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的问题,也一直是家庭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采取这种教育方式的家长,大都是因为工作很忙,自己带孩子不太现实,只能把孩子交给年岁较大的上一辈来带。
其中的利弊,无数家长其实是很清楚的,但是现实摆在这,既然我们不能改变,能做的就只有屈服。
同样是隔代教育,为什么有的孩子就可以被教育的很好,而有的却被娇惯被宠爱的没有一点教养可言?
关于隔代教育的那些事,你真的懂吗?
隔代教育可以有,但必须是高素质的老人
有一些有文化素养的老人带出来的孙子孙女还真不一般!我上学时的工会主席退休后,亲自把孙女带大的,上一年级之前就看了无数本中外名著。潜移默化中把孙女培养成了现在小学里的真正学霸。
所以说,隔代教育可以有,但必须是高素质的老人。父母绝不能当甩手掌柜,否则终有还债的一天。身边例子太多。学龄前把孩子丢给老人,小夫妻潇洒啊。等到一上小学,彻底傻眼,想给孩子纠正学习习惯,孩子理都不理你,老人还在边上唱反调,家里简直就是鸡飞狗跳。
正确的做法是,把自己良好的教育理念平时多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多交流,尽量让老人认同,这样无论自己带还是老人带思想及方法都是一致的。若老人观念不与时俱进,那就自己抽时间教育孩子,生活让老人照料,孩子学习方面自己下班或者周末调教。多跟老人沟通,让老人与时俱进,一家人和谐,孩子才会较为良好的生长、长大。有老人搭手,自己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最好是父母为主,老人为辅
爸爸妈妈都工作,全职照顾孩子的毕竟有限,有很大一部分可能还要牺牲经济来源。但是有几个原则:
1、以父母为主,老人为辅。自己的孩子完全仍给老人,不仅仅是对孩子不负责,对老人也是一样不负责。
2、老人如果有严重的不良习惯并且不愿意沟通和改善的,咬咬牙自己带。例如:频繁在孩子面前抽烟,嚼碎了实物给孩子吃,脾气暴躁易怒,爱说脏话......再奇葩的就更不说了。毕竟成长环境对身心健康影响很大
3、老人如果素质高,与时俱进。可以共同探讨教育,共同辅导,那是极好的。
隔代教育,不仅仅是看孩子,更多的是教育孩子,这个主要是耳濡目染,榜样的作用,其实谁带孩子,孩子相对来说,和谁的习惯,性格,都会有影响。
关于这个问题,个人感觉适当的隔代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孩子也应该感受来自祖辈们的爱,有很多我们做不到,祖辈们会做的到,比如更有耐心一些,总之,如果条件允许,以父母的父母带为主,祖辈带为辅。
有些老人思想各方面比较与时俱进的,身体又很好的,带带又何妨,有些自身停留在自固有的思维中,其实起不到什么正能量的作用,有些甚至会影响家庭,所以这个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从自身来说生而不养,养而不教,不如不生。
如果家里的老人是很有素质很有文化,本身也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一些心得的,可以考虑帮着家长一起带。毕竟有一些上一辈人的老经验,我们这一辈的家长是不太了解的;
但如果家里的老人本身对教育孩子没啥想法,自己也素质一般,就尽量在周末或者节假日的时候多带孩子回去看看吧。关于教育孩子,还是自己亲自来带会更合适一点。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你呢?又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这件事上,首要明确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孩子(这里指的是婴儿期的孩子,下同)。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也许就不是问题,或者就会有比较明确的答案了。
传统意义上,我们是如何看待孩子的?
说实话,我感觉,作为一个普通人,把这个问题当做问题,并且真正思考过的人应该不多。就我的观察,大部分父母、爷爷奶奶,从他们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对孩子的认知就是:什么也不懂的、什么也做不了的、离开大人无法存活的宝贝疙瘩。在他们眼里,孩子是虚弱的易受伤害的没有独立人格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附属物——是的,是一个“物”,而不是“人”。在这样的潜意识认知下,对孩子施加的爱,必然是有失偏颇的。这块不是我想阐述的重点,就不展开了。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孩子呢?
从我所接触的儿童教育家的观点来看,虽然就其细节有诸多差异之处,但在对待孩子的原则态度上,基本还是一致的,也是我所认可的。
首先,孩子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物品。所以我们在对待孩子的时候,应当和我们对待任何一个普通成年人一样的态度,对他有礼貌、尊重他的独立人格、充分考虑他可能有的感受。
其次,孩子是一个自由的人,而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既然是人,就有独立意志。的确,孩子很小,离开我们无法过活,但这绝不表明我们可以随意地支配孩子或者代他做出决策。我们安排孩子的饮食起居、决定孩子的成长环境,但是我们应当避免过渡干扰孩子的成长,将我们的意志强加于他,剥夺孩子的选择权。
最后,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我们的私有品。这就要求我们划清与孩子的界限,孩子是孩子、我们是我们,自从孩子切断了脐带以后,就跟母亲永远地分开,再也不可能重新结合。所以,无论爱有多深,都要将自己和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对待。那种“融为一体”的爱,我觉得,对自己是危险的,对孩子也是一种压力和负担。
以上三个认识,说起来简单,但是真正执行起来,比较难。需要我们做父母的,从自身做起,教育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让自己重新成长,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当赵增青埋怨母亲溺爱自己孩子诸般不是时,母亲愤愤地说,“连你也是我带大的,也没见有多坏。”赵增青一时语塞。
此时,中国的千门万户,正在上演类似的情景剧。做儿女的一边埋怨父母不帮着照看自己的孩子,一边又嫌他们将孩子惯坏了。弄得这些爷爷奶奶辈的老人们不知所措。
事实上,大约在5年前,社会上已经开始流传这样的论调:隔代教育,是误人子弟的一种教育方式。意思很清楚,被爷爷奶奶们带着,孩子成为问题少年的几率要增大很多。
此论调到现在几乎成了社会定论。而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受到了空前大范围的质疑。
隔代教育的现实处境
赵增青是北京汾水文化传播公司的职员,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他每天东奔西跑,爱人在一家网站工作,也没日没夜。他们的忙碌并没有因孩子的诞生而稍减。刚开始,孩子由保姆带,被摔了一跤后,他的母亲就心疼地非要自己带。这样,从2岁起,孩子跟奶奶一块过,夫妻俩通常只在周末接孩子回家小住。
渐渐的,他们发现,孩子变了。对他们越来越生分,而在奶奶面前却活蹦乱跳。夫妻俩总结的教训是,对孩子管得太严了。相反,做奶奶的无比宽容,一切顺着孩子。 等到孩子上小学4年级时,与赵增青两口子的隔膜越来越深。有事没事总想往奶奶家跑。孩子身上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撒谎成性,花钱大手大脚等等。夫妻俩调教再三都无济于事。最后,妻子忍无可忍,开始限制孩子去见奶奶,理由是,孩子都让奶奶惯坏了。
于是,这个家庭保持了很多年良好的婆媳关系出现了故障。当赵增青羞于和别人探讨这些家庭琐事的时候,他身边的很多人正在经受着同样的煎熬。由隔代教育所产生的家庭争议,成为当下中国城市家庭中最主要的矛盾之一。不久前一项关于“隔代教育”的全国范围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近一半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
在上海,目前0~6岁的孩子中有50~60%属于隔代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到总数的一半,而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达70%。调查说,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
这项调查再次提醒人们,隔代教育在中国是普遍现象。这种教育模式的成败某种程度上关系着未来中国的人口质量。
另一项资料显示,中国60%以上的失足少年与隔代老人育孙不当有关。有些犯罪少年就是在隔代老人“护”着的情况下,一步步走向深渊的。近几年来媒体不断将问题少年的出事原因和隔代教育联系起来,提到这种孩子,有意无意间都要问一句:他是不是老人带大的?
不久前,在研究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症时,重庆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刘东刚副教授更指出,这种网络成瘾症在隔代教育或有家庭暴力的家庭中呈高发状态。当隔代教育和家庭暴力相提并论时,这个问题就相当严重了。
隔代教育的四种类型 眼下所批判的隔代教育,出现在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一是大批老年人退休回家,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另一方面,计划生育使得城市家庭普遍进入独生子女时代。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根本上说,对隔代教育出现批判的声音,是由于当下人们对子女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高很多。 以前,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多数父母觉得孩子小学毕业就可以了。现在,家家户户都嚷着让孩子上大学,而且上大学还不够,还得考研。 王极盛认为,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在独生子女时代,人们对子女要求高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同时认为,做家长的,特别是隔代家长们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 王极盛在数万人中间做的一项调查表明,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其中,隔代家长的这个比例接近100%。 “中国的家长们从来没有将教育子女当作一门科学,认为是无师自通的。一切全凭直觉和经验。”王极盛说。爷爷奶奶辈的人经常称,自己年轻时养活了五六个孩子,而且都健康成-年-人,现在,你们连一个也养活不了,还要我们帮忙。我们帮忙也就罢了,还嫌我们带得不好。一方面,在观念上,隔代家长认为带孩子自己很有经验。另一方面的问题则是,他们的教育方法多半有问题。王极盛将隔代教育归结为四种类型:
第一,过分关注型。孩子本来能自己做的,隔代家长呵护备至,代为其劳。孩子本来在正常环境下能锻炼自己的能力,结果让隔代家长们取消了; 第二,过分监督型。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经常检查孩子的行为。如此,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和惰性,以及对成-年-人的不信任感; 第三,严厉惩罚型。这种教育方法因循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批评多于鼓励,责罚多于奖励。使孩子产生了严重的自卑、自闭或叛逆心理;
第四,民主、温暖和理解型。王极盛对此比较赞同。他发现,隔代家长中也有人在采用这种方法,只是数量很少。
隔代之间,隔着两代人不同的生活观念,隔着不同的教育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父母给子女的直接教育虽然大多差强人意,但整体上是优于隔代教育的。
隔代之墙,需要推倒吗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在国外,孩子很小就进了幼儿园、托儿所,18岁独立成-年-人,所以,基本上没有隔代教育。
但中国爷爷奶奶的爱真有那么可怕吗?理智的人们不禁要问。
王极盛说,无论如何,隔代教育在中国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这是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另一方面,社会现实也使得隔代教育必不可少。当城市和农村的中青年人都在忙着赚尽可能多的钱疲于奔命时,当多数情况下,保姆不职业化,不堪看护重任时,孩子基本上就归爷爷奶奶了。
此外,目前中国老年人已达到1.34亿,再过20年还将增加到2.4亿到2.6亿人。人老了,认识的人就越来越少。如果老伴活着,还可相依为伴,但如果一方过世,老人惟一的寄托就只在孩子们身上了。眼看着子女们为生活四处奔忙,无暇顾及,于是,身边只有孙子。倘若有一天,子女们又开始限制孙子和他们来往的话,老两口会怎么样呢? [!--empirenews.page--]
这种可能性并不是不存在。近年来,人们纷言隔代教育存在严重弊端,所以,许多人开始有意地阻止孩子和老人过多接触。尽管必须为此支付一笔不小的保姆费用,但他们更愿意让孩子呆在自己的羽翼下。
中国传统的“隔代亲”现象将越来越多地面临挑战,而传统的家庭关系也可能为之改变。有社会学家认为,中国未来20年内的小康建设,必须抓好两项工作,第一要解决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第二就是要帮助他们搞好推卸不掉的教育隔代子女的艰巨工作。
王极盛也认为,现在还不到讨论要不要隔代教育的问题,而是要想办法搞好隔代教育。此前,1999年中国刚刚进入老年社会时,老少共融的问题曾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当时,有学者提出,每一个父母,每一个隔代家长,希望都能够掌握让自己的晚辈健康成长的知识。但5年过去了,社会还没有研究出系统的操作性强的隔代教育办法。相比之下,批判隔代教育的声音却一刻也没有消停。 在这样的吵闹声中,新一代孩子们诞生并且又成长起来。没人告诉他们,隔代教育给他们带来的是什么。
可今天,晚饭过后,婆婆竟然很正经的跟我说:都是你要我不要教她摔倒了,不能打地板,碰到桌子了,也不能打桌子,等等这些!这的确是我要求的,看吧,现在你小孩出去被人打了都不会还手的,就站在那里被人打,要不就是哭一下,说这话时我当时急了,我回了一句,那你觉得应该怎么教小孩呢?是不是让她当时就对小朋友还手,还是也去打别人一下呢?可这样最终你又得到了什么呀!小孩幼小的心灵,给她一片纯净的空间不好吗?为什么要把大人的想法和做法强加给孩子呢?等那一天,她明白了懂事了,就是分清事非的。不是吗?
过了一会后,我又**爸爸在讨论这个问题,可爸爸也是认为,小孩应该学会反击,不能总是忍让,出去会被人打的,就这个事,我们谈了好一阵子,但是最终观点还是不一致,我不赞同爸爸的观点,我觉得小孩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她是在一天天的成长,看到的听到的一般都会储存在她的大脑中,让她自己去分辨,当然我们要把生活好的一面传送给她,让她知道生活中还是很美好,很善良的,至于生活的反面让她自己去领悟,去体会,去了解。
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有点想复杂了,孩子哪会想到这么多呀,也许她根本就不认为是小朋友打她,还觉得是是在和她玩的呢?对吧,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不能让小孩从小就存有报复心理,与人和为善呀,只有这样,孩子以后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宽!
赵忠心
家长们在一起,常常是这样评价孩子:这个孩子很“乖”,讨人喜欢;那个孩子很不“乖”,经常惹家长生气,令人讨厌。培养一个讨人喜欢的“乖孩子”,是许多家长追求的培养目标。
难道“乖孩子”就是绝对的好孩子吗?
何为“乖”?一般是指小孩子不闹,不烦人,比较懂事。说白了,“乖”就是听话,顺从,驯良,不违逆大人的意愿和意志。
我们并不笼统地否定孩子要“乖”,否定孩子听话、顺从,而一味地鼓动孩子不把家长放在眼里,专门跟家长对着干。不能说“越是不听话,就越是好孩子”。更不能像有的人所说的那样:“听话的儿童是问题儿童。”
因为大人们的话,并不都是错误的,大人们的意愿和意志也不都是没有道理的。小孩子,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大人的话,该听从的,还是要听从;大人的意愿和意志,该服从的,还是应当服从。因为大人们具有较为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家长都是关心、爱护孩子的,说的和做的一般都是为了孩子好。
问题是,有的家长,把这个“乖”字理解得太绝对化了。家长的话,不管是否正确,合理与否,必须绝对听从;家长的意愿和意志,事无巨细,必须绝对服从。孩子在大人面前,完全失去了“自我”,成为被人支配的“木偶”。孩子自己不能有任何的独立意识,对家长要唯唯诺诺、言听计从、唯命是从,不能有任何的违逆。如果“胆敢”违逆,特别是当众让家长丢了面子,便要遭受严厉的惩戒,甚至吃“皮肉之苦”。
这样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势必会成为毫无个性,唯唯诺诺,俯首帖耳,言听计从,毫无独立意识和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能力,缺乏自主、自立、自强、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品质。这样的孩子,将来能有什么作为?
这样的人,在今天的社会里,很难有立足的能力,更不用说在事业上有什么成就。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决不会跳跃。”
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培养造就服服贴贴的、不扰乱他们安宁的“顺民”,极力鼓吹“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宣扬“父为子纲”。
所谓“父为子纲”,就是家长要支配子女,子女要绝对遵从家长。如古代家训中所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若以父母之非,而直行己志,虽所执皆是,犹为不孝之子。”“子孙受长上诃责,不论是非,但当俯首默受,毋得分理。”
那时候,父母似乎就是真理的化身,父母的话就是法律,子女不能违抗。父母批评训斥子女,不管对不对,只能绝对服从,不能分辨是非曲直。
鲁迅先生说:“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但发展开去,对一切事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倒是没出息。”
当今做父母的,谁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有出息的人。果真如此,就不应当过分强调“听话”,“顺从”,“驯良”,要孩子做“乖孩子”。
而是要放开孩子的手脚和头脑,给孩子以自主的权力和机会,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孩子独立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分析、处理、解决得好,当然皆大欢喜;即或是错了,也无大碍,错误和挫折会使人变得聪明,失败是成功之母嘛。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失败的教训同样也有价值。
孩子早晚要离开家庭、父母,走上社会,独立面对生活,自主进行判断和选择。我们要从孩子小时候,就注意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免得将来孩子到了社会上束手无策、寸步难行。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初入园的宝宝,对陌生的环境不适应,不知道如何和他人相处,遇到事情经常会保持“沉默”。其实作为家长或老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它!
一、我们要发现孩子的美德
孩子能事事替他人着想,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一件事。如果在日常相处中,孩子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互相争执。那么无论从身心还是思想上都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给孩子造成影响!自私、霸道、蛮横、粗鲁等等不良的行为兴许就会悄然而至!而小小年纪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的确难能可贵!我们是应该鼓励孩子继续保持这样的优良道德的!
二、小不“言”则酿“大祸”
记得央视二套《生活》栏目曾报道过一件事:小孩子们在玩滑梯的时候,有个小男孩不小心被挤下去,脑袋碰到了。当时没有太在意就给孩子揉揉了事!结果隔天孩子在午休时间突然猝死!检查结果是:脑部受到严重碰撞,脑部有淤血。就这样的疏忽和不言语的疼痛丢掉了一条鲜活的小生命!
三、不能拿“人善被人欺”来教育孩子
孩子都是单纯的,不知道会被伤害而刻意忍耐!其实一切都是出自于本能,而这些“本能”却分明表现出了孩子的内心。孩子就像是一股清澈的泉水,你把它引导到哪它就流到哪,或清或浊。
宝宝的教育是个大问题,家长应该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去引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
假如管教到了极度严酷的地步,也可以治好目前任性的毛病,但是接着来的常是更恶劣更危险的心情颓丧的毛病。那时,你便算是丧失了一个放佚不羁的青年,换来了一个心神沮丧的家伙。
洛克《教育漫话》
确有体罚导致孩子终生受益的现象
中国有句古话,“棍棒之下出孝子”,而且还有许多民间传说,佐证体罚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有些人正是受到父亲的体罚,才改邪归正,成就了一番事业。这个观点一直影响着东方的家庭教育。有的父母认为,“打是亲,骂是爱”,对孩子的教育就应该是严厉的,一有违背就立即严惩。当孩子过分顽皮或不听父母的教导,就要用肉体的惩罚来使孩子遵从规范。
笔者认为,教育方法的作用充满了不确定性。确有个别父母的体罚而使孩子终生受益,影响了他的一生;也有更多的体罚导致孩子的对抗、破罐子破摔、甚至以眼还眼、以牙还牙,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紧张,甚至让孩子也形成了粗暴无理的性格。
古训中关于体罚意义的观点,绝对不能成为父母体罚孩子的依据和借口。
专制的政治制度是家庭体罚的背景
笔者认为,在古代,整个中国都处于封建专制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政权都是靠压制和武力来维持,需要的是逆来顺受的人格特征。在那种社会环境下,家长对孩子的压服,是符合社会规范的,也有助于孩子走上社会后对社会专制的适应。这是专制社会下家庭体罚的背景。
而在今天,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民主和谐、以民为本的社会,我们需要的是健全的、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用自己的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国家主人。在这种背景下,逆来顺受、唯唯诺诺、畏缩不前,不仅不会让孩子有正直的性格、幸福的人生,而且会让孩子在他人面前显得奴性和低人一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能用体罚来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呢?
体罚的弊远远大于利
家长必须知道,体罚很难培养出民主和理智的孩子,但必然导致孩子向两边分化:如果家长通过体罚制服了孩子,他不得不屈从于你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有三种后果:
一是通过家长的体罚,让孩子认识了他在某个问题上的错误,并在今后的生活中不犯类似的错误;同时,家长的体罚也没有造成压抑、反抗的后果。这似乎是最理想的体罚。
二是孩子变得胆怯、萎缩、消极,一切按父母或强者的意志办事。这样的孩子可能平安地度过一生,但无任何主动发展或幸福而言。
三是变得圆滑、不吃眼前亏、看强者的眼色行事。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将形成扭曲的人格特征,可能在强者面前溜须拍马,而在弱者面前狐假虎威。这样的人,不可能是一个正直的人、坦诚的人,也不会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如果家长通过体罚也没有制服孩子,或者表面似乎制服了孩子,但他内心却对父母产生了仇恨和不服。这种情况下,也可能有两种后果:
一是和父母对着干,什么事情让你不高兴,但你又找不出“茬”,就干什么事情。这会让家庭关系长期紧张,让父母终生操心和伤心。
二是形成“拳头决定一切”的意识和粗暴无理的性格,不讲正确与否,只讲拳头大小(或权力大小)。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在科学上寻找真理、不会在艺术上创造美感、不会在政治上实施民主,极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这还不说家长在体罚时掌握不好火候,导致孩子伤残,以及孩子反应过度,导致出走、自伤、自杀等更为严重的身心后果。
父母对孩子的体罚,绝大多数会起到示范作用。这不仅表现在他对同伴和社会的粗暴上
有一天,我带着他在姑姑家玩。大家喝可乐。他举着杯子喝了一会,还剩着小半杯。我在和大家说话,他也端着杯子走过来,然后,很突然地,他掀起我的衣服,将小半杯可乐猛地泼进我的衣服里……
对于他这样的举动,我的好奇心甚于怒气。于是平静地将他拉到一边,问:“你刚才把妈妈的衣服泼湿了,妈妈很不舒服,这样的行为不好。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他有些抱歉地说:“因为我喝不掉了。”
可能以他的逻辑,“分配”给他的可乐,他一定要喝掉,喝不掉,要倒了,那也倒给最爱的人——妈妈。
我随后告诉他,喝不掉可以剩着,但不可以这样处理了。他点头说知道了。
今天晚上,他和我们坐在餐桌前吃饭。我们家都有一个习惯,会在餐桌上放一个环保垃圾盒,装骨头等餐桌垃圾。**嘴里哼哼着曲子,忽然将那个装了一点垃圾的盒子猛一拍。盒子翻倒了,里边的垃圾全部洒在了餐桌和地板上。
我觉得他是故意捣乱,板起了脸。还拿手在他头上敲了一记。
但过后又觉得我这样做不对,于是道歉说:“妈妈打你是不对的。但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刚才那样弄翻垃圾盒,妈妈很不喜欢你这样的行为,你看垃圾弄得到处都是了。”
**向我解释说:“我的肚子里有一个声音说,那是个方向盘,我就开方向盘,就是那样,拍一下,汽车就呜地开动了……”
他这番话说得有点怪。但我明白他的意思了:他正在脑海中模拟开汽车。而那个垃圾盒是他模拟的方向盘,他拍那个垃圾盒是表示他正在转动方向盘。
我真的没想到,孩子的头脑中,会有如此的思绪流过。他们的一切行为与举动,都有他们的理由。当然,他们这些理由,未免可笑。可是,真实的是,他们并没有故意使坏的本意。
靠近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要低头倾听,倾听;要耐心,再耐心。我这样想。
关于“幼儿如何学外语”这一焦点问题,听听幼教专家的评述!
1.外语学习的重要性——
有91.8%的家长选择了“很重要”和“较重要”。
评述
父母普遍认为外语学习对孩子的发展很重要,甚至将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的重要性相提并论。
在家长心目中,英语学习被置于母语学习一样的地位。
2.开始学习外语的时间——
认为最佳时间是“1岁~3岁”和“3岁~6岁”。
评述
调查发现,尽管家长对孩子外语学习投入较大,但是孩子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这和父母能否注意把握好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应人施教,量龄施教,关系密切。
孩子外语学习虽然重要,但是不一定越早越好,而是越适合孩子个体情况越好。
每个孩子的语言发展都有其个性特点,家长要善于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他的母语学得怎样,与同龄人相比,他的语言发展是快还是慢?对于母语学习以及语言发展较慢的幼儿,晚些学习外语比较合适,否则欲速则不达,非但外语学不好,对母语的学习可能还会造成妨碍。
3.影响幼儿外语学习的主要因素——
“教师和教学方法”被选中的比率最高,为29.5%,其次为“家庭语言环境”。
评述
父母需要密切了解学校的教学状况。幼儿接受外语启蒙学习,除了家庭需要有良好的氛围以外,教师的选择特别重要。从事幼儿外语教育的优秀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纯正的发音,还要求她能够选择适当的教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注意课时的安排,尤其是她对幼儿心理的了解程度是十分重要的。家长一定要理解性选择学校和教师,不能以为收费高的,就一定是好的,或者是适合自己孩子的。一般而言,幼儿园的级别越高,在选择外语教师和安排幼儿课程等方面会比较慎重和可靠。
4.家长的投入——
人力和时间:85%的家长“偶尔”、“有时”、“经常”和“总是”与孩子在家里用外语交流。
财力:有54.3%的家长“愿意尽最大可能地为孩子学习外语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实际投入绝大多数在每学期100~300元之间。
评述
投入应该恰当合理,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学习外语愿意投入时间、精力、财力。但是。投入多不等于收效大,投入少也不等于收效小。明智的家长应该追求投入少、效果好的目标。从调查问卷来看,有相当比例的家长对孩子学习外语的投入比较盲目,对孩子外语学习的投入与产出也不太满意,所以,父母应该及时进行综合的调整。
特别提示——
1.外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幼儿年龄小,在母语发展尚不健全的情况下,短期效果不明显是在情理之中的。过早学习,会使儿童对母语和外语的发音产生混淆。
2.缺乏外语交流和应用的环境会影响幼儿的外语学习。要使幼儿学好外语,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给父母的建议
1.关注幼儿园和幼儿外语学校的教学评估,了解幼儿园外语教学的资格和质量;
2.了解外语教师是否持证上岗,其外语水平是否达到市民通用英语中级水平或大专英语水平。
3.注意幼儿园和外语学校是否选择使用正规的外语教材;
4.幼儿园和幼儿外语学校是否使用外语教学的多媒体设施。因为这可以适当弥补缺少专业师资的缺憾。
喜欢《如何看待体罚教育?》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如何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