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婆婆”方素珍:阅读力是竞争力,给孩子读些什么书?

02-24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帮助孩子们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花婆婆”方素珍:阅读力是竞争力,给孩子读些什么书?”,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去年你读了多少本书?今年的阅读计划是怎样的?作为家长的你,在给自己制定读书计划的同时,是否也包括亲子共读时间?

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花婆婆”方素珍在接受搜狐教育《智见》采访时说,长期阅读能潜移默化地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对儿童的语言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和帮助。她注意到,有些父母比较注重短期效果,希望孩子读了一本书之后,能牢牢掌握它的中心思想和深远意义,理解它的遣词造句、描写手法和意境,这是“读书”而不是“阅读”。她还提到,虽然现在有很多可供下载的有声绘本故事,但还是鼓励爸爸妈妈要自己念给孩子听,因为世界上没有谁的声音可以取代爸爸妈妈的声音。

在许多世界级的评比指标中,国民阅读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关键指标。国家越重视阅读教育,国民的阅读能力越好,国民的整体素质就越高,国家的竞争力自然也随之提升。在芬兰,阅读是全民习惯;PISA测试中,芬兰青少年在阅读评比中多次称霸,于是芬兰有了“阅读之国”的称号,芬兰教育也享誉全球。加拿大人对读书的崇尚程度也很高,温哥华公共图书馆大力推广“婴儿故事时间”、“学步儿童故事时间”、“学前故事时间”,以鼓励家长提早带孩子进入阅读模式。

绘本是儿童早期教育的最佳读物

阅读既然如此重要,如何在茫茫书海中选择适合孩子的书呢?对于学龄前后的孩子,绘本,是最好的选择。绘本也称图画书,这两个词语,都源自于英文PictureBook。以读图为主的绘本,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长期阅读能潜移默化地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对儿童的语言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和帮助。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学龄前儿童的读物中,绘本占了百分之七十的比例,被公认为是儿童早期教育的最佳读物。

国外儿童经典绘本《你要去往多少美妙的地方!》(OH,THEPLACESYOU‘LLGOU!)作者,苏斯博士(1904-1991),20世纪美国最知名的童书作家之一,一生创作48种精彩绘本,是美国教育部指定的重要阅读辅导读物。

孩子的童年是一张单程票,错过就没有了,尤其0-6岁是各项能力的发展黄金期,这时候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最好时候。但这个阶段的孩子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强,所以选择绘本时可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1.图画精美、文字流畅、与孩子生活相关、适合孩子口语表达的绘本。

2.每个孩子兴趣爱好不同,需求也不同,偶而让孩子自己选喜欢的绘本。

3.可先上网找绘本的书摘和书译,不要只听别人说,也要自己先读读看。

4.选择有声誉的出版社引进的绘本,或本土原创有口碑的绘本。

5.荣获世界大奖的绘本。

6.可供孩子相互谈论的故事,比较能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

7.最重要的是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父母的陪读更是重要的关键。

睡前一刻钟是建立亲子关系最好的时刻

“一本书也许只有几页,你得一辈子都在读它,亲子共读也许只有那么几回,他会一辈子怀念。”

学龄前的陪伴是最重要的,如果白天很忙没有时间陪在孩子左右,那么睡前至少15分钟给孩子讲故事则是建立亲子关系最好的时刻。不见得读多深奥的书,也不需要多专业的朗读技巧,重要的是亲力亲为,把握与孩子共处、共学的短暂时间。

虽然现在有很多可供下载的有声绘本故事,但还是鼓励爸爸妈妈要自己念给孩子听。因为世界上没有谁的声音可以取代爸爸妈妈的声音,甚至没有办法取代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声音。建议自己先读一遍,觉得有趣或者温馨的语句可以翻译成自己的语言跟孩子分享。如果你不擅长讲故事,就用朗读的,一字一句地朗读就好。比起故事情节的精彩程度,温暖的臂膀、温柔的声音更能让孩子一辈子记住这个故事,从而成为他最美好的回忆。

方素珍曾经改写过一首诗,原文是“一首诗也许只有三五行,你得用一辈子写它,一个人也许只爱那么一回,你得一辈子都在想他。”她把它改成“一本书也许只有几页,你得一辈子都在读它,亲子共读也许只有那么几回,他会一辈子怀念。”以此来说明绘本是爸爸妈妈跟孩子增进感情最好的桥梁。

阅读是read,读书是study

有些父母比较注重短期效果,希望孩子读了一本书之后,能牢牢掌握它的中心思想和深远意义,理解它的遣词造句、描写手法和意境,这是“读书”而不是“阅读”。

英文的阅读是read,读书是study,它们是两个不一样的单词。阅读应该是悠闲的、自主的,而读书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例如考试)。但是中文的“阅读”和“读书”几乎没有区别,常被混为一谈,其实和孩子一起阅读五颜六色的图画和故事,更能刺激孩子的听力和视觉,加上触感(怀抱)和听觉(声音),这样的阅读,对孩子而言是一种刺激,也是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社会规矩的过程,不像读书那么功利或是要求立刻产生效果。孩子从咿呀学语到能说出简单的句子,表达完全的意思,需要父母和孩子对话或用讲故事的方式去训练,因此给孩子讲故事,不只能促进亲子关系,也是训练孩子语文能力最好的方式,而绘本正好是共读最好的工具之一。从生活习惯、行为规范、情绪疏导,到文化价值观和人生信仰,都在绘本中可以找到,透过温馨的共读,自然而然就传递给孩子良好的观念。

阅读力是未来的竞争力

二胎政策的放开导致一年有将近2500万的孩子降生,如何跟2500万个小朋友去拼未来竞争力呢?大量学生学习的实际案例证明,阅读力是保证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学习的核心能力,不仅决定着学生现在从事学习考试的学习能力,而且影响着学生未来从事社会工作的竞争能力,也就是说:阅读力=学习力=竞争力。著名经济学博士余世维在《孩子的竞争力,父母教最好》一书中曾写道:“培养孩子的竞争力,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而且是越早越好。”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学者发现,童年时期的阅读不仅能开发想象力,还能决定孩子长大以后是否能拥有高收入。这项研究的作者对来自9个欧洲国家、生于1920至1956年间的6千人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家中藏书丰富的那些人收入最为丰厚。学者们认为,童年时期的阅读有助于孩子在学校取得好的成绩,还可以为进一步获得好的教育和高收入的工作奠定基础。

研究分析机构NOPWorld最新公布的排名显示,中国进入最喜爱阅读国家排名的前三,每周阅读8个小时。越来越的中国家庭开始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阅读的时代已经来临,再忙再累也别忘睡觉前为孩子打开一本书,为他轻轻的朗读。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怎样让孩子更有竞争力?


只要孩子思考了,不管对错,都应该得到鼓励和表扬,这样,他们才敢于思考。

怎样让孩子更有竞争力?

在小学阶段,第一是习惯养成,第二是思维开发,第三就是前程设计。

很多家长埋怨:“我孩子不学习,光看课外书。”

我就问:“你认为什么是学习呢?”

“做作业,把课本做得烂熟。”

“那你孩子都读些什么书?”

“什么《葫芦娃》呀,《水浒传》呀,那玩意儿能提高成绩吗?”

著名学者胡适曾说过:“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唯他独尊。”我们的孩子想看这些书,绝对是在扩充他们的知识面。读了一本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读课外书能让孩子的将来充满后劲,怎么能一概视为不学习?

解决一个问题,是从一个点着手容易,还是从一个面着手容易?从一般的道理来讲,似乎是从一个点着手更容易。但是,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恰好相反。你解决这个点比较难,解决这个面更容易;面的问题解决了,点自然就不攻自破了。家长越是为了孩子的升学,千方百计盯着他的分数,学习成绩越上不去,还容易形成孩子怪僻的性格。把单纯追求学习成绩这件事放一放,从外围开始突破,抓孩子的综合素质,情况倒有转折:柳暗花明又一村,船到桥头自然直。

教育就是这么神奇,最怕功利性的追求。

跳蚤的跳跃高度可以达到它身体的400倍左右,堪称动物界的跳高冠军。有人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只跳蚤,发现跳蚤总能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这次杯子底儿朝上,再把跳蚤放进杯子里。“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杯子底儿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会停下来。一次次被撞,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杯子底儿的高度来调整自己的跳跃高度。再过一阵子,这只跳蚤不再碰壁,而是在下面很压抑地跳动。一天后,实验者把杯子轻轻拿掉,跳蚤却还在原来那个高度上继续地跳。

最可悲的是:从此以后,虽然杯子已不存在,跳蚤却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了。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自我设限”。

天天读课本,重复做题,这种做法无异于“自我设限”,培养出来的孩子越往后越没有竞争力。这是我当教师、做家长这么多年,一种过来人的经验。为什么还有家长硬逼孩子大量做作业?因为他们过分关注孩子某一次在班里的排名、总分。数学满分100分,这次孩子考了90分。坏了,数学出状况了。家长于是拼命让孩子把课本上的这些题,做来做去。结果孩子的智商、思维永远也达不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变得越来越平庸。为了10分的差距,逼着孩子成天把那些中低档次的内容倒来倒去,这不是扼杀青少年思维的天性吗?

我在给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思维训练课时,讲到这样一道题:三个数字相同的四位数中,除6111外,与6111最接近的数是多少?

大家首先想到的是6不能动,否则将产生1000以上的差距。因此,只能动1。

很快有孩子举手:“6222。”

我说:“好,这个答案好!”

那个学生被鼓励得眉飞色舞。

别的学生不愿意了,站起来:“6000。”

我赶紧表扬:“好,也好!”

这两个结果,与6111都相差111。

这时候,下面的孩子又举手了,说:“老师,我的结果比他的还好!”

我问:“你的结果是多少呢?”

“6166。”

“哎哟,”我再次叫好:“这个好。”

终于,又一个孩子大声说出了正确答案:“6066。”大家这才发现,6166与6111相差55,而6066比6111少45。

我看着如梦初醒的孩子们:“大家为他鼓掌!这是最棒的结果!”

的确,正确结果只有一个。但学生说出的每一个答案我都给出表扬。因为每一个答案背后都包含着孩子优秀的思维品质。

只要孩子思考了,不管对错,都应该得到鼓励和表扬,这样,他们才敢于思考。现在不怕犯错误,将来才能少犯错误。

教你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竞争力


让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了解到困难和竞争的存在,也是塑造他们坚强性格的一部分。被家长过度保护的宝宝,动脑,动手能力都会比同龄的宝宝差,日后上学的表现不佳。人际交往简单的环境,宝宝不能从广泛的交往中体验他人的情感,不知道与人交往的方法。孩子的活动内驱力受到抑制,大大降低了宝宝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做事不积极。宝宝自我意识发展,控制力发展,并具有独立性的过程,就是他自己必须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经历过挫折的孩子,耐力较同龄人差,不仅获得成功几率小,也没有对于成功的兴趣。

“宝贝,不许动,那样会烫到你!”

“宝贝,来妈妈这里,这样小朋友才不敢欺负你!”

“宝贝不要着急,做不了就别做了!”

“宝贝,没必要和他们抢,爸爸会给你买最好的!”?

在小宝贝的世界里,因为有了对他们宠爱有加的父母,他们幸福而甜蜜地成长着,随时呵护,随程保护,让孩子不知道困难和竞争为何物?

直到有一天,他们独自面对这个充满竞争和困苦的世界,眼神里满是惶恐、惊讶和畏惧?

有人欺负咱孩子!父母这样做:

作为家长,首先应当制止对方的行为,避免宝宝受到进一步伤害。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家长不要很深地介入到宝宝之间的纠纷中。家长应该多鼓励宝宝自己解决并处理类似情况,同时培养孩子的宽容之心。然后家长应该安抚自己的孩子,给孩子一些具体的建议,比如要跟打人的小朋友讲道理,要原谅已经道歉的小朋友,并鼓励宝宝们握手言和。

小朋友在一起玩,难免磕磕碰碰。宝宝受到欺负是宝宝上的生动的第一课。发生冲突是现实世界中不可避免的,而这也正是培养宝宝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会宽容的绝好时机。宝宝在自己尝试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些特别的心理体验,并尝试摸索最佳的处理问题方式。同时宝宝也学会了宽容和谅解,将来才能勇敢地面对真实世界中的一切。

有人抢夺他手里的东西!父母这样做:

首先父母不能在这种情形下“扮大方”,万万不可将宝宝手中的玩具硬生生拿走来满足别的小朋友。如果是这样,久而久之,宝宝的性格会变得懦弱,不敢向其他人说不。父母不要鼓励宝宝以“打人”的方式来要回玩具,而是在平时多给宝宝讲分享的道理,但是也要强调宝宝自己的东西要自己做主。父母可以帮助宝宝把被抢走的玩具要回来,并且一视同仁地告诉对方宝宝,想玩玩具要礼貌的要求,不能抢。

两岁左右的宝宝出现了拥有、占有的意识,这是一个发展的阶段过程。这个时候,宝宝对于身边的所有事物都表现出明显的占有欲。这个阶段父母引导的关键是让宝宝懂得:自己的东西自己要做主,别人的东西应该由别人来做主。宝宝被抢了玩具,要正向引导他懂得与别的小朋友分享,但不是要宝宝一味地忍让。孩子间的纠纷,最好由孩子自己来解决,这是培养宝宝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竞争中,他表现弱小!父母这样做:

宝宝进入了真实的世界,难免面临与其他小朋友的比较与竞争。而在竞争中表现弱小的宝宝,难免会让父母心急。其实,这大可不必。父母要做的是无论宝宝在竞争中的表现如何,都要以积极正面的态度引导孩子,并给予无穷的鼓励,让宝宝从小面对竞争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从3岁左右开始,孩子进入同龄孩子之间竞争的非常敏感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建立孩子自尊,自信的非常关键时期。过分强调竞争的结果,比如争夺第一名,会让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宝宝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对宝宝今后的人生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因此,当前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是给宝宝一个“非竞争性”环境,让宝宝在其中充分发挥自身各方面的潜能。当然,“非竞争性”并非指无原则,无纪律,父母需要在这个环境中给宝宝制定规则和边界。

遇到困难,他立刻躲到妈妈身后!父母这样做:

妈妈可以在宝宝气馁时,不断地鼓励宝宝,比如“这游戏并不难,宝宝一定能够学会的!”大人传达的支持与激励,是宝宝克服困难的最有利武器。同时,父母还应该多带宝宝参加一些儿童社交场合,多接触同龄的小朋友。轻松自然的环境,更利于孩子彻底地展示自我,降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同时,小伙伴们齐心协力,相互合作,更能战胜困难。

真实的世界里总是充满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很多宝宝都有“畏难”的现象,其实“畏难”是缺乏自信的表现。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宝宝树立自信,减少宝宝对父母的过分依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给予宝宝积极的鼓励,让他在正面的环境下成长,拥有克服任何困难的勇气。当然,父母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宝宝从简单的事情做起,逐步做到做复杂事情也能成功,这样宝宝的自信心会大大增强的!

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坚决哭闹到底!父母这样做:

当宝宝的要求得不到父母的满足时,往往会以哭闹的形式来达到目的。宝宝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以前有过成功的先例。所以宝宝若是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就必须坚决制止。若已形成了习惯,对宝宝的哭闹在说服无效的情况下,可采取“忽视”的办法。宝宝有了几次“失败”的经历后,这种习惯会慢慢消失。

从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上讲,哭首先是表达一种生理和心理需要。如果宝宝1岁多还总是哭闹,这就很可能是他要挟父母的一种手段。这个年龄的宝宝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会因为父母不满足他们的某些要求而哭闹不止,以此达到目的。父母应该让宝宝了解,在真实的世界里,以哭闹的方式并不能解决问题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父母在宝宝哭闹的时候要保持镇静,不能给予纵容。

面对陌生人,他永远没有防范!父母这样做:

宝宝1岁左右,学会了走路和说话后,常会不自觉地离开父母的视线。从这个时候开始,如何教会宝宝面对陌生人,加强安全防范,成了父母的必修课。宝宝3岁前,父母要做好监护工作,不鼓励这么小的宝宝与陌生人接触。同时,父母强调陌生人如何危险的言辞要适可而止,从而才能从正面鼓励孩子对他人的信任感。

宝宝从会说话起,父母在引导孩子进行自我保护的同时,也要教会宝宝懂得利用身边现有的条件去解决突发事件。宝宝将来面对的真实世界,几乎全是陌生人和陌生的环境,要正确引导孩子多接触陌生人,多接触陌生环境,才能使孩子更快适应环境,更快成长,学会辨别好坏人,懂得友善,学会勇敢和机智。千万不要把他禁锢在家庭的小圈子里。

为什么记忆型阅读扼杀想象力?


不少朋友因为知道我读书比较快,经常问,你读那么快,能记住吗?我先是愕然,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记住?继而的是释然,在一个以死记硬背为基本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国家,问出这样的问题是基因使然。我的意思是说,死记硬背的学习基因,无意识地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

我敢打赌,在西方国家,无论你读书多么快,没有几个人会问你:“Did you keep them in mind?”这句话说出来一听,就知道很搞笑。他们不会问这样的问题,他们会问:“What is your reflection on that book?”他们期待你的观点,不是你背下来多少你读过的内容。

西方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There is no more Learning:Education is a Strictly“MEMORIZATION”System now.”教育早已经沦落为生产“死记硬背”呆子的标准化生产线。连西方的教育家都在抱怨他们的教育沦落为“记忆训练系统”,我天朝的境况可想而知喽。

提问、质疑、怀疑能力,比能记住多少知识重要一万倍。

小时候我们天生都是科学家,我们在提问中学习,我们问天为什么是蓝的,为什么会下雨。10万个为什么,这是孩子的发问,也是一种学习模式。但学校教育反而让我们停止发问,我们的脑袋用来装答案,并且及时清空——为了下一次考试腾出地方。

所以,你看,问出:“你能记住吗?”这样的问题一点也不奇怪,对么?我们进学校之前是个问号,进了学校慢慢变成了句号。失去质疑精神是“记忆型教育”对孩子们好奇天性最大的扼杀。

左脑思维型民族通常严谨,盛产逻辑严谨的哲学家、工程师。如德国人、日本人。右脑思维型民族通常浪漫,多孕育多才多艺、多愁善感的艺术家。比如法国人、美国人、英国人。

中国人,少数精英左右脑都很发达。但多数人,如无特别训练,多数在初中之后彻底变成左脑型。左脑用来储存知识,右脑用来胡思乱想。

咱们中国人多数是左脑型,经由中高考“升华”后,变成了缺乏严谨逻辑思维的左脑型,就剩下了左脑的“死记”功能。右脑很少用,没有太多世界级的文学家、音乐家、艺术家便是证据之一。

刻意培养出来的左脑型国家通常害怕差异,认为差异就是大逆不道、离经叛道。看一个国家人们穿的衣服便可窥豹一斑这个国家人们是左脑型还是右脑型。

从这点讲,中国确实进步了不少。但从根上,我们距离“百花齐放”还很远。对比一下国内国外的《好声音》选手便可知。中国的歌手通常很自豪地说,他们说我的声音特别像谁谁谁,西方的歌手说,我之所以是我是因为我的声音独特。中国文化讲究一致性(Conformity),也叫趋同文化。

不会读书的人就是只用左脑记忆,很少用逻辑去质疑,用右脑想象的人们。所以,“记忆型”阅读教育是导致人不会读书的病原体之一。

那么应该如何读书呢?没有一个老司机会死记具体的路,老司机把握的是大方向。大方向对了,走那条小路都无所谓。读书也一样,读书要先见“森林”,再见“树木”。不能死记“树木”,忘了“森林”。

更加重要的是要“读而思”。边读边提问、质疑。读书最大的益处是激发想象力和灵感,不是看谁记住的知识多。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就是要:边学边思!

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是“记忆型”阅读教育导致的知识权威主义。知识权威主义把一切与“记忆”储存相异的“信息”视为敌人、洪水猛兽。

“记忆型”阅读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是非黑即白型。脑子里只有与“记忆”相符或者不相符两个非黑即白的二元判断标准。世界实际上是多元的,到处都是悖论。

所以,一位哲学家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我们每个人都一样,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相符者“昌”,不相符者“亡”。“记忆型”教育培养不出批判精神的个体,因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个体一定对“记忆型”教育嗤之以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注意,古人说的是熟读,没让你背熟。肯定有人要出来反驳我了,难道背诵没有一点意义?我的答案是:是的,几乎没意义。

你肯定接着问,那为什么那么多牛人能背诵很多名篇,名句?我的答案是:能够背诵是熟悉之后自然而然的结果,而不应该在一开始就成为目的。背诵是八股文化,不是创新基因。

阅读的真正意义之一是Make invisible visible(见所不能见)。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我们大部分人要经历人生三阶段:一、单纯阶段;二、犬儒阶段;三、知道世界的真相却仍然热爱生命,于黑暗中看到光明。

读书的意义之一便是这样,看到黑暗,并于黑暗里看见更大,没有雾霾的蓝天、白云、阳光。

(原文题目:我们为什么缺乏想象力)

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


不忘初心

或许就如毕淑敏的《提醒幸福》所说的一样,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所以“不忘初心”也要时时提醒。在人际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上一辈走过的弯路,总会想着不让这一辈人走。但是在育儿方面,人们又容易陷入“忘记初心”的怪圈,不记得自己小时候多么渴望拥有自由快乐的童年,却让下一代过着“没有童年”的生活。

可以说,没有哪一代人比我们现在的人更重视育儿,为了孩子,他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早教班、兴趣班、补习班……哪哪都有父母迫切砸钱的身影。然而,现在的孩子真的快乐吗?他们还有多少属于自己的自由玩耍时间?他们的童年远称不上“童年”,因为在匆匆驱赶前行中,童年早已碎片化了。

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

哈佛大学优秀毕业生、原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教师埃里卡?克里斯塔基斯在《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一书中,带领我们深入当前的儿童教育文化,发现其中暴露的种种问题,并探索问题的解决之道,为徒劳无功的父母找到育儿的正确方向,也让孩子们找回真正的童年。

说实话,在读《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一书中的时候,我略感吃力。不是因为作者的言论难以理解,而是本书的翻译实在不敢恭维。每读一本书,我一般都会尽力发现它的好,这一次却忍不住吐槽一下翻译水平了,那些弯弯绕的长句不仅把读者绕糊涂了,想必译者都不知所云。所幸,糟糕的翻译带来的只是不痛快的阅读体验,尚未影响对全书的整体认知。

读完《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三个关键词:期望错配、最佳学习区域、让孩子做孩子。

01

期望错配,通俗点讲就是指我们家长对孩子寄予了不适用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期望。

“我们需要将某些孩子从那些仍在不断成熟中的、优良的动作训练教程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更有意义的活动。”

在作者看来,比起担忧2岁多了还要父母喂饭的孩子,那些30个月还无法摆脱纸尿裤的孩子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对象。

然而现实生活恰恰相反,人们会指责给孩子喂饭的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却对那些不教孩子如厕的父母表示宽容。

事实证明,由父母喂饭的孩子长大后丝毫不影响他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体,反而是长期使用纸尿裤、不会如厕的孩子会充满无力感和无能感。

在读本书之时,我自己也刚好遇到了同样的困惑。

我家小朋友2岁了,还不太愿意自己吃饭,大人不喂就不吃。喂还是不喂?实在伤脑筋。而本书作者埃里卡?克里斯塔基斯认为,喂饭不要紧,等孩子再大一点手部精细动作发育更好了,他会自己吃饭的。当下喂饭是为了给孩子留出更多的时间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

原本我还有点将信将疑,后来又与朋友聊天聊到这个话题,她告诉我,她家的小朋友由爷爷奶奶喂饭到五岁!现在自己吃得好好的,不怕她不吃,倒是怕她吃太多!听起来不可思议,但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我也总算释怀了。

02

再说最佳学习区域的问题。

中国的应试教育被称为“填鸭式教育”,在本书作者看来,“填鸭式教育”不是中国的专利,国外也一样,特别是幼儿教育,毫无美感的课堂装饰、模式化的教学环境、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这些都让孩子找不到学习的乐趣,他们就像小机器人一样,匆匆忙忙地在教师的指挥棒下完成一个一个无趣的任务。他们没办法安安心心地翻看心爱的绘本,也不能在角落里痛痛快快地玩玩具,一切都得听老师的。

为了摆脱这样的课堂,甚至有孩子宁愿装病待在家里,陶醉于用自己的塑料玩具构建出一个具有完整食物链的生态系统。由此可见,不是孩子不爱学习,只是他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区域。

当我读到“最佳学习区域”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瞬间浮现出的是黑柳彻子笔下的《窗边的小豆豆》,书中的巴学园虽然被外界视为“问题孩子”的学校,实际上它才是真正能发掘孩子的最佳学习区域的学校。

在巴学园,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完全由孩子决定。孩子们活泼开朗,聪明伶俐,压根不是什么“问题学生”。巴学园从此也成了我的一种向往,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也能在这样的学校学习。

03

不管是期望错配问题还是最佳学习区域问题,归结到最后,所有问题的解决都要落到“让孩子做孩子”的六字真言上。

“让孩子做孩子”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这里又有几个关键词:游戏、阅读、对话。

游戏,必须是在没有父母干涉的情况下自由自在地游戏。

在《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一书中,作者非常推崇传统的夏令营——一种能够让孩子真正深入自然的活动。在夏令营里,孩子们能自然而然地学会很多技能,因为,如果你每天都游泳,肯定会变成一个游泳好手。传统夏令营特别注重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它的使命就是要允许孩子做个孩子。

我的一位研究生校友成立了一家体育运动公司,专门针对青少年开展体能训练。他们的训练方式除了常规的场地训练外,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户外运动项目,这些项目把旅游与运动相结合,孩子们既体验了山河湖海的壮美,又全面锻炼了身心。草地上的枕头大作战、树林里的爬树比赛、雪地上滑雪、大海边游泳……没有父母的陪伴,孩子们玩得开心,成长也在不经意间发生。

阅读是快乐的源泉,身处鼓励读写的环境中的孩子,会展现出强烈的融入语言世界的渴望。我们应该允许孩子自己去探索图书的世界,大人只需从旁协助。

很多人担心一两岁的孩子还太小,看不懂书,其实孩子的聪慧令人难以想象。

我家小朋友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我就给她读绘本,她不仅听得津津有味,还会形成自己的偏好,每次都挑最爱的那本让我讲。比如在《小鸡球球》系列中,她最爱的一本是《小鸡球球藏猫猫》,每次都主动翻页,找出小动物的藏身之处。

等到她会说话了,更是时常语出惊人。看到星星就会说:“星星,你快下来吧!到树上来唱歌!”看到外婆拿针线缝衣服,她居然冒出一句“慈母手中线”!(因为那时刚好给她读了《游子吟》,她不仅记住了母亲缝补衣服的画面,还记住了相应的诗句。)阅读的影响力非同小可啊!

至于对话,虽然现在的父母似乎更加注重陪伴孩子,宁愿自己辛苦一点也要鞍前马后伺候孩子,陪着上补习班,陪着上特长班。但那只是表面上的陪伴,有意义的对话却少得可怜。就算与孩子近在咫尺,可能也是在各玩各的手机。

其实,父母与孩子的对话就是人际交往和启发智慧的过程,再天资聪颖的孩子都需要人点拨,对话就能激发孩子对自然、美和人生的探索。

毕加索曾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如何确保他长大后依然是。”

套用本书作者埃里卡?克里斯塔基斯的一句话作为解答,那就是:

虽然大多数人都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但是我们都可以过一种充满感情联系和善行的有意义的生活。让孩子做孩子,让孩子享受属于孩子的美好童年,几乎可以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

家园共育《“花婆婆”方素珍:阅读力是竞争力,给孩子读些什么书?》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说课稿力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