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游戏随笔:娃娃家里的爸爸妈妈

04-09

不容争辩,当我们化身为孩子们的老师,我们应该常常对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而教育笔记是老师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你了解如何写出优秀的教育笔记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角色游戏随笔:娃娃家里的爸爸妈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陈陈是豆豆家的妈妈,她拿着盒子去菜场买了一大盒的菜,有鱼、香蕉、青菜、萝卜,回到豆豆家她就将菜一股脑地倒进锅里,用勺子炒着,还不时地拧拧煤气灶的开关,突然她好像想起了什么,将鱼从一锅菜里挑了出来,从钢钢手里夺来了刀,在鱼身上刮着,还在水龙头上冲了冲,又放进了锅里继续炒,我到娃娃家做客,问她“陈陈你在做什么菜啊,又有水果又有蔬菜的?”,她看了看我没说话,我又问“是在做汤吗?”她灵机一动说:“对,这是水果蔬菜汤。”我闻了闻说“好香啊,等会给我也盛一碗喝。”此时钢钢正在用拖把擦着地,一会站着拖,一会趴着拖,擦得很卖力,擦完了地就去烧饭了。娃娃家有两个灶头,他和陈陈互不干扰,钢钢烧的是一根香肠,烧好了盛在盘子里,对我说这个很好吃,我尝了口说:“嗯,真不错。”他很开心地又去烧饭了,把香肠又放进锅里再次炒着,嘴里嘀咕着要做得更好吃。

今天的游戏中,两个孩子都各自在模仿着成人活动,交流甚少,基本没有合作。陈陈的游戏活动有一定的创造性,她有几个比较不错的亮点,一是她去买菜不是空着手去的,她想到了带一个盒子,这样方便又省事;二是她知道鱼要刮鱼鳞,还冲洗干净;三是她能根据成人的语言提示给菜取名字。钢钢则在重复着烧香肠,这些让成人看似没趣的事,在孩子的世界里都是正常的,他可能觉得再次烧更好吃。这就是小班幼儿在游戏时表现出的特点,他们是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就像陈陈将所有的水果蔬菜一股脑地放进锅里炒着,虽不按常理出牌,但也把游戏的内容演绎得五彩缤纷。今天他们之间缺少的就是交流、合作,小班下学期的孩子应该有一定的与同伴交往能力,今天的游戏中就看出两孩子在这方面是比较弱的,需要鼓励他们在以后的游戏中尝试共同合作游戏。M.YjS21.coM

从今天的游戏情况看,孩子们需要学会互动交流,今后我将进一步了解各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兴趣需要,为孩子们创造适宜的宽松的语言环境,促进幼儿间的互动交流,鼓励幼儿与他人接触和交谈。鼓励幼儿参加小朋友的游戏,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感受有朋友一起玩的快乐。我要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娃娃家里的爸爸和妈妈


游戏开始了,几个孩子快步奔向娃娃家,争着喊着“我当妈妈”“我要做爸爸”。当孩子们扮演着角色时,妈妈则一会打电话一会忙着去买菜。爸爸呢则一直忙着烧饭做菜。“叮咚,有人在家吗?”“请进来”,妈妈开好门就自顾自地帮娃娃洗澡,进来的两个小朋友抢起了凳子,两人挤在了一起,谁也不让谁。爸爸将锅中炒好的菜放在桌上,妈妈过来将“食物”随手放到了床上。收拾玩具时,娃娃家最热闹,有的抢着玩具送回去,有的拿着东西转来转去,不知道放哪好!桌上、地上、床上到处都乱成一团。

小班幼儿喜欢玩娃娃家的游戏。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他们的游戏还处于独自游戏,平行游戏的高峰时期;对模仿成人动作或玩具感兴趣,主要是与玩具发生作用,喜欢与同伴玩相同或相似的游戏,但游戏还局限于对家庭生活的机械模仿;虽有了初步的角色意识,但角色意识淡薄,角色间的语言交往少;能够模仿着一些简单的角色行为动作,但游戏的主要内容是重复操作,情节简单,不够丰富。

有人说教师在角色游戏过程中不宜过多的、直接的指导幼儿,但事实上一个好的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整个进程中都是存在的。通过对游戏前知识经验的积累、角色游戏情境的设置、背景与游戏材料的准备、间接的设置问题、参与扮演角色等,教师就在指导着孩子们。首先我们要创设一个布局温馨、整洁美观的家庭环境,里面有可供操作的厨房用具,有可爱娇俏的娃娃和小床,还有别致玲珑的桌椅和碗筷等,相信在这样的环境里,教师不用多说一句话,孩子们就自然知道自己要扮演什么角色了。再以玩伴来参与角色游戏,找准时机间接地指导幼儿的活动。在孩子玩游戏的过程中,教师时孩子的玩伴也是游戏的参与者,通过教师的参与能帮助幼儿正确地与同伴对话、交流,促进了幼儿的交往能力,更加丰富了游戏的内容。在活动中可以用一些形象的、拟人化的、情境化的语言去提醒幼儿。很容易被小班幼儿接受。最后在活动结束后,注重评价,养成正确使用、有序收归的良好习惯。

指尖上的爸爸妈妈


开学已经两个周了,小班的孩子已经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能在老师的安排下吃饭、睡觉、游戏了。可是刚离开父母怀抱的孩子们偶尔还会跑到老师跟前泪眼婆娑地说:“老师,我要爸爸妈妈!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吧!”现在的王睿然小朋友就正偎在我怀里不住地说着。王睿然小朋友是个活泼好动的男孩子,有点调皮。从来园的第一天起,一声也没有哭过,但会经常说:我要爸爸妈妈!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吧!教过小班的老师都会与我有同感:身边总是有个喋喋不休的孩子说着同一句话,时间长了,心里会是怎样的烦躁。可是面对一群三四岁的孩子又能如何呢?只能不停地敷衍他们,带他们玩,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适应了集体生活以后,情况就会有好转……又到了午睡时间,我拍拍这个孩子,搂搂那个孩子,尽可能地以最快的速度把孩子们一个个地哄睡。“老师,我要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每天只搂我一个人。”王睿然又发话了,要求还挺高。“只搂你一个人,其他小朋友怎么办……”可是王睿然根本不听我的劝说,一个劲地哭闹:“我要爸爸妈妈!”唉!淘气的孩子多吃奶,只有先把他哄睡了,才会不影响其他孩子。我躺在王睿然的身边,轻轻拍打着,眼睛不停地看着其他的孩子,嘴里一边轻声唱着歌曲,一边不停地提醒其他幼儿要躺好。“妈妈是这样拍我的。”王睿然拉过我的手放在了他的胸口上。我灵机一动,拿来笔,在王睿然的手指上画上了一男一女,告诉他,这是他的爸爸妈妈,只要把小手放在胸口,爸爸妈妈就会一直守着他,和他在一起……没想到,平时调皮的王睿然静静地把小手放在自己身上,不时地抬起手看一看。很快就进入了梦乡。我立刻把这一方法用在其他孩子身上。还真灵,孩子们都渐渐进入了梦乡。指尖上的爸爸妈妈,不光用在孩子午睡方面,很多孩子一来园就要求我在手指上画个爸爸妈妈,然后举着小手,面带微笑地去玩了,哭闹的现象也越来越少了。老师们,你们不妨也来试一试?可真管用哦!

教育随笔:娃娃家家里的爸爸


大区域活动时间,你来到娃娃家做爸爸。你拿了一大叠的钱,来到小超市,看到了一个章鱼毛绒玩具。你兴奋地说:“哇!章鱼!还是红色的!”你赶紧将它拎在手里,又去了超市的“水果区”,你拿了一串葡萄,说:“家里好像没有水果了,买点葡萄吧!”你买好东西,准备“回家”的时候,看到妮妮不开心,你说:“妮妮,你怎么啦?”妮妮说:“我想去小吃店买东西,可是我没有钱!”你看了看自己手里的钱,想了想说:“我给你一点吧!”你拿出了一张绿色的,一张黄色的纸币,边递给妮妮,边说:“这个给你!”妮妮说:“这么一点点啊?”你说:“没关系的,你先去用,等下没了再给你!”

在这里,我发现了怎样的学习?

你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作为爸爸,去超市买东西,除了要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还要买家里需要的,是个不错的“爸爸”哦!当你看到妮妮的时候,你会去关注她的表情,从而解读出妮妮的开心与否;你会去询问,并帮助她。看得出来你对同伴很关心,乐于帮助他人,且有一定的洞察能力。

下一步的机会和可能性

天天对超市游戏很感兴趣,爸爸妈妈可以经常带天天去超市逛逛,了解超市买东西的规则,适当了解一下钱币。天天对同伴很关心,希望这样的品质一直保持,对同伴、长辈都关心,这样的天天谁都喜欢!

教育笔记:《爸爸妈妈陪陪我》


教育笔记:《爸爸妈妈陪陪我》

我们班有一个调皮的小男生,他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孩子,上学期开学我们老师就注意到了他,经过一个学期的适应和教育,孩子已经开始慢慢进步。

在集体教学活动时,孩子们都按照老师的要求,坐坐好,跟着老师的思路认真听讲。阳阳却喜欢到处跑,破坏老师的环创,捏捏这个朋友的脸、拍拍那个小朋友的头、站在椅子上跳、拿着画笔到处乱画、甚至还经常会突然跑过来抱着老师的腿不肯松手,不管怎么说都不听;中午午睡时,一会说话,一会拿鞋子拍拍邻铺睡着小朋友的头。一会在床上翻来覆去,总之不能安静的入睡,不停的引起老师的关注;在户外活动时,他不跟着老师一起走,总是和小朋友打打闹闹,或者独自跑开,老师总是要格外注意他。

通过观察这位小朋友一系列的变化和分析其家庭原因我们老师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缺乏沟通和陪伴

这学期孩子的父母工作很忙,基本上都是爷爷接送,晚上回家后也很少有时间照顾他,更别说和他沟通交流,孩子除了看电视就没有其他活动,比较孤独,所以在幼儿园里总是刻意引起老师注意,对老师十分的依赖。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家长应该多多陪伴孩子,一起玩耍,一起吃饭,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更加有安全感。

二、对未知的好奇

面对未知的事物,这个时期的孩子好奇心尤其强烈,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随着思维变化也会随之变化,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都应该正视孩子的破坏行为,应设法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和动机,给他提供适时的帮助,满足他的好奇心。

三、缺乏自理能力和规则意识

孩子的家长工作忙,能帮孩子解决的事情就快速处理了,也过于依赖幼儿园;家长和长辈也十分溺爱孩子,剥夺了孩子独立完成事情的机会,使孩子形成了依赖心理。家长应该多引导多鼓励孩子自己完成事情。而不是在孩子需要帮助时采取批评或者直接家长完成。在家中应该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时间和规则意识,不能一味的忙自己的事情,忽略的身边无人陪伴看动画片的孩子,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家长不加以制止,长此以往,不管老师在幼儿园如何培养教育,孩子还是不能很好的适应。这一时期家园合作才是对孩子健康成长最好的渠道。

经过我们老师的反思和商量,决定请孩子的家长来一趟幼儿园,就孩子近期的行为表现进行反馈,并且商量如何更好的引导孩子,希望爸爸妈妈能抽出一点时间来陪伴孩子,改变孩子的现状。

教育随笔:娃娃家里的客人


小班的幼儿好模仿,已经具有了初步的主体意识,他们渴望像成人那样参加各种活动,他们会在假想的情景下反映真实生活,而"娃娃家"又比较接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所以,小朋友们都很喜欢玩。

一天,我指导孩子区域活动时,在发现娃娃家里孩子们正在玩炒菜、做饭的游戏,可是由于他们过于注重体验做饭的过程而把饭菜弄了一地,我刚思考着如何介入游戏,正巧发现阳阳拿着电话说些什么,我顺势做了一个接通电话的样子:“喂,你是阳阳吗?”

“我是,你是老师吗?”

“是啊,我听说你们家里非常整齐漂亮,我可以去你们家做客吗?”

“好呀,你来我家,我给你做好吃的!”

“好,我们等会见!”

只见阳阳放下电话,高兴地转身对其他小朋友说:“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老师一会要来我们家做客了,咱们快点收拾一下吧,我还说要给老师做好吃的呢!”

说完只见他们几人好像商量过一样,马上分头行动了起来,有收拾卫生的、有做饭的,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不一会,区域的环境变的整齐多了,我就来到娃娃家,孩子们高兴地迎了上来说:“请进,老师你请坐!”

“呀,你们家果然很整齐,很漂亮。”我连声称赞道。

“老师,你爱不爱吃青菜啊?我给你做了好多好吃的青菜呢!”阳阳说。

“好呀,我非常愿意吃。”

阳阳赶忙端来了他亲自做的白菜还有胡萝卜说:“老师,你吃吧!你尝尝,吃完了我还可以给你做。”

我边吃边说:“真好吃呀!特别是坐在干净整齐的房间里吃饭,心情真舒畅。”

就这样,娃娃家里的孩子们盛情款待客人,游戏继续进行,活动区的环境变得有序起来。活动后孩子在集体面前介绍了游戏的感受。

要真正实现角色游戏的教育功能,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且是重要的。适时的指导,不仅可以丰富孩子游戏主题,增加游戏情节,促进角色交往,更能发展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组织活动的能力,促进其健康、和谐、富有个性地发展。

不只是孩子也包括爸爸妈妈都完美的“蜕变”


新的学期开启了,我可爱的孩子们带着他们各自的期待升入了中班,时间过的真快,我们已经陪伴彼此一年多了,回忆起这一年的种种点滴,满满的都是幸福。

“妈妈妈妈,我要找我的妈妈”“妈妈你别走”“我要回家。。。”“老师,你得好好照顾我的孩子,他怎么老是哭啊?是不是在幼儿园有人欺负他啊?”还记得孩子们刚刚入园时的情景吗?孩子的哭闹,家长的不放心,彼此之间的不熟悉,这些都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我好喜欢我的老师,妈妈再见,老师好。”“快给你的老师打个电话,把我们好玩的事情跟老师说一声吧”,这些温暖的话时时都会出现在我们的耳边。而在这些变化里,我们付出了很多,每天抱着哭闹着要找妈妈的孩子,哄着他们,告诉他们我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他们等你吃完饭睡醒了就来接你了。为每个孩子接上温度正好的水,为每个孩子擦洗弄在身上的脏东西,为每个孩子一勺一勺的喂饭吃,为孩子们整理没有穿好的衣服等等等等。这些大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付出就是换来孩子们的笑脸,爸爸妈妈们的肯定的一切。

孩子们不仅仅是年龄增长了,内心也有了更多的想法,我们和孩子们彼此之间变得更加亲密了,和爸爸妈妈们也越来越互相理解,越来越融入为一个集体了,不只是孩子也包括爸爸妈妈都完美的“蜕变”。王惠

教育随笔:娃娃家的“爸爸”


教育随笔:娃娃家的“爸爸”

玩“娃娃家”游戏了,我向孩子介绍新材料:围裙,告诉他们这是妈妈烧菜时围的,并且示范了围裙的围法,要在后面打个漂亮的蝴蝶结,如果宝宝不会打,可以请爸爸或者老师帮忙。

漂亮的围裙一下子吸引了许多孩子的目光,纷纷表示要做妈妈,要给娃娃烧饭吃。于是,当我请“爸爸”去请一位“妈妈”时,孩子们很快行动起来,请到的“妈妈”相当神气,马上去戴上围裙,但是自己不会打结,旁边的“爸爸”这时也乐意上去帮忙。但是范涵宸一个人没动,也不去请“妈妈”,我就上前问他:“宝宝,怎么了?还不请“妈妈”去?”他一脸的不情愿,慢腾腾地去请了坐着的王泳懿,两人去了“小卧室”。

当我从其她区域回来时,发现“小卧室”只有芊芊一个人在,宝宝不在娃娃家了。我一找,原来跑到美术区去涂色了。我上前问他:“爸爸怎么出来了?啵啵饿了,在家哭呢!”他回答我:“我不要做爸爸。”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妈妈有围裙的,可以戴着烧饭,我没有。”我继续说:“那爸爸可以抱娃娃啊,爸爸力气可大了,是不是?”他听了,才点点头跟着我回到了“小卧室”。

后来几天的游戏中,我重点观察了宝宝,发现他在游戏时常常脱离岗位,一会走出家门,到别的家看看,玩玩,有时甚至把自己家里的东西拿到别人家去,仿佛自己的家不够吸引他。

幼儿在游戏中经常会遇到缺乏角色意识,出现离岗、串位等情况。案例中航航的离岗主要原因是失去了对爸爸这一角色的兴趣,无所事事,

在观察中我发现天天虽然聪明、有主见,但在遇到困难时仍然会有生气等消极表现,这也符合幼儿的特点。可贵的是,天天并没有逃避,而是想出办法来达到目的,这反映了天天良好的个性品质,很是值得班上孩子学习的。

教育随笔:娃娃家里的小女孩


今天,我来到小一班的娃娃家观察孩子的自主游戏,此时娃娃家的人不多。我看到静静一个人抱着娃娃坐在摇篮边,一会儿将娃娃放进摇篮,盖上被子,轻轻地拍一拍,一会儿又把娃娃抱起来晃一晃,一直没有与其他人交流。

此时游戏开始已有一会儿了,静静一直处于独自游戏的状态。当时我想:这个孩子是不是不善与人交流、游戏水平不高?我要不要介入以推动她的游戏的发展?

过了一会儿,静静把娃娃放入摇篮,走到手中拿着塑料玩具、听筒什么的芳芳身边说着什么,只见静静点点头,焦急地把一个扁平的塑料玩具当作手机开始拨号,听电话,挂电话……然后,静静抱着娃娃急急地走到旁边与在那里玩的小男孩说了些什么,便穿上鞋和芳芳走出了娃娃家。

过了一会儿,静静和芳芳又回来了,静静拿了一个茶杯倒了一些水给娃娃喝,然后把娃娃放到摇篮里让她睡觉。不久,她们又打电话、挂电话,再把娃娃抱起往外走。出于好奇,我悄悄跟了过去,看到她们去了卫生间,在那里逗留了不长时间,又抱着娃娃回来了。

接下来,静静持续地做着抱娃娃、喂娃娃喝水、哄娃娃睡觉的动作,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我趁势跟她聊了起来:“你们刚刚抱着娃娃到卫生间去干什么呀?”她说:“我们给娃娃看病啊。”过一会儿,她又补充道:“娃娃生病了要多喝水,所以我就给她喝水。”

这时,我意识到孩子的游戏反映着他们的现实生活。开始我以为静静不善与人交流、游戏水平不高,其实她十分专注于“母亲”的角色扮演,此时教师最适宜的做法是理解她并期待她产生深入游戏的行为。通过这次观察,我也发现小班幼儿在游戏中会尝试以物代物,如用扁平的塑料玩具当手机,用丝巾当被子……不过,小班幼儿表征能力还不强,还需要一些比较具象的游戏材料,这样才能促进游戏的发展。比如,芳芳拿的听筒就是支撑静静生发“给娃娃看病”游戏情节的有效材料。到中、大班,则可减少比较具象的游戏材料,投放一些低结构材料。

教育笔记《角色游戏随笔:娃娃家里的爸爸妈妈》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笔记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我的爸爸妈妈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