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孩子教育:儿童干家务活最多

04-27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及时注意孩子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在学习的乐趣中不断成长!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美国孩子教育:儿童干家务活最多”,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据调查,在美国的各个幼儿园,都设有美劳角、木工角等,老师经常对孩子们讲述节约和保护森林、海洋等资源的重要性。据国际儿童机构的统计,世界各国儿童中,以美国儿童干家务活最多,时间也最长,平均每天1.2小时以上,父母亲从小培养孩子勤劳和节俭的意识和品行。

在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和课程中,很重视“勤劳与奉献,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爱国心”等的教育。最近,德国掀起了一个新的旅游热点——参观工厂,家长们在带孩子外出旅游时,喜欢同孩子一道到工厂去,了解生产的过程,资源的开发与节约,特别是了解生活用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既能让孩子开阔视野,又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意识和品德。M.yjs21.cOm

外国家庭在对孩子进行勤劳节俭教育中的特点是:

一、要求孩子分担一定的家务活儿,鼓励他们外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二、配合学校进行教育。

日本的家长很注意同学校一致起来,在家中进行勤劳、节俭等教育,不少母亲甚至特意外出,多给孩子一些学着独立干家务的机会。在美国,家长们还鼓励大、中学生当义务工,如到孤儿院、安老院去劳动服务。

三、榜样与示范教育。不少家长经常把孩子带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去,让他们亲眼目睹家长们工作的艰辛。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美国孩子的家务清单


美国孩子的家务清单

出于疼爱,很多父母不舍得让孩子干一点家务活。有的宝妈还认为,做家务是大人的事情,孩子好好读书就好。可孩子不做家务专心学习,就会更优秀吗?

其实在美国,孩子不论年龄大小,都是重要的家庭成员,所以告诉孩子他们在家庭中应该负起的责任是很重要的,而承担家务则是最好的方式。

不同年龄的孩子可以做哪些家务劳动?下面是美国孩子的家务清单介绍,家长们可借鉴。

9-24个月

可以给孩子一些简单易行的指示,比如让宝宝自己把脏的尿布扔到垃圾箱里。

2-3岁

可以在家长的指示下把垃圾扔进垃圾箱,或当家长请求帮助时帮忙拿取东西;帮妈妈把衣服挂上衣架;使用马桶;刷牙;浇花(父母给孩子适量的水);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

3-4岁

更好地使用马桶;洗手;更仔细地刷牙;认真地浇花;收拾自己的玩具;喂宠物;到大门口取回地上的报纸;睡前帮妈妈铺床,如拿枕头、被子等。

饭后自己把盘碗放到厨房水池里;帮助妈妈把叠好的干净衣服放回衣柜;把自己的脏衣服放到装脏衣服的篮子里。

4-5岁

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独立到信箱里取回信件;自己铺床;准备餐桌(从帮家长拿刀叉开始,慢慢让孩子帮忙摆盘子)。

饭后把脏的餐具放回厨房;把洗好烘干的衣服叠好放回衣柜(教给孩子如何正确叠不同的衣服);自己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5-6岁

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帮忙擦桌子;铺床/换床单(从帮妈妈把脏床单拿走,并拿来干净的床单开始)。

自己准备第二天去幼儿园要用的书包和要穿的鞋(以及各种第二天上学用的东西);收拾房间(会把乱放的东西捡起来并放回原处)。

6-7岁

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在父母的帮助下洗碗盘,能独立打扫自己的房间。

7-12岁

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做简单的饭;帮忙洗车;吸地擦地;清理洗手间、厕所;扫树叶,扫雪;会用洗衣机和烘干机;把垃圾箱搬到门口街上(有垃圾车来收)。

13岁以上

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换灯泡;换吸尘器里的垃圾袋;擦玻璃(里外两面);清理冰箱;清理炉台和烤箱;做饭;列出要买的东西的清单;洗衣服(全过程,包括洗衣、烘干衣物、叠衣以及放回衣柜);修理草坪。

凡是从小就好吃懒做、不爱劳动的人,长大了多不能吃苦,独立自谋能力差,工作成就平平。因此,望子成龙的父母从孩提起就应为孩子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生成一双勤劳手,使其终身受益。

美国不同年龄孩子可做的家务


孩子不论年龄大小都是重要的家庭成员,所以告诉孩子他们在家庭中应该负起的责任是很重要的。孩子们需要知道这个家庭里的有些事是他们可以做的,参与做家务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的体验自己是家庭中一员的感觉。

美国有一个“AgeAppropriateChoresChart”,这个表格写明了不同年龄的孩子可以做哪些家务劳动。

9-24个月:

可以给孩子一些简单易行的指示,比如让宝宝自己把脏的尿布扔到垃圾箱里等

2-3岁:

可以在家长的指使下把垃圾扔进垃圾箱,或当家长请求帮助时帮忙拿取东西

帮妈妈把衣服挂上衣架

使用马桶

刷牙

浇花(父母要给孩子适量的水,以免孩子给花草浇水过度)

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

3-4岁:

更好的使用马桶

洗手

更仔细的刷牙

认真的浇花

收拾自己的玩具

喂宠物

到大门口取回地上的报纸

睡前帮妈妈铺床,如拿枕头被子等

饭后自己把盘碗放到厨房水池里

帮助妈妈把叠好的干净衣服放回衣柜

把自己的脏衣服放到装脏衣服的篮子里

4-5岁:

自己使用厕所

洗手

更仔细的刷牙

认真的浇花

收拾自己的玩具

喂宠物

到大门口取回地上的报纸

到信箱里取回信件

帮忙擦桌子

自己铺床

准备餐桌(从帮忙家长拿刀叉开始,慢慢让孩子开始帮忙摆盘子)

饭后把脏的餐具放回厨房

把洗好烘干的衣服叠好放回衣柜(教给孩子如何正确叠不同的衣服)

把脏衣服放到装脏衣服的篮子里

自己会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5-6岁:

自己使用厕所

洗手

刷牙

浇花

收拾自己的玩具

喂宠物

到大门口取回地上的报纸

到信箱里取回信件

帮忙擦桌子

铺床/换床单(从帮助妈妈把脏床单拿走,并给妈妈拿来干净的床单开始)

准备餐桌

饭后把脏餐具放回厨房

把洗好烘干的衣服叠好放回衣柜(会正确整齐的叠不同的衣服)

把脏衣服放到装脏衣服的篮子里

自己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自己准备第二天去幼儿园要用的书包和要穿的鞋(以及各种第二天上学要用的东西)

收拾房间(会把乱放的东西捡起来并放回原处)

6-7岁:

自己使用厕所

洗手

刷牙

浇花

收拾自己的玩具

喂宠物

到大门口取回地上的报纸

到信箱里取回信件

帮忙擦桌子

铺床/换床单

准备餐桌

饭后把脏餐具放回厨房

在父母的帮助下洗碗盘

自己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自己准备第二天去幼儿园要用的东西

收拾房间

7-12岁:

照顾宠物

做简单的饭

帮忙洗车

吸地擦地

清理洗手间、厕所

扫树叶,扫雪

会用洗衣机和烘干机

把垃圾箱搬到门口街上〔在美国,各家定时把垃圾箱放到街边有垃圾车来收〕

13岁以上:

换灯泡

换吸尘器里的垃圾袋

擦玻璃(里外两面)

清理冰箱

清理炉台和烤箱

做饭

列出要买的东西的清单

洗衣服(全过程,包括洗衣,干衣,叠衣以及放回衣柜)

修理草坪

美国儿童的奥尔夫音乐教育


美国儿童的奥尔夫音乐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育从六十年代引入美国已有几十年了。在六十年代美国的强调创造性教学和培养创造能力的教育教育改革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进入21世纪人们更发现奥尔夫的教育理念的强大生命力。

今天,奥尔夫教育在美国蓬勃发展。首先,奥尔夫教育已形成相当规模。目前美国奥尔夫协会拥有5000多名全国会员,各地方的奥尔夫组织成员是它的三倍之多,这些音乐教师在全国把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引入各类音乐教育中。美国的吸引世界优秀人材的体制也把全球的优秀奥尔夫教师吸引到美国来。每四年一次的全国会议成了展示奥尔夫音乐教育新成果的盛大聚会。1991年李凌、李妲娜在圣地戈参会的那次一千人己令人惊叹不己。2000年王甘、郑莉在罗切斯特参会时己发展至两千人的盛会!

美国奥尔夫教师的职业培训也较为完善。美国奥尔夫协会已经为奥尔夫教师培训班制定了奥尔夫教师培训指导方针:分为三级。专业发展委员会仅仅同意那些达到指导方针中规定标准的课程和老师参加。除专门的奥尔夫课程外,大约50个奥尔夫教师培训班在全美国的大学和学院开办,每次培训班为期两星期。显然,这个培训活动对美国课堂音乐老师的音乐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目前美国奥尔夫协会将精力集中在大学的音乐教育改革上,委托一个专业音乐教育委员会去影响各大音乐学院的院长和系主任,力争使奥尔夫教育融入到大学音乐教育课程中。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尽管过去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看法是只适合幼儿园到小学的儿童,目前美国的奥尔夫教师已经把奥尔夫教育扩展到中学音乐课堂、音乐治疗、老年健康等各个领域,使包括婴儿、成年人、老年人、残障人在内的各种人都能够受益。

美国奥尔夫音乐教育已进入音乐教育主流。美国奥尔夫协会的两名成员是美国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MENC)领导成员。作为该会团体会员,奥尔夫协会成为美国国家标准的积极支持者。目前美国各级政府制订艺术教育标准,强调综合的艺术教育、培养创造能力。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正是连接视觉艺术、戏剧、音乐和舞蹈的最好桥梁,对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其最突出的特色,己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手段和经验,在各类学校综合艺术课中占据重要地位。

美国奥尔夫协会的工作也日趋专业化。他们逐渐雇用专业人员帮助他们做各种音乐教育工作者可能不擅长的工作,例如:开拓市场、发表刊物、搞好公共关系、筹集资金等。举办会议时,他们与会议安排代理机构合作,该机构的费用由主办宾馆或会议中心支付,使协会成员腾出时间精力进行各种业务交流。近来,他们己将资金转移到 Cleveland 基金会,这是一个专门为非盈利组织管理资金和使资金增值的基金会。他们发现,将各种事物移交专业人士安排时,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为了更多了解美国奥尔夫同行的创造性工作,今年8月20日一26日由中国音协奥尔夫专业委员会和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特邀美国奥尔夫协会前主席朱迪.邦德博士来京办班介绍他们的新发展。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能亲身体捡和获得许多新信息。相信这次活动对推进我国的艺术教育改革会产生积极作用。

美国低龄儿童的性别教育


在美国,父母对低龄儿童的性别差异是很看重的,年轻的妈妈们会精心地为孩子挑选男用品、女用品,在美国,父母对低龄儿童的性别差异是很看重的,年轻的妈妈们会精心地为孩子挑选男用品、女用品,有时因为颜色花样的缘故,她们还会不放心地向营业员询问,生怕搞错了。那些抱在手上的男婴,已穿上了正式的男装三角裤,尽管三角裤里还裹着纸尿布。他们的母亲说,应该让他知道自己是男孩。

在众多的托幼机构里,幼儿的厕所也是分男女的。在一个扎着小子女孩坐厕姿势的图案和一个男孩坐厕姿势的图案的标志下,幼儿们分门进出。厕所里面的设施完全按正规男女厕所设计,只不过比例缩小而已。为了便于幼儿识别,有的女厕所的墙、瓷砖还用粉红色,男厕所则用浅灰色。幼儿到园的第一天,认识厕所便是第一课。幼儿上厕所老师都会提醒别走错了。有时孩子好奇,如男孩跑到女厕所探个究竟,老师一般不批评,只问他们看清了有什么不一样。

教男孩要有男人气,教女孩更细心,这在美国父母心中已成为约定俗成的育儿观。假如母亲送儿子上幼儿园,孩子缠着妈妈不肯放,妈妈只要对儿子说:“不能哭了,你是男子汉,男子汉是不能哭的。”男孩就会强忍着哭,松开手。

儿童本位教育之美国幼儿园


儿童本位教育之美国幼儿园

在美国,幼儿园教师是属于全国的联盟。这个联盟对教师的行为规范提出很多要求,其中一条是:如果一位教师不能成为成年人的典范,或者是不能爱护幼儿园的设施,那他就不是合格的教师。

父母一进幼儿园,就可看到很多东西都是从儿童的角度来考虑的,幼儿园里很多画都比较低,它可能是孩子进幼儿园时最先看到的。幼儿园里的鞋架、玩具架等,都适合孩子,所以孩子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另外,幼儿园环境的设置,时间的安排,都是以孩子为中心的。

孩子的自主权

孩子在幼儿园每天的活动,有具体的时间安排。在这个活动中间,孩子愿意进行什么活动(有时包括具体的活动时间),很多都是由孩子自己决定的。每天有具体的时间,小朋友们坐成一圈,在老师的带领下,老师来唱歌,但是具体唱什么歌,每个小朋友都有权利来选择。如果有两个小朋友点的是同一首歌,那么老师就为孩子唱两遍。在很多活动中,孩子穿红色、蓝色衣服都是由孩子自己决定,老师不规定,给孩子更多选择的自主权。只要符合活动、符合要求,就可以。在长大以后,他对人生的选择,有一定的看法,就不会处处要父母代理了。在国内,有很多父母对孩子升级,考试等很多方面做的非常多,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应该把主动权还给孩子。

幼儿园非常尊重父母

在国内通过与孩子父母的接触了解到,孩子在家里可能不是特别有纪律,生活中可能会有不好的地方,所以父母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是想让幼儿园培养一下。在国外的幼儿园里,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想要表现什么。

国外1岁多孩子的老师认为,孩子在1岁左右时,他的变化是非常大的。比如说,某一天,他突然会叫妈妈或爸爸;某一天他可能突然会走路。如果孩子在家由妈妈亲自带,她看到孩子走出了第一步;说出了第一句话,会特别的兴奋。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妈妈可能就没有这个机会。

在国外的幼儿园,当老师发现孩子已经会走路了,她不会告诉父母:“你的孩子会走路了!”她会提醒父母:“你注意看看,也许你的小孩要走路了,我觉得他可能要走路了。”当父母在家发现孩子真的会走路了,她是多么的高兴,然后再告诉老师“我的孩子会走路了”。从这件很小的事情上可以看出,国外幼儿园非常体贴父母、尊重父母,让父母充分感觉到自己既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也是最好的老师。

让父母参与其中

国外幼儿园里有很多父母轮流帮助幼儿园搞清洁卫生,帮助小朋友外出郊游,提供每个父母的参与时间,很少的特别忙的父母才能免去他的义务。幼儿园非常鼓励父母参与。父母通过帮助幼儿园做工作,可以知道幼儿园是怎么进行的,也知道老师的辛苦,教学思想是怎么讲的,又是怎么体现的。

这样,幼儿园与父母沟通的渠道就多一些。国内比如孩子开父母会、演出、部分活动等一般是一个父母来,而在国外,一般都邀请父母一起来,因为这在国外都被认为是对孩子非常重要的活动。所以,父母的参与,体现了父母在亲子教育、幼儿教育当中特别重要的地位和决策。

在美国,父母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到了几个父母共同办一个幼儿园的地步,因为他们的幼儿教育非常多样化,有很多种类的幼儿园,有的父母非常喜欢某一种的教育理念,她就想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幼儿园。但是,很不巧,比如她住在加州,她喜欢的幼儿园在纽约,没有办法,不能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幼儿园。然后,她就和其他有同一理念的父母共同建成一个这样的幼儿园。然后,让他们的孩子享受他们认为理想的幼儿教育。

生活照料

我们国家在孩子的生活照料上无微不至,师大一位老教授说:“刚到国外,送外孙子去幼儿园,心里特别不舒服。所有的孩子都是自己带午饭,幼儿园都不给热一下。孩子只有吃凉的,孩子怎么吃啊?”美国生活习惯都是吃凉的,虽然在生活上与国内不一样,但也体现了在生活照顾上的不周。在这方面,我们国家幼儿园的优点也充分体现出来。在生活方面,幼儿园的细致入微,给孩子统一的照料,使很多父母解除了后顾之忧。也有在国外幼儿园的孩子转入到小橡树幼儿园,父母说: “还是国内幼儿园在生活方面照顾得细致,我们可以专心工作,不用太为孩子的饮食而费时费力。”

硬件和软件

在美国,特别著名的幼儿园,里面可能有总统的孩子,很多明星、高官的孩子。依我们的想象,这样的幼儿园应该非常宏伟、豪华,也应该是所见到的漂亮校舍的集中地。但是真的见过之后,才发现它的校舍是多么破旧,因为它已经有上千年、几百年的历史,有的特别有名的幼儿园只是借用一个教堂办学。他们的资金不是用来盖多么好的房子,是来帮助孩子怎么进行更多更好的游戏。

美国儿童教育的一些启示


美国是世界上幼儿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教育理念上强调以儿童为中心。 在幼儿教育中,主要通过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充分开发、利用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对儿童进行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具有不同于别国的幼儿教育特色。 美国的教育注重过程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注重对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一、强调个体,崇尚自由 美国的教育属于个人中心型,重视个性,突出个人,注重个体的自由选择。在美国人眼里,儿童是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自我实现是儿童自身的自然发展过程,成人只需提供有利条件即可。美国人比较重视儿童自我意识的自然发展,多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美国的成人力图使儿童发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能力。

在美国的幼儿园中,集体活动很少,教师总是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与能力安排活动,鼓励儿童自己选择喜欢的游戏和活动。教师还鼓励孩子在一段不长的时间里从事多项活动,让儿童自由发挥、自由创造,以期培养儿童的灵活性,创造性。比如画画,老师不注重儿童画的内容、形式和技巧,而让孩子自由发挥,自由想象,所以美国的孩子经常画得满身、满脸都是颜料。在家里,墙上、门上、地板上也到处都有他们的杰作,虽然这些'作品'很粗糙,大人们也常常不知为何物,但爸爸妈妈一定不会生气,更不会阻挠和禁止,而是笑嘻嘻地看着孩子表演,让他们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美国人喜欢孩子富有孩子气,儿童活泼好动不仅被认为正常而且被视作一大优点。美国的幼儿园是创造环境使儿童在此能真正作为孩子,幼儿园活泼有生气,孩子们吃饭的时候不仅随便说话甚至打闹。午休的时候,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美国的幼儿园是允许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所以美国人总觉得中国的幼儿园太死板,没生气,幼儿根本不像孩子;中国的儿童总是给人谦虚,规矩,小心翼翼的感觉,而美国小孩则自信,勇敢,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尊重儿童,肯定儿童 在美国的幼儿教育中,大人们认为孩子应该获得和成年人一样的平等和尊重。如孩子可以直呼长辈姓名,同样,大人们也会非常尊重地称呼孩子为先生或者小姐,通过这些简单的细节让孩子们感觉到这种平等。另外,在外出做客时,如果主人拿出东西给孩子吃,大人也不会像中国父母那样替孩子决定"要"还是"不要",更不会在孩子表示想吃的时候加以呵斥,一切都让孩子自己做主。在开展各类游戏活动时,教师十分尊重儿童对游戏材料的取舍和操作的方式,注意为儿童创设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保护儿童游戏的积极性,赞赏儿童的不同观点和各种想法,不仅全盘接受,而且还夸奖他们想象合理,设计奇特。 在美国,父母从来不会吝啬对孩子的赞美,孩子只要取得一点点成绩,父母就会大加赞扬。美国父母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很棒!"而且这种赞美还会落实到实处,他们对孩子的任何一项"创作"都予以极大的肯定和赞扬,给孩子最大的自信。 孩子们在受到赞扬之后,则对于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去维护自己的名誉,保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

三、注重儿童的独立 在美国的公共场合,你经常可以目睹这样的场面:一个孩子摔倒了,在地上哇哇大哭,站在不远的妈妈却并不着急,不慌不忙,她们不会像中国的父母那样走上前把宝贝扶起来,然后抱着他边给他擦眼泪边哄他,有时甚至还要说一些比较夸张的话做一些虚假的动作,美国的父母是平静地看着孩子自己爬起来。 与中国的幼儿教育相比,美国幼儿教育更重视幼儿独立个性的培养。在美国,孩子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父母不可能永远陪伴在孩子身边照顾他们,因此美国人就非常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品格,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四、重视儿童纵向发展 美国的教育注重过程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注重对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他们认为一切重在参与,孩子在各项活动中学到的知识,体验到的感受以及发展的能力是最重要的。

美国的幼儿教师尽量避免对孩子进行评价,既不表扬也不批评,因为他们知道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他,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到别的孩子。所以在美国的幼儿园没有什么分数表或成绩单,但是会有一个学习报告。主要用意在于让家长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的学习进展,看看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哪些方面是上小学后需要注意的。

五、幼儿园的多元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起源于美国,是美国现代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在美国的幼儿园,儿童都来自不同的国家、民族, 所以美国幼教界强调儿童不仅应学习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还要接受其他文化。在课程设计上, 美国幼教界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对象是所有儿童, 课程应考虑每个儿童的兴趣和经验, 反映每个儿童的家庭背景和语言文化。 课程内容不是以某种文化为中心, 而是包容各种文化, 并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出现。若干小主题活动构成一个完整的主题系统, 每个主题系统都会涉及不同国家、种族的自然地理、人文景观和传统文化, 并引导儿童在认识这些不同文化的过程中达到相互理解、接纳和尊重的目标。

美国儿童教育中的特殊营养——尊重


在美国,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而是在于他们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特别是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的大多数情况下师长不能代替他们对客观进行选择,所以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比如,美国人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孩子同大人讲话不但要认真听,而且有时大人要蹲下来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并可避免他“低一等”的感觉。孩子吃饭时不能硬逼;孩子做错了事不得横加训斥;要孩子换衣服也不可用命令的口吻,否则,都会给孩子的心理上留下自卑的阴影。家长带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出食物给孩子,美国人则最忌讳提早代替孩子回答“他也不吃”、“他不要”之类的话,也不会在孩子表示出想吃的时候对孩子呵斥。他们认为,孩子想要什么或是想看什么,本身并没有错,因为孩子有这个需要,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来指责,只能根据情况适时适当地做出解释和说明,以做引导。美国人反对父母在人前教子,更不允许当着人面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因为这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这样做是一种犯罪。

伟大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有人认为美国父母对孩子的尊重是否太过份了,但事实证明,受到父母良好尊重的孩子同父母大多非常合作,他们待人友善,懂礼貌,同大人谈话没有一点局促感,自我独立意识强。儿重心理学家认为,这些都是孩子们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美国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说到“死亡”,国人总觉得“不吉利”,因此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不对孩子谈及,而且更将其坚决地拒之于儿童教育门外。然而,相比之下,美国人在这方面却开通很多。作为家长或教师,他们乐于在孩子3~4岁时就向他们做关于“死亡”的诠释,当然这种诠释十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发现,由于传媒的兴旺发达和信息的超速流通,实际上,3周岁的幼童大多已接触到“死亡”此词。他们可能会在跟小伙伴的交流中提及“死亡”,并对其感到既神秘又恐惧。他们或许还会若有所思地向大人们提出许多相关的具体问题,如:难道我们每个人总有一天都会死吗?我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不死行吗?我的小朋友和我以后也非得死吗?不过孩子一般要长到10岁左右才能理解“死亡是永恒的”(即人死了就不能复活)这样深奥、抽象的道理。而在此之前,他们往往不会如成人那样,为亲人的死亡带来的哀伤背上沉重的情感包袱。他们只是想知道死亡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此而已。

对于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总是做出最为直截了当、简单明了的回答,并尽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此外,他们也较少利用神话或宗教中的诸如天堂、地狱之类的传说来对死亡做出解释。这是因为他们认定,尽管做出这样的解释也许最为简单轻松,但要是孩子长大了并不相信这些,那他就必然会陷入更深的无所适从之中难以自拔。

当然,美国人更不赞成将“人死后都会变鬼”这样的“黑色迷信”作为知识,来传授给天真的孩子。他们认为:要是同时还把“鬼”描绘成面目狰狞的怪物,副作用可能就会更大——这样的“解释”除了可能误导孩子外,无疑还会增加孩子做噩梦的可能,并人为地加大了孩子的恐惧感等其他种种心理压力,以至于当家里真的死了人时,惊恐的孩子甚至不敢参加亲人的追悼会。

更确切地说,绝大多数美国家长是将“死亡”视为一种“情感知识”存入孩子的“知识库”的。他们断言:可能有那么一天,家中一只小狗小猫或家庭成员真的归西时,孩子便能动用他所需要的“情感知识”,来理解他将面临的深深悲伤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美国的一些小学校里甚至开设了别具一格的“死亡课”。在教育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走进课堂当起教师,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他们轮流通过演剧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亲人因车祸死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或走进火葬场参观火葬的全过程,甚至设计或参加一台模拟的“向亲人遗体告别”仪式等等。尽管也有人认为这么做可能会给孩子心中留下阴影,但大多数教育专家和家长却对此表示支持。孩子们还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郊外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宁养院,把准备好的五彩缤纷的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的床榻,送上祝福的话语,微笑着目送他告别人世。

家园共育《美国孩子教育:儿童干家务活最多》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儿童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