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女儿求助的眼光”,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晚上回来,女儿一直闷闷不乐,写作业也不象往常一直嘴里嘟嘟囔囔说个不停、问个不停,我和老公问了几遍,她也不说,我们两个还在一起讨论:“孩子大了,有了心事了”。可我知道,以女儿的个性,今天一定发生了很重要的事情。

我和七岁的女儿向来是无话不谈的,她藏不住心事,而且有什么事也从不会长时间影响情绪,可今天,究竟是怎么了?我满腹狐疑。

晚饭准备好了,女儿来到厨房搂住我,昂起头,满眼委屈、无助却又满含期待地望着我说:“妈妈,你帮帮我好么?”女儿的话一下子让我的心都碎了,尽管我还不知道他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但看她的态度,我一口就答应了:“你说说看,妈妈会帮你的!”女儿一听,仿佛是得到支持又或许是委屈得到理解,她的眼泪唰的流了出来,我心里就更难受了。我把女儿抱在怀里,轻声问她:“怎么了?你身体不舒服?碰到什么困难了?有同学欺负你了?”女儿只是摇头,“那么,是你做错什么事了?”老公也进来了,对女儿说:“好孩子,不管你做错了什么,你说出来,爸爸妈妈会帮你的。”女儿望着爸爸:“我吃了小朋友的东西,可她和我要五元钱,说明天必须给她带去。是我要吃的,我必须给她钱,妈妈,我知道错了!你就帮帮我吧,给我五元钱好吗?”

女儿玥玥今年七岁,上一年级了,由于工作关系,我们中午没法接她回家吃饭,于是就在学校附近找了一家中午留孩子们吃饭、辅导功课兼休息的地方,那里孩子还不少(高低年级的都有),都是像我们这样家长工作或做生意较忙,没办法接孩子回家的家庭。其实,说真的,孩子们挺苦的。所以,当女儿说她吃了别的小朋友的零食,被要钱时,我没有因女儿嘴馋吃别人的东西(那些没有生产厂家的小吃店出售的)而训斥她;也没有因女儿被要五元钱而生气,尽管我的教育理念不容许女儿这样做,可我还是在第二天履行了我对女儿的许诺。

记得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会做人,是人生的第一课。我怕孩子把这五元钱看成是一种罪,也怕那个收这“五元钱”的孩子继续这样下去,如果我不管,那我将会同时害了这两个孩子。

第二天中午,我买了二斤奶糖来到女儿休息的地方,他们放学后早早吃过饭,正在三五成群地聊天---孩子们也有自己的共同语言。我把糖发给小朋友,并问他们知不知道我是谁,那些奶糖确实发挥了“威力”,小朋友们异口同声:“玥玥的妈妈”。我看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过来,于是趁机说:“孩子们,你们在家里都是妈妈的宝贝,在阿姨眼中也一样,玥玥的零食可以和你们分享,但是,阿姨希望小朋友们要友好相处,像一家人一样!”孩子们是可以理解我的话的,我相信!

之后,我也没有详细问那个二年级的小姑娘究竟是怎么回事,给了她五元钱,但是,我同样告诉她:“阿姨不容许自己的孩子欺负别人,但是,也不容许别的孩子欺负自己的宝贝,我希望你们能做好朋友,这件事只能有这一次!”

我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对不对,或许,我对自己的孩子有些溺爱,对那个孩子说话语气有些重,但是,我看到了女儿眼中对我的信任,这就足够了。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求助型的爱剥夺孩子的独立需求


有一种成人自己从小也是被娇生惯养大的,或者家庭状况非常糟糕,使得自己惧怕面对任何具有挑战性的环境,并且自己发现自己不自信,没有力量,在内心很希望有人替自己去抵挡一切并把自己保护起来。当一个成年人无法被另外的人时时刻刻这样保护着,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冲突时,他们就感到活着非常困难和不安全。这些希望被保护的欲望会转化成对孩子的行为,她们会以一个保护者的形象,时刻把孩子抱在怀里,把自己需要孩子当成孩子需要自己,非常紧张,会假定孩子有许多承受不了的事情,忍受不了孩子有任何的烦恼和不良情绪。

这种妈妈动不动就抚摸孩子,眼睛露出非常关怀和同情的神情,内心有种强烈的情感,只要跟孩子在一起,坐在孩子身边,就有一种非常舒服的、非常美好幸福的感觉,所以她们的眼睛总是盯在孩子身上,把孩子抱在怀里就什么都不需要了,就像爱宝石不是要拿宝石来做什么,而是用宝石来填充自己的爱一样。这种妈妈是在拿走孩子的可爱,去填充自己,给自己力量,而不是在给孩子力量。她只顾感受孩子带给她的舒适,顾不上去思考怎样帮助孩子,怎样为孩子的发展去贡献和付出。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成人的怀抱让孩子非常舒适,孩子能够接触到的只有成人的身体,手、眼、耳朵、身体都处于神游状态而不动,时间久了,被抱着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模式。由于没有使用感觉器官,孩子甚至对抱她的人都不再有感觉,对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能力也没有认知,更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他事物,不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和探索给自己精神带来快乐,不需要探索和工作,更不需要游戏。

到了两岁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个孩子在群体中的状态跟自闭症孩子极其相似,对身边的孩子和群体氛围没有感受,对别人与他的交往也不理解,无法自己进入工作状态和探索状态,只会持续地做一个重复动作,如果没有人干涉,会一直做下去。他们甚至分不清自己的爸爸与另外一个陌生男人的区别,也分不清自己的妈妈与别人妈妈的区别,甚至妈妈站在身边都没有认出来。

到了3岁多,他的语言机能已经完善,但是他不知道语言是用来跟别人沟通的,因此经常自言自语。与自闭症不同的是,他的自言自语与他的行为相关,并且是在表达;他会回答别人的问题,不像自闭症孩子那样老重复别人的问话;他经常眼睛看着天空的某一个角落,出现神游状态,如果没有人干涉他们,他们会整整一上午都处于这种状态;他的行为发展严重滞后,当有人对他进行物品的刺激时,已经两三岁的他可能只会做9到10个月婴儿的探索工作。

这个孩子是与其他孩子完全同样的没有缺陷的孩子,但是被家长不正当的爱害成了这个样子。我们很难想象将来他的智力水平和生存能力能够赶得上那些正常发展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这样的孩子需要一个专门的人每时每刻跟在他们身后,当他神游的时候,用物体对他进行人为的肢体刺激,逐步将他的感觉拉回身体中,使他关注身边的事物。

拿孩子来补充自己能量的爱,对孩子伤害是极其大的,成人一定要使自己获得成长,让自己有力量,才能够帮助到孩子。

当母亲把自己的软弱无力传导给孩子,孩子也会感到自己没力量,于是害怕离开成人身体,不肯走向独立。这种爱等于剥夺了孩子独立的需求,使孩子严重依恋成人的身体,不去探索和工作,制约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也成为没有心力的人。

育儿观念:用发现的眼光去欣赏孩子


在我的幼教生涯中,有这样一种孩子,他很少说话,但有时会大喊大叫;有时会满地乱跑,不听劝导;有时又会焦虑不安。请不要怪他,不要不理他,因为他也很苦恼,也很害怕,这就是自闭症的孩子。

厚泽小朋友,圆圆的脸蛋讨人喜欢,可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孩子却患有自闭症,他经常沉默寡言,但有时异常敏感,情绪易于暴动,有时神情淡漠,反应迟钝。回想起我们初次相见的那一天,真的是终生难忘。

特殊的见面礼

早听说今年升大班的这批孩子中,有一个性格特别的小男孩。很高兴他分到了我们班,这个孩子到底有什么特别的?我也很想知道,期待着......很快我就发现了这个特别的小男孩儿,他独自坐在角落,望着陌生的活动室发呆。“你好,宝贝儿。我是孙老师。”说着我便握起了他的小手,他的手也慢慢的握紧我的手,突然,我感觉手很疼。低头一看,我的手已经被他抓破,伤口还渗着血,他也试探着看着我。特殊的见面礼,就这样我们认识了。

莫名奇妙的喊叫

活动中孩子们都在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尽兴地玩着,突然,一声尖锐的喊叫,打破了活动室热闹的气氛,惊恐失措的孩子们顺着声音寻找——发现厚泽正在双脚踏着地大喊大叫。这种莫名的喊叫是啥意思?想引起我们的注意吗?见我们都在看他,他又在自娱自乐......只剩下顿时不知所措的我们。

独特的行走方式

外出活动后,小朋友们来到活动室的门口,只见一个小小的身影,“嗖”的一下从我的眼前跑过,原来是厚泽小朋友。只见他直接跑了两步,咚一下跪在了地上,然后用手撑着地,在地上爬来爬去,嘴里面还发出:“白色的,白色的。”好独特的行走方式,这又是在扮演什么?他似乎很喜欢这种方式,经常看到他在地上爬行的身影,有时排队走路都会闭着眼睛,经常撞在门上。

对于厚泽的种种不正常的行为,我主动联系了厚泽的妈妈。他妈妈说孩子是自闭症,她带着孩子去了很多地方,心理咨询、吃药、行为干预都不见成效。她也很无奈。得知病因我开始查阅资料,一边学习,一边试着和厚泽进行沟通交流,结合厚泽的情况并制定了计划。

1、吸引目光,引起注意

厚泽总是喜欢自己一个人独坐在那里,不跟小朋友沟通,但他很喜欢数字,每当老师讲到数字的时候,他总是听得很认真,还会用手画一画。刚开始我带他去益智区,给他一些数字让他读一读,看一看,并引导别的孩子和他说话。后来,又给他一个本子,写一写,算一算。看得出来,他玩的很开心,他很喜欢这样的活动,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2、及时奖励,树立信心

厚泽虽然不爱说话,对别的事情也漠不关心,但当小朋友获得小红花奖励的时候,他的目光便直直盯着小红花,嘴里喃喃自语……“厚泽也有小红花”当听到这样的话,他开心极了,一路小跑过来,接过小红花高兴的贴在自己的脑门上。此后,我便经常创造机会,及时捕捉他的每个优点让他也获得小红花,只要是厚泽有一点点进步我就及时夸奖鼓励,慢慢的,厚泽越来越在意我的话。渐渐的自信起来。

3、老师创造机会,让同伴给予帮助

我们幼儿园的特色活动——玉米皮编制,一直进行的如火如荼,我将厚泽领进了编织区,教给他用玉米皮编小辫,厚泽经常在编到入叶的时候不会就停下了,这时他就会想要放弃,产生焦虑的情绪,我便引导别的小朋友来帮助他,我会拉着他的手和他说话交流,帮助他。一段时间后,厚泽的动手能力明显提高了,不仅会编小辫,还会扎小花、糖葫芦、蚂蚁等。不仅如此,厚泽还愿意学别的小朋友说话,性格开朗了许多。

4、家园共育,共同配合

厚泽的进步感动了他的妈妈,她也向我取经,我也建议她在家也和厚泽一起编小辫,做手工。在厚泽的行为干预过程中,我与他的妈妈共同商讨各种教育方法,和对应措施,每周进行一次电话访问,交流厚泽的情况,再根据厚泽的发展制定相应的计划,以此促进孩子的正常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厚泽有了很大的进步,不再自言自语的在地上爬来爬去,也不会大喊大叫,早上来到了幼儿园会主动找我打招呼,活动中愿意去和别的小朋友沟通,喜欢微笑,经常愿意牵我的手,还会说:“孙老师,我好喜欢你呀”并朝我笑笑,集体活动时,愿意参与集体活动,喜欢尝试。比起刚到大班简直像是换了一个人,看着厚泽慢慢在进步,我也高兴。

给孩子一缕阳光,孩子就会给你一个太阳。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为一个幼儿教师,就是要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孩子就会给你很大的惊喜。这也给我今后的教育生涯上了生动的一课。

女儿的眼泪


女儿的眼泪

上班的路上,耳旁突然听到了《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虽然是首儿歌,但却令我心中呯然一动……

还记得女儿刚上幼儿园时,也许是妈妈在幼儿园的原因吧,孩子每天总是高高兴兴的,无忧无虑。有一天,女儿告诉我在幼儿园学会了《小乌鸦爱妈妈》这首儿歌,并且还唱给了我听。我心中自然十分高兴,于是便从网上找来了这首歌的动画视频,本想让女儿看了后会加深印象,可没想不一会的功夫,我不经意间看到她竟然留下了眼泪。

我以为女儿哪儿不高兴了,连忙问她。女儿不说话,只是轻轻地啜泣。“孩子怎么了?”我连忙问我的爱人,爱人也是一脸茫然。猛然间我发现了电脑上一遍又一遍播放着的《小乌鸦爱妈妈》的视频,心中闪出了一丝疑惑。我擦了擦女儿脸上的泪水,连忙追问她到底怎么了,好半天女儿才小声的问我:“爸爸,小乌鸦的妈妈怎么了?”“她老了,生病了,飞不动了。”我想了想回答。“那她以后怎么办呀?吃什么呀?”女儿边说,脸上的泪水又多了起来。我不由得对她刮目相看了,这么点的小孩,竟然想这么多。“乌鸦妈妈的孩子小乌鸦喂她呀!”女儿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只是脸上的泪水还在往下流……

我没有办法想清楚女儿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虽然她只是3、4岁的小孩,但我的心里却是一阵阵的酸楚。整天忙于我自己的事,却从来没想到儿歌也会让人流眼泪,也从来没想过平时让我忽略过的大人们……

过去了好多年,我一直尽心尽力的照顾着我的家庭,不为别的,就算是为了女儿的那次流眼泪吧

读懂0-12岁儿童心理困扰的求助信号


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那是孩子的心灵成长遇到了困境。这种困境,孩子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这种表达会给周围的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第一个认为这个孩子需要帮助的人常常会是谁?

先来说说儿童在情绪上常见的表现:

容易伤感,非常容易哭泣,而且一哭起来就很难停止,无论家人如何安慰,都不能减轻孩子的忧伤。

不能承受挫折,一点点的挫折都会让孩子情绪大暴发,有的是表现出非常大的愤怒,有的则是情绪非常容易低落。

一点小事情就会担心个不停,甚至有些担心已经超过了我们惯常的思维,让周围人觉得不可以理解。比如担心自然灾害的发生,亲人的消失,某些食物对自己身体的影响等。而且对周围人的安慰与解释不能相信,仍坚信自己的担心是对的。

情绪起伏大,且让周围的人无法理解。非常容易发脾气,对小伙伴,对家人,甚至有的孩子也会对老师大发脾气。而且一发脾气就不易克制。

容易焦虑,常见的是考试焦虑,在考试前有明显的表现,不能答题,遇到会的题目也会无法解答,还有一些身体上的反应,比如拉肚子,头晕、恶心等。

在行为上的常见表现:

胆小退缩,同年龄段孩子都敢做的事,TA敢做的很少。不敢与老师和陌生人交流,最常说的是“我害怕,我不敢。”

攻击性强,常常会伤到周围的同伴。用肢体行动来解决问题,家长经常会被老师找,并告知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与同伴打架。

不能控制的多动,即使在周围人的劝说与威胁下,可能会停止一小会儿,之后又会回到多动的状态。

学习成绩突然下降。和原来的成绩差距很大,无法集中注意力完成学习任务。

一些强迫重复行为,如必须洗多少次手,开关多少次门,也会有一些想法不断的侵入到孩子的头脑中。这让孩子很痛苦,让家人无法理解。

在团体中无法与周围的伙伴合作,不能一起玩耍。有的是令周围同伴讨厌的行为,孩子自己不自知,或者自知也无法自我调整这些行为,在家人的教导下也无法调整自己的行为。

不征得同伴的同意,就拿同伴的东西,而且不归还。

睡眠、饮食和排便均会出现不合常规的现象。比如睡眠不深,吃得过少或者过多,排便次数过多或者过少。

还有一些孩子会出现自伤的行为,如拍打自己的头或者脸,用一些物品割破自己的皮肤等。

不明原因的肚子疼痛,长期拉肚子,无论家长如何调理,效果都很小等。

也有少部分孩子会出现性行为。

上面是最常见的一些求助信号。当这些求助信号发出后,一开始周围的人还能够容忍,帮助孩子走出这些情绪与行为的困境。但随着时间的加长,发现孩子的状态仍然不佳。周围人的耐心便逐渐失去,开始不喜欢TA,或者喜欢不起来,甚至周围的人会讨厌TA、痛恨TA、远离TA。

第一个认为儿童需要帮助的人会是谁?

第一个认为孩子需要帮助的人,常常是幼儿园或者学校里的老师,家长的亲朋好友,当然还有家长本人。而决定孩子是否需要接受帮助,或者接受怎样帮助的却往往是某位家长,或者整个家庭。

一些家长已经发觉孩子在情绪和行为上有所不同,甚至自伤。内心已知道仅靠自己是无法帮助孩子摆脱困境的。但仍对孩子做心理咨询有所顾忌,担心把孩子的困境定义为心理问题,对孩子的心灵是一种伤害。我常给家长的回答是,孩子并不一定认为这件事是可耻的,而家长会觉得这是一件让自己抬不起头的事,家长的内疚与耻辱感有时候是旁人难以想像的。

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家长觉察到孩子的情绪与行为已经偏离常规的时候,家长已经开始想办法来解决问题了。无论做咨询与不做咨询,都是一个家庭的决定。对此我们能做的就是尊重这个决定(除了对孩子身体与精神的伤害)。因为从家庭这个角度来看,孩子的问题并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家庭的问题的表达出口,当我们尊重这个决定的时候,其实也就是在尊重这个家庭的存在。

所以孩子发出的求助信号,也有可能是这个家庭发出的求助信号。承担者是家庭里所有的成员,当最弱小的承担者承担不起时,就会以各种各样的问题表达出来,因为TA需要帮助。

读懂孩子的求助信号,才能更恰当的帮助到一个孩子,甚至一个家庭,一个班级。

家园共育《女儿求助的眼光》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中班我的幼儿园的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