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型的爱易使孩子脾气怪异

04-04

家园共育讲究的是快乐专递,开心学习!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焦虑型的爱易使孩子脾气怪异”,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内心已有焦虑的伤痕,在日常生活中时时焦虑的人,当有孩子后就将焦虑源转移到孩子身上,不停地在孩子有关的事务上寻找可焦虑的事情,不断要求别人和孩子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某些状态,以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

以为自己内心的担心全是为了孩子,其实焦虑早已存在,在任何时候,焦虑会投射到自己最重视的事情上,当有了孩子后,焦虑自然就会投射到孩子身上。凡是与孩子有关的事情,一概都不放心,所以每天找到各种细节去为孩子担心,还以为这是在爱孩子。

这类家长因为童年的成长有问题,给内心造成一定的焦虑和恐惧,不管任何情况下,都觉得天要塌下来了,会把焦虑投射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没有孩子时,会好一些,只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有了孩子后,会把所有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是最重要的事情。只要离开孩子就会想会不会有人欺负我的孩子,孩子会不会哭了没人管啊……成天担心,惶惶不可终日。见了孩子就急不可待地拷问孩子,孩子掉了两滴眼泪,马上就没来由地问孩子是不是有人打你了,有人欺负你啦,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说一遍。

这种每天把所有受伤害的机会都说一遍的做法,等于训练孩子寻找使自己受伤害的机会,这对孩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孩子会因此成为受伤害的狂想者,会变得对伤害非常敏感,将来一旦成为受害者,就会愤世嫉俗,认为社会对他不公,会在他的生活环境中专门寻找伤害他的人,要是有人从他身边走过碰他一下,或者这个人打了别人,他都会认为这个人打了他了。一个这样的人不会良好地发展幸福生活,只会把自己练习成一个受害者,与幸福生活无缘。

焦虑型的家长会使与孩子接触的所有人都紧张,这种紧张氛围无疑会造成孩子的焦虑,这种焦虑会埋藏在孩子的潜意识中不被发现,会在工作和生活中消耗孩子的心力,使孩子成为一个不被群体接纳并且脾气怪异的受害者,给孩子的一生都带来痛苦。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父母爱唠叨,孩子易焦虑


核心提示:心理专家认为,唠叨与人的生理状况有关。年长之后,神经系统的自控能力降低。不但想到什么就得说出什么,甚至即使周围没有人也会唠叨不停。大多数唠叨指向的是一种心理问题。爱唠叨的人通常缺乏自制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因此把自己感受到的心理压力通过唠叨这种方式发泄出来或者转嫁给别人。

今年读四年级的男孩大军在母亲的陪同下到心理咨询中心看病。心理师在聊天后发现,大军的母亲特别爱唠叨,在诊疗室她就没有停止过说话。据大军说,相同的话母亲每天会重复几十遍,不厌其烦。因为母亲的唠叨,大军的父母关系并不好,大军的父亲经常在外面喝得醉醺醺的才回来。看到丈夫喝醉酒,大军的母亲就开始数落起来,有时候能说几个小时。因为受不了母亲从早到晚的唠叨,从今年暑假开始,大军就整日沉迷于打游戏,不愿意回家。开学后还经常逃学,与同学打架。

孩子焦虑父母爱唠叨是主因

没有办法,大军的母亲只好带他来做心理咨询。医生诊断,大军患上的是焦虑症,而母亲的唠叨是儿子发病的主要原因。

心理专家认为,唠叨与人的生理状况有关。年长之后,神经系统的自控能力降低。不但想到什么就得说出什么,甚至即使周围没有人也会唠叨不停。大多数唠叨指向的是一种心理问题。爱唠叨的人通常缺乏自制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因此把自己感受到的心理压力通过唠叨这种方式发泄出来或者转嫁给别人。

爱唠叨的家长还面临着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他们不知道怎样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他们往往沉浸于表达自我感受,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比如说,看到孩子在看动画片,不去做家庭作业,父母就会反复对孩子说“快去做作业”。其实孩子早就说过,“看完这一集后就去做作业”,但因为父母不停地唠叨,孩子就生出了厌烦心理,甚至故意不做作业了。

当孩子犯错时,有的父母不能做到就事论事,而是喜欢翻旧账,把此前孩子做错的许多事都拿出来说并唠叨不停,结果让孩子产生了抵触心理。其实,孩子犯一些错是正常的,孩子就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对于孩子犯的错,父母应当一事一议,不能乱说一通,更不能反复去唠叨。

在孩子身体发育的阶段,有些事情会特别容易激发孩子的不良心理反应,唠叨就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在唠叨中,孩子会产生很多心理疾病。要么在唠叨中沉默,变得越来越孤僻自闭,要么在唠叨中和唠叨的父母一样,慢慢也变得唠叨起来。

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他们一心一意为孩子着想,大事小事都为孩子安排得妥妥帖帖。当孩子犯了错,他们反复劝说,也很累、很辛苦,但是孩子却往往不领情。这是因为听多了重复单调的话,孩子首先会产生心理疲惫感,进而产生厌倦逆反感,接着就是满不在乎。唠叨的正面效果微乎其微,而负面效果却可能呈几何倍数增长。

专家支招

父母爱唠叨,后果很严重。反正父母爱唠叨,什么事都要管,孩子就会产生依赖心理,因而变得懒惰、散漫,没有责任感。在孩子年幼不懂事的时候,父母的唠叨会使其产生不自信、自尊感差等心理问题。父母唠叨过多,孩子就算听从父母的话了,也会在内心产生抵触或怨恨等负面情绪,让亲子关系受到破坏。

开学购物提醒:东西太花哨易使孩子分心


作为小学新生家长,刚开完新生家长会的王女士变得忙碌起来。“老师布置了开学物品的准备工作,没想到,不仅铅笔指定型号,文具盒要保证功能单一。”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临近开学,对于一些孩子即将上小学的家长来说,孩子上小学要做哪些准备是最关心的事情。“越朴素的文具用品,越合乎学校的要求!”她说。

新生家长很焦虑担心开学物品买不到,忙着提前准备

“我今天可得忙了,因为我要帮孩子包书皮!”南京游府西街新生家长刘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刚从学校领回了10本书本,老师要求全部包好,并且指定要用包书膜。“孩子要上小学了,我们家长比孩子要紧张。最近不是忙着给孩子买文具,就是要给孩子‘幼小衔接’。”刘女士说,学校已经开始了幼小衔接。老师要求家长要帮助孩子进入小学状态,并且还制定了“考核机制”。比如要求孩子按照标准姿势坐3分钟,锻炼孩子的握笔姿势;要帮助孩子学会阅读,要静静地看书半小时以上;要帮助孩子学写自己的名字,而且每天要有进步;要按时睡觉,8点半要上床。“昨天女儿9点钟上床,我给她打了两颗星,她都哭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南京大多数小学还没有召开小学新生家长会,不过很多准新生家长已经十分焦虑,忙着开学前的物品准备。“我已经把包书膜都买回来了。”“听说有的学校要买装杂物的大米桶?”……一位准新生家长有点担忧地告诉记者:“听说很多学校有各种各样的要求,担心买晚了买不到,要提前准备。”

记者帮你先打探:包书膜卖得火,白纸有些“落寞”

“这种包书膜贴的时候要仔细点,如果有小气泡就用针头挑一下。”昨日,记者来到游府西街小学附近“探店”。虽然是正午时分,但正对校门的一家小店已经开始陆陆续续“上生意”了,几名学生家长正围着店主学包书。

在这家几平米小店墙外贴着的一张白纸上写着“售:包书膜、包书纸、饭盒包”,店主韩阿姨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一年级新生必备的几样东西。正在购买包书膜的一位小男生告诉记者,自己是游小一(5)班的新生,今天主要是来买一副鞋套、5个橡皮筋和包书膜的。鞋套和包书膜的作用一目了然,那5个橡皮筋是做什么的呢?小男生告诉记者,数学课上会用到许多小木棍、小卡片等教学用具,橡皮筋原来是为了绑教学用具!

“我们是这周一刚开门的,不过进货的工作在上一周就开始了。每年新生要用什么,基本上都能从附近小区的邻居或是学校老师那打听来。”韩阿姨说,自己的这家小店已经开了十几年,每年一到开学前几天是最忙的,主要顾客就是一年级新生家长。记者看到,与包书膜和包书皮销售紧俏相比,在墙角的一大卷白纸显得有些“落寞”。“这些大白纸都是去年剩下来的,现在的学生都流行用透明书膜。”韩阿姨说,现在的家长不少都是75后,过去的挂历纸、大白纸包书方法已经“落伍”了,所以经营这样的文具小店,还要紧跟时代变化和学生需求。

老师支招开学准备:养成好习惯、调整作息时间很重要

究竟现在该怎么为孩子准备学习用品?南京北京东路小学沈小娴老师告诉记者,每个学校都会有具体的学习物品准备上的要求,有些家长可能还有些不理解,比如为什么要买这个型号的铅笔啊,为什么文具盒不能用太漂亮的啊,事实上这些都是有讲究的。比如写字的铅笔一般不建议买自动铅笔,因为刚学写字的孩子写不好,很容易断。比如文具用品不能太花哨,功能要单一,因为小孩子特别容易分心,功能复杂的会影响注意力;再比如家长最怕麻烦的包书皮,其实这更注重的是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一年级的孩子如果不包书皮很快本子就不像样,而其实能够把本子用好的孩子学习习惯也会比较好。

游府西街小学已经从21日起为新生“预热”,提前安排了4天的“幼小衔接课”。游小一(2)班王萍老师告诉记者,4天的课程主要从几方面培训孩子:第一是熟悉校园、教室环境;第二是让新生了解班级的上课形式和小学常规,比如发言要举手,课间课下师生如何互动问好。

那么,衔接课结束后距离开学还有几天的时间,家长又应该做哪些学前辅导呢?王老师向家长们建议: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好孩子的作息时间,这样孩子在9月份开学时才能更适应。

老生家长谈购买文具用品的经验

在不同学校新生家长的物品清单里,总有些物品是根据学校的要求去准备的。那么,对于一些意想不到的文具用品,如何“淘货”?记者特地请来了一些在校学生家长支招。

经验1:学校附近的文具店“最贴心”“在新生家长会之后,老师推荐了学校附近的一家小店,基本上学校要求的东西那里都有卖。”锁金村二小的学生家长宋女士告诉记者,“不用走很远跑那么多冤枉路了。”宋女士说。

经验2:布鞋套到百货市场淘一淘除了在校门口的小店搞定日常文具外,最难购买的还有一些副课用具。比如音乐教室里是木质地板,老师就要求每位新生准备鞋套。而且为了防止孩子滑倒,不能购买塑料鞋套,而是需要布质鞋套。最后,宋女士一路打听,在学校附近一个小菜场旁边找到了“百货一条街”,在小摊位上淘到了布质鞋套。

经验3:花哨的文具一般“不合格”琅琊路小学学生朱女士告诉记者,在开新生家长会之前买的文具都是合孩子“口味”的卡通类型,结果家长会上老师特意强调文具要简单实用、避免花哨,对于铅笔和橡皮的型号品牌都做出了明确要求。这样一来,自己之前买的一些“型号”不对的文具都要重新购买。有些家长自己买的透明包书膜已经贴好了,最后没办法只能一点点撕下来再用白纸包。

经验4:开完家长会再去买文具力学小学三年级学生家长杨女士说,“建议新生家长在没开家长会前最好别‘超前购物’,因为老师一般都会在家长会上将需要购买的学习用具和注意事项告知,比如有的学校就规定只能用白纸包书皮,有的则允许用贴书膜,因此在开完会之后再购买文具。”

父母如何教育爱发脾气的孩子?


孩子的降生给一个家庭带来了希望和快乐,他的一些行为和话语不经意的引起了大人们的注意。可往往一些年轻的家长没有带孩子的经验,只享受孩子给这个家庭所带来的快乐,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

孩子爱发脾气,家长的沟通策略

对待发脾气的孩子,家长应坚持两个原则:一是绝对不要斥责或体罚孩子,二是紧紧拖住孩子,不要让孩子撒野毁物或自毁。

第一个原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斥责等于火上浇油,适得其反。特别是家长火冒三丈、怒不可遏的样子,等于是孩子发脾气的“榜样”。须知,柔能克刚,而刚却克不了柔。

第二个原则的着眼点,在于用骨肉之情和善良的愿望,帮助孩子控制难以自制的情绪,让他一动不动地呆上5分钟,爆发的情绪就会平息下来。

待孩子发过脾气之后,应同孩子谈心,教育孩子认识发脾气的危害,学会以理智驾驭感情:平时.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应主动地给予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坚决不能满足,怎么撒野也不行,让孩子明白:凡事必须讲道理,无理寸步难行。

对人小脾气大的孩子,父母教育的口径必须一致,切忌南辕北辙;教育务必坚持,坚持一段时间,情况就会好转。

孩子病后常会“长脾气”。家长今后应该注意,即使孩子生病时也不要无原则地迁就。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大人坚持原则很有必要,但不能让孩子一直哭闹,要及时转移他的注意力。这么小的孩子,在他大哭大闹的最高峰过去后,带他看看外面的车、小动物等,让他慢慢恢复情绪。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做正确的分析,该满足的正当需求应给予充分满足,对不适合的需求则要讲清道理。在孩子情绪波动听不进话的时候,要给些时间让他冷静下来,然后再讲清道理。

千万不要在对孩子愿望不了解的情况下,自己先发火,更不要将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造成孩子的对抗情绪。希望初为父母者多尊重孩子,多理解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少用家长的权威。

三代同堂,大人之间要达到共识

一对夫妻俩带孩子回老家和老人一起过节,短短几天内,孩子蛮不讲理的小故事发生了数次。孩子在幼儿园里已养成的起床后自己穿衣、洗脸、刷牙的好习惯不见了。

睁开眼睛就喊:“爷爷.我要穿衣服。爷爷……”那边,爷爷迫不及待地拿着衣服准备着。可孩子一看,嘴一撅,“不穿,不穿,这件昨天刚穿过了。”爷爷笑着说“行,行,我再给你拿一件。”拿来衣服,孩子胳膊、腿一伸还要大人哄着才肯穿。

父母看着儿子一副骄惯、蛮横的样子,真想一巴掌打下去,可一想,这一巴掌下去,儿子非但不改坏习惯反而更加变本加厉的哭闹,效果没有达到,还惹的老人不高兴。这是作为儿女所不应该的所以就想,算了,等回家再好好管教。

孩子的态度和行为举止不对时,应当加以管教,但也要有个“度”,特别是有老人在场的时候。处理时既要顾虑到孩子的心理,也要顾虑到老人的心情,老人疼孩子是“人之常情”,如果这一巴掌打下去,孩子的心灵很容易受到创伤,老人更会为了维护孩子而破坏了一家人的和睦。

同时,家长在处理时的某些行为也会给孩子或多或少的产生一些影响。因为孩子通常会以家长的行为为榜样。如果孩子再次发生类似的事件,可以告诉孩子:“老师曾说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现在XX(举一个最要好的小朋友的名字)在家肯定也是自己穿衣服、刷牙、洗脸的,妈妈相信你也能做到,而且做的会更好。”短短的几句话,孩子会很高兴地去做事情,长辈看到你的真诚,也会配合你的。

孩子的降生给一个家庭带来了希望和快乐,他的一些行为和话语不经意的引起了大人们的注意。可往往一些年轻的家长没有带孩子的经验,只享受孩子给这个家庭所带来的快乐,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

如果固定在一个家庭环境中得到一致的教育,孩子就容易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但是当两代有不一致的教育模式时,受害最深的还是无知的孩子。

因为年纪小,无法分辨对错,如果从小在一边受溺爱,另一边严格管教的环境下生活,慢慢地,孩子很可能会成为专挑软柿子吃的“小霸王”。如果你也是一位积极向上的家长,不妨与长辈坐下来谈谈,让长辈看到儿子媳妇的诚恳态度,相信老人会配合你们教育好孩子的。

做孩子最好的榜样

在一些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家长往往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这就需要夫妻双方达成共识,互相理解。孩子生活在一个比较融洽、和谐的家庭中,对孩子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如果你能抽出时间,不妨和孩子进行一下“角色扮演”的游戏,你来扮演孩子,孩子扮演家长,你可以将孩子平日蛮不讲理的行为举止再重演一边,看孩子是怎样处理的,同时在处理中,孩子意识到这样做是错误的,下次就不会发生类似事情。

总之,孩子蛮不讲理是不可宽容的。如果一味地宽容,很容易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三代同堂,只有大人之间达到共识,给孩子一个教育理念一致的环境,孩子才有章可循,才能健康成长。

求助型的爱剥夺孩子的独立需求


有一种成人自己从小也是被娇生惯养大的,或者家庭状况非常糟糕,使得自己惧怕面对任何具有挑战性的环境,并且自己发现自己不自信,没有力量,在内心很希望有人替自己去抵挡一切并把自己保护起来。当一个成年人无法被另外的人时时刻刻这样保护着,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冲突时,他们就感到活着非常困难和不安全。这些希望被保护的欲望会转化成对孩子的行为,她们会以一个保护者的形象,时刻把孩子抱在怀里,把自己需要孩子当成孩子需要自己,非常紧张,会假定孩子有许多承受不了的事情,忍受不了孩子有任何的烦恼和不良情绪。

这种妈妈动不动就抚摸孩子,眼睛露出非常关怀和同情的神情,内心有种强烈的情感,只要跟孩子在一起,坐在孩子身边,就有一种非常舒服的、非常美好幸福的感觉,所以她们的眼睛总是盯在孩子身上,把孩子抱在怀里就什么都不需要了,就像爱宝石不是要拿宝石来做什么,而是用宝石来填充自己的爱一样。这种妈妈是在拿走孩子的可爱,去填充自己,给自己力量,而不是在给孩子力量。她只顾感受孩子带给她的舒适,顾不上去思考怎样帮助孩子,怎样为孩子的发展去贡献和付出。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成人的怀抱让孩子非常舒适,孩子能够接触到的只有成人的身体,手、眼、耳朵、身体都处于神游状态而不动,时间久了,被抱着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模式。由于没有使用感觉器官,孩子甚至对抱她的人都不再有感觉,对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能力也没有认知,更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他事物,不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和探索给自己精神带来快乐,不需要探索和工作,更不需要游戏。

到了两岁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个孩子在群体中的状态跟自闭症孩子极其相似,对身边的孩子和群体氛围没有感受,对别人与他的交往也不理解,无法自己进入工作状态和探索状态,只会持续地做一个重复动作,如果没有人干涉,会一直做下去。他们甚至分不清自己的爸爸与另外一个陌生男人的区别,也分不清自己的妈妈与别人妈妈的区别,甚至妈妈站在身边都没有认出来。

到了3岁多,他的语言机能已经完善,但是他不知道语言是用来跟别人沟通的,因此经常自言自语。与自闭症不同的是,他的自言自语与他的行为相关,并且是在表达;他会回答别人的问题,不像自闭症孩子那样老重复别人的问话;他经常眼睛看着天空的某一个角落,出现神游状态,如果没有人干涉他们,他们会整整一上午都处于这种状态;他的行为发展严重滞后,当有人对他进行物品的刺激时,已经两三岁的他可能只会做9到10个月婴儿的探索工作。

这个孩子是与其他孩子完全同样的没有缺陷的孩子,但是被家长不正当的爱害成了这个样子。我们很难想象将来他的智力水平和生存能力能够赶得上那些正常发展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这样的孩子需要一个专门的人每时每刻跟在他们身后,当他神游的时候,用物体对他进行人为的肢体刺激,逐步将他的感觉拉回身体中,使他关注身边的事物。

拿孩子来补充自己能量的爱,对孩子伤害是极其大的,成人一定要使自己获得成长,让自己有力量,才能够帮助到孩子。

当母亲把自己的软弱无力传导给孩子,孩子也会感到自己没力量,于是害怕离开成人身体,不肯走向独立。这种爱等于剥夺了孩子独立的需求,使孩子严重依恋成人的身体,不去探索和工作,制约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也成为没有心力的人。

孩子爱发脾气怎么办


孩子在2岁左右爱发脾气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易冲动,自制力差,对挫折的容忍程度是有限的。孩子要到外面玩,家长不允许,为什么不允许,他不明白,有可能就要通过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而4岁以上的孩子,对挫折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初步明白了一些事理,如果还频频哭闹、经常发脾气,其原因大多在家长身上。说明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存在问题,使孩子养成了好发脾气的习惯。

脾气发作不仅严重损伤孩子的情绪和生理状态,而且也使家长狼狈不堪,感到很棘手。所以您要想方设法制止孩子哭闹、发脾气。怎样制止呢?一定要根据发脾气的原因“对症下药”,方能奏效。

一、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由于家长的溺爱,有的孩子稍不如意便大哭大闹,家长决不要让步和造就,不然会助长孩子的脾气。最简单的办法是把他单独放在房间里,作短暂的隔离,冷落他一会儿,让他有时间冷静下来重新考虑下一步怎么办。即使在外面也一样。如此反复几次,孩子就会感到自己发脾气、哭闹都毫无意义,得不到家长的注意,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慢慢地就不再乱发脾气了。每次发作平息后,家长要记住为孩子讲道理,及时进行下面教育。要告诉孩子刚才的行为是不好的,采取发脾气的办法要挟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是达不到目的的。要让孩子知道父母还是爱自己的,只是不爱自己的撒泼行为。这样既可以教育孩子今后不再乱闹,也可以避免孩子疏远父母的亲情。

二、由于受忽视而乱发脾气。对于这样的孩子,要安抚他们并转移注意力。孩子越小,情感越不稳定,注意力也越容易转移。当发生不愉快时,要采用活动转移法,让他们在游戏活动或体育活动中宣泄内心的紧张。比如,孩子想妈妈了,而妈妈加班还未回家,孩子委屈得不得了,乱扔东西,怎么劝都不行。这时,家里人可以有意识地提起孩子平时最感兴趣的一件事,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给孩子讲个爱听的、好玩的故事,或者带孩子去玩最喜爱的荡秋千游戏,等等。一定要从爱心出发,从感情上安抚他,哄劝孩子不哭;要有耐心,千万不要训斥指责,更不能动怒打骂。否则,孩子的脾气只会愈演愈烈。

三、由于不被理解而发脾气。3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对某一件事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家长一定要给孩子提供充分表达内心想法的机会。有时候当孩子喋喋不休地向家长讲述某件趣事时,家长们却常因忙于自己的事情,漫不经心的点点头或哼哼两声,那么孩子会十分恼火的。所以,家长不妨暂时放下手中的事务,以专注的神情倾听孩子的话语,以欣赏的态度理解孩子的话语,并饶有兴趣地和孩子聊一聊,说一说,那对孩子将会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励。

四、因为不能延迟满足而发脾气。多数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对于自己想要吃的或想要玩的东西根本没有耐心多等待一会儿,尤其对于就在眼前的诱惑物。曾经有过一个心理学实验,要求幼儿等待15分钟作为取得好吃的糖果的条件,否则,只能得到不好吃的糖果。结果,幼儿的表现依实验条件不同而变化;糖果不在眼前时,幼儿坚持等待的时间最长;有一种糖果(好吃的或不好吃的)在眼前时,幼儿能等待的时间减半;两种糖果都在眼前时,幼儿能等待的时间最短。说明幼儿对眼前的诱惑物不易抵制,自制力比较弱。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有意识地在平日里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不要让孩子学得,只要是我想要的,爸妈都会立刻满足,形成一种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感觉。这样当孩子偶尔不能如愿以偿的时候,就容易大发雷霆。

除了以上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之外,家长还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家长的言行是孩子行为的一面镜子。

一、家长的教育态度要一致。当孩子发脾气时,千万不要在成人中间形成几派,有人不理睬,有人去哄劝,有人离孩子而去,还有人跑到孩子面前讨好,更不要当着孩子争论。成人彼此之间一定要沟通好,一旦孩子发作,全家人采取一致的态度。否则他就会更加哭闹不止。

二、家长切记自已不要经常发脾气。有一次在商场的玩具部我看到了惊心动魄的一幕。有个妈妈突然抬高声音说:“上个星期刚买过,又要买。”俨然在告诉大家,我的孩子不讲理,我不给他买的原因是刚买过,不是不给他买。我觉得这个妈妈有点心虚,不给孩子买玩具有什么丢脸的?不买就是不买,给孩子讲清道理就行了。可她的方法有点走样,而孩子又非要不可,她就拖着孩子向外走,孩子则闹着往里拽。妈妈脾气大发,啪啪打了孩子两下,孩子哇地哭了起来。于是,这个妈妈不上分说拖着哭着的孩子慢慢消失在人群中了。有了这么一个好发脾气的妈妈,不想让孩子发脾气都难。

因此,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不乱发脾气,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让孩子保持积极情绪,控制不良情绪的爆发。

认识孩子压抑的怪异表现


导读:认识到你的孩子生活中存在压力,耐心地和他们一起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对每位父母来说都是必要的。当然,你不可能解决孩子们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但你可以为孩子提供处理问题的建议,帮他们成长为快乐的、有著良好适应能力的人。

当孩子感到压力时,他们可能出现以下7种怪异的表现:

1、哭泣

通常孩子哭泣是由于饥饿或疲劳,但哭泣也是减轻压力的一种自然方式。“孩子试著将所有见到的一切装进心里,试著理解这个世界,这对他来讲有点不堪重负。”发展心理学家阿利瑟所特这样认为,她著有《流眼泪与发脾气》一书。“哭泣是一种自然愈合机制”,当孩子受到太强的刺激,不知如何放松时,他们就垮了下来,然后大声啼哭,这就是为什么在生日聚会上总会有很多哭成泪人的孩子。随著儿童年龄的增长,眼泪仍然是他们在情绪激动时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所以不应该阻止孩子哭泣,也不要忽视他们的哭泣,应该充满爱意,心平气和地对待。

如是婴儿啼哭,可抱著他们摇一摇,直到他们恢复平静。研究表明孩子被抱著的时间越长,他们哭泣的次数就越少。即使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抱著他们也可使其恢复平静。

2、不安的睡眠

夜晚对孩子来讲是很难度过的。把婴儿或咿呀学语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分开,他们会很自然地感到焦虑。在想象力丰富的学龄儿童脑子里,壁橱可能是妖魔鬼怪的藏身之所。如果说你的孩子长期失眠,那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在困扰著他们。

宾州的乔伊凯斯在上6年级时就开始经受长期失眠的折磨。那个时期,他的母亲苏注意到:乔伊早晨不愿意起床,整天无精打采,还会常常无故乱发脾气。在医疗检查无异常的情况下,乔伊坦言,他总在晚上担心作业没做完,所以很不容易睡著。为了让孩子放松,苏和校长谈了一下,给孩子在白天另外安排一些时间做作业。这样,他晚上就不会再担心作业没完成了。校长答应了她的请求。现在,乔伊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作业,晚上睡得好多了。

在睡觉前和你的孩子聊聊天,给他们一个机会说出心里话,这有可能会改善他的睡眠不佳。

3、疾病反复

如果你的孩子叫嚷肚子疼或头疼,但又没有任何外在的症状,那么他可能就是精神紧张。曾经有一个父母正在闹离婚的孩子表现得非常焦虑,他不断地去校医务室检查,说自己头疼。作为父母,即使你怀疑孩子在装病,也应该带他去看医生。

华盛顿特区国家儿童医院的急诊和社区儿科主任本基特曼建议,一旦诊断出疾病,应首先治疗儿童的情绪和心理,而不是身体。“我们需要关心的是孩子,不仅仅是他的胃,”基特曼说,“我应该尽量安排和你的孩子单独相处而又无人打扰的时间,和他一起度过这段时光,让他感到你是值得信赖的,因为你可以解决那些给他的生活带来压力的难题。”

4、攻击性行为

每个人都知道咿呀学语的孩子也会发脾气,但这些行为不总是古怪的。“语言能力有限的儿童减轻压力的唯一方式就是咬、激怒或欺负他的玩伴。造成这种行为的原因虽然和电视或录像上的暴力情景不无关系,但孩子的愤怒更可能源于心情压抑”。这就是阿利瑟所特称的“碎饼干现象”──一个两岁的孩子不大可能由于得到一块碎饼干而感到不安,只是将其作为借口释放早晨郁积的沮丧心情。“这种行为传达的主要信息是他需要一切放慢速度,”所特说,“给你孩子安排的活动应当尽量简单,以确保他有足够的时间自由玩耍。”

这就是说,你应该尽量少地告诉他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否则只能增加他的压力。孩子需要无忧无虑地玩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5、过度忧虑

孩子看到新闻中灾难的报道而害怕飓风是情理之中的事。同样,学生害怕临近的考试也是正常的。但如果他们害怕所有的人和事就不正常了,他们越感到软弱无助,害怕的东西就越多。

凯利西克是新墨西哥州教育医疗顾问,她建议孩子减轻恐惧和忧虑的方法就是正视他们。说“没什么好怕的”是毫无用处的,相反,应该让孩子集中精力应付他们控制范围内的事。

爱丽斯安多斯在她6岁的儿子劳根第一次不想去上学时不知所措。“劳根问我‘我可不可以跳过一年级的第一天’”爱丽斯回忆说,“我问他担心什么,他告诉我他整周都在担心‘等于’,他说,‘我知道2加2等于4,10加10等于20,可是如果老师问我50加25等于多少,我就不知道了’”。爱丽斯告诉孩子,或许班上其他孩子也不知道,但老师会教他们,因为这是她的职责。“我的话使他放心多了”,爱丽斯说,“他愉快地度过了上学的第一天。”

6、说谎和欺骗

四五岁的学龄前儿童有时会撒谎,但他们通常并不知道他们行为的后果。他们只是在区分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大一点的孩子在已经能够分清真假的情况下也会撒谎,这大多数是因为他们受到很多的压力。

8岁左右的孩子更关注自己在学校的一切。10岁的时候他们会有诸如“别人喜欢我吗?”这样的社交考虑。归根结底,他们是想取悦于父母,担心会辜负他们的期望。如果承认自己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他们会感到羞愧。因此,他们就编造一些父母喜欢听的话,或让他们高兴,或喜欢讲故事时自己受到关注和赞赏。

“如果你发现孩子在说谎或欺骗你,请记住他们在按著父母的暗示行事。”如果你的孩子听到你吹嘘自己停车没付费,或撒谎以避开工作会议,你要小心自己在树立坏榜样。最好把诚实的重要性和说谎的后果讲给孩子听。如果说谎已经成了他的一种习惯,你就应该带他看医学专家了。

7、拒绝吃饭

很多专家提醒家长注意孩子的饮食。如果出现厌食或其它表示不满的肢体语言,家长应认真对待。如果对此忽视,就有可能发展成饮食紊乱症。

2-8岁的儿童十分挑食,这是人所共知的。“有的孩子很挑食,有的则害怕吃饭。”一位研究饮食紊乱的专家卡洛里戴雷解释说。

一些挑食的孩子胃口小,没有食欲。另一些明确表示不喜欢某些饭菜,但最终他们会吃掉喜欢的饭菜;而对于可能患有饮食紊乱的孩子,他们就干脆不去想自己饿不饿。谈到饮食,简单地把食物分成“好的”和“坏的”或过量运动以“燃烧脂肪”,可能意味著你的孩子正在试图通过一种不健康的方法控制自己的身体,从而达到控制压力的目的。

1994年发表在《饮食紊乱研究》上的一篇文章报道,1-5年级的学生里有40%的女孩和25%的男孩在减肥。孤立无助的感觉和自卑会引起对食物的反感,但多数情况下,父母一方丑陋的体态或对别人胖瘦指指点点的态度会影响孩子。因此,父母并不总能正确判断孩子是否患饮食紊乱症。

“不要强迫你的孩子吃饭,而是应该经常改变饭菜的种类,”鼓励孩子帮你做饭,帮你准备他们爱吃的饭菜。如果他在吃饭时的不良倾向持续很长时间或体重减轻很多,最好找治疗饮食紊乱的专家寻求帮助。

认识到你的孩子生活中存在压力,耐心地和他们一起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对每位父母来说都是必要的。当然,你不可能解决孩子们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但你可以为孩子提供处理问题的建议,帮他们成长为快乐的、有著良好适应能力的人。

相信《焦虑型的爱易使孩子脾气怪异》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使幼儿注意的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