为什么素养的人

首先你就得成为什么素养的人

再好的名校

都比不上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

送给小学新生家长的五句话


帮助孩子快乐地迈入校门,顺利渡过小学基础阶段,使他们成为身体健康、聪明能干、活泼开朗、富有爱心、大胆勇敢、诚信合群、充满自信的小学生,爸爸妈妈需要做些什么呢?

以下是打开孩子学习生活快乐之门和成功之门的五句话:“学校是可爱的,老师是可亲的,学习是有趣的,小伙伴是友爱的,我是最棒的。”把这五句话送给年轻的爸爸妈妈,让我们共勉,努力付诸实践。

学校是可爱的

爸爸妈妈要让孩子感受到“学校是可爱的”,让孩子在入学前就对学校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孩子渴望上学的热情。通过爸爸妈妈的介绍,校园的美景会让孩子们眼前一亮。宽敞明亮的教室、崭新的桌椅让孩子喜爱;丰富多彩的多功能厅,专用形体训练教室更会让孩子兴奋不已;绿茵茵的操场和火红的跑道是体育活动的圣地,孩子们在那里尽兴地奔跑追逐嬉戏,是再快乐不过的了。这些都会让孩子提前感受到学校的可爱,它将深深地吸引着孩子,激励着孩子渴望上学的热情。这是儿童入学与持续学习的主要情感准备。

老师是可亲的

老师对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在幼儿园已经认识多位老师。可是小学老师大多相对要求严格,刚入学的孩子往往会因不适应新老师而担心害怕。爸爸妈妈要及时帮助孩子做一些心理调整,让他们知道老师是喜欢他们的,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可亲的。这对小学儿童尤为重要。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是小学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精神源泉。实践经验表明,孩子喜欢老师,就会喜欢他(她)教的课程,就会认真学习,取得好成绩。尤其是当孩子感受到老师喜欢自己,赞扬自己时,他会对自己更有信心,会更加努力,做得更好,也会有更大的勇气去克服困难。爸爸妈妈要引导帮助孩子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感受老师对孩子的关爱与信任。教育孩子尊重老师,亲近老师,懂得感恩,学会珍惜。这是小学学习生活中的情感动力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

学习是有趣的

心理学研究与教育实践都充分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儿童学习最重要的内部动机。对学习内容有兴趣就会努力地学、专心地学、认真地学。因此,兴趣的激发会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刚入学的孩子对学习的有趣一般还没有很深的体会,他们或许还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孩子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喜欢探索有趣的事物。因此,如何使学习活动充满情趣,使他们的好奇心转换成求知欲,帮助孩子不断取得进步,这是爸爸妈妈们要做好的功课,要知道,每一份成功的喜悦都将是提高兴趣的强化剂。同时,爸爸妈妈们要学会用放大镜去发现孩子身上的亮点、闪光点,及时肯定孩子取得的点滴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培养兴趣还需要丰富孩子的学习生活,合理安排休闲时光,让他们生活得有滋有味,充满朝气与活力。

小伙伴是友爱的

入学后,孩子会有许多新的小伙伴。他们不仅是玩伴,更是学伴。在一个充满暖意的班级里生活学习,是孩子们的快乐与幸福。孩子们彼此从陌生到熟悉,逐渐找到要好的朋友,纯真的友谊滋润着孩子的心田。平时小伙伴可以帮助解答不懂的问题;不开心时,可以得到小伙伴的安慰;有了进步,小伙伴会来祝贺;成绩不理想,会得到小伙伴的支持与鼓励……小伙伴是孩子们的好帮手、知心人。学习之余,还可以和小伙伴一起放松心情,尽情玩耍。爸爸妈妈要十分重视关心孩子与小伙伴的交往与相处。培养孩子对小伙伴的关爱、大度、诚信等良好品质。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让孩子感受到“小伙伴是友爱的”。这将有利于孩子在和谐温馨的集体中快乐成长。

我是最棒的

充满自信的孩子一定是积极的、阳光的、快乐的孩子。他们相信自己是最棒的。自信心是推动人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与精神支柱。有了自信,孩子会有勇气树立理想、目标,会有勇气为实现它而不懈努力;有了自信,孩子会敢于迎接挑战,面对困难与挫折,成功了,不会自傲,失败了,不会气馁;有了自信,孩子便会开放热情地与同学交往……总之,自信是孩子在心理层面的脊梁骨。爸爸妈妈要从孩子出生开始关注培养孩子心灵的内在坚强,培养他们的自信,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愉悦自己、激励自己。爸爸妈妈要努力做到关爱、尊重、信任、理解孩子,促使他们平时在学习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获得成功。每一次成功的愉快体验都会在幼小心灵中增加一份自信砝码。培养自信就是要帮助取得成功,就是不断给与正面的积极的强化。尤其是当孩子遭受挫折时,父母要多鼓励少指责,多引导少指挥。自信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情感体验,需要体验、需要积累,它不可能速成,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与恒心。这对爸爸妈妈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一个自信的孩子不单对其小学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对其一生都将有着深远持久的作用。

孩子入学,爸爸妈妈需要做好准备。为此,爸爸妈妈们要付出你们的时间和精力,付出你们的宽容与耐心。为此,爸爸妈妈们请不要吝啬你们的鼓励与赞扬。请相信,你们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家长们 不要再吓唬孩子了


有些家长为了制止孩子哭闹或不允许他做某件事,常常采取吓唬的办法,比如说“不要你了”、“坏蛋来了”、“老虎来吃你了”等等,或者干脆讲一些妖魔鬼怪的故事,让孩子听完好听家长的话,更有甚者,家里人自己装成鬼怪,以强调“教育”的效果。要知道,小儿幼小的心灵接受不了强烈的恐怖刺激,久而久之会使小儿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教育幼小的孩子要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如果小儿不听话,可以用诱导的教育方式,也可以讲一些有比喻性的小故事,但必须注意故事的内容要健康向上,如果故事的内容总是很恐怖,便孩子经常处于紧张恐惧的状态,会导致孩子性格发育不健全,变得胆小怕事。我们常会遇到一些胆子小的孩子,甚至天黑就不敢出门了,一个人独处时总是疑神疑鬼,左顾右盼,这都与幼儿时期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有关。

吓唬宝宝甚至影响他的智力发育。有些研究表明,婴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比在紧张压抑的状态下学习时的效果好,理解快也记得牢,这是因为紧张压抑时的学习会受恐惧的影响和干扰。所以我们提倡科学正确的育儿方式,反对吓唬宝宝。

那些人到中年的父母们,活的好像一条狗啊


那些人到中年的父母们,活的好像一条狗啊

“对那些90后的员工,不能打也不能骂,因为你骂得狠一点,这些90后就辞职不干了。而那些70后80后的员工则不一样,他们身上有着各种生活的压力,他们需要还房贷,需要给孩子交各种费用,所以多骂一骂也没关系,反正他们需要工作,需要稳定性。”

上面这些话,是很多大公司hr内部口耳相传的不传之秘,这道出了很多中年人的无奈心酸:人到中年,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局面,活得十分艰难。

“你看那些人到中年的父母们,活的好像一条狗啊!”

姚晨:生二胎后,我就不火了

前几天姚晨上了一次腾讯的《星空演讲》,演讲的内容却是“中年女演员的尬与惑”,这位曾经的微博女王,被人们口耳相传的《武林外传》“郭芙蓉”,被众多网友喜欢的《潜伏》“王翠平”,已经很久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了。

如果你对她的近况有一些关注的话,你会发现,姚晨的微博已经很久没有更新。在谢娜微博粉丝过了一亿的时候,姚晨只是零星地被人提及,打开姚晨的微博少有的几条更新也只和新剧和电影宣传有关。姚晨学“乖”了,她越来越少的在公众场合发表自己的意见。

而这几年,姚晨去做了什么呢?她到底“消失”到哪里去了?

在《星空演讲》中姚晨说了自己的故事,说自从生了宝宝后,就一直在考虑工作和家庭的关系。

姚晨讲了自己的人生经历:“2012年,我终于遇到了几个好剧本,我雄心勃勃摩拳擦掌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我怀孕了。没多久,我的经纪人告诉我,她也怀孕了。于是,整个团队偃旗息鼓,跟着我们一起休了产假。”

就在姚晨再一次准备东山再起的时候,她竟然又一次怀了二胎,“于是我决定化被动为主动,离开了大公司,成立了自己的小工作室。就在我雄心勃勃摩拳擦掌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我又怀孕了。更神奇的是,我的经纪人,她也又怀孕了。于是我们怀二胎时的整个孕期,只工作了12个工作日。当年被我们拉出来的那支团队,也基本走光了。”

在姚晨看来,团队走了还能重建,但是生孩子不仅给自己带来了一份责任,也带来了一份“脂肪”,她也犯了孕傻的问题,有时候,甚至会忘记自己的银行卡密码。

姚晨真诚地说出自己工作的困境,明明到了一个演员最成熟的状态,但适合她的戏也越来越少,事业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在生完孩子的这些年,姚晨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她失去很多很好的剧本和工作机会,但是她得到了家庭的温情。

作为明星,作为女性,姚晨也会遇到了“生育和工作”的两难选择,而现实职场中的各位职场女性,面临的是更为严峻的考验。

生孩子就会影响工作,而不生孩子人生又无法完整。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会考虑女性的生育情况和二胎意向,女性生育后重回职场后,往往很难再得到重用的机会,

选择职场还是选择家庭,是很多职场女性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工作生育难两全,选吧,你是要当妈,还是想做女强人?”

工作了24年,月薪只有1200元

不仅女性要面临“生育选择”,很多男性也有自己的“中年烦恼”。

尤先生是厦门一家美资物流公司的高管,已经工作了24年,长期以来他在工作上一直兢兢业业,十分努力,他希望可以为公司服务到“功成身退”,尤先生的工资也随着他的工作年限而不断提高,最终,他的工资达到了每月25000元,这是一个让人眼红不已的高薪收入。

可自从发现自己肝癌之后,尤先生的生活就开始遭遇滑铁卢。

2万多的工资被蒸发的无影无踪,从之前的25000元,缩水到现在的1200元,不仅如此,尤先生每月还欠公司3000多元,因为尤先生之前的工资高,按4000元来缴医保,现在工资虽然跌了,但是医保水准不能跌,尤先生还是要缴4000元医保,扣除1200工资,尤先生每个月还要倒贴3000多元给公司缴医保。

而公司对此回应为:“这是遵照厦门市地方规定处理的,是完全符合法律要求的。”公司进一步解释说:“尤先生是公司的老员工,他们一起共事多年,不过,医疗期间对其工资的调整是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来执行的,并非只针对一个人进行的调整,公司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

尤先生的经历让人唏嘘,而其中更加隐藏着男性的中年焦虑:

人到中年后身体大不如前,大病小病都找上门来,中年人的身体健康要如何保证?

中年人承担着上有小下有老的经济压力,他们是一家的经济支柱,如果这一家之柱垮掉了,这个家庭又应该何去何从?会不会不小心得了一场病,家里的生活水平“一夜回到解放前”?

像尤先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男性网友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们平时有泪不轻弹,但在人后却有满肚子的苦水。

“我第一次感觉自己老了,是35岁那年,之前年轻的时候熬夜通宵也没事,现在一熬夜就腰酸背痛,听说前同事加班得了癌症,我也只能多吃吃各种保养品。安慰自己这么倒霉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至于每年一次的体检,更是每次都去,身体有一点风吹草动就紧张得要命。”

“有时候生活压力实在太大,特别想离职,有时候开车到楼下,就想静静的待会,真的不敢回家面对老婆和孩子。”

“从事技术岗位八年,原本以为跳槽易如反掌。结果发现,很多大企业以及行业顶尖企业,都只招刚毕业的或者30岁以下的。哪怕你经验再如何丰富,技能如何熟练,对学习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只要你年龄超过30,对不起,不需要你。只要超过35岁,各种职位就关上了大门。”

这些分享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

不仅女性存在中年焦虑,中年危机在男性身上也普遍存在。他们溺于生活的重压之中,不可自拔,无法逃离。

这些在别人眼中的“中产阶级”“成功人士”,也需要面对来自职场和生活的压力,外表很丰满,实际很骨感:竞争机会少之又少,薪资要求总是处处不如意,今天又不小心和老婆吵架了……他们也会在深夜时想要逃避,他们也会被家庭折磨的惨不忍睹,他们也会想要发泄,他们也会有忍不住失控的时候。

这是一个沙丁鱼的时代,人们被生活挤压成为沙丁鱼,四周包裹着厚重的压力,如同工业化时代精密包装即将出场的沙丁鱼罐头,千篇一律而且无比麻木。

你活的像条狗,但不能让孩子受到影响

我知道你过得很辛苦,要面对高昂的房价,要面对职场的尔虞我诈和晋升难题,要面对自己身体和年龄的的不断老去,面对父母的日益衰老。

你还要面对,孩子:

补习班不断上涨的学费,琳琅满目的才艺兴趣班,同学之间的教育焦虑“全班只有我的孩子没出过国”,以及“到底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这个世纪性难题。

…….

各种扑面而来,容不得你丝毫喘息。

我知道你活得很辛苦,我知道生活让你很焦虑,

但亲爱的父母,我需要提醒你,不要把这种焦虑蔓延到孩子身上,不要让孩子成为你焦虑的受害者。

“你怎么这么不争气,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每次都能考第一!”

“父母为了你这么努力,你就不能再努力一点吗?”

“你知道为了让你上这个学校/补习班,爸爸妈妈背后做了多少努力吗!”

焦虑只会带来焦虑,焦虑只会渲染焦虑,你因为自身焦虑而去责备孩子,孩子无端承担了你的焦虑,无法内化焦虑的孩子想要得到你的满意和夸赞,只能拼命去努力,但焦虑蒙蔽了你的双眼让你无法看清其他,孩子的努力成了无用功,他们的努力始终得不到你的夸赞,于是孩子们也开始焦虑起来…..

这就形成了“莫比乌斯环”,循环往复,身在其中,无法逃脱。

身为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状态,学会放下自己的焦虑;学会分清工作和家庭,学会以平常心对待孩子;学会好好地关心自己,学会自我反省和自我疗愈。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你是什么的家长,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孩子,在教育孩子之前,家长们要首先自我反省“我是个焦虑的家长吗?”“我有没有迁怒于我的孩子?”“我是不是因为焦虑,在向孩子发脾气?”

亲爱的,要想做一个好的家长,你首先要爱自己,首先要学会放下焦虑,拥抱自己,只有先健全了你自己,你才能当好一个家长,你才能学会去教育孩子。

相信《送给那些依然做着“名校梦”的家长们》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彩色的梦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