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玩具收拾风波

05-01

毋庸置疑,作为新入职的教师,我们应该常常对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而教育笔记有益于学生可以更好地接受新知识。那么,有哪些值得参考的教育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随笔:玩具收拾风波”,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育随笔:玩具收拾风波

早晨,又到做早操的时间了,孩子们正在有序的收拾积木,这时听见一声“哗啦”的声音,积木篮子里的积木撒了一地。

原来是黄沐辰和何羽颜争着要把收好的积木送到玩具柜,两人互不相让,扯来扯去,结果篮子就掉在了地上。这时两个小朋友负气就丢下满地的积木,离开了。这时涵涵过来告诉老师,思宁、可佳和几个小朋友这时已经在捡掉在地上的积木了。只见那两个小家伙过来我身边排队,因为很快要出去做早操了。我看了他们两个一眼,没有什么表情。这时我表扬了捡积木的小朋友:哦,你们可真棒啊!把积木都捡起来啦!听到我赞许的话语,孩子们更高兴了。黄沐辰和何羽颜看了我一眼,依然不动。这时我鼓励他们:快去收拾一下啊!难道这样就行了吗?那积木可要伤心了!这两个小家伙也加入到了捡积木的行列,很快积木就收拾好了。孩子们排着队高高兴兴出去做早操了。YJS21.COM

如果孩子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教师要适时的介入,并要加以提醒和引导,因为孩子年龄还小,他们并不具备自己修正的能力,而教师如果完全放手,那么孩子很可能就放弃了应该完成的事情,这样对孩子本身来说并不好,活动中孩子们放弃之后,教师给予了积极的帮助,孩子们就意识到自己的做法不是很好,在老师的鼓励下,重新走回去,收拾自己的行为导致的后果,这样激发了孩子的责任心,同时也让他们意识到了这样做的必要性。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教育随笔:引导孩子收拾操作材料


教育随笔:引导孩子收拾操作材料

在晨间活动中,佳佳选择了印指纹的活动。她先用食指蘸了印泥,在宣纸上留下了一个红红的指纹,接着,又拿起放大镜察看起自己的指纹来,时不时与旁边的小朋友切切私语。一个,两个,三个……一会儿功夫,五个手指头都变得鲜红鲜红。当我转身准备去看做小灯泡发亮实验的小朋友时,就听见“王老师,佳佳把放大镜弄得好脏”。原来,佳佳观察完右手指纹后,又开始用左手印指纹,由于右手的五个手指头上都蘸有印泥,所以当左手印完,右手拿放大镜后,放大镜上当然是红迹斑斑。佳佳也被吓住了,愣愣地看着我。我笑了笑,说:“没事,你继续玩吧,不过,结束后你得把你的发现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也相信你会把放大镜擦得和刚才一样干净,对吗?”佳佳听了很开心,埋头继续她的实验。讲评时,她告诉大家:十个手指头的指纹都不一样,有的像大大小小的圆圈,有的像弯弯的小河……当然,离开时,她用餐巾纸把放大镜擦得干干净净。

“佳佳把放大镜弄脏了”,差点吓住了正在探究指纹的佳佳。假设老师也制止了她的行为,那“十个手指头的指纹都不一样,有的像大大小小的圆圈,有的像弯弯的小河……”这样的答案也就消失了,孩子探究的愿望也就被扼杀了。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科学探索的精神环境非常重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被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他们就能积极探索,积极思考,逐步形成思考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性格特征。当然,在发现放大镜被弄脏后,老师也不忘以“相信你会把放大镜擦得和刚才一样干净”的话语来引导孩子收拾操作材料,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收拾整理玩具手记:老师,请别说我小


教学以来,执教小班年龄段的机会比较少,经验也不太足。在我的印象里,小班孩子各方面能力都比较薄弱,尤其是收拾整理玩具这一块更是明显,都需要老师的帮助或者干脆老师来完成。但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更新了自己的想法。

场景一:意外的游戏

今天玩跳圈和自制的玩具,许多孩子都拿了一个或者两个玩具玩了起来。过了一会,我发现三三两两的孩子都将手里的圈和纸棒沿着白线的圈放了起来:几个圈隔了几根纸棒,就像我们日常让孩子们练的集体跳跃游戏。搭了将近半个圆,大家都开始跳了起来,有的往这头跳,有的往那头跳,开心极了。

场景二:我会收拾的

游戏结束后,我提醒大家将手里的玩具放好玩具筐里,操场上留下了许多的套圈和垫子。我让孩子们找到自己的点子站好,准备做操。没想到,浩浩等几个孩子自发地收拾起了玩具,一个个将套圈三三两两地运回筐子里,连大大的垫子也两三个一起合作叠好了,正在往堆放玩具的前面又拖又推的。

虽然这两件都是很小的事情,放在中大班孩子身上可能都是极其正常的事情。但是,对于刚入园才两个多月的孩子来说,这样的举动着实让我感动。尤其是孩子们自发地收拾那些垫子之类的玩具,对于他们来说,垫子真的是非常巨大的玩具,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将它拖动。但大家都自发地一起推动垫子到我面前。另外,对于自我意识略占上风的小班孩子来说,要将自己手里的玩具拿出来和伙伙伴们的玩具组合在一起游戏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但现在却真实地在我们孩子们的身上显现了。

也许,许多人都会说小班孩子哪有合作的意识,这两件事情估计纯属巧合。但透过小小事件的背后却让我看到了孩子们小小的、简单的懂事、合作的一面,让我觉得非常温馨。能拥有这么一批懂事的孩子,我觉得真的很幸福。

引导孩子收拾操作材料


下面是“引导孩子收拾操作材料”的内容一文,给你带来丰富精彩的内容,欢迎阅读!

在晨间活动中,佳佳选择了印指纹的活动。

她先用食指蘸了印泥,在宣纸上留下了一个红红的指纹,接着,又拿起放大镜察看起自己的指纹来,时不时与旁边的小朋友切切私语。

一个,两个,三个……一会儿功夫,五个手指头都变得鲜红鲜红。

当我转身准备去看做小灯泡发亮实验的小朋友时,就听见“王老师,佳佳把放大镜弄得好脏”。

原来,佳佳观察完右手指纹后,又开始用左手印指纹,由于右手的五个手指头上都蘸有印泥,所以当左手印完,右手拿放大镜后,放大镜上当然是红迹斑斑。

佳佳也被吓住了,愣愣地看着我。

我笑了笑,说:“没事,你继续玩吧,不过,结束后你得把你的发现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也相信你会把放大镜擦得和刚才一样干净,对吗?”佳佳听了很开心,埋头继续她的实验。

讲评时,她告诉大家:十个手指头的指纹都不一样,有的像大大小小的圆圈,有的像弯弯的小河……当然,离开时,她用餐巾纸把放大镜擦得干干净净。

“佳佳把放大镜弄脏了”,差点吓住了正在探究指纹的佳佳。

假设老师也制止了她的行为,那“十个手指头的指纹都不一样,有的像大大小小的圆圈,有的像弯弯的小河……”这样的答案也就消失了,孩子探究的愿望也就被扼杀了。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科学探索的精神环境非常重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被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他们就能积极探索,积极思考,逐步形成思考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性格特征。

当然,在发现放大镜被弄脏后,老师也不忘以“相信你会把放大镜擦得和刚才一样干净”的话语来引导孩子收拾操作材料,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关于“引导孩子收拾操作材料”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教育随笔:“眼镜”风波


我有一双算较大的眼睛,别看我的眼睛大,其实它都是每天摘戴隐形眼睛时给掰大的,我妈常说:“你那眼睛要是摘掉隐形眼镜就跟瞎子的眼睛没什么两样了。”为了不让我的这双“大眼”与瞎子同归一类,这几天眼睛常常发炎的我就去眼镜店里配了一副自以为很漂亮的眼镜。这一天早上,我戴着这副眼镜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刚踏进教室,我就发现孩子们的问好声背后好像多了些指指点点的议论声,起初我也没在意他们在说什么,后来在户外活动中,我发现很多小朋友手上拿着玩具不玩,而是眼睛很好奇的一直往我身上打转,我越想越纳闷:这帮孩子今天是怎么啦?对我比对他们手上的玩具还感兴趣噎,难道我今天特有魅力吗?这时,郭老师朝我走来并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叫了起来:“啊----你今天怎么戴眼镜了?”我才知道我的“魅力”所在——眼镜。于是,在早谈中我就让孩子讨论一个完全超出我事先安排的话题《老师的眼镜》。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这样谈论着:师:你们觉得丁老师戴的眼镜漂亮吗?幼儿你一句、我一句:不漂亮!师:为什么呢?甬鑫:因为眼镜太大了。欣欣:老师没戴眼镜比戴眼镜漂亮。吴靖:因为镜片的形状像熊猫的眼睛不好看。啸禹:那镜片很厚不漂亮。洋洋:因为你近视了,戴眼镜就不漂亮。…………师:你们都说老师的眼镜不漂亮,那你们认为什么样的眼镜漂亮而且又适合老师戴的呢?你们来帮忙设计设计,好吗?滢滢:应该小一点的。(指镜片)雅玲:应该给镜片涂上颜色才漂亮。甬鑫:老师要是戴星星的眼镜(镜片为星星形状),那就很漂亮,因为星星会一闪一闪的。依琳:不不,应该像美少女战士戴的那种心形的眼镜,人家女孩子都戴那种才漂亮。明泰:戴弯弯的月亮形的好看,这样看起来笑咪咪的。铭宾:像奥特曼的眼镜才漂亮。啸禹:近视本来就不漂亮,再戴怎么好看的眼镜也都不漂亮。师:啸禹说得真棒!眼睛近视了就不漂亮,那我们应该怎样让我们的眼睛变得漂亮呢?依琳:那就不要近视啊。洋洋:不在太阳下看书、写字,就不会近视。铭钦:电视不要看太久,不然眼睛就会不漂亮。俊贤:玩电脑也不能玩太久。依泓:不能用脏手揉眼睛。江铭:妈妈还说不能躺在床上看书,不然也会近视的。…………从幼儿入园到谈话的整个活动过程中,留给了我特别深的印象,给了我许多启发。启发之一,重视幼儿观察发现的,及时捕捉幼儿所感兴趣的事物进行随机教育,易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新《纲要》的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早谈《老师的眼镜》并不是当天所预定的谈话内容,但是孩子们所观察发现的,为我们的随机教育,开启了一个“动力源”,在早谈中一下子把我和孩子们的谈话欲望“吊”了起来,从谈眼镜不漂亮的原因到说说自己要设计什么样的眼镜,以及谈到如何保护眼睛,无不让我发现孩子们小脑袋里的想法,从而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的“动力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教育中是随处可见的,关键在于我们老师是否能做个有心人去发现和捕捉这样的施教切入口。启发之二,孩子是真实的再现,我们要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能让孩子真实的心灵染上虚假的“斑点”。新《纲要》明确指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环境。一句句强有力的“不漂亮”,确实是让我傻了眼,但是我并没有因为孩子们的“嫌弃”,而感到生气或懊恼,反而觉得非常高兴。因为他们的真实回答,启发了我设计、提出有利于开发幼儿创造力、想象力的问题,并再次让幼儿真实的反应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令人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若是我一下子就否定孩子“不漂亮”的这个回答,按自己设计的问题强调“眼镜是漂亮的”,并请孩子们说说“为什么漂亮”,或许孩子们能让你“牵着鼻子走”,说出许许多多“漂亮的原因”,但试问:这是孩子想说的、喜欢说的吗?是孩子的内心真实的感受吗?若不是,孩子的内心深处又会怎么想的呢?这样的谈话能起到怎样的教育效果呢?……过去,我们的活动总是希望孩子能按照老师的思路进行,我们往往没有考虑到孩子在活动中的想法和感受,若出现不同想法的幼儿,常常置之不理或强制幼儿放弃,这样的教育不但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思考和求知欲,还会抑制幼儿观察事物、提出问题、开动脑筋、拓展思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启发之三,孩子的创新意识,在于老师的发掘与支持。孩子的创新意识往往是在具体活动中的具体条件刺激下产生的,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可预测性。就如:让孩子们设计讨论“什么样的眼镜才漂亮?”的着个问题,是孩子们在讨论“不漂亮”的原因下刺激产生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具有高素质,能迅速及时地提出有利于发掘幼儿创新意识的问题,然后对幼儿的每个新想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并予以支持。在整个活动中,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我能提出发掘幼儿创新意识的问题,但对于幼儿在回答中的每个新想法没能给予肯定及支持他们将自己说的“设计想法”附注于行动,没能让他们在实践中去得到新的结论和经验,可能他们的心理上也的不到最大的满足,或许还会阻碍幼儿更大创造力的发展。

教育随笔:读书风波


观察实录:阅读的时间到了,每人选择好喜欢的书之后就找了个位置坐下来阅读。小怡也不例外,找了一本《大卫,不可以》的绘本,翻了几下,就去换了一本,又是随意的翻了几下,又要准备去换了。我走过去阻止:“小怡,你应该再仔细的看看,不要急着换书。”星怡撅着小嘴对我说:“我都看完啦,要看下一本了。”说完又去换了一本,连续的还了五六次以后终于不换了,而是和小朋友用书搭起了房子。

分析:

孩子年龄小,生活经历少,对画面上的内容不能完全理解,连续的画面更不会考虑前因后果,所以就翻一翻,看一看热闹就完了。小怡之所以会这样,可能只是为看书而看书:有时我们要求小朋友在某个时间看书,而孩子自己没有这个愿望,为了完成老师的要求,看书时就草草地翻几下,然后告诉老师“我看完了”,这自然就达不到看书的目的。

建议:

可以发挥“同伴老师”的作用。可以让幼儿选好书,然后坐下来和我一起阅读,或者找能看懂这本书的小朋友陪伴一起阅读,这样就不会因为看不懂而没有耐心,也不会为了看书而看书。同时也可以借助同伴的阅读经验,理解画面的内容,享受阅读的快乐。

教育随笔:叶子的风波


户外活动中,孩子们最喜欢自由活动了,在这个时候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和玩具。一天,老师用掉下来的树叶帮几个小朋友串起来戴在了头上,几个孩子开心极了,跑着去给小朋友们展示。

“呀!坏了!寒寒把小童的叶子弄坏了!”“你干什麽啊?”听到孩子们的喊声,我急忙跑过去,只见刚刚还是漂亮的花环现在已经是面目全非,还有一部分被寒寒踩在脚底下。

这时,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向我说着。“寒寒抢了小童的花环,然后还踩。”“小童让他还,他都不还!”……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容容像是一下还没有回过神来,只是愣在那什麽也没说。寒寒无辜的说:“不是我,我就是想看看。”“不是!是你抢的然后还踩!”宝宝急了,大声地说。

而此时的寒寒却站在一边仰着头、抱着肩,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看着他的样子,原本打算替他说两句好话的我也生气了。“寒寒!去和小童道歉然后把花环修好!”呜……听到这儿,“我不去!呜……”刚刚还满不在乎的他竟然大哭了起来。

孩子们在“惹祸”后的态度各不相同。有的孩子性格内向,他们的表现常常是内疚、自责,同时会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指责;有的孩子性格外向,他们的表现往往是据理力争;而有的孩子自尊心强,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的态度非常强硬,然而在强硬的背后隐藏的是局促不安。寒寒的表现正是后者。我把寒寒带到一边,给他讲了道理:“如果你想要可以和容容商量或是老师帮忙,不能随意抢别人的东西。”

单独的谈话既和他讲了与人交往的方法又使他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所以寒寒的情绪很快平复了下来,还主动去找小童道歉,两个小伙伴又和好如初了,一场踩叶子的风波就这样圆满的结束了。

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生许许多多的突发事件,教师只有善于分析幼儿背后的心理,敏感的察觉到他的需要,及时增进与他的情感交流,消除他的不安,对他的行为给与宽容和理解。才能真正的走近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教育随笔:手语风波


今天的课堂再上一堂语言课,内容是看图讲故事,为了帮孩子们理解故事内容,我边讲边演示着,孩子们听的可认真了,接着我请孩子们创编刚才的故事,只见琪琪没有讲述,而是在那儿手舞足蹈,同桌的小朋友都盯着她一个人看,看着她的表情和动作,我觉得非常生气,严厉地说出了她的名字,旁边的云云说:“老师,琪琪说这个图上的小朋友是聋哑人,她见过聋哑人,正在给我们打手语呢。”我看了看刚才挂图上的内容,可不是么,真的就像一个聋哑人的故事,我对着琪琪说:“你观察的可真仔细。老师都没有看见,你能把你的故事说给我们大家听听么?”“好的”。琪琪大声的说着自己编的故事,说完了,还说道:“老师,我昨天看了电视上有好多聋哑人需要我们的帮助,我还跟着学习了许多手语呢。”

都说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许多孩子的行为背后是美好的愿望和良好动机,我请全班小朋友跟着琪琪学习手语,同时也让我明白了,生活中我们只要有耐心去观察了解,才能避免误读孩子的心。

中班教育随笔:电视风波


中午,看电视的时候,我总是习惯的要求孩子们,要安静,要静悄悄的,就算有很好笑的画面也只能小声笑笑就可以了。这天中午,我正忙着准备其他的事情,让孩子们走着看电视,即便有些声音我也没有去管他们,接着声音开始慢慢变大,我听到孩子们子在学习说动画片的对话。

孩子生性活泼好动,当这么多孩子聚在一起时,一个班级孩子讲话的声音分贝更是高,我们总想着如何让孩子安静下来,如何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却忽视了“动”的效果。学习的环境不同,所学习的到的知识内容也不同。

孩子在家里看电视的时候也不可能是一句话也不讲的,孩子喜欢模仿电视角色中的对话,在没有对话的时候,孩子会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当前画面的重要内容,这不正是一种学习的好机会吗,或许我们在无形中扼杀了孩子学习的兴趣。

要求孩子学会安静是对的,但要看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安静。不是任何时候都不讲话的就是纪律好,常规好。就比如看电视的时候,我想我不会再要求孩子看电视的时候一点声音也不能发出来,而是要求他们认真观看,小声地说话,也要注意到后面的小朋友可能听不到电视机的声音,或者是会影响到他人!

教育笔记《教育随笔:玩具收拾风波》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笔记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随笔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