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进行良好情绪的培养策略

05-12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园教育非常重要!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对幼儿进行良好情绪的培养策略”,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对幼儿进行良好情绪的培养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有关研究的深入,幼儿情绪的重要性已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可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游戏及教学过程中,因为种种的原因:如教师思想观念和角色定位的问题、保教工作的琐碎繁忙而导致无暇顾及的现状等,都无疑会抑制教师深入地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情绪需求,进而导致某些消极情绪的存在,这些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发展危害极大。情绪在人心理活动中有着其它心理过程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者。这种作用在幼儿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幼儿的行为常常充满情绪色彩,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们愿意学习,不愉快情绪则导致各种消极行为。故有人称幼儿是“情绪的俘虏”。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奠基时期,如从小就能注重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会有助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乃至幼儿将来一生的幸福。所以我在保教工作中尽量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实际情况,采取一些策略对幼儿进行良好情绪的培养。

一、 创建平等和谐的心理环境,形成良好的师生情,避免消极情绪的产生。

幼儿情绪常常容易受周围环境气氛的感染,被当时的情景左右,别人的情绪因素使他们在无意中受到影响。因此,需要我们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班级气氛,营造一种有利于幼儿情绪放松的心理环境。我在日常教育中,首先比较注重对幼儿态度:温和体贴,经常多关注幼儿心理、情感上有什么特殊的需要,时常和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幼儿在集体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其次,比较注意自身的情绪控制,包括主配班教师之间互敬互爱,遇事友好协商,从不发生争执、冲突。时时以愉快的情绪为幼儿作良好的示范和感染幼儿。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到自由、轻松、愉快,避免了幼儿的许多不良情绪的产生。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要创设和谐的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和谐的发展。所谓“和谐的环境”,我的理解应该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不必担心老师批评和同伴的讥笑。所以,在进行教学和游戏活动时,我是一个引导者、合作者,更多的时候是一个共同游戏者的身份。在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情绪气氛中,积极鼓励幼儿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和独创意识,让他们敢于当众发表,树立他们的创造意识,消除“我说错了大家会笑话我”的顾虑,形成积极、乐观的自我态度和信念。如我班的梁世旭小朋友,性格有些内向且敏感,以前从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通过我们老师的鼓励形成多次的成功体验后,该幼儿现在在园情绪愉快、积极,思维活跃,表现欲逐渐增强,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也相应提高。

二、及时了解幼儿的情绪,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通过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

消极情绪会降低幼儿的活动效率,导致各种消极行为,并对心理活动起破坏作用。为了避免消极情绪对幼儿心理造成伤害,我们平时要善于观察,一旦发现,就必须及时了解、分析原因,在对每一位幼儿充分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寻找解决对策。在实践工作中,我主要采用以爱来打动幼儿的方法,平时主动关心幼儿,发现其优点,给予耐心帮助。教师对孩子的爱,是他们情绪发展的必要营养,教师的爱能使孩子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消除他们的不安、恐惧、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伴随着幼儿的晨间入园,各种情绪也随之即来,除了有开心愉快外,还有闷闷不乐或焦虑不安的消极情绪。

如果是因为与家人分离或相关情景联系产生的思念亲人的情绪反应,我就会似慈母般地抱一抱、摸一摸这些孩子,轻声询问他们的要求,并用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等转移情绪,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从而喜欢和信任老师;如果是因为希望引起注意,渴望得到安慰的幼儿,我则是迎合他们需要“宠爱”的心理,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使他们觉得自己在老师心中很重要,愿意愉快地参与活动,从而体验幼儿园集体生活的乐趣。我班周宇翔小朋友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他个性极强,在家中备受宠爱,情绪波动很大,以前如哪天早上来园不开心没有及时处理好,会影响到他一整天的情绪,或随意捣乱影响大家,或对各种活动置之不理……。所以,为了避免他的这种消极情绪形成习惯,对心理造成伤害,我尽量做到及早发现并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发现他具有关心集体物品、乐意帮老师做事等优点,于是以此为切入点,强化优点,逐步消除他的不良情绪。现在,该幼儿有不愉快的事会主动找老师,寻求帮助,消极情绪及消极行为很少发生。每个幼儿的内心世界都会通过外在的行为等表现出来,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观察,捕捉契机,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寻找切入点,转移其注意力,控制、消除消极情绪,尽力让每个幼儿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三、家园配合,帮助孩子控制情绪,逐步学会情绪自我调节。

幼儿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冲动,行为稳定性差。年龄越小,幼儿情绪的自控越差,经常在自己要求不能满足时,采用不正确的情绪表现方式,如; 大发脾气、跺脚、哭闹,甚至在地上打滚。虽然这些不良情绪行为在幼儿园有所收敛,但经常如此,将不利于幼儿良好情绪的培养。所以我们作为教师,有必要让家长了解一些教育方法,并在家庭教育中也进行尝试,帮助幼儿控制情绪。方法主要有:转移法、冷却法、消退法等。

当幼儿情绪十分激动时,可以采取暂时不予理睬的办法,待幼儿冷静下来后,让他想一想,反思一下:自己刚才的情绪表现是否合适,要求是否合理等等。当幼儿遇到困难时伤心哭泣时,可以教他自己说服自己,用“我已经长大了”的思想来约束自己的不良情绪;也可以用“好孩子”、“男子汉”或某个榜样人物来鼓励自己。在正确的引导和培养下,幼儿能逐渐学会恰当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绪的表现方式。

由于幼儿情绪的发展往往容易受到成人强化的影响,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以肯定为主,多鼓励进步。幼儿经常处于正面影响下,自然就会情绪积极。在教师的情绪关注和培养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情绪会逐渐丰富,自我调节的水平也日益提高,这将更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教师对幼儿情绪调节的指导策略


教师对幼儿情绪调节的指导策略

一、幼儿情绪调节的影响因素

影响幼儿情绪调节的因素主要从两个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一类是从幼儿的视角,分析幼儿的气质、性别、认知等对幼儿情绪调节的影响。另一类是从照料者的视角,分析照料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和类型对幼儿情绪调节的影响。

在气质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研究中,Gross的研究发现,高表现度和低表现度的儿童在观看正向情绪的电影时,控制情绪能力存在显著差异。陆芳、陈国鹏指出,幼儿除自我安慰外,其他各种情绪调节都与气质的某些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在性别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研究中,国外学者Zeman等人研究发现,男孩倾向掩饰痛苦的情绪且较少寻求情感支持和帮助,女孩更可能掩饰愤怒,更擅长自我疏泄情绪且较多寻求情感支持和帮助。在认知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研究中,由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增强相应的情绪理解能力也得到加强,因此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调节方式也表现出更加适应社会要求的样态。

Denham指出不同年龄、教育程度,不同类型的照顾者,其照顾的幼儿在情绪调节方式的使用上存在着差异。31—40岁的照顾者、教育程度较高照顾者与母亲或外祖母照顾者比其他低龄段、教育程度较低、托幼机构照顾者更常使用“他人引导及安抚行为”的情绪调节方式且更擅长使用语言表达情绪。由此可以看出,幼儿情绪调节方式的恰当使用与成人的指导密不可分。

二、教师指导策略的影响因素

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来看,幼儿教师教育实践过程中,针对幼儿情绪调节指导策略的选择和实施会受到与教师相关的多重因素的影响。首先从教师的情绪教育观来看。研究发现,幼儿教师的情绪教育观还存在观念层面的冲突,诸如传统与现代的冲撞,显性与隐性的不相符,具体表现为概念认识不到位、缺乏对情绪教育价值的重视,目标缩小,内容不全面、实际教学方法与活动单调、评价缺失发展活力等问题。而教师的情绪教育观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情绪教育的认识正确与否,教师对情绪教育的认识又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最终影响着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而教师的情绪教育观离不开教师对于情绪的认识、对情绪的了解程度,因此教师的情绪观也成为了需要去考量的因素,教师是否能做到正视所有情绪的功能、了解情绪发生背后的故事也成为了教师能否采取适宜策略的前提条件。

三、幼儿的基本情绪表现

情绪现象十分复杂,但是人类有着跨文化的、普遍的基本情绪。幼儿期的基本情绪主要有高兴、愤怒、害羞、悲伤和羞耻等。幼儿期的情绪体验已相当丰富,一般成年人体验到的情绪大部分已经为幼儿

所体验,只是在引起情绪反应的原因和情绪表现的方式上幼儿与成年人有所不同。幼儿的情绪是完全外显的,内心有什么反应,就很快在情绪上表现出来。幼儿时常会受自身情绪的完全控制,如莫名其妙地大发脾气,或出现极度的恐惧等。

高兴是幼儿感受良好时的情绪反应,是一种表现出幼儿愉悦情绪的心理状态,爱说、爱笑、爱闹——幼儿往往会因为情绪高涨而表现得活跃、兴奋和激动。幼儿因为看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产生高兴的情绪,表现得兴奋、激动和吵闹,引发了活动秩序混乱,过度兴奋的幼儿甚至站到椅子上叫喊,容易出现安全问题。高兴愉悦的情绪有

助于幼儿交往,养成活泼开朗和友善的性格,但过度的兴奋情绪往往会导致过激性的行为。

愤怒是幼儿在愿望不能实现或不能达到目的而感到受挫时引起的一种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相关研究表明,婴儿出生3个月就会有愤怒情绪的表现。幼儿在其目的性行为受到阻挠或威胁时,会唤

起愤怒情绪。愤怒情绪有性别和程度上的差异,一般女孩子愤怒时会表现出哭闹、叉腰、耸眉瞪眼等,而男孩儿则会表现得像只愤怒的“公鸡”,好斗而具有攻击性。

幼儿的羞耻感大致产生于38个月,在3~5岁时获得快速发展。

作为一种高级情绪体验,羞耻感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如乐乐在尿湿裤子后表现了无助、低头、沉默的行为,在遭到同伴嘲笑和围观之后产生了羞耻感。幼儿的羞耻感体验易受暗示,旁人的嘲笑行为会让幼儿在受暗示的情况下体验到羞耻。

四、教师调节幼儿情绪的方式

教师在调节幼儿情绪时,往往会采取不同的调节方式,运用多种调节策略。通常来说,教师调节幼儿情绪的方式有三种:帮助幼儿宣泄情绪、用命令抑制幼儿情绪和转移幼儿注意力。超过半数的教师会用命令的方式去抑制幼儿的情绪,这种调节行为的方式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转移注意力和帮助幼儿宣泄情绪。如果教师采用的情绪调节策略不当,会产生不少负向问题,如强制抑制幼儿情绪,虽然能及时控制乃至消除幼儿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制止了幼儿的问题行为,但却让幼儿的消极情绪得不到及时发泄,幼儿内心仍处于高度压抑的状态,甚至会产生焦虑。在现实中,尽管教师也会采用其他的调节策略如转移、宣泄等,用以帮助幼儿恰当处理情绪问题,但不少教师调节幼儿情绪的方式方法依然缺少灵活性,调节策略过于刻意和机械化,这是不利于幼儿情绪情感健康发展的。

五、教师调节幼儿情绪应采取的策略

针对教师调节幼儿情绪时存在的上述问题,这里提出以下调节幼儿情绪的策略,以期改善教师的情绪调节行为,促进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健康发展。

(一)及时查找幼儿情绪波动的原因

幼儿精力旺盛、动作灵敏,作为情绪外在表现的表情也变化很快,故教师较难一下子捕捉到幼儿的真实情绪,再加上班上幼儿比较多,为教师观察幼儿情绪增加了难度。作为教师,要多留心幼儿的情绪

反应,可以采取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观察即教师要注意观察到所有幼儿,将全班幼儿的情绪变化尽收眼底,做到了然于心;重点观察则是针对那些情绪过激、易导致问题行为的幼儿,

要特别留心他们的情绪变化。当发现幼儿有情绪波动时,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情绪变化的原因和背景,不仅需要去问询当事幼儿,还应问询现场的其他幼儿,这样才能了解到幼儿情绪变化的背景和真实的

原因。只有知晓幼儿情绪产生波动的原因,教师的调节行为才能有的放矢,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逐步培养和提高幼儿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

自我情绪调控能力的发展,也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要给予幼儿学会自我调节情绪的时间和机会,培养幼儿对情绪的体认和自我调控能力。

1.引导幼儿尝试自主调节

当幼儿有激烈的情绪变化时,如果没有伴随伤害他人的问题行为,教师就可以给幼儿时间和机会,让幼儿尝试着调节自己的情绪。如果幼儿缺乏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或自我调节效果差,教师再采取适

宜的策略进行调节。

2.引导幼儿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

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教给幼儿一些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和策略,如经由观察、分辨他人情绪和自身情绪,帮助幼儿提高觉察自身情绪变化的能力;生活中多与幼儿交流情绪感受,引导幼儿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幼儿以适当的方式宣泄消极情绪,如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情绪,或通过运动、绘画、游戏等活动转移自身注意力;引导幼儿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帮助他们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积极因素等。

(三)善于运用多种情绪调节策略

教师应该采用各种策略和方法去调控幼儿的情绪,实践中,如下一些情绪调节策略被认为是比较有效的:

1.转移注意

这种调节策略更适用于幼儿产生悲伤情绪、出现哭闹行为的时候,教师可以多采用精神的而非物质的转移方法,如在幼儿哭泣时对他说:“你流下了这么多的泪水,就像下了一场雨一样!”幼儿很有可能会被这种活泼幽默的话语逗笑而使消极情绪消退。

2.冷处理

这种调节策略更适用于幼儿情绪十分激烈或兴奋的时候,教师可暂时采取置之不理的办法,使幼儿自己慢慢地停止欢蹦或哭闹,这当然不是对幼儿情绪表现的刻意忽视。当幼儿情绪处于激烈状态不能

自已时,教师一定不能让自己受到幼儿情绪的影响而过于激动。

3.引导想象

当幼儿遇到困难或挫折产生悲伤、恐惧的情绪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想像自己已经是幼儿园里的“大哥哥”“大姐姐”“男子汉”或某个英雄人物等,从而唤起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

4.行为反思

教师对幼儿的情绪进行调节之后,还应该相对延长对该幼儿的注意时间,特别是在幼儿出现问题行为之后,教师应该适时适当引导幼儿评价自己的情绪表现是否合适,引导幼儿学会反思自身行为,从

而引导他们避免以后再出现相同或类似的情绪或问题行为。

(四)正确引导积极情绪

当调节幼儿情绪没有明显效果时,教师可能会因为着急或者对幼儿感到失望而对幼儿说:“你就知道哭,没出息!”或“胆子怎么这么小,丢不丢人!”接受到这样消极的评价和负向情绪反馈信息,幼儿的情绪会变得更加低落、沮丧,甚至会感到痛苦而不知所措,缺乏继续活动的热情。

1.教师需关注情绪调节结果

教师对幼儿情绪进行调节之后,如果没有产生理想的效果,教师应该做的是冷静面对这种结果,而不是去随意否定幼儿的情绪表现甚至智力水平。教师要给予幼儿更多的鼓励,让幼儿在合适的情境与

时机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绪,学会用语言和老师进行交流。

2.教师需倾听幼儿正当诉求

教师不仅要耐心调节幼儿的情绪,调节之后还要耐心倾听幼儿的话语。幼儿的表达往往要比教师的观察更为真实,由此了解幼儿的情绪表现也更为直观有效,而且积极倾听幼儿的诉说,让幼儿更加信

任教师,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与温暖,能够让幼儿在以后接受教师情绪调节的时候,愿意跟随教师的意愿做出相应的情绪调整。

3.重视暗示效应

如果教师总向旁人抱怨“某某孩子就是爱哭”“某某孩子就是爱闹”等,幼儿听到后往往会受这种消极暗示的影响,导致以后教师再进行情绪调节时,很难接受教师的积极影响。当幼儿遭受挫折而沮

丧、哭泣时,教师可有意暗示幼儿“我已经长大了,我很能干、我不哭!”等,幼儿也许就控制住了自己低落悲伤的情绪。

总之,情绪调节是幼儿情绪发展的重要部分。教师应当立足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了解幼儿情绪发展的共性与差异,洞察幼儿内心的真实情感世界,从调节情绪入手,丰富情感教育的内容,促进幼儿情感和智力的健康发展,引导幼儿生动、活泼、健康地学习。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

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年轻的父母们只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灵也需要体贴。研究发现,在愉悦的情绪中,孩子愿意学习,做什么事都积极,因此,孩子的智力水平也就会提高,反之,情绪不好时,则不愿学习,活动也不积极,孩子的智力发育也就迟缓,个性发展也会出现故障。不仅如此,情绪与健康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大量事实证明,情绪愉快对身体的健康十分有利。那么,我们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呢?

一、建立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长期处于愉快心理环境下的孩子,往往表现为精神振奋、性格豁达、活泼乐观、充满自信。相反,一个压抑的家庭氛围,孩子就会表现为缺乏热情、性格内向、感情脆弱,甚至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和谐的家庭是孩子良好情绪培养的重要环境和因素。

二、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养。

在生活中,给孩子制定有规律的生活,如定时、定量的饮食,适当的睡眠,合理搭配身体的动静活动,这样,孩子就会形成一种稳定平和的良好情绪。

三、对孩子的爱抚。

许多观察和研究证明,父母长期爱抚、关心孩子,给孩子体贴入微的照顾,满足各种合理要求,能够引起孩子的安全感、依恋感,有助于孩子形成活泼、开朗、信任、自信的性格情绪特征,同时,还使孩子与父母在共处时总能引起良好的情绪反应。这是使孩子产生良好情绪的基础。

四、父母为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要合理地、自然地显示个人的喜怒哀乐,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过分的悲伤、压抑或愤怒。父母能自由地表达情绪,儿童亦会受到感染。

五、与孩子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

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内心情绪感受,做一个和孩子知心的朋友,如果孩子碰到了某些问题,父母应与孩子共同分担,同时,也要给予孩子表达情绪的机会,帮助孩子合理的发泄情绪,可采取让孩子适度地宣泄或与孩子促膝谈心,使其达到心理平衡。

六、在游戏中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的正常活动,是培养其良好情绪的时机。父母应利用空余时间多陪孩子游戏,使孩子在游戏中产生愉悦的心情,同时,对人和事都有一种美好的情绪感受。而不要在孩子兴趣浓时,无道理地训斥孩子,或强令孩子中止游戏,否则会使孩子产生不满的情绪。

孩子的情绪对其心理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重视对孩子情绪的培养,使其具有良好、积极的情绪,从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父母如何培养宝宝的良好情绪


导读:要想培养宝宝的独立性,最重要的是要让宝宝的情绪稳定,情绪一旦稳定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独立性。

有人曾对宝宝的行为做过长期的实验,把一个每天生活得多姿多彩且有良好情绪的宝宝和另一个在单调无聊的生活中成长起来的宝宝作比较,明显地看出:前者的反应比后者灵敏,而且这个宝宝在以后的教育中也显示出很大的优势。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快乐的情绪体验对宝宝智力的发展、语言能力的提高都有积极的影响。

您的宝宝一降生,就应该给他快乐的生活体验。怎样诱发婴儿的良好情绪呢?

多抱抱宝宝

有这样一个实验,讲的是西欧的普鲁士有一个君主,他很想知道人类最初的语言是什么。于是他想:如果找到一批婴儿来养着,规定任何人不得跟他们说话,也许能知道“人类最初的语言”是什么。他对那些抚育婴儿的妈妈和护士下令,只许给婴儿喂奶、洗澡,绝对不准和婴儿说话。他认为这样一来,等婴儿说话的时候,一定会从嘴里说出希伯来语、拉丁语或希腊语来。这样,就能知道人类最初的语言是什么了。但是这个君王没有得到他想得到的结果,却得到了一个很悲惨的结局:这些婴儿都死了。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婴儿在没有人和他说话,得不到母亲的拥抱或照料的情况下,根本无法生存下去。所以父母亲要多抱一抱宝宝,让宝宝通过与母亲肌肤的接触知道自己是被疼爱的,这对婴儿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婴儿除了营养上的需要之外,还有精神上的需要。宝宝在妈妈那温暖的怀抱中,会感到妈妈的爱护和关怀,他会凝视着妈妈的脸,看着妈妈的口形,听着妈妈那亲切的声音。常抱抱宝宝能够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所以家长千万别忽视。

多关心宝宝的哭

宝宝生下来就会哭。哭是婴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通过婴儿的哭泣,妈妈可以知道:宝宝是饥饿,疼痛,不舒服,大小便了,还是感到寂寞了。半岁的宝宝只有用哭来表达他的需要和请求,如果您不关心宝宝的哭,他会感到很无助。时间一长就会变得悲观消极,并且不再为达到某一目的而想方设法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势必会影响到宝宝语言的发展。所以家长要多关心宝宝的哭,努力去理解宝宝哭的含义。当宝宝哭了,家长不妨走过去关心地问:“是不是尿裤子了?”“宝宝是不是想说话?”并及时解决他的困难。如果是宝宝感到寂寞了,就要哄哄他,念儿歌或唱歌给他听,或者和他做游戏,让他体验到快乐。

让宝宝有安全感

有的父母为了培养宝宝的独立性,宝宝一出生就让他离开父母单独睡。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要想培养宝宝的独立性,最重要的是要让宝宝的情绪稳定,情绪一旦稳定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独立性。如果让宝宝从小离开母亲,在他需要听到母亲的声音、嗅到母亲身上的气味、得到母亲的精心照料时,却得不到应该得到的满足,宝宝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同时还会影响他们的情绪,自然就不会增强他的独立性。所以,在宝宝6个月之前,妈妈最好能在宝宝身边睡,适时地拍拍、哄哄、抱抱他,或者唱一首摇篮曲,让宝宝心满意足地安然入睡。

家教知识: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策略


家教知识: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策略

1:对待孩子要有耐心

以所能有的耐心,最大限度满足他的合理要求。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影子,你以怎样的态度对他,这种态度也会潜移默化成他的性格的一部分。你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没有耐心的、甚至是粗暴的人。

人的耐心毕竟有限,因此我需要让他也承受一些忍耐和等待,即使他的要求很合理。例如我在做事,而他要我陪他,我会告诉他,我正忙着,等我做完了某些事情再去陪他。策略2:言出必行

你也许会认为:孩子小,偶尔骗骗他没关系。其实这要不得,除非你希望以后也被他骗。我不骗孩子。我还刻意要他知道:爸爸不会骗他,爸爸说到做到。这一点很重要,一方面可以获得他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能树立爸爸言出必行的威信,避免他因侥幸而无理取闹。

策略3:始终如一

尽量做到始终如一,避免造成孩子思维、判断的混乱。处理同样的事件要给出同样的标准,如果你今天允许孩子这么做,明天没有任何理由却告诉他不行,就会造成混乱。你或许会忘记自己的不一致,可孩子绝对不会忘。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的命令很难贯彻。是孩子任性吗?其实一部分是你造成的。

策略4: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即使父母,也无权要求他们事事按照你的意愿来做,即使你是为了他好。比如:你认为他该睡觉了,你一定要他把一碗饭全部吃掉,或者你一定要让他放下手里的玩具去做你要他做的事……强加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孩子不但开心、乐观,还能养成独立、有主见的性格。

策略5:忽视孩子的无理要求遇上孩子提无理要求,或提出合理要求你也无法满足时,如果他哭闹不休,也要最大限度满足他吗?恰恰相反。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你一定不要满足,而且一次也不能妥协。否则只会使同样的不愉快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策略6:让孩子了解别人的感受一个不了解别人感受的人,是很难体谅别人的。虽然大人的世界有太多的辛苦和不如意,这些你或许不想让孩子过早知道。但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感受,体谅父母的辛苦,对孩子却是不无益处的。孩子的性格都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起来的,作为父母,我们希望自己能更努力探索,使孩子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一个高情商的人。

育儿观:怎样对幼儿进行音乐培养


育儿观:怎样对幼儿进行音乐培养家长:我的孩子刚满一岁,听到音乐就会动起来,应该怎样对她进行音乐培养?专家: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音乐性即音乐艺术智能,我们不能忽视对孩子音乐性的培养。对孩子进行音乐培养,不是让孩子单纯地学习乐理、乐器或演唱、舞蹈,而应该把孩子的音乐感受力、鉴赏力、协作精神及创造等综合素质放在首位。对于年幼的孩子,我们首先要引导他们感受生活中的各种声音:鸟鸣、流水、汽车、关门的声音等等,让孩子通过身边的事物去感受音长、音高、音色等,逐渐引导孩子接触生活中能发出声音的东西,如杯子、筷子、小鼓等,引导孩子敲敲、打打、吹吹等,并熟悉各种声音的节奏。我们还可以让孩子欣赏各种风格的名曲,并根据孩子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进行即兴的动作表演,这是孩子们所喜爱的。利用生活中的简单物品,如纸袋、纸杯等,在上面套上皮筋,让孩子自己设计制作乐器,也是一种很有趣的游戏,可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探索精神。音乐与生活是分不开的,对孩子进行音乐培养就在日常生活中。针对3岁以下的孩子,通过早期教育机构的妙事多音乐和奥尔夫音乐亲子活动,相信您和孩子都能得到更系统和更专业的指导。

幼儿园如何对幼儿进行个性教育的培养


幼儿园如何对幼儿进行个性教育的培养

良好的个性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更是一个人心里健康的重要标志幼儿个性是指幼儿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幼儿区别于其他幼儿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幼儿的良好个性具体表现在主动.独立.合作.自信.不怕困难.勇于创新.大胆表现等方面。幼儿园应在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幼儿不同的心理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幼儿的能力和个性全面发展,创造的前提是独特的个性,有了个性才有思维的发散,才有创造火花的闪耀。目前,我国独生子女的个性品质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情况。有的幼儿自尊水平低下,自信心极差;有的幼儿胆子小,怕做事,缺乏独立性意识;还有的幼儿破坏性行为和攻击性行为极强,使幼儿教育面临“棘手”的问题......为了培养幼儿从小就有一个健康向上、活泼开朗的好性格,从小就养成吃苦耐劳,做事有信心,敢于在困难面不怕吃苦苦,坚持到底,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等好品德......做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好孩子。我们很重视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尤其是很重视从小班幼儿开始抓起。其目的是为了让幼儿从入园那一天起,就能在科学的、合理的教育与培养下,克服和改掉在家里养成的不利身心发展的消极东西。使幼儿在教师与家长的积极引导和热情鼓励中,学会交往,提高意识,规范行为,逐渐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在我们有些幼儿园幼儿教学中则存在着过于强调幼儿的共性.强调整齐划一的弊端,对幼儿个性的漠视,使得创造成为循规蹈矩.亦步亦趋下的一句空话。如果一个从小就缺乏个性的人,又怎能奢望他去创新呢? 我们要始终坚持“把唯一的童年给孩子”,始终关注“童年”的三性,即“童心”“童趣”和“同权”。这其中的个性培养就是尊重“同权”的体现。我尊重和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始终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尊重和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以下是我的一些作法:

1. 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个性的进一步发展,决定着它加入家庭之外的世界的特点,通常溺爱型的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常常是培养利己型孩子的 床。由于没有兄弟姐妹,使孩子难以产生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又是将来形成互助.互爱和集体主义道德观念的基础,也是谦让克己美德的源泉,因此必须重视密切与家庭的联系,指导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形成民主的家庭教育氛围,在家庭中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并尽量消除形成不良个性的因素,以达成良好个性培养的一致性。为了培训家长,我园办起了家长学校,邀请专家学者来园授课,还让有些家长亲自上台现场说教,让家长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保证我们教育的延续性,又例如为了增进亲子关系,我们经常在节假日开展亲子活动让孩子享有父母充分的爱,也让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在不断的成长,在充满爱的阳光中成长的幼儿个性发展是健全的。正如一位儿童心理.卫生专家提出的那样,“爱比维生素还重要”。

2. 通过各种区域活动,培养幼儿个性

在我们幼儿园中,各种区域活动的材料是比较充足的,引用园长的话“只要孩子需要的,我们就要为孩子提供”。在角色游戏中最能体现幼儿的个性倾向,有的幼儿好动,性格开朗;有的则好静沉稳,不苟言笑。我班就有一位男孩子,看上去老老实实,从不多说话,每次自由活动时间,他都最先选择积木区,悄悄地一坐就是半个小时,不动一下,自我欣赏着他的“杰作”,有时还伴着自言自语,这样下去他就形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我觉察到这一点,就有心地与他交谈,带他到其它区看其他小朋友游戏去观看其他小朋友游戏,慢慢地在老师引导之下,他渐渐地露出了笑脸,也加入了大家的活动中来。我常常是这样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个性,也通过这种方法纠正孩子的不良的个性。

3. 自发交流,鼓励幼儿介绍“我的新方法”

陶行知说过一句名言,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开发幼儿创造潜能要立足于日常教育。为此我们要从物.人.环境.时间的几方面着手,释放空间.时间,为幼儿创设了开放式的教学坏境,让幼儿在环境中主动联想.积极创造,求异表现,与同伴共享成功的快乐,在活动时候,当幼儿陷入困境时,如果老师不闻不问,幼儿的创意可能就此消失,所以需要教师细致观察,分析把握幼儿的游戏动向,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提供适合幼儿游戏的材料,排除阻碍游戏发展的干扰因素,提高幼儿游戏的兴趣,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了让孩子敢想,能够大胆表现,在小朋友之间,我会经常鼓励孩子提问题,引导幼儿勤于思考,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也能认真地去了解别人。

4. 注重个别教育,培养孩子的特长

在许多幼儿园中,老师们都不喜欢经常表现出“反抗”的”捣乱”行为的幼儿,对于幼儿的“淘气”行为,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往往采用制止.惩罚等方式加以限制,强迫幼儿听话.顺从。其实教师要求幼儿听话.顺从,只注意到让幼儿适应社会化的一面,没有注意到让幼儿冲破束缚.进行创造的个性化的一面,没有将幼儿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结合起来,这样一来,我们的幼儿教育就很有可能把幼儿的创造性,幼儿的创造意识.创造勇气和初步创造能力扼杀在萌发状态。为了让孩子“反抗”和“捣乱”的能量转化为创造能力的涌动,我们都应从幼儿有追求个性的内在的角度去分析幼儿的“反抗”和“捣乱”行为,并以积极的态度承认它们.引导它们。在幼教老师们的心里是没有坏孩子之说的。

5. 户外活动,个性培养的大“融炉”

每天一次的户外活动是孩子最喜欢的,孩子们的兴奋状态你是不能预测的。户外活动最能对幼儿产生影响的一个特点是各类环境的开放性。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性和自我中心的特征。它们必须通过实际体验,亲身去看.去听.去摸.去品尝,才能达到对事物真正的了解,才充分发挥想象,去尝试.去创造。并在活动中学会与别人交流.沟通.合作等技巧,在户外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交往.共享的空间,使其人格得以健康的发展,使其更加自信做任何事都敢于表现、会表现,相信自己能够成功,也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和心理品质,是人的心理健康的主要的甚至是核心的标准自信心.自尊心.独立能力等都进一步发展起来。

总之开放的时代就需要开放式的教育,让我们的幼儿天天生活在愉快的环境中,天天充满智慧与活力!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对幼儿进行良好情绪的培养策略》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