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找皮球 开启孩子的智慧

04-08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轻松找皮球 开启孩子的智慧”,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随着孩子年龄的长大,孩子能解决的事情让他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代办,推给孩子去做;孩子提出的问题,成人不必立即回答,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智慧去自己寻找答案,成人这种“顺水推舟”的做法既可以开启孩子的智慧,又可以锻炼孩子的能力。

案例(一)

找皮球

妈妈正在看书,宝宝自己在玩“赶小猪”的游戏,拿着一根小棍不停拨弄一个小皮球,一不小心,球滚到柜子下面找不到了,宝宝跑过来向妈妈求援。

方法运用:

把问题推给孩子解决

妈妈跟着宝宝来到柜子旁边,本想马上帮宝宝把球取出来,可是转念一想,何不借此机会“顺水推舟”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呢!妈妈把手伸到柜子下面摸了摸对宝宝说:“球跑得太远了,妈妈的手够不到,这怎么办?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宝宝说:“我用这根小棍试一试。”可是棍子太短没办法够到球。宝宝看到沙发上有一个晾衣架,拿来试了试,还是不行。

给孩子一些启发或诱导

妈妈继续启发宝宝:“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你看还有什么办法?”宝宝想起妈妈给他讲过的一个故事,故事中的孩子把球掉进树洞里,后来他们把树洞灌满水,球就浮出来了,于是兴奋地说:“我们用水把球冲出来吧!”妈妈马上表扬宝宝:“你真聪明,我们可以试一试,不过那样我们家的地板上到处都是水了,妈妈要用很多时间才能收拾干净,再想一想,相信你肯定能想出更好的办法”。这时宝宝忽然想起了拖地用的拖布有一个长长的杆,于是忙跑去拿了来递给妈妈,妈妈鼓励宝宝:“你自己试一试。”宝宝拿起拖布就往柜子下面塞,发现拖布头太大,塞不进去,然后他把拖布倒过来拿,球终于从柜子下面滚了出来,宝宝自豪地笑了。

给予孩子鼓励并找出更多的解决办法

妈妈给了宝宝一个拥抱,对孩子的表现大加赞赏:“宝宝真能干,比妈妈还聪明呢!等爸爸回来,我要把这件事告诉爸爸,他一定也会夸你呢!”这时,还可以趁热打铁,就此事件展开讨论,看宝宝能否想出更多的办法。

知心话语:

在这个看似平常的找球事件中,孩子进行了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并通过几次尝试,最终自己解决了问题,妈妈的鼓励还给孩子增长了不少自信。如果这位妈妈不是顺水推舟让孩子去解决,而是好心地帮孩子完成了“任务”,孩子就缺少了一次锻炼的机会。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微笑是开启宝宝智慧的曙光


情绪好,生长激素分泌好,健康少生病,更有利于体格的生长发育,使其更加健康。笑不仅是开启宝宝智力之门的一把‘金钥匙’,也是一种极佳的体育锻炼方式,对促进全身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均衡地发展大有裨益。”

从宝宝的发育进程看,一般到3个月左右时宝宝就会出现发笑反应,只要醒着,一看到家人熟悉的面孔或新奇的画片与玩具时,就会高兴地笑起来,嘴里呵呵地叫,又抡胳膊又蹬腿,可谓手舞足蹈。另外,当他吃饱睡足,精神状态良好时,尽管无外界刺激,也会自动发出微笑。前一种笑被称为“天真快乐效应”,后一种则被称为“无人自笑”。

笑是宝宝智慧的曙光

研究表明,“天真快乐效应”是宝宝与他人交往的第一步,不但在宝宝精神发育方面是一次飞跃,对宝宝大脑发育也是一种良性刺激,被誉为智慧的一缕曙光。父母多与宝宝接触,并用欢乐的表情、语言以及玩具等激发其天真快乐效应,是促使其早笑、多笑,及中期智力开发的一大妙招。

笑是宝宝健康的保障

及时打开小拳头 开启宝宝智慧


每个宝宝生下来,他们都会紧紧握住自己的小拳头。对于这种现象,许多妈妈也许并不在意,可是儿科医生却提醒大家:要及时打开宝宝紧握的小拳头。

打开小拳头,开启智慧之门

手和宝宝的大脑发育关系密切。手的动作能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而且对诱导婴儿(婴儿食品)心理发展起了前提的作用。

手指分开后,可以随心所欲地摆弄各种物品,使婴儿能够主动地学习和从事各种活动,知觉和具体思维能力得到发育。

通过手部动作,婴儿和环境产生了互动,帮助婴儿建立自己和环境互动的概念,这种互动的经验对婴儿今后的发展意义重大。

打开小拳头,妈妈该怎么做

生活时间

生活中,市场打开宝宝紧握的双拳,会让他有舒展手指的轻松感觉;

洗澡的时候别忘洗宝宝的小手。把手指尖轻轻伸进宝宝的手掌里,在小手心里轻轻地来回转动,边清洗边按摩;

喂奶的时候把宝宝搂在怀里,把手指伸进他的手心里,大手握小手,轻轻地摸一摸,缓缓地摇一摇;轻轻抚摸、张开宝宝的拳头,让小手掌触摸妈妈的乳房和妈妈的脸;不停地和宝宝说说话。吸吮妈妈的乳汁、感觉妈妈肌肤的温暖,宝宝满足又舒服。

游戏时间

给宝宝的手指做按摩

1、宝宝吃饱喝足、心情愉快的时候,可给宝宝的小手做按摩,肌肤温柔的触感能刺激宝宝触觉神经,使宝宝身心放松,小拳头很容易就松开了;

2、拿起宝宝的手掌,轻轻掰开拇指,再将手指一起打开,闭拢,再打开,边做边说话、唱歌。握住宝宝的手指,轻轻地一根一根打开,再一根一根合拢,轻柔地抚摸;

3、鼓励宝宝频频“出拳”,练习手眼协调,触碰、抓拿东西;

把玩具放入宝宝的手掌

让宝宝握住玩具,妈妈拿住宝宝的小手,一起摇摇,听听玩具会发出什么声音。在游戏中宝宝慢慢学习控制、使用自己的手。

注意:正确握姿——姆指和4手指要相对而握。

1、选择适合的玩具。适合宝宝手掌大小、会发声、材质柔软的玩具。

2、宝宝玩的时候旁边一定要有大人陪伴。

抓住妈妈的手指,仰卧起坐

主要锻炼宝宝的锻炼抓握力。

宝宝躺在柔软的棉垫上,妈妈双手食指伸进宝宝的手掌,让宝宝紧紧抓住;握住宝宝的手腕从仰卧慢慢提拉至坐位,再轻轻放下。宝宝的颈背部肌肉也得到了锻炼。

玩手,宝宝成长重要里程碑

当宝宝开始凝视自己的小手、相互触碰——这是手部发育的出发点。手成了宝宝最好的玩具,他要开始学习抓握东西了。

大约3个月前后,宝宝常常把自己的小手举到眼前凝视,左看右看,热衷于玩自己的手,忽而手指头一张一合,忽而两只小手缠绕在一起,忽而又把自己的手送到嘴巴那里舔一舔。有时候他还会伸手抓人、抓任何伸手可及的东西了!

重要提示:半直立,是刺激宝宝玩手部游戏的姿势。

宝宝平躺,自然会对自由地转动身体和踢脚挥手感兴趣,举手则显得不方便。如果你把宝宝抱在怀里,保持半直立的姿势,宝宝会兴致勃勃地转动脑袋东看西看,手和手臂会自然地张开、合拢,玩手或玩具。

育儿心得:智慧父母成就智慧孩子


育儿心得:智慧父母成就智慧孩子

有幸在新浪认识了众多优秀的家长,他们的学习,他们的勤奋真的是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他们乐于分享,乐于奉献,是因为有这样一帮好家长,才成就了那么多阳光自信的孩子们!

早上看到“天一爸爸”在分享《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促使我很想去了解这本书,就像博群里的宝妈所讲:当我急于想知道里面的细节,是因为我觉得里面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或者说我正欠缺这块知识,我急于想知道他的详细方法。

转眼儿子已到了小升初的阶段,虽然我们即将走过小学六年,但是关于孩子的点滴成长,我还是喜欢用文字与图片等记录下来,让他哪天闲暇之余有意识的打开来看看,原来我的童年烙印在了博客里。不管是成功的、失败的;进步的、缓慢的;快乐的、心酸的点点滴滴,他在这里都能找到它们或多或少的影子!

相信天下的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美好而又快乐的人生,可是实现这一愿望又需要何等的艰辛与不易,当各种冲突与叛逆让我们身心疲惫时,他突然捧回一叠自己折叠的手工说是送给你的礼物,你是否跟我一样也在怀疑是自己的心理不够强大,还是我们与孩子的沟通到底哪里出了差错?你甚至后悔自己的判断差点毁了孩子的教育?

那天也是在新浪博客跟大家讨论与孩子的问题,很多家长很是感慨:有人是公司的得力干将,有些是高档写字楼的白领精英,他们很多有着很高的学历与工作素养,也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足以证明他们在工作中是如此投入如此风光,但是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却舍不得花半点时间去琢磨,他们的粗暴与蛮横会让你怀疑那个激情四射的他是否走错了办公室。

记得上次跟一位闺蜜在分享育儿心得,她说:“我现在真的是累得快不行了,哪里还有什么心思跟孩子好好讲话,在单位里强颜欢笑地讨好客户,绩效里面连你一天露出多少次笑脸都要考核,到家里我想彻底放松,再也不想违心地伪装了,我有时候甚至想在家里把在工作中受到的委屈大声地哭出来,可是孩子看到我这张脸,马上对我说:‘妈妈,我哪里做得不对吗?你整天拉着个脸,我好怕。唉,那个累啊!你不是我,你真体会不到那种痛苦啊!整天感觉自己就像是带着个面具的傀儡!”

我一边夸她女儿细腻,一边劝她好好调整自己的心态。其实我们与其把这种不能改变的东西从内心抗拒不如学着从心里慢慢接纳,既然这已既成事实,那么我们就欣然接受它,如果这种制度有它存在的价值,显然不是它的错,是你自己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行,如果大部分的人都觉得不合理,那么它自然会被“真理”挡之门外。

聊了好久,她后来慢慢醒悟过来:“是啊,我为什么要这样折磨自己?这样对我对我女儿都是不公平的呀!我有时候真的是感情用事,有几次她想过来撒娇,我自己的委屈都不知道到哪里发泄,我一把把她推开了,她哭得那个伤心啊,她说等她爸爸回来她一定要告诉他说是我欺负她的。现在想想真是愚蠢啊!”

她问我为什么每次看到我,感觉我身上好有“能量”,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我,我说:“因为爱!”她有些不解,“你是说我没有爱心?每次捐款捐物我可都是先锋的!”“不单单指这些,你不觉得你不改变现在的状态教育你的女儿,对你的女儿很残忍吗?你女儿还会感觉到爱吗?”

她这才意识到,平时花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的学习是少之又少,不顺心的时候就拿少不更事的女儿发发气,碰到一点小问题不是大呼小叫就是横鼻子瞪眼,孩子现在既胆小又敏感,生怕自己做错事情,即使有时候有问题也不主动跟她讲,说是有一次被同学推下了床,摔得腿都青了,她也没敢告诉自己,还是后来老师打电话向她孩子在家的情况,她掀开孩子的腿脚一看,心酸得掉泪了!

别说她心酸,我在旁边听着都心酸,这么小的孩子,如果家长再不提高,那么可想而知,这个孩子面临的将是怎样的人生?她从小听到的就是抱怨、就是责备,没有鼓励、没有希望,那她还会是个阳光的孩子吗?她怎么能不胆小,她又怎么能不敏感?如果当她发现周围的一切都不那么“友好”,那么很可能她会关上自己内心的那本该打开的“窗户”,任凭你在窗外扯破嗓门,她也无动于衷。

所以在平时的教育中,我经常提醒孩子:不管你遇到什么事情,你都可以跟妈妈说,妈妈会一直做你忠实的听众。只有我们懂得了倾听孩子,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孩子也才会敞开心扉来迎接我们。

平时跟他聊天最多的是“如何做个真正的男子汉?”他总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比如他说他爱听国外的那些摇滚音乐,比如江南style,听中国好声音上梁博的“花火”,爱听多亮的“怎么让每个人都心碎”等等,如果从成人的角度来说,他听这些歌曲显然太早了些,但是我觉得他是他自己,他有选择听歌的权利,孩子远没有我们大人想得那么复杂,他只是喜欢那个节奏,那种声音而已。我又为什么要去阻止他的爱好呢?

有时候我们一味地堵,不如经常地疏,当孩子成长到一定的阶段,我都会告诉他关于他这个年龄里发生的一些故事,让他在欢乐中体味生活的乐趣,在愉悦中接受生命的教导,在思考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其实孩子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家庭环境,取决于他的父母,不可否认很多孩子没有人引导依然会走得很顺利,但是我相信有人引导的孩子会走得更健康,对孩子来说,其实真的不需要我们有太多高深的知识,只需要你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想想他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惑,与他一起分担忧愁,一起共享快乐,仅此而已!

关于教育,作为家长,我们有太多值得去学习的地方,我们的境界有多高,我们的孩子就有多优秀,这是很多优秀的家长得出的结论,就像天一爸爸推荐的那本《陪孩子走过的六年》中窦桂梅所说:“每个孩子来到我们身边,都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最好礼物。孩子不属于我们的私有财产,他终究是属于社会的,我们家长不能急功近利,要用教育学的眼光与心理看待学校与孩子,慢慢等待孩子一点一滴成长,多点耐心与爱心,让他把阅读、乐学、热爱集体、与人为善等好的习惯养成。在功利社会、应试教育的夹缝中,我们不要联手“折磨”我们的孩子,而应该积极和老师们一起,用心陪伴孩子,启迪孩子低头奋斗的智慧,培养孩子抬头看天的情怀,塑造孩子阳光开放的心态。”真的非常喜欢这些话,不愧是教育孩子的导师,简短的话语却悟出了教育的真理。

为了孩子,跟着这些智慧的父母们继续努力吧!

轻松度过孩子的赌气阶段


在2岁的时候,孩子就慢慢地显露出自己的棱角了。他们不再那么乖,那么听话,而是会毫无缘由地在地上打滚或是大吵大闹。尝试着使他们镇静下来,却只会惹来小淘气们更大的脾气。作为父母,有时也只能听之任之。如果这样的闹剧发生在公共场合,比如大街上或是超市里,那么做父母的就只能蹲在孩子身边想办法了。

《随他去》、《可怜的孩子》、《还有一招》里面就刊登了很多关于这样的闹剧上演时周围旁观者的评论。

昨天,孩子的嘴里还满是甜蜜的“爸爸”、“妈妈”,怎么现在就变成“我不要”了呢?难道什么事情做错了吗?同样是面对着爸爸妈妈那满是亲切笑容的脸,嘴里吐出来的字怎么就变成“不!”、“我不要!”,或者干脆是愤怒的叫嚷了呢?

孩子的安慰阶段对于父母是非常辛苦的,对孩子也同样充满着痛苦。其实,这时孩子的叫嚷并不是不服从父母的表现。从2岁到4岁的这个困难阶段是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有时人们更倾向于将这一阶段称为“独立阶段”,这里的独立并不意味着反抗,而是与周围划分界限,使自己脱离出来并逐渐变得独立。这种意志会促使他们成长为一个真正的自己,孩子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己的需求与愿望区别于其他任何人。(在青春期,孩子还会经历第二个、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赌气阶段,经过这个阶段以后,孩子们不仅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同时还拥有着独立的个性)。

其实,这时孩子的狂躁症并不是针对父母,它是一种自我欠缺状态下的不知所措的惊慌表现。因为在孩子看来,眼前的世界非常混乱,而孩子内心中对于自己可以独立走路和说话这样的事实有着无比的自豪感,以至于产生过大的自我意识和冒险精神。他们会觉得自己犹如一个小小的上帝,无所不能。比如就像此时此刻,生命本身似乎就是一个能够被自我意识所支配的商店。然而现在,这种万能的幻想却被残酷的现实破灭了,最痛苦的是:是被自己的父母所破灭!在这个时期之前,孩子还能够与父母和谐地相处,但突然间,父母被孩子认为是“邪恶”的象征,因为他们总是无缘无故地阻止自己做喜欢的事情。孩子们正高高兴兴地在浴室里摆弄着浴液、洗发香波之类的瓶瓶罐罐,可是还没等他们完成自己的作品,父母却出其不意地闯了进来,打算教训他们。软弱与绝望的感觉立即象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内心的恐惧在此时更加剧了他们绝望无助与愤怒的程度。

这种伴随着冲突、攻击性的自我意识阶段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经历了这个阶段后,他们懂得了:

其他人的需求与愿望和自己不同。

因此需要妥协与退让,但这并没有任何危害,无论如何,我还是可以坚持自己的想法。

我不是全能的,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能够互相赖以生存。

矛盾会导致紧张与对立,但我可以承受这种紧张与对立,而并非一定要找个途径来发泄(例如通过大吃一顿,叫喊或是发怒)。

即便是在我大喊大叫的时候,爸爸妈妈也是爱我的。

一切过去以后,我和父母之间还是那么深地爱着对方,或许爱得更深。

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意志,也可以变得很乖。

因为孩子在安慰阶段将变得独立并能够自己积累经验和教训,因此压抑孩子在安慰阶段的自我意志,或者是通过限制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以达到惩罚的目的,都是毫无意义的。孩子的软弱与惊慌失措,没有必要被刻意强调,因为即使是通过教育,安慰阶段对于孩子成长来说也是不可避免的。明白了这一点,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都容易过得多了。

如果自己的孩子已经度过了这样一个安慰阶段,你就会对那些在对自己孩子大吼大叫的人投以同情的目光。在大街上,一对年轻的夫妇刚好在与调皮的孩子做斗争,如果此时你投去一个会意的目光,也一定会得到一个善意的微笑作为回报的。

开启孩子的慧根越早越好 有效开发孩子潜能


研究表明,3岁前是人的大脑发展最快的时期,父母应把握关键期开发孩子潜能。

研究表明,3岁前是人一生中发展最快、最重要的时期,把握孩子某些方面发展的敏感期并悉心培养,对于促进宝宝身心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3岁前脑部发育有几个敏感时期

生命的最初三年,人的大脑迅速生长,出生6个月的宝宝,其脑体积相当于成人的50%,3岁时脑体积就相当于成人的80%,一个人学习能力的50%都在生命的头四年发展起来的。

科学家们发现,在脑部发育过程中有几个敏感时期,在这几个时期,脑部特别容易接受并学习一些信息。换句话说,在孩子的发育过程中存在一些“机会之窗”,而且脑部的每个系统(视觉系统、听觉系统、语言、情感和运动系统)都有各自的“机会之窗”。如果在“窗户”打开时,其可塑性极强,若能在此时进行一些可刺激其更好发展的活动,对宝宝脑部的发育将产生良好的、长远的影响。但也意味着,在这些发育阶段,不好的经历或缺乏适当的刺激也可能对其产生不良的影响。

你宝宝脑部的潜能主要取决于先天的遗传。但是才智和能力的发展却是取决于你给他的刺激和教养的方式。诸如说话和走路等能力,就需要大人的正确教育和训练。

良好的早期教育可以促进宝宝的运动能力、交往能力、艺术能力、逻辑创造能力、语言能力等几个方面的良好发展。

父母应把握关键期开发孩子潜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并更好地充分开发孩子的潜能,父母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扮演几种角色:孩子生活的设计者、孩子的顾问、孩子的权威。

做孩子生活的设计者,就是尽量给孩子提供他感兴趣的物品和活动,这些物品和活动都应有助于促进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做孩子的顾问,就是帮助孩子了解周围世界,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鼓励他自己干自己的事。

做孩子的权威,就是给孩子设定与他年龄和发育水平相符的行为范围,同时,帮助其他人了解孩子的独特性格特征和需求。请记住,给孩子提供帮助并不意味着需要花大量时间、金钱或精力,对孩子的日常照料和与孩子交流,才是对他成长发育最重要的方面。

父母应为孩子创设安全、自由、富有教育意义的成长环境,因为良好的环境可以引发宝宝的学习、探索行为,让他们获得信心、知识和灵感。

如何为孩子营造轻松的环境


宁静益智:法国专家进行的试验显示,噪声在55分贝时,孩子的理解错误率为4。3%,而噪声在60分贝以上时,理解错误率则上升到15%。因此,应让孩子尽量避免各种噪声的干扰,给孩子一个安静、宁和的环境,以利于智力发育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和睦益智:家庭和睦、气氛融洽、充满亲情可增进孩子的智力。恶劣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心情压抑、孤独,生长激素减少,导致孩子身材矮小、智商降低。

交往益智:美国一位生理学家追踪观察一组儿童达10年之久,发现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即喜欢和成人打交道的孩子,其学习成绩普遍较好。与他人的的交往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影响孩子的性格和心理,还能给孩子提供很多的学习资源和信息、经验,因此,父母应多鼓励孩子走出家庭,与同龄和大龄孩子甚至与成人交朋友。

芳香益智:科学家认为,与一般环境比较,生活在芳香环境中的儿童,无论是在视觉、知觉方面,还是在接受与模仿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其奥妙在于芳香能给人一种良好刺激,使人心情松弛、情绪高涨,增强听觉与嗅觉及思维的灵敏度,进一步提高智商。

颜色益智:淡蓝色、黄绿色以及橙黄色能振奋精神,提高学习注意力。而黑色、褐色、白色可损害智力,降低智商。故在孩子的居室或教室的墙壁上悬挂一些淡蓝色背景的挂画或条幅,将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育。

由此可见,那些渴望孩子能够聪明可爱的父母,要尽量全面的营造一个舒服宜人的环境,让孩子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健康的成长。

“惩罚”孩子也有智慧


有个孩子,3岁前以爷爷奶奶带为主,两个老人很宠孩子,家里条件很好,孩子从小要什么都满足。有时候不给,孩子一闹东西就到手。孩子3岁后以妈妈带为主,他还是用对付爷爷奶奶的方法对付妈妈。

妈妈再打,他也要坚持到最后答应他的条件,妈妈又是讲道理,又是打,却没有任何用处。问题就是妈妈的态度不坚决,讲完了、打完了,最后还是满足了孩子的要求……所以说,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微妙的家教艺术。

只有拥有了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最忌讳讽刺挖苦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

◇就事论事莫牵连

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事后说理不可无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将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果。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孩子的智慧来自提问


犹太人崇尚创新,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并不耻发问,自己所积累的知识自然就越来越多。

寒假时我到美国看望表姐一家,结识了他们的邻居利娅。利娅是以色列人,为人开朗大方,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她丈夫是美国一家公司驻以色列的代表,经常在以色列与美国之间往来;利娅自己带着儿子拉米尔在美国生活,独立承担了抚育孩子的重任。

都说犹太人非常有智慧,做生意很成功,不知道教育孩子会不会也有一套?我开始不知不觉地观察利娅和拉米尔,希望能够发现犹太人精明的头脑在幼儿时期家庭教育的秘密。

没多久,我终于发现了这个秘密。

那天,拉米尔从幼儿园的接送车上回到家,正和我聊天的利娅马上迎了出去,陪他一起走进了房间。进门之后,利娅问拉米尔:“今天你提问了吗?”拉米尔连连点头。“那么,你都问了些什么呢?”利娅继续问他。拉米尔开始复述他今天一天中所提的问题,有的是问幼儿园老师的,有的是问同班小朋友的……问题千奇百怪:为什么树叶有红的也有绿的?为什么有的蚂蚁会有翅膀?为什么牛奶不能换你的饼干……我略数了数,这小家伙一天问了二三十个问题。利娅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是怎么回事?”我好奇地问利娅。“提问啊,”利娅笑眯眯地说,“拉米尔就是个问题篓子,总是问个不停。”

随着利娅的讲述,我渐渐明白了。原来,每个犹太人在很小的时候,几乎都会被长辈提问。利娅小时候,她爸爸就常问他,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刚开始时,她认为今天和昨天、明天并没有什么不同。爸爸没有责备她,而是让她每天都问别人十个她不懂的问题;如果没有人回答她,就自己去找出答案。从那以后,利娅觉得日子的确不一样了,因为每天都是那样新鲜……

“这没什么,”利娅说,“几乎每个犹太家庭的孩子,都是在提问中长大的。”

提问!

我忽然发现了我一直在探寻的秘密所在:永远的探求心境!犹太人崇尚创新,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并不耻发问,自己所积累的知识自然就越来越多。

我不由得想到一则流传甚广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几乎每个犹太人父母都会问孩子一个问题:“如果现在房子失火,你会带什么跑出去?”如孩子回答的是金钱或贵重物品,母亲就会再问他一句:“有一种无形、无色、无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孩子答不出来,母亲就会告诉他:“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只要你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而智慧,恰恰就来自于提问!

我笑了。利娅让我得到了我想要得到的答案。我们后来成了朋友,直到我回国之后,还不断地接到她的来信。我感到非常满足,因为我有着利娅这样的犹太朋友,也因为我明晓了犹太人教育孩子的最重要的方法,这种方法很简单,那就是—让孩子提问。

喜欢《轻松找皮球 开启孩子的智慧》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