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家在美国生活,女儿也在当地一所学校读书。作为家长,我非常关注美国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并想从中汲取可以为我所用的教育“营养”。在不断地耳濡目染中,美国家庭教育遵循的“华尔街原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天,女儿放学带回来一张名片。上面赫然写到:“冰箱清洁:想要一个干净的冰箱吗?请给库珀打电话!”乍一看,我还以为是一家公司的名片,但仔细再看,发现上面写着“库珀·绍恩哈勒:8岁,但工作勤奋,起价5美元一个冰箱”,并有他的家庭地址和电话。再问女儿,才知道库珀是班上功课顶尖的一个男孩子,起初是给父母清理冰箱,拿到了5美元的酬劳;尝到了甜头后,他就开始给邻居清理冰箱,赚了不少钱;于是做了名片,开始扩大自己的生意。
另一个男孩子理查,也是功课顶尖的一位,立即效仿。于是两人开始联合经营。库珀一直学大提琴,他和理查上门服务,理查负责清理冰箱,库珀给主人拉琴,收费翻倍,也就是清理一个冰箱10美元。这还不算,库珀还在家里举办演奏会,一张票5美元,不少邻居还真去听了。不过,这样挣来的钱,一半要缴给父母作为场地费,因为房子是父母的。
这种比金钱更有价值的东西,可以称为“成功的品格”。而这种品格的传承,需要通过教育来完成。我把这种教育的精髓,归结为“华尔街原则”。
比如,《华尔街日报》经常刊登如何教育孩子理财的文章。这种教给孩子的“钱经”,对孩子有很大的好处,不仅仅体现在金钱上,更体现在做人的品德上。孩子需要尽早懂得:钱不是白来的,不能需要钱时就向父母要,也不能期望自己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想要的东西,要用钱来买。而钱是对工作的奖赏,是帮助别人的酬劳。想要满足自己的需要时,就必须去工作。当你希望别人给你东西、为你做事时,你必须想到你给了别人什么、为别人做了什么。这种教育,使孩子理解什么是做人的责任,理解自己和他人及社会的关系。
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怎么都学不会英语,看看美国0-4岁幼儿是怎么学习英语的。其实只要原因是学习英语的方式不对,应试教育的英语教学违反了听说读写的语言学习原理。
看看美国0-4岁幼儿是怎么学习英语的
孩子刚出生,听到大量母语,孩子耳朵听多了,自然会用母语表达自己的身心需求。这个过程,比系鞋带还要容易。
幼儿开口说话,是由需求驱动的。美国娃娃出生后不久,没到 5 个月的时候,家长就能从孩子的嘟哝中,觉察到 mama 一词的语音。孩子发出 mama 这个词的声音,本身就带着“交际意图”。孩子嘟哝 mama 这个词,为的是表达需求,比如希望被抱起来,或者想吃东西。
美国娃娃 8 个月到 12 个月大时,开始说话。15 个月大时,孩子只能说 10 多个单词。1 岁半时,孩子大约能说出 50 个单词,并且每天学会 1—2 个新词。
美国娃娃 1 岁半到 2 岁时,由于掌握了一些单词,所以渐渐开始说句子。不过,幼儿说出的句子,类似国内 80 年代“发电报”的风格,能省的字,基本都省了。比如,幼儿玩玩具时,本应说 That is mine(那是我的);幼儿却说成:That mine.
孩子除了说句子“省掉单词”,念单词的时候,也会“省掉音节”。比如,孩子说“spaghetti(意大利面)”这个词的时候,这个单词由三个音节构成:“spa·ghet·ti”,其中第二个音节 ghet 是重读音节,幼儿吸收单词的时候,对重读音节尤其敏感。所以,幼儿说“spaghetti(意大利面)”这个词的时候,并不把整个单词的发音说全,而是只把重音音节说出来,孩子只发出 / ge / 这个音。
美国娃娃 2 岁多的时候,没有语法意识。举个例子,2岁多的美国娃,对“系动词”没什么概念。比如,幼儿听妈妈说:“It's a doggie.(小狗狗耶)”,孩子往后就用“It's”表示“什么什么东西”。比如,往后孩子看到什么东西掉地上,就大喊道:It's fell. 而标准的语法,应该是:It fell.
再比如,2 岁的美国娃,经常混用“人称代词”。孩子听妈妈说:“I'll carry you(马上抱你)”,往后孩子想让妈妈抱,依旧说 I'll carry you 而正确的说法,当然是:You carry me.
幼儿除了没有“语法意识”,也没有“语用意识”。所以,孩子经常一本正经地说出令人捧腹的笑话。比如,看到爸爸谢顶了,孩子会问爸爸:“您的头发是不是滑(slip)下去了?”
美国娃娃,到了 4 岁以后,初步形成句型模式,话语逐渐向成年人靠拢。孩子每天轻松学会十几个单词,单词量随年龄增长而激增。爱读书的美国孩子,12 岁前后熟悉 3 万单词,颇为常见。
当然,美国孩子的学习能力,甚为悬殊。有不少美国孩子,到了 12 岁的时候,仍旧存在英语阅读障碍,这些孩子读书的时候,你会观察到他(她)们的喉头不停地动,而且,这些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书里的内容。慢慢腾腾读完一本书之后,既讲不清全书 logic clue(逻辑),也讲不清全书 main idea(意旨)。
给孩子创造大量可理解输入的环境!
大思英语课程最大的优势:
通过大量图片,提供情景的建设,让孩子在陌生的声音(英语)和意思之间,建立一条直达的桥梁。
只要方法找对了
对于学习者特别是孩子来说
英语学习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美国一家媒体曾刊登过一篇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章,介绍了美国家庭中父母教育子女健康成长的12条基本法则。
1.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2.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3.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4.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以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5.声音法则:尽管孩子在家里没有决定权,但是一定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6.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7.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8.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9.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在现实世界中可能产生的后果;
10.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11.“20码”法则: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父母与其至少保持20码的距离;
12.“四何”法则:任何情况下都要了解孩子跟何人在一起、在何地方、在干何事,以及何时回家。
从这12条基本法则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的家教几乎与读书、学习、成绩、升学无关,而是注重“做人”,注重品德、修养的培育。
这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中国的家庭教育,在我国,有的家庭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延伸。做父母(家长)的几乎把全部心思、精力、包括财力都用在了子女的学习辅导、提高成绩上,至于如何做一个诚实、勤劳的人,如何做到生活自理、生活自立等内容,却“靠边站”。于是,我们看到:有的孩子仅仅学习好,其他方面则“不合格”;有的孩子甚至暴露出极端的自私、骄横、毫无爱心等缺点和道德感缺失的倾向。
但愿我们能从中受到启迪,走出目前家庭教育的误区。(据《大河报》)
1.让婴幼儿从小单独夜宿,无父母陪护。
2.一些年轻父母把几个月的婴儿赤身扔进水中,让其学会游泳。
3.孩子跌跤,父母不管,让他自己爬起来。
4.父母要几岁的孩子做家务劳动,如洗碗、扫地、洗衣服等。
5.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理。
6.让孩子在看到本国国旗时,注目两分钟。在听到国歌曲奏响时,把手按在心口,心中默唱国歌。
7.即使家庭经济状况很好,也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劳动挣钱,让孩子自己支付保险费用或部分学习费用及其它费用。
8.没有午睡的习惯。
9.大人鼓励孩子做登出、攀岩、跳海等危险性运动,孩子们也乐于参与这些冒险活动。
10.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孩子,都靠自己挣钱来读书。有的人把钱赚够了才进学校读书,也有人一边打工、一边读书,或读读停停,用十几年时间拿个博士学位。孩子们认为,长这么大还伸手向父母要钱,很不光彩,会被人家瞧不起,说你无能。所以,必须找工作,做到经济上独立。
11.在用钱上,就是那些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对自己“吝啬”,与人交往也不“大方”,无论一起进公园或歌舞厅买票,还是入餐馆买饭,一切费用都是“AA制”。
12.父辈一般不给孩子财产继承权。企业界人士普遍认为,让孩子坐享其成是人生中做的最糟糕的事,使孩子没有机会去经历他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真正幸福来自于自己的努力。
13.资本家如果觉得自己的子女不争气、不成材,他们宁肯花钱去雇用一个有才干的经理来经营他们的事业。资本家死后,子女“吃”遗产有规定期限,但要付出很高的遗产税,而且这些“剪息票”的寄生虫,权力和地位是继承不到。
美国的教育专家认为,每个孩子都具创造力,父母、老师、孩子结成三位一体对其进行引导与开发,孩子的创造力将会得到大大的提高。他们激发孩子创造力的方法是:
1、鼓励孩子扮演演戏角色。家长让三五个孩子在一起分角色朗诵莎士比亚的著名片段,朗诵名诗是很常见的,有时还让他们自编自演哑剧、小品和滑稽剧等。
2、鼓励孩子做小实验、搞小制作等。许多孩子都有“家庭工具箱”和“实验角”。“小科学迷们”做实验、搞制作、种花、植树、饲养小动物等,许多孩子每年都有新创造发明比赛。
3、鼓励孩子自制不花钱的礼物。在孩子需要送给别人礼物时,家长鼓励孩子自己制作礼物,而不是花钱买,如新年贺卡、祝贺生日卡的节日小工艺品等,这些小礼物新颖、独特,饱含着浓浓的情谊和美好的祝福。
4、放手让孩子自办家庭小宴会。家长允许孩子邀请邻居家的小伙伴和同学来家里办家庭宴会,房间的布置、装饰和美化都由孩子自己设计,招待饭菜、食品也是孩子自己去超市选购的,孩子还跟妈妈一起下厨,并给自己做的菜肴起艺术名称,通过这些小宴会,孩子学会了交际礼仪和生活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5、支持孩子在家里办画廊。孩子在家里大多有自己的“作品角”,他们在墙上开辟自己的园地;有的布置一些照片以及一些汽车、飞机、星球或宠物的图片,有的用艺术字写名人名言、座右铭或理想等。家长鼓励孩子画想象画、科幻画,越是异想天开越好。
6、让儿童接触更多的游戏。搞一些单词连接、智力测验之类的游戏。他们鼓励儿童讲笑话、做各种运动游戏等。
7、利用周围的环境诱发儿童的好奇心。例如:有时可以让儿童看一看,是否电视机出了故障?插头是否插好?看看家里人穿的衣服是用什么工具和材料做的?
8、向儿童提出“假如发生紧急情况怎么办?”等问题。例如“猫掉在井里怎么办?”等等,别忘了,对孩子的回答要给予鼓励。
9、让儿童集中精力做事情。精力越集中,创造力就越强。不妨让儿童多做些手工,例如削木头、针线活儿、纺织活儿等。
10、采用创造性解问题的方式。讲授科学知识,不妨一起商量在失重的房间里绘画的方法。在儿童睡前活动时间里,不妨让儿童猜猜,17世纪的儿童是怎样生活的?
11、示例直观模型。如让儿童雕塑鸭子,就领他们参观海洋馆的鸭子展览或者博物馆的鸭子雕塑等。
12、为儿童的想象力加油鼓掌。培养他们用独特的方法观察问题的能力。如在家里捏粘土团或者面团给儿童看,让儿童照此做各种形状,然后晾干,涂上颜色,交谈时给儿童看他们从未见过的东西,告诉其出处或者作用及方法。
13、要常向儿童发问。比如“结果怎么样?”“与什么有关?”等问题。这样,儿童自然会对所提出的问题有新的想法和思考,创造力往往就是这一瞬间产生的。
家园共育《看看美国家庭是怎么育儿的?》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育儿心得怎么写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