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以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成长的天空里展翅高飞。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十年一个倒影 记外婆”,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今天一大早起床,就想到今天是感恩节,我顿时脑海想起了我最爱的一个人,也是我最感恩的一个人,我今天的就是她曾经的给我的,她是我最爱的人,我也是她最爱的人,感恩节,我用这些文字记录,记录所有的一切,让我的感恩在此永远保存,致我最亲爱的人。

这是我的回忆,也是我的感恩。一个人的思想,是在不断的思考中变化的,也是在不断实践中领悟的。我的人生,我的两个十年,却只有一个倒影。在去年的时候我觉得人生应该是十年一个倒影,也就是说每个人每十年都有一次改变化不同的改变。

现在,当我看到那个时候的思考,我很是无语,因为我的这十年根本没有倒影,也没有真正的到过什么,所以,我觉得我是两个十年才有一个倒影。这是我对人生的观察,更是我对人生的领悟。

以下是我去年写的《十年一个倒影》,仅是我的随笔,这也是我对我亲人的记录,也是我对他们的祝福,就是看这篇文字的时候,我觉得我是《两个十年一个倒影》。

原文《十年一个倒影》:如下

“只要一谈起时间我就有一种说不出是喜是悲的心情。从我的童年到现在的一个青少年我是多么的艰苦。我不象别的孩子那么的幸福。现在的人都说“80后”的一代最幸福。而我却那么的与之相反。

从小学到现在我最忘不了的3个人是外公外婆还有我的舅舅但也有我的爸爸和妈妈啊。

从1998年的小学到现在的大学时光我的外婆是我一生中不能忘记的亲人,她对我的爱超出了妈妈给的。

从1998年到2008年对于我也是一个纪念的时段,也是一个倒影。对别人说这10年是欢快的但对我来说这10年却是悲伤的。

从年少无知到一个爱沉默的少年,我的十年如一个倒影矗立在这个不完美的人生之中。我没有很快乐过,但也有过快乐。那就是和外公和外婆在一起的一段日子。和他们在一起虽然生活艰苦了些,但我觉得那段时光是我这十年最美的时光.

十年一个倒影是这样的,人十年就一个样子,事物也这样十年一次总结。在这短短的十年之间,我的确也该记录一段文字,但又不知该写什么来记录我的十年时光。说时迟,但十年也不算太短。自己静下心来仔细算算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十年。所以,十年是我们转变的一次也是我们苍老的一个时间段。

1998年到2008年我转变了许多,从无知的童年到一个少年。我转变了。在转变中有喜怒哀乐的伴随,如果一个人的人生中没有挫折那么这个人的人生也是不完美的。

人生有许多的事要去做,有亲人在身边是最幸福的。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所以,我们在时间的流动中要学会离别。

人要学会感恩,感恩是我们所有人都应该有的,因为不可能一个出生的婴儿不需要人的照顾。所以,我们要学会感恩。

人生的与众不同需要无数个亲朋好友们的关照。我们要学会感恩这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啊!

所以说,十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倒影,十年我们要对自己曾经做的来一个总结或一个记录,因为,十年是一个倒影,一个人时光的倒影。

我的这十年我要首先感谢我的外公和外婆和舅舅,其次是我的爸爸妈妈和我的哥哥以及我所有的亲人们。感谢你们对我的关心。”

这篇文字是我最真实的记录,外婆是我最亲的人,现在我们生活在两个城市,见面的机会很少,而且我最亲爱的外婆现在年纪也已经大了,我真的很是想念,外公已经去世了,就剩下我外婆一个人。此时思念加记忆,我更想见。

外婆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对于每一个人,无论认识与否,只要从家门口路过,或是相见,她都会招待这些人,让他们回家吃饭或是喝茶。对于陌生人就是这样,熟悉的就更是如此了,这样的思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更加亲切。

十年一个倒影,我感恩与我的亲人,两个十年一个倒影,我仍感恩与我的亲人,这其中也包括我身边鼓舞过我的人。

这是思念、这是牵挂,这是我一个人的思考,但对于感恩,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恩人,至于怎么去报答,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方法。但请千万别忘记。

我的人生我以为和别人一样是十年一个倒影,但是我错了,我的人生是两个十年一个倒影。但所有的一切我都会慢慢实现,直到达成自己的梦想,我想你也一样都在努力。

人生不同,无论是十年还是两个十年,我们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

感恩节,总想用更多的方法感恩自己的恩人,千言万语,我把自己的的一切感恩记录下来,铸成永恒,我永远感恩的人,一个我最爱的女人。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十年一剑,孩子的兴趣慢慢磨


见过这样一个女孩,幼儿园时妈妈带她去学游泳,她脚板是平的,俗称“鸭脚板”,游泳一学就会,而且学得相当好,教练觉得这个孩子在游泳方面是个可塑之才,建议她的妈妈送她去市体校,将来会有机会进国家游泳队。

女孩的妈妈拒绝了,她觉得女孩还是应该小巧玲珑学业有成才是正途,把全部时间用来游泳必将锻炼出五大三粗的身材来,然后这个女孩就放弃了游泳训练。

上小学时周围的女孩子都在学钢琴,这个女孩也开始学,每周末去上两个小时的课。女孩到了小学三年级,学校开设了英语课,妈妈又给她报名新东方的课外班,也是每周末去上,一上又是三年。到小学六年级时,钢琴课早就停了,这中途还上过绘画、跳舞等别的兴趣班,迫于考试的压力,英语课外班倒一直上,但并未显著提高她小升初的英语成绩。

初一时,这个女孩自己忽然意识到有门才艺是件很出风头的事,她跟妈妈提出想学琵琶,妈妈又去给她报班学习。但这时学业压力太重,已经抽不出更多时间来练习,学了几次也就不了了之了。

到女孩高中时,尽管她有着天使般的脸蛋,但游泳方面的天赋早已丧失殆尽,游不了多久就会呛水,绘画、舞蹈、钢琴、琵琶等曾经花钱花时间花精力学过的兴趣没有一项能拿得出手,更别提英语了。

我曾经问过她的妈妈为什么要给她报那么多兴趣班,她妈妈说,我也没有强迫她,都是她自己感兴趣想学的。前几天和小区的一个家长闲聊,我问她家的孩子还在学钢琴吗,她说早就不学了,现在改学画画了。我听后心时一紧,真怕这个女孩又是一个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例子。

究竟什么才叫孩子的兴趣?如何将兴趣转化成受益终生的能力?恐怕许多父母没有想过。

现在的父母在对待孩子的兴趣问题上有这样两种极端观点:1.想学什么就让他学什么,总是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2.兴趣就是好玩,学不学都行,我没学什么还不是一样活得很好,干啥要把童年搞得那么累。

那些一到周末就带着孩子公园游乐园四处疯玩,只恨没有稀奇玩意儿玩,只怕耽误孩子童年玩乐的父母,她们大多都持这样的观点,而这观点来自哪里?来自“我不是虎妈”的坚定,来自对“童年就是玩,玩就是学”的误解,来自“德国孩子的童年都在玩”的崇洋情结,来自“我要尊重孩子玩的天性”的盲信。

一个人的天赋以兴趣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兴趣总是在玩乐中被发现,但只有百分之一的天才不论有没有更多玩乐设施的刺激和老师手把手地教导,他的天赋都可以持久闪亮。

但普通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可能某个时期在某个认知上表现出超越同龄人的天赋,比如,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画画,画很久都很专注,也不觉得累,而有的就觉得画画真不好玩,画不了几笔就跑没影了。

这时,我们可以说那个能画很久的孩子对画画很有兴趣,你若问他喜不喜欢画画,他也会说喜欢。但如果父母带他们去上绘画班试图把这个画画的兴趣固定下来,他们可能学不了多久就出现畏难情绪,父母也感觉不到他们对画画的热情了。此后即使不上这个兴趣班,他们也回不到最初对画画的迷恋上了。

是他们对画画没有天赋吗?也不一定,天赋不是个标签随时贴在身上,它需要持续打磨才能成形,不打磨,曾经有的一点点也可能会消失。开头提到的那个女孩在游泳上的表现就是小时候看似有天赋,中止练习后这个天赋也就泯然众人矣。

基本上孩子都是这样,他们能同时对好几件认知行为感兴趣,可是你若让他们坐下来研究得深一点再深一点,他们就一样也不喜欢了。有时候是老师的教导方法不得当,导致孩子体会不到成就感进而丧失兴趣,有时候是他们本来就不是真的喜欢。父母太把孩子嘴里的兴趣当回事,就很容易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从一项兴趣跳到另一项兴趣中,最终一事无成。

对所有孩子来说,兴趣是开始一项认知练习的敲门砖,但如果学一段时间之后最初表现出来的兴致丧失,那和没有这个兴致也在进行这项练习的孩子来说,两个孩子的起步没有多大差别。如果两个孩子有一天站在同一个竞技台比赛,那么谁练习的时间长,花费的心力多,谁就更能获胜。从根本上来说,孩子有没有什么浓厚的兴趣并不是重点,重点是,父母能否和孩子一起找到一项他至少不强烈反感的兴趣,不管多苦多累,都能坚持学下来。

如何坚持学下来?请不要一上来就指望孩子自动生成良好的自制力。良好的自制力不是来自外界的压力,而是发自内心的渴望,但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的半强迫半引导是完全必要的。半强迫是因为练习某项技能的过程极为枯燥,孩子的大脑发育还不健全,很难忍受枯燥的感觉。

半引导是因为要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能因粗暴强迫让他产生强烈的抵触和逆反情绪。这样的孩子如果在一项技能的练习上达到了某种较高的程度,他便能体会到拥有这项技能所带来的好处,进而才会对此产生愿意主动继续研究下去的兴趣。所以我们总能看到,大部分学习成绩好的孩子都会有主动学习的欲望,但在他们学习成绩好这个事实达成之前,他们也未必喜欢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

美国心理学家Willingham写过一本教育类畅销书《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他认为,标准化考试可能培养不出善于分析、归纳或批判的学生,但标准化考试在执行的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加强了记忆,积累了事实性知识,这些事实性知识将存储在一个人的长期记忆里。一个人只有长期记忆的货箱里存放了足够的背景知识,他才能随时调动这些知识使自己变得聪慧,进而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他也认为最理想的教是在注重技能的环境里,能够在学前班甚至更早开始就更好了。

我个人的理解是,孩子的认知兴趣能否长久不是看他生来对什么感兴趣,而是他在某项认知的过程中积累的背景知识有多少,这种积累完全可以从孩子上学前就开始。

一个孩子从6岁上小学到18岁升入大学,看似有十几年的时间用于学习,但刨除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之外,他们的业余时间少得可怜。如果真打算学习一项才艺,那最多的时间就是小学六年,初中之后他们便再无更多精力用于此。

无论父母是出于功利心指望学点才艺为小升初加分,还是出于培养孩子的情操,都应该从一开始就固定一到两项坚持下去,而不是把时间用于反复选择和判断孩子真正的兴趣上。

做父母的十年有效期


最近去拜访了朋友,当我们都坐在朋友家的后院吃东西聊天时,他们的大女儿回家了。大女儿今年18岁,已经不住在家里了。她跟着她的同居男友一起走了进来,两个人手上都各拿着一支烟;穿着很新潮,露着小肚子,后面露出腰的部分还有一个刺青。

那个男孩子的手腕跟手臂上也有刺青。两个人互相窃窃私语,有说有笑,但对外人都露出很不屑的眼神。

这让我蛮感慨的,我突然领悟到一件事,那就是其实父母跟食物一样,都是有“有效期限”的。

我第一次见到这女孩时,她才8岁,跟我老大现在一样大。10年前我去她家时,她可以在短短时间内,把我送的一瓶清酒上的字和图,都一模一样地画出来。

一个中国小女孩,居然可以把“日本清泉清酒”和酒牌上的樱花,三两下就轻松地描绘出来。我好惊讶,自从那次以后,我经常怂恿她的父母带她去拜师学艺。但他们永远都可以找出一大堆不是理由的理由来搪塞我。

奇怪的是她的父母一面搪塞我,却又可以一面跟我炫耀她女儿最近又画了什么。突然惊觉10年过得好快,好像才昨天的事情,现在已经是10年后了。

我不认为她的父母现在有资格去批评他们的女儿,因为一直以来,她的父母只顾着自己,从没重视过她的教育问题。现在再想教育已经不可能了,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因为父母的教育功效已经“过期”了。而且她的父母在“有效期限”内也没努力过。

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

该说的,该教的,该做的,应该早就都做足了,是到了验收的时候了。这验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针,也是孩子对外界的应变能力。“过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10年前来得有效了。

我突然很感叹,我告诉我自己,我必须要在黄金时期内帮我的孩子做好面对未来的准备。因为时间真的过得很快,一转眼就过了。我不想将来只有叹气、摇头的份儿。

是呀!父母是有有效期限的。小孩儿是老天爷(或上帝)给我们的礼物,当你不珍惜的时候,老天爷(或上帝)就把这份甜蜜的礼物收回了。

我的十年成长历程


【回忆1998年】

5岁的迪儿被开心与喜悦包围

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爱中成长

滋润的活着幸福的享受着被爱

被爸爸抱着玩游戏

那时

迷恋上一个叫电脑的东东

【回忆1999年】

6岁的迪儿随着爸爸在不同的版图游荡

看着不曾看到的事物

看着美妙奇幻的音符

依旧

幸福

【回忆2000年】

7岁的迪儿有着童真的活泼

依旧幸福

但父母的爱缺失了

弥补而来的只是爷爷奶奶一味的溺爱

虽然幸福

但缺失了一部分

虽然糖不完整依旧甘甜

但!

看着小朋友的父母放学接送

感觉总有些莫明的异常

【回忆2001年】

8岁了

感受着一天一天的平淡

不甘。。。

更加喜欢上的游戏

与爸爸一起对战绝地风暴

赢时的喜悦足以压塌平淡

【回忆2002年】

9岁

空白的一年

记忆也许是丢失了

无论如何

大脑里根本没有

狠奇怪的一年

或许发生了什么事吧。。。

总是回忆不出一些具体的事情

【回忆2003年】

10岁

喜欢吃雪糕喝哪个叫什么的东东

每天中午西红柿炒鸡蛋米饭

导致后来我进去服务员不问我

直接上饭

还是老样子

只是这一年爸爸离开了

走的那天狠晚

我追着汽车给爸爸送纸

或许

他没有看到

那一天

是悲伤的!

【回忆2004年】

11岁

重新见到爸爸早已没有那般熟悉的感觉

没有了昔日的依恋

没有激动的将身体埋入他的怀抱

那刻

看着眼前的男人

陌生

或许在时间的长河中

他或许有丝丝遗忘

【回忆2005年】

12岁

突变的一年

在西站的马路穿梭着一个身影

她是我当时心中的暖流

玩着闹着疯着

宁愿身上衣被泥土玷污

宁愿回家被父母训斥

也决不退缩于玩闹

【回忆2006年】

13岁

6年级的最后1个月

在眼泪中

她走了

平静的走了

没有人知道我们将来是否相见

升学的压力不允许我有丝毫懈怠

一门心思的学

可是自那时起

眼帘中少了一个身影

【回忆2007年】

14岁

这一年的一切不想想

不想在谈

只想回忆开学初

在一片漆黑中

有一个人拉这迪儿在黑暗中前行

【回忆2008年】

15岁

烦躁的一年

爸爸说我乖了

我想只是冷了

不再频繁的与他顶嘴闹别扭

这样是乖了?

宝贝上学记:小豆包开学一个月


话说,宸妈用了两年的时间,经历了多少等待,终于把孩子送进了小学。

8月29日,搬家,但是并没有搬到新房,却搬到被宸妈称之为坑人的,只有30多平米,楼梯,破旧,连洗衣服都要计算时间(因为没地晾)的破房中,因为几乎是下楼就到学校了。8月31日,非常坑人的星期一报名。令人意外的是宸爸居然也请假说要陪孩子报名。早上报完名,宸妈上班居然还没迟到,不过一到办公室却收到一个不好的消息,下午部门开会,那么,家长会咋办呢?请假,请假,任何事情抵不上儿子开学的第一场家长会。

9月1日,开学第一天,晚上的聚餐宸妈当然没去,有什么事比接孩子重要呢,但是,宸爸,居然,居然找人去喝酒打牌,宸妈很生气。第一天,自然是没有作业的,最怕宸宸过于内向的宸妈自然要问新的一天有没有交到朋友,在学校如何。还好,去年一年班上的组长,主持,外面上台表演等等,不是白费的。而且在暑期认识了一个本校三年级的学生,宸宸回来有讲碰到他,和他打招呼,等等的情况,宸妈甚是欣慰。

随后的周末,参加尖子班考试,宸宸的弱点立马显现,不愿去,去了不愿进教室,进了教室又出来粘妈妈,宸妈急得要冒火的。宸妈强烈要求参加考试,对宸宸进入尖子班还是有信心的,但是,一看,坐了满满一堂,深知题目的难度应该是相当大的,竞争也是很强的,宸妈捏了一把汗。后,得知宸宸顺利通过,且是没上暑期班唯一的一个,完全裸考,大赞。可是,可是,问题又来了,宸宸不要上课,为什么,为什么?他的理由是,不想做自我介绍,情商低吧,几经劝说,宸宸好不容易答应去上课,可以和涵涵,果果,文文他们一起玩呀。但是,宸妈单位一个通知,百日攻坚,百日无休呀。一次请假陪听课还好说,长期,宸妈真的做不到呀。天,我儿子或许是个奥数天才,硬深深的坏在了这个通知手里,无法上课。

上小学了,外面的兴趣班被砍砍砍,感觉好轻松。

9月20日晚上,跆拳道班在解放碑演出,得了个粉红色的小猪玩偶,平时宸宸不喜欢玩偶,还是个女孩子的颜色,但是呢,他还是开心的笑了。

今天,童玩节,首先去了,他,居然不进去,这情商,宸妈差点气哭,然后是走出去了,准备回家,都走到地铁站口了,宸妈最后问了一次,经过一番波折,终于答应回去参与游戏。可是回去了,还是不愿意玩,后来,去玩了数独,可是没相同年龄的对手,老师答应,只要做出来了,就给五张。六宫,做出来了。想动员他去玩其他的,怎么也不去。后来到了我们可爱的小霞老师那里,(说到小霞老师就想给她献花)玩打数字,和一个大哥哥,输了,出来就哭,这情商。爸爸动员去玩金鸡独立,保证能赢,因为宸宸那个小瘦子太好抱了,哈哈哈。但是,要交两块钱的金币,宸宸怎么也不干。又回到数独赛区,准备挑战九宫数独,老师说,要交两块钱,怎么也舍不得。几经劝说,宸宸终于排出两块大洋,参赛。当然不容易找到同龄的,和一个五年级的哥哥,重在参与嘛。后来,居然以几秒钟的时间险胜,耶!

开学一月了,宸妈得出结论,宸宸智商没问题,但是情商实在太差,但宸爸反驳,人无完人,不能追求完美。

孩子阅读的关键十年!这些你做到了吗?


你耕耘什么,将收获什么有一句话说“不阅读的孩子,是学习上的潜在差生”,因为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如果你还是对孩子的阅读不屑一顾,只关心他的学习成绩,看到没考好就打骂,但就是找不到孩子为什么没有考好的原因。其实是孩子的能力根本就没有提升上去,死记硬背式的学习,终究是没有效果的。因为语文的学习在于阅读。这几年的教育改革,在今年的语文课本设置上看到了一丝生机和变化。

今年400多万中小学生将启用新版语文教材:里面的亮点是更加重视孩子的阅读,并且提倡孩子和大人一起读,增加课外阅读的一个要求。下面我们仔细看看这些变化:增加了一个“快乐阅读吧”栏目,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教材第一单元的入学教育中,有一幅图是孩子们一起讨论《西游记》等故事,语文学习将越来越重视孩子的阅读表达,通过读故事、演故事、看故事等,提升阅读能力。入学教育中第一次提出阅读教育,把阅读习惯提升到和识字、写字同等重要的地位。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课外阅读。

这就是提倡亲子共读,拓展孩子课外阅读的一个方向。希望老师和父母能够一起,真正地在这两点上下功夫。因为语文教学不能单篇碎片化教学。需要一个阅读的氛围,一个阅读习惯和水平。可以说,没有阅读习惯的孩子,成绩肯定不会很好,因为综合能力的考核需要更多的阅读量和知识量来支撑。

而且可以想象在新的时代里,没有阅读能力的人,是会被淘汰的。因为信息化时代,需要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们很多家长一看到深度的报道,马上就傻眼了。但是那些狗血的娱乐新闻倒是能够乐呵呵地笑几天。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这是学习的需要,是个人发展的需要。父母没有权利去剥夺,而是要积极地为孩子培养这种习惯。而且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是有关键期的。错过了这个关键期,那就要付出几倍的努力,而且收效甚微。

阅读的黄金十年是哪十年呢?阅读的黄金十年可以说是从0岁开始到10岁,最需要做的就是阅读习惯的养成。

孩子在0-6岁有一个感官关键期,从出生起,孩子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的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这个时期孩子就可以接触图书,由父母开始进行亲子共读。而这个时期的努力,将为接下来阅读习惯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蒙台梭利指出,幼儿的文化敏感期萌芽于3岁。在这个时期,孩子会有一个识字敏感期,此时期的阅读建议是:可以给孩子阅读一些经典绘本,千万不要觉得孩子不识字,就不给他阅读,而是要多阅读,让孩子从宏观上认字。这个时期,孩子能宏观地认识文字,也就一个整体的形象,还不能够分解字的笔画,达不到书写,更不能掌握字的含义。

5-7岁,孩子进入大量认字的阶段,可以读一些简单文字类的图书,比如《中国童谣》、《开心柯蓝》、《不一样的卡梅拉》等图书。8-10岁,孩子在经历了幼儿期识字、由图向文字的转变、初步建立阅读兴趣,开始有自己明确的阅读爱好。孩子应该进入他一生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黄金阅读期。

这个时期可以读深厚一点的书,不能再简单地停留在绘本阶段,比如《诺贝尔青少年系列》、著名翻译家任溶溶担纲的《国际安徒生奖大奖书系》,还有一些经典的世界名著。

这个阶段,孩子就像一个海绵一样,吸收着周边的信息,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的触角不断伸长,阅读的视野不断扩大,如果在这个黄金时期没有让孩子的阅读习惯得到很好的培养,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缺憾。到了高年级或者大学,要想再去弥补,难免“先天缺陷”,无法治愈。

为什么要在10岁前培养呢?因为这一阶段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期,也是孩子学习的关键期,无论好习惯还是坏习惯主要是在10岁前形成。

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经这样说:“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0岁。在这段时间中,如果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会发芽滋长,以至后来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已经是扎下了深根,永远无法拔掉和剔除了。”如果孩子过了10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已经很低了。

假如这10年里,你让孩子形成了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和习惯,你会省心很多。阅读的关键十年,给予父母三条黄金法则:

1、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你做了什么很重要你仔细想想,家里有书吗?你自己最近读过书吗?孩子在阅读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我发现过一个很有趣的事,只要我看书,小小鱼基本都会去提几本书来,说要我讲。每次我得满足他,我才能自己继续读。但是我如果在电脑前面,他会跟我说,我也要玩。于是他就来我怀里敲键盘。幸好我不追剧,不玩游戏。否则他肯定都会学了去不可。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有一次他还问我,为什么小孩不能抽烟呢!我想你应该看到了自己。如果你天天追剧,那孩子怎么会去爱上阅读啊!我敢保证,只要你将家里的电视机关掉,在家里和孩子一起建一个读书角或者书房;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和孩子一起讨论书中的故事;给孩子增加书的速度要多于自己的应酬次数的话,你会收获一个不一样的孩子。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基本就是从这样的家庭里长出来的。

讲真,没有人天生不爱阅读,也没有人天生就爱书。你会说你自己天生就不爱阅读???其实你会说自己只是没时间看书罢了。读书的时间,现在是我们中国人最舍不得花的时间。而打牌的时间,是大街小巷最时髦的时间消费。

所以我们常常想给孩子找一个读书的地方,方圆20里没有书的踪迹。与其怪社会不懂味,不如自己努力,给孩子建一座家庭图书馆。愿你的时间不要放在电视机和商场里。特别是做了爸的人,不要把时间还放在网吧和游戏上。你这样做,孩子不学你,都对不起你啊!

2、给孩子选一套好书很重要

人靠衣装马靠鞍,好马配好鞍才行。

如果你的孩子是一匹千里马,你把他当驴养。可叹这世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啊!很多孩子是爱阅读的,只是苦于两点,与其失之交臂。一点是从来没有真正地读过,没书可读。一点是从来没读过适合的书。

有人会说,没书可读,太危言耸听了吧!学校里不是正读着嘛!说实话,学校里的课本不能叫阅读,不能等同于真正的阅读。有妈妈说怕孩子分心,只要读学校的课本就好,能考高分才是王道。好吧,你赢了。你赢在了对孩子分数的重视上,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忠实粉丝。

只是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不杂学一点,将来出了学校怎么混。骗子这么多,傻子都不够用了。单纯的学生已经成了骗子们的香馍馍。

另外我们谈一谈为什么说孩子没有读过合适的书。这种情形太普遍了。我们打开淘宝,看看热销榜单。有不少的格林童话改编本,365夜故事改编本,性格养成100法等。小巴掌大的书,20本一套,只要9块9,还包邮。你想过孩子的感受吗?自己的第一套启蒙书就是这种书。画面都是花花绿绿的,美其名曰“视觉刺激”,图形扭曲变形,美其名曰“开发想象”,将一只老虎画成一只猫,是想告诉孩子老虎就是猫科动物吗?别拿这种劣质的图书荼害孩子的心灵了。

还有一种就是父母认为的好书,硬塞给孩子读。比如有些父母觉得要给孩子读国学,于是买了三字经,百家姓,天天给孩子读。自己不知道其中的意思和朗诵的音律之美,当然无法让孩子去感受。

所以一顿搞下来,孩子对阅读彻底没有了兴趣。妈妈一说阅读,孩子的头就大了。有时候,就好像你养一只小白兔。它喜欢吃青菜萝卜,但是你给他吃大米,吃鲍鱼海参。因为你觉得这是好东西,但是兔子未必喜欢呢!有时候,父母选书就是这样,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

给大家从图书的一些硬性指标说说选书:纸张、油墨、印刷精美安全,厚度尺寸要适当。让孩子欣赏的图书都必须严格要求其字体、图书印刷清晰、精美。对于小家伙来说,圆角的图书比直角的更容易得到保护。尺寸的话,对于大孩子没什么要求,但是小家伙们更喜欢小一点的,手掌书,手指书,互动书,洞洞书简直就是小家伙的最爱,因为他们的世界小小的。关于选书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均衡:就好像给孩子吃东西一样,我们要讲究营养的合理搭配,选择图书也是如此,不能孩子爱读漫画,家里就只买漫画书;孩子喜欢地理历史,那就不管其他自然科学;孩子喜欢童话故事,那就不读社科文学,肯定不行,给孩子读书,就要荤素搭配,内容多元化,让孩子的视野变得开阔。

3、了解孩子的阅读兴趣及水平很重要有很多妈妈希望我给孩子推荐图书,其实这有点瞎子过河的感觉。真正能给孩子选择图书的是两个人:一个是父母,另一个是孩子自己。

有人找鱼爸咨询给孩子读什么书好,我一般会首先问孩子读过什么书?喜欢什么类型的书?很多妈妈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的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如何,不了解孩子的兴趣,所以选书无从谈起。所以,一定要坚持亲子共读。因为我觉得只有亲子共读才能让父母真正地了解孩子。因为孩子的阅读能力很多时候和年龄都无关,比如小小鱼现在已经能够理解大孩子的一些书。有些7岁的孩子能读9岁孩子的书。这个阅读能力的形成跟孩子的阅读经历和积累有关。

而这个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父母要有足够的参与和把握。不要觉得自己丢几本书给孩子就行。

另外就是要了解孩子的兴趣,不要逼着他去读一些不感兴趣的书,也不要阻止他去阅读自己想读的书。有些妈妈看到孩子天天只读漫画,就逼着他去读文学书籍,那孩子一下子肯定接受不了。你可以给他一些故事性强的美绘图书,图片还是有很多,文字相对较少,给孩子一个过渡。在这个过渡的过程中,你可以做的事很多。比如向孩子推荐一些好的书,并且勾起他们的好奇心。增加其他图书的比例,慢慢地就将重心转移了。真正养成了阅读习惯的孩子,阅读量一般都很大,而且几乎是不挑食的。

喜欢《十年一个倒影 记外婆》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一个具体的活动设计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