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了解孩子反抗情绪产生的原因,才能正确处理孩子的这一反应。母亲这时不要压制孩子的反抗情绪,而应该设法引导孩子克服内心的反抗情绪,从而帮助孩子顺利通过反抗期。
当孩子长到六七岁时,常常会表现出一些反抗的情绪,让孩子去做某一件事时,总是加以拒绝,甚至还会和大人对着干。父母要知道,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孩子这个年龄正处在一个心理反抗期。
如果仔细地观察一下反抗期孩子的言行,不难看出,孩子的反抗有两种情形,一是为反抗而反抗,一是无理反抗。这一时期的儿童,随着身心的成长发育,开始掌握人生的基本知识,一有机会便跃跃欲试,什么都想干,如果妈妈不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以孩子还小为由,横加指责,严厉禁止,当孩子要做的时候,父母往往抢先给做了,那么就会引起孩子的强烈不满。随着孩子运动能力的增强,其内心世界也日益充实,开始有自己的独立想法,并强烈希望表现这些想法,但这些想法往往因为与成人世界的习惯发生矛盾而遭到否认。一些缺乏耐性的孩子为了发泄对成年人的不满,便以反抗的手段来对付。
了解孩子反抗情绪产生的原因,才能正确处理孩子的这一反应。母亲这时不要压制孩子的反抗情绪,而应该设法引导孩子克服内心的反抗情绪,从而帮助孩子顺利通过反抗期。
导读:从宝宝有了自我意识以后,开始学习模仿成人,能够独立行走,独立进食时就会出现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的反抗行为日益明显。
曾几何时,那个父母怀抱里嗷嗷待哺的小宝宝会自己用小勺吃饭了,并且摇摇晃晃地迈出了第一步,宝宝长大了,父母是多么的欣喜。随着宝宝运动能力的提高,活动范围的扩大,他的好奇心也越发强烈,宝宝开始起草自己的“独立宣言”,这一阶段,他一反常态地执拗、任性、甚至强硬。在他的成长词典中,“不”成为运用频率最高的字眼,这个时期我们通常称之为“第一反抗期”。面对变得“难搞”的宝宝,父母难免不知所措,心里还有些许失落和担忧。其实,这是每一个宝宝在心理发展历程中的必经之旅。本版特邀专家支招,并请有经验的父母谈心得,帮助您从容地应对宝宝的第一反抗期。
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个比较明显的阶段,表现为性情急躁,不听话,不愿让别人干涉他们的事。以这种逆反为特点的表现,心理学家称之为反抗期。
在宝宝出生后的头三年里,是宝宝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不管是在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有着显着的变化。因此如何让宝宝顺利度过人生的第一反抗期,成为家长最为关心的话题。但是需要知道的是,反抗现象是儿童成长进步的标志,是儿童发展自主性、独立性、自信心、意志力、想象力等行为品质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只要儿童的行为不具伤害性,成年人就不要过分干涉和束缚宝宝的行为。如果成年人仍然用对待新生儿一样的养育方式对待反抗期的宝宝,强迫宝宝按成人的意志去做,或采取打骂、恐吓手段对待宝宝,那这些宝宝就会丧失自信,并产生自我否定的观念,国内外的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宝宝反抗现象过分抑制,会影响宝宝的身心发育。
反抗期的宝宝什么样
从宝宝有了自我意识以后,开始学习模仿成人,能够独立行走,独立进食时就会出现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的反抗行为日益明显。常常表现为与成人持对立态度:你说这种东西不能碰,他却偏要去碰碰、摸摸;你说吃蔬菜有营养要多吃,他却偏不吃。经常是你说你的,他做他的,甚至还与大人顶嘴。进入这个“非常时期”,你能听到宝宝说的最多的一个字眼就是“不……”
处理和调整宝宝反抗情绪的方法
当宝宝处于第一反抗期时,尤其需要家长的耐心疏导,要引导和教育宝宝认识他们尚不熟悉的世界,要学会表扬宝宝和善意批评宝宝,使宝宝的身心得以正常发育。
当我们的宝宝发脾气时,作为家长应该首先了解孩子发脾气的原因。让宝宝能够发泄出来,比如说大声叫喊。然后我们及时地了解原因,找到解决的方法。等宝宝冷静下来的时候我们再跟宝宝讲道理,并且告诉他无缘无故发脾气的做法是不对的,以后当宝宝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应该及时地告诉妈妈或者爸爸,让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
运用转移法,家长可以做些奇怪的举止,例如突然把电灯关掉又打开,以此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宝宝的脾气便发不起来了。因为宝宝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容易注意力转移。当我们还不是很清楚宝宝发脾气的原因时可以采取这个方法。
带宝宝外出,如果他突然发脾气吵闹,你就静静的把他带到车子里或洗手间去,等吵闹平息后,再带回原处。
宝宝做出了你不喜欢的举动时,先要看他做的程度如何,如果只是无理取闹,或者不会伤害到身体,就不要理他,等他自然平息。孩子太吵的时候,你压低声音和他说悄悄话,他就会停下来听。
当宝宝作出令人讨厌的表现时做家长的干脆不理他,也不做出任何反应,既不看他也不理他,装作正在干自已的事情,一副什么都没看见的样子,这样宝宝自己就会平息下来。因为处于反抗期的宝宝有的时候作出些奇怪的举动只是想引起大人的注意,因此当您的宝宝作出这样的举动时,家长就要考虑一下是否忽略了他。
当宝宝在你拒绝了他的要求后纠缠不休时,你不要没完没了地说服他,你可坚持用一句简单的话重复回答他,直到他听话为止。
在宝宝改正他的行为后,你应立即注意他,并及时表扬。闹得太不像话时,可让宝宝自己单独呆几分钟,当他安静下来时家长再进行安抚。
如何安抚宝宝的怒气
把宝宝紧紧抱在怀里,一边摇晃一边哼些歌使他平静,然后打些比方来表示你有多么喜欢他,例如说:“我好喜欢你哦,我的喜欢有花那么大……有房子那么大……有天空那么大……”你要越说越大,还要孩子一起帮忙想出更大的东西。
对着宝宝的耳朵说悄悄话,通常可使他停止哭叫;若你能想出一些更好的话来,说不定孩子听了心情会变得很愉快。
告诉宝宝,他肚子里面装有一个叫做“笑”的东西,如果让它跑出来就会转变成格格的笑。这招通常会使他忘了发怒,真的格格地笑出声来。
帮宝宝发泄怒气
我们可以为宝宝设计个沙袋或者大沙包,让他用来发泄自己的怒气。等宝宝发泄完后再询问他发怒的原因。
可以让宝宝用各种肢体语言表现出来,比如说让他很大声的数数,或者播放段节奏比较快的舞曲让宝宝在随着节奏舞动的过程中发泄怒气。或者让宝宝自己画张画来表现心中的不满等等。
和宝宝讨论他为何生气的原因,若只是因为不能称心如意而生气,就要劝他忍耐,要宽宏大量,肯为别人着想。家长还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与宝宝沟通,设法让宝宝说出使他生气的事情,并建议他下次遇到这种情形该怎么办。
鼓励宝宝用语言来表达他的愤怒,譬如教他说一些你认为可以接受的表示愤怒的字眼。
如何平息争吵局面
让争吵的宝宝们做深呼吸,并让每个宝宝心平气和地说明争吵的理由,然后请他们提出解决方法,他们会很乐于接受这个建议。
让两个打架的宝宝相互拥抱对方。这样他们再想打架时就会多考虑一下,因为没有人喜欢去抱住正在跟他呕气的人。宝宝打架时,你可以走出屋子,或到浴室去避开一下,跟处理发脾气的宝宝一样,没有观众往往就没有劲再打下去。
要宝宝自己说说有什么解决纷争的办法,即使他们的办法行不通,也可以缓和一下局面,让他们去考虑下一步的行动。
要两个吵架的宝宝,面对面地坐在房间相对的两个角落里,让他们互相商量,通常能使他们讲和。或要每个宝宝说出一项他认为对方具有的长处,互相称赞一番便能结束争吵。
把引起争执的东西拿走或把宝宝分开,也能促使他们和解。
良好的家庭环境帮助宝宝平稳度过反抗期
家庭环境是宝宝个性产生、发展和形成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在家庭中父母无时无刻不在对宝宝的精神进行熏陶。和谐的家庭生活和家庭气氛是宝宝身体、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宝宝的世界应当由爱、温存、体贴关怀和欢乐组成。家庭成员对宝宝的要求一定要保持一致。尤其是老人们跟年轻的父母之间的教育观要协调一致,由于老人们的“隔辈疼”往往使我们的宝宝容易钻空子,在父母和爷爷奶奶面前的表现不一致,而导致反抗期的表现更加突出。因此家庭成员之间要经常沟通,教育观点要保持一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生活理念、态度以及教养孩子的方式方法对孩子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反抗期并不可怕,只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正确的引导方法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一定会使您的宝宝顺利地度过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
正如宝宝胃肠如果缺少了食物就会感到饥饿一样,他的皮肤缺少父母满怀爱心的抚摸,也会感到“饥饿”。胃肠的饥饿,会影响孩子身体的成长;而“皮肤饥饿”则会妨碍其智力的发育。
今天你抱孩子了吗
抚爱孩子的技巧
1.抚摸孩子的手。有句俗话是“孩子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话早己被现代医学所证实。大脑的不同区域掌管着人体的不同部位,换句话说,人体的不同部位都在大脑中占有或大或小的位置。而手在大脑中所占的范围比人体的任何部位都要多。既然小小的一双手要大脑中那么多的领域来支配,那么,运动手掌与十指也必然会使大脑的神经受到刺激,得到锻炼,这就是手巧与心灵息息相关最坚实、最有说服力的生理基础。所以,抱孩子的时候,要多多地抚摸他的手,舒展他的手,牵拉他的手,把握他的手,亲亲他的手,用脸去慰贴他的手。另外,做父母的应多和孩子做一些抚摸小手的游戏,像“斗斗飞”、“拉大锯”、“挠一挠”等等。
2.多摸摸孩子的头。头皮距离大脑最近,常摸摸它,不仅可解决“皮肤饥饿”,而且抚摸孩子的头,还有利于孩子情绪的稳定。孩子受到什么惊吓,或是受到点什么委屈,摸摸他的头,会使他很快镇静下来。
3.多贴贴孩子的脸。多贴贴、亲亲孩子的脸,也有助于结他一个好情绪和好兴致。脸部的神经最发达,多爱袄他的脸,让他眉宇舒展,表情开朗,嘴角甜甜,会心微笑,长久会带结孩子一张坚毅,漂亮的脸。
4.抚摸孩子的肩膀。孩子做出点让大人高兴的事,或是做出他自己感到得意的事时,别忘了拍拍他的肩膀、拍拍他的屁股,以示赞赏与鼓励。以肌肤相亲的方式赞赏孩子、鼓励孩子,往往比浮泛的语言还来得有力,更容易滋润孩子的心田。
5.每天可给孩子做一至两次的全身抚摸。可边抚摸边哼些儿歌,让孩子在融融的慈爱中接受父母轻轻的爱抚。抚摸的顺序,先让孩子仰卧,从头脸开始、然后腹部四肢。大一点的孩子,再让他俯卧,也是按从上到小的顺序轻轻的抚摸。抚摸让孩子感到舒服、畅快为原则。
6.逛公园时也别忘了找机会多抱抱孩子。父母带孩子去公园,常见的是用童车推着孩子,这样做,一则孩子处于较低的位置,容易受到灰尘的污染和行人的惊吓,二则也不利于父子间或母子间的肌肤相亲。而“老外”们经常是抱着孩子或是让孩子骑在自己的脖颈上逛公园,这样孩子视野广阔,也会玩得开心。同时,也增加了肌肤相亲的机会。
7.父亲也要多抱抱孩子。父爱是母爱所不能替代的,坚强宽广的父爱与温柔细腻的母爱给孩子完全不同的感受,所以父亲也应尽早成为抚爱孩子的角色,和孩子一起游戏,引导孩子爬行和走路,帮助孩子洗澡换尿布。父亲还应多抱抱孩子,孩子在父亲健壮的胸脯上,那感觉肯定是十分惬意的。
不要这样抱孩子
1.别强行摇动和高抛孩子。抱孩子,孩子感到高兴,大人也感到畅快,于是有些父母很愿在抱孩子时和孩子疯,不是强烈地摇晃孩子,就是将孩子高高抛起,逗得孩子咯咯大笑。但是,这样做是十分解除的,有时甚至会引发孩子脑部疾病。
2.最好避免在睡前、饭后这段时间里抱孩子。抱着孩子,哼着小曲,哄孩子入睡,这样的方法并不好。因为这会增加入睡的难度,不抱不睡,不哄不睡,久而久之,大人孩子都会感到很苦。还是想法养成孩子按时自己躺下睡觉的好习惯为好。饭后,孩子当有一点轻松的活动,这时也不要抱着他。
3.如果是由保姆看护孩子,也应教她一点育儿知识,千万不能认为孩子还小,不会说话,不知饥饱,就把孩子放在一边,自己忙活计或看电视,认为孩子只要不磕着碰着,就算尽到责任。要知道触觉的培养是不分亲疏的。
在宝宝成长过程中,当听到自己的“小尾巴”对自己说“不”的时候,我们的妈妈不要有受伤或者失败的想法。
孩子的否定行为表明孩子开始产生自主意识,试图了解周围的环境,建立自己的好恶观念,表达个人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表现为孩子对妈妈的话说“不”。虽然孩子有“自我主张”是一件积极的事情,如果妈妈处理不好,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孩子产生反抗心理的原因
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学习思考问题,开始形成自己处世的观点,并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这时,身体和动作的发育使他们可以通过动作表示反抗,抵制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虽然,独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步,但父母不要忘记,两岁左右的孩子还太小,不知道行为的后果,不能预见可能发生的危险。因此,除了保护好孩子的安全外,父母还应教他们学习考虑他人的感受,重要的事情一定得和父母商量。
二、怎样的反抗表现是“正常”的
在孩子独立的过程中,你会遇到以下种种事情:
1、拒绝父母的要求;
2、和父母唱反调;
3、不理睬父母;
4、不要父母搂抱,不和父母亲热;
5、不呆在父母身边,从父母身边跑开。
从孩子一岁开始,这些事情就时有发生,在两岁左右更加频繁和激烈。这是因为他们的语言功能没有发育完善,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的意思,因此不能完全执行父母的意思,而且,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所以,在父母会感觉,孩子是和故意他们对着干。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又会变得很“乖”,3-5岁的孩子记忆力增加,思维能力增强,他们通过倾听和使用语言来学习更多的东西,也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三、帮助“反抗”幼儿度过反抗期
父母一定要记住:反抗行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只有通过父母的帮助,孩子才能顺利度过反抗期:
1、情绪紧张的孩子更易反抗
在孩子疲惫和饥饿的时候,就该让他们休息或者吃一些平常喜欢的零食,有助于缓解紧张的情绪,而不是教他学习新东西或做事情。
周围环境的变换也会让孩子紧张,反抗心理加重。比如,当孩子生病时,通常他们的情绪很低落,容易和父母对着干,这时父母应理解孩子,在他生病的时候不妨多宽容他们一些。
2、保护孩子的安全
孩子的危险意识不强,因此,他们会做出一些可能会产生危险后果的行为,发现后,父母应立即制止,然后你要好好地和孩子沟通,让他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比如说,孩子在大街上跑得非常高兴,但可能被车子撞倒。你要告诉他:“妈妈不能让你在大街上跑,因为这里车子很多,如果被车子撞到,会受伤,非常疼。”
3、让孩子学会与人合作
举例告诉孩子,询问与命令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比如“把书拿给我,好吗?”和“把书拿给我!”。还有,告诉孩子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例如你想要孩子小心一点,你可以说“轻轻地拿起那个杯子”,不要说“不要把杯子打坏!”
4、父母的要求应合理
对小孩子来说,让他跟小朋友交换玩具比让他无偿地把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更容易。让孩子用语言表达要求,但不能纵容他的不良习惯。如果你遇到孩子在超市里大吵大闹地要蛋糕,不要因为周围人的目光让他得逞。你可以把他带出来,用平静的语言告诉他:“因为你的表现很差,所以妈妈不能给你买蛋糕。如果你想吃蛋糕应该对妈妈说。”慢慢地孩子就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5、做好孩子的榜样
父母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因此,父母要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要让抵触情绪控制自己,特别是在孩子面前。
除此之外,如果孩子确实毫无原因地产生抵抗行为,不要因为觉得烦而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这样做对孩子、对你自己都是很好的选择。
四、出现问题后怎么办
比如易怒、情绪低落都是孩子不可避免出现的一种状态,但孩子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就属于不正常的现象了。因此,当发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的确发生问题时,最好的方法是及时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士的帮助,千万不能听之任之。
一些孩子为什么能比较聪明,原因自然有许多,但最重要的一点是离不开后天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家长来说,为幼儿积极创造益智的环境尤为重要。
首先,要经常提供新颖的刺激,扩大孩子的生活面,增强他们的接受能力。
孩子刚出生不久,家长可摇铃铛给他听,挂彩色气球给他看。因为婴儿正是在不断对外界环境信息的接受与作出反应的过程中,提高了大脑和各种器官的灵敏性,进而加速了智力发展的进程。婴幼儿的生活环境较狭窄,但其智力发展速度又甚快,这就要求家长应经常带他去看一些没有见过的东西,逐步扩大他的眼界和经验。例如,可带孩子去动物园看看各种动物,或带孩子去儿童游乐活动场所。由于孩子走出了家门,看见听到各种各样的新颖的东西和声音,孩子就会产生一种新鲜感,激起孩子的兴奋点,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他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为其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其次,要给孩子尽可能多的自由,不宜过分限制他的活动。
幼儿的智力主要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活动能力是孩子智力水平高低的标志,限制孩子的活动就意味着限制了他的智力发展。幼儿的天性是活泼好动,只要他能拿到或搬动的东西,都可能成为玩具。如把地上拾到的小木棍插在沙土里,自称在“种树”;把漏勺放在水桶里搅,说是“捞鱼”。这在许多家长看来是“胡闹”,因为家长只要求孩子干净、整齐、听话和守规矩,结果使孩子变得怯懦,不敢说、不敢笑、不敢跑、不敢跳。这种过分限制幼儿活动的教育方法是极为有害的。家长应多带孩子去户外活动玩耍,多让孩子在操场上、公园里自由地做游戏,玩沙土、爬小山坡、奔跑跳跃。
第三,要精心为孩子提供“精神营养”——玩具与图书。
但非所有的玩具都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玩具也不是多多益善,因此家长应视孩子的实际水平,选购最能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玩具,如小积木、拼插车板和塑料的小炊具、小家具等。这些玩具可帮助孩子辨别不同的形象与颜色,认识物体,对孩子的手眼配合一致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均大有益处。图书对于激发孩子智力有其独到功能。图书中的故事的基本特别是以图为主,为幼儿提供了生动的直观形象。但由于孩子理解能力欠缺,家长应帮助他理解作品的内容,可先给孩子讲一两遍,然后让他自己重述其内容,这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
帮助宝宝度过反抗期的原则
尊重孩子,让孩子有权力做出他自己的选择。
处于反抗期的孩子不喜欢大人居高临下地吩咐他做这做那,哪怕孩子自己也明白大人这样提议是为他好,孩子还是摆出一副完全不合作的态度,这时,你可以把自己所企盼孩子接受的几种可能摆在一起让他选择。孩子在你规定的范围内行驶了自主权,既表现了他的独立性,又往往能心甘情愿地顺从你的建议,双方皆大欢喜。要是孩子的个性特别犟,已经在反抗中尝到某种乐趣,爸爸妈妈也不用点破他,不妨顺着孩子的心思,反着来要求孩子,说不定反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今天下雨,想让宝宝穿上雨鞋,爸爸妈妈可以倒过来跟他说:“今天不要穿雨鞋哦!会把漂亮的雨鞋弄脏的!”爸爸妈妈的“反其道而行之”,使得幼儿的“反抗”正好可以“负负得正”,最终能够达到原先的目的。
巧搭梯子,让孩子自然下台。
孩子有时是为了逞能而耍犟,最后又发现让他独立去做某件事,大大超出了他的能力,孩子就被沮丧所笼罩,此时,年轻爸妈千万不要摆出“兴灾乐祸”的样子,这会大大伤害小孩的自尊心,这时,最好的做法是要顾全他的面子,帮他“搭梯子”,让他体面下台,事后再帮他分析成败的原因,帮他把做不好的事分解成几步,降低做事的难度,再与他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做多了,就可以大大增加孩子与大人的合作意识,让不必要的“不合作”降至最低。
因势利导,不要破坏孩子情绪。
孩子玩得高兴的时候,父母打断而要求他做他不情愿的事,这正是引发孩子对抗的导火线,在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时,要在各项活动之间安排“缓冲期”,因为幼儿不比大人,很难在三五分钟内从他沉迷的事情上把注意力转换过来,因此,要是你想让孩子照着你的时间表走,起码提前一刻钟就要“预告”,让孩子提前有心理准备,再用“转移注意力”的办法让他配合你,他的反抗欲就来了个“软着陆”。
帮助孩子度过反抗期的生活策略
妈妈们都知道,孩子的反抗欲一旦被激发出来,要平息它可不是那么简单,因此,要是孩子的坏脾气已经给你造成很大的困扰,调整一些生活起居的细节也能让孩子放下对立、紧张的情绪。
尽可能避免让孩子沮丧的情形:例如,给孩子买的玩具,应适合他的年龄特点,太复杂的积木和拼图很容易让小宝宝脾气暴躁,因此,看到孩子将积木或拼图的“零件”无理地扔出去,应该想一想,是不是应该给他换一点“简单”的玩具。
培养孩子有规律地做事,让孩子刚学步时就养成一个好习惯:做事分步骤,有条不紊,这样他们才能尽可能做到心平气和。
鼓励孩子睡午觉,孩子若是睡眠不足,脾气也会焦躁。这么小的孩子贪玩,很少主动表示“困了”,“要睡觉”,父母要及时提醒他。
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如果你感觉到孩子的情绪越来越紧张,这时可以放些音乐跳跳舞,或者马上带孩子去户外做游戏。
杨杨2岁多了,妈妈发现她现在变得不听话了。以前父母说什么是什么,现在可好,动不动就和妈妈唱反调,你说东他就说西;让她不要去摸鱼缸里的小金鱼,她偏捞金鱼玩;不让她钻到床底下去,她偏钻进去;路遇熟人,让她开口叫人,她偏扭过头去一声不吭;让她去睡午觉,她却赖在电视机前不肯走;洗澡水都凉了,要让她当出浴小公主,她死活不愿出浴缸,最后都冻感冒了,把妈妈气得够呛。有人告诉杨杨妈妈:你们家杨杨进入“第一反抗期”了!
专家点评:爸妈不妨用体会生活的态度来理解“宝宝的反抗期”。随着宝宝个体的成长,身体力量与能力的进步以及语言的发展都促使年幼的宝宝有了更多自我探索的机会,当他能依靠自己的感官、思维以及基本的交流能力与这个世界互动之后,面对成人的要求与指令的态度自然不同——他确实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与兴趣“sayno”了。由此看来,在当今世界不再做专制的父母,并非是从青少年的青春期开始,而是新手父母就要学习的“父母课程”了。
宝宝不让喂饭了,宝宝很久都没有粘着父母了,宝宝非要出去玩泥巴,宝宝……年轻的父母有如是烦恼;孩子到了叛逆期了,孩子早恋了,越来越不懂孩子在想什么了,孩子竟然在犯罪边缘徘徊了……大孩子的父母也有他们的烦恼。
前面提到的两种年龄层次,就是所谓的第一反抗期和第二反抗期。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邹小兵教授指出,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更好地度过他们的反抗期,正确地引导有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以及正确人格的形成等。
第一反抗期:1-3岁
孩子总在说NO
邹小兵表示,当孩子学会走路后,大概1-3岁,家长面临的就是孩子的第一反抗期。这是很多家长都愿意看到的,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更多表现为独立意识的出现,他想要尝试更多他觉得有趣的事情,想要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放开家长紧抓他们的手。
这个时期,家长应该怎么办呢?真正放开手让孩子去做,又怕他们伤害自己,强硬地阻止,他们又会哭闹不安。
对此,邹小兵教授说,这个时期正是孩子个性发展的时期,如果强硬地去以一个标准要求他们,会使他们的个性发展受到阻碍。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充当保护者的角色,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相当的自由,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想要知道的世界。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鼓励他;做得好的时候,表扬他;犯错误的时候,纠正他;让孩子慢慢地了解到自己行动自由的限制在哪里,哪些是正确的行为,哪些是错误的做法。这样,孩子就能够顺利地度过第一反抗期。
第二反抗期:12岁-17岁
心理反抗
孩子进入第二反抗期后,接下来就是青春期。邹小兵表示,第二反抗期是人的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人格形成的重要标志就是“自我同一感”的形成。所谓“自我同一感”,通俗地讲就是“知道我是谁,我将来应该做什么,我能够做什么”。
例一:小A,就读高二,成绩很好,他知道将来要上大学,之后要当律师,成为一个很好的律师。
分析:对于这个孩子来讲,他有认识自我的能力,能够认识到自我将来要做什么、我是谁,这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同一感的例子,他的自我同一感也非常有利于以后的人格形成。
例二:小B,小A的同班同学,成绩很差,也从来不努力,但是他很有理想,将来的梦想是做联合国秘书长。
分析:对于这个孩子来讲,最重要的是他想不到通过努力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而给自己的目标又过于高、过于盲目,这个孩子缺乏“自我同一感”。
例三:小C,本身成绩也还好,同学关系各方面也不错,但是总是自信心不足,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唉声叹气,觉得自己方方面面都比不过别人。
分析:这个孩子也属于缺乏“自我同一感”的类型,极度缺乏自信,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无法判断自己的价值,对他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会有消极的影响。
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正确形成“自我同一感”,多与孩子沟通、为孩子树立自信,尊重并且相信孩子。邹小兵教授指出,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第二反抗期到青春期的这段时间,形成一个很好的“自我同一感”,对他的一辈子都是非常有利的。
培养宝贝专注力的6技巧
专注力培养6技巧:
技巧1 以兴趣培养入手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对事物的兴趣越浓,其稳定、集中的注意力越容易形成。所以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并借此集中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受其兴趣和情绪的控制。因此,我们应该注意把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与培养专注力结合起来。
父母要试着培养孩子每次专心做好一件事情。我们知道孩子的兴趣与喜欢的东西不会是单一的,这就需要父母来平衡。例如可以每次只教孩子一首唐诗。如果孩子对多首唐诗感兴趣,那父母就要帮孩子安排一下,不要太贪心,一次全教给孩子。
技巧2 注意环境的氛围
尽量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避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拥有一个整洁、有序的环境是培养孩子专注力最好的方法。孩子不会被周围花花绿绿的颜色所吸引而分散注意力,给孩子一个无声的教育。
尽可能的让孩子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不要使孩子对父母有过多的依赖,这样也易于集中精神。
技巧3 尊重孩子的游戏时间
父母不要认为玩游戏是一件无聊的事,孩子的注意力的培养,最初往往是从游戏开始的。
父母可以帮孩子建立一个学习和游戏相结合的有规律的生活,合理安排孩子游戏和学习的时间,这样也能锻炼孩子的体质。
技巧4 背诵有助培养专注力
通过背诵及一些反复的刺激的游戏活动可以使孩子的注意力加强。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而言,背诵对培养专注力是非常有益的。对于小一点的孩子,父母可以多参与训练孩子专注力的游戏,比如拍掌游戏、迷宫游戏、躲猫猫的游戏、倾听游戏、走直线、平衡木等游戏活动。
技巧5 培养善始善终的好习惯
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指示要清晰、明确,但是要求不要太严格。在做这些事情之前,父母应该让孩子懂得做事的目的,并引起做事的兴趣;在做事过程中,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要注意提高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使孩子具有一定的责任感,这样孩子在做事的时候注意力就会集中,会去克服一些小的困难。完成一件事的时候,要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孩子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快乐感。
技巧6 训练孩子善于“听”的能力
“听”是人们获得信息、丰富知识的重要渠道。孩子上学后,老师多半是以讲解的形式向他们传授知识的,所以训练孩子“听”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父母可以通过“倾听”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父母可以让孩子听音乐、听故事,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所听到的内容,从而培养孩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您的孩子情绪有没有出现以下的信号:
缺乏集中的意志,容易遗忘和心不在焉
容易受到外在压力的影响,经不起挫折或失败
对所做的事情不感兴趣,缺乏耐性,在吃饭和学习时也不肯安静地坐着
情绪不稳定,经常发脾气,情绪出现较大波动,做出一些类似敲打头部的动作
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以上的行为,那有可能就是一种缺乏专注力的表现。
越专注,越自信:
专注力就是通常所说的注意力,是适应环境最基本的能力。对孩子来说,专注力是自主学习的开始。
从孩子满2岁开始,就应该多训练他的专注能力了。一般来说,专注力比较高的孩子,做事情都会事半功倍。当孩子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时,随之而来的就是充足的自信心和高涨的学习兴趣,这就自然能够促成他更多的求知欲。相反,那些缺乏专注力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会虎头蛇尾,久而久之,他会慢慢变得胆小、畏缩、缺乏自信,不敢、也不愿去尝试新的事物,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对孩子专注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体验成功
注意力分散的孩子,往往对某件事情缺少兴趣和爱好,但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深层次的原因是他在这件事情上没有成功的体验。所以提高专注力在本质上就是要提高孩子的成功体验,让他从成功中获得快乐,唤起兴趣,以增强孩子的专注力。提高成功体验的关键,不仅仅是鼓励和表扬孩子,而是要让他真正地有成功感。
学会“坐下来”
有些孩子坐不住,好动,注意力分散,无法专注于某一个具体的事情,总是喜欢从一件事情快速地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对此,家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适当的方式予以纠正,要合理地安排室内和户外的活动时间,分配“坐下来学”和“站起来玩”的时间,不要担心孩子在早期因为“坐”而影响到后期的发展。
在进化和个体成长的时间表上,“坐”的发展要比“走”的发展早半年时间,因此坐是人类的特征体位,养成坐下来学、坐下来操作的习惯,也是发展儿童早期社会性的重要手段。
相信《治理“反抗”宝宝6技巧》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宝宝入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