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适合孩子讲述

02-22

毫无疑问,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更应该观察和分析自己的教育方式,而教育笔记可以某种程度上提高老师的教育水平。作为一名教师,写教育笔记需要注意哪些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故事适合孩子讲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下午17号,19号,20号进行了故事讲述,17号带来故事《长尾巴》。故事讲的比较熟练,口齿也较清楚,孩子在讲述时主要问题:语速过快,讲故事时太直白一口气讲到底,让坐着听的孩子记不住故事内容。其次,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有些依赖书本,要看书本内容。

故事适合孩子讲述。

19号带来故事《小甜饼》。看到出是有准备的,孩子故事内容记得很熟练,在讲述时主要问题:语速过快口齿不请,故事太简短,下次讲故事时再选择一下。

20号带来故事《白雪公主》。值得表扬,故事准备的非常充分!故事篇幅较长,孩子上来时自信、大方,在讲述的过程中内容完整口齿清楚,听故事的孩子也十分认真,故事结束后得到孩子们的一致好评!若情感再丰富些会更棒!

5号小朋友带来故事《小乌龟爬雪山》:讲述时口齿清楚声音响亮,不足处是故事不够熟练,说故事时内容不连贯,选择的故事可以长一点。

8号小朋友带来故事《长腿的萝卜》:与上次讲述一样,孩子故事很熟练,讲述连贯,但是语速过快导致口齿不清楚,下次练习讲故事时注意语速。

9号小朋友带来故事《神笔马良》:讲述熟练到位。故事较长,但孩子记得很熟练,讲述都后半部分出现口齿不清,在练习过程中注意语句的停顿。

10号小朋友准备故事《三只小猪》,讲述未完成,今天回家继续练习,准备充分了可以再次上来讲述。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孩子讲述能力较好


今天下午22号,23号,25号进行了故事讲述,本周上来讲故事的孩子准备充分质量较高,值得表扬!22号带来故事《田螺姑娘》。选择的故事比较有难度,孩子在讲述的过程中语句连贯,语速适中,故事内容记的较熟。刚开始讲述时声音较小,后来慢慢好了。故事中的词汇比较丰富,为方便倾听的幼儿理解词句,建议把书带来。这个故事比较适合大班,孩子讲述能力较好,在下次讲故事中可以尝试童话故事,孩子们也更喜欢听。

23号带来故事《真假孙悟空》。故事篇幅也较长,孩子在讲述时声音有点儿小,对故事的内容记得较娴熟,讲述中比较连贯但语速略快。同样在故事的选择上再斟酌一下,可以选择一些比较童趣的故事,上次的故事选择的较好,孩子们也更喜欢,在倾听时也更有味。

25号带来故事《菲菲公主的猫》。故事长度适中,与上次相比今天的进步很大。在讲述故事时声音响亮,语速适中,故事内容也记得比较熟练。孩子们比较喜欢这个故事,在倾听过程中也较认真。

21号故事未准备

24号准备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只说了一句。如果要讲请加油准备!

促进语言发展的讲述策略


-->

儿童的语言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发展起来的,运用多样化的讲述策略,对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十分重要。为此,我园作了有益的探索。

1.模仿性的陈述。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和家庭教育中,幼儿学会复述许多儿歌、短小的故事或精彩片段。因此,我们开展了“巧嘴巴”“大说唱”“故事王”等语言活动,让全体幼儿参与朗诵或复述。尽管其语言表达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对现成文学作品的模仿,但为其语言发展积累了经验,在再次运用时,也就成为孩子自己的语言了。

2.角色化的讲述。在一日活动中,我们分别让幼儿扮演“天气预报员”“午餐报告员”“趣闻播报员”“好书推销员”等角色。不同的角色讲述着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角色演绎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由此促进了幼儿个性化语言的发展。

3.情境化的诉说。如小班“我带动物去散步”的活动中,让孩子们给玩具动物介绍幼儿园里的花草树木;中班《小羊和狼》的语言活动中,当小羊受到狼的威胁而大哭时,教师引导幼儿“我们一起来安慰小羊吧”,幼儿很快就进入了情境中,运用己有的经验真诚地安慰小羊。富有激情的氛围,能激发孩子产生说话的动机。

4.拓展性的讲述。教师给予幼儿声音、画面、语言等信息提示,可以唤醒幼儿的经验,拓展讲述的内容,如综合活动《搬新家》,一开始教师就播放鞭炮声,并设置问题:“你猜要干什么了?”一下子就调动了幼儿说话的欲望;在播放《小黑人布布》碟片时,教师故意消去声音,引导幼儿根据画面展开联想讲述。

5.个别化的谈话。我们为孩子建立了个别化的语言发展跟踪观察档案,并利用晨间、课间、餐后、离园等自由活动时间与幼儿个别交谈。平时在活动的组织中尽可能地创设两两交流、小组讨论的机会,促进生生互动。除此之外,老师们还请警察叔叔、医生、消防队员走进课堂与孩子们交谈;组织孩子走出课堂访问花匠爷爷、小区保安叔叔、公园管理员;春游、秋游活动后,请孩子将收获讲给爸爸、妈妈听,并将家长记录的文字材料张贴出来。这类活动大大增加了幼儿个别交谈的机会,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6.言语化的活动。如手指游戏《十个小朋友出来走走走》、摸人游戏《荷花荷花几时开》、数学游戏《点兵点将》等,幼儿从游戏中习得了语言;另外,与这类游戏性语言相似的活动性语言,在促进幼儿语言方面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如《洗手歌》、《系鞋带歌》等以语言的形式将一些动作顺序固定下来,幼儿在掌握动作技巧的同时习得了语言。

只要真正理解了《纲要》所说的“通过互相渗透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这句话的含义,你就一定能找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多种策略。

寻求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小朋友在院中采摘冬青树的叶子。每一次我都会及时地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小朋友一定要爱护花草树木。但效果不佳,仍然有许多的小朋友来采摘冬青树的叶子。这一天下午,我带着小朋友在院子里自由活动,又发现有几个小朋友的手里拿着冬青树叶,这一次我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即批评教育。我先用拟人化的口气向他们介绍:“小朋友,你们看,树宝宝在向你们招手,打招呼呢!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在对我们说些什么,好吗?我附在冬青树上,将耳朵贴在树枝上,小朋友也像我一样把耳朵贴在树枝上。然后我对小朋友说:“孩子们,你们听到了吗?树宝宝想请你们说一说树宝宝都有什么本领?”孩子开始兴奋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树的功能。甜甜说,树可以吸收灰尘。栋栋说,树可以吸毒,还可以绿化环境。有的孩子说树木可以做成小桌子小椅子。小朋友谈论得非常热烈。趁着孩子们的兴趣所在,我又接着说:“树宝宝请老师转告小朋友,他们非常喜欢小朋友,希望小朋友以后不要再摘他们的叶子,叶子就是他们的手指,因为那样它们就会很疼、会很伤心。”孩子们认真地听着,然后纷纷跑到我的身边表示:我们一定要爱护冬青树,再也不摘他们的叶子了。果然,孩子们真的再也没有去摘树叶,看到别的班的小朋友摘树叶,他们会跑过去认真地告诉他们:别摘树叶了,树宝宝会很疼的。看来,对幼儿园里的孩子用生动亲切的拟人方法教育比单纯讲道理效果好。

要引导孩子阅读适合他们的书籍


乐乐可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小姑娘,而且她也特爱好阅读各种书籍,正因为如此,我一来到这个班,她就引起了我的关注。每次当别的小朋友在玩耍时,你都能在一角发现低着头默默无声的她,除她之外的事物都跟她没有任何一点关系,她沉浸在书的海洋里,看她对书爱不释手的样子,总是让我有几分羡慕之情。我想:如果每个人都像她一样,那这些孩子都会爱学习,就不用这么操心了。

可是,之后的我发现,这个乐乐并不是我所想的那样,在集体活动时,她也只想着她所阅读的书,别人学本领她手中还捧着书看,在我一再提醒下,她无奈的把书收了起来。之后几天里,我发现她的小脑袋里装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甚至她还会偷偷乐着。经过了解,知道了乐乐虽然识字量很多,但所看的书却很杂,有些还是不健康的书籍。有时她会莫名其妙的来问“老师,我们两个人结婚好吗?”“我昨晚飞到月球上去了”等等,有时会觉得好意外。所以当孩子会阅读时,无论做父母还是做老师的,我们都要引导孩子阅读适合他们的书籍,也可为他们推荐一些增强阅读能力的书。是“读”还是“毒”,不要让“毒”侵害幼小的心灵,让“读”开启心中明亮的眼睛。

正确区分谈话活动和讲述活动


-->

【摘要】谈话活动和讲述活动是幼儿园语言教育领域常见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活动。两种活动在活动目标、活动方式、对幼儿的语言表达要求以及凭借物的作用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别,不能混为一谈。教师正确区分这两种活动,把握两者的不同特点,合理设计并组织活动,有利于使两者互为补充,共同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幼儿园语言教育;教育质量;儿童发展

谈话活动和讲述活动是幼儿园语言教育领域常见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活动。根据笔者多年观察,在幼儿园语言教育实践中,经常有教师将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活动混淆,以致削弱了幼儿语言能力培养的效果。笔者拟深入分析谈话活动和讲述活动的不同,帮助教师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活动类型,以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

一、两种活动混淆的主要表现

1 活动目标混淆

谈话活动和讲述活动是幼儿园语言教育领域的两种基本活动类型。它们虽然都是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途径,但是又各有侧重。谈话活动的目标是通过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组织幼儿围绕一个中心话题进行交谈,借以指导幼儿学习倾听他人说话,帮助幼儿了解和掌握与他人交流的方式、规则,提高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中心目标是提高幼儿与人交谈的语言能力。讲述活动的目标则是通过围绕一个凭借物(如图片、实物等),为幼儿创设不同于日常交谈的语用情境,组织幼儿积极进行命题性质的语言表述,以帮助幼儿逐步积累独立构思和完整连贯表述的语言经验。中心目标是培养幼儿独立构思、独立表述的独白语言能力。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常常有教师在确定活动目标时忽视了两种活动在活动目标上的不同侧重,造成活动目标混淆。例如,在看图讲述活动“礼物船”中,教师设计了下列目标:发展想象力,学会有序观察图片,提高专心倾听同伴讲述的能力。这一目标设计混淆了谈话活动和讲述活动,既没有凸现谈话活动重视培养幼儿倾听他人说话、习得与人交流的方式和规则的目标,也没有显示出讲述活动对提高幼儿完整、连贯讲述能力的侧重。

2 活动方式混淆

谈话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互动交流活动。它通常要求交谈双方转换角色,轮流表达,及时反馈。而讲述活动是要求幼儿围绕一个凭借物独立构思,独立表达,强调表达要清楚、连贯,重点要突出,主题要鲜明。两者不应混为一谈。然而,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常有教师在确定活动方式时出现混淆,借谈话活动之名行讲述活动之实,或者相反。例如,谈话活动“梦”有两个活动环节,先是教师组织幼儿分组讲述自己曾做过的梦,教师巡回指导,再是请部分幼儿在全体幼儿面前大声讲述自己的梦。整个活动都是幼儿讲述,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将话说完整,要求幼儿表述连贯具体等,看不到谈话活动应有的交流互动特色。

3 语言表达要求混淆

谈话活动和讲述活动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对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不同。和讲述活动相比,在谈话活动中幼儿更加随意、自由,语言表达不强求规范、严谨。如果幼儿在谈话过程中出现发音不标准、用词不恰当、语法不规范等问题,教师不必刻意纠正,更不要让幼儿跟随教师进行多次重复练习,以免打击幼儿说话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用正确的表达方式看似随意地说一遍,暗示幼儿发现自己的错误,学习正确的表达。而讲述活动则要求幼儿语音准确,用词恰当,语法严谨,表达规范。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常有教师忽略了谈话活动和讲述活动对幼儿语言表达要求的不同。例如,在谈话活动“假如我是孙悟空”的集体谈话环节,教师要求幼儿连贯表述孙悟空的本领。又如,在看图讲述活动“住所的变化”中,教师要求幼儿以接龙的形式描述图片中呈现的住所变化。

在幼儿园语言教育实践中,除了上述三个方面外,在语用情境创设、对凭借物的运用等方面也存在着谈话活动和讲述活动混淆的现象。例如,谈话活动要求创设一个相对宽松自由、能够畅所欲言的语用情境,而讲述活动则要求语用情境相对正式、严肃。然而,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将两者混为一谈。

二、正确区分两种活动

为了更好地开展语言教育活动,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教师有必要正确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活动,以便在不同活动中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不同方面,最终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根据上述分析,谈话活动与讲述活动至少在以下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1 活动目标

谈话活动注重创设幼儿运用口头语言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主要目标可以定位在:(1)提高倾听能力。并能及时从中捕捉有效的语言信息。(2)学习围绕一定的话题进行交谈,并能不断扩展谈话内容,层层深入,充分表达个人见解。(3)掌握基本的语言交谈规则,如选择适合个体角色的语言、轮流表达等,以提高语言交往水平。

讲述活动侧重于提高幼儿清楚、完整、连贯表述的能力,主要目标可以定位在:(1)学习感知理解讲述对象——凭借物。(2)提高独立构思与清楚完整表达的意识和能力,如在集体面前自然大方地讲述、能运用正确的语言内容和形式进行讲述等。(3)提高讲述调节技能,如针对听者特征和听者的反馈等调整讲述方式。

2 活动方式

从活动方式看。谈话活动往往是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交谈,包括围绕某一主题的谈话活动和开放性的讨论活动等。而讲述活动则是组织幼儿针对一个凭借物(如图片、实物等)进行独立讲述,包括实物讲述、图片讲述、经验讲述等。相比较而言,讲述活动的计划性会更强一些。

幼儿园的孩子适合写生吗?


我在讲评活动区活动情况时,我让帆帆小朋友拿着他在“小聪聪画廊”里画的鞋子向大家介绍,他说:“我画了两双鞋子,一双是我妈妈的高跟鞋,一双是我的雨鞋。”我表扬他画得细致认真。

中午,我经过“小聪聪画廊”时,发现呈现在画廊里的两双鞋子根本不是刘浦帆画的那两双鞋(应该是画鞋子写生画),我就跟指导鞋子写生的何老师交流了一下看法,她也发现小朋友不会看着鞋子真实的画鞋,都是把自己想象的鞋子画下来,没有达到写生的目标。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幼儿园是否适合开展写生活动?应该怎么指导等等?

带着这些疑问,我看了刘晓东的《儿童教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从中寻看到了有关幼儿艺术教育的一些论述,对我很有启发。

我们就儿童的绘画发展来看一看罗恩菲德的划分方法:涂鸦期(2-4岁),接着以后出现的是前样式化阶段,(4-7岁)、样式化阶段(7-9岁)、写实主义的萌芽阶段(9-11岁)、推理的拟似写实阶段(11-13岁)。按照罗恩菲德的划分方法,幼儿园的小朋友正处在涂鸦阶段和前样式化阶段。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阶段幼儿绘画特点:1.涂鸦期。涂鸦——其实并不能称之为绘画,只能说是一种练习性的游戏,就是儿童进行的乱涂乱画,在乱涂乱画中能识别出各种形状来;2.前样式化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儿童开始了解到画面与实际事物的关系,不过,儿童所画的并不同于他们所见的,也就是说,儿童还没有具备表现实际事物的绘画技能。

我国传统的艺术教育是以灌输方法为主,以临摹和写生为主要教学内容。在这种传统的儿童艺术教学中,儿童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没有发挥自由创造、自由表现的精神和功能,束缚了艺术的发展。毕加索说过,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艺术在于创造,写生的评价标准是作品与写生对象的相似程度,也就是“象不象”的问题,其中的构图、造型、色彩方法、步骤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儿童只能机械地、被动地再现对象,而没有自由发挥、创造的余地。然而,处在前样式化阶段的幼儿,还没有具备表现实际事物的绘画技能。儿童的世界是诗意的、童话的世界,儿童看世界的眼光与成人是不同的。

《纲要》中指出,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和标准化要求的倾向。因此,我认为在幼儿园应该多开展主题画、想象画、命题画等活动,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想象创作的空间。

故事让孩子明白


今天晨检时,我发现多名幼儿的指甲有点长,里面存了些黑黑的东西,顿时教师的职业敏感提醒了我,赶快帮他们剪剪吧。

这样,不仅讲了卫生,还能避免小朋友间脸被抓伤事件的发生。

我就让孩子们排好队,一个个来到我的面前,轮到小杰小朋友了,只听他说:“老师,我的指甲不长”,刘睿浩忙说:“老师,我不剪指甲”,还有的小朋友说:“老师,我害怕”。

后面的几个小朋友,干脆把手伸到背后藏了起来,说什么也不剪。

面对这情形,我得赶快想个办法,还是讲个故事吧,孩子们最爱听故事了。

“以前,幼儿园有个小朋友叫小红,他刚来幼儿园时,因不讲卫生,经常肚子疼,指甲比你们的还长。

有一次,下午吃点心时,他正想咬一口,忽然看见指甲里怎么有个小虫子呢?,小红急忙放下手中的点心,跑向老师------”,讲到这里我停下了,没再往下讲,而是提出了几个问题:“小朋友你们想一想,小红为什么向老师跑去?他会对老师说些什么呢?小红的指甲里为什么会有小虫子”?

我的故事的确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正确的回答让我感到欣慰。

新来园的幼儿也纷纷跑向我:“老师,快给我剪指甲吧”,“老师,我不留长指甲了”。

利用故事法向幼儿进行教育,还真管用,故事培养了孩子们讲卫生的好习惯。

从这以后,我再进行晨检活动时,发现幼儿的指甲都变短了,可能在家让爸妈给剪得吧,即使有个别孩子的指甲长一点,也会主动对我说:“老师,请你给我剪剪指甲吧”。

看到孩子们的变化,我笑了。

关于看图讲述的一些新看法


-->

导读:看图讲述活动是利用图片来帮助幼儿提高语言能力的一种常用的教学形式。然而,长期以来,这一传统的教学活动却陷入了模式化的误区。

看图讲述活动是利用图片来帮助幼儿提高语言能力的一种常用的教学形式。然而,长期以来,这一传统的教学活动却陷入了模式化的误区。如:教师注重显性指导,忽视幼儿的主动观察;注重按教案流程教,忽视幼儿的自发关注点;注重结果的评价,忽视过程的评价等。为了使看图讲述活动能更好地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我在活动中对看图讲述教学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改革和尝试。

一、巧妙运用图片。

在看图讲述活动中,图片是必不可少的,怎样更好地发挥图片的教学功效,充分调动起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呢?

1、适当调整图片顺序,引导幼儿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讲述。

以《贪吃的小老鼠》为例,在讲述时,除了以正常的顺序讲述外,我还将图片按3、1、2、4的顺序排列,引导幼儿先看破了的西瓜船,再看图1、图2,图4,找到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也可将图片按不同的顺序编出主题、情节完全不同的故事等等。

2、引导幼儿根据图片内容作充分、合理的想象。如《大象救小兔》,“大象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对付老虎的就小兔的?”幼儿想出的办法,只要合乎情理就要予以肯定。这样,幼儿就能根据各自想出的方法编出不同的故事结局。

3、提供半成品,支持幼儿的合理想象空间。还以《大象救小兔》为例。我只为幼儿准备一张背景图和三只兔子、一只老虎的插图,并隐去了大象的形象。这就为幼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讲述空间,讲述的结果就不一定是“大象救小兔”了,也有可能是“河马救小兔”、“青蛙救小兔”等等,还有可能是“小兔子自救”。

另外,我还利用幼儿的作品、即兴教具等请幼儿进行讲述,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效果当然也是十分理想。

二、注重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以往的看图讲述活动的目标,往往都有一个比较笼统的表述要求:连贯、完整、清楚地在集体面前表达。教师还要提出一个固定的、要求幼儿模仿的框架,在指导时一定要把幼儿的思路纳入既定的框架之中。这样,既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也使幼儿的思维很难展开。

《纲要》中提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并不是只要跟着老师的话讲就行。而是要引导幼儿“乐意与人交流,讲话有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另外,《纲要》中还强调“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由此,我在制定看图讲述的目标时,更注重了以下两点:①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倾听是幼儿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和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形式,才能掌握与人交流的技巧。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幼儿发展的特点,制定讲述的进一步目标,如:不重复别人的讲述,或能补充和修改别人的讲述等等。②立足不同层次的幼儿制定目标。每个班,总有几个或优秀或较差的幼儿,以往我们制定目标时,总是去头尾保中间,致使在教学中,两头的幼儿很难得到发展,教学过程也很难顺利进行。而有了不同层次的目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不用再为两头的幼儿发愁,而能根据分层的内容设置合理的提问与指导,不再操之过急。我们也从中掌握了降一降、升一升的技巧,学会了等待幼儿的发展。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把层次的发展目标作为活动的重点贯穿始终,看图讲述活动也就摈弃了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指导。

三、组织形式的改变。

1、讲述的形式。

由于看图讲述是全班幼儿观察同一(多)幅图片,讲述同一对象,较单调,幼儿往往是坚持性不长。初看图片时喜形于色,时间一长,就心不在焉。为了激发和保持幼儿学习的兴趣,我将一节课分了几个时间段,动静穿插进行。如:第一时间段,教师提出问题,幼儿观察图片;第二时间段,幼儿自由讲述;第三时间段,个别幼儿的示范性讲述;第四时间段,幼儿自由的表演讲述;第五时间段,个别幼儿的概括性讲述。这样,幼儿的注意力集中了,课堂也活跃了,孩子们学得也更投入、更积极了,他们在相互的交流和讨论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很好地提高了讲述的水平。

2、提问。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艺术对幼儿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述构思均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设计提问时,我都注意:①多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这类问题不为幼儿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让幼儿自己学习和发现。如《大象救兔子》活动中,我这样提问幼儿“如果旁边没有大象,兔子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②多提目的性强的问题,这样不至于幼儿无从答起,使活动陷入困境。③提问指向范围扩大。如《三只小猪》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三只小猪会怎样去设计自己的房子呢?”这样的问题有助于不同水平的幼儿理解和回答。另外,也是提问艺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问要注意灵活机动。每个幼儿都是活动的个体,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虽然教师课前备课中也做了多方预设,但还是很难捕捉到每个幼儿的灵动。因而,当计划和实践出现差异,个体差异显着时,我们就要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包括提问的范围大小,难易等。

3、评价。评价对幼儿起到激励和导向作用,同时可促进幼儿间的互相学习。因而在活动过程中,我常用“肯定、鼓励”等语言支持、吸引幼儿。对孩子们的回答,我也不要求他们一定要用多么准确或优美的语言,而是鼓励每个幼儿大胆地说,哪怕是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想法,我都不会去否定他们,而是更进一步的去鼓励他。这也是《纲要》所体现的教学精神“要用支持和鼓励,与幼儿共同体验语言的乐趣,享受语言学习的过程”。而在活动结束时,考虑到幼儿的注意呈消退状态,我经常向幼儿提一个小任务或设置一个小悬念,激励幼儿下次再参加讲述活动的兴趣。[幼儿园教案网]

通过对以上几个环节的改革和创新,幼儿对看图讲述活动的兴趣更浓了。更重要的是它更适应新教学,从而更好地为发展幼儿语言能力。

相信《故事适合孩子讲述》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笔记,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适合幼儿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