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父母,您一定希望宝宝更聪明。那么,如何培养宝宝,发现他的潜能、提高他的智力?请从这里开始——
决定智力的因素——注意力 新鲜多变的物体,可引起孩子的注意力,但是幼儿期的注意力很容易就受到其他新鲜刺激而发生转移。相关实验表明,在教育环境良好的情况下,3岁幼儿的注意力可以连续集中3~5分钟,4岁幼儿可集中10分钟左右,五六岁幼儿可以集中15分钟左右。注意力是孩子认识事物的开始。注意力稳定、持续的孩子,掌握知识的速度也就更快,而且记得非常牢固。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呢?关键是找到兴趣点,当孩子对事物发生兴趣时,才有可能注意它。因此,要有目的、经常发现他的兴趣点,让他持续不断地产生兴趣,这样才能让他的注意力得到锻炼。
决定智力的因素——观察力 观察力可以帮助孩子得到周围世界的有关知识和信息,是认识世界的基础。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有80%~90%是通过视觉、听觉输入到大脑的。因此,训练孩子的观察力,要从基本的感知觉能力的培养入手。 所以,在保护好孩子的感知觉器官基础上,家长要利用并创造机会,刺激各项器官的发育。同时,适时地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如气候变化、动物迁移、自然常识等等,在观察时,做到由表及里、由近及远、从局部到整体的观察方法,循序渐进,培养孩子对生活的好奇心,养成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决定智力的因素——思维力 思维的发展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3个阶段。0~3岁的孩子,直观动作思维占主导地位;3~6岁的孩子,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 0~3岁孩子的思维活动是直观动作思维。孩子只有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进行思维。边玩边想,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随之停止。3岁以后,孩子的思维就可以依靠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他已经能摆脱具体行动,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思考问题。如,大象是动物园里的大象。他的思维活动必须依托一个具体形象来展开。 5~6岁孩子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不会停留在对事物简单表面的评价,开始对事物做出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早期他看电视时,可以说出好人、坏人,这时已经能知道好在哪里,坏在哪里,还会用各种理由来说明观点。家长需根据时段,对孩子的思维能力做相应的锻炼。
决定智力的因素——记忆力
4岁以前的孩子,对鲜明、生动、有趣的事物非常感兴趣,这些事物能引起他的情绪反映,重复多次后,孩子能够不费力地记住。如喜爱的玩具、动物、道路、词汇等等,但还是形象记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5~6岁时,孩子记忆的有意性就有了明显的发展,他不仅能识记和回忆需要的材料,还可以运用一些方法帮助自己加强记忆。记忆力有短时记忆和长久记忆之分。背诵、讲故事等属于短时记忆,不温习就会忘记。怎样把短时记忆形成长久记忆,这是孩子智力发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家长可以利用孩子形象记忆的特点,有意识地利用新鲜生动的实体,培养他的记忆力,坚持不懈,才能让孩子的记忆力得到最大限度地提高。
决定智力的因素——想像力 3岁左右,孩子在绘画以前,不知道究竟要画什么,边想边画,画完后看它像什么就是什么,说明这个时期的孩子绘画没有明确目的,而是受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这个时期的孩子,想像的主题容易变化,在绘画时,经常中途改变主意,这说明他的想像没有预定的目的,只是以想像过程为满足。 5~6岁的孩子,虽然无意想像仍占主导,但有意想像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此时,他们想像的内容更加丰富,想像的过程也更具目的性和独立性,孩子已经能把一天的活动连贯地表达出来,也可以自己为主角,编出完整的故事情节。 早期的想像以无意想像为主,向有意想像过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充分发展他的有意想像,设计有目的性的生动形象、活泼新颖的游戏方式,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起他的兴趣,发展他的想像力。 当孩子拥有这5种能力的时候,自然也就会越来越聪明。
心理学家经多年研究观察发现,一岁内婴儿的智力发展有八次飞跃,每次飞跃发生的时间大体相同,而且在开始出现变化时婴儿总有几天或几周表现得不安宁。如果父母能掌握时机,理解和满足孩子的要求,那么孩子会更快、更容易地度过这些阶段,对今后的智力发育大有裨益。
第一次:所有的感官都开始工作
婴儿在第5周左右出现器官的迅速成熟过程中变化最明显,婴儿在哭的时候第一次流泪,他也更多地微笑表示高兴,更经常地进行观察和聆听,对气味和动静会作出明显的反应。婴儿对环境的兴趣变得大多了。
第二次:周围环境并不统一
婴儿在第8周左右发现,周围环境是不统一的,而且是由活动的具体东西组成的(例如自己的手)。这么多的新印象起初会引起恐惧,同母亲接触最有助于消除这种恐惧感。
第三次:发现动作
婴儿在第12周左右会认识活动的过程。他自己的动作也不那么死板了,而且受到了控制。他会发出尖叫,格格地笑,兴奋地牙牙学语。
第四次:抓住一切
到第19周时,婴儿会抓东西,会转动和翻动东西,会注视物体的活动过程,这时他对一切都要研究——用手摸,或者干脆往嘴里放。
第五次:研究事物之间的关联
在第26周左右,婴儿开始理解事物之间的关联,例如按按钮同放音乐之间的关系。他开始能区分物品的位置与距离,如里外远近,最喜欢的游戏是把东西拿进拿出,把什么都弄得乱七八糟。
第六次:许多东西都很相似
婴儿在第37周时开始对东西和经历进行分类,从而开始像成人那样思维。例如,狗的“汪汪”叫,不论大小,不论白色褐色。
第七次:一切都按顺序
婴儿在第46周会认识到,做事情要有一定的顺序。他最喜欢的游戏是“自己动手”和“帮助家里干活”。
第八次:制定自己的计划
第55周的婴儿会发现“程序”,即先后次序。但这次序不是固定,而是可以自由变动的。这时的孩子会非常明确地表示他想要什么,例如当他想外出时,就有穿衣穿鞋的要求。
一个著名的生物学家的实验
生物学家马克?罗森茨威格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选择了一批遗传素质一致的老鼠,并把它们任意分成三组。
第一组为“标准环境”:三只老鼠被关在铁笼子里一起喂养;
第二组为“贫乏环境”:老鼠被独自圈养起来,只身处在三面不透明的笼子里,光线昏暗,几乎没有任何刺激;
第三组为“丰富环境”:十几只老鼠一起被关在一只大而宽敞、光线充足、设备齐全的笼子里,笼内有秋千、滑梯、木梯、小桥及各种“玩具”可供选择。
研究发现“丰富环境”的老鼠最“淘气贪玩”,“贫乏环境”的老鼠最“老实”。后经解剖老鼠大脑分析发现,三组老鼠在大脑皮层厚度、大脑细胞大小以及与智力有关的脑化学物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丰富环境” 组的老鼠优势最为显著。
实验表明:环境越丰富、体验越充分、刺激越多,大脑的发育就越好。动物如此,有着更高情感的人类亦然。由此可见,即使资质一样的孩子,在不一样的养成环境里,因为不同的体验,大脑发育的结果截然不同!
在生活中,如何挖掘调皮孩子的潜能?潜能一:绘画
捣蛋表现:才入住没多久的新房子,天天就在墙上画了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蜡笔线。天天爸发现后,非常生气地打了天天的屁股。事后妈妈问天天为什么这么做?天天委屈地说幼儿园里的墙就是彩色的,他想把家打扮得和幼儿园一样漂亮。听天天说完,爸爸觉得有点后悔不该这么冲动。
挖掘方案:先安抚伤心的孩子,肯定他画得不错。然后让孩子明白画画要选择地方,即使是打扮自己的房间,也要先问问爸爸妈妈。然后再给孩子准备足够大的纸张,满足孩子画长线的愿望。如果父母一直对他的涂鸦抱怨不已,那么孩子的绘画潜能就很有可能被扼杀在摇篮里。
潜能二:舞蹈或运动
捣蛋表现:妈妈下班回到家,就被房间里的场景吓了一跳,她发现自己的大床上有3个小姑娘穿着鞋在蹦蹦跳跳,除了自家的丫丫,还有同小区的2个小女孩,空调毯变成了大家的跳舞毯。妈妈气得冲进房间把3个小孩拎到地上来,丫丫被严肃地训了一顿。
挖掘方案:唱唱跳跳是女孩子的天性,为此挨骂会让孩子心生阴影,孩子的玩劣可能由此止步,但有可能她会用更倔强的姿态来面对你的粗暴。所以除了告诉孩子不能把床当舞台之外,还应当创造条件让她玩得自在,比如购置充气式地垫,让丫丫在地垫上玩耍,观察孩子是否有舞蹈或者运动方面的天赋。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利用生活中的物品玩一些有趣的音乐游戏。
潜能三:动手探索能力
捣蛋表现:洋洋喜欢各种各样的汽车玩具,可到了手的玩具最后都离不开一个厄运:被拆得七零八落。不管父母如何劝说,他依然我行我素。那天洋洋又把生日时姑姑送的遥控警车给拆了,散落的零件到处都是,妈妈头疼不已。
挖掘方案:孩子“破坏”的过程,也是手、眼、脑相互协调的过程,能够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鼓励孩子适当地“破坏”,就是鼓励孩子创造,以及对更多事物的探索兴趣。所以,当家长看见孩子把机器人拆了,应该蹲下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机器人里面是什么啊,怎么会动的呢?”引导、帮助他们一起寻找答案,然后再跟孩子一起把拆开的玩具恢复原样。这样才能让孩子在“破坏”—探究―重建中获得发展。
潜能四:交际能力
捣蛋表现:佳佳胆大不怕生,特别喜欢到别人家串门,甚至玩到了吃饭时间都不肯回家,好几次都在别人家吃晚餐,这让平时行事规矩的父母俩倍感尴尬,真不知道怎么生了这么一个爱热闹的孩子。所以,现在只要佳佳提出想出门玩,妈妈就毫不客气地说“不行!”任凭佳佳哭闹。
挖掘方案:父母觉得孩子“太野”,反过来看佳佳是个性格活跃的孩子,只是缺乏一些引导。自信来自于孩子的天性,但往往在后天的生活中,孩子的自信被各种原因所削弱。父母要保持平常心,用宽容的态度来看待孩子在社会交往方面的表现,不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父母应抓住每一个让孩子得到锻炼的机会,不断地积累交往经验,如支持孩子带同伴到家里玩,增加孩子间交流的机会,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
尊敬的刘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对孩子的辛勤付出。上次家长会,听完您的讲课,真是让我们当家长的学到了很多。谢谢您!
您推荐的这本书,我看了好几遍,也叫孩子的奶奶看了这本书。受益匪浅。孩子小的时候觉得还很好管,但慢慢长大的,当家长的却不知道如何管教孩子的,尤其在学习问题上,尺度始终把握不好。而且孩子的很多变化,我们当家长的却不知道怎们应对。王教授书中说的很好,教育孩子既充满紧迫感,又满怀信心。以前太多的看中孩子考试的分数,把精力过多的投入到一次次的考试上,却很少看到孩子的努力。经常会因为一次考试分数不好,责怪孩子。现在知道了,应该把眼光看的远一点,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孩子在长大,家长也要不断学习进步,掌握好的教育方法,学会懂得孩子心理,做到少批评,多自省。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不在厌烦枯燥的学习。变成喜欢学习,是我们家长应该多动脑子的地方。尤其现在手机电视的普及,对孩子的学习成长都有很大的影响。希望这方面刘老师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教教我们。或者班里的其他家长有好的经验,可以一起分享。
看了王教授写的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为人父母后,教育孩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不断的学习,培养孩子全面发展,更多的融入孩子的世界,教育好孩子。学习,成长都是一件很长远的事情。不能只把眼光看到一次次的考试上,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阅读兴趣。全面发展。家长也也要不断的学习,掌握教育孩子好的方法,和孩子共同进步。
刘老师回复:谢谢你的读后感!关于手机的问题,我觉得家长首先做好表率,如果家长不停地刷屏,听着抖音乐呵,孩子也会受吸引;第二,和孩子商定好玩手机的时间,例如,周五一小时,周六一小时,制定好规则,平常不能玩,绝不妥协。第三,平常查阅资料,可以用手机,但是家长要多监督检查,不要让孩子趁机玩了起来。第四,经常和孩子聊天,让孩子知道面对手机电脑,最重要的是学会自控,学会计划安排时间。充分的信任加上及时的督促,孩子一定会远离手机、自律自尊、不断进步!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