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听话”与“不听话”

03-17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孩子的“听话”与“不听话””,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在生活中,许多家长不自觉地要求孩子听话。在很多人眼里,孩子的好与坏,可用听话与不听话来衡量。那么,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吗?下面听听两位儿童教育专家的说法。

孩子的“听话”与“不听话”

郑州大学心理系教授许慧说,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听话的孩子方便管理。这也是不少家长和老师在潜意识里更喜欢听话的孩子的原因吧。

许慧说,这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孩子年龄越小,受环境的影响越大,自身经验不足,需要成人的指导才能健康成长。从这个角度看来,孩子如果“听话”也许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少受伤害。

另一方面,孩子不但是一个主动探索的个体,又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如果处处听话,自己就没有探索的机会,没有选择的机会,更没有自身经验积累的机会。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会相对降低,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人如果还把他们看成小孩子,要求孩子什么都听成人的,这时就会出现问题,孩子会反抗成人的管教,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与家长合作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在郑州市艺术工程学校教研室主任杨海燕看来,把“听话”与叛逆对立起来是不妥当的。长期从事幼儿教育的他认为,从儿童心理学来讲,孩子太听话或者太叛逆,都是不正常的。所以说,强强爸爸的朋友的担心,也不是多余的。“孩子的培养,关键在于把握一个‘度’。”

许慧教授说,实际上,我们这里的“听话”,不是什么都听父母的,而是希望孩子与父母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

那么怎样培养与父母“合作”的孩子呢?

第一,要尊重孩子,把孩子看做独特的个体,不要把孩子看做控制的对象,允许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犯错,帮助孩子矫正错误,这样孩子自然就会与你合作。

第二,孩子情感和行为的独立是孩子长大、成熟的标志,并不意味着孩子与你作对,非要不听你的话。

第三,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选择,锻炼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不要从小就要求孩子长大后实现大人未完成的心愿,这其实是一件很残酷的事。

要相信孩子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如果父母经常说:“你能行,我相信你的能力。”无疑会鼓励孩子去尝试,但在尝试的过程中,父母要给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议并加以指导,孩子会很重视你的建议,合作关系自然形成。

第四,要允许孩子与成人有不同的意见,允许孩子与父母争论。让孩子参与家庭或学校里的重大事情决策,这是对孩子价值的认可,孩子会觉得你尊重他的存在,那么,他也会重视父母的建议,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凡事与父母沟通、充分与父母合作。

第五,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是非”观念,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在孩子脑子里逐渐建立一个行为判断标准,孩子按照这个标准,才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才能学会控制自我。

如何教育太听话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气质和个性,与生性活泼、叛逆的孩子不同,有的孩子天生就文静、听话、乖巧。这类孩子的家长如果不注意,可能会使他们太内向、太顺从、太娇气,缺乏独立意识和探索能力。

那么,作为这类孩子的家长,该怎样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呢?

杨海燕说,对于生来听话、乖巧内向型的孩子,首先要允许他的个性存在,不要强求改变他。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学习生活本领时,确实需要大人的照顾和帮助,父母一定要及时帮他们解决问题,不能只考虑为了锻炼孩子,而不顾及他们现有能力而让他们自己去做,长此以往又会使孩子形成焦虑型人格。

其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可以有意识地通过环境影响孩子,使之成为一个既听话又讲道理、既文静又活泼、既乖巧又有独立性的孩子。这种理想的状态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急不得,也急不来。

杨老师还提供如下一些方法,供家长参考:

(1)鼓励孩子大胆触摸家里的物品。将危险品、不能动的物品收拾好,其他物品让孩子去触摸,如电话、电视机、电脑、音响、手机等等,只要孩子有兴趣,不要限制他,让他去学习使用。孩子在自由模仿和探索中,其独立思维的意识和动手的能力会得到充分的锻炼。

(2)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在生活中遇到问题,要引导孩子说出他的想法,表扬和支持孩子的主见,并适当满足孩子的要求。

(3)不轻易批评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只要不是原则性错误,一般不指责他,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孩子的独立意识和探索精神。

(4)不溺爱孩子。乖巧、听话的孩子,如果太溺爱,就会有性格懦弱、依赖性强的“毛病”。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孩子不听话要正确教育


在孩子小的时候,总是有出现一段不听话反抗家长的时期。比如宝宝1岁多时,个体意识开始发展,不愿随意听从别人的安排,而是凭借自己的判断与思路来为人处事,到2岁时尤其明显。

但多数父母已习惯于让宝宝听从自己的指令,凡事替他安排,一方面是出于父母之爱,另一方面是自我意识的狭隘,总是从自己的想法出发,希望宝宝服从于自己。因此,当宝宝开始独立思考时,“不听话”的冲突就油然而生。

父母应该坦然面对这种冲突,不要条件反射式地想利用强势手段来解决,这可能使宝宝将来唯唯诺诺缺乏主张,或成为阳奉阴违的人,或让他误认为暴力才是解决冲突的最好手段。

当冲突产生时,家长要给宝宝充分的尊重,这样不会伤害宝宝自尊而使冲突加剧,然后再跟宝宝沟通,站在他的立场想想解决矛盾的办法。如果宝宝的想法只是违背大人的意旨,本身没有原则性的对错,那么多数情况下要尊重他的想法;如果是原则性的问题,那么父母就要坚持原则。

父母如果能把宝宝当成独立的人,凡事平等商议,宝宝将来不仅能够独立思考,善于解决问题与把握发展机会,而且喜欢与父母交流思想与分享酸甜苦辣,这才是天伦之乐。

孩子不听话的行为疗法


孩子不听话是许多家长的苦恼,我从行为疗法的角度分析了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并提出了“对治”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三句话:

一、不要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

如果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他当然不会听话。

因此,在给孩子下指令以前必须了解哪些事是孩子能做到的,哪些事是孩子做不到的。人的天性是自私的,叫三岁的孩子大公无私,学“孔融让梨”,这是很难做到的。上幼儿园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好动,让他半个小时静静地坐着听老师讲课或做作业,那是很难的。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区别很大,要求自己的孩子每门功课都考第一是不可能的。不了解孩子的个性,一厢情愿地想把孩子塑造成某种类型的人是不现实的。

怎么知道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呢?首先是看他的年龄。不同年龄的孩子认知和行为功能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其次是个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方面领先一些,有些方面落后一些。再就是考察,看他的实际能力。有些家长比较关注孩子,对孩子的能力和特长了解得比较全面;有些家长工作忙,跟孩子接触比较少,了解就少。

有人担心,只让孩子做会做的事而不让他做不会做的事,孩子怎么能进展呢?请看第二句话。

二、叫他做的事一定要做到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做他不会做的事。但是,这件事不能太难,应该以“跳起来够得着”为原则,意思就是努力一下必须能够做得到。

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鼓励和监督,不能下了指令就什么也不管了。

许多家长言教太多而身教太少。他们经常教导孩子怎么做人,至于他能不能做到,做到了没有一概不管,或者发现没有做到就批评几句或棍棒相加。一概不管的结果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或者听进去了,但理论脱离实际,言行不一。而批评和处罚的后果是,孩子学会了说谎。换句话说,过分强调结果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家长应该多多关注过程,全程陪伴孩子完成任务。

陪伴就是监督,同时也是指导和鼓励。如果孩子真的不会做,那怎么办呢?放弃肯定是不行的。家长应该协助孩子做。注意,是协助而不是代替。有的家长看孩子不会做,就自己替他做了。例如,母亲叫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间,孩子不予理睬,母亲一边骂一边把他的房间收拾了。

三、做到了要及时奖励

根据行为疗法的理论,一种行为能不能建立起来,效果是关键。带来效果的行为会保留下来,没有带来效果和带来负面效果的行为会消失掉。

孩子做到了,家长视而不见,孩子会觉得做不做一个样,以后就不会那么热心地去做,对家长的指令听而不闻。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听话是天经地义的事,怎么还要“额外”的奖励?要知道,孩子可不懂什么天经地义!他们只看效果。

所以说,奖罚是必需的。那么,奖和罚哪个更好呢?从“局部”的作用来看,奖和罚没有区别。但是,从长远利益和人格发展的角度来讲,奖优于罚。罚可以消除不良行为,但是如果不去建立好的行为,行为的总量就会减少,变成“无所事事”。奖有利于建立好的行为,而好的行为多了,不良的行为自然就少了,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另外,奖励会使人变得乐观、积极、自信、卓有成效,惩罚会使人变得悲观、消极、自卑、一事无成。

前面提到,惩罚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其实,奖励也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只是程度轻一些。所以,应该避免单纯的奖励。不要早上下一个命令,晚上回来检查或听汇报。也不要年初布置任务,到了年底来验收。这样会滋长“不诚实”的品性。应该把奖励和监督结合起来,就是和孩子一起完成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和孩子“在一起”就是一种奖励。

跟不听话的孩子过招


跟不听话的孩子过招

家长通常有一个苦恼,我们那么爱孩子,孩子却不听话,让大人烦恼不已。不听话,也就是不听从指令。今天,我只用两招帮助家长解决孩子不听话的问题。

一.不听话的常见现象

1.老要吃垃圾食品。

2.喜欢买东西。

3.不好好吃饭,不爱吃蔬菜。

4.不按时睡觉。

5.习惯对大人说“不”。

不听话的原因

家长原则性不强。当你说不行时,孩子坚持哭闹,你就妥协了。这个过程,孩子从中得到了实惠,这种行为就会增强。也就是说:不听话其实是我们家长强化的呀!

解决问题的两个绝招:

1.建立规则,有奖有罚。

2.父母老人统一战线。

建立规则要跟孩子讲清道理,让孩子理解你的决定。决定前并给孩子两次提醒,奖励前有提醒,惩罚前有警告。两次过后,坚决执行。你就准备第一次孩子大闹天空的情形。关键是第一步,家长决不让步,只管执行,可以哄孩子:你哭,妈妈也伤心。可规则是你同意的,一定要执行。就像我们从不批评老师迟到,但会笑嘻嘻的把工资扣了。执行规则,父母老人统一战线,这是原则。孩子很聪明,他会利用家长对他的爱步步进逼,我们可以爱他,但不能让他违备规则。

总结:大人统一战线→立规矩→执行前警告→坚决执行→大人统一战线。

具体方法

1.解决老要吃垃圾食品怎么办?

定次数法。

奖励法:达到家长的要求,奖励一次。这样让孩子理解,努力才能有收获嘛!

实验明理法:把那些垃圾食品拿回来,放在家里,半年不坏,问孩子什么原因?

2.孩子喜欢买东西怎么办?

定金额法。

奖励法。

3.不好好吃饭,不爱吃蔬菜怎么办?

明理法:妈妈也不爱吃蔬菜,问孩子妈妈为什么要吃蔬菜呢?

榜样法:大力水手就爱吃菠菜。

游戏法:用钓鱼的游戏喂孩子吃菜。还有一个有趣的游戏,让孩子闭上眼睛猜猜他吃的是什么菜。还可以让孩子把菜中包些饭,或饭中包点菜,感受一下新鲜的感觉。孩子这样多吃几次,就适应了蔬菜的口味。

4.不按时睡觉怎么办?

讲故事法:讲枯燥点的故事,说慢点,催眠性质不要太有趣,以免给孩子讲兴奋了。

同睡法:到孩子睡觉时间了,就跟孩子一块睡,别坐上孩子身边,想等孩子睡着了自己看电视上网打麻将什么的。当然,也要先跟孩子定规矩,到时一定要睡觉。第一次,孩子依旧会很凶的哭闹,第一次,跟孩子比坚持力,第一次坚持下来就行了。

5.习惯对大人说“不”怎么办?

定规则法就行了。

育儿知识:怎么教育不听话的孩子?


育儿知识:怎么教育不听话的孩子?

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让孩子体会到关爱和温馨,从而对父母更加亲近与尊敬。

1、尊重孩子的所有感受

父母应安静、专心地倾听,但不给予评判。父母可以不接受孩子的不听话行为,但必须要接受和尊重孩子的感受。例如,他可以告诉父母他对小伙伴有多生气,但父母不能允许他通过嘲弄或打人来表达他的生气。

2、向孩子显示你正在听他讲

父母的关注鼓励着孩子向自己的父母表达想法和感受。父母应停下正在做的事情,转向他,保持目光接触,并仔细地听。同时还要通过点头或不时地“嗯……,是的……”等来显示父母对他的注意。

3、告诉孩子你所听到的以及你的想法

不时地总结、重述或复述孩子所讲的关键内容,包括他的感受以及导致这种感受产生的情境原因。仅仅倾听和理解是不够的,父母还必须用语言对他所说、所想及所感的事情做出反应。但尽量不要逐字地重复孩子的话,应使用相似的语言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4、学习倾听孩子的话语

多数人都习惯说话,不习惯听话,尤其是父母面对孩子,更是滔滔不绝,要他做个“听话”的孩子。不听孩子说,怎么知道他在想什么?不听孩子说,又怎么能了解他、管教他?所以,爸爸、妈妈想要有个听话孩子,必须先要“听”孩子说“话”。要养成倾听孩子说话的习惯,并不很困难,只要告诉自己“少开尊口”,耐心倾听,就可以了。

5、用鼓励、说理代替责骂

长期责骂孩子,孩子就会把“懒得理你”挂在嘴上,当孩子以这种对抗的态度对待父母时,其实他对爸妈的失望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因为,长久以来,他和父母沟通不良,干脆“免谈”。

面对不听话的孩子,父母只有放低姿态,才能和孩子建立良好沟通;面对不听话的孩子,父母只有走进他们的心灵,才能找到不听话的症结所在。

宝宝不听话背后的“隐情”


导读:每次吃饭,妈妈都让我多吃菜,可我不喜欢吃、不喜欢嚼;我也不愿意老老实实地坐着吃饭,边吃边玩才好呢。听,我用小勺敲出的声音多好,我就想一边吃一边玩!

“听话”,涵盖了父母对宝贝很多的期待。然而,孩子长到两三岁,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却是“皮”了、“犟”了、有自己的小主意了。于是,“不听话”就成了爸爸妈妈心中挥之不去的“痛”。不过,你想过没有,宝宝为什么会“不听话”?其背后,是不是有一些“隐情”呢?

试试插座里面有什么

镜头回放

2岁的涛涛很有兴致地在电插座旁看了又看,突然,他把小手指头伸了进去。手被击了一下,他猛地缩回来,疼得大哭。妈妈闻声从厨房里跑过来,气得朝他的小屁股打了两巴掌:不是跟你说过它危险、小孩子不能碰吗?你怎么就记不住呢?

孩子的心里话

这个东西真有意思,妈妈把电饭锅的插头插进去,不一会儿,好吃的饭就做好了;还有我床头的台灯,插上它才能亮……我想看看这几个“洞洞”里面到底有什么了!可是,妈妈不让我碰它,总说危险,但爸爸妈妈能摸它,我也能!

解读宝贝

涛涛这样做是出于好奇。两岁左右的孩子还不知道行为的后果,也不大明白什么是“不听话”。就宝宝的认知水平而言,他们只能懵懵懂懂地了解语言的表面含义,一知半解,并不理解父母的话的全部含意;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一次的指示太多,导致他们记不住。

你的做法

摸电门、玩火一类的危险活动一定要被制止,但最好让孩子眼见为实。比如找一些相关的故事书、电视片给孩子看,告诉他:如果触电会受重伤,非常疼;厉害的还有生命危险,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这样做容易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自觉地接受爸妈的指令。

你说你的我干我的

镜头回放

“碗里的菜还有这么多,宝宝怎么自己不吃呀?妈妈说着,已经把一勺“虾仁胡萝卜豌豆丁”送进纯纯嘴里。纯纯则很有兴致地用她的小勺敲打着盘子和碗,半天也没把嘴里的菜嚼碎咽下去。妈妈一把拿走她的勺子,严肃地说:“好好吃饭!”纯纯却又抓起筷子继续敲,对妈妈送到嘴边的菜,就是不张口……

孩子的心里话

每次吃饭,妈妈都让我多吃菜,可我不喜欢吃、不喜欢嚼;我也不愿意老老实实地坐着吃饭,边吃边玩才好呢。听,我用小勺敲出的声音多好,我就想一边吃一边玩!

解读宝贝

2岁宝贝的自我意识逐渐加强,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并试图去做,对父母的要求和安排喜欢说“不”,或干脆执拗地对着干。这表明,孩子已经进入“第一反抗期”了。

你的做法

避免孩子说“不”的有效方法是父母给出一些选择,让孩子自己做决定。比如,对纯纯,妈妈可以问:“你是愿意先吃饭,然后妈妈和你一起敲,还是愿意磨磨蹭蹭地吃,吃完立刻睡午觉?”因为有妈妈这个“大玩伴儿”,孩子多半会选择前者。

不想当乖宝宝

镜头回放

星期天,琳琳妈的同学带着女儿珍珍来做客,两个孩子玩儿得可高兴了:她们给芭比娃娃穿衣服,换了一套又一套;过了一会儿,琳琳拉出一小车积木,说:“咱们搭积木吧。”珍珍则把娃娃和衣服收进玩具盒。琳琳妈禁不住夸了几句:“珍珍好乖呦,都能自己收拾玩具了!琳琳,你看你,这儿摆一堆、那儿放一摊的,哪像个女孩子呀!”听妈妈这么一说,琳琳不高兴了,顿时把玩具盒推倒了,洒得满地都是……

孩子的心里话

和小朋友在一起,妈妈就爱说我不如别人。为什么他们总是比我好?妈妈那么喜欢他们,干脆给他们当妈妈好了,还要我干吗?!我越想越生气,索性把家里弄得越乱越好,反正也比不上珍珍了!

解读宝贝

随着宝贝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也越来越强,他们不喜欢父母把自己和别人比较。脾气急、性子倔、又比较有主意的孩子更不甘居人后,一旦被当众“揭短”,觉得面子上挂不住、情绪表现激烈,摆出和父母“顶牛”的架势,让人感到非常任性,但事后很快就会忘记。琳琳就属于这一类孩子。

你的做法

将心比心,理解、尊重孩子。父母可用鼓励孩子和小朋友一起做事的方法引导,而不是生硬地批评,比如,妈妈对琳琳说:“宝贝,帮姐姐收娃娃吧,妈妈知道,你最愿意当小帮手了,是不是?”经妈妈这么一说,相信琳琳会乖乖地去做。当然,在没有外人的情况下,妈妈也可以用商量的口吻督促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由于得到了尊重,孩子大多能够配合。

太听话的孩子未必是“好孩子”,不听话的才会更有出息!


中国人一直崇尚“好孩子”。在中国人眼中,好孩子的标准无非是“成绩好”、“乖”、“听话”,孩子不必有太多自己的主意,听家长的话就行了;相反,调皮捣蛋,凡事有自己的主意和想法的孩子,却不一定能受到老师和家长们的欢迎。

不可否认,“成绩好”、“乖”、“听话”这样的评价标准有他的合理之处,但具备这些优点的孩子,将来真的就会出人头地、成龙成风吗?

答案却是不一定。因为凡事都具有两面性,一味地“听话”也是有它的弊端的,相反,不听话的孩子,有时反而会更加有“出息”。

一、一味地“听话”是一种盲从的表现。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都喜欢根据自己所谓的“过来人”的经验来教导孩子,让孩子走他们的“老路”,孩子也并不反抗,并照着父母说的做,这就是“盲从”。虽然父母在阅历与经验上,都比孩子要丰富得多,但是时代是在变化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也在变化,如果父母不考虑自己孩子的性格,就强迫他去做一些他或许不喜欢做的事情,而孩子也许迫于父母的威严也不敢反抗,久而久之,他们就“被盲从”了,也就代表他们失去了自主性,失去了选择的自由。

二、一味地“听话”让孩子没了主见。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比父母更爱自己,父母总是把最好的东西毫不吝惜地留给孩子,所以孩子们往往对父母都是敬重甚至崇拜的。当父母在某件事上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就为孩子做出决定时,孩子也许会不悦,但是他们完全信任父母,相信父母都是为自己好,也就听之任之了,这就使孩子失去了自己的主见,也会让他们养成惰性,更习惯依赖父母。

三、一味地“听话”还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由于我国实行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他们就成了父母手心里的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出于安全考虑,或者因为某些条件的限制,父母会阻止孩子干一些事情,把孩子的“奇思妙想”扼杀在摇篮中;也有的父母习惯用暴力来解决此类问题,这不仅会压制孩子的创造力,也给孩子做了不良师范,更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

我们不如逆向思维一下,不要以把孩子培养成“乖”孩子为标准,适当地“放养”孩子,给他们一定的空间,让他们不仅学会听话,更要懂道理、讲道理。这时候,父母怎么改变就尤为重要了。

一、尊重孩子,不要老想着控制他/她。父母要把孩子和自己放在同一地位去对待,不要总摆出一副长辈架势,用长辈的威严去震慑他/她,而是要像《爸爸去哪儿》中的林志颖和张亮父子,把孩子当成朋友,放低姿态去了解他们,不随意替孩子决定事情,尊重他们的选择,并和孩子一起去完成他们想做的事。

二、允许孩子自主选择。俗话说得好:距离产生美。父母与孩子也是一样,双方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做到“亲密有间”,父母一定要给孩子留适当的空间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父母还是不放心,可以在旁引导,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兴趣爱好。

三、允许孩子有不同于父母的见解。父母虽然经验丰富,但是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可以在某些事情上给予孩子一些建议,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并能和他们愉快地沟通,然后交换想法,从而通过这种方法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

四、要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父母是不能陪伴孩子一生一世的,所以在给他们创造了一定的物质条件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性格和生活能力。虽然现在的大多数孩子都是养尊处优的,但是父母绝对不能溺爱他们,要让孩子去艰苦的地方体验生活,从而让孩子学会独立,不仅能在生活上独立,也能在精神上独立,能自己控制自己的脾气甚至欲望。

五、鼓励孩子接触新鲜事物。常言道:“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家长不能因为一些未知的事情就去否定孩子的现在,要鼓励他们去接触新鲜的事物,因为新事物的吸引力是父母无法给予的,它们的魅力也是孩子无法阻挡的,当孩子走进大千世界,他们肯定会拥有一生难忘的体验。

一言以蔽之,太听话未必好,孩子懂道理最合适。现在“听话”的孩子一抓一大把,怎样让孩子懂道理、讲道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父母和孩子同心协力,创造出一种新的相处方式,来适应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

很长时间以来,“听话”都被当成好孩子的必要条件,守规矩、顺从的孩子总是得到父母和老师的称赞,而顶嘴、执拗的孩子往往被批评和惩罚。

其实,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顺从的孩子虽然成长过程会比较顺利,但容易流于平庸,而那些能跟父母顶顶嘴(特别是在逆反期)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可爱之处,这些可爱往往也是走向卓越和成功需要具备的品质。

1.更有主见,不盲从。不听话的孩子往往能意识到“父母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知道事情有一种以上的选择,这说明他们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和洞察力。这种孩子长大了也不会成为墙头草,而往往能成为意见领袖。

2.更独立,不依赖。不听话的孩子往往有“自己是不同于父母的独立个体”的意识。他们不喜欢被包办,喜欢自己动手,行动力、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因而不断增强。

3.更抗压,不做“玻璃娃娃”。对孩子来说,父母老师的权威性不言而喻,能够在师长面前勇于表达自我的孩子往往更有勇气、更抗压、更能经受挑战。

4.更有创造力,不做复制品。多听话便少用脑,相反,不听话的孩子往往更喜欢动脑子,因此更具备创新能力。

5.更会表达,不做闷罐子。有些家长抱怨孩子顶起嘴来“歪理一套一套的”,其实这些“歪理”正是孩子在努力表达自己的思想、阐明自己的理由。用语言与外界世界多次沟通、反馈后,他们往往能语出惊人。

制定家规,预防孩子不听话


一般说来,家庭都有治家规范,有的是明确规定代代相传的;也有的是互相理解自然遵循的。建立家规,首先要树立“角色”的意识,明确“角色”任务。父母要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家里有一些规矩人人要做到,有些事大人可以做,孩子不允许做。

在父母制的条件下,家里的一切由一家之主说了算;在民主型的家庭里,治家的规范是建立在尊重每个家庭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每个家庭成员都有权表述自己的意见,但并不足说所有成员的权利和责任都是同等的,这一点必须明确。

例如:早上见到问好,晚上讲晚安;离家外出、回家时对家里人打招呼;带同学回家或邀请客人事前应征求家里人的意见;家里公用的东西有固定位置,用后最好归还;家里各人放东西的抽屉,不可随意乱翻等等。一家人看电视某人有自己的爱好,应协调安排,某些节目成人可以看,孩子不宜,就要严格限制。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有的已经改正的坏习惯还可能再犯。为了巩固孩子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所取得的成绩,预防和纠正孩子不听话的坏行为,可以制定一些家庭规范,使孩子的行为有所约束。

方刚在小学期间,往往边吃饭边看书,既耽误了时间又影响了消化,怎么劝说也不能彻底改变。一时改了,过时又犯,有时把父母气得发火,但他仍我行我素。这说明在这方面他已形成一种很坏的习惯。后来全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方刚说,他也想改,但一吃饭就想着先拿一本书,不拿书就不想吃饭。父母指出这种坏习惯既影响消化又损害眼睛,读书效果也很差,必须彻底改变。父母一起制定了整改时间和方案,限他1个月必须改变,否则以后再也不购买新书了。方刚爱书如命,每个月都要多次逛书店购买新书。玩具不买可以,零食不吃可以,书不买他是怎么也受不了的。为此他下决心改正边吃饭边看书的坏习惯,父母也按约定1个月未购买新书。方刚通过1个月的锻炼,终于改变了这一坏习惯。

陈强吃饭剩碗底,不管饭多少,都是那样。父母正确引导他,指出粮食来之不易,并用一些具体事例开导他,使其认识到粮食的宝贵,浪费粮食就是犯罪。在这个基础上父母制定了严厉的规定:如果剩饭,再吃饭时必须先把剩饭吃掉,否则不能吃新做的饭菜。他的这种坏习惯经过一段整治也改变了。

王先生的女儿颜颜今年上大班了,老师说她比其它同学懂事。其实,王先生就是在她很小的时候开始锻炼她自主的能力罢了。王先生给她定了简单的家规:自己洗澡,八点半睡觉,不喂饭等等,而且王先生执行得很坚决,在女儿面前从不表现出心软。几年坚持下来,她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每天自己起床,自己吃早饭,自己去上学,晚上做完作业后看一会儿电视,然后自己洗澡睡觉,都不用大人操心学习成绩也很优秀。”

从生面的案例可住:诸如孩子不能按时刷牙、走路爱踢石子、不按时洗澡、随便弄坏钢笔、乱撕作业本等不听话行为,都可以通过制定家庭规范给予限制,并坚决让其更改。家规的制定要发扬民主,由全家人讨论制定,对孩子既要有约束作用,又要符合实际情况,使孩子经过努力可以做到。家规制定出来后,一定要严格执行,定期总结;还要在执行家规的同时,改善家庭的软环境,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关心。

制定家规,预防和约束孩子的不听话行为,父母要注意:?

1、让孩子理解家规的目的和意义

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家庭规矩都有哪些内容,就此机会应该对孩子进行孩子家庭传统史的教育。如,有的家庭经济生活并不富裕,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生活上出现了暂时困难,让孩子了解家庭背景,理解父母的诚实劳动,这样做能是孩子树立起家庭的自豪感,进而做到自强、自立,激发孩子继承传统,奋发向上,热爱父母,热爱家乡。在实际的教育中,也可以进行渗透家规的教育,经过长期的有目的的教育,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定式,达到自觉遵守,变有意识的教育为孩子的自觉行动。

2、让孩子感受到这是缘于父母的爱

大多数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都源于童年时期。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将给其未来造成许多障碍。所以应该给孩子订家规,让他从小就明了是非曲直,以免误入歧途。但在订家规的时候,应该让他感受到这是缘于父母的爱心,要让孩子有安全感,切忌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觉得父母不爱他了。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给孩子爱抚,在他情绪不好时或者哭闹反抗时,父母千万别为了威严而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

3、父母以身作则守家规

父母必须让孩子明白,自由并不是无限的,他必须接受并遵守一些规则。但是,对孩子进行合理的限制并不意味着他会失去自由,执行好了,会使父母更好地把握教育的尺度。李园长提醒说,大部分家规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且爸爸妈妈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使用文明用语。尽量帮助孩子认识到为什么要守这些规则,使他真正理解原则的意义。

4、家规制定尽量简单

父母家规制定尽量简单,一段时间内三条左右比较合适,家规表述尽量多用正面语言。在决定给孩子奖励或惩罚时,尽量与他要遵守的规则结合起来,让孩子把规则记在心上。比如,你为孩子制定了“每天只能吃两颗巧克力”和“每天睡觉前都要把玩具整理好”的规则,如果孩子没有遵守,你可以对他说:“如果你不把玩具整理好,那么明天你一颗巧克力都不能吃。”

5、家规教育应该坚持长期不懈

父母对孩子进行家规教育,不能凭着自己的主观意志办事,今天想起来了就对孩子教育,明天因为事物繁忙就不教育了,也不能因为情绪好了就教育,情绪不好就不教育,甚至父母还做起违背家规的事情。家规教育具有持久性的特点,它不同于父母给孩子讲一道数学题,讲完了,孩子听懂了就可以了。也不同于孩子做错了一件事,讲清道理就不用再讲了。家规教育的效果在于坚持。

家园共育《孩子的“听话”与“不听话”》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