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玩具的种类越来越多,可是任何人造玩具的功效都不能与爸妈对宝宝的影响相比。
“玩耍是宝宝的工作。”玩是宝宝与外在世界沟通的桥梁,透过玩不但可以帮助宝宝发现自我、探索问题,也满足了宝宝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及态度。于是爸妈就给自己的宝宝买了很多的玩具,那么这样是不是就可以满足宝宝的需要了呢?
专家指出,0~3岁婴幼儿最好的玩具其实是“人”,宝宝们最需要的并不是那些很贵的玩具,而是皮肤有温度、能陪着他们一起玩的人。玩具只是玩耍中的辅助物,如果没有人陪着宝宝玩,他们不会玩得长久,所以可以看到很多宝宝对玩具总是一时兴趣,随后就置之不理,这样一来注意力容易分散,也易导致心理发育迟缓。所以,年轻的爸妈不管你有多忙碌,都有必要经常带宝宝一起玩,做宝宝的“玩具”又何妨?
做宝宝合格“玩具”之爸妈攻略当爸妈主动参与到宝宝的玩耍中时,可以根据宝宝月龄的从小到大,陪宝宝做知觉运动游戏、想象性游戏、规则性游戏及技巧性游戏。下面就有一些小攻略提供给年轻的爸妈。
配合玩具“吸引”宝宝从出生到一岁左右的婴儿,大致是靠听、看、触摸等感官知觉来认识他所生活的环境。一岁以内的宝宝,可以采用床栏玩具、手摇铃、固齿玩具、按压玩具和发声玩具等,以刺激宝宝的感官和肢体发展。但不是把这些玩具扔给宝宝就了事了,玩这些玩具时特别需要爸妈用自己夸张的肢体动作、表情和语言来引起宝宝的兴趣。
引导宝宝发挥创造力积木玩具是一种建构性的玩具,爸妈可以陪着宝宝一起建筑属于自己的城堡,引导宝宝拼出各种形状的动物和建筑,这对培养宝宝的创造思考力很有好处,通过此类游戏还能让亲子沟通更和谐。
做宝宝游戏中的人物1岁以上的宝宝,在玩过家家的游戏时,通常会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感、所见重新呈现出来,并配合语言,从中学习与人沟通的技巧,并能获得角色学习和角色认同的机会。爸妈可以变身为宝宝过家家游戏中的某一个“角色”,刺激宝宝模仿和说话的能力,在和宝宝互动中让其意识到家庭的组成结构,只是在这个时候不要拼命灌输自己的想法,要让宝宝来控制整个游戏的局面,因为玩耍的时候他们才是游戏的主宰者。
宝宝情绪失控时做宝宝的镇定剂当宝宝情绪激动或无法入睡时,有些爸妈会让宝宝抱柔软的填充玩具帮助宝宝把原本兴奋的情绪逐渐松弛下来,其实爸妈完全可以替代这些填充玩具,因为有体温有心跳的“大玩具”对宝宝来说才是最佳的镇定剂。
作为宝宝合格的“玩具”陪宝宝玩耍要做到哪几点呢?
1、帮助宝宝发展各阶段的基本动作。
2、培养宝宝的学习能力。
3、引发并培养宝宝的好奇心、探险性。
4、让宝宝获得满足感及成就感。
5、帮助宝宝用言语表达意思或发泄情绪。
6、培养宝宝良好的习惯。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能否最大程度地发挥潜在的智力,极大部分有赖于5岁以前所接受的感觉及智能刺激的多寡。1岁之前的孩子尚未进入主动探究周围世界的阶段,给予孩子较合理的感觉刺激和较多的情感交流,应是最好的选择。爸爸妈妈是帮助孩子了解世界的第一人。
实际上,可以作玩具的东西很多,也并不是越新奇特越好。一些简单的家用物品,如可握、可捏的塑料瓶、空盒子、可咬、可磨牙的东西等;也可自己改装,只要颜色鲜艳,可拿着玩的任何形式的物体,同时体积够大,孩子不致吞咽下去,经过消毒,没有伤害
都可以。商店里也有一些不错的选择,如挂在小床上会动的一类玩具;还有一条横杠加上一些圆环的一组装备,婴儿可抓,也可以用手拉的;或是清晰可见的塑料水族馆,里头有鱼,可以挂在小床边让宝宝观看……
父母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尽可能多地给孩子提供可玩的东西,可听、可看、可感觉的东西。
最好的玩具就是爸爸或妈妈,这个“玩具”是宝宝最喜爱的。任何玩具都比不上爸爸妈妈和宝宝的交流与玩耍,因为爸爸妈妈是充满感情的,是有创造性的,是变化无穷的。
妈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宝宝说话,跟他戏耍。许多做妈妈的在沉默中给孩子换尿布、喂奶、洗澡、为什么不在这些时候说话呢?要以为你是在“对牛弹琴”告诉宝宝你正在做什么,他将得到感觉及智能的刺激。
应该对他说些什么?喜欢说什么都行,可以说:“我的小宝宝饿了,瞧这小嘴噘的,来我们吃好吃的了,宝宝大口大口地吃,快快长大,长成个大小伙子……”也可在说话的同时配一些舒缓的音乐;或者说:“要换尿布了,来来来,马上就要舒服了。妈妈给你换一个又干又软的小尿布,把你包起来,舒服了吧,笑了吧!”每一位母亲都告诉宝宝她自己的一套话,对宝宝唱她自己的歌。
对宝宝唱歌、说话、做好笑的鬼脸,或是轻轻摇他,和他戏耍的时候,正是给予他感觉刺激的时候,这将促进他智力发展。
数码照相机
数码照相机成了两三岁孩子的玩具。房东的相机一买回家,就教会孩子使用,之后便任由孩子们拿着随意拍照。真有几张拍得不错的,孩子的父母便会把照片收藏起来。两岁的小女孩一本正经地用相机拍照的情景,非常有意思。
手机
父母淘汰下来的废旧手机给孩子们当玩具,孩子们已经不屑一顾了,父母正在使用的手机,孩子们也可以拿来乱按号码。有两次,孩子们按了“911”,警察根据电话的注册地址,开着警车呼啸着来到了家门口。房东家里雇佣的保姆是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签证到期后滞留美国不归,还以为警察是来抓她的,吓得不知所措。而美国的警察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非法移民是归移民局管的。
电视机
家里的电视机也成了两个孩子的玩具。两岁的女儿喜欢玩电视机的触摸开关,经常开开关关的,父母也不阻止。
电脑
房东家的书房里有3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先生和太太每人用1台,剩下的1台就是专门给孩子们玩的。这3台电脑全天24小时开机,随时挂在网上。房东3岁的儿子和两岁的女儿,把电脑键盘当成了钢琴的琴键,随意敲打,电脑屏幕上常常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孩子们对于电脑里安装的儿童游戏更是爱不释手。房东两岁的女儿还不会自己启动游戏程序,3岁的哥哥已经可以自己启动游戏程序了,两个孩子常常争抢着玩电脑游戏。
电灯、加湿器等
家里的电灯、加湿器等孩子们可以随意开关。家长们如此放心,大概也跟美国的民用电压有关。美国的标准民用电压是110伏,中国的民用电压则有220伏那么高。
电子琴
电子琴几乎是每家每户都有的性能齐全,音质纯正,音色优美,孩子们也都喜欢。在美国,华人家庭的子女,学钢琴的比例是80%。华人家庭重视孩子的教育,希望孩子在上普通中小学的同时,也能学中文,学乐器,还能参加各种体育项目的训练,华人孩子的负担要比同龄人重得多。
在法国,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就选择专业机构对孩子进行系统科学的教育;生活中,他们也从点滴做起,言传身教,注重对孩子的熏陶培养。但法国人认为:早期教育不是填鸭,不是给孩子灌输越多的知识越好,也不是在孩子身上看到越多的成效越好。真正成功的早期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天性出发,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凡是符合宝宝兴趣、爱好的东西,宝宝都愿意学习,因此,早期教育要以诱导、启发求知欲为目的,而不是给宝宝灌输尽可能多的知识。
2.凡是与宝宝生活、生存有关的事物,宝宝都学得很快,所以早期教育应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3.凡是宝宝能够模仿的行为,他们都喜欢模仿。因此,将游戏与早教结合起来,提高早教的趣味性,让宝宝在游戏过程中互教互学、互相促进是最有效的最有吸引力的早教方式。
一切从兴趣出发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都会付出金钱和精力,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法国的家长们也像中国家长一样,给孩子安排一系列课外课程。但与我们不同的是,法国家长在孩子报什么班的问题上非常民主,对学习的安排,父母一般会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尊重他们的选择。因为在法国家长看来,孩子都是独立的人,兴趣是不能勉强的,只有让孩子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才容易出成绩,专业的高低贵贱远不及孩子的兴趣重要。
培养孩子的财商
统计显示,法国6岁的孩子平均每年可从家长那儿得到约600法郎的零用钱,14岁的大孩子则可得到1500法郎。而当孩子进入高中学习时,每年的零用钱则可能高达6000法郎———此数额要远远高于美国、英国的同龄孩子。但从10岁左右起,法国家长就给孩子们开设一个独立的银行账户,并划入一笔钱。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从小锻炼孩子们的个人理财能力,培养理财意识,让他们从小就学会明智、科学的对待金钱。
一天和一个小朋友的家长交谈,闲聊起来她问我:平时在家都给孩子买什么玩具玩,当幼师应该知道什么玩具好。这个问题一下子把我给问住了,回头想想女儿的玩具箱,里面竟然没有几件拿得出手的玩具。我仔细想了想,从女儿出生到现在,我还真没给她买过多少呢。
也许是我小气吧,总觉得孩子一般都没有长性,再好的玩具买回来过不了几天就闲搁在一边,还占地方。所以始终坚持玩具能不买的就不买,但是不能让孩子觉没有玩具的不快。帮助孩子动脑筋想各种各样的玩法,让孩子在自己身边发现有趣的游戏,就成了我们俩不言而喻的想法。
其实,我觉得孩子的快乐与市场上买的玩具的多少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就像我们小的时候,大人哪有心思,哪有钱给我们买五颜六色的益智玩具啊。天天在外边玩泥巴藏猫猫,我们不照样玩得满头大汗,笑声飞扬吗?其实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可以成为孩子的玩具!
就拿上周末来说吧。我妹妹来我家,给我们新买了个电饭锅。打开包装盒,里面有用来防震的带有小圆气泡的塑料包装纸。女儿一把就抽出来:“妈妈,这是什么?”她可能是第一次见这种包装纸感到非常的好奇。我一下子想起自己小时候玩过这种东西,用指头使劲挤压小气泡,一挤一个响,蛮好玩的。我说:“这个可以玩,一会儿妈妈教你。”收拾完后我用手挤气泡给她看,“啪”气泡响了,女儿先是吃了一惊,但马上就来了兴趣,学着我的样子用力在气泡上挤起来。我呢,就和我妹聊起天来。
“妈妈,你看。”女儿在客厅叫我。我探头出去一看,原来女儿已不满足于用手一个一个挤起泡了,他把包装纸铺在地上,整个人站在上边跳,气泡受到挤压,一个个遍地开花起来。女儿更高兴了,咯咯咯地笑着。一会又拿出她的小剪刀,把包装纸剪成四片,围成一个圈,自己再搬把小凳子往当中一坐,小脚左右前后的踩着气泡。“妈妈,我用脚弹琴呢!”看着女儿开心的样子,我觉得这个玩具还真不错呢。
玩具的好坏在于它是否能带给孩子快乐,而孩子最大的快乐就在他自己的体验和摸索中。有的时候,我们给孩子买益智玩具,跟孩子做游戏,希望孩子能收获一种知识,这往往是我们大人的一厢情愿。其实孩子有孩子的玩法,他可能不会按照成人的常规出牌,但是他却在游戏中体验了别样的精彩。他们可以瞬间上天入地,他们也可以和小鸟对话。曾经经历过儿童的这种世界的成人往往忘记了他们的奥妙。
因此,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东西,比如废旧报纸、卷筒纸芯、娃哈哈瓶等,只要我们和孩子一起来开动脑筋、稍加改造,就可以成为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样一来,既省了钱又培养了孩子的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育儿观念:隔辈人的爱是跨越时空的传承
下了班回家,像往常一样,我坐在床上陪着仔仔玩耍,母亲则在厨房忙碌着一大家子的晚饭。
“吃饭啦!”母亲在厨房喊到。
仔仔一跃而起,欢快的小手来回扑腾,一边咿咿呀呀说着“饭饭、饭饭”,一边央求我快点抱她去餐桌。
给仔仔在儿童餐椅前安顿好,抬头看眼饭桌,一大盘香气满溢的小黄花鱼摆在饭桌中央。
看着眼前盘子里的小黄花鱼,肉质细腻,香气扑鼻,一条一条交织在一起,鲜嫩的鱼肉中掺杂着清晰可见的鱼刺。我素日爱吃小黄花鱼,可看见鱼背上那一块离骨的、鲜美香甜的鱼肉,我却怎么也提不起筷子,感觉如鲠在喉。
还记得小时候,我长住在姥姥家。
姥爷每次去市场买菜时,总喜欢带2斤小黄花鱼回来。由于姥姥腿脚不便,很少出门买菜。家里的菜都是由姥爷定期采购。每当下午闲时,听到姥爷的皮鞋声在走廊里回响时,我就知道,是姥爷买菜回来了。我欢快地张开双手迎接姥爷地归来。打开网兜,里面好丰盛,有土豆、青菜、肉、姥姥爱吃的韭菜。哦,对!还有小黄花鱼,姥姥和姥爷都爱吃小黄花鱼。
吃饭时,小黄花鱼上桌,再在上面撒上香菜,香气诱人无比。
我们三个人围在一起,细细品味小黄花鱼的鲜香嫩滑。每次吃鱼时,姥姥总怕我被鱼刺卡到喉咙,不时地给我夹鲜嫩的鱼肉,那白亮的鱼肉带着丝丝纹路,吃起来鲜美可口。而姥姥却总在吃鱼头、鱼尾和夹杂着鱼刺的边角余料的碎肉。姥爷时不时夹一条小黄花鱼给姥姥并责备她只顾着打扫外围,劝她多吃点鱼肉。和姥姥姥爷常住在一起,我也爱上了小黄花鱼的鲜美。
儿时在姥姥家,仿佛每一天都有很多事做。姥姥每天都很忙,忙着料理家务,忙着一日三餐。而我就是姥姥的小尾巴,跟在她的屁股后面,她做什么,我学做什么。
姥姥包饺子做面食的时候,我在一旁央求着和面擀饺子皮。姥姥摘菜的时候,我在一旁学习如何摘菜。姥姥洗衣服时候,我在一旁蹲着学习如何使用搓衣板。姥姥炒菜的时候,我趁姥姥去切菜的功夫,自己也像模像样的拿着铲子来回翻炒,惹得姥姥一阵欢笑。姥姥拖地的时候,这个活没有技术含量,我就把拖把抢过去,自己干了起来。闲时,姥姥喜欢把大米拿出来晒晒,捡一捡里面的小米虫。每次看到铺了一地的大米,里面有小白虫在蠕动,它们胖胖的,爬得很慢很慢。我总能抓住小米虫放在手里,和姥姥一起欣赏它在手里蠕动笨笨的样子,可开心了。
白天偶有闲时,姥姥干完活躺在床上休息,然后喊我,搂着我,让我一起躺一躺,睡一觉。可是调皮的我根本不肯睡觉,总缠着姥姥让她给我讲故事。姥姥不厌其烦的给我讲了一个又一个自己经历的故事,这其中蕴含着好多的人生道理以及一生所经历的磨难坎坷。
在家时,我不仅是姥姥的小尾巴,出门同样是小跟班。姥姥单位有活动,每次都带上我这个跟屁虫。大合唱、郊游、吃饭、总有一个小小的身影跟在姥姥身后,姥姥单位的老同志都叫我小尾巴。
平时在家我不粘姥姥的时候就会找姥爷一起玩耍。我总喜欢缠着姥爷,让他陪我玩扑克牌,或者在一起疯打疯闹。小孩子的疯闹总是没有分寸,拿着小扫帚就那么朝姥爷的脸、头、身上打过去了。现在看来那样的玩闹极其不礼貌,但姥爷也是极其宠爱我的。
虽是在玩闹中宠爱,但是家里的规矩不能乱。例如,姥爷教我在盘中夹菜时必须在自己眼前的位置夹菜,东西在哪拿要放回哪处,吃水果时不允许用手挑来挑去,但是可以先用眼睛挑选自己心爱的,无论拿起以后果子是什么样子,都不允许再放回去重新拿。
午夜梦回时,我仿佛又回到了他们身边。我永远记得寒冷冬天时被姥姥体温温暖过的被窝,炎热夏天时姥爷大蒲扇给我送来的凉风。记得每次临别前,我总喜欢摸摸姥姥的脖子,那因衰老而变得细软的皮肤让我觉得是世界上最温柔的皮肤。我喜欢给她一个深深的拥抱,摩挲她因操劳而日益弯曲的后背,深深地闻着她身上的味道,这让我觉得踏实、心安。而姥爷总是喜欢坐在椅子上,俯下身子,用手指指右脸,我附上去亲亲,他再用手指指左脸,我又附上去亲亲,他再用手指指额头,我又附上去亲亲。最后我们用大大的拥抱来告别彼此。
儿时与姥姥姥爷在一起居住的时光好多都是模糊的,然而某些片段却又是清晰入骨。这些片段慢慢地、慢慢地拼接成年幼的我对姥姥和姥爷的依恋与深情,没有什么感人至深的情节,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只是我们隔辈人之间深深的爱意印刻在生活的平凡与琐碎之中。
哦,对!还有那日复一日深情的陪伴。这些情感柔软而又脆弱,但它深埋我心,忘却了斗转星移,忘却了世间沧桑变幻。
“快吃饭吧,不然菜都凉了。”母亲的催促,把我从遥远的回忆唤了回来。
眼前的母亲,如今也成为姥姥,她操劳的双手变得日益粗糙,但神情却越发温柔起来。
看着仔仔欢快地扑腾着小手,母亲站在桌子前顾不得吃饭,她左手拿着孩子的碗,右手用筷子挑着鲜亮白嫩的小黄花鱼的鱼肉,嘴里念叨着:“仔仔,来,姥姥喂一口鱼肉肉,香香……”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