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不再敏感的三个小技巧

05-20

学校与家庭分工合作,一个教育孩子日常生活习惯,一个教育孩子做人做事!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让孩子不再敏感的三个小技巧”,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让孩子不再敏感的三个小技巧

小孩子的性格是可以慢慢培养的,所以家长们平时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们的性格,以便及早应对。敏感的性格对孩子的害处往往十分的大,会让孩子不敢面对陌生人,和伙伴在一起时也不懂得如何沟通和交流,往往会引起别人的不喜欢和厌恶,那么,作为家长怎么教育孩子呢?下面我们来看看!

怎样确定孩子性格是否敏感 敏感的特征有哪些

1、对外界环境表现出异常的敏感,外界稍微有变化就使她紧张与不安。

2、人际交往的能力比较差,喜欢独自安静地玩一些自己比较熟悉的游戏。

3、行为比较缓慢退缩;情绪比较平静。

4、依赖性高,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要求。

5、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佳,喜欢自己独自安静地做一些事情;

6、 孩子的行为比较慢,总是出现拖延;

7、性格敏感的孩子往往依赖性比较强,也不愿意主动表现自己的要求。

孩子性格敏感怎么办

1、家长要根据孩子自身特点灵活地掌握方法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不能一味地向孩子灌输“要警惕陌生人”等信息,否则孩子对周围的人或事都会抱有警惕的态度。

2、可以鼓励他与亲戚、小伙伴交往,让他感受友爱的快乐。小孩子自己也会有鉴别力的。

3、让他融入小朋友的圈子里,应该会好些。我们大人多创造这种机会,带孩子与别的小朋友玩,主动与人握手或拥抱。

4、去幼儿园或亲子班应该会有所好转。让孩子感受到有些游戏和活动是需要合作才能玩得起来或完成的。

5、以愉快的语调与孩子进行亲子沟通,降低他的焦虑,久了就会建立宝宝的安全感,同时,让宝宝放松心情。

6、给孩子一种有秩序的生活,能稳定孩子的情绪,并且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

7、对孩子的敏感你也要敏感。他往往感受到的疼痛更厉害,你就不应该和他开玩笑,要承认他的疼痛的真实性。对他的痛疼要表示同情和理解。

8、要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低自我价值的孩子更敏感,因此对他们的成就和好行为要大力表扬。你一定不要对他们要求更多,也不要要求他做超过他的能力的事。

9、创造机会,让孩子学会分享,多交朋友。孩子的世界,更多的需要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耍游戏。因此,在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互动的同时,还要给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多和同龄人接触、游戏。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才会更加有利。

让孩子不再敏感的三个小技巧

1、玩“勇敢者”游戏

玩是孩子的天性,胆小的孩子也爱玩,不过,您应该注意他平时更喜欢玩什么游戏。许多胆小的孩子更喜欢玩一些没有伤害性的安静的游戏,如看书、画画、拼图、搭积木等,比起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他可能更喜欢一个人玩。

您应该鼓励他多进行户外运动,多在户外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对胆小的孩子来说,尝试玩沙子、抓虫子、拍皮球等“脏脏”的游戏,在台阶上跳上跳下、相互追逐、抢皮球等“危险”的游戏都需要一点勇气。孩子在户外活动中难免嗑嗑碰碰,家长不要大惊小怪,这些“勇敢者”的游戏可是帮孩子练胆量的好办法。

2、让孩子开口的技巧

在超市、商场、公园、游乐场等公共场所,让孩子多开口和陌生人交流也可以帮助孩子克服胆小的心理。不过,爸爸妈妈要耍点小“花招”。例如,陪孩子去商场买玩具时,让他自己对营业员说:“我想买这个玩具,请问多少钱?”如果孩子不愿开口,就不买玩具。

一开始,他不好意思说的话,您就先说一遍,让孩子学着再说一遍,不管孩子说得好不好,声音够不够大,您都应该鼓励他。说得多了,孩子就习惯了。在鼓励孩子开口说话的同时,您也可以教他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这样,人们会更喜欢您的孩子。对孩子来说,也增加了开口说话的自信心。

3、越早自理越不怕生

如果您的孩子很胆小,那么您应该反省一下,在平时的生活中是不是给了孩子太多的保护?过多的保护和代劳只能束缚住孩子的手脚,时间长了,孩子就变得不爱探索新事物了。

孩子到了2岁以后,您就可以开始培养他的自理能力,从一开始的自己睡觉,到自己上厕所,自己刷牙洗脸,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自己收拾玩具等。自理能力强的孩子比那些“父母包办”的孩子更活跃,更愿意探索陌生的人和事。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聪明孩子的三个特质


家长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对孩子智力的了解应该比一次智力测验更为准确。那么,什么样的孩子聪明呢?心理学的有关理论认为,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下面我们就从思维能力来看聪明的孩子有哪些特点。

1.思维具有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即能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如有一个四岁的男孩,在玩耍时将皮球掉到树洞中,无法直接拿出来,他想到了通过注水的方法使皮球浮上来,从而达到目的。

在这个例子中,这个孩子就表现出了思维的灵活性,因为他能在短时间内想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思维的灵活性可通过一定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培养的关键是使孩子养成积极思考和爱动脑的好习惯。

2.思维具有发散性

思维的发散性是指能从不同的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学生在解题时的“一题多解”就是一种典型的发散思维的训练。

如在一次试验中,一位五岁的儿童能说出“布”的三十多种用途和“水”的五十多种用途,表现出很强的思维的发散性。

思维发散性强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想象丰富。因为想象的过程是一个由此及彼、联想不同事物间的共同特征的过程,也即是发散思维的过程。

3.思维具有积极性

思维的积极性强的表现是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对于儿童来说,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与智力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

因为在同样的先天条件下,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越高,活动水平就越高,就越能促进智力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而高水平的智力又会反过来提高参加活动,积极探索的兴趣。而几乎每个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一段时间对外界的一切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家长一定要注意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引导他们发展更积极广泛的兴趣爱好。

以上简单列举了聪明儿童所表现出的思维的特点。当然,大多数的儿童的智力都较接近中等水平,特别高与特别低的都只占很少一部分。

智力是在先天神经生理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儿童的活动发展起来的,所以,只要孩子的先天发育正常,通过家长在活动中的正确教育引导,相信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聪明的孩子。

三个原因让儿童养成坏习惯


三个原因让儿童养成坏习惯

一、纵容

还记得临刑前咬掉妈妈乳头的那个盗窃犯的故事吗?他之所以成为江洋大盗并最终被判处极刑,与小时侯母亲对他的纵容是有直接关系的。试想,当他第一次偷人家东西的时候,母亲及时予以制止而不是采取赞许和鼓励的态度,他也许会有另一种人生。

很多孩子的不良习惯,都是在父母的纵容下形成的。当孩子第一次做了错事,父母一定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予以制止,否则一旦形成恶习,改起来就难了。

有时侯,父母对孩子偶发的不良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沉默态度,这也是不对的。须知沉默也是一种纵容,是一种心理的暗示。它会使孩子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可以,于是放手去做,终成恶习,贻害终生。

后天环境和后天教育是可以人为控制的。父母了解了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从改正自身不良习惯做起,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并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预防,就能极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儿童不良习惯的形成。

远离坏习惯,养成终生受用的好习惯,家庭教育就会事半功倍,孩子也就比较容易走向成功。这不正是我们做家长的都希望看到的事实吗?

二、模仿

习惯源自模仿。调查发现,一般孩子容易出现的坏习惯,绝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响,如大人睡眠时间晚、吃饭时间不固定或边吃边看电视、用完东西随手放置、在家鼓励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而在公共汽车上却与老人、儿童抢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内”的牌子下让孩子爬到雕塑上摆pose等等。

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模仿力极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为孩子所吸引、模仿,进而造成一些不良习惯的养成。

一位父亲在谈到女儿的不良习惯时,检讨说:“女儿总是习惯随手乱丢东西;做作业时,一会儿找削笔刀,一会儿喝饮料,一会又看动画片……。再三催促下写完的作业,字迹潦草错误很多,实在令我们头痛,也不得不令我们反省。我想,坏习惯养成是有原因的,弄清原因,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纠正。女儿的情况不能说与我们无关,杂乱的屋子、无规律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她的的注意力,是导致她形成上述坏习惯的主要原因。”

三、重复

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一个动作,一种行为重复N次就会成为习惯。

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这个孩子总在玩一个很愚蠢的游戏。

小男孩不服气:“您就为这一点小事而谴责我?!”

“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小事了”柏拉图回答说,“你会养成一个终生受害的坏习惯。”

重复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孩子一辈子。所以,为人父母者应密切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可能地避免重复造成的不良习惯,抓好“第一次”,哪怕是挖鼻孔这样的小毛病,在初起的时候也要及时发现并设法制止。

让孩子对外语感兴趣的三个方法


学前儿童能否学习外语,又该如何学习外语?这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重要问题。

1、应当培养学前儿童学习外语的兴趣,并初步具备进行简单生活与日常活动交流的语言应用能力。重点是积累大量听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初步发展口头表达能力,而字母的背诵、单词的拼写、句式的强记不应成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在这一点上,父母应当保持足够的清醒和耐心,容忍孩子的沉默,接受孩子的延迟模仿行为,不要从一开始就催促或强迫孩子“说呀”、“认认这个词”、“快写字母”,以免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把外语的学习当成苦差、负担。

2、学前儿童学习外语,应与儿童的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结合起来。一方面,学习的内容必须是儿童感兴趣的、熟悉的,例如画画、过家家、吃冷饮、串门;学习的过程要能充分调动儿童的视觉、听觉和身体活动。

下面以英语为例,介绍几个有效的方法。

一、全面活动反应法(TPR)

这种方法主要是由成人用英语发出活动的指令,如“Closeyoureyes,andnodyourhead(闭上眼,点点头)”然后逐步由孩子自己来做出相应的身体动作。使用TPR教学法,儿童不会因为听不懂或不会说而产生焦虑、担心而回避,他们往往会应用自然的动作模仿积极地参加到活动中去,经过多次“指令??动作”的联系,自然地听懂、学会表达。在活动过程中,指令要求的动作越特别、有趣,儿童活动的兴趣就越高,其学习语言的效果也就越好。

二、游戏活动熏染法

将语言学习与儿童日常的游戏活动结合起来,由成人用英语来组织儿童画画、数数、手工制作、玩娃娃家等。在整个游戏活动中,成人完全用简单的英语加上手势来引导儿童游戏,只对儿童用英语提出的请求和意见进行反应,因此在特定的时候为儿童创设了一个微型的英语环境。在儿童学习的初期,成人应使用大量的手势、动作和图画来帮助儿童理解活动的目的、要求和方法;随着学习的进行,成人可逐渐减少辅助方法,促使儿童学会以英语与他人进行沟通。

三、动画片学习法

如果父母或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有限,不能有效地应用英语组织活动,则可以借助于录像带、VCD或游戏软件来为孩子提供学习英语的良好工具。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尽管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在有趣的人物、约丽的色彩和滑稽的情节上,但他们在反复观看的过程中,就能熟悉英语的语音,并能自动地将语音与情节逐步地对应起来,这就为其进一步地学习奠定了基础。在观看时,成人不要反复询问“说什么了”、“什么意思”,也不要性急地为孩子讲解,而要鼓励他们根据画面来猜测人物对话的含义,模仿人物的评议。在此基础上,成人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猜,或者对照故事的说明和他们一起讨论,帮助他们逐步将对话和情节结合起来。在有条件时,也可以请英语较好的成人带着孩子一起看,重点聆听、了解、喜欢英语的目的。

此外,还可以利用英语歌曲、歌谣、儿歌的形式,使孩子有机会接触广泛的英语语言材料,获得丰富的视听经验。

育儿经验:重视三个“培养” 让孩子健康成长


育儿经验:重视三个“培养”让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普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我作为一名五岁孩子的母亲,也不例外。我总是满怀希望的按照自己的思路,按照自己认为好的教育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设计自己的“希望工程”。近日,认真读完《幼儿家长必读》一书,我对自己的育儿方法进行审视和反思,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认识:

一、重视孩子的道德培养

现在的父母多数是过多的重视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却忽视了品德教育;其实,品德的培养是孩子乃至一生的根本,是最不容忽视和小觑的。拥有了良好的品德,孩子才会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才能为今后的人生奠定好基础。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习场所。因此,我们要力求做好孩子的榜样,如孝敬父母,待人有礼有节,诚实守信,负责任有担当等。

二、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播种一种行为,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会收获一种命运。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小习惯成就大人生。我曾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育人的关键在于立德,而好的品德养成离不开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培养。对父母来说,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精神,应当是重中之重。在生活中,要有意加强孩子打理自己生活的能力和意识。(家长切不可当“保姆”)如按时起床、睡觉、不乱扔垃圾、自己整理玩具、饭前饭后洗手,主动和别人打招呼、有话好好说等。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家长要有耐心等待孩子的蜕变。看看孩子“化茧化蝶”的过程是痛苦的,也是享受的。

三、重视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是孩子成才与成功的前提条件,自信心可使孩子不怕困难,积极尝试,奋力进取,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成功的体验。一个缺乏自信,充满自卑的孩子,即使脑子聪明,反应灵敏,但在学习中稍遇问题和挫折就会停滞不前。因此,作为家长,要在平时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我家孩子原来胆子不大,更别说表现自我了,意识到了这点,我们刻意带她到各种场合去,刻意远离,让她去适应环境,鼓励她去幼儿园广播站讲故事,当小主持人。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有表现的欲望,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所以我们要不吝惜对孩子的表扬和肯定。对孩子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许诺的奖励要实现。享受到成功喜悦之后的孩子,对参与活动,表现自我的积极性便提高了,自信心也就更强了。

教育是一门艺术,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百分之百。让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每个家长一生的追求。因此,我们要多用真心、真爱去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引导孩子、培养孩子。

培养孩子好习惯的三个办法


一切培养习惯的行为都要首先顺应儿童的天性,让他在愉悦感中去慢慢形成。习惯既是一种表达人与人之间差异的相对的行为,又有其普世适用的绝对的价值标准。

要养成学习的习惯,而不是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学习样子的习惯;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在教条中刻板地重复某些行为的习惯;要养成好的品行习惯,而不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世故习惯……

面对一个有无穷可能的孩子,成年人应该有敬畏感,不要以为自己吃的盐多,就具有了指点孩子一切的能力。

——尹建莉

在我接触到的众多案例中,我发现很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情感习惯,等等。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认可“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这样的教导。

既然习惯最终会决定命运,那么,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拥有光辉的前程,好习惯的培养怎能不重视、不从小抓紧呢?于是乎,家长认真地制定出详细的作息时间表和学习计划表,有的还看似很民主地与孩子协商,征得孩子的同意后,由家长督促孩子身体力行地严格按计划执行。孩子执行得好,家长暗自欣慰:我儿未来无忧也!一旦孩子稍显松懈,甚至完全颠覆计划,家长便焦虑不安:天哪!这样下去还了得?将来还怎么成为人上人?不行!绝不能让孩子我行我素!

于是,家长采取各种办法试图把孩子拉回“正道”上。

办法一、讲道理,好言相劝:

“好习惯对你很重要,你一定要保持好习惯啊!”“这些计划可都是经过你同意的,你怎么能失信呢?”

办法二、行使家长的强制执行权。

力图摒弃孩子沾染的“坏”习惯,坚决地让孩子执行原规定,以剥夺孩子的其他权利相要挟。

办法三、怒斥甚至打骂。

软硬兼施好像都没有什么大的作用,因为无论哪种办法,孩子感受到的是不被理解、是被控制、是恐惧、是内疚、是无助、是愤怒……孩子年龄小尚无能力反抗,只能屈服,等到不满的情绪积累到青春期,很可能大爆发,那时亲子关系将遭到严重损害。难道我们培养孩子好习惯就是为了让他们失去快乐吗?这显然与我们的初衷是相背离的。

我们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本意是希望孩子好。但很多家长并不清楚好习惯的本质涵义,而只是为了好习惯而好习惯,所以屡屡让所谓的“好习惯”成为束缚孩子心灵的枷锁。问题出在哪里了呢?

1.家长不清楚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培养好习惯最主要目标,是帮助孩子培养出会使他未来人生美好顺利的品格——自制、负责、自主和爱心,即他是怎样的人,涉及一个人的能力和无能之处、他的道德架构、人际关系,以及如何做事。当他需要表现时,是如何达到要求的?他懂得爱人吗?他能负责任吗?他有抉择的能力吗?他对人有同情心吗?他能够发挥才干吗?他会解决问题吗?他能处理失败吗?

但是,不能教条化地理解上述目标,说到底教育的本质是使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一个不依附于他人而能为自己负全责的人,一个自然而成熟的“人” 。

有些父母很少考虑培养孩子好习惯的终极目标,仅仅依据其原生家庭的规则,或者教条化了的育儿理念,便要求孩子必须遵守。有些规则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合理的。

比如,有的家长认为必须让孩子养成懂礼貌的好习惯。家长的初衷是希望孩子懂得尊重别人,从而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然而,家长有没有想过,我们做到尊重孩子了吗?

看到孩子面对陌生人,没有主动开口打招呼,家长就着急地催促孩子:“快喊阿姨!”“快说谢谢!”生怕别人说孩子没礼貌,生怕自己被人认为教子无方。

见到陌生人,孩子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观察和确定面前的这个大人对自己有没有威胁,这是孩子自我保护的本能。还没等孩子做好心理准备,家长就突然打断孩子的这个审视过程,孩子是什么感受呢?既感到茫然无措,又害怕父母对自己不满,害怕失去父母的爱。我们家长无视孩子当下的感受和需要,逼迫孩子去做他暂时无法做到的事,这是尊重孩子吗?如果孩子很少感受到被尊重,他如何学会尊重别人?

还比如,有的家长要求孩子洗脚后必须自己洗袜子,哪怕孩子生病或者特别困也不能有例外;有的家长要求年幼的孩子独睡,不允许孩子害怕,无视孩子偶尔想与父母同睡的请求;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必须9点前入睡,不管在家里还是在亲戚家或在旅馆……规则里一旦出现“必须”的字眼,就很容易让自己和孩子陷入僵局,从而产生焦虑感,甚至强迫性行为。

2.培养好习惯,却没有遵循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

孩子从七八个月开始,特别喜欢扔东西翻东西;孩子自我意识萌发时,不许别人共享自己的东西;当三岁幼儿无法分辨幻想与现实时,往往会编织想象中的故事……家长若认为孩子有不爱惜物品、不懂得分享、撒谎等坏习惯,因而去阻止孩子,那无疑将破坏孩子与生俱来的心智和成长的动力。

另外,孩子的成长并非一成不变。有时乖顺懂事,有时刁蛮叛逆;有时彬彬有礼,有时鲁莽顶撞;有时关心小朋友,有时却喜欢挖苦别人……这都跟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有关,与习惯无关。所以,真正懂得孩子的家长会允许孩子犯错误,允许孩子的行为有反复,而不总是用“习惯”来框制他。

因此,家长有必要学习和了解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规律,即使不了解也没关系,只要尊重和顺应孩子的天性,做到不破坏,就已经不错了。

3.

家长不知道孩子要在高度的自律下才能养成真正的好习惯。

自律就是在内在的驱动下而采取的行为,即“我想要这么做,因为这么做对我有好处”。因为有强劲的内驱力,所以孩子的好习惯才可能长久地持续下去,且不易受外界的干扰。

如果好习惯要靠外在的压力与控制,即“你要我这么做,我因为害怕而不得不这么做”,那么,这样的习惯不会持久,而且压制越深,反弹越甚。一旦外力的监督减弱,孩子的行为就可能报复式地反弹。

举个例子,家长要求孩子控制好玩电脑和学习的时间。在有家长监督的情况下,孩子遵守得很好;一离开家长的视线,孩子便疯狂地玩电脑。有的孩子在小学中学阶段,玩的时间被大大压缩,学习的时间大大增加,结果成绩自然是很优秀,但考入名校后却再也不肯好好学习了,开始疯玩起来。孩子振振有词地说:“我要把玩的权利夺回来!”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其基本需求,一旦被压制到一定程度,他就要加倍弥补回来。

那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律呢?怎样让孩子内化好习惯呢?

最重要的还是要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生命成长密码自由地发展自己。尽管孩子的某些行为不符合我们成人世界的规则,但只要意识到那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必经阶段,与他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人没有任何关系,那么就放手让孩子做真实的自己。

家长能够处理好自己的家庭关系,并全然地陪伴孩子,关注他、理解他、欣赏他,孩子感受到了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接纳,他的内心才能建立起安全感。因为安全,孩子的内在是踏实的、开放的,不必卷入父母的关系中,不必担心父母嫌弃他或不爱他,他才能把全部的精力用于发展自我上。

若只从习惯上下功夫,意图矫正孩子的行为,效果基本不明显,而且也不会长久。

4.家长担心孩子若不严加管教,一旦养成坏习惯,长大后就可能变成社会的害群之马。

孩子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往往并非习惯本身的问题,而是孩子心灵的问题。孩子心灵的问题又源于家庭问题。

孩子长期受到父母的忽视或责罚,他对爱与归属感的需求无法在家里得到满足,于是,一方面借异常行为来发泄内心的空虚与不满,一方面向外界寻求心理补偿,这时就容易走上歪路。也就是说,一切问题源于不良的关系而非行为本身。因此,只要家庭关系正常,亲子互动良好,我们就根本不用担心孩子会变成坏孩子。孩子的不羁行为有可能就是他那个年龄段正常的表现。家长要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玩耍、交流,多尊重和理解孩子,相信他一定能成长为一个成熟而完整的人。

有一对夫妇就做得特别好。他们的儿子从小就是个淘气佬,隔三差五地捅娄子,学习成绩也不好,邻居和老师都拿他没办法。可就是这个出了名的调皮小子,竟然在高考结束后被北京大学录取了。这实在让周围的人匪夷所思、刮目相看。

人们在震惊之余也很好奇:这个孩子是怎么考进北大的?他的父母在教育他的过程中,又有什么样的高招呢?

父母的观点是,孩子调皮一点,野一点,是孩子的天性使然,与道德无关,所以不需要阻止。如果对孩子的行为反应过激的话,孩子往往容易变得敏感胆小,继而形成退缩行为。他们做到了无条件接纳孩子。

后来,孩子上初中时,父母发现孩子在桥牌方面特别有天赋,对决中,连某些成人高手都不是他的对手。父母便全力支持孩子的这个兴趣点。孩子上高中后,学习成绩也因此突飞猛进,最后考入了理想的大学。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下,无忧无虑地成长。他回忆起小时候都是美好和快乐的感觉。

当然,我并不是说培养好习惯不重要,相反,我也很重视孩子好习惯的养成。但问题的关键是,好习惯只有在孩子心灵自由的前提下才能内化为孩子美好人格的一部分。我们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体察孩子的心思,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相信孩子纯真的本质,理解他、尊重他、支持他,顺其自然,让孩子心灵舒展地做自己,尽情绽放生命的光

让孩子更有耐心读书的6个技巧


让孩子更有耐心读书的6个技巧

孩子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所以想让孩子安安静静地坐下来更有耐心地读书,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真是愁死了父母们,想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好像真难。实际上,一点都不难,下面就请早教中心专家为大家介绍下让孩子更有耐心读书的6个技巧。

第一,阅读提问法

如果孩子自己看不下书去,家长可以采用阅读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孩子的注意。不过有的孩子不喜欢家长提问,如果特别不喜欢,家长就不要打扰宝宝了。

第二,与宝宝共读一本书

与宝宝一起看书,可以增加宝宝看书的兴趣。与宝宝一起看书时,朗读要声情并茂,带有表演色彩,有的图书可以直接读,孩子也很喜欢。比如《一千零一夜》,有的书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进行一起再创作,这样可以吸引宝宝的注意力。

第三,自由阅读

宝宝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看的图书,父母不要一味地为宝宝安排。要随时让宝宝自己做主选择一些图书,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独立阅读的习惯,也能看到宝宝的兴趣和能力。

第四,猜猜认认法

在孩子读书的过程中,家长可以让孩子猜一猜书名和情节,或者猜一猜角色的语言和关键词等。这样不仅可以增加阅读的趣味,提高孩子对图画、文字以及符号转换关系的理解,还能培养孩子的推理和思考能力。

第五,自制图书法

家长可以选择一些比较生活化的照片或者孩子的动态照片来制成图书,这样孩子会更加感兴趣。

第六,延伸阅读法

家长可以把生活中的事件和故事连接起来,这样是角色阅读中使用较多的一种,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扮演角色,这会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想象力,还会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促进亲子关系。

育儿论坛温馨提醒: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这不仅可以让孩子认知到更多的知识,还能有效地培养亲子关系,促进亲子情感交流。讲故事也是一个好玩的游戏,只要父母能把握得当,就能有效培养孩子更有耐心地读书。

处理孩子间矛盾的三个锦囊


锦囊1:袖手旁观,让孩子们自己解决纠纷

当孩子与同伴发生纠纷时,父母应先让孩子学着自己处理。孩子在自己处理纠纷的过程中,才能学会人际交往的本领。父母的“袖手旁观”介入法,具体的操作可以是:

一、假装没有看到孩子的纠纷,继续忙自己的事情。

二、对孩子的纠纷,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样子。这并不表示父母完全不关心孩子的冲突,很多时候,父母凭经验可以知道有些小纠纷不用干预和调解,孩子自己能平息和处理冲突。

有时,家长的介入反而使孩子的小纠纷扩大化,有的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来帮忙了,就更“起劲”了,反而闹得凶。

锦囊2:“自然后果法”,让孩子在体验和反省中解决纠纷。

“自然后果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幼儿道德教育方面提出的教育方法。它是每当孩子有过失行为时,成人不要人为地去限制孩子的自由,而是用过失产生的后果去约束孩子的行为,从而使孩子明白其危害,并下决心不再重犯的教育方法。实践证明“自然后果法”具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独特效果,它远比单纯的说教或直接的斥责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锦囊3:规则内化,让孩子在范例模仿中解决纠纷。

孩子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父母在帮助孩子解决冲突的时候,提供具体的指导让孩子去模仿,是符合孩子思维特点的。有的孩子已经能分辨是非,但是不知道具体该怎样做。必要的行为指导和练习,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帮助孩子内化交往规则。

作为父母,要尽量地引导孩子宽容待人,理解他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纠纷,为他们将来与人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孩子上课不走神三个良方


1、提醒法

给孩子在文具盒醒目的地方贴上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上“思想集中”或者给孩子在文具盒醒目的地方贴上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上“思想集中”或者“专心听课”这样一些对自己有警戒作用的话,家里书桌前的墙上也贴上这样的纸条。无论是在学校上课还是在家里写作业,这些纸条都会对孩子多多少少起到一定的提醒作用。

2、想象法

虽然孩子有时会走神,但不代表孩子考试就会差。有些孩子在写作业时容易走神,但考试却非常认真。所以,在平时做作业时可以这样教育孩子:你可以把写作业想象成自己是在参加考试,要在规定时间内做完,这样可以使自己真正紧张起来,注意力也就集中了。

3、奖励法

跟孩子一起帮助他(她)制定一张详细的作息时间表,规定好时间及任务以及奖惩方式。如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并且始终是专心致志的,那么就可以给孩子打上一个五角星,累积到一定数量的五角星就奖励孩子一下:吃一顿肯德基或买一本他(她)自己喜欢的书。相反,如果由于分神而没有完成任务,那就要毫不留情地惩罚他(她)。

相信《让孩子不再敏感的三个小技巧》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