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早教专家分享的关于现代父母早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多数父母的误区。在你的引导下,她能保持强烈的探索欲望吗?她的专注力有没有被破坏……绝对值得一看的好文章!
一、不知道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现当成不乖的行为斥责孩子,违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隐患。
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各样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反复操作某一动作或反复学习某一项能力,并且学习能力特别强的时期。有依恋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脚等动作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细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肤触摸的敏感期、执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数学敏感期、绘画敏感期等等。
出生不久持续到一岁多一点,是口腔敏感期。无论成人怎么阻止,孩子总把手放进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成人千万不要认为不干净而去阻止孩子,否则会留下心理隐患。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证入口的东西相对干净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东西让孩子用口腔去探索!
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如果顺利渡过,以后再也不会用嘴啃食物之外的东西。有些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习惯,甚至延伸成别的不良行为,例如:爱吃零食、吐口水、骂脏话!都在一定程度与口腔敏感期没过好有关。
和口腔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时爱用手扔东西、用手指抠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只是在进行手臂肌肉运动的练习)。
与手的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时候常常两三个敏感期同时交叉出现。
两岁多的孩子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常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甚至妈妈也要不到他手里的东西。亲爱的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非要想办法把他这毛病改掉不可。其实这是在进行物权归属的练习,通过对物品归属权的确认,来认知他与物品的关系。国外的教育专家常说两岁孩子的哲学是“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我们也应该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乱贴标签。
顺利渡过物权意识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现特别明显时不要和他较真顺着他即可。这个时间差不多要三四个月(视孩子情况不同而定)。之后寻找到适当的机会,即别的孩子与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时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给你玩,你高兴吗?”当他点头时再告诉他:“你把玩具分给别人玩,他们也很高兴”。就此可以打住,别马上强迫孩子。
如此反复几次之后,让他尝试把玩具分给别的孩子,通过练习他知道玩具是属于他的,分给别人玩之后还是会要得回来,和别人分享大家都快乐,这样他就慢慢愿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周岁前后进入分享阶段。
注意1:处在强烈的物权意识确认期的孩子,大人千万不要去逗引孩子,强抢孩子手中的东西,让他哇哇大哭,然后羞他“你真小气!”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行为!
注意2:当孩子能分享的时候,把东西分给我们吃,我们一定要接受,不要说“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这样就是拒绝孩子的分享,将给孩子带来的感觉是失望,孩子就会把分享和失望联系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乐,慢慢就不愿意分享了。
三四岁的孩子进入秩序、完美、执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块饼掰掉一点给孩子,孩子会哭闹不止拒绝接受,成人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们破坏了孩子对圆的感觉。
其他各个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现,比如五六岁时有一个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让孩子顺利自然地渡过,才会保持健康的心态。
二、错把知识灌输当早教,总是用“教”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
人们常说三岁以前是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是让孩子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心理成长最重要的时期。心理成长才是早教的重要内容,健康的心灵是一生幸福的源泉。这个时期溺爱孩子,以孩子为中心,让他吃独食,为他包办一切事物,不尊重他,轻易地提前地满足他物质的需要,而忽略他内心的感受等等,这种重物质满足轻精神滋养的方式,只能培养出一个不健康不独立的孩子。
不要教孩子,只要示范。对于不教孩子,可能很多人认为我在瞎说,这个说法在我刚刚接触之初也不理解,我经历了整整两年,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践才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教”出来的。
举个例子:当客人和小宝宝打招呼时,孩子没有回应,成人通常出于礼貌和面子,都会督促说“叫啊,怎么不叫阿姨,怎么不回答,你应该叫阿姨呀,你这孩子就是这样”等等,这样做就是教,教就会给孩子压力。如果一边教还一边指责,那更是折磨孩子。我们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气回应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见!”“谢谢奶奶,我吃过了。”等等。这就是示范,而不是教。
手指灵活的孩子大约18个月就可以开始练习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大部分家长(微博)都会说:“错了错了,左右错了。”左右错了?以小宝宝的能力来说,是 没有 对错的,告诉他错了会给他压力,我们说话的口气会让他紧张:什么事,妈妈干嘛口气这么不好?只要平静地告诉孩子:“两只鞋交换一下。”
这是把正确的做法告诉他,这样就行了,不要去教这是左边,那是右边(孩子大脑很简单,接受正确的指令就行了,太复杂他接受不了)。据我的经验,一两个月的提示之后,孩子就会穿鞋,而且左右不会错。
操作玩具时,也只要示范,“宝宝,看妈妈做”,妈妈放慢速度做展示。之后,给孩子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反复调整反复操作,不要打扰他,不要在他发生一点点错误的时候喋喋不休地提示“错了错了,不是这样做”。这样孩子就失去了外部信息内化的机会。
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一旦没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就是在我们的教当中失去的。孩子们的专注力就是这样被我们破坏掉!我们应该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调整,而且一定不能批评。足够的爱和尊重,孩子甚至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千万不要用学步车!一定要让孩子爬行!
学步车对宝宝的健康有百害而无一益。学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掌握技巧保持身体平衡,学步车不需要这么“麻烦”,轻轻松松稍一触碰即可溜出很远,这使得孩子难以克服心理障碍适应自已学走路这个辛苦的过程。所以用了学步车的孩子更慢学会走路就是这个道理。
另一种情况是:用了学步车的孩子脚部肌肉定型成踮足,父母常常得花费很长时间让宝宝学习整个脚掌着地。用了学步车,孩子爬行的机会大大减少。很多老 人常 常很得意“我的孙子不用爬,直接走路,真利害!”他们不知道,人类一定要经过爬行发育才健康。没有爬行的孩子,身体协调性不好,影响生活和运动。前庭神经 发育不良,影响未来的阅读、写作,也会阻碍语言的发展。
四、正确处理孩子的哭闹情绪,是建立良好性格的开始。
喜、怒、哀、乐、恐惧等都是老天赋于人类的正常的情绪表现。我们成年人总是喜欢高兴的事,对于啼哭常常觉得很烦。
孩子的哭泣需要我们耐心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对孩子说“不要哭,不要哭”,这是非常大的错误。哭是他内心矛盾和冲突的释放,不是坏事,成人只要轻轻地拥抱他,抚摸着他的后背,第一句话说“哦,宝贝,妈妈知道……(刚才发生的什么事),你非常难过,妈妈理解你”“哦,宝贝,妈妈知道你摔疼了,还有一点点吓到了是吗”,这是共情,表示我们理解他,接受他的悲伤是调整他的情绪的开始。
第二句话一定要说“妈妈知道你不开心(这很重要)”,这样一说他会很快开心起来的,第三句话是“妈妈爱你,妈妈理解你”。最后能配合三次深呼吸,让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觉呼出去效果更好。
如果您学会这些,您的孩子可能眼泪还挂在脸上就跑开找小伙伴去了。(这个方法我屡试不爽,非常见效,别人常笑我,毕竟是做早教的,孩子让你一哄就好。其实这方法不是哄,是共情产生的效果。)
我们在养育小男孩时最经常说“男孩子,哭什么!”“羞羞,男孩子还哭!”男孩子在儿童时期释放他的悲伤情绪时,常常被成人阻止,慢慢地长大后,他有悲伤也不知道如何释放,喜爱也不懂表达,所以让丈夫说声爱你有多难,相信很多妻子都有同感。
也就是说这样的男孩成年进入婚姻之后,他一定无法与妻子进行良好地沟通,将影响婚姻品质。请各位爸爸妈妈想想,如果您的儿子未来婚姻生活可能因此不幸福,您还会制止小男孩的哭泣吗?请无条件地接受他的悲伤!男孩哭泣不是丢面子的事!
几个月的婴儿一旦啼哭我们常常口中应叨着“来啦来啦”就十万火急地冲过去,这样不好,孩子会养成控制大人的心理,应该用轻松而平缓的语调说:“饿了是吗?妈妈来了”。一旦孩子挣扎哭闹拒绝某件事就用妥协的声音“哦哦哦,不要不要就不要”,其实应该用平缓的口气说:“好,现在不要,我们等会儿再……(做 某件事)”。不要让孩子觉得他可以用哭闹控制大人,可以随心所欲。
许多时候教育方法的实施要善于观察总结,而不是一以概之。
五、为什么两至三岁的孩子越制止他越爱打人?因为攻击行为是大部分孩子必经的成长过程。
两岁多至三周岁时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现打人的现象,成人千万不要说“不要打人”“你怎么又打人了?”这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使得孩子认为这个动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发反复出现打人动作。
大多时候是因为孩子处于口、手和脚的敏感期,他热衷于用口、手、脚探索世界,认识事物,探索的范围当然会包括他人的身体,于是出现了“咬人”、“打人”、“踢人”等攻击行为。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还没有掌握人际互动的方法。当他的语言还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维的时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现用有冲击力的身体动作替代。他可能只是表达“你让开别挡着我”“你不要弄我的东西”,但是话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抢夺过来了。
有的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 通过攻击别人发泄不良情绪,或者想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成人要做的是,不要给他贴上标签“你是个坏孩子会打人”,只要不强化, 在他打人时,向对方家长和孩子致歉,及时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让他继续出现攻击行为,平静地离开。同时,及时调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给予他充分的安慰。这个 阶段的孩子讲道理是百分之百没有用的。
同时被冲击到的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冷静,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负了,很多孩子是通过肢体冲撞来交往的,要理解对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问题。 如果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会使得孩子养成受气包的性格,会一辈子都受人欺负。回家也别向家里人诉说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么的,这些都使得孩子觉得我就是容 易被人打,他会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好让别人不喜欢,这样会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正确的做法是,接受对方家长的道歉,对这个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我知道 你只是想和我们家宝宝玩(可以根据情况换个字眼),你们俩握握手吧。”
三周岁以后,孩子慢慢懂事些时,如果还打人,就要深层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时在他每一次攻击别人时,告诉他“不可以”。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负面的信息加进去。只要孩子出现负面的行为,第一原则,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强化!
孩子天生爱尝试并重复那些能产生有趣、刺激后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为。正确的做法就是让行为后果变得毫无意义,他自然就放弃了。
六、我们何以把孩子当成马戏团演员?成人所不欲,勿施于童。
许多家庭家里来客人时,就招呼孩子:来来来,唱首歌,跳个舞。这是极不尊重孩子的行为。不要让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节目,这会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所有的注意力用于取悦别人,成年后,一旦别人不认可他,就会使他遭遇巨大打击,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内在的能力。
“你叫什么名字?”如果孩子有机会选出最令他们讨厌的一句问话,这句一定排名榜首。请成年人想想看,如果一个身高是你两三倍,体重是你几倍的“外星人” 动不动就俯看着你用毫不客气的口气来问你,你乐意回答吗?早就白了那个不礼貌的“外星人”一眼了,是吗?那么孩子不喜欢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怎么可以责备他没有礼貌呢?
我们应该:蹲下身子,目光与孩子的目光保持平行,自我介绍之后问孩子的姓名:“我是林老师(阿姨),非常高兴认识你,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吗?”而且记住第一次见面千万不要随意触碰孩子,这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修养!
如果有人这样对你的孩子,千万不要因为面子,甚至帮着别人奚落自己的孩子“对,他就是不爱说话!”“怎么这么没有礼貌,快回答叔叔。”“他就是这样 胆小”等等。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被父母置于这样不开心的境地,你要让他外向活泼是很难的。所以经常有家长反应说,我的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到了外面就是小兔 子。孩子受到足够的尊重,他的表现才会内外如一。
爸爸妈妈您愿意别人嘲笑你吗?不愿意对吧?所以当我们的孩子说出让人忍俊不禁的童言时,千万不要哄堂大笑。例如一个孩子说“我爸爸不穿衣服洗澡”,一家人在大笑之后又故意问这孩子“你是穿着衣服洗澡?”这不明摆着搞乱孩子的思维吗?许多家庭常常对孩子开这种玩笑。
不要随便戏弄孩子,面对别人对我的孩子的戏弄,我常常毫不客气地予以拒绝:对不起,我的孩子不喜欢开这种玩笑。在孩子和面子之间,我们理应选择孩子。
七、我们常常不知不觉间传递了许多负面的、消极的信息给孩子!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向别人诉说孩子的种种“劣迹”。比如很多妈妈常常在客人面前说:“他就是这样胆小!”“他就是不爱吃饭!”这样你在暗示你的孩子:你期望他成为这样的人。他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达成结果:他一定越来越胆小,越来越不爱吃饭。语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
如果装作偷偷说给别人听,但又让孩子听到:“你知道吗,我们宝宝今天玩秋千时表现特别勇敢!”“你知道吗,我家宝宝今天自己吃了满满一碗饭。”这样会在孩子心里传递一个信息:“啊?妈妈说我勇敢?是吗?嗯,我明天还会更勇敢的!”“啊,妈妈这么高兴,好,明天我再吃一大碗。”这就是积极的暗示,能直达孩子的潜意识,影响巨大。
不要威胁孩子“再吵闹,妈妈不要你了。”这是最大的威胁,最深的恐惧。因为幼小的孩子离开家庭,他是无法生存的。妈妈对孩子的语言冷暴力是造成孩子不良性格的开始。正确的说法是:“请安静,妈妈爱你!”其它让孩子感到一切外部事物会伤害他的话都不能说。
特别强调:坚决杜绝说以下的这些话:“不要吵,再吵警察来了。”“再闹,医生来打针了。”“快睡,大灰狼来了。”如果你不这样威胁你的孩子,他外出时就会落落大方、活泼开朗、健康自信。
注意:千万不要和孩子开恶意的玩笑“你妈妈不要你了,她不来接你了”。对孩子说这样话的人,你一定要让孩子远离他,这种玩笑话十分恶劣,对孩子的安全感的构建极为不利。
八、一个奶话连篇的孩子一定是父母语言教育不当的结果。
不说奶话,例如“脚脚”“鞋鞋”“吃饭饭”,甚至自编些别人听不懂的嗲语。自出生起,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语法正确,发音标准的母语。主要抚养 者与婴儿对话时要用夸张的口形、清晰的声音、缓慢的速度,例如:“宝-宝-睡-醒-了”。切忌说奶话,否则到了四五岁时仍然口齿不清。孩子能一次性学好标准的发音,为什么要让他多学一次奶话?浪费时间、精力、神经信息储存区。
许多孩子到了两岁多还分不清你我他,这也是成人不注意的结果。为了让孩子尽快掌握第一、二、三人称代词,一周岁之后妈妈和宝宝交流时就应该采用人称代词,以便孩子模仿。应该多说“我倒水给你喝”,而少说“妈妈倒水给宝宝喝”。孩子说“宝宝的”,成人应该跟着说“是的,是你的”。当孩子说错时,千万不要哄堂大笑,那当下孩子会被笑懵的,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九、不要对孩子说“听话”,让孩子愉快地遵守规则,将规则内化到心中,成为他一生遵守的信念。
中国的家庭教育、社会秩序中随 处可见各种各样的行为规范,但遵守者廖廖无几,这是为什么?是中国人天生不守规矩吗?是我们教育过程中不谈规则吗?肯定不是。随着这几年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睁眼一看,我们和世界文明原来有这么大的距离。只要没人监督,我们就犯规,还心存侥幸“应该没有人看到吧?”这到底是为什么?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人信仰上帝,深植于他们心中的是,我不能做对不起良心的事,上帝会看见的。所以德国的地铁站口是没有检票员的,国外许多超市是自行过磅计价的,国际上无条件退货是通行做法。
而我们从小被别人监督着长大,小时候在家听爸爸妈妈的,时时被提醒不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上了学,听老师的,遵守这个遵守那个,孩子从来就没有机会自行判断,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应自发地遵守的规则。
冲击规则是孩子在试探我们的底线,其实就是遵守规则的开始,我们要宽容地对待,提醒他“你忘了什么”,而不是批评他,给他压力。(“你怎么忘了”也不能说,“怎么”这两个字会对孩子形成压力,有责备的意思。)
同时,我们应当充分地尊重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当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得到我们的尊重时,他就会开始遵守我们给他设定的规矩,也就是说他将学会有智慧地顺从他人,这时候纪律的曙光就出现了,规则就内化了。内化的规则将伴随孩子终生,而且非常愉快非常容易地遵守这个内化的规则。
十、如何处理孩子在交往过程中抢夺玩具的问题。
从小宝宝们一开始交往,就应该确立一个原则,谁的玩具谁就有决定权,成人不能强行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分给别的宝宝,也不能诱劝他让给别人。如果是公共的玩具或游戏器械,谁先拿到或是谁先开始玩,他就有权决定继续玩还是离开,其他宝宝必须等待。
通常要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孩子会哭闹,成人可以用平和的口气说:“我们要学会等待!”也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其他玩具吸引他暂时离开。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成人千万不要说他“你就是小气”、“小气包”等等,不断地给孩子贴这样的标签他永远学不会分享。
孩子清楚他对自己的物品拥有自主权之后,才谈得上分享。如果成人出于面子,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强行给别的孩子,那么就意味着你告诉你的孩子,他也可以抢别人的玩具,所以无论何种情况,规则必须是统一的。正常在三岁之后,孩子了解到玩具分给别人玩,自己还是可以把它要回来的,这样他就乐于分享了。三岁之前, 千万不要急着培养孩子的大公无私的品质。
家长对于9个月宝宝早教怎么做
我家儿子9个月大了,礼拜一带他去打预防针,顺便做了体检,医生说我家宝贝的说话能力有点缓慢,急死我了,该怎么办?
网友睿宸:我们家宝宝也说话有点慢,别急。
网友快快活活:我儿子也就会爸爸妈妈叫喊,其他的我们都听不懂了,叽里旮旯儿的。
网友郭德纲的分:我们以前也这样,后来不断给她讲话,进行早教就好了别急。
再来看看网友分享的早教技巧:
网友乐力钙:给宝宝买挂图和绘本,教宝宝吧,还可以在网站上下载儿歌什么的,让宝宝听。
网友老姐:九个月的宝宝,早教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让宝宝多爬——这是我三年的早教生涯中,感觉自己最做的不够的地方。另外,多读儿歌童谣之类,宝宝该学说话了。
网友i一体:首先妈妈应该和宝宝经常交流,通过谈话、做游戏、运动等方式来实现父母和宝宝之间的沟通,让亲子关系更融洽。
妈咪育婴网:看来各位宝爸宝妈都是有很多心得。其实9个月的宝宝,语言能力发育快慢都是正常,因为有的比较早讲话,有点比较早爬行,有的比较早学走路这些都是正常,家长千万不要有攀比心理,只要宝宝健康成长就好了。以下是小编为您推荐一些早教方法:
音乐篇:音乐是个很好的方式,可以培养宝宝想象力和动作协调能力。宝宝在进行内容丰富的音乐活动时,有很多机会需要运用想像进行创造。如,在舞蹈中,宝宝“闻乐而思”,灵敏地感知特定的时间、空间的各种情态,把音响转化为形象,然后在头脑中反映出种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和表情幼儿音乐脑(右半球)的经常活动还可促进大脑左半球的活动,加强左右两半球的联系,为智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游戏篇:9个月的宝宝对外界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可能对某一玩具或者事件的感兴趣的时间越来越短了,父母需要多鼓励宝宝进行游戏和运动。比如说妈妈可以跪或者坐在地板上,然后将宝宝脸朝外抱在自己的胸前,注意正确的姿势:一只手扶着宝宝胸部,另一手托着宝宝的PP,将足球放在宝宝正前方然后开始让宝宝伸出一只腿,帮助他用脚踢到球;然后带着宝宝一起跟着往前移动,能够让宝宝继续踢着球向前走。每次宝宝的脚碰到球的时候妈妈需要配合的说一些鼓励的话或者发出欢呼声,如果有两个小“球员”能面对面地来回踢球,效果就会更好了。也可以让宝宝自己玩,把注意力转移到玩具上,学会用不同的摆法和方式使手的技巧得到进步,同时使注意时间延长。学会独立玩的宝宝能通过自己的感官观察和感知外界事物,将兴趣从依恋母亲转移到外界,为将来离开母亲进入社会打好基础。
语言能力篇:9个月的宝宝已经能理解一些常用词语,并会用动作表示词义。宝宝学大人的样念念有词时,要即时予以鼓励;宝宝说得不准确时,大人可在一旁缓慢而清晰地把准确的语词说上几遍,但不必纠正他的发音;这时候宝宝说话虽然还含糊不清,但他有强烈的沟通欲望,大人要注意观察,及时予以应对。
总结:早教方法千千万万,但一定要遵循一条原则就是不要盲目进行早教,不要急于求成,这样会误导宝宝,甚至影响宝宝的健康成长。就9个月宝宝早教的注意事项家长们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9个月大的宝宝已经开始对父母的一些要求反抗了,如果宝宝特备反对的事情,就不要强求,免得引起反面效果;
2、9个月大的宝宝对很多东西都有兴趣,都想碰一碰,这个时候父母不要什么都制止孩子,这样很容易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对于有危险的东西,父母要多次强调给宝宝,因为这个时期的宝宝记忆力只有一天,明天很可能就不记得了。
3、宝爸宝妈是一面镜子榜样,千万不要在宝宝面前有不文明及错误的行为,这样会给宝宝造成不要的示范作用。
现在,给三岁以下的宝宝报名早教班已经越来越为年轻的家长所认可。但是新手爸妈们对于“如何更好地利用早教班”仍然不是很明确。价格不菲的早教究竟是教孩子还是教大人呢?
早教班里保姆替代父母
今年还不到两岁的永健已经在广州一所著名早教班上了一年多的课了。永健的爸爸妈妈经常出差,所以来陪他上课和照顾他生活的工作由保姆房姐负责。自从第一次来早教班,早教专家就提醒陪同的家长们“一定要经常鼓励孩子,对孩子说‘你真聪明’!‘你真棒’!”房姐也记住了。永健一爬上了游戏玩具,房姐就照着专家的话夸起永健来。但房姐只机械地知道要说,却不知道怎么说,语气又冷又直,像个机器一样复述,永健根本没听见。
家长看点:
早教班,家长也要学吗?
关于如何更好地让孩子在早教班中获益,家长们的看法不一。
困惑:早教不是给孩子报的吗?
上早教班,父母也要学?在广州做生意的陈磊觉得“早教,大人也要学”的说法有点不对劲。听说早教很有必要,陈磊最近也把两周岁的女儿送去了学习,可在陈磊看来,“早教班和幼儿园应该没有本质区别,家长已经给孩子花钱了,教育的任务就都是老师的,家长本来工作就忙,怎么还要学?那还要早教老师干什么?”
认同:家长是要多学习
和陈磊不同的是,同为母亲的素素就认同“早教班是教育家长的”这一看法。“自从在妞妞6个月报了早教班开始,每节课我都尽量亲自陪女儿上。开始的内容是比较简单的互动操、抚触等等,后来程度逐渐加深,老师会进行一些英语语言环境的创设以及对孩子的各种能力培养的教育。老实说早教不是在课堂上就够了的,回家和平时也要用那些方法去做。如果我没有亲自去,就不知道怎么做啦,所以一定要学习的。”
顺其自然:和孩子一起玩得开心
今年67岁的黄阿姨负责每次陪小外孙上早教课。问起“早教课家长要不要学习”的问题,黄阿姨说“自己没这么认真地想过。”“女儿女婿工作都很忙,平时都是我负责照顾外孙的。总待在家里也没意思,跟外孙一起在早教班上课挺好玩的,虽然老师讲的英语我一个字也听不懂,一些深奥的早教理论也没十分理解,反正就跟孩子们混着呗,挺开心!”
早教就是教大人的
“那么小的孩子,在早教班能学到多少啊?我看,早教班就是教大人的。”小芸说:“小孩子就知道玩,哪里能真正在早教班里学到多少东西啊?我给儿子报班,为的是让他能从小有一个外界的社交环境,免得以后见了人太认生,难以适应幼儿园的环境。不过和儿子一起学了一年,我发现这早教班还是让我们做家长的了解了很多育儿知识的。早教班经常不定期地举办一些育儿讲座,请来的都是知名的专家,我从中获益匪浅。”
专家意见:
家长应成为早教中的主导
记者采访广州金宝贝、爱尔贝等早教中心发现,早教课都鼓励家长参与到教学中来,大部分课程都是让家长和孩子一起上的。那么,早教究竟是教孩子还是教家长呢?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王涛认为:“早期教育,家长的学习最重要。”
家长应成为早教中的主导:据神经心理学专家介绍,人类大脑的发育80%以上是在三岁前完成的。“教育应该在胎儿期就开始,越早越有效。”现在大部分家长已认识到早教的重要,但对于如何科学地进行早教还知之不足。专家表示:“三岁前,早教班的教学时间再长也是有限的,必须和科学的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很多家长认为花钱报了早教班,孩子就可以‘与众不同’了,让孩子的隔辈亲人或保姆来完成‘陪读’的角色,其实有点舍本逐末。”广州金宝贝早教中心负责人表示:“其实早教班设立之初就是希望营建一个亲子之间有效互动的空间,而不是单纯地教孩子。”
提倡亲子共同参与:早教中心专家表示:“最好由父母来陪伴孩子参加早教班。”据了解,由于孩子的父母工作繁忙,现在有70%以上的早教班孩子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保姆跟来上早教班的。专家认为这种现状并不理想。“父母平时工作很忙,但孩子又需要很好的心理关怀,因此,抽出时间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是比较现实的选择。”什么叫“有效沟通”呢?专家表示:家长只是和孩子在家里各做各的事就不叫做和孩子相处的“有效时间”,因为事实上并没有沟通。真正的沟通需要家长和孩子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个目标、共同关注一个话题并从中进行互动和交流。开设早教班的目的就是帮助家长营造一个和孩子有效沟通的环境,因此最好由父母和孩子一起上。
早教主要培养孩子的潜能:王涛表示:早期教育主要是培养孩子的潜能,通过言语、音乐、运动、游戏、图画和社会交往的环境使孩子的大脑神经突触得到良好的刺激,从而建立更多的神经连接,为未来的学习、记忆、思考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早教班不是教知识,而是培养潜能。人类的神经突触连接越多就越聪明,而如果在三岁后大脑的生长没那么快的时候再来学习就事倍功半了。”专家提醒家长:在早教学习中不必要求孩子一定要记住什么,更为关键的是父母的参与,这可以让孩子以一种更愉快的心情得到最多的潜能开发。此外,家长还应该明确:教育无论何时都是父母的必修课,可以不花大钱读早教班,但要用爱心和适当的精力陪伴孩子成长。
近期,社会最为关注的一个词莫过于“CPI”。最近,一名家长在网上上发布了自己为孩子炮制的免费半年全外教口语课攻略。该家长利用该机构在浦东有4个分校的便利条件,免费蹭了该机构半年的全外教口语课。
抽样调查
来自星期8小镇的抽样调查显示,面对飞涨的物价,93%以上的家长表示,涨价现实已体现到对孩子生活与教育(培训)的日常投入上。表现最为明显的包括:培训费、奶粉(营养品)、玩具、文具、学杂费用(如学生餐费),平均涨幅在6%以上。
大部分家长反映,学校的费用因为国家的控制及相关机构的监控并未出现大幅变化,涨的主要是孩子的餐费,现在菜价都在涨,餐费不涨也不现实,因为担心孩子午餐质量下降,家长对于午餐费用的增加基本上默认并配合。
■家长心声
日常教育投入纷纷上涨
闵行朱小姐的孩子上的是公立幼儿园,从本月起学校的餐费由原来的320元涨到340元了。其他的费用还是保持不变,因为孩子还小没有上什么培训班,所以影响不大。孩子刚满2岁的龚小姐说因为孩子还比较小,没有上培训班和学校。让她感觉涨价幅度较大的是孩子的用品比如说水笔、积木之类的。水笔以前普通的通常在10元以下,现在最低的都要十几元。积木以前只有几十块,现在都要上百元了。
■家长攻略
当工资追不上学费
应对“涨价”,家长的方法主要是两种:减少购买次数和到二手市场淘宝。对于孩子比较小(学龄前)的家庭,部分家长购买的方式由商店、超市转向了网购和二手市场,因为孩子的衣服和玩具都有一定时效性,这样的选择家长认为性价比更高。对于有小学及以上孩子的家庭,家长多会选择团购或者减少购买数量。同时很多家长也无奈地表示说,有些钱想省也不能省,比如孩子上的培训班,总不能因为涨价半途而废。还有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必需的营养品再贵也还是要买的。
■家长王女士:挖掘身边资源
在孩子教育方面的投入,肯定“一个也不能少”。但是在一些可控的支出上,比如孩子的衣物、文具等可减少数量和到二手市场淘,或者在促销时多买点,还有就是减少购买次数,以及团购。最重要的是,可以充分搜罗一下身边有孩子的亲戚朋友,很多东西可以互换和共享,比如一些儿童图书和碟片,或者孩子玩过的玩具等。
■家长李先生:从VIP到小班授课
我对孩子的期望值比较高,也是本着开发孩子兴趣的原则,给孩子报了好几个培训班,英语、书法、画画、溜冰、舞蹈,还请了钢琴家教,一直以来家庭收入还可以,所以就尽量给孩子报那些人数较少的VIP班次。现在CPI飞涨,家庭中需要增加开支的地方越来越多,所以在孩子教育方面也不能再硬着头皮撑下去了,尤其是家教授课涨得厉害,我就给孩子调到小班授课,孩子虽然多了几个,但想着他也能借此机会多交些小伙伴,提升沟通能力,也还不错。
■家长胡女士:砍掉“文体类”教育开支
以前我们家十分重视亲子教育,经常会带孩子出去玩,也给她报了很多培训班,现在我和她爸爸商量了一下,也观察了孩子对这些兴趣班的兴趣,就砍掉了一些文体类的教育开支,反正孩子也不是很喜欢打乒乓球和芭蕾,但是孩子比较喜欢的画画班,还是保留着。现在,周末也很少带孩子去“消费型”的游玩场所,但是还会带着孩子去公园和图书馆、博物馆之类的免费场所。
这是早教专家分享的关于现代父母早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多数父母的误区。在你的引导下,她能保持强烈的探索欲望吗?她的专注力有没有被破坏……绝对值得一看的好文章!
一、不知道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现当成不乖的行为斥责孩子,违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隐患。
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各样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反复操作某一动作或反复学习某一项能力,并且学习能力特别强的时期。有依恋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脚等动作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细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肤触摸的敏感期、执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数学敏感期、绘画敏感期等等。
出生不久持续到一岁多一点,是口腔敏感期。无论成人怎么阻止,孩子总把手放进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成人千万不要认为不干净而去阻止孩子,否则会留下心理隐患。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证入口的东西相对干净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东西让孩子用口腔去探索!
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如果顺利渡过,以后再也不会用嘴啃食物之外的东西。有些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习惯,甚至延伸成别的不良行为,例如:爱吃零食、吐口水、骂脏话!都在一定程度与口腔敏感期没过好有关。
和口腔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时爱用手扔东西、用手指抠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只是在进行手臂肌肉运动的练习)。
与手的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时候常常两三个敏感期同时交叉出现。
两岁多的孩子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常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甚至妈妈也要不到他手里的东西。亲爱的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非要想办法把他这毛病改掉不可。其实这是在进行物权归属的练习,通过对物品归属权的确认,来认知他与物品的关系。国外的教育专家常说两岁孩子的哲学是“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我们也应该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乱贴标签。
顺利渡过物权意识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现特别明显时不要和他较真顺着他即可。这个时间差不多要三四个月(视孩子情况不同而定)。之后寻找到适当的机 会,即别的孩子与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时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给你玩,你高兴吗?”当他点头时再告诉他:“你把玩具分给别人玩,他们也很高兴”。就此可以打住,别马上强迫孩子。
如此反复几次之后,让他尝试把玩具分给别的孩子,通过练习他知道玩具是属于他的,分给别人玩之后还是会要得回来,和别人分享大家都快乐,这样他就慢慢愿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周岁前后进入分享阶段。
注意1:处在强烈的物权意识确认期的孩子,大人千万不要去逗引孩子,强抢孩子手中的东西,让他哇哇大哭,然后羞他“你真小气!”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行为!
注意2:当孩子能分享的时候,把东西分给我们吃,我们一定要接受,不要说“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这样就是拒绝孩子的分享,将给孩子带来的感觉是失望,孩子就会把分享和失望联系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乐,慢慢就不愿意分享了。
三四岁的孩子进入秩序、完美、执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块饼掰掉一点给孩子,孩子会哭闹不止拒绝接受,成人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们破坏了孩子对圆的感觉。
其他各个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现,比如五六岁时有一个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让孩子顺利自然地渡过,才会保持健康的心态。
二、错把知识灌输当早教,总是用“教”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
人们常说三岁以前是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是让孩子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心理成长最重要的时期。心理成长才是早教的重要内容,健康的心灵是一生幸福的源泉。这个时期溺爱孩子,以孩子为中心,让他吃独食,为他包办一切事物,不尊重他,轻易地提前地满足他物质的需要,而忽略他内心的感受等等,这种重物质满足轻精神滋养的方式,只能培养出一个不健康不独立的孩子。
不要教孩子,只要示范。对于不教孩子,可能很多人认为我在瞎说,这个说法在我刚刚接触之初也不理解,我经历了整整两年,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践才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教”出来的。
举个例子:当客人和小宝宝打招呼时,孩子没有回应,成人通常出于礼貌和面子,都会督促说“叫啊,怎么不叫阿姨,怎么不回答,你应该叫阿姨呀,你这孩子就是这样”等等,这样做就是教,教就会给孩子压力。如果一边教还一边指责,那更是折磨孩子。我们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气回应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见!”“谢谢奶奶,我吃过了。”等等。这就是示范,而不是教。
手指灵活的孩子大约18个月就可以开始练习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大部分家长(微博)都会说:“错了错了,左右错了。”左右错了?以小宝宝的能力来说,是没有对错的,告诉他错了会给他压力,我们说话的口气会让他紧张:什么事,妈妈干嘛口气这么不好?只要平静地告诉孩子:“两只鞋交换一下。”
这是把正确的做法告诉他,这样就行了,不要去教这是左边,那是右边(孩子大脑很简单,接受正确的指令就行了,太复杂他接受不了)。据我的经验,一两个月的提示之后,孩子就会穿鞋,而且左右不会错。
操作玩具时,也只要示范,“宝宝,看妈妈做”,妈妈放慢速度做展示。之后,给孩子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反复调整反复操作,不要打扰他,不要在他发生一点点错误的时候喋喋不休地提示“错了错了,不是这样做”。这样孩子就失去了外部信息内化的机会。
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一旦没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就是在我们的教当中失去的。孩子们的专注力就是这样被我们破坏掉!我们应该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调整,而且一定不能批评。足够的爱和尊重,孩子甚至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千万不要用学步车!一定要让孩子爬行!
学步车对宝宝的健康有百害而无一益。学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掌握技巧保持身体平衡,学步车不需要这么“麻烦”,轻轻松松稍一触碰即可溜出很远,这使得孩子难以克服心理障碍适应自已学走路这个辛苦的过程。所以用了学步车的孩子更慢学会走路就是这个道理。
另一种情况是:用了学步车的孩子脚部肌肉定型成踮足,父母常常得花费很长时间让宝宝学习整个脚掌着地。用了学步车,孩子爬行的机会大大减少。很多老人常常很得意“我的孙子不用爬,直接走路,真利害!”他们不知道,人类一定要经过爬行发育才健康。没有爬行的孩子,身体协调性不好,影响生活和运动。前庭神经发育不良,影响未来的阅读、写作,也会阻碍语言的发展。
四、正确处理孩子的哭闹情绪,是建立良好性格的开始。
喜、怒、哀、乐、恐惧等都是老天赋于人类的正常的情绪表现。我们成年人总是喜欢高兴的事,对于啼哭常常觉得很烦。
孩子的哭泣需要我们耐心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对孩子说“不要哭,不要哭”,这是非常大的错误。哭是他内心矛盾和冲突的释放,不是坏事,成人只要轻轻地拥 抱他,抚摸着他的后背,第一句话说“哦,宝贝,妈妈知道……(刚才发生的什么事),你非常难过,妈妈理解你”“哦,宝贝,妈妈知道你摔疼了,还有一点点吓到了是吗”,这是共情,表示我们理解他,接受他的悲伤是调整他的情绪的开始。
第二句话一定要说“妈妈知道你不开心(这很重要)”,这样一说他会很快开心起来的,第三句话是“妈妈爱你,妈妈理解你”。最后能配合三次深呼吸,让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觉呼出去效果更好。
如果您学会这些,您的孩子可能眼泪还挂在脸上就跑开找小伙伴去了。(这个方法我屡试不爽,非常见效,别人常笑我,毕竟是做早教的,孩子让你一哄就好。其实这方法不是哄,是共情产生的效果。)
我们在养育小男孩时最经常说“男孩子,哭什么!”“羞羞,男孩子还哭!”男孩子在儿童时期释放他的悲伤情绪时,常常被成人阻止,慢慢地长大后,他有悲伤也不知道如何释放,喜爱也不懂表达,所以让丈夫说声爱你有多难,相信很多妻子都有同感。
也就是说这样的男孩成年进入婚姻之后,他一定无法与妻子进行良好地沟通,将影响婚姻品质。请各位爸爸妈妈想想,如果您的儿子未来婚姻生活可能因此不幸福,您还会制止小男孩的哭泣吗?请无条件地接受他的悲伤!男孩哭泣不是丢面子的事!
几个月的婴儿一旦啼哭我们常常口中应叨着“来啦来啦”就十万火急地冲过去,这样不好,孩子会养成控制大人的心理,应该用轻松而平缓的语调说:“饿了是吗?妈妈来了”。一旦孩子挣扎哭闹拒绝某件事就用妥协的声音“哦哦哦,不要不要就不要”,其实应该用平缓的口气说:“好,现在不要,我们等会儿再……(做某件事)”。不要让孩子觉得他可以用哭闹控制大人,可以随心所欲。
许多时候教育方法的实施要善于观察总结,而不是一以概之。
五、为什么两至三岁的孩子越制止他越爱打人?因为攻击行为是大部分孩子必经的成长过程。
两岁多至三周岁时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现打人的现象,成人千万不要说“不要打人”“你怎么又打人了?”这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使得孩子认为这个动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发反复出现打人动作。
大多时候是因为孩子处于口、手和脚的敏感期,他热衷于用口、手、脚探索世界,认识事物,探索的范围当然会包括他人的身体,于是出现了“咬人”、“打人”、“踢人”等攻击行为。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还没有掌握人际互动的方法。当他的语言还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维的时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现用有冲击力的身体动作替代。他可能只是表达“你让开别挡着我”“你不要弄我的东西”,但是话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抢夺过来了。
有的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 通过攻击别人发泄不良情绪,或者想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成人要做的是,不要给他贴上标签“你是个坏孩子会打人”,只要不强化, 在他打人时,向对方家长和孩子致歉,及时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让他继续出现攻击行为,平静地离开。同时,及时调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给予他充分的安慰。这个阶段的孩子讲道理是百分之百没有用的。
同时被冲击到的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冷静,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负了,很多孩子是通过肢体冲撞来交往的,要理解对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问题。 如果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会使得孩子养成受气包的性格,会一辈子都受人欺负。回家也别向家里人诉说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么的,这些都使得孩子觉得我就是容 易被人打,他会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好让别人不喜欢,这样会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正确的做法是,接受对方家长的道歉,对这个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我知道 你只是想和我们家宝宝玩(可以根据情况换个字眼),你们俩握握手吧。”
三周岁以后,孩子慢慢懂事些时,如果还打人,就要深层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时在他每一次攻击别人时,告诉他“不可 以”。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负面的信息加进去。只要孩子出现负面的行为,第一原则,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强化!
孩子天生爱尝试并重复那些能产生有趣、刺激后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为。正确的做法就是让行为后果变得毫无意义,他自然就放弃了。
六、我们何以把孩子当成马戏团演员?成人所不欲,勿施于童。
许多家庭家里来客人时,就招呼孩子:来来来,唱首歌,跳个舞。这是极不尊重孩子的行为。不要让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节目,这会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所有的注意力用于取悦别人,成年后,一旦别人不认可他,就会使他遭遇巨大打击,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内在的能力。
“你叫什么名字?”如果孩子有机会选出最令他们讨厌的一句问话,这句一定排名榜首。请成年人想想看,如果一个身高是你两三倍,体重是你几倍的“外星 人” 动不动就俯看着你用毫不客气的口气来问你,你乐意回答吗?早就白了那个不礼貌的“外星人”一眼了,是吗?那么孩子不喜欢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怎么可以责备 他没有礼貌呢?
我们应该:蹲下身子,目光与孩子的目光保持平行,自我介绍之后问孩子的姓名:“我是林老师(阿姨),非常高兴认识你,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吗?”而且记住第一次见面千万不要随意触碰孩子,这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修养!
如果有人这样对你的孩子,千万不要因为面子,甚至帮着别人奚落自己的孩子“对,他就是不爱说话!”“怎么这么没有礼貌,快回答叔叔。”“他就是这样胆小”等等。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被父母置于这样不开心的境地,你要让他外向活泼是很难的。所以经常有家长反应说,我的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到了外面就是小兔子。孩子受到足够的尊重,他的表现才会内外如一。
爸爸妈妈您愿意别人嘲笑你吗?不愿意对吧?所以当我们的孩子说出让人忍俊不禁的童言时,千万不要哄堂大笑。例如一个孩子说“我爸爸不穿衣服洗澡”,一家人在大笑之后又故意问这孩子“你是穿着衣服洗澡?”这不明摆着搞乱孩子的思维吗?许多家庭常常对孩子开这种玩笑。
不要随便戏弄孩子,面对别人对我的孩子的戏弄,我常常毫不客气地予以拒绝:对不起,我的孩子不喜欢开这种玩笑。在孩子和面子之间,我们理应选择孩子。
七、我们常常不知不觉间传递了许多负面的、消极的信息给孩子!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向别人诉说孩子的种种“劣迹”。比如很多妈妈常常在客人面前说:“他就是这样胆小!”“他就是不爱吃饭!”这样你在暗示你的孩子:你期望他成为这样的人。他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达成结果:他一定越来越胆小,越来越不爱吃饭。语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
如果装作偷偷说给别人听,但又让孩子听到:“你知道吗,我们宝宝今天玩秋千时表现特别勇敢!”“你知道吗,我家宝宝今天自己吃了满满一碗饭。”这样会在孩子心里传递一个信息:“啊?妈妈说我勇敢?是吗?嗯,我明天还会更勇敢的!”“啊,妈妈这么高兴,好,明天我再吃一大碗。”这就是积极的暗示,能直达孩子的潜意识,影响巨大。
不要威胁孩子“再吵闹,妈妈不要你了。”这是最大的威胁,最深的恐惧。因为幼小的孩子离开家庭,他是无法生存的。妈妈对孩子的语言冷暴力是造成孩子不良性格的开始。正确的说法是:“请安静,妈妈爱你!”其它让孩子感到一切外部事物会伤害他的话都不能说。
特别强调:坚决杜绝说以下的这些话:“不要吵,再吵警察来了。”“再闹,医生来打针了。”“快睡,大灰狼来了。”如果你不这样威胁你的孩子,他外出时就会落落大方、活泼开朗、健康自信。
注意:千万不要和孩子开恶意的玩笑“你妈妈不要你了,她不来接你了”。对孩子说这样话的人,你一定要让孩子远离他,这种玩笑话十分恶劣,对孩子的安全感的构建极为不利。
八、一个奶话连篇的孩子一定是父母语言教育不当的结果。
不说奶话,例如“脚脚”“鞋鞋”“吃饭饭”,甚至自编些别人听不懂的嗲语。自出生起,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语法正确,发音标准的母语。主要抚养 者与婴儿对话时要用夸张的口形、清晰的声音、缓慢的速度,例如:“宝-宝-睡-醒-了”。切忌说奶话,否则到了四五岁时仍然口齿不清。孩子能一次性学好标 准的发音,为什么要让他多学一次奶话?浪费时间、精力、神经信息储存区。
许多孩子到了两岁多还分不清你我他,这也是成人不注意的结果。为了让孩子尽快掌握第一、二、三人称代词,一周岁之后妈妈和宝宝交流时就应该采用人称 代 词,以便孩子模仿。应该多说“我倒水给你喝”,而少说“妈妈倒水给宝宝喝”。孩子说“宝宝的”,成人应该跟着说“是的,是你的”。当孩子说错时,千万不要 哄堂大笑,那当下孩子会被笑懵的,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九、不要对孩子说“听话”,让孩子愉快地遵守规则,将规则内化到心中,成为他一生遵守的信念。
中国的家庭教育、社会秩序中随 处可见各种各样的行为规范,但遵守者廖廖无几,这是为什么?是中国人天生不守规矩吗?是我们教育过程中不谈规则吗?肯定不 是。随着这几年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睁眼一看,我们和世界文明原来有这么大的距离。只要没人监督,我们就犯规,还心存侥幸“应该没有人看到吧?”这到底是为 什么?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人信仰上帝,深植于他们心中的是,我不能做对不起良心的事,上帝会看见的。所以德国的地铁站口是没有检票员的,国外许多超市是自行过磅计价的,国际上无条件退货是通行做法。
而我们从小被别人监督着长大,小时候在家听爸爸妈妈的,时时被提醒不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上了学,听老师的,遵守这个遵守那个,孩子从来就没有机会自行判断,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应自发地遵守的规则。
冲击规则是孩子在试探我们的底线,其实就是遵守规则的开始,我们要宽容地对待,提醒他“你忘了什么”,而不是批评他,给他压力。(“你怎么忘了”也不能说,“怎么”这两个字会对孩子形成压力,有责备的意思。)
同时,我们应当充分地尊重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当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得到我们的尊重时,他就会开始遵守我们给他设定的规矩,也就是说他将学会有智慧 地顺 从他人,这时候纪律的曙光就出现了,规则就内化了。内化的规则将伴随孩子终生,而且非常愉快非常容易地遵守这个内化的规则。
十、如何处理孩子在交往过程中抢夺玩具的问题。
从小宝宝们一开始交往,就应该确立一个原则,谁的玩具谁就有决定权,成人不能强行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分给别的宝宝,也不能诱劝他让给别人。如果是公共的玩具或游戏器械,谁先拿到或是谁先开始玩,他就有权决定继续玩还是离开,其他宝宝必须等待。
通常要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孩子会哭闹,成人可以用平和的口气说:“我们要学会等待!”也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其他玩具吸引他暂时离开。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成人千万不要说他“你就是小气”、“小气包”等等,不断地给孩子贴这样的标签他永远学不会分享。
孩子清楚他对自己的物品拥有自主权之后,才谈得上分享。如果成人出于面子,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强行给别的孩子,那么就意味着你告诉你的孩子,他也可以抢别 人的玩具,所以无论何种情况,规则必须是统一的。正常在三岁之后,孩子了解到玩具分给别人玩,自己还是可以把它要回来的,这样他就乐于分享了。三岁之前, 千万不要急着培养孩子的大公无私的品质。
(
宝宝早教
教孩读儿歌唱儿歌的好方法
我认为孩子读儿歌,唱儿歌比较好的方法是平时自己编一些儿歌跟生活密切相关的。还有从买来的书上记住一些好的儿歌,到有场景的地方说给孩子听,那样一遍两遍孩子就会了。两岁的时候我家宝宝让我编地球仪的儿歌,我家有个小地球仪,她就让我编,我说编不来,她说她编“地球仪,圆溜溜”就是她最早编的儿歌。我也经常给她编生活中的常遇到的生活儿歌。胡萝卜(胡萝卜,红又长,胡萝卜素里面藏,天天吃点胡萝卜,身体长得很健康),不踩草(小草向你微微笑,亲你走路绕一绕,小草向你挥挥手,请你阳光道上走)这样孩子喜欢喜欢吃胡萝卜,不踩草,还有很多了儿歌,在这就不跟亲们一一说了,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早教]让孩子跟自己比,不要总跟别的孩子比
很多父母总喜欢拿自己的孩子的短处跟别人的孩子长处比,那样比,自己也越比自己和孩子心里不舒服,也起不到进步的作用。
我听周专家说孩子是“信出来、敬出来的”,孩子感觉你信任他,他也会信任你。有不少人认为孩子是夸出来的,就不停的夸孩子,夸孩子没错,但也要适度,免得孩子骄傲任性,听不仅半句批评的话语。我是很少说孩子‘真棒’的,(真棒一定是很让我吃惊的表现)一个月可能就那么一两次,说得最多的是‘不错’。
有条件的父母把孩子读的东西录下来,让他跟自己比,我家宝宝,三岁以前很喜欢跟自己比读儿歌、猜谜语、读唐诗、拼图,她在跟自己比的过程中反复的把读过的东西复习,时间长了,她就认识那些字了,识字以后,她想了解书上的东西就有读书的欲望。
[早教]三岁前要语言教育
这几天睡觉前,当我背三字经哄宝宝睡觉时,我突然发现宝宝能跟着我的节拍背诵三字经中的几句,真是又喜又惊。要知道宝宝还没满20个月呢。回想自己平时所做,我得出一个结论:语言功能开发的越早越好。在宝宝还不会说话前,每天睡觉时,我总是要不背唐诗给他听要不背三字经给他听。看来这一做法是真确的。我将继续下去。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也试试!
[早教]识字的好方法
经常碰都不少父母经常会问我:“你们家孩子怎么那么小就认识那么多字(我家宝宝在超市读书从今年8月份开始就自己读书了,我初步估计她可能认识2000多字)?我就跟他们说:“我经常给孩子读儿歌,读唐诗,猜谜语,读故事。”孩子先是看画面能读我读过的内容,当孩子看着画面能读以后,我每次给孩子读书的时候我就指着字读,两三个月后,宝宝也像我一样指着字读书。在三个月我家宝宝就能独自读书了,那是她三周岁半还差一个月。两岁左右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特别爱组词。每天‘逮’到一个字就组词,看到街上的广告更是一张广告也不放过,每张都要读上一遍才罢休。
有的父母认为自己带孩子读书的时候,孩子也得跟着自己读。我自己认为:孩子跟我读不跟我读效果是一样的,孩子玩着的时候也是在听着我读。譬如我都唐诗(有72首的一本),那时孩子两周岁差一个月,每天晚上睡觉前我给孩子读上一遍,可能才读十几首孩子就睡着了,但一般情况下我会读完,一星期后,宝宝愿意看着我读,第三星期她跟我一起读,第四星期她自己读(当然那是宝宝不识字,我估计宝宝是根据画面而读)。
教孩子儿歌、猜谜语的时候,很多儿歌、谜语都是有场景的地方说给孩子听。有的儿歌谜语是自己看景而编的,有的是买回来的书上自己先记住,孩子先把那些东西会背,在有场景的地方说给孩子听,一两遍孩子记住了,回来看着画面再读。教孩子读的东西,很多都是自己先读先背。
当然故事我讲得少读得多,经常读故事给孩子,孩子也喜欢看着我给她读故事。带着孩子做家务的时候,在给她度过的故事,洗手、洗脸、洗脚、刷牙时多数给她讲一些关于讲卫生的故事。我带她读过的故事字数有100多万字。谜语300多首,儿歌300多首(宝宝22个月时,她能背200多首,我家宝宝说话比较早14个月的时候说话就比较清楚了,只是‘花’经常说成‘哈’,‘瓜’说成‘嘎’),唐诗去年底能背120多首。
早教]让宝宝早学会看书及背书
我家宝宝今天刚好二周岁一个月,每次一出去别人都问:你家宝宝是不是三岁多了?我笑笑说:没有,才两岁.我家宝宝不但个子长得高,而且在说话/做事方面都觉得比实际年龄大,个高这是没办法,可以是遗传,但是说话方面可能就是从小培养的,宝宝从在月子里都是在我及她爸爸的念叼声中睡觉的,别的小孩要拍呀!摇呀才能入睡,我家宝宝不是,睡觉一直是我们念一些唐诗/三字经等等的书声睡着的,所以她的记忆力超好,不到两岁时就能数四十个数字.背十多个唐诗,三字经的第一部分,还会一些童谣,所以有时我很庆幸有宝宝时刻陪伴在身边.现在我也会买一些有趣的童谣书/一些认知识/认动物的小书给她看,她非常感兴趣.
家园共育《早教,家长不要急功近利》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早教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