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正视孩子的“坏习惯”

03-25

我们的教育是与孩子做朋友,鼓励学习鼓励思考!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长应正视孩子的“坏习惯””,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一样的,他们光着身子、哇哇大哭、不会说话、不会写字。可长大后,他们有的成了管理者、科学家,有的却成了民工、流浪汉。这和孩子的智商没有直接关系,也不仅仅取决于孩子的家境,后天的受教育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人生走向。

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很早就指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家教的错误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不能指望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清洗不掉的。”这种说法似乎有一点夸张,但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确实有必要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常识,一些育儿的窍门,避免犯不必要的错误,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儿“拿东西”不算偷

案例一:蕾蕾今年上小学一年级,最近老是郁郁寡欢的样子,不愿意上学了,也不和妈妈讲和小朋友们的事情了。经妈妈一再追问才知道,蕾蕾在课堂上拿了邻桌的PSP游戏机,被老师和同学们称为“小偷”。

事实上8岁以下儿童尚未有分清自己和别人东西的能力,由于意识不清,出现“拿东西”情况很正常,这是儿童生理发展水平决定的。蕾蕾拿邻桌同学的游戏机,可能只是出于好奇,想拿着玩一下,并没有占为己有的意思。因此对于孩子偶然“偷”走别人东西的做法,不能小题大做,过早给孩子贴上“小偷”标签。在众人面前道歉会使孩子失去自尊心,产生自卑心理,严重的有可能患上“社交恐怖症”、“上学恐惧症”,有的甚至还会发展成为不良行为,影响孩子一生。

保护孩子自尊心尤为重要。比如老师应私下找孩子谈话,和孩子讲道理,引导孩子把东西还给失主,并进行适当沟通,不要与孩子的品德挂钩;家长也要作心理辅导,了解孩子拿别人东西的动机是什么,可通过减少孩子开支,让孩子自己用零花钱赔偿等方法,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意识到这种行为的不正确性,下次要避免等等。

啃手指甲是本能反应

案例二:娇娇已经四周岁了,最近让妈妈极为苦恼的是,她老爱啃手指甲,妈妈为此采取过诸多措施,如:带手套、抹药水、转移注意力等,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弄的娇娇对妈妈也很不友好。

看到孩子啃手指甲,很多家长不是无奈就是愤怒。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出生后第一年称为“口腔期”,并指出吸吮是孩子的一种本能,是孩子用嘴对手的一种探索行为,说明孩子支配行动的能力达到了手、口动作相互协调的智力水平。此外,这一行为对稳定孩子的情绪有很大作用,但如果3岁以上的孩子仍在吃手,就得在身体发育或心理发展方面找原因了。

孩子体内缺少微量元素如锌、铁等,会引起异食癖,诱发吃手;压力过大或缺乏安全感时,可能通过吃手来降低焦虑,放松心情;孩子感觉无聊、或好奇心和模仿心理促使,也容易养成吃手的嗜好。

家长如果强硬制止孩子吃手,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阴影,长大后容易焦虑、发脾气,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家长可通过检查微量元素、多陪伴孩子,留意孩子心理需要,了解吃手的动机,帮助孩子进行纠正,让他与“吃手”说再见。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学会接受孩子的独特之处,永远不要拿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给孩子更多的尊重和信任,不要将孩子的特点看成缺点;多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用心将孩子的特点变成特长,做个快乐的父母吧!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孩子最易模仿家长的坏习惯


不用怀疑你的一言一行正在被你的孩子学习、模仿着……——————————————————人的许多良好品质与行为习惯都是在儿童时期养成的,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甚至脾气秉性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家长的习惯最容易被孩子模仿,做了很多事情以为是为孩子好,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带坏”了孩子……1、没有礼貌如果家长平时有“出口成脏”的习惯,或者总做些没有礼貌的事情,孩子很有可能会有样学样,在长期的模仿中逐渐把这些举止变成自身行为的一部分,成为一个没有礼貌的人。以后无论是在人际关系上,还是在学业、事业上,没有礼貌都将成为孩子的绊脚石。改变建议:审视自身的行为,争取做一个讲文明、讲礼貌的人。在教育孩子上,言传、身教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2、自己勤俭,对孩子却大手大脚有的家长省吃俭用,对孩子却出手大方,以为这样是爱孩子,但这可能除了让孩子学会奢侈、不懂回报和付出、没有良好的理财意识外,也不能让孩子明白一些他该学会的品质,如节约、有计划的支出等。改变建议:爱孩子不是给他昂贵的东西,而是给他合适的。从小教会孩子理财,懂得感恩和回报、明白节俭的道理,才是给孩子最好的。3、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有一种孩子叫做别人家的孩子,家长总喜欢拿别的小朋友和自家孩子比较,首先可能会让家长自己出现心理落差,从而在教养上对孩子过于严苛,或者因为总是对孩子说“你看XXX怎么样”之类的话,让孩子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别人孩子身上,很容易让孩子受外界影响,没有信心、自卑。改变建议:不要总是用别的宝宝的标准衡量自己的孩子,让孩子顺着自然的方式自由发展,只要他没有出现滞后、迟缓的情形,就不必过于担心。4、过于爱护孩子你心疼孩子,所以什么也不让他做,但这样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没有学习的机会,得不到锻炼,孩子就很难学会照顾自己,同时会出现依赖的思想,变成一个“懒惰”的小孩,将来也很难适应集体生活。改变建议:给孩子一些自主的机会,在他的能力范围内,给他分配一些事情,让孩子明白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也让他学会该有的能力。孩子动手是学习最有效的途径,过于爱护孩子实际上是害了孩子。5、带着宝宝玩电脑/看成人剧有的家长既想玩电脑/看电视,又得照顾宝宝,于是“两全其美”地带着宝宝一起玩游戏/看成人剧,很多成人节目并不适合孩子看,容易让孩子产生错误认知,且长期看电视,对孩子的发育不利;电脑的辐射对孩子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发育很不利,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刺激都会伤害宝宝,也容易造成颈椎等骨骼发育问题。改变建议:孩子接触电脑/电视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一定要看,也要选适合孩子的发展阶段,内容健康,且时间也要严格规定,最好还是用亲子游戏来代替。6、当着孩子的面宣泄你的各种不满工作有压力了、朋友间有误会了、夫妻间出现争执了,都毫不隐瞒地当着孩子面抱怨,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对。这样做不仅解决不了问题,也会造成孩子的负面情绪,同时也让他慢慢学会找别人的毛病,而不能审视自身的错误,学会错误的处理事情的方式。改变建议:可以用公正的态度向孩子诉说,告诉他生活中有不美好的事情,但是别指望孩子替你解决,你也要尽量试着给孩子更积极的印象。7、说谎有时候,家长在说谎也是被孩子看在眼里的,这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首先,孩子会觉得说谎不是错,那么他也可能拥有这种“品质”;其次,会让他因不解而对家长的认识产生偏差。改变建议:珍惜孩子的信任,不要敷衍孩子,承诺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无论孩子在不在场,都争取做一个有诚信的人。8、不守交通规则看看左右无人、无车,就随意乱闯红绿灯,这样不仅威胁自身及他人的安全,也让孩子不重视交通规则,存在侥幸的心理。没有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孩子,无论出门在外或者在家都很容易遇到危险。改变建议:不论是否带孩子出门,都要遵守交通规则。平时也尽量告诉孩子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告诉他,这样做实际上是在保护自己。9、当众批评孩子有的家长为了挽回面子或其他的原因,总是在宝宝犯错的时候当众责骂他或者羞辱他,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觉得自卑。也会影响亲子间的情感,同时这样的做法并不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变建议:孩子犯了错误要及时指出来,但态度一定要温和,告诉他为什么错了,你的目的是让宝宝改正错误,并不是当众打击他。10、不爱运动这大概是大多家长的通病,自己不爱运动,自然就不会带着孩子一起运动,甚至忽略运动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让孩子成为一个小胖墩,或者因为缺乏运动而导致某些技能发展滞后。改变建议:多运动是利于自己也利于孩子的事情,所以平时尽量抽时间带着孩子一起做些运动和游戏,既锻炼了身体,也培养了亲子感情。11、做事拖拉,没有时间观念有些家长做事总是拖拖拉拉的,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这样的做法延续到孩子身上,容易让孩子也没有时间观念,对不守时、迟到之类的不良事件都没有正确的认识,日后就很容易出现类似的问题。改变建议:从小给孩子灌输时间观,让他们了解时间的重要性。平时做事一定要按计划进行,严格按规定的时间完成,不要总是“来日方长”。12、脾气大,随时发这首先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增加他的恐惧情绪,也不利于孩子心理建设。同时会让孩子也成为一个暴躁的人,不能很好的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父母的争吵会给孩子提供一个坏榜样,让他学会攻击性行为,如说脏话、粗话改变建议: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是在没办法控制的时候,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随时爆发,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成长环境弗洛尹德认为,一个成年人的价值观、性格气质、行为取向等,背后的动机都跟童年的经历有关。人最隐秘的记忆,往往跟在童年、特别是六岁以前植入的味觉、嗅觉有关。所以孩子从出生到六岁,一定要形成一种美好的世界观。他得看好的东西;闻好的东西;听好的东西;接触美好的人,才能自己做一个好人很多人都已知道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了,那我们再往深想一层:这个‘榜样’的行为,是由心而发还是只做做样子又有多大的区别呢?这个问题可能思考的人不会太多,我曾经看过对此分析的一段话,今天分享出来谨言慎行,不如完善自我。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父母谨言慎行,处处为孩子做好榜样,孩子自然会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受益。但如果仅仅是为了教育孩子提供一个复制的样本,而非自我要求,便又走上了歧途

孩子复制的不仅仅是父母的言行举止,更重要的是这些言行背后的心境、态度、思维、品格意识层面的言行,不足以掩饰潜意识层面的实质内容,在孩子面前惺惺作态是没用的,孩子完全有能力洞察父母的真实想法。而做父母很重要的一个境界是,既能够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也明白“我是谁”比要求孩子“成为谁”更重要。一位对自我要求较高的家长,真正在意的是自我完善,而非教育孩子.

家长不要管制宝宝的这些“坏习惯”


家长不要管制宝宝的这些“坏习惯”

“坏毛病”一:吃手指

小婴儿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于所有的一切都是很陌生的,所以就会用嘴来探索世界,1岁之内孩子有一个口腔敏感期,不管拿到什么东西都想要放到嘴巴里面,来感知物体的味道、质地、性状等,这样他就会觉得对于这个世界又熟悉了一点。

一般这种情况会持续好几个月,如果你强行让宝宝停止了,那么就会出现口腔敏感期滞后的情况,差不多在一岁后会有补偿性反应,严重的还会咬人。而在宝宝一岁的时候想让宝宝戒掉就更加困难了,很多时候还会一直持续到成年后。

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做:给宝宝经常洗洗手,指甲剪好、磨平,接着在宝宝想要吃手指的时候就放任他!家里的卫生也一定要搞好,一些脏东西及时处理好。

切忌:看着他的手不让他吃,不要给宝宝戴手套来限制宝宝的行为。

“坏毛病”二:四处爬

爬是对孩子感觉统合和小脑平衡最重要的训练,可以让宝宝知道更多的东西,让宝宝的认知能力更好地得到锻炼。

如果宝宝对于爬行不是很擅长的话,那么就会导致感统失调和平衡力差,感统失调的孩子以后做事情就会不专注、容易沮丧和不乐观。宝宝半岁后就想要爬来爬去了,从匍匐爬行到跪着爬。

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做:给宝宝买衣服的时候要注意质量。同时,像厨房重地等“危险”地带,一定不能够让宝宝爬进去。

切忌:走哪儿抱哪儿,不给孩子任何自己锻炼的机会。

“坏毛病”三:扔东西

扔东西对于宝宝来说也是很有趣的。宝宝扔东西的时候强化了对各种物体、环境的认识,同时手眼协调能力也受到了锻炼。

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可以把“扔”和“捡”当成个亲子游戏玩,在“扔”和“捡”时候来培养感情、增加和宝宝的身体接触,让宝宝可以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爸爸妈妈和宝宝的配合也能够培养宝宝的积极反应,让宝宝更加自信。

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做:可以找个地方专门玩游戏,给宝宝准备质地不同、颜色各异的玩具。

切忌:总是批评孩子:“你怎么老是乱扔东西,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坏毛病”四:手抓饭

宝贝开始吃辅食了,可是宝宝不喜欢用工具,喜欢直接拿着手来吃东西,拿到什么就吃什么。

这是“幼儿自我意识的第一敏感期”,爸爸妈妈要明白,能用手抓饭的宝贝其实是很棒的,当宝宝试图用勺子戳到食物,接着把饭拿到嘴边,想方设法把勺子送进嘴里时,是他们第一次自我定位和空间延展的重合敏感期。

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做:去超市给孩子购买一套专用的餐具,然后可以多买几个勺子让孩子锻炼。再给他穿好罩衣,每个碗里面少乘一些,然后让宝宝自己锻炼,自己吃饭。

切忌:不要看宝宝吃的不好,就直接给宝宝喂饭,对于宝宝吃饭也不能够太过于关注,不要对宝宝的行为一直评论。

如何纠正孩子的坏习惯?


案例:

到朋友家去玩,主人家的小男孩很是可爱,四岁多了,有礼貌,也很泼辣。结果在吃饭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孩子的母亲端着饭,来到客厅,一一把饭放在茶几上,接着打开电视,调好频道,然后才把孩子叫了过来。

家长解释说,孩子必须一边看着电视,才能吃进饭去,而且还要大人喂,天天都要这样。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喂饭已经司空见惯了,可是要看着电视吃饭,不是没有,而是没有像这个孩子那样如此有规律的。大人无可奈何,没办法,总得让孩子吃进饭去,快让他看吧!

我有点愕然,很显然,家长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在这里,不谈什么溺爱了,因为孩子已经出现了坏习惯。毋庸置疑,是家长的教育方法出现了问题,家长没有采取更为有效的方法。

我想,问题的根本在于家长没有进行适当的惩罚,老觉得孩子还小,不懂事,甚至难免会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慢慢地,他就会好的。其实不然,正是因为一次一次的谅解,可能会使这些小毛病,逐渐发展成不良习惯,甚至大的错误,其后果是不容忽视的。

所以,建议家长给孩子适当的惩罚,就是说,在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及时给予制止或者警戒,让孩子引起注意和警惕,从而避免错误行为的重复发生。

分析:

现在家长的行为,往往较为极端,就是把对孩子的惩罚当成了体罚,这样做,很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所以说,运用惩罚教育是要讲究策略的。

惩罚不能走极端

比如有的小朋友痴迷于动画片,这种诱惑是很难控制的,可能演三个小时,孩子也会看完。可家长的态度大体是这样的,可以看,但不能过长,这是无可非议的。有的家长的方式显然过于极端,发现孩子看得时间长了,一怒之下,关掉电视,乱骂一通,甚至罚孩子几天不准看电视,孩子的心情很不好。

其实这种问题很好解决,让孩子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频道,规定看完了就结束,这样可以天天看,只要家长坚守规定,慢慢的孩子是可以接受的。怕就怕家长没有章法,高兴了让孩子看一晚上,不高兴一点也不让看,如此变化无常,孩子是不会掌握要领的。一旦家长实施惩罚,孩子坚决不会领情。

惩罚要迅速及时

现在的小朋友有许多“偷盗”行为,这种现象大都是好奇心理引起的,比如别的小朋友玩的东西,他也想有,于是就可能拿来玩玩;家里有好吃的,自己会控制不住,会偷偷拿来吃,甚至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统统吃掉了。其实,孩子大都经不起诱惑,他们的经历还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所以在占有欲的驱使下,他就会开动小脑筋,想起小办法。

一旦发生这种现象,家长的惩罚一定要及时果断,马上对孩子进行教育,同时采取一些惩罚措施,比如责令孩子归还,一周不准吃零食等等,目的就是让孩子产生震撼作用。如果说,过了一段时间,再跟孩子谈论此事,再去讲道理,孩子忘得也差不多了,很可能,孩子嬉皮笑脸,跟没事一样。说实话,这时候,家长再怎么动粗动怒,只能说一点效果也没有。

惩罚要顺其自然

有的小朋友坏毛病很多,比如睡懒觉、不会穿衣服,甚至偏食等,大人要掌握基本要领,不能一味地打骂,因为这些生活习惯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这里面有家长的责任,更重要的是,打和骂,孩子也不一定会马上变个样,所以家长完全可以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出错,自己教育自己,就是说,顺其自然。比如说孩子睡懒觉,可以有意识地让他迟到几次,这样孩子自己就着急了,比你一遍一遍叫他起床,效果要好得多。另外,孩子愿意吃肉,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不炒肉,孩子不愿意吃别的饭不要紧,家长的心要狠一点,孩子饿不死,过几天,我想连豆腐他也会吃得很香。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家长在减少溺爱的同时,一定要给孩子进行适当的惩罚教育,刚柔结合,目的就是要让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吸取教训,从而改正错误,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健康成长。

孩子的六种坏习惯,家长绝不姑息必须改


孩子的六种坏习惯,家长绝不姑息必须改

1爱耍脾气

很多孩子有贪看电视、贪吃零食、到点不睡的行为,一旦爸妈阻止,他就怎么也不听,各种耍脾气。有的孩子甚至躺在地板上打滚哭闹。如果爸妈对孩子的坏脾气妥协,孩子就会得寸进尺,反复“要挟”父母。长久以往,孩子的脾气暴躁,越加自私,喜欢不劳而获,劳累的却是深爱他的父母。

应对策略

爸妈在孩子耍脾气时一定要明确告诉他:“耍脾气没有用,不耍脾气了再来好好说话。”然后父母就应该及时离开他的视线,让孩子自讨没趣。等孩子冷静下来再去跟他讲道理,比如谈谈要求,什么情况可以满足他们,这才能帮助孩子改变脾气。切忌在孩子哭闹时哄他,往往没有任何意义。

2太过依赖父母

有的孩子独立性差,穿衣吃饭,穿鞋收拾书包这些自理能力都要依赖爸妈,可见平时爸妈喜欢为孩子包办一切。这样的孩子遇到问题不懂得思考,心理很脆弱,如果父母不在身边,他就容易有挫败心理,更不利于成长。曾经就有一篇新闻报道,一孩子出门读大学后第一次拿到家长给的生活费,竟然连钱都不会花,也不知物价水平,被室友嘲笑后竟然大声反驳道“从小到大,我要什么都是我爸妈去买,我哪知道!”

应对策略

不妨做个懒爸妈,懒于帮孩子做事,才能真正让孩子学习独立。曾经有家长习惯送孩子去幼儿园后就站在校门口张望,结果孩子每次都要哭闹着回家,那撕心裂肺的神情真是让人心疼。可是如果家长狠心地送完孩子就离开,孩子反而会容易适应校园生活。平时爸妈应该鼓励孩子多动脑筋勤动手,别忘记适时给点启发即可。只有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孩子才能更健康地成长。

3孩子爱打人,有暴力倾向

有的孩子,特别是男孩,跟同龄人玩耍时喜欢打人,或有推到、掐咬等暴力行为。如果爸妈放任不管的话,将来长大了,这种不良行为就会影响到他的人际关系了。崇尚暴力的孩子,往往内心容易孤独,很难专注于学业。

应对策略

爸妈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平时也喜欢打骂孩子,切忌影响孩子。当孩子有攻击性行为时,爸妈一定要第一时间制止,并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我们不能做这样的人。”只有正确引导孩子发泄情绪,才能改变打人的坏习惯,如果孩子依旧犯错,可以加以小小的惩罚,但是做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4孩子怕惩罚而爱说谎

有的孩子以为说谎能取悦大人,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有的孩子因为犯错害怕被惩罚而说话逃避。如果孩子说谎尝到甜头后,很容易就一发不可收拾。孩子长大了还携带这种坏习惯到了社会,是很难被人接纳的。

应对策略

爸妈一定要给孩子梳理良好的榜样,在孩子面前言出必行,不哄骗他们。这样孩子才愿意信任家长,模仿家长的好行为。在孩子说谎时,爸妈一定要认真地告诉他不对的地方在哪里,一定要诚实表达,再一起寻找解决办法。一时的说谎是永远没办法解决问题的。当孩子说出真相时,可以表扬他说了实话,再让孩子承担责任。

5做事磨蹭,没时间观念

有的孩子做事总是拖拖拉拉,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结果上学迟到,写作业写到半夜,早起赖床……这些小问题都在潜移默化地拖孩子的后腿,让他在学习和日常生活都无法集中注意力。长久以往,当孩子消磨掉学习热情后,自己的将来也就因此失去了更多好的可能性。

应对策略

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用言行去感染孩子,该做事时立马起身做事。从小也该给孩子灌输时间观,让他们了解时间的宝贵。不妨给孩子讲一讲古代人惜时做事的故事或者自创一些有关时间的童话故事讲给孩子听,培养孩子做事有计划的好习惯。

6孩子没有礼貌

爸妈没有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孩子礼貌,那么孩子就会以为自己做任何事都是理所当然的,更没有感恩之心。试想一下,这样的孩子如何获得别人的欢心?在他长大之后,他的言行举止都会暴露出家庭教育的缺陷,到时候父母再担心也无济于事了。

应对策略

无论什么时候,爸妈一定要教会孩子礼貌。孩子从小就该学会说“你好”、“谢谢”、“对不起”、“麻烦你帮我……”这样简洁的礼貌用语。爸妈一定要以身作则,常和孩子做类似的互动,强化孩子的习惯。孩子在公众场合没有礼貌时,爸妈可以给他面子,但是一定要抓准时机或给孩子一个制止的眼神,让他知道没礼貌的行为不被喜欢。

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孩子,总会表现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如果父母听之任之,一旦这些不良行为习惯成自然,它们必将成为孩子成长的羁绊,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爸爸妈妈,不要忽视孩子这些小小的坏习惯,赶快防患于未然吧!

孩子养成坏习惯的三主因


坏习惯往往是一种顽疾,一旦形成,改起来就难了。并非每一个孩子都幸运能够轻而易举地改掉。所以做家长的与其坐待孩子形成坏习惯后再费尽心思地帮他去改,不如提前了解坏习惯的家庭成因,早做预防,使之在未及形成之前便胎死腹中。这在家庭教育中显得尤为实际而重要。

儿童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除了不可掌控的先天因素(遗传),主要有三:

(一)模仿

习惯源自模仿。调查发现,一般孩子容易出现的坏习惯,绝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响,如大人睡眠时间晚、吃饭时间不固定或边吃边看电视、用完东西随手放置、在家鼓励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而在公共汽车上却与老人、儿童抢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内”的牌子下让孩子爬到雕塑上摆pose等等。

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模仿力极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为孩子所吸引、模仿,进而造成一些不良习惯的养成。

一位父亲在谈到女儿的不良习惯时,检讨说:“女儿总是习惯随手乱丢东西;做作业时,一会儿找削笔刀,一会儿喝饮料,一会又看动画片……再三催促下写完的作业,字迹潦草错误很多,实在令我们头痛,也不得不令我们反省。我想,坏习惯养成是有原因的,弄清原因,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纠正。女儿的情况不能说与我们无关,杂乱的屋子、无规律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她的注意力,是导致她形成上述坏习惯的主要原因。”

(二)重复

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一个动作,一种行为重复N次就会成为习惯。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这个孩子总在玩一个很愚蠢的游戏。

小男孩不服气:“您就为这一点小事而谴责我?!”

“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小事了”柏拉图回答说,“你会养成一个终生受害的坏习惯。”

重复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孩子一辈子。所以,为人父母者应密切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可能地避免重复造成的不良习惯,抓好“第一次”,哪怕是挖鼻孔这样的小毛病,在初起的时候也要及时发现并设法制止。

(三)纵容

还记得临刑前咬掉妈妈乳头的那个盗窃犯的故事吗?他之所以成为江洋大盗并最终被判处极刑,与小时侯母亲对他的纵容是有直接关系的。试想,当他第一次偷人家东西的时候,母亲及时予以制止而不是采取赞许和鼓励的态度,他也许会有另一种人生。

很多孩子的不良习惯,都是在父母的纵容下形成的。当孩子第一次做了错事,父母一定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予以制止,否则一旦形成恶习,改起来就难了。

有时侯,父母对孩子偶发的不良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沉默态度,这也是不对的。须知沉默也是一种纵容,是一种心理的暗示。它会使孩子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可以,于是放手去做,终成恶习,贻害终生。

后天环境和后天教育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家长了解了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从改正自身不良习惯做起,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并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预防,就能极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儿童不良习惯的形成。

远离坏习惯,养成终生受用的好习惯,家庭教育就会事半功倍,孩子也就比较容易走向成功。这不正是我们做家长的都希望看到的事实吗?

如何纠正孩子常见坏习惯


妈妈应该如何纠正孩子的常见坏习惯呢?孩子有些坏习惯是容易犯的,妈妈对于孩子的这些坏习惯可不能视而不见,一定要好好纠正,以下就是建议!

不主动收拾玩具

孩子的东西总是很多,他的房间也是乱糟糟的:衣服、鞋袜到处乱放;游戏时,玩具散落在房间的各个角落。但当游戏结束,家长要求孩子收拾时,孩子总会说,我不会,你来帮我收拾吧。

专家建议: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阿黛尔·法伯表示,家长首先要降低期望值,不要将过多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在孩子不愿意收拾的时候,可以尝试 以下几 种方法,与孩子对话时,用“一……就……”开头,比如“玩具一收拾好,我们就出去玩”;家长也可以将收拾玩具当一项游戏,比如设定宝宝在5分钟之内收拾 好,收拾不好的玩具就归妈妈所有;最好在让孩子收拾的时候,让他有所选择,比如“你想先收拾积木还是弹珠?”这样的提问能让孩子不知不觉去收拾。实际上, 有很多习惯孩子会跟父母学习,所以父母在用完东西后,最好也能将其归还原位。

吃饭不按点儿,要追着喂饭

“欣欣,来吃一口吧,你不吃妈妈就把这些好吃的都吃掉了。”一到吃饭的时间,欣欣妈就会一手拿着勺子和碗,一手拿着欣欣喜爱的玩具,从餐厅到客厅,满屋子追着喂饭。这种喂饭方法在很多家庭中并不少见,甚至成了家长的心病。

专家建议:会满屋子跑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知道饥饱,此时最重要的是培养他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采取三步走的策略,首先,固定进餐 地点和时间;其次,尝试行为疗法,在孩子不吃饭的时候不要祈求央告,稍微“冷落”一下,之后孩子可能会自己找家长要吃的;最后,设置一些奖励和比赛。比如 设立一个奖励表,孩子吃饭专心时,就及时在表里贴上一个小贴画,这样也能鼓励孩子好好吃饭。或者跟大人进行吃饭比赛,通常有这样的激励,孩子会更愿意主动 吃。

抓着零食不放手

无论是小商店还是家里,孩子们的身边总围绕着各种各样的小食品,饼干、糖果、膨化食品、果脯、果冻、冰淇淋……不少孩子正餐不好好吃,零食却不离手,甚至吃饭都热衷于选择洋快餐。

专家建议:家长首先要控制住给孩子买零食的量,越小的孩子越要控制。其次,多和孩子一起动手做一些新鲜的食物,比如颜色鲜艳的番茄、土豆等,培养孩子对天然食物的兴趣。最后,如果实在要选择零食,可以选择一些没有添加剂的坚果类食物,转移孩子对零食的注意力。

特别爱看电视

许多孩子被电视里的动画片、广告片吸引,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可以不吃不睡。还有孩子爱玩新兴的平板电脑,触控游戏一玩就停不下来。

专家建议:要逐渐减少孩子看电视的时间,但不要强行关掉,可以慢慢减少。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选择电视节目,并从电视中学到知识。家长自己也要以身作则,控制看电视的时间。

霸道,不和小朋友一起玩

好吃的东西习惯“独享”,喜欢的玩具不准别人碰,和小伙伴玩耍时总要别人让着。

专家建议:对孩子的这种霸道行为,千万不能着急,要循序渐进的改进。孩子的游戏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平行游戏,孩子各玩各的;然后是合作游戏,两个孩子一起完成;最后是集体游戏,比如老鹰捉小鸡等。千万不要因为孩子霸道,而限制他和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机会。

家园共育《家长应正视孩子的“坏习惯”》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习惯的幼儿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