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吵闹”的背后

05-03

众所周知,对于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来说,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思考,而教育笔记是老师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有什么值得推荐的优秀的教育笔记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教育随笔:“吵闹”的背后”,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放学前的几分钟,我组织幼儿看我们学过的故事动画。没过多久,后面的孩子就坐不住了。有的嘻嘻哈哈,有的窃窃私语。我连说了几遍“请安静”后,情况有所改变,但过不了两分钟。他们又开始闹腾起来了,这时,我特别恼火,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好看的故事孩子们却不喜欢看,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坐在一块儿总有说不完的话。为了让孩子们安静下来看故事,我决定教育一下几个比较“闹”的孩子,以起警示作用。我环视了一下,看见较远的那组孩子居然手拉手说说笑笑的,我便径直朝他们走了过去。

当我走近时,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张张胆怯的脸,一副准备受批评的表情,突然我就心软了,我很想知道孩子们究竟在玩什么玩得那么开心,便什么话都没说,在他们旁边找了个空位子坐下来。一坐下来,我就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原来我班的电视机有点小问题,播放时声音很轻,以至于坐在后面的孩子根本听不清楚电视机里讲的是什么,于是他们干脆自发玩起了游戏。奥!原来是这样,于是我对孩子们说:“今天我们班的电视机声音有点小,很多小朋友听不清故事,那我们就改成手指游戏吧。”我关掉电视机,和孩子们一起玩起了手指游戏,结果孩子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一直到放学孩子还玩的兴致勃勃。

这一事件给了我很多启示,一方面,孩子的“出格”行为是有原因的,如果作为老师仅凭主观判断,往往会误解孩子。当我们组织了自认为很有意思的活动而孩子参与率不高时,我们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走到孩子的位子上去耐心地观察和了解,并及时引导和调整;另一方面,老师平时应该鼓励和引导孩子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以便尽早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我们的教育活动。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教育随笔:“不想玩”的背后


冬季的寒风似乎可以抵消孩子们参与晨间锻炼的热情,晨间活动的时候,只见孩子们个个缩着脖子,怂拉着脑袋,小手紧紧的揣在口袋里,早已没了平日里的活跃。“宝贝们,今天冷吗?”我问道,“冷!”孩子们几乎是异口同声。为了调动孩子们运动的热情,我们开展了如何让自己变暖和的大讨论,有的说戴帽子,有的说戴围巾,有的说喝热水,有的说运动。“没错,就是运动,宝贝们,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跑一跑,看看等会还冷不冷。”我追问道,带着这个疑问,孩子们来了兴致,纷纷跟着老师绕着跑道跑起来,直到看到有些孩子已经坚持不住了,我才停下脚步。“老师我好热!”,刚停下来,萱萱就喊道,其他几个宝贝也跟着一起附和着。我笑到“原来,运动真的可以让我们变暖和,宝贝们,我们继续参加晨间活动吧,这样我就不会冷了!”孩子已经变得活跃起来,开心的去参加晨间锻炼了。

这个时候,我发现一个小小的身影躲在角落里一动不动,走进一看,原来是瑶瑶。瑶瑶只是看着我,也不说话。“怎么了,瑶瑶?”我问道,她还是不说话。我试图拉着瑶瑶的手一起去参加晨间锻炼,瑶瑶却一直缩着手,用力的挣脱。“冷吗,瑶瑶?”这次瑶瑶开口了:“不冷。”“既然不冷,那我们去和好朋友一起玩吧,你看乐乐她们在玩皮球呢,看起来真好玩!你想不想去试试?”我企图说服她,没想到瑶瑶还是拒绝了:“不要!”这次反应的程度更激烈了。见瑶瑶拒绝的这么强烈,我也只好请瑶瑶暂时休息着。可是,为什么瑶瑶会不想参加晨间锻炼呢?带着这个疑问,回到教室之后我几次试图跟瑶瑶沟通这件事情,全都无功而返。

放学的时候,在与瑶瑶妈妈沟通之后,我终于发现了谜团的真相,“不想玩”的背后竟然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原来昨天晨间锻炼的时候,瑶瑶不小心摔倒了,自己摔倒之后又默默的爬起来,然而这个小小的举动老师并没有注意到,当天放学回家的时候,瑶瑶就跟妈妈提到了这件事,说的时候眼睛还挂着眼泪,一脸的委屈样。由于害怕、担心再次摔倒,亦或是得不到老师的摔倒之后的关心,瑶瑶便拒绝参加晨间锻炼。

事实浮出水面之后,第二天的晨间锻炼,我的引导内容有了明确的针对性,瑶瑶似乎有些动摇,几次想点头同意,但最终还是摇头,也许,摔倒了记忆太深刻了吧,才会让瑶瑶拒绝再次尝试。第三天,我没有放弃,还是继续跟瑶瑶沟通交流,无果。第四天,同样以失败告终。直到第五天,事情终于有了转机,瑶瑶同意去玩飞盘。在这之后,瑶瑶逐渐克服心理障碍,成功的参与到晨间锻炼之中。

其实,因为有过失败的经验就拒绝再次尝试的孩子有很多,对于这类孩子的引导,教师不能过于着急,除了给予适时的支持和引导,还要多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学会倾听,必要的时候得会等待,等待孩子突破心理防线,打消顾虑。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再次快乐地投入到活动中去。

教育随笔:“不能做”的背后


在以前组织孩子们活动时,我总是关注“不能做”的事情。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我在组织孩子们接火车。在走之前,我问孩子们一连串问题:“能使劲跺脚走吗?能推人吗?能蹦着脚走吗?能走出队吗?…………”我以这样的方式提醒孩子们以达到规范其行为的目的。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不能。

孩子们知道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却不能明确什么是可以做的。我想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孩子们形成“关注负面”的倾向。上课也好,游戏也好,我总将目光集中在那些总是“做错”的孩子们身上,指出他们哪里做的不对,这使得孩子们逐渐成为“挑毛病”的好手,永远盯着别人的错误。

我意识到了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心理特点,每个孩子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应该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不能老抓住孩子的弱点批评。这样会造成他们的自卑心理,不易培养孩子的良好的性格。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改进自己的方法。在孩子没有遵守规则时,用温和的眼神提醒,尽量不点名批评孩子。不当着孩子的面说错点,在孩子耳边悄悄提醒。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予肯定的眼神,为她伸出大拇指,告诉孩子老师喜欢她。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时刻反省自己,有哪些细节对孩子产生了无意的伤害,有哪些细节对孩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工作中不断的探索自己的教学方法,摸索出一套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

教育随笔:孩子“插嘴”的背后


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上课时的状态也不相同,有的认真听讲,有的则是有时会有点走神,还有的孩子更是喜欢在课堂上插嘴。我们班上的裴毅甜,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经常会在老师上课的时候情不自禁地“插嘴”。记得之前我上一节语言课《秋婆婆》,因为这个活动的目标是在倾听、学说散文中的话后让幼儿看着图自己创编的,当我出示图片后,孩子们都纷纷举手想要回答,可没等我点名请孩子回答,裴毅甜已经脱口而出把这幅画的意思说出来了,之后回答的孩子思路就被她局限住了,纷纷照着她的话讲,几次都是这样,次数多了,我也有点生气了,就批评了她,并告诉她老师不请不举手的小朋友。可是没过多久,她又开始插嘴了。

班里像裴毅舔这样的喜欢“插嘴”的小朋友很多,其实这也是中班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这个年龄段孩子知识面相比而言比较宽,自制力又不够,好胜心又强,总想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同,知道一点就会喊出来,而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牛头不对马嘴;有时,孩子插嘴还可能是因为对谈论的内容有兴趣,当他们对你说的内容产生好奇时,往往克制不住的会提出问题希望你解答。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孩子插嘴很多情况下都说明孩子们在认真的倾听、积极的参与思考,但不断的“插嘴”又会影响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教师要在平时也学会倾听,当孩子在表达想法时,我们就要用心的去听孩子们讲述,给孩子们一个好的榜样,知道在别人讲话时应该认真的听;其次,在课前老师就要强调课堂的纪律,给孩子一个提醒;最后,当孩子插嘴时,教师不能去严厉的批评,因为那样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我们要去肯定孩子的答案,但是要适当给她“冷处理”,如:“你的答案是对的,但是老师不请你回答,因为你没有遵守我们课堂的纪律,没有举手回答问题。”

当然,好习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养成的,坏习惯也不是一下子能改掉的,但是我们老师也要锲而不舍,坚持引导幼儿养成正确的倾听习惯,日复一日,帮助孩子改掉“插嘴”的毛病。

托班随笔——孩子行为背后


今天,轩轩和佳怡在美食屋当起了服务员,可不知道为什么,今天没有什么客人,于是两个无所事事的人开始捣鼓起那些点心,轩轩就不停地在配装点心,装了一碗又一碗……看到这,我便作为客人来到了美食屋,点了荷包蛋面,两孩子积极、热情地招呼我,还给我送了一碗汤,为了帮助孩子丰富游戏,我特意点了没有现成的点心——汤圆,佳怡为难地说:“我们没有汤圆,要不你吃别的吧?”“可是……”还没等我说完,只见轩轩拿了一根筷子,手脚麻利地戳进一个蛋饺,我正想说他,他便拿到我面前,“给你吃烧烤吧?”看着被戳坏的蛋饺,我真是哭笑不得。

今天在游戏中我以客人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希望帮助孩子促进游戏,但却发现了孩子的“破坏行为”,我很庆幸当时没有严厉的制止,而是在了解孩子行为的背后,鼓励、引导了孩子的“破坏行为”。因为我知道这恰是一个很好地教育契机,能帮助我们丰富了游戏。于是在游戏讲评时,我先是肯定了轩轩肯动脑筋,想到了做烧烤,同时根据孩子的兴趣又引导孩子讨论,原本有的这些点心适合烧烤吗?烧烤需要什么材料?工具呢?在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中,我们决定了一起准备一些需要的材料,而我帮孩子制作烤架……

吵闹的幼儿园 2020教育笔记


不知道什么时候,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变成了嗓门的吼叫,老师们美丽的笑容变得焦灼不安,温柔的话语变成声嘶力竭的呵斥,拍得要散架的铃鼓成了老师离不开的“武器”。。。。。

很多老师抱怨幼儿园的吵闹是因为孩子一届比一届难管。而我认为根本原因出在老师身上:

一是教师过分强调大声。活动中常常听到老师说:“大声告诉大家。。。。。。”“声音再大点”。。。。。。。导致孩子们以为声音越大,老师越喜欢‘而老师也以为声音越大越是孩子自信的表现。于是孩子们常常出现喊话、喊唱的现象。长期如此,孩子们自然养成了扯着嗓门讲话的不良语言习惯。而是老师语言啰嗦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幼儿园老师说话喜欢重复,一个要求说好几遍,导致孩子习惯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对老师的话语充耳不闻。老师喊“一二三”,幼儿一般要听到三子出口才行动。三是老师喜欢用大嗓门说话,用大声控制局面。幼儿园的老师十有八九嗓子不好还嗓门大。因为老师们习惯用大嗓门和孩子说话,特别是在集体活动或者生活环节中对孩子的控制多,孩子等待时间多,导致孩子的大声喊叫是一种发泄。在幼儿一日生活环节交替过程中。幼儿等待的时间较长,老师一般不会组织幼儿活动,但是考虑幼儿的安全问题,老师们又要限制孩子的行为,一次孩子们常常用大声喊叫作为一种发泄或游戏。在喊叫中感受到一种自由的快乐。

基于以上原因的分析,建议老师们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调整:注重自身的语言习惯。尽量用自然、轻松的语调,简洁、清楚、生活化的语言和孩子说话。第一,注意运用一些控制或结束幼儿吵闹的小技巧。如用悄悄话对付大声叫;用生动的语言道具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以点带面;让孩子学习看眼神、手势等体态语言。第二,关注一日生活环节组织,在自由的基础上建立活动规则,先将好活动中、活动结束以遵守的规则后再行动。第三,重视幼儿良好的用嗓习惯和倾听习惯培养。

健康活动随笔:“我讨厌飞机”的背后


上周五的健康活动,和孩子们一起玩了“小水滴旅行记”的游戏。我用纸棍围成了我们太仓的“金仓湖”。游戏结束时,我说:“老师请几个小朋友帮我一起收这些纸棍。”孩子们最喜欢帮老师做事了,一个个把小手举得老高,小嘴巴里还不停地喊着:“老师,请我!老师,请我!”想到把这些纸棍放到体育玩具室也有一段的距离,于是,我请了几个平时比较听话、乖巧的孩子。我说:“好了,就请这些小朋友吧!”只听得一阵叹气声,因为是没有请到他们的缘故。其中有个孩子小声地说了一声:“讨厌。”紧接着,方硕的声音从叹气声中冒了出来:“讨厌”。“恩?”我转过头朝方硕望去

,只见他马上缩了一下脖子,捂住了小嘴。“你讨厌什么呀?”我故做生气的样子。他尴尬地朝我笑笑,见我还是看着他,就避开我的眼神,假装看蓝天。这时,正好天上飞过一架飞机,方硕忽然象想到了什么似的,然后理直气壮地对我说:“老师,我讨厌飞机。”为了表示他的诚意,他再次强调了一遍:“是的,我讨厌飞机。”什么?讨厌飞机?我当时真的忍不住,“噗嗤”笑出声来,越想越觉得有趣。很想再问下去:“你为什么讨厌飞机?”想想还是算了吧,不要误导了其他的孩子。

多么机灵、调皮的孩子,他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下。笑过之后,我不禁问自己,“讨厌”的背后是什么呢?”想想平时确实有很多时候会请孩子做事情,但是,好象请得比较多的还是一些乖宝宝,关键还是不放心这些调皮的孩子,怕他们会帮倒忙,怕他们做不好。站在这些孩子的立场上想想,很多次的“满腔热忱”,换来的却是很多次的希望落空。由此,可以理解,“讨厌”的背后所隐藏着的是这些孩子的希冀。为什么不给他们尝试的机会呢?说不定他们会做的很好。就象今天这种情况,我完全可以请一些这样的孩子,然后在我的带领下,和他们一同去把纸棍放好,来满足他们的美好愿望。

每一次深刻的反思,都为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而引领方向。继续努力,加油!

2020幼儿园教育笔记:“我不会”的背后


今天我们上手工课<<做花灯>>,我先讲解了一遍制作方法,又给幼儿示范了一遍做法,在准备让幼儿自己操作时,后面的几个小朋友就大声喊:“老师,我不会”。我以为是在后面看不清就走过去想再示范一遍给他们看,谁知刚走到他们身边这几个小朋友就停止了动作,习惯性的将材料往我面前一推,大有要我帮他们做的架势,而且动作是如此的熟练。

要在往常我会立马去帮他们,但今天我没有,只是又示范了一遍做法给他们看,我对他们说“别急,老师回来再帮你们,不过,你们要自己先动手做做试试”。说完我便走了。

我忙着帮别的小朋友,转眼的空隙看到了这几个嚷嚷不会的小朋友正在很认真的做着,仔细一看,居然做的还不错。仔细一想,我恍然大悟,他们不是不会而是依赖着我。以往为了提高速度,在孩子们说不会时我都给予帮助,孩子们便找到了省事的不用费功夫的捷径。

今天孩子们也像往常一样又要偷懒找捷径,我很庆幸自己给他们多了一份选择,让我看到孩子们都很优秀,动手操作能力也很好,差点被我认为是“笨孩子”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失误,看到了孩子们懒惰的一面,并及时给予纠正。

手工制作完以后,我刻意表扬了这几个小朋友自己动手克服了困难,以激发他们的成就感,他们自豪的笑了。而我却深深感悟到,,老师要善于洞察孩子的真实心理,及时了解情况。如果今天我和往常一样在孩子们喊不会时我就急于帮助,那我永远也不会知道孩子们是如此的优秀,也不会知道孩子们也会找捷径。那不仅使他们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容易养成懒惰的思想,久而久之,后果会很严重。

告状孩子的背后


今天我让我们班的孩子自由活动,孩子们很高兴,都玩得不亦乐乎。

这时怡慧小朋友跑了过来,“老师!老师!何宇翔又弄坏我的水彩笔了。

”我走近一看,水彩笔被拆得都散架了,我还没来得及问明原因,就听见围观的小朋友不停抱怨,诺一说:“是啊,何宇翔最坏了,他以前还把我的图画本给撕了!”逸晨说:“他以前还打过我!”孩子们唧唧喳喳地向我诉说他以前的“恶行”,这让我颇为吃惊,因为他们对同伴缺乏应有的宽容。

我也留意到,当请幼儿谈谈自己对同伴的认识时,很多幼儿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同伴的不足,如不守纪律、打人、不好好吃饭、被老师批评等等,对同伴的优点却很少提及。

我们不禁自问:当幼儿满脑子都是同伴的缺点时,如何能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在幼儿期尤显重要,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与成人相处的时间逐渐减少,而与同伴相处的时间则逐渐增加。

相对而言,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往往更平等化,利于幼儿探索各种社会交往技能,但如果幼儿缺乏对同伴的宽容心,则会影响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

无法宽容他人的幼儿往往会一直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同伴,可能会认为自己比别人高明,而不被他人宽容的幼儿则可能会感到受到排挤,对一直指责自己的幼儿怀有怨恨之意。

长此以往,会导致班级内同伴关系的紧张,不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

因此作为我们老师也应该反思,怎样向幼儿展示正确的处理方式。

也许我们应尽量不使用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的语言,如“你又这样啦~你怎么老是这样呢”等等,避免给幼儿消极的暗示。

在幼儿对同伴产生无意伤害行为时,教师应尽量不表现出对过失方的严厉指责和批评,而是冷静地引导幼儿复述事件的过程,找出引起伤害行为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日后应注意的事项。

相信《教育随笔:“吵闹”的背后》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笔记,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随笔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