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一种旧观念:为了孩子将来能顺利考学、顺利找工作、在社会上有一技之长,或者别人学了我也不能落后等等原因,逼着孩子学习艺术,结果孩子学得特别痛苦,大多数人中途放弃。
现在又见一种新问题:新一代的父母观念不同了,认为首先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自主权,如果孩子喜欢就学,不喜欢就不学,结果又有一大部分人半途而废。
后者放弃和前者的不同在于,艺术老师常常会说:“可惜了。”
学钢琴打了昂贵水漂
3岁的男孩晨晨上幼儿园,从第一天入园就没有哭闹,因为他一见到那架发亮的钢琴就要爬上去。几天之后,才能讲清楚话的晨晨开始向妈妈要钢琴;几个月后晨晨妈熬不住给他买了4000块钱的雅马哈电子琴,可以发出和钢琴一样的音色。密密麻麻的彩色按钮开始让晨晨新奇了一阵,但没过多久,他就把电子琴扔在一边,继续闹着要钢琴。
“这是不是明显的兴趣倾向?”晨晨妈很犹豫,“孩子还太小,而且学琴太苦了;但如果他真有天赋呢?怎么办啊!”又坚持了几个月,最后以家庭会议方式决定:出资15000元买一架钢琴。而晨晨爸到最后也保持反对意见,并以不出钱作为抗议,晨晨妈只好动员外婆一起买了钢琴。
既然买了钢琴,就不能只拿来按着玩。晨晨妈请了口碑很好的幼儿钢琴教师,开始对晨晨进行系统培训。最初几个月,晨晨很快就能弹简单的曲子,玩的时候也常常嘟嘟囔囔地哼着曲子,晨晨妈很为自己的决定感到欣慰。
但好景不长,一年以后,钢琴已经落满了灰尘。“他现在更喜欢变形金刚和孙悟空,《西游记》的全套DVD各种版本都要买,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也不厌。”晨晨妈无奈地说。
才艺练到中学渐放弃
这就是新问题的根源所在。钢琴老师告诉记者,幼儿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当看到键盘乐器叮叮当当时,内心便充满了神奇和乐趣表现为随心所欲地敲打、沉浸在乐器所发出的声音中,这并不一定就代表着孩子在乐器方面有较强的天赋。
孩子在学琴中出现的半途而废现象,多是因为他发现,有很多知识需要自己开动脑筋记忆、存在难度等,跟自己敲敲打打的乐趣相差甚远,或者是发现有别的小朋友比自己弹得好———他的兴趣便会急速下降,这些都很正常。只是在这个阶段,家长的态度非常重要,放弃当然容易,但也许真的就放弃了一颗好种子。
执著坚持也是教育目的
一位少年宫的小提琴老师告诉记者,学艺术没有不吃苦的,以前的家长一味地让孩子吃苦,忘记了培养兴趣;现在的家长只顾着兴趣,却舍不得让孩子吃苦。“艺术名家、大家也都是勤学苦练出来的,当然他们坚持的一个前提就是有良好的基本条件和兴趣,这三者缺一不可,”这位老师说,“其实,很多学生在学习了一两年后放弃非常可惜,因为一年恰恰是一个关卡,绝大多数人是在一年内被淘汰的,可以说,坚持过一年就成功了一半。”
这些当年就是吃苦学成的艺术老师们都认为,学会什么叫执著坚持也是学习艺术的一个重要目的,不管以后是否从事艺术行业,这都是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
可能是刚学写字,笔握不好还是怎么回事,xx开始写的时候,总是会是不是写错,要不就多一点要不就少一点,于是我就开始教她怎么使用橡皮擦,她看了之后觉得非常的开心。于是在本子上或者书本上画上,然后就用橡皮擦给擦干净。
刚开始我只是觉得她可能是觉得橡皮擦很神奇,满足她的好奇心而已,可是到后来,我慢慢的觉得她好像会经常的把字写错。经常都是写的长一点或者短一点的,没有几个字是写的好看的。
后来,她自己玩橡皮擦不知道放到什么地方去了,于是她叫我给她去找,我没有帮她去找,因为我想让她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也想让她知道,不管什么东西,一定不能乱放,从什么地方拿起来就要放到什么地方去。后来橡皮擦还是找不到,于是我告诉她,找不到我也没办法,我也找不到,既然找不到橡皮擦那就应该好好写字。不要轻易的就写,看准以后再下手去写。这样就不会写错了。
没想到丢了橡皮擦的结果是让xx的字写的更好了。而且没有那么多的歪歪扭扭了。我突然想,是不是因为有了橡皮擦就给她一种我写错了还能擦掉重新写过的思路呢?于是后来我找到橡皮擦的时候我也没有拿出来。我想,写字就跟人生其实是一样的,给了太多的宽容,给了太多可以从新来过的机会,机会就会变得不值钱了,以后有什么机会也就错过了,特别是一些小错误,可能会让孩子觉得,犯了错误也可以重新改过,下次再珍惜,养成习惯后就不知道哪个下次才能真正的改过了!!人的一生中根本就没有橡皮擦,做过后就永远留在哪里了,任凭你怎么去擦也擦不掉,抹不去。
我以后尽量不会让xx去用橡皮擦,但是我会永远备着橡皮擦。
我认同她的看法。但是,她在提到大人给孩子教唐诗时,又说,唐诗是成人的东西,孩子怎么懂?
我觉得,如果孩子看得懂世界名画,那么同样能听得懂唐诗或者宋词。画用看,诗可听。画是形象的,具体的,那么诗歌是有节奏和韵律的。而且,画虽然具体形象,但真要看到懂,其实也要有画外的功夫。诗也一样,看得懂字不表示就读懂了诗。诗的意思常常“游荡”在字面之外。
所以,我觉得,孩子要看名画,也可念唐诗。
在**刚出生之后,我就经常会念唐诗给他听。而且念得抑扬顿挫,感情饱满。慢慢的还形成规律:选择简单的唐诗,一首念三遍,连续念三天。同时,我绝对不说:**,我们来学唐诗喽;或者说:你要把这诗背下来之类的话。现在,我开始把唐诗“翻译”成一个故事给**听。翻译完了,就把诗再念一遍。
我喜欢唐诗,就像孙瑞雪有些提倡让孩子欣赏名画一样,我确实有让**接受一点古典文学熏陶的意思。我更想让他感受唐诗的节奏和韵律,从而发现语言的美,而且,唐诗是简洁的,这不容易让孩子厌烦,更进一步,我想,他可能能体验到唐诗的诗境与诗意。当然,他是否真的感受到,体验到,我不做要求。**目前不见得对唐诗喜欢或者讨厌,背也能背一些——他就是听音而记下来的,但忘记的多,我也一笑而过。我相信,该留下的,已经在他脑海中留下了。比如我给他念唐诗时母子相对的温馨和爱,比如唐诗中流淌出来的“质感”……
我说的念唐诗,不等于要让孩子背得滔滔不绝。不等于要让孩子掌握了多少多少首唐诗。就算孩子会背一千首唐诗,那就能说这个孩子是聪明的、是了不起的吗?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逻辑。这么简单就可以得到聪明,就可以了不起,那这世界上还会有不聪明的不了不起的人吗?孩子能识很多的字,背很多的唐诗,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博取很多赞美甚至羡慕,让父母和孩子都“面上有光”。可惜,这只是面上。内里是不是也有光,还真的是个未知数。
有很多人在谈论用什么办法教孩子识字、背唐诗,我觉得那些办法,无非是裹了糖衣的炮弹。炮弹是父母的功利心。父母总觉得这样孩子才会聪明,才是掌握了本领,才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可我老觉得这种功利心会才会真正炸飞孩子的聪明和才智。本来么,人最重要的就是啥阶段干啥事。让一个小Y头片子结婚,一个毛头小子娶妻,他们未来的婚姻生活就太玄了。
强迫对孩子来说是最糟糕的感受,顺性而为可能会“柳成荫”。念唐诗也好,识字也好,不在状态也好,到了敏感期也好,“孺子皆可教”,最重要的是,教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将功利心剔除,只给孩子美、快乐、自由和尊重。
电子产品对人类身体产生的负面影响已经众所周知,像手腕、颈部压力以及视力问题等。最新研究发现,孩子们盯着电子屏幕的时间远远超过美国儿科学会推荐的每天两小时,成为困扰家长的一大难题。
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电子产品最终会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到底该不该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呢?
在人们的想象中,对“屏幕时间”非理性的恐惧根深蒂固,大多数育儿专家也习惯性地将电子产品描绘为“邪恶的妖精”。但是科学研究发现,玩电子设备并不意味着孩子不能参与室外活动、写作业或与家长互动。更何况,电子设备对孩子的影响并不总是坏的。孩子可以从中学到很多重要的社会技能。相反,如果一味阻止孩子玩游戏,只会让孩子认为这是成年人的特权,他们会将无限制地玩电子产品视为成年的标志之一。
“很明显,世界正在数字化,我们的孩子也是。我不认为1岁的孩子玩"愤怒的小鸟"有任何问题,童年的本质正在发生变化。”美国某非营利机构创始人汤姆·斯泰尔告诉《纽约每日新闻》报。
如果电子产品得到恰当的使用,它会很棒。电子产品日益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家长要做的就是做出正确的引导,教会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确保电子产品不会替代生活中其它好玩的东西。
在这里,玩偶大师提出几点中肯的建议,尽量帮妈妈们想减少电子产品对孩子们的伤害。
一:保持房间合适的亮度。孩子玩电子产品的时候,尽量选择亮度适中的环境。如果是晚上在家玩,则尽量打开房间的灯光。
二.开启电子产品的亮度自动调节功能。这一点很容易,但也很重要。它能够保证屏幕亮度与环境的亮度进行合理的匹配。
三:保持恰当的距离。30cm的安全阅读距离,应该是从我们小时候就已经熟记于心了。虽然距离的远近不会直接导致近视,但过近的距离的确更容易导致视力的疲劳。
四:设定合适的时间,定期休息。与孩子一起订一个玩电子产品的周期,每次玩不能超过15分钟,到时间就应该间插一次休息。每天玩的时间尽量不要超过1个小时。玩的时候也要尽量有意识的多眨眼,缓解眼干和视疲劳。
幼儿园该不该这样激励孩子?
昨天女儿上舞蹈兴趣课,完课我到教室门口接到女儿,旁边的一个小朋友说:“我有红苹果”(即为剪纸红苹果)。我问女儿你有吗,女儿说:“没有”,同时很失落的样子。我知道女儿是个自尊心极强的孩子,就安慰她说,“老师忘记给你了,妈妈看见你跳得很好,等等妈妈去问老师拿一个好不好?”。还好,老师给了一个红苹果贴在她胸前,自贴上这个红苹果后,女儿就像保护什么似的,一直用手捂住红苹果,生怕不小心弄丢了,并见人就说自已有红苹果,直到今早起床还让我给她重新贴好,以此为荣。
其实跳舞时我们家长也在旁边看到,老师只是很随机的给孩子贴在身上,并非跳得好的孩子才贴,实际上大多数孩子都跳得很不错,可能要人人都贴老师麻烦,同时也贴不过来,但这在孩子看来是多么荣耀啊,贴到红苹果的孩子可能无意间受到鼓励,没贴到的孩子,幼小的心灵就被这老师的无意伤到,如果这种无意在这所学校要是经常发生,在这里成长的幼儿(特别是像我女儿一样自尊心很强的孩子)极有可能形成自悲的性格,影响孩子一身,老师是幼儿心中的太阳,无比神圣,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远远大过爸爸妈妈,作为幼儿教育的细心的老师们为什么要做出这种悲摧的形为呢。
不知这样激励孩子会对大多数孩子小小的身心造成什么影响,真的好担心。
根据“左脑管右手,右脑管左手”的普世逻辑,多数人都认为左撇子的人,右脑比较发达。左右撇子的习性表现,有很大比例是透过遗传,以及先天脑部基因决定。1岁以前的幼儿,还不太会有明显的方向分化,“等孩子过了1岁,行为自主能力逐渐生成的同时,左右手的惯用特征就会明显出现。”
自由发展勿强行纠正
到底“左撇子”该不该纠正?专家认为,大部分的左撇子都是天生的,如果惯用左手,最好顺其自然,不要硬性修改。如果刻意改成右撇子,容易破坏孩子的肢体协调性,陷入认知混淆。“性格较为敏感的小孩,容易因此受挫;严重的话,可能还会因为心理压力引发口吃问题。”
左撇子聪明?无直接证据
据近日有趣报导指出,历届的美国总统,从里根、福特、老布什到柯林顿,通通都是“左撇子”。看起来,“左派人士”似乎较常人优秀,但到目前为止,左撇子宝宝是不是真的比较聪明?目前尚无可靠的实验证明。专家认为,惯用左手或右手,纯粹是天性使然,与智能表现无直接关联,大家不必过度解读。
大脑构造复杂精密
从受精卵着床起,大脑细胞建构就已开始。当宝宝出生时,脑神经细胞数量就已大致固定,也就是说,婴儿出生时,早已具备成人般的智慧潜能。一般人一生的脑力运用,只占小部份,大脑中多数部份,都是尚待开发。
脑部组成部分
人类的脑部,是由大脑、小脑及脑干所组成,小脑负责维系人体平衡功能;脑干掌控人类呼吸、心跳及意识,有“生命中枢”之称;而所占面积最大的大脑,主要负责情感调节与感觉表达等较高层次的心智运作。
错误观念
先前许多关于左右脑功能的假设,有些已被证明是错的。如右脑利于学美术和音乐,后来发现,有很多音乐家是用左脑来处理音乐;以往说左脑善逻辑思考,有利学习语言和数学,其实当数学家在解数学题时右脑较活跃。
左右开攻有助协调
专家提醒在以右撇子为主轴的世界中,左撇子宝宝在生活上难免会碰到一些困扰,“父母要把这样的不便告诉宝宝,让他有心理准备,不需过度矫正。”孩子运用自己头脑解决事情的能力,远超出我们想象,无须担心。不管孩子惯用哪只手,经常活动四肢有助于左右脑的协调及运作。
该不该陪孩子写作业?这是个让很多家长头痛的问题。
反对陪孩子写作业的人会说:
家长陪孩子写作业,相当于变成了一个监工。而孩子从骨子里是不喜欢被监视的,最多表面上暂时屈从他,内心绝不会听他的话。所以,陪孩子写作业其实是对孩子自制力的日渐磨损。
赞成陪孩子写作业的人会说:
作业事关孩子的学习成绩,成绩事关未来的升学,升学又决定了事业前途,每个对孩子负责的家长,怎么能不在意这件事呢?
这两种说法听起来都有道理,那么作为家长,我究竟该怎么做呢?其实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一定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陪不陪孩子写作业只是一个手段,关键是弄清楚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孩子目前是一二年级,正是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或者孩子尚未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这个时候,我们的核心目的就是: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从这个目的出发,家长就应该选择陪孩子写作业。
因为没有家长引导,孩子的学习习惯会养成得比较慢,甚至养成坏习惯。与其日后花更多的时间弥补或修正,不如抓住这个关键时刻,助孩子一臂之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下面这几个习惯需要着重进行培养:
1、培养固定时间做作业的习惯。
2、培养孩子每天复习、作业、预习的学习顺序。写作业之前进行复习,不仅能极大提高作业的效率,还能及时地巩固当天学习的内容。
3、规定写作业的时间。家长要每天结合作业内容,和孩子一起估算一下作业时间。一项可以在15分钟内完成的作业,可给20分钟时间。如果孩子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总结原因,是作业量超出预估,试题太难,还是磨蹭,浪费了不该浪费的时间。
特别提醒家长的是:如果说好孩子写完作业就可以玩,就一定要兑现自己的承诺。千万不要在孩子快速完成了学校的任务之后,又给孩子布置额外的作业。如果你真的觉得孩子需要补充的话,就提前跟孩子讲清楚,要征得孩子的同意。
4、整理错题的习惯,从小就培养孩子重视错题的意识,养成整理错题的习惯,对孩子初高中的学习会有极大的帮助。
5、专注的习惯。帮助孩子排除干扰,比如书桌上不能留多余的小玩意,只保留必需的学习用品,避免孩子分散注意力。
刚刚我们讲的,是当孩子尚未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的时候,我们陪孩子写作业,帮助他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但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了正确的学习习惯,这时候,我们的核心目的就变成了: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这个目的出发,家长就不应该陪孩子写作业。家长不再过问细节,只要在他偶尔犯懒的时候提醒他,遇到挫折的时候鼓励他,在他实在找不到解决办法时跟他一起寻找方法,这样就足够了。
总之,陪孩子写作业,着重培养的是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陪孩子写作业,着重培养的是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明确孩子所处的阶段,才能更好地选择陪还是不陪。
该不该按性别决定教育方式
“富养女儿,穷养儿子?”上海出现育儿新理念
前不久,上海市一位3岁女孩的母亲把她的困惑告诉了记者,她听朋友说,现在上海流行一种新的育儿理念:“富养女儿,穷养儿子”。生了女儿就要“富养”,尽可能为她创造优越条件,让她学钢琴懂艺术,上最好的学校、穿最好的衣服,同时培养她高雅的举止和不凡的品位。而如果生的是儿子,那就要‘穷养’,让他吃苦,养成坚韧性格。作为一个女孩的母亲,她不知道该怎么培养孩子才正确?
“女孩富养男孩穷养”似乎已成为沪上现代家庭抚养子女的理念。近日,记者参加一个高考高分学生家长座谈会,也同样听到了这个说法。
新闻再创以孩子的性别选择不同的育儿方式,让女孩生长在蜜罐里,让男孩经受磨练,这是育儿理念的进步还是新的育儿误区呢?
哈尔滨:育儿理念五花八门
上海“富养女儿,穷养儿子”的育儿理念在哈尔滨是否也有所体现呢?为此,记者采访了一些孩子家长,发现哈尔滨一些家长的育儿理念是五花八门,各有各的道理。
家住哈市教育小区的赵云鹤先生是名很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家,他的女儿目前在一家私立幼儿园,一年的学费就近万元。女儿在周末还要上绘画、书法、钢琴课,加上女儿的名牌服饰和各种高档玩具,不到4岁的女儿的消费与一个大学生差不多。对此,赵云鹤认为:“我和妻子没想过‘富养’女儿,只是想给她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让她能开阔自己的眼界。让她学习钢琴、绘画,也是培养她优雅的举止,如果我们生了一个男孩也会这样教育他,我们只想把最好的都给予自己的孩子。”
与赵先生不同,哈市自来水公司的代女士对女儿要求比较严格。“我就不愿把女儿培养成娇滴滴的花朵儿。我对她采取的是‘穷养’政策,女儿从小时候开始,我就为她创造各种锻炼机会。现在我女儿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性格独立,也不像其他女孩那么大手大脚,更没有千金小姐的作派。”
黑龙江省某公路处的陆兰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她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颇有心得:“我对两个儿子的教育方式并不一样,我觉得孩子不能按照父母的规划成长,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比如我的大儿子很内向,我就不能过于苛刻地要求他,这样容易让孩子感到压抑。而我的小儿子很外向、淘气,如果一味溺爱他,他很容易变得更加张狂,所以,我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对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式,效果很不错。”
专家观点:该按孩子个性育儿
哈尔滨市第五十一中学的王岚老师,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对上海流行的育儿理念谈了她的看法——男孩女孩因为性别不同,区别对待抚养,应该说是育儿教育的一种进步,这一点应该肯定。通过一些特殊教育把女孩培养成一个举止优雅的淑女,把男孩培养成坚毅勇敢的男子汉,这些都无可厚非。
但是,“富养”和“穷养”的说法,是从传统的社会分工考虑的,并不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观。男孩子需要独立,女孩子同样需要有坚毅的性格;女孩子需要有艺术气质,男孩也同样有对艺术的追求,所以过分娇惯女孩,让男孩子吃苦都是不合适的。
王老师认为“穷养”和“富养”都过于盲目,教育孩子不要刻意按照某种理念,而是应该按照孩子的特点,为他们营造不同的教育氛围。家长如何教育下一代,现在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在个性自由的年代,注重性别教育还不如注意个性培养。现在的孩子都是极富创造力的,应该让他们自由选择,自主发展。
王老师根据她的教学经验,向记者举例说明了她认为比较成功的育儿方法。她说:“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孩子,她的父母都是哈尔滨很有名气的企业家,家里环境非常好。她的父母在她14岁以后就按月给她生活费,这笔钱不很宽裕但也够花,女孩就可以按照她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生活,女孩喜欢画画,就把生活费的大部分都用在了购买画具上,这样她的父母就用比较好的方式使女孩养成了既独立又浪漫的性格。”
观点交锋:育儿新理念还是新误区?
正方:这种育儿理念很有远见。在未来社会,人才的竞争会更趋激烈,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男性和女性就该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富养”女儿能培养品位不凡的女性,“穷养”男孩能培养他坚韧和顽强的性格。
反方:现代社会男女平等,女孩和男孩都该有自立能力和开拓精神。“富养”的女儿只能养成事事依赖别人的个性,“穷养”儿子也该讲求压力的分寸,因此单纯以性别来选择育儿理念是种新的误区。
哈尔滨工大集团某建筑公司设计室的王晓辉女士说:“我女儿今年5岁,我对孩子的期许是: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一个开朗独立的性格,再有一个聪明的头脑。这些都不是单纯的‘富养’就能给予的,我认为孩子成长时期,家长最关键的是给其幸福和开心,而不是太过刻意地‘富养’还是‘穷养’。”
从事保险工作的盛春梅女士认为,上海这种育儿方式是值得提倡的。她说:“现在几乎是每家就一个孩子,家长希望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是可以理解的。我觉得上海这些父母采取‘富养女儿,穷养男孩’的教育方式是未雨绸缪,针对市场需要,有的放矢地培养了自己的孩子,这无疑可以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少走许多弯路。”盛女士说:“自古以来,美丽、温柔、举止优雅的女孩就会受到众星捧月般的宠爱。让女孩子学些钢琴,穿些好看的衣服,读多点书,自然可以达到一种较高的修养和内涵。这样会使她们在社会上工作时,也能更得心应手。而男孩应该是刚强的,伟岸的,有坚韧的性格。从小就让他学会吃苦,的确是锻炼男孩坚韧性格的好方法。”
哈尔滨市公交管理部门的郑先生认为,无论男孩、女孩都该一视同仁,不该按照性别选择育儿方法。他说:“试问,‘富养’的女孩在走出校门后能够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吗?谁能保证她总是一帆风顺,到时弱不禁风的女孩该如何面对逆境坎坷?再说,对男孩子一味增加他的压力,他的心理能健康吗?他的性格是否会因这些压力产生变化?因此,我认为现代社会男女平等,女孩和男孩都该有自立能力和开拓精神。‘富养’的女儿只能养成事事依赖别人的个性,‘穷养’儿子也该讲求压力的分寸,因此单纯以性别来选择不同的育儿理念是一种新误区。”
哈尔滨远达配货公司经理高原的儿子刚刚考上北京大学,他认为上海的这种育儿理念很有远见。在未来社会,人才的竞争会更趋激烈,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男性和女性就该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富养”女儿能培养品位不凡的女性,“穷养”男孩能培养他坚韧和顽强的性格。他说:“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的顶梁柱是男性,解决困难的是男性,所以,男孩依旧要肩负起身上的重任,从小就应该多吃苦。上海这种作法能够使男女更好地进入社会角色,融入社会。上海的父母们正是看准了社会的实际情况,才会有了这个新的教育理念。”
我的周围有些朋友在谈育儿时,会说孩子打一打也没什么,孩子会因此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所以以后会“长记性”。而我总是急切的想要与他们争辩一番。是《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倾听孩子》、《游戏力》这些好书帮助我理解了孩子的内心,让我与自己童年的感受真实对话。
70后的家长中,童年没有挨过揍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当时,我在家里被很多亲戚称为“被溺爱的孩子”,但依然有次印象深刻的“惩罚”。那次是爸爸正在写材料,我在边上非让他给我听写生字,被磨烦之后,爸爸伸出了铁砂掌。我当时惊讶大于恐惧,因为老爸一直是被我“欺负”的,居然他能打我?于是我倔强的高喊:“你敢再打一下试试?!”当我发现无论怎么威胁爸爸,他都不停下时,才认清形势。我说:“别打了,我错了。”那一刻的我感受到的只有屈辱,绝对没有一丁点儿对自己所犯“错误”的认识。事后我对爸爸说:“我三天不理你,看你难受不难受。”爸爸打完我,一会儿就后悔了,一个劲儿的求我原谅,好话说了一箩筐,直到第二天我才原谅他。这次的事情让我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么爱我的爸爸会下此狠手,我不能这么就接受他居然打我这个事实。所以我后来反复的欺负他,在他跟前说话不算话。其实我就是在反复的验证——爸爸是否还爱我?好在爸爸接受住了考验,一直没有再对我发火,于是我也逐渐的消除了对他的恨。
我想身边很多人早就忘记当年自己挨打、受惩罚时的感受了,所以能够做到自己在打孩子时,理直气壮的边打边说:“我是为了你好,才打你的。”这个逻辑如何让孩子来理解?我们有没有静下心来想一想,是什么让我们挥起了手?孩子的行为仅仅是点燃引线的那一点点火星,而炸药,其实是我们集聚已久的个人负面情绪。虽然我爸爸早就忘记了当年打我的原因,但当我们一同回忆过去的时候,他总是肯定的说:“一定是那天我本来就很烦,你又在边上调皮捣乱。我对你那么好,这么点儿事儿你还记得哦。”
我当了妈以后,立下誓言——绝不打孩子(打过一次,很懊悔),但是总有很多忍无可忍的时候,会生气的不理孩子。我还用一个前几年比较时髦的词来美化自己的行为——冷处理!
当孩子不太听话,或者是我认为他犯了“错误”的时候,再三警告无效的情况下,愤怒的转身离去,让孩子在我的身后反思。但是多数情况下,孩子会扑上来抱着我的腿哭哭啼啼,我会适时的问上一句:“知道错了吗?”儿子很执拗的不说话,或者继续他的错误行为。我很奇怪他为什么就不能嘴软点儿呢?最近两年我常常会想儿子犯拧,跟我当年在挨打时高喊:“你敢再打一下试试?!”其实是在做着同样的事情——我想试试我与你的联结到底怎么样?你能否经受住我的考验。很遗憾的是,当年的我爸,如今的我,都没有经受住这个考验。
打孩子是家长特别无能的一种表现,说明你已经没有任何办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说明你只能恃强凌弱了。这就好比,跟老板提建议或者是争执什么问题的时候,老板最后的态度就是:“我是老板,你啥也别说了,你再这样只有炒鱿鱼一条路了!”
《游戏力》一书中对冷处理的后果是这样描述的:冷处理,是人类特有的摧残孩子的方式,但不知为什么却成了时髦的“积极育儿”工具。冷处理最大的弊端,就是会使本已感到孤独和联结断裂的孩子,在内心更加孤独。
对于少数孩子来说,冷处理也许可以提供冷静和反省的机会。但是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它是一种折磨。孩子需要抚慰,害怕孤单,在他们眼里,冷处理或者被命令回房间,是一种驱逐。为了抵抗这种“驱逐”,他们会制造出更多的麻烦。
他们可能会可怜兮兮地承诺,坚决改正,不会再犯,好好听话,但到了下次还是做不到。他们由于恐惧而被迫做出承诺,而实际上却没有能力来控制自己的行为。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大度且善解人意的人,但我们却总是给他反复的演示冷酷。
相信《孔融该不该让梨?》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孔融让梨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