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家长做什么?

04-12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与家长在教育中,应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小衔接,家长做什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幼小衔接,家长做什么?

专家给大家布置功课

本来以为幼儿园大班的伢儿升小学只是水到而渠成,再自然不过的事了,没想到这其中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在。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21日晚上听了一个很有特色的讲座:杭州学军小学原校长杨一青为省级机关武林门幼儿园大班学生的家长作的一个讲座;讲座题目是《幼小衔接和谐发展》。

看到讲座上那么多家长,一个个洗耳恭听,看来,孩子要读小学,父母比孩子还忙呢。这不,他们一个个笔记本上记得满满的,像个小学生,功课做得可真认真呀。

这里,我也把昨天听到的一些可供采用的举措跟大家分享分享,希望对更多大班孩子的家长有帮助。

让伢儿先到小学看看

家长首先要从整体上对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异同有个了解。幼儿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小学教育则是义务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yjs21.cOM

既然是衔接,那大班伢儿入学前就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咯。这需要学生和家长双方面努力。

第一,让孩子喜欢上小学。家长要从实际出发,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太高。同时,要对孩子加强组织纪律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让他们了解小学、亲近小学,可以提前到学校看看。

现在开始生活自理

第二,家长要督促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小做起,好的习惯会让孩子受用终生。

比如在生活起居上,孩子要学会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睡觉前要整理好自己的书包;饮食上要督促孩子不挑食、进餐不拖拉;卫生习惯上孩子要注意餐前便后洗手,上学时自带水杯;至于劳动习惯上,这很重要,因为勤劳和勤奋是紧密相连的。孩子要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还有一点家长容易忽略,那就是督促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现在的孩子营养摄食丰富,又整天看电视、玩电脑,不喜欢运动,因此更需要锻炼身体,才有进行文化学习的根本。

理书包写作业都要学

第三,家长要督促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其实跟生活习惯紧密相连:好的生活习惯能促进学习习惯的养成;反之亦然。

在课前准备方面,孩子要先整理好书包并进行必要的预习。在课堂上,要专心听老师讲话,也别忘了要专心听同学发言。课堂后,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及时完成。做作业时要认真看清题目、认真书写,并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问老师、问同学;错误的地方要及时更正。同时,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己学习的能力。

父母别忘做表率

第四,家长要为孩子构建和谐的环境,做孩子的表率。这是一个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完成的工程。

父母和孩子之间要和谐,家庭成员之间更要和谐。家庭教育的环境要注重一点:言传和身教同样重要。家长不要说一套做一套,要记着自己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

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之间的衔接不能忽视,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平稳过渡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专家:“幼小衔接”家长要比孩子先适应


校内开学典礼 校外“家长聚会”

校内是庄重的开学典礼、校外是热闹的“家长聚会”,仅一道校门之隔,却上演着两种全然不同的景象。开学当日,在武昌区水果湖第二小学,记者看到了这样有趣的一幕。

8:30,开学典礼正式开始,在外等候的家长则聚在一起聊天,谈论着各自的孩子。 “你孩子是一班的啊,我的也是呢。”“我那家伙特别闹,上幼儿园时我就把他送去练书法了,希望他变得安静点。”……无论是熟识的,还是陌生的,只要谈到孩子,这些家长们便有了共同的话题。

大手牵小手,一起进学校

保安处的玻璃门上,贴着学校的作息时间表,不少家长纷纷掏出笔和纸,“记下来,接送孩子也方便些唦。”一位婆婆对记者说道。略显肥胖的她好不容易挤进人群的最前面,把纸张铺在墙上,费力但认真地抄写着。

9:30,看到孩子们放学出来,心急的家长纷纷迎了上去,生怕孩子找不到自己。家住水果湖附近的刘爹爹说,孙子刚上一年级,以前上幼儿园都是他接送。

“孩子太小了,不放心,刚开始肯定是要接送的,等长大了再慢慢让他独立。”

不仅是家长,校门口的车也来了个大聚会。校门口的马路两边,几十辆私家车排成了两条长长的“车龙”,中间过往的车辆都不得不放慢速度小心行驶。另外,在学校的栏杆处,也并排停放着许多摩托车、电动车或自行车。

在洪山区武珞路小学,记者也看到了类似的情景。“大手牵小手,一起进学校”成为一年级学生的标志性写照,就连孩子已经开始上课了,家长们不愿离开,趴满了窗户口,堵塞了教室门。

孩子、家长里应外合老师唱起了“独角戏”

走廊上,有家长对着教室里的孩子招手,有家长拿着相机对孩子拍照。教室里的孩子都把目光转向了教室外的家长,有的还站了起来,老师好像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一样。

对此,该班班主任称,孩子刚进入小学,第一天开学,家长都希望清楚了解孩子的一切,这可以理解。但正常开学上课后,家长还这样的话就不好了,首先不利于孩子尽早适应小学的生活和学习,同时也会带动其他孩子的情绪出现不稳定,影响上课。

市教科院专家表示,这是幼小衔接阶段的社会适应性和学习适应性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幼小衔接”家长要比孩子先适应才行。首先家长心态特别要平和,不要太以孩子为中心。幼儿进入小学就像进入一个新的“大家庭”,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接受新老师,结交新朋友。而能否很快融入新集体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则有赖于一定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大班家长沙龙—幼小衔接的讨论


幼小衔接家长沙龙讨论:

一、孩子进入小学前,您最担心的问题有哪些?

1、生活自理能力上

2、上课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

3、交往能力、适应能力

4、作息时间

二、您为孩子升入小学做了哪些准备?

1、按时完成作业习惯

2、自己整理学习用品等自理能力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知识的准备

三、幼儿园为孩子生小学做那些准备?

1、知识、技能准备

2、作息时间

3、良好学习习惯的准备

老师的提示:

“小学的学习生活跟幼儿园是有很大区别的,孩子眼中的老师,由保育、教育兼备的呵护照顾型,变成了以教育为主的要求引导型;学习的方式也由幼儿园的随意玩,变成了强制学习;而行为规范、各项制度的增多,也给孩子带来压力。”家长应关注孩子在身心上能否适合小学的要求。怎样衔接?

上小学意味着白天要独自面临学习、生活、玩耍、与其他同学交往,所以父母可以在可掌控范围内大胆放手,让孩子独立选择和处理日常问题,帮助孩子更快地成长起来。定要注意让孩子在上小学前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像穿衣服、系鞋带,洗脸、漱口个人卫生的处理,扫扫地、擦擦桌子等,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手忙脚乱、丢三落四,但是家长要有耐心,可以在旁边多加指点,但是不能代劳。家长还要有目的的让孩子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收拾自己的学具,整理书包。比如周末带孩子出门,可让孩子自己背一小包,将自己的小物品装进去,回家后检查有没有把东西落在外面等。

注意力培养。大部分孩子都比较好动,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从现在开始,家长可以每天抽出半小时,和孩子一起做一些阅读、画画或者其他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但是要求他在一段时间内不开小差,专注地做好手头的事。一开始也许孩子只能坚持10分钟、15分钟,时间长了,慢慢地孩子就会越来越“坐得住”。

小幼衔接我们做了以下重点工作,同时和家长分享这些经验

一、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就是其中之一。

孩子上了小学,学习就成为他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这与在幼儿园更多的以玩为主的活动形式完全不同。如果孩子没有在入学前做好这方面的必要准备就会对今后的学校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多年从事小学低年级教学的老师常向我们反馈这样一些情况:有些孩子不知道要回家及时完成老师留的各种口头、书面或是实际行动类的作业;还有些孩子在学校不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任务……针对这些孩子的问题,目前我们幼儿园很重视对大班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比如,升入大班后,幼儿教师会常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口头作业。这些口头作业由易到难,是孩子能做到和感兴趣的事情,不一定是书面作业,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任务,比如周一来幼儿园时带一个易拉罐;带一幅和爸爸妈妈合作的画;说一段自己的所见所闻;有时老师会请小朋友把今天学习的儿歌背诵给爸爸妈妈听,然后由爸爸妈妈记录下来,第二天由孩子转交给老师……这时家长要注意及时配合教师的要求,明白老师这样是为了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教育目的。在具体的做法上可以采取有意识地提醒和及时鼓励的方法,比如在回家的路上和孩子聊聊:“教师刚才留的任务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做?”在快到上幼儿园之时,如果孩子能够主动和积极地完成任务,家长要及时给与肯定和赞扬,强化孩子的意识;如果孩子忘记了还有没完成任务,或坚持性不够还没有完成、不想完成时,家长应该给与及时的提醒、帮助和鼓励,而不是在老师面前替孩子找借口和理由——轻易地错过培养孩子任务意识的机会。

二、培养准小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

适龄儿童在进入小学以后,会感到与幼儿园的生活相比有着方方面面的不同。比如一个很明显的不同就是:在小学里,许多事情都要孩子自己照顾自己,

孩子上了小学必须能自己管理自己,比如管理自己的学习用品,整理书包,自己安排课间的时间(喝水、入厕、游戏等)。在培养这类自我管理的能力时,家长应注意及时配合幼儿园在家里进行培养和加强。比如,在家中为孩子创设一个可以供孩子自己管理的学习与生活的小天地,进行自我管理能力的训练,要多提供让孩子动手自我服务的机会,凡是孩子应该自己去做的事都让他自己去做,减少孩子对于家长的依赖,这时家长千万不要因溺爱而包办代替,我们还是常常看到挺大的孩子了,上学时从不自己背书包、书本都是家长给收拾、鞋带开了要坚持到家里让家长系,这些既反映了孩子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的缺乏,同时更反映出家长认识上的欠妥和偏差,应引起家长的重视。同时家长应记住,在培养孩子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的过程中要坚持使用正面引导和鼓励的方法,切忌用批评、挖苦和简单比较的方法。

三、培养从“小朋友”到“小学生”需要具备的良好个性品质

学龄前儿童对于即将开始的学校生活通常感到既兴奋又紧张。的确,一旦走进校园,他们面对的是不同于家庭或幼儿园的陌生环境。

大多数的孩子入学时还没有良好的与人交往的能力或较稳定的情绪,形成这一切需要时间和训练。他们需要相关的个性品质,来适应学校生活。在幼儿园我们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强化以下孩子们良好品质的形成。

自信——通过竞赛、展示自我的活动,让孩子自我感觉良好,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自信的孩子通常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并且在第一次尝试失败后再做努力。

动力——通过学前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学习动力,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增强孩子的求知欲。

好奇心——通过有趣的活动,在保持孩子天性中具有的好奇心的同时,使他们能够从所有的学习机会中获得乐趣,鼓励孩子主动发问。

毅力——让孩子学会做事善始善终,懂得凡是教师要求做的事情都应努力完成。如:知道每天值日生所要做的事情;教师布置的作业必须完成;明确在每项活动中教师要求自己做的事情,并学会做完,不半途而废。

合作——学习能够与他人相处,学会与人分享快乐和遵守公共秩序,主动帮助他人。

我做这样一个比喻:幼儿园大班就好象是汽车制造过程中的装配环节。是一个出效果的阶段,小、中班那是各种零件的制造和积累,大班是汽车的总装、调试阶段,这个阶段直接影响到汽车今后的运行,如果总装不好,会造成今后不必要的返修,也可能让以前辛辛苦苦准备的零件浪费掉,所以大家都应该重视这个“衔接”。大家不是经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我们不但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还要在起跑线上拥有一个初速度。所以在此也想对在座的各位家长说,珍惜现在的“黄金阶段”多来关注一下孩子的“幼小衔接”,这可能花不了您多少时间,而且您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你现在投入的这些精力,是为了在不远的将来少投入更多更大的精力,由于您现在的投入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那可是孩子们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家长必读:为何现在幼小衔接变得如此重要


孩子从幼儿园到入小学,是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转折点。由于生活习惯上的骤变,以及课目的繁重,使许多小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出现疲劳、消瘦、害怕学习的现象。很多孩子进入小学后,开始兴致挺高,可几天下来就会发现,孩子总是丢三落四,不是把铅笔盒丢在家里,就是忘了老师让他带什么东西,老师上课讲了什么也说不出来,上学的兴趣也不大了;有的孩子特别胆小、孤僻,有什么事情也不对老师说,上课尿憋急了宁愿尿裤子也不举手请假;有的孩子不会听讲,不做作业不说,连基本的课堂常规也不懂,上课随便下位、说话、喝水,老师今天讲,孩子明天又忘。每天都有同学忘带书本和学习用具,还抱怨爸爸、妈妈昨天晚上没给他装进书包。有些孩子特别自私,自己的东西被别人稍微碰一下就要告老师,既不知道谦让,更不懂得关心别人;还有一些孩子则不敢跟别人说话,不会和同学交往。如此众多的问题,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因此,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很重要。家长应该为孩子顺利地向小学过渡作好一切准备。

幼小衔接工作往往会出视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不关心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和关键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我们就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孩子上学了,还要一口一口给他喂饭;作业做完了,总是亲自帮他订正错误;还总是帮着孩子整理书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家长们经常找我诉苦,要我帮忙。其实反观做父母的这样辛苦,可孩子却越养越无能了。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仅是幼儿园单方面的工作,更是家长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大家皆受益的主题。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可以使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少走许多弯路。

家长应重视“幼小衔接”中出现的问题


新学期伊始,很多孩子走出幼儿园,走进了小学的校门。对此,部分业内人士提醒,离开幼儿园,步入全新的学习环境,对很多孩子来说是个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一些孩子会出现心理障碍,须引起家长和学校的重视。

幼儿园是一个五颜六色的童话世界,孩子在玩具的天地里生活,每天的生活内容就是与同伴做游戏。而当他们来到小学,看到墙壁是统一的白色、整齐的桌椅朝向黑板时,心里会会产生莫名的焦虑。在幼儿园阶段,不会有人要求孩子成绩的好与差,可是一旦进入小学,老师和家长对孩子们就有了新的期望。同时,幼儿园不会对孩子作过多约束,可是进入小学后,严格的制度要求孩子规范自己的行为,他们个体的需求也不再被重视,孩子必须摆脱任性的习惯,在新的集体中重新认识自己,否则将会被同伴排斥。对此,老师和家长必须注意,如果处理不好,孩子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

一些新生有喜欢游戏、不懂学习的现象。专家认为,孩子没有很明确的学习目的,多数只是“不想比别人差”,或者为了得到物质奖励,其对学习的过程和外部活动更感兴趣。老师用新颖的形式可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但孩子们不太会考虑学习的目的、内容和结果,这样,学习就无法长时间吸引他们,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他们就会失去兴趣与动力。

此外,一些新生还存在交往障碍。据介绍,初入学儿童的思维大部分还停留在“自我中心思维阶段”。他们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认为顺从自己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如果他们把这种情绪带到学校,就会影响与同伴交往。

专家认为,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是小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对此,学校和家长应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开展“准备期”教育,以帮助孩子在心理、思想和行为上,逐渐适应新生活。

当孩子“遭遇”电梯,家长需做什么


26日上午10时左右,湖北荆州安良百货商场,一位30岁左右母亲带着一小孩经手扶电梯上楼时电梯踏板突然塌陷,这位妈妈在坠落电梯里的那一瞬间,用双手托起随行的孩子,而自己却被卷入了电梯里,已无生还希望。

此次电梯事故让我们为之扼腕叹息,这里,小编更要提醒各位家长,在带孩子乘坐电梯时,要注意儿童乘坐电梯的安全。安全措施怎么做?看这里!

近年频发儿童电梯悲剧事件

高空坠落

2013年11月,位于河南省长垣县博爱路南段的欧洲小镇居民小区电梯井道内发生一起电梯高空事故,造成1名5岁儿童惨死。

电梯逆行

2011年7月5日,北京地铁4号线动物园站扶梯发生逆行事故,很多人摔倒,人压人成了一堆,来自安徽的13岁男孩被压在最下面身亡,同行的还有父亲和姐姐三人正准备去动物园玩。

扶梯夹倒

2011年7月20日上海家乐福大场店,一名10岁左右的男童独自在超市自动扶梯上玩耍时,不小心被夹到自动扶梯扶手与旁边墙壁的缝隙中,拖行了2米多,头面部受伤。

玩耍坠落

2011年,台州国际塑料城里两个小孩在自动扶梯上来回玩耍,5岁女孩突然绕到扶梯外围,手挂在扶手上。电梯上行至二楼时,女孩撞到玻璃栏杆,不幸从二楼摔到一楼,导致颅内出血。

带着孩子坐电梯,哪些细节要注意?

家长要做好看护工作:家长最好让孩子站在自己的身体前方,紧紧拉住孩子。0-3岁的孩子,在人多的情况下,上下电梯,尽量让大人抱着,不要让孩子自己走进电梯,以免电梯故障,发生意外。

电梯上禁止孩童玩耍:在电梯上不要逗孩子玩,孩子手里尽量不要拿东西,因为如果东西掉了,孩子就会去捡,但是电梯是一直运转的,所以就会发生踩踏事件。乘坐直梯时,不要在电梯里跑跳纵跃,可能使电梯突然停运。

儿童服装要注意:不要穿轮滑鞋乘梯,注意系紧鞋带,小心长裙裙边被卡。5岁以下孩子乘电梯时尽量别穿洞洞鞋。材质很软的凉鞋,容易被卷入扶梯,而且卷入后,电梯的安全装置可能无法及时启动使电梯停运。

保证安全距离:人太多的时候,不要坐扶梯。搭乘扶梯时一定不要挤上拥挤的扶梯,最好与上下台阶的其他乘客保持一到两个台阶的距离。

直梯内禁止蹦跳:乘客在轿厢内跳动幅度过大,可能导致电梯钢丝绳跳槽、拉长受损,在电梯上行时,人体跳跃落地的相对速度,是人体下落速度和电梯上行速度之和,冲击力更大。

儿童乘坐电梯“十不要”,家长讲给孩子听

1、不要在乘扶梯时看手机、平板电脑

2、不要让孩子单独乘扶梯,要有家长看护

3、不要踩在黄色安全警示线以及两个梯级相连的部位,更不要在扶梯上走或跑

4、不要将鞋及衣物触及扶梯挡板

5、不要在扶梯进出口处逗留

6、不能将头部、四肢伸出扶手装置以外

7、不要蹲坐在梯级踏板上,随身携带手提袋等不要放在梯级踏板或手扶带上

8、不要携带婴儿车等大件物品乘扶梯

9、不要将手放入梯级与围裙板的间隙内

10、不要逆行、攀爬、玩耍、倚靠或争先恐后

如何正确看待幼小衔接


幼儿阶段与小学阶段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也可以称为衔接时期。这是幼儿从保育阶段真正走向社会的一个标志阶段。幼儿从一个时刻被关注的对象转变成一个学习主体。在这个时期,幼儿的心理行为特征与小学生行为心理特征同时并存,互相交叉。幼儿阶段的特征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特征逐渐增强。比如,大班幼儿渐渐增加对规则游戏的兴趣,反映出他们规则意识的逐渐加强,但仍然热衷于游戏;小学一年级学生能够接受许多规则的约束,但仍保留对游戏的兴趣。

发展过渡期的特点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这时期,如果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新阶段的特点较易形成,否则,会过多保留幼儿期的特点。

1.健康和身体素质的新作准备

入学准备是全面素质的准备,包括身体、学习和社会性适应等方面。有些家长或幼儿园过多注重大班孩子的学习,忽视其身体健康,其后果是孩子入学初期即难以适应生活上的急剧变化和紧张的学习任务,以至接连生病。

2.心理适应能力的准备

实验的大量资料证明,无论是身体准备、学习适应准备和社会性适应准备,首要的是儿童本身的学习主动性。如果儿童缺乏主动的态度,就得不到比较好的发展。强制也可能一时奏效,但最终是不成功的。有些孩子在入学后遇到的难题,并不是学习上或智力上的问题,而是生活自理问题,比如,不会整理书包,上课时找不到所要的书或练习本,接连丢失学习用具等。另一些孩子则因人际关系问题而困惑,如有的孩子因为小学教师不像幼儿园教师那样和自己密切接触,就以为教师不喜欢自己,因此不愿学习该教师教授的课程;还有些孩子因不会处理同学间的关系而苦恼。由此说明,入学前的社会性适应准备是十分重要的。

3.逐步从兴趣教学向动机教学过渡

幼儿的活动往往从兴趣出发,没有趣的事情很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果缺乏指导,幼儿的兴趣就仍然停留在被动地由外界事物的表面特点所左右,不会产生较强的、持久的主动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对幼儿兴趣的指导是必要的,这实际上是培养幼儿的学习动机。从客观规律上看,幼儿园大班末期的幼儿已经有可能产生探索和思考的兴趣,如果教师因势利导,结合教学和日常生活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和自己寻找答案,可以培养幼儿旺盛的求知欲、上进心和学习兴趣。

4.阅读能力提前准备

前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关键,比如,文字是符号,相对于图画和实物来说是抽象的,而儿童入学后要去适应大量的文字和符号。又如在语言方面,幼儿园老师对孩子说话往往是非常形象的,常常是罗列和描述许多细节,但是到了小学,孩子要面对许多术语和比较概括的指令,由此可能产生不适应。

5.任务意识的准备

这在体操方面表现得更加明显,幼儿园用比拟性的、描述性的指导语,小学从第一天开始就用口令,因此,在幼小衔接期,幼儿教师应该适当提高语言和教学内容的概括性,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和推理等能力,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6.规则意识的准备

而规则意识的缺失给一个人带来的负面效应,会影响他们在今后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影响他们人际交往状态,进而影响他们一生的幸福。例如,缺乏入学准备教育的孩子,到了一年级的课堂,仍然随意活动,难以自控。因此,学前阶段幼小衔接的任务,就是做好入学准备,为新阶段特点的产生和发展打下基础。

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和法律组成各种有序而稳固的系统,一个人要在这些系统中生存,必须认同并遵守相应的规则,才能与系统产生和谐统一,才能得到群体的承认和尊重,才能真正树立在群体中的地位和自尊感,否则就容易受到系统的排斥而变得不快乐,感受不到自我在群体中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如一个从小不受约束的人,在群众中更容易受到挫折,他可能在幼儿园因抢玩具受到同伴攻击、在小学因上课讲话屡受批评、在工作中因无视制度得不到好的评价……而这些,往往不是因为不了解规则或故意违反规则,而是没有规则意识所造成的。所以他们明明是自己不遵守规则而造成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却总是觉得世界对他不公平。

7.时间观念的准备

调查发现家庭对儿童的时间观念培养有很大的缺失。很少有家长对孩子的时间管理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家长发现孩子做事拖拉、磨蹭,只是感觉到习惯不好,没有想到时间管理能力的缺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面对小学严格的作息时间,很多一年级的孩子在起床、到校、上下课时间、作业时间等都出现了问题。

8.前书写能力的准备

幼儿园不要求幼儿写字,但通过游戏和绘画活动培养写字所需要的基本素质或基本功。如坐姿和握笔姿势,空间、方位知觉能力,熟悉田字格和四线格,规范地画小圆形和横平竖直地画(写)直线的能力等。这是体现阶段性与连续性统一的教学方法,既重视打基础和培养基本素质,又不超越年龄特点。小学生一般在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作业,但不代表写字能力不重要,其实很多地方一二年级的学生作业任务还是比较繁重的,没有前书写的基本功,面对作业时,很多孩子会出现作业磨蹭的现象。

幼小衔接在国外


美国

美国幼儿园基本上附设在小学里,接纳4-6岁儿童,作为“小学阶梯”。对上小学一年级之前的5岁儿童限定进行为期一年的预备教育,教育内容强调符合时代的要求,进行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育。这对幼儿智力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这样就为幼儿进入小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英国

英国初等教育分为2-5岁儿童的保育学校、5-7岁儿童的幼儿学校和7-11岁儿童的初级学校。从幼儿学校的课程来看,内容、要求以及活动的组织形式仍然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逐步向小学过渡。在伦敦,较普遍的做法是将保育学校与幼儿学校合并在一起,避免了两类机构在环境与社会交往范围上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问题。

日本

日本从终身教育的观点看待幼小衔接,不再狭义地看成是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因此文部省明确指出幼小衔接不是要幼儿园培养与小学特定学科内容直接连续的东西,而是培养儿童上小学后成为其生活、学习基础的东西。

亲子教育——幼小衔接,千万不能忽视孩子“情绪教育”,转家长!


幼小衔接,千万不能忽视孩子“情绪教育”

99%的家长不知道!

为幼升小提前“作战”,不少父母开始为孩子报拼音班、识字班、算术班,突击学知识。可是一项研究显示:幼小衔接阶段,父母最容易忽视的是“情绪教育”。

幼小断层变化容易让孩子有情绪问题

从幼儿园迈入小学,对孩子来说,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变,还包括教师、朋友、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变化。

1

关系人的断层

师生关系由幼儿园的类亲子关系转向小学的权威型师生关系,孩子感到更大的压力和负担。

2

学习方式的断层

由自由游戏和探索式的学习转向课堂式、灌输式的正规科目学习,孩子需要花费较多精力学习知识。

3

行为规范的断层

自由自主的个别化要求转向更为严格的集体规范,遵循学校规则。

4

期望水平的断层

进入一年级后,家长和教师会对孩子赋予新的期望,孩子以学业为主,会减少游戏时间。

这些断层让孩子会出现各种不适应,从而出现沮丧、失落、自卑等负面情绪。

而家长则必须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辨识不同情绪,以健康的方式表达情绪,也能体谅他人,具有解决冲突和矛盾的初步能力,进而达到合群、乐观、与人分享。

在美国,情绪与社会性发展就被纳入幼儿学前准备的范畴,具体包括自信心、坚持性、自我认同、情绪表达、遵守社会规则、助人问题、对他人感受的同理心等。

专家认为,从孩子长远发展来看,幼儿就学各项准备能力中,社会适应比学业能力更重要。

别怕孩子“有情绪”

对一些家长来说,他们很希望孩子乖巧又听话,特别担心孩子“有情绪”。

其实儿童伴随着成长,情绪发展会越来越丰富,孩子有情绪不用担忧,关键是如何合理表达情绪。

宸宸是幼儿园大班孩子,在一次迎新活动中,他被同学一起推选为活动主持。但是,有一天,老师接到宸宸妈妈电话:“宸宸说他太累了,不想当了。”家长急得团团转,认为孩子不懂事,闹情绪。后来,老师了解到,宸宸不愿意当主持人,并不是说不出主持词,而是家庭给孩子太大压力导致的。一家人反复对孩子强调:这次就看你的了,我们都会去幼儿园看你主持的,要好好表现,别丢脸。

这样的活动对孩子来说是锻炼自信的好机会,但是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应该用积极快乐的情绪去表达,家长应该告诉孩子“这样的活动很快乐,能站在舞台就是最棒的”,而不是结果导向“你一定要表现好”。

就算再开心快乐的孩子,伴随年龄成长,也有他的烦恼,家长也应该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不应该压抑和忽视。最关键的是,教孩子学会表达情绪,并给他们宣泄的时间和空间。

比如,可以通过一起看绘本,告诉孩子生气的时候不要发脾气,可以告诉爸爸妈妈,甚至哭一哭、叫一叫,但是不能打扰到别人;可以深呼吸、看看风景、出去运动一下;也可以吃东西、玩玩具、做些喜欢的事情;也可以让孩子把烦恼画出来,或者设计一个游戏……

小小孩子也有人际交往力

别看孩子小,其实已经具备了基础的人际交往能力。

孩子的社会发展能力是情绪教育的重要部分,性格并不是决定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而社会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从小做起。

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力,父母其实是孩子的“第一老师”。

在家里,家长总要把好吃的东西全部留给孩子,其实无意当中抹杀了孩子的分享能力。

如果小朋友在家里懂得与父母和祖辈分享最爱吃的食物,那么在学校,他也会乐意与同伴分享。

再比如,道歉不仅仅是一种礼节,更能让孩子站在他人立场来认识自己行为的一种方式。

家长们,在违背和孩子的约定时,你是否能放下父母权威,对孩子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当孩子安心做事,家长在一旁大声喧哗打扰孩子时,是否也能说一声 “对不起”?

有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其实很多是受家长影响,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情绪管理。

在家时,当孩子在客厅打球、不肯放下iPad,甚至做出超乎想象的破坏行为时,一些家长往往情绪失控,怒吼或者暴揍一顿。其实这样的权威只能维持“一分钟”,当下可以震慑孩子,可最终对于解决问题无济于事。

和孩子发生冲突时,家长可以更多地通过表达自己来告诉孩子感受,平静并且明确地指出孩子行为的后果,并且给孩子选择的机会,或者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幼小衔接培养孩子数学思维


再过一个暑假,幼升小的孩子就要升入一年级了,即将要面对小学的课程,有的孩子还没有准备好,那么,家长们在暑期就来帮助孩子进行幼小衔接的准备吧。先看看怎样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

一、从孩子已有经验出发

一年级数学教材的主要知识点有:数一数、比一比、1~10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等。

教学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孩子从已有经验出发,主动建构、理解数学概念,获得数学方法,对孩子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孩子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发展用数学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关键是能力的衔接

刚入小学的学生,比较容易受外界影响,注意力易分散,而数学学科本身又不似其他学科生动好玩,所以,孩子对学习数学容易产生枯燥感,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习惯,为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做准备。

幼小衔接的关键不是知识的衔接,而是能力的衔接,因此,家长应从培养孩子的视觉专注能力、听觉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入手,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摄取上。

入学前的孩子只需认识1~10以内的数字,掌握简单的10以内的加减法即可,家长大可不必要求孩子反复练写数字,更不必让孩子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等复杂知识,这既容易伤害他们的手部肌肉,又会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一些看似简单的游戏,就能帮助孩子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如通过下棋、计时完成任务等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在家里给孩子布置一个学习角,培养孩子的自觉学习意识和自豪感;让孩子做家务、整理自己的物品,培养自理能力;多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培养他的交往能力。

三、创设学习数学的环境

幼小衔接要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具体包括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假期中,家长可以尝试着做以下几点:

1.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一同阅读与数学有关的书籍,仔细倾听孩子对故事的描述,问一些和数学有关的问题。

2.与孩子一起创设学习数学的环境。如一起为玩具、家里的物品贴上数字标签,在孩子的房间中布置一些数学趣味题、趣味故事,使孩子随时随地感知数学的存在。

3.联系生活,引导孩子对数数、形状、数量关系等有初步的感知和认识,可以利用超市的排队长龙、屋顶的模样、餐前餐具摆放等生活现象来引导孩子学习,以此调动和保持孩子对数学世界的好奇及探究的冲动。

家园共育《幼小衔接,家长做什么?》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笔记幼小衔接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