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幼儿拿别人的东西”的案例分析

幼儿园游戏的案例分析 幼儿园案例分析 05-15

案例一:冯淑鑫是刚刚入园的小朋友,比较淘气。一天,几个孩子都说自己的彩笔不见了,也有的说铅笔不见了,在对附近几个小朋友的询问中得知:原来是冯淑鑫小朋友拿的,最终这些东西真的在他的书包里找到了。

案例二:孟鲁宁小朋友带来了可比克饼干,饼干盒里是一个包装精美的金属圆筒,孟鲁宁吃完饼干后把圆筒放入了书包,可是在进行过户外游戏后,圆筒却不翼而飞了。当我问起圆筒跑到谁的书包里去了,千万抓好啊,要不然,圆筒还会往外跑的,见刘文琪小朋友神色有异,原来圆筒被她拿去了。M.Yjs21.cOM

案例三:园内安排有一顿间餐,每次孩子们都会带来不少好吃的。带孩子们如厕时,活动室内有几个孩子没去,间餐时孩子们都纷纷说:老师,我的蛋黄派不见了;我的巧克力不见了;我的火腿不见了。想必是让那几个孩子拿去了,可这又如何去找呢?

以上三个案例均是在幼儿园里小朋友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如果这样的行为发生在成人身上就是名副其实的偷窃,可当这些事情发生在四五岁的孩子身上时,我们能说他是偷吗?当然不能,非但不能说,还要慎之又慎地处理。

案例分析:

深究孩子出现上述行为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孩子年龄小,“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的概念尚未形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玩,好奇心强,见到新奇的、喜欢的东西总是爱不释手。加上孩子们的思维总被想象所左右,不能够清楚地区分“自己的”和“别人的”这两种概念,一不小心就会把别人的东西藏起来据为己有。从幼儿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这种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案例二就是这种情况。包装精美的金属圆筒十分好玩,刘文琪小朋友特别喜欢,因此便把它放入自己的书包里,并没有任何别的复杂动机。在见到刘文琪的神色有些慌张后,我就和她讲道理:“文琪,孟鲁宁丢了东西多着急呀!圆筒是孟鲁宁的,你要是喜欢,就让妈妈去买,好吗?要是你喜欢的东西也丢了是不是也着急呀?你帮他把圆筒送回家吧。”通过一番讲道理,孩子也逐渐明白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的道理,并把圆筒送还了回去。

二、孩子的合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只好拿别人的

这种情况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同时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也十分重要。

案例一中,冯淑鑫小朋友刚刚上幼儿园,妈妈还未曾给他买彩笔、铅笔和本子,自己没有而别的小朋友有,而别人的正是自己想得到的。别人可以写字、画画、涂色,自己却不能,孩子一定会想“那要是我的该多好”,所以把想要的东西统统放人自己的书包,愿望终于得到满足了。在与冯淑鑫的妈妈交谈后,他也有了自己的彩笔、铅笔,这种现象就再也没有发生过。

三、家长迁就、娇惯孩子,使孩子任性自私不合作,对别人的东西想要就要、想拿就拿

这类情况十分严重,案例三就属于这一种。现在每个孩子都生长在蜜罐里,是家中的小太阳,处于中心位置。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不论合理不合理都会盲目满足,致使孩子习惯了想要什么便来什么的生活,养成了自私任性、心中没有他人的不良习性。别人的东西我现在没有,但我想要就拿了;别人带了好吃的我想吃,于是就给吃了;他的玩具好玩我喜欢,就放进自己的书包里带回家了

。这就属于一种非常霸道的行为了,这与孩子在家中处于中心地位是有着很大关系的。因此我们必须与家长做好沟通工作,请家长不要一味地迁就、迎合孩子。俗话说“惯子如杀子”,这样下去对孩子是没有好处的。

针对“小朋友拿别人东西”的行为,认真地总结出原因,然后对症处理,想必一切就会迎刃而解了。但在处理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的处理方法

(一)因事而异

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事情发生了先要看严重程度如何,能自己处理的尽量自己处理,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要事事都与家长沟通,因为孩子在园有了问题尤其是像这种事情,家长总是有些避讳。

(二)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每个家长的文化层次、素质水平也不尽相同,一旦出现问题时一定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的方法。对素质高、明事理的家长,可以开门见山地说,并一起讨论处理办法;对文化层次低、态度强直的家长,可以委婉地讲明事情,并以商量的口气征求他们的意见。

二、家长的处理态度

(一)通过教育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麻烦,千万不要对孩子说“偷”这个字眼,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和“别人的”这两种不同的概念。

(二)不能大发雷霆,夸大严重性,给孩子心中留下阴影,带来心理压力。

(三)不能不管不问,听之任之,助长其不良行为。孩子小时候的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长大后很容易铸成大错。

(四)不能碍于面子,漠然处之,使孩子认识不到自己已经做错事了,子不教父之过,长大后再出现问题则追悔莫及。

“老师,××拿我的东西了。”这样一句看似很平常的话,其实里面隐藏着很大的学问,不可忽视。作为老师,要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孩子的行为,用专业的理论研究孩子的心理,春风化雨般地化解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种种问题.润物无声地帮助孩子逐渐树立正确的观念,力求让孩子健康快乐、积极向上地成长。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案例:幼儿教育案例分析


一、什么是教育案例

简单说,教育案例就是一个教育情境故事。

教育案例是教学反思的工具、教育科研的手段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首先是与论文的区别:

一是主题大小不同,一般而言,论文的主题较大、较完整而深刻;案例的主题通常较小,往往是一事一议,相对单纯。

二是从表述方式看,论文以说理为目的,偏重议论;案例则以叙述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

三是从思维方式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推理思维;案例则重在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

其次是与教案、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的区别:教案和教学设计都只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思路的预先设想(计),而教育案例则是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及其过程乃至某个问题的反思。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当然,广义的案例应该包括教学设计或教案。

通常教师们容易混淆的是教育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二者虽然同为对教学过程或教育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往往是有闻必录,且多不加生发与议论;而教育案例则是有选择的描述与反思,且重在生发与议论。

另外,是关于教育案例与反思笔记和课程故事的关系。

三者微小的差别在于:反思笔记可能更不完整、更随意,它有时甚至不需要完整叙述故事而重在反思议论;课程故事一般仅限于课程与教学活动,教育案例涉及的范围更广,能够包容教师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育案例包括反思笔记和课程故事。特别比较:片断案例与课例片断案例与课例都是教育案例。

片断案例:从课例中抽出,问题单一,所讲故事只为说明问题。

课例:记录围绕某个教育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强调过程和特殊教育情境的描述,具有完整性。

教育随笔:让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调皮的还是内向的,长相俊俏的还是相貌平平的,每个孩子都需要爱的滋润。

王晓瑞是一个非常调皮的小男孩,总是惹事,我没少批评他,却一直不见成效。渐渐地,我也不怎么喜欢他了。有一天早晨晓瑞来园时,他的妈妈对我说:“彭老师,今天排队时,能让晓瑞当一次排头吗?他非常想当排头。”晓瑞妈妈走后,我问晓瑞:“你为什么想当排头?”“当排头能让老师拉着手。”晓瑞的话使我一怔,平时当排头的孩子都是老师喜欢的乖孩子,却忽略了其他孩子渴望得到老师关爱的情感。我怀着深深的内疚紧紧地拉起了他的小手,我看到孩子的脸上露出了满足的微笑。这以后,晓瑞变了,像晓瑞一样的孩子都变了;可改变最大的是我,我要用加倍的爱去关爱曾被我忽略的心。

老师在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是神圣的。让我们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关爱他们,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案例:案例分析


在一次区域活动中,我正在“美发厅”旁忙着收拾东西。“小姐,你要美发吗?”一个甜甜的声音在背后响起,我没在意。“XX小姐,你要美发吗?”声音加大了,原来在叫我,居然还敢直呼其名,简直“胆大包天”,因为确实忙就没理会。忽然,感觉束好的长发在背后被一双小手摸着。看来“美发师”看上了我这一头长发,不去美一下是不行的。再说孩子们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呢?干脆将计就计趁机调查一下。主意打定我放下手中活,转身笑眯眯地说:“谁是美发师,你是怎么知道我的名字的?”小女孩菁菁站了出来,“我是美发师,绝对给你做好。”“听张老师喊你呗,我就知道了。”她一脸神气的样子,原来这么简单。

一场顾客(注:执笔者)与美发师之间的自由交谈开始了。

美发师:“你得低下头,把头发低下来。”

顾客:“你们这儿没有专门洗头用的长躺椅吗?这样不舒服。”其实我是怕她们把头发弄的一团糟。于是菁菁叫了小文文、亭亭等几个小女孩七手八脚的忙了起来。一会儿,她们就用几张小椅子拼了张洗头躺椅。一切动作都比较专业:拔掉我的发圈,象模象样的抓搓头发。打开假水笼头冲了冲、吹头。

美发师:“你想做什么发型?”

“你看我做什么好,就做什么吧!”我装做很随便的样子。]

美发师:“你会唱《青藏高原》吗?”

“不会”我如实回答。

“你唱歌不行!”美发师评价到。“你知道这首歌是谁唱的吗?”,“不知道。”我索性装糊涂到底。

“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呢?是一个叫韩红的人,她是一个胖猪猪。”美发师越发得意起来,“这首歌很难唱,我姨妈会唱。”她一边做一边说。“我给你做个韩红式的发型。”

“好吧!”顾客答到。美发师左手拿塑料推子,右手拿剪刀,象模象样地剪起来。闲聊更深入了。

“我以后教你唱。”多么自信、自主的孩子。我笑了。

案例分析:

《纲要》指出“建立和谐有效的师幼关系是促进师幼互动的有效途径……”如何建立和谐、有效的师幼关系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言行、想法,与幼儿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积极营造和谐的氛围。案例中,很好的反映出教师的这仪观点:当小女孩菁菁直呼其名,请她理发时,教师笑眯眯的应答孩子,转身投入到孩子发起的游戏中。再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幼儿为游戏的主体,适时的点拨。

其次,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做平等中的首席。《纲要》告诉我们“

教师要做一个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诚然是要教师准确定位角色。案例中小女孩要与教师玩“美发厅”的区域游戏,教师“放下手中的活”积极的投入到游戏中,很乐意的扮演起顾客来,发生在“美发师”与顾客之间的对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朋友式的老师。在“美发师”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合作并引导着幼儿,对于幼儿的问题是“有问必答”,使其在自主的游戏中得到发展。最妙的是教师的隐性引导。在此时教师做个“一问三不知”的“无知人”:“装得很随便”;“索性装糊涂到底”,正是教师的这种看似不导的引导方式增强了幼儿的自信:“象模象样的抓搓头发”;“越发得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七手八脚的忙了起来”;“用几张椅子拼了张洗头躺椅”;“比较专业”;“左手拿塑料推子,右手象模象样的剪起来。”,充分体现了孩子的自主性积极教师的主导地位。

整个谈话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和谐活泼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自主自信的孩子和一个尊重幼儿、思维活跃的教师。正是教师以正确的儿童观,凭借高超的教育艺术促进了幼儿的主动发展。

案例:幼儿教学案例分析“爱”的美丽


案例:这次艺术创造活动课的内容是“有趣的撕纸画”,等我讲完作画方法和要求后,小朋友们都兴高采烈地动起了小手。我从第一小组开始巡视指导,每个孩子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来。当我指导到最后一组时,我发现杨鹏鹏小朋友从教学开始到现在,他的图画纸上都是空空的。我连忙问他为什么,他说:“老师,我不会!”他那胆怯的眼光和简单的一句话告诉我,鹏鹏缺乏自信心,需要帮助和鼓励。要想让他喜爱画画,关键是要帮他树立起自信心,让他觉得“我能行!”我走到他身边,摸摸他的头,亲切地对他说:“鹏鹏,你很聪明,只要你敢画,你一定会画得非常出色。”听了我的话,他开始在纸上试着画起来,看到他不成形的画面,我由衷夸奖他说:“你画得真好,如果这样改一改,会更好。”他美滋滋的点点头,还把他的画拿给我看,并说:“孔老师,我这样画好吗?是不是很漂亮?”“我画的是…….”在我的不断鼓励和赞赏下,鹏鹏终于能很好地画完一幅画了。我把他的画给全班小朋友展览,并让他介绍自己的画。从这次以后,慢慢的,鹏鹏对画画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次画画时,都非常认真,也不说“我不会了”。

分析: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爱幼儿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爱幼儿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同时也是师幼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开启幼儿心智的钥匙。但是爱并不是盲目的,每个幼儿之间个性差异不同,在不同时期的反映也不同。要想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首先要做到是理解、尊重、信任每一位幼儿。像鹏鹏是这学期刚转进来的,他还没真正适应这里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多给他一点“爱”,让他建立起自信心。

记得心理学家盖杰和伯令纳说过这样一句说:“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容易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我想对那些某些方面能力不足的孩子,我们不仅要充分理解他,宽容的对待他,更要耐心帮助他,不断鼓励、表扬、激励他,使他感到自身价值所在,相信自己能“行”,让他获得成功的体验中认识自己长处,从而将自身潜力最大限度发挥出来。我想这就是“爱”的美丽吧!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