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晚上用手机上网吗?

04-12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孩子在晚上用手机上网吗?”,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刚刚在开心农场看到孩子有晚上11:40的游乐记录,比如买东西,种葡萄等等;所以得谈谈,但是不会歇斯底里,先是有些奇怪,问了同事才知道可以手机上网操作。震惊之余我觉得自己对孩子还是太不了解了,看到孩子每天早出晚归,只觉得她时间抓得很紧了,只要帮助她做好后勤就行了,看来事实并非如此。看来家长对孩子的了解永远赶不上应该的水平,无论多么贴心,她都会给自己留下一个小小的空间,家长永远赶不上孩子的步伐,在心理藏着小秘密的初三才能使孩子坚持下去吧,也许中考结束之后,真正使孩子终生难忘的是偷偷的用手机上网玩儿到的游戏吧。

突然回想起我在高考的时候趴在门缝偷看我父母正在看的电视剧呢,我至今还记得高中时偷看红楼梦,家长进来急忙把书往柜子里藏,柜门没关住,书掉了出来,被家长骂了一顿。都是从那时候过来的,现在回想都是孩子啊。现在想想我真正感到难受的是孩子上网还是孩子试图瞒着我上网?我必须把这件事理清,说的深浅都要拿捏好,我从中午到现在一直在想,情绪已经平复了,但是怎么谈正在想,应该是出于帮助孩子而不是因为想要发泄对孩子的怨气而对孩子进行教育,准备今晚问问孩子,现在

1、压力较大?

2、作业太多?

3、娱乐不足?

4、同学影响?

5、其他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必看:用手机哄孩子?背后的危害让你想不到!


小孩子迷上智能手机的原因,好玩又有趣。华丽的屏幕、欢乐的声音、有趣的触屏、动画片和游戏一下子把孩子吸引了,频繁的使用智能手机,让当初照看孩子时为了图省事,给孩子玩手机的妈妈们开始担心起来了。

最新的一个研究数据说明了问题,对1000名0~5岁幼儿父母的调查结果显示,幼儿的智能手机使用率为80.4%。3岁就开始玩手机的达到32.5%,给孩子看智能手机的主要原因是“让孩子老实一会儿”的最多,占52.9 %。这个数据充分的显示80后父母陪伴孩子的心理状态,值得深思。

让孩子过早使用智能手机危害很大

容易出现注意力缺陷

使用智能手机会让孩子对一种物品或行为产生散漫的执着,这种症状会持续成为儿童、青少年期注意力缺陷多动性障碍,品行障碍、性格障碍等。对社会不适应,分离焦虑障碍、反应性障碍等症状的几率也高。从小就频繁使用智能手机的孩子,强迫症、抑郁症、社交恐惧症等出现的机率更高。

妨碍大脑发育

2岁以内的孩子大脑发育迅速。此时,智能手机使用频繁,会引起左脑发育不均衡。 在这段时期,虽然大脑已经渐渐发育成熟,但大脑功能还不健全,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也不强, 在受到外界因素刺激后,会带来负面情绪的影响,引起焦虑、不安、注意力缺乏等。

容易导致睡眠障碍

可能大家都知道,孩子频繁使用智能手机会引起视力下降。但更可怕的是会引起睡眠问题。孩子睡觉前看手机,过于明亮的画面会影响人体褪黑激素的分泌, 导致睡眠障碍。

阻碍身体发育

已经对智能手机玩得非常熟练的孩子,对肢体运动表现出消极的态度。 这样会引起身体发育推迟、运动功能低下,影响身高增长。另外,对手指的影响也很大,手部总是保持一个动作,没有锻炼到手指的灵活性,长期会影响手指的发育。

孩子为了看手机,头部总会不自觉前倾接近屏幕,脖子或腰长时间的姿势会引起脊椎变形、脊椎侧弯等综合征,也可能引起颈椎疾病的早期症状。孩子们只有通过各种运动,才能刺激骨骼,发育,促进身体成长。

由于电子产品的普及和“低头族”的增多,原本是老年人才有的颈椎病,越来越年轻化、娃娃化了,希望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注意。

孩子依赖手机的原因

社交型依赖 手机通讯录里有200个好友,微信朋友圈里有300好友,QQ各种群里面还有4000多好友,这么强大的人脉关系让孩子难以割舍。

游戏型依赖 手机里面的网络游戏特别多,在长期的“战斗”中积累下来的功勋和经验使得孩子成就感爆棚,倍感满足。

娱乐型依赖 手机里面好友不多,游戏不多,全部都是电影、音乐、照片,弄得孩子心猿意马,不想写作业总想摸手机。

如果孩子特别依赖手机,作为家长,最好先分析一下自己孩子到底是属于哪一类,然后再对症下药。

怎样帮孩子戒掉手机瘾?

建立亲子约定

家长要意识到手机可以成为工具但不能成为玩具,可以通过亲子约定控制使用手机的内容与时间。另外要帮孩子增强自控能力。

转移兴趣和注意力

一旦孩子已经上瘾了,那也不要太急,可以慢慢帮孩子戒掉。爸妈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跟孩子一起家庭阅读,或者带孩子外出去散步聊天、让孩子多交朋友、培养孩子其他兴趣等,都是不错的注意力转移法。

父母以身作则

留出陪伴时间想要孩子少玩电子产品,父母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因此,下班回家后,爸妈们请将手机等放一边,好好地陪伴孩子游戏和玩耍,这是戒掉孩子电子瘾的理想途径。

不要用玩手机当奖励

这是很多家长会犯的错误,比如动不动拿电子产品当奖励,以“可以让你多玩X小时手机”作为听话的交换条件。经常这样,孩子就容易把玩手机作为最大的诉求,而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

让孩子意识到危害性

选择合适时机,让孩子自己体会迷恋手机后自己的一些变化。除了视力的下降、颈椎腰椎的酸痛、睡眠不足等身体健康方面,还要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效率变低、现实人际互动减少、情绪易烦躁等心理层面的隐患。

育儿知识:过度使用手机影响儿童认知能力和睡眠质量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最新研究表示,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会降低儿童认知能力,影响睡眠质量。心理学家建议不要将手机带进卧室,同时每天使用时间不超过2小时。

由美国卫生研究院资助的调查显示,每天面对屏幕超过2小时,儿童的认知能力会下降;超过7小时,儿童大脑会产生改变。

家长常担心孩子看太多电视,殊不知孩子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超过在电视上的2倍。有调查者表示,美国青少年平均每天看电视不超过2.5小时。然而在2016年,青少年平均每天花费6小时在数字媒体上。大量浪费在媒体上的时间,足以让孩子们与朋友面对面的交谈、阅读或参加者户外活动。

智能手机、手提电脑这类便携电子产品与之前的电视、固定电话有本质上的不同,每天有上千个工程师不断更新软件,让它们令人上瘾。此外,便携电子产品可以带到任何地方:学校反映学生常常因此分心;面对面的社交也会被突如其来的手机消息打断。不出所料,人们表示,与朋友吃饭时不拿手机能更加享受。

多项研究发现,儿童以及青少年在屏幕前花的时间越多,睡的时间就越少。除了牺牲睡眠来玩手机外,其中也包含生理上的因素: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让大脑以为现在仍然是白天,因此无法产生足够的睡眠荷尔蒙褪黑激素,无法快速入眠或者获得高质量的睡眠。

美国一项调查对比了每天使用便携电子设备超过4小时的孩子与不使用电子设备的孩子。调查显示,在2-10岁的儿童中,前者失眠的几率是后者的2倍。在14-17岁的青少年中,前者睡眠不足的比例比后者高出44%。

专家建议,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想拥有高质量的睡眠,天黑后不要把手机拿进卧室,或者在就寝时间内使用手机不超过1小时;每天花在便携电子设备上的时间也不要超过2小时。

育儿观念:孩子,你真的是在撒谎吗?


育儿观念:孩子,你真的是在撒谎吗?

事件:

今天下班比较迟,儿子又跟同学点点一起回家吃饭去了,下班后和老婆一起去接儿子,进门后我的老同学(点点妈妈和我们夫妻是同学)就很义正词严的告诉我们:你们儿子今天又撒谎了!老婆的脸马上变了颜色,儿子听到了也似乎感觉不妙。原来,放学的时候,儿子要跟同学回来,同学的妈妈就跟他说:你到办公室跟你爸爸说一声,要爸爸同意了,才可以去。于是儿子就跑到楼上的办公室,但因为我在开会,不在办公室,于是儿子便下楼跟她说:我爸爸同意了,我们走吧。后来因为带着儿子的包不方便,同学的妈妈便上来放在我的办公室才发现我并在办公室。于是几个人便认为儿子撒了谎,便出现了文章开始的一幕。

儿子是个性格外向的小伙子,喜欢到同学家去玩,特别是点点家,在和儿子的聊天中,儿子告诉我点点妈妈的要求是必须是我同意才可以去他们家,但他在找不到我的情况下,不知如何解决,又担心他们会离开,于是为了达到点点妈的要求而去他们家,就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表达。于是就发生了前面的一幕。听完之后我跟儿子说:假如以后找不到我的话,就告诉阿姨,让阿姨打电话给我就可以了,儿子很开心的点点头。

策略:

一、理性的面对。

撒谎并不什么新鲜事物,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此类经历。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撒谎有时是一种人际沟通技巧,但在我们目前的社会道德常识体系中,人们常常记住其向“恶”的一面,而忽视其向“善”的一面。

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并不少见,很多父母都会发现孩子经常会说一些并不存在或并未发生的事件,也常会为此而担心苦恼,忧心忡忡,甚至大发雷霆。其实作为父母,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冷静下来,与孩子做好沟通交流,真正了解孩子的意图与目的,切忌冲动上火,不问青红皂白,一顿呵斥如疾风骤雨,过后却又后悔不已,但给孩子已经留下难以弥补的伤害,也影响了亲子关系的和谐。

二、正确的引导。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孩子也在寻求各种不同的解决方式方法,在他们的眼中,没有严格的评判标准来权衡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恰当,但对于目标的达成意识确实非常强烈,会想方设法的围绕欲达到的目标寻找各种方法来解决,但绝对不是在主观意识上去进行我们所谓的“恶念”的行为,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父母我们在了解孩子真正的意图后,应该给与理解,应该给与正确的引导,而不是简单的去上纲上线,随意的给孩子扣上一个帽子。

正如儿子所碰到的这件事情一样,他这样的解决方式,对于他的年龄来理解,并无不妥,只是为了达到他的目的而已,只是我们成人带着社会性评判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行为,假如我们在跟孩子的沟通之后,了解他所存在的困惑,告诉他如何正确的去表达现实,如何去求助的方式等等,相信下次再碰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就已经有了应对的方法途径,一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感悟:

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很多家长并不一定会在意孩子偶尔的“胡说八道”,或者简单的评价,武断的批评,但我们的一番大道理并不一定能够让孩子入心,也未必能够理解,不给与解决问题的帮助,只能算是事倍功半的忙碌!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花开的过程,作为家长,我们需要一种等待慢慢成长的心境,与孩子平等的沟通与交流,用自己的童心去感悟孩子的内心世界!!

你能看出孩子在幼儿园不快乐吗


孩子的情绪往往会影响他的成长,尤其是上了幼儿园的孩子,更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情绪波动。如果孩子能直接告诉你他的不开心,那当然最好,但如果不能这样,妈妈们也能通过一些方式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不快乐。

观察途径

充分利用父母开放日直接观察。一般的幼儿园每个月会有一天家长开放日,其实每个月一次的机会,就足够你来了解他在幼儿园是否快乐。你可以看到老师的带班方式,也可以观察出来孩子和他群体的融洽程度,比如说孩子是否会被人推搡,他加入群体游戏的时候是否困难。

通过孩子谈论幼儿园的态度进行试探。每天和孩子谈起幼儿的时候,留心孩子的反应。如果你提及幼儿园时他表现得沮丧或者紧张,甚至拒绝回答,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

通过和老师保持定期接触进行了解。孩子和老师相处的有效时间可能比你要长,所以她们比你更容易发现孩子在幼儿园是否快乐。

孩子发出的信号

习惯性的肚子痛。一到早上或者其他该去幼儿园的时间,孩子就会喊肚子疼,排除常规的分离焦虑,这也许是他在逃避幼儿园的什么事情。

紧张。孩子开始频繁做出一些代表紧张的肢体语言,比如吃手、揪头发、触摸生殖器或者是尿床。

沉默。孩子回家以后不再兴致勃勃地对你进行幼儿园“新闻联播”。

厌倦。孩子对幼儿园提不起一丝兴趣,没有任何兴奋的表现。

节假日之后害怕重返幼儿园。节假日之后,大多数孩子会急于重返幼儿园,为了给老师和小朋友讲自己的传奇经历,为了摸一摸幼儿园才有的巨型乐高积木。如果你的孩子在这个时候害怕或者拒绝重返,你就要尽快了解为什么了。

你和孩子在一条水平线上吗?


每个孩子都是爸爸妈妈的宝贝,是他们的心头宝,是“上一世的缘分没有结束的延续”。很多家长因为爱孩子,理所当然的替他做任何决定,想当然的为他安排所有的事情,要求孩子按照你的预定路线前进。我们扪心自问,这真的是爱孩子吗?不经过孩子同意就替孩子做决定的行为,会不会影响到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

在这个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不是谁的附属品。因此,父母无权替孩子做决定,我们可以和孩子商量沟通,来共同决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是希望父母可以尊重自己,理解自己,让自己做决定,看到自己面对困难时所做的努力,并且对自己的进步进行鼓励。尊重,是家长和孩子之间最好的沟通桥梁。

一些开明的家长特别反对在孩子面前说“笨”、“没有出息”、“那谁谁都比你强”,因为那是对孩子自尊心的伤害。在美国这样一个极其开放的国度里,家长和孩子一同出门做客,对于主人家提供的食物或者其他的一些东西,是不允许家长在孩子开口之前就替孩子说出“不吃”、“不用”、“他不喜欢”等等语言的,因为孩子当时的真正想法家长并不知道。也许你只是出于礼貌而进行回绝的,但是孩子可能会在幼小的心灵里觉得,他不需要被尊重。父母没有经过孩子的同意就擅自替他做了决定,是对孩子尊严的变相挑衅。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不要以“我是为了孩子好”的借口,替孩子做决定,甚至安排孩子的成长路线,应该适时的倾听孩子是怎么想的,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维系。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学习:

1. 认真的听取孩子的想法和意见,看看孩子是怎样考虑的。孩子在对父母陈述他的想法时,不要感到不耐烦,更不要催促孩子快点讲。

2. 和孩子有一定时间的交流,或是谈话,或是游玩,哪怕是最简单的电子游戏。让孩子觉得你没有忽视他,你和他是一样的,也是要玩耍的。

3. 孩子是需要表扬的。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之词,要对孩子的某些行为进行表扬鼓励。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闪光点。

4.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立的意识,会思考也会学习,所以一般情况下,父母不要插手孩子的事情,让他学会自己处理。这样,他会觉得你是尊重他的,不会随意的干涉他。

当父母觉得孩子难管理,或者沟通不畅,孩子过于依恋或者过于叛逆时,基本上可以看出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在自由绘画心理乐园和家长课堂的双重保障下,僵化的亲子关系,甚至夫妻关系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使家长学会按照孩子的节奏与其相处,与孩子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共同成长。

今日话题:“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道理吗?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好像由来已久,叮咚最近也看了一些关于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站在各方的立场上,大家都是有道理的,其实这件事情本身也没有对错之分,只是跟各个家庭的情况以及选择有关~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您觉得“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道理吗?

@gracetang0:我觉得还是有起跑线这一说的。我家是一年级新生,男孩,之前是公办幼儿园,进了一所还算不错的民办小学。在9月份的幼小衔接过渡期以后,老师开始要求写字了。我家明显有差距,写字不够规范,老是返工,擦了写,写了擦,本子上都擦出洞来。默写也全是叉叉,拼音和汉字都不符合要求。我现在每天晚上花很多时间矫正他的书写。我觉得家长和孩子都要摆正心态,熬过这一阶段,毕竟未来还有很多年的学习生涯,这是一次长跑,起跑慢了,就在后程发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zhangyi_cameo:符合自己孩子能力的适当提早学习还是很有必要的,学习一段时间后,孩子比同班的小伙伴学得多,掌握得快,课堂反应,作业水平,考试成绩的出色表现,对孩子的自信心是很重要的。我身边有好多成功案例。

@猫头鹰0:人生是场马拉松,关键是跑到最后,笑到最后,而不是起跑在前。永远心怀梦想,拼搏奋斗,永不言弃才是最重要的。

@cmcmcmcmd:这是别有用心的人或者机构忽悠家长出钱的口号。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如果与自己比,不断进步,各阶段都有新的起跑线。关键是个体觉醒的迟早,不存在输赢。在现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家长们为了给孩子争取机会,各尽其能,主要表现是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提前学习,以便在各种考试中领先,是一种“抢跑”行为。对大部分孩子而言,长期效应是弊大于利,虽然短期来看是有利的。本人也曾被裹挟其中而与孩子疲于奔波在各种补习班,如果有二胎,肯定会有所取舍,不再盲目上当。

@旭旭妈米:初衷都是好的,为了孩子美好的未来,力所能及的给予最好的,只是有的时候仅仅是主观的意愿。难免只是自己的初衷,却违背了孩子的选择。尽管孩子小的时候是没有多少明确的选择的,年幼的他们只当是懵懂。但是,就算置高了起跑线,人生中的每一个节点不是一样的重要,越是转折的时候越起着支配命运的关键。个人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至使至终人格的培养,好习惯的养成,这才是赢家的护身符。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境遇,都能坦然面对,泰然处之,乐观、积极。不是说:性格决定命运吗?“不是还有一说”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吗?“真的这么认为的。

那么,你怎么看呢?

“男孩不男”很常见?你在孩子的成长中缺席吗


一个四年级女生对班上男生这样评价:“我觉得我们学校有些男生很讨厌,没有男子汉气概,在学校里总是装出一副娇弱的样子,说话有那么一点儿娘娘腔……也有些男生像我们女生一样,嘴里经常嚼着话梅,做起事情来扭扭捏捏,还不如我们女生……更让人看不惯的是,他们还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撒娇,比女生还女生。”

“男孩不男”似乎成了当下一个常见现象。发展到成人社会,就是多少有些女性化的“暖男”,代替了高仓健式的硬汉;无奈的姑娘们只好揭竿而起,纷纷升级成为“女汉子”。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认为:“男孩阳刚气质的衰落与丧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教的缺失。父教缺失,会让男孩终生‘缺钙’。”

父亲带大的孩子更独立更勇敢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其中之一就是性别的社会化。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在发展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模仿父亲的角色和行为,从而形成具有鲜明性别特征的行为。

孙云晓说:“男孩是逐渐认识到‘我是男孩’、‘我喜不喜欢做男孩’、‘要做什么样的男孩’的。儿童的学习方式是观察、模仿。所以毫无疑问,父亲是男孩接触时间最早、最长的同性榜样,先入为主、无可替代。”

孙云晓介绍,美国哈佛大学罗斯·派克博士在研究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时,发现孩子成长的过程有两个方向:亲密性、联结性和独立性、分离性。父亲对后者有着特别大的作用。“我们主张男女平等,但要承认男女行为方式有差异。不是说女孩子不需要独立,而是男孩这个性别意味着,他们应该比女孩表现出更加独立的特质,所以父亲对儿子的作用更为巨大。”

心理学家麦克·闵尼研究发现:与那些一星期内接触父亲不到6小时的男孩相比,每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两小时的男孩,更有男子汉气概,所从事的活动更加开放,更有进取精神,更愿意冒险。

“我到过几十个国家,发现相似的情况。如果是妈妈带孩子出去玩,活动半径比较小,爸爸则会让孩子跑得更远。”孙云晓说。所以,母亲带大的孩子,细腻、温柔;父亲带大的孩子,独立、勇敢。

如果因为离异等原因,父母不得以缺席,男孩怎么办?孙云晓说,单亲家庭的孩子不一定是问题儿童,这取决于抚养方式。“如果父亲没有责任心,就算他带儿子,也不好;相反,如果有负责任的继父、爷爷、外公来承担父亲的角色,男孩同样能健康成长。”

看到父亲,就像看到“警察在家”

不少人曾回忆,小时候回家看到父亲,就像看到“警察在家”。孙云晓解释,这种感觉最初来源于身体。在孩子婴幼儿时期,爸爸妈妈抱他们的方式就不同。妈妈往往抱得很紧,让孩子感到安全、温暖;爸爸往往会把孩子举起来、晃来晃去。就连稳重的英国首相卡梅伦,送女儿上幼儿园时,也把她扛在肩膀上。

心理学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发现:权威民主型家庭中的孩子,成才率最高。所谓“权威民主型”,就是既理解尊重孩子,又严格要求。

“权威和民主,对应的家庭教育就是管教和关爱,两者需要平衡。中国的教育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两者的失衡带来的。而父亲在培养孩子规则意识上的作用比较突出。” 孙云晓说,“如果父亲过于溺爱,孩子就会肆无忌惮;如果过于严厉,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药家鑫——孩子不敢犯错误,一犯就是大错误。”

有研究发现,婴幼儿阶段的教育主要由母亲负责,小学则是父母各半,到了中学,父亲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孙云晓说:“因为在12岁之前,父母与孩子之间最重要的是建立起亲密的情感;12岁之后,孩子会开始想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此时,父亲对儿子的影响就非常重要。”

北京昌平区有一个男生,因为中考成绩不理想十分沮丧。父亲就对他说:“这有什么,为什么一定要上重点高中,学习职业技术也很好。”在父亲的指点下,男生学习了汽车修理专业,后来在央视“状元360”职业比拼节目中,连续两年蝉联冠军。

新疆一个长途车司机,因为常年出车不在家,就利用寒暑假带着儿子一起出车。沿途非常辛苦,冬天翻越天山时,路滑难行,雪花都能飘到车里,遇到车坏了,还得趴在地上修车。父亲告诉孩子:“你记住,人生就是这样。关键时候就得咬着牙往前冲,冲上去就能看到霞光万丈。”这位父亲只有小学文化,儿子后来考上了博士,在读期间没向家里要生活费。

在青春期之前,父亲是儿子心目中的英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到了青春期之后,父亲的英雄形象会逐渐消减;而当儿子也终于成为父亲时,新的交替又开始了。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写道:“14岁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父亲如此无知,以至于我很难和他相处,可是,等我长到21岁,我吃惊地发现,老爸居然知道那么多东西。”

现代家庭的成员是相互欣赏的

在《好好做父亲》一书中,孙云晓指出,父亲是男孩通往“男子汉”的桥梁。“男孩往往把父亲看作未来发展的模型而去模仿父亲。研究证实:如果父亲在家中是果断的、具有支配性的,男孩往往表现出高度的男性化;如果父亲在家里是软弱的,而母亲具有支配性,男孩会表现出更多的女性化特征。”

很多人把21世纪称为“她”世纪——女性的学历越来越高、经济地位越来越高。在家庭中,父亲的权威性大大降低。孙云晓发现,一方面,母亲独自带孩子的现象特别多,“每次来听我讲课的,三分之二是母亲;我的读者绝大多数也是母亲”。另一方面,母亲有时候会在孩子面前贬低父亲,诸如“没出息、懒、没有责任心”等。

孙云晓说:“幼儿出于对母亲的天然依赖,这时往往会站在母亲一边,排斥父亲。这样的男孩就会产生心理学上所说的‘习得性无助’。父亲给了一个非常糟糕的榜样,男孩会自惭形秽,觉得男人怎么做都不行。父亲打碎了他成为‘男子汉’的梦想。”

孙云晓说,有一次他和一个小伙子一起做电视节目。“小伙子虎背熊腰,却比绵羊还弱。”在上小学中学时,他就经常被欺负,女孩都能欺负他,他也不敢还手,总是默默忍着。工作之后,他的疑心很重,看到别人说悄悄话,都觉得是在议论自己,心神不宁。结果不断失业,到了二十七八岁,还没有固定工作。在节目中交流时,孙云晓发现,小伙子的妈妈非常强势,爸爸则显得“窝囊”——当爸爸想开口说什么话时,往往被妈妈打断,甚至能“抡起胳膊把他打到一边”。

孙云晓说,“现代家庭一定是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的。明智的母亲会发现老公的优点。有些父亲能力差一点,但一定有优点,比如有责任心、低调、诚实……”

做男人已属不易,做父亲似乎更难,做男孩子的父亲更是责任重大。不过,孙云晓建议,别把做个好父亲当成沉重的负担。“做个好父亲是男人真正成熟的标志,做父亲给了男人前所未有的机会。一旦做了父亲,不管你过去有什么经历,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对比玩手机和不玩手机的孩子,结果吃惊


对比玩手机和不玩手机的孩子,结果吃惊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手机走进千家万户,上到75岁的老爷爷,下到5岁的小娃娃,都能拥有智能手机。

虽然手机普及率越来越高,但是未成年人到底能不能使用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影响有多大?

不久之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公布了自己长达十年的研究结果,令人震惊。

这位科学家在10年前从全国各地的中下阶层的家庭中选取了100名孩子,将他们分成了两组:50名是接触不到手机的孩子,50名是对手机痴迷的孩子。然后对他们进行跟踪调查。

10年后,调查结果如下:

50位痴迷手机的孩子只有2位考上大学。另外50名孩子几乎全部考入大学,只有三名孩子高中毕业后选择在家帮工。这些考入大学的孩子们,有16位获得了学校的全额奖学金。

可见,毁掉一个孩子的最好办法就是给他一部手机!

手机是如何毁掉孩子的呢?

1

智能手机影响儿童健康

智能手机伤害孩子视力,导致孩子失明或者伤害孩子颈椎,导致孩子颈椎变形的新闻屡见不鲜,这些伤害都是有形的,可以眼见为实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无形的伤害。孩子临睡前玩手机,手机画面过于明亮,会影响人体褪黑素的分泌,导致睡眠障碍。

另外,沉迷智能手机的孩子常常会对运动锻炼表现出消极态度,导致运动能力低下,进而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2

手机让孩子患上抑郁症

有专家表示,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越多,越喜欢宅在家里的人,患上抑郁症的几率就越高,经常玩手机的孩子患抑郁症的比例远高于一般孩子。

这是因为智能手机能够快速便捷地让孩子得到满足感,缩短注意力持续时间,让人越来越感到厌倦,所以过度使用手机会让人容易抑郁。

3

手机损伤脑神经

孩子的生理构造和生理形态与成人不同,手机、平板电脑等无线电设备产生的电磁波辐射对儿童神经系统的伤害远大于成人,过度接触电磁波辐射对儿童健康状况和认知力会产生一定影响。

4

手机耽误孩子学习

喜欢玩手机的孩子,习惯了手机带来的轻松愉悦的信息,对知识学习感到鼓噪乏味,学习成绩下降,受到指责后更需要在手机网络里找到慰藉,形成恶性循环之后,孩子逐渐丧失求知欲,产生厌学情绪。

手机可以方便快捷地寻找习题答案,很多学生面对难题不再查找书本,深入思考,完全依靠手机搜索答案,导致了孩子产生思维惰性。

考试没有答案可查,一个不喜欢思考的学生是不会有好成绩的。

每个孩子的时间都是一样多的,精力也是如此,整天沉迷于手机世界里,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精力自然就少了,久而久之,学习成绩必然下滑。

孩子玩手机危害多多,但是这种习惯却是屡禁不止,归根到底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养成的。

希望家长能够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同时多多陪伴孩子做些体育活动,免得孩子去手机里寻找被爱的感觉。

当然了,现在是网络时代,不可能要求小孩子一点都不玩手机和游戏,因为不太现实,孩子的同学、周围的朋友都在玩,他不玩感觉跟不上潮流。再者说了,手机已经是当代人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网络也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有效渠道,如果家长正确引导,对孩子的成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只是强调一下,稍微玩一下也是对学习适当的放松,但一定不能痴迷游戏。这就得看家长给孩子安排的合不合理,家长能不能先自律,再让孩子也自律了。

手机党成为孩子的冷暴力


手机党成为孩子的冷暴力暑假带xx宝回外婆家的日子里,或许因为是山区,有时候信号不好,当有急事找人的时候打不通电话真着急,xx宝总说没信号真不方便啊!确实,现在是数码科技横行的时代,电话、电脑、电视、手机等等成了生活的必须品,这些设备通过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榜样、方向和角度上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我们会发现孩子的视力越来越差、沉迷于网络的时间越来越长、兴趣爱好越来越单一,更主要的是我们不论是工作原因还是个人原因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了手机党,从而亲子游戏和聊天的时间不再有、孩子有问题的时候也没能及时发现并引导,长时间没参与到孩子当中和没有沟通这也是对孩子的冷暴力,久而久之与孩子的心越离越远,最终无法踏足孩子的内心深处!

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压力可想而知,真正在家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xx宝爸更忙,只有周末的时间会多一点,家里只有xx宝一个孩子,孤单啊,所以更粘着我和xx宝爸,孩子渐渐大了,可是总粘着也不行,除了每天的亲子游戏时间,在家里也应该让孩子主动点去发现兴趣,做小贴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做力所能及的小家务等等,虽然孩子每天都会想玩游戏和看动画片,但我俩约定好每天半个小时,周末的时候可以时间稍微长一些,以前没放暑假的时候一直坚持用最佳的状态陪伴xx宝成长,使用手机也是在xx宝睡觉的时间或不需要我陪伴的情况下使用,可渐渐的,我发现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也成了手机党的一员,陪伴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这个暑假看动画片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和xx宝沟通的时候她说:为什么你总是盯着手机看,不陪我下棋也不陪我一起看书、也不陪我一起玩,也不理我,就差没贴上冷暴力的标签了,是啊,孩子的自控能力差,动画片看了一集接着一集,游戏也是玩完一个接着一个,这样视力下降速度肯定快,我们不做好榜样,怎么能去要求孩子呢?

时间在手机的页面上不停的流失失,同时流失的还有陪伴和参与孩子成长的机会,也让孩子的身体和心理成长方向偏离正轨,越来越不健康,必须警惕自己成为手机党的一员,杜绝对孩子的冷暴力!

家园共育《孩子在晚上用手机上网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