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人的眼光来看,澳大利亚的儿童教育有两点给人印象深刻:一是“狠心”;二是“宽容”。
在堪培拉的一家幼儿园,记者看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有气无力、孤单单地靠在一边,脸蛋红扑扑的显然正在发烧。可她的身旁并没有人嘘寒问暖。面对记者的询问,老师萨曼莎却若无其事地说,一般孩子发烧不超过38℃就不用吃药,家长也不会因为孩子感冒发烧就不送孩子上幼儿园。受过专门训练的萨曼莎接下来的话更让记者感到吃惊:“孩子得点小病、携带点小病毒照样可以到学校来,这样有助于其他孩子增强免疫力。”
在澳大利亚,学生改正了错误,老师会赞许地道声“谢谢”。这样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能让孩子们觉得,他在学校受到了尊重。至于对学生的体罚和打骂,这在澳大利亚是被严格禁止的,一旦发生,学生就有权把老师告上法庭。老师给出的评语里看不到“差”这个字眼,而多是用“有待学会”“还需练习”等婉转用语提醒孩子及家长。
性伴随我们的一生,从孩子出生开始一直到离开人世,人们对性的需要一直存在着,只是形式和程度不同而已。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幼儿阶段,一定会出现以下现象:探索自己的身体,弄清楚自己是男是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穿着打扮自己等。
比如:小孩子一旦发现触摸自己的生殖器官的感觉很奇妙很舒服,ta们就会继续这样的行为。从孩子的角度来看,ta们做的很正确,ta们是在探索自己的身体,享受自己的身体感觉。从家长的角度来看,ta们做的是错误的,自慰对与小孩子来说太不正常了,应该制止。
再比如:女孩子问家长自己为什么不能站着小便。从孩子的角度看,她观察到男孩子有小丁丁,可以站着小便,而自己没有小丁丁只能脱了裤子蹲下小便,觉得自己没有男孩子方便,很想知道是不是自己少了什么。从家长的角度却认为看,女孩太不知羞耻了,怎么能想这些事情,应该责备。
虽然这些看起来都是小事,但是如果按以上方法处理的话,孩子不仅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也没有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与之相反,孩子从小被建立了一种性羞耻感,认为性是禁忌的话题。孩子不仅不会再在性问题方面寻求家长的帮助,还可能会形成负面的性价值观,严重的会影响亲密关系建立,甚至导致性功能障碍。
孩子们虽小,但是ta们拥有和成年人相平等的人权,也包括性权利,ta们有权利获得正确的答案。因此,对于幼儿来说,家庭性教育是不得不做的功课,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就是理解、尊重ta们这样的行为,并告诉ta们社会规范,让ta们不仅对性有积极的意识,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尊重别人。
更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社会现象的复杂性是空前的。中国的孩子们接受的应试教育已经到了极致水平,但是驾驭这些文化知识,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教育却奇缺,这正是通过科学的性教育能做到的。
色情文化、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中性化文化、酷儿文化等,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趋势,让中国的青年人感到新奇、繁杂、烦躁、茫然、困惑。青少年容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迷失自己而不是真正的体验自由。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长到12岁以后,外界对ta们的影响力就会明显减弱了,因为ta们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考、行为方式。只有从小掌握知情选择的决策能力,有了自己系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技能以后,才能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实现自己的价值。
国际化进程已经不可阻挡,中国人需要听得进不同的声音、包容不同的见解、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同时也要自信的坚持自己的立场观点,有活力有特色的发展自己。这些都需要我们对下一代进行早期的系统的性教育。
儿童教育经典电影
1.《小鞋子》伊朗 导演:马吉德·马基迪
这是一部充满童趣而又写实的儿童电影, 《小鞋子》这部电影就像她的名字一般,朴实而又简单,是阿里那颗真诚善良的童心打动了观众,是影片中处处闪现的人性之美,成就了她的经典地位。
2、《霹雳贝贝》 中国 导演:翁路铭
中国电影百年就没有几部科幻片,《霹雳贝贝》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一部。孩子是天真而又无知的,贝贝从最早的滥用电力,到后来懂得运用自己的能力做好事,最后又懂得去照顾别人,展现了一个儿童的成长过程。
3、《少年黄飞鸿之铁猴子》 中国香港 袁和平
侠盗铁猴子劫富济贫,少年黄飞鸿和老爸黄麒英不明就里,还帮助官府捉拿铁猴子,结果黄麒英引起公愤,连个馒头都买不着。黄飞鸿后来帮助他老爸和铁猴子一块惩奸除恶,上演了一场正邪火海大战。
4、《爱·回家》韩国 导演:李贞香
《爱·回家》故事并不出奇,讲述了城里来的外孙如何与农村外婆取得理解的故事。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这部宣扬爱的影片又唤起了人们对骨肉亲情的重视,以真情打动人,是这部电影最可贵的地方。
5、《好小子》系列 中国台湾 导演:朱延平
这是台湾的一套经典动作喜剧,三个好小子集智勇双全、心地善良、稀里糊涂、任性调皮等诸多优良品质于一身,在救人于危难的同时,还不时闹出些令人捧腹的笑话。
6、《小孩不笨》 新加坡 导演:梁普智
《小孩不笨》以幽默的方式探讨了家庭和学校给孩子们带来的压力,也表现了孩子与父母之间存在的代沟,和父母与子女之间永远有解决不完的矛盾等种种社会问题。这部为儿童大声疾呼的电影,是在向全社会呼吁——“救救孩子,多关心一下孩子吧。”
7、《星球大战》全系列 美国 导演:乔治·卢卡斯
《星球大战》在欧美是老少通吃的电影,每一代的少年儿童都会在其父母的影响下爱上《星战》,这场外太空的战争虽然已经谢幕,但是关于她的神话会一直流传下去……
8、《神探飞机头》系列 美国 导演:汤姆·萨迪亚克等
这是一部宣扬动物保护主义的电影,不存在说教、烦闷的情节,少根弦儿的金?凯瑞会让那些蔑视动物生命的家伙后悔生出来的。
9、《谁陷害了兔子罗杰?》 美国 导演:罗伯特·泽米基斯
泽米基斯的电影同样想象力丰富,影史上第一部真人与动画合演的长片,颠覆性的视听语言,让孩子们更加珍惜与动画人物相处的美好时光。
10、《纳尼亚传奇》 美国 导演:安德鲁·亚当森
这是一部儿童版的魔幻史诗大作,少年人同样可以拯救苍生。在衣橱中发生的故事充满了无限的魅力,每一个孩子都梦想着能在衣橱发现一个惊天的大秘密!
11、《美丽人生》 意大利 导演:罗伯托·贝尼尼
一个带有幽默色彩的二战悲剧,父亲为了让儿子健康快活的成长,编织了一个巨大的谎言,这不仅给儿子带来了一个美丽的童年,也让“二战”成为了儿子记忆中快乐往事。
12、《三毛流浪记》 中国 导演:赵明、严恭
在改编漫画《三毛流浪记》的众多影视作品中,这部电影是最得原著神韵得影片,剧中的小演员王龙基简直演活了三毛这个人物,精彩的演出让人折服。
13、《少年特工考迪》系列 美国 导演:哈罗德·兹瓦特等
少年特工考迪》满足了少年们青春期的种种幻想,趁着还年轻,赶快看一部《少年特工考迪》吧,长大了再看《考迪》,可不会有这么好玩儿了。
14、《特工小子》系列 美国 导演:罗伯特·罗德里格兹
虎父无犬子,父母都是顶尖特工,两个孩子自然非等闲之辈。父母都被大坏蛋给捉走了,两位神勇的小特工披挂上阵,誓要与恶势力周旋到底!
15、《鲁冰花》 中国台湾 导演:杨立国
鲁冰花原意是闽南语“路边花”,是一种长在茶树旁边,死后肥沃土地,让茶树生长更茂盛的花。郭云天老师为艺术奉献了他的事业,年幼的古阿明为艺术奉献了他的生命。
16、《帝企鹅日记》 法国 导演:吕克·雅克
纪录片大师吕克?雅克的又一部力作,用纪实性的风格,生动刻画了关于企鹅繁衍生息的一切活动,这部影片诙谐幽默,有助于孩子更了解生物与自然。
17、《阿郎的故事》 中国香港 导演:杜琪峰
一个破裂已久的家庭,因为母亲从未得知儿子的存在而再度聚首。曾经屡屡犯错的父亲阿郎,一心想要挽回妻子对他死去的心,但孩子才是妈妈最关心的人。剧中的父子之情刻画得尤为真挚,是杜琪峰作品中难得的温情电影。
18、《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 美国 导演:布莱德·西伯林
一部充满奇思妙想的经典电影,剧中的三个小主人公个个本领高超,面对一次次死亡的威胁都轻易化解,那个无恶不作的坏叔父想要谋夺他们的财产?做梦!
19、《大气层消失》 中国 导演:冯小宁
又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一部科幻作品,地球上空的大气层危在旦夕,一个小男孩忽然能挺懂动物的语言了,拯救地球的使命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他地身上。
20、《小铃铛》系列 中国 导演:谢添
一部真人与木偶合演的童话电影,幽默搞笑的情节让人忍俊不禁,木偶明星“小铃铛”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个经典的木偶形象。
21、《阿呆与阿瓜》 美国 导演:法拉利兄弟
如果没有在童年时欣赏过这部电影,那对孩子来说将会时莫大的损失。(千万不要低估了孩子们的理解能力)
22、《小飞侠》 美国 导演:哈根
小飞侠住在一个梦幻岛上,那里的孩子永远也张不大。时时来骚扰他们的铁钩船长虚有其表,总是成为小飞侠取乐的对象,这是一部充满梦幻的电影,华美的特效场景让人如痴如醉。
23、《新天堂电影院》 意大利 导演:吉塞贝·托纳托雷
一部关于成长和电影的作品,为了电影,托托就连爱情都被迫放弃了,这是一部对儿童进行电影启蒙教育的影片,推荐每个影迷给他们的孩子看。
国外儿童教育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和典范,值得中国家长学习和借鉴。
从小培养责任感
教育典范:1920年,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50美元。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我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个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钱还给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点评:父母要教育孩子从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替孩子承担一切,否则会淡化孩子的责任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恰当应用期望效应
教育典范:爱迪生小的时候曾经被班主任老师看成是最“笨”的学生。但他的母亲却认为,老师当面骂学生“笨”,恰恰说明了老师自己的无能。她把爱迪生接回家,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并千方百计鼓励爱迪生多做各种各样的实验。爱迪生后来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与母亲的教育和恰当地应用期望效应是分不开的。
点评:父母的期望是家庭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父母的期望应与子女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并且要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
捕捉成才的敏感区
教育典范:19世纪着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叫他画静物写生,对象是插满秋萝的花瓶。在麦克斯韦的笔下,花瓶是梯形,菊花成了大大小小的圆圈,叶子则用一些奇奇怪怪的三角形表示。细心的父亲立即发现小麦克斯韦对数学特别敏感,就开始教他几何学和代数,培养他的数学才能。
点评:发育正常的孩子在五六岁时,会对某一方面表现出极特殊的敏感和强烈的好奇心。父母要及时捕捉孩子的“敏感区”,顺势予以引导,为孩子的成才打开通道。
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教育典范:在德国,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10~14岁的孩子要参加修剪草坪之类的劳动。在美国,1岁多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自己吃饭,看不到父母端着饭碗追着孩子喂饭的情景。
点评: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已成为国内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弊端。事实证明,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品质与健全人格的欠缺,已是我们目前教育再也不能忽视的重大问题。
在实践中教育儿童
教育典范:在瑞典,2岁多的小班学生最初学的单词除了“你好、谢谢”以外,都是森林里的植物及野果的名称。在夏天,每星期中有两天需要老师带着小朋友们到森林里玩耍或做小试验。例如,在地上挖几个坑,分别将塑料袋、纸、玻璃、香蕉皮等埋入,过了几个星期后再挖出来,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此对小孩讲解土地可以或不可以吸收哪些垃圾。像土地不会吸收玻璃,而且还会伤害到人和动物的脚,太阳光反射聚焦还会引起火灾,所以不可乱扔玻璃垃圾。瑞典的环境建设搞得那么好,与瑞典人从小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点评:与理论教育相比,实践教育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儿童接受,瑞典这种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接受、对生活及人类的热爱的教育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喜欢《儿童教育的七条原则:及早教育 明确表达》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