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采用模仿疗法矫正幼儿退缩行为的实施案例

05-20

宜未雨绸而缪,毋临竭而掘井。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我们都有会准备一写需要用到资料。资料一般指代可供人们参考的信息知识等。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既然如此,你知道我们的幼师资料有哪些内容啊?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案例:采用模仿疗法矫正幼儿退缩行为的实施案例”,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矫正,黎××基本上改变了孤僻的性格。现在,孩子情绪稳定,乐观积极,能主动来幼儿园,上课积极,乐于和同伴交往,在同伴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家长反映,现在我的孩子活泼可爱多了,各方面能力提高很快,为此他们多次感谢老师的关心、教育使孩子健康成长。

一、被矫正幼儿的情况分析:

1、幼儿的一般情况:

黎××:女,5岁半,幼儿园大班幼儿,该幼儿自出生后一直由其奶奶抚养,一直到入园前不久才由其父母领回家中,该幼儿文静、内向、胆小、性情孤僻、不合群。

2、问题行为的表现:

该幼儿刚入园时较胆小、性情比较孤僻、不合群,经过一段时间后,能在老师及同伴的带动和鼓励下参加一些活动,在语言方面,该幼儿基础较好,对音乐也较感兴奋,但是近来该幼儿经常哭泣或不肯来园,有时,不知在想些什么,坐在座位上一动也不动。

3、可能的原因:

1)该幼儿出生后一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母亲不太关心自己的女儿,据调查,该幼儿自小到大,一直由奶奶带着呆在家里,极少出去玩,更难与其他幼儿交朋友,现在虽然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是父母关系不和,母亲经常在外玩,父亲较孤僻,不太爱讲话,这就造成了家庭气氛沉闷,缺少轻松、愉快的氛围。

2)由于幼儿是插班生,因此和其他小朋友不太熟,有时,想加入到他们的游戏行列,但是没有人主动地请她,每一次都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加入游戏,比较被动,所以不能很好地投入游戏。

3)只要该幼儿不顺她母亲的意,她妈妈就又打又骂,造成幼儿心理紧张。

二、矫正前准备:

1、设计编制教育内容。

故事:亮亮和默默,兰兰哭了,兰兰懂事了。

游戏活动:出鼓传手帕,谁念得好,找朋友。

2、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在矫治前,

>教师通过家庭将矫治计划、方案告诉家长。使家长明确,并积极支持配合教师进行矫治。

三、矫正过程:

第一阶段:(第一周至第三周)

通过谈心和故事“亮亮和默默”等启发引导幼儿,使幼儿能模仿故事中的默默,勇敢、主动地和小朋友一起元,在此基础上,教师时刻和她保持亲密的关系,并让其他幼儿感觉到,从而使其他幼儿自内心发出想和该幼儿交朋友的愿望,私下里,教师发动几位能力强的幼儿和该幼儿做好朋友,带好做游戏,经过三周的努力,该幼儿变得活泼多了,也开口说话了,有时能主动和别人一起做游戏。

第二阶段:(第四周至第八周)

通过游戏活动“击鼓传手帕、谁念得好,找朋友”等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的愿望,充分发挥该幼儿的语言、音乐才能,增强她的自信心,经过多次活动,该幼儿的脸上出现了笑容,也能主动来幼儿园了,为了稳定幼儿的情绪,我又一次和家长取得联系,要求家长配合,协同教育。

第三阶段:(第九周至第十三周)

在日常生活中,请该幼儿多做一些工作,诸如:午餐汇报员、检查员、值日生等,多给她一些锻炼的机会。在幼儿讲故事比赛中,该幼儿有声有色的讲述赢得了第一名,从而奠定了她在其他幼儿心目中的地位。

第四阶段:(第十四周至学期结束)

逐渐巩固良好的行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渐渐减弱强化行为,使黎××幼儿在自然情境中自由和幼儿交往,并教育家长努力克制自己,改变教育方法,从而使幼儿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并乐于和同伴交往。

四、矫正结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矫正,黎××基本上改变了孤僻的性格。现在,孩子情绪稳定,乐观积极,能主动来幼儿园,上课积极,乐于和同伴交往,在同伴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家长反映,现在我的孩子活泼可爱多了,各方面能力提高很快,为此他们多次感谢老师的关心、教育使孩子健康成长。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案例:支持幼儿“意外”行为


晨间活动音乐响起来了,又到了我们小班早操活动时间,和往常一样,我站在台阶下面手把手地扶着小朋友下台阶。咦!今天怎么少了几个小朋友?我迅速抬头向活动室里搜索,突然发现匡匡、小舜、康康、小希等几个小朋友蹲在活动室走廊的墙角边,只见他们的手指在地上指指点点着,似乎都没有听见早操音乐。怎么回事?于是,我带着疑惑走近他们身边一看,原来他们发现了一只油菜西瓜虫,正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呢:匡匡说:“这是可能多脚虫,看它有许多脚。”边上的康康、小希等几个孩子凑近看了看,都不约而同点点头表示同意匡匡说的。但小舜不同意,他说:“这不是多脚虫,这可能是恐龙!”(这可能与他平时特别对恐龙感兴趣有关)。“不对,这不是恐龙,恐龙可大了!”小奇一边说,一边用手作笔划,他对小舜的看法表示否定。“那他到底是什么小动物呢?”一旁的越越提问。没有人回答,谁也不知道它是谁?------

思考:

“他到底是什么小动物呢”听着小家伙们的讨论和正在播放的早操音乐,刹那间一个念头在我的脑海里闪动着:生命的瞬间万变,赋予了生活的多姿多彩。如今在新《纲要》理念指导下以人为本的幼儿教育怎能再默守常规,一成不变!而且,新《纲要》中对幼儿科学教育又特别强调:“科学教育首先就是要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现在,孩子们专心致志地“研究”油菜西瓜虫不愿意离去,不正说明了他们的兴趣点所在?如果要做到尊重与保护幼儿的探索天性,那么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关注、理解孩子这一“意外”探索行为,敏锐地捕捉其中蕴藏着的教育、学习价值,做他们“研究”活动的支持者。而不应该为进行预定的计划(做操)而阻止他们的“研究”活动,打消他们对探索活动的积极性。

策略:

于是,我热情地上前询问:“哟!小朋友,你们在干什么呀?”“老师,你快来看这儿有一只虫。”越越看见我后马上激动地告诉我。“哎呀!太好了,你们知道这只虫叫什么名字吗?”我故意问他们。经过了刚才的讨论,他们都不敢肯定自己的意见,所以没有人出声了。“那我们先一起虫玩一玩好吗?”我提议。“好!”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叫声把其他小朋友也引来了。于是,我先请天天捉起小虫后再把小虫放下,让孩子们观察小虫怎么样了?像什么?当孩子们看到蜷缩起来的油菜西瓜虫时,有的孩子说像皮球;有的孩子说像西瓜;还有的孩子说像乒乓球。于是,我把这只小虫真正的名字告诉了他们,当孩子们知道这只小虫叫油菜西瓜虫时,大家都高兴地跳了起来。等到油菜西瓜虫的身体再舒展开来的时候,我再和孩子们一起简单的观察了油菜西瓜虫的形态特征(体长、形态、体色等),而对油菜西瓜虫的进一步了解留给了孩子们,我让他们回家寻找关于油菜西瓜虫的资料。第二天,许多孩子带来了有关油菜西瓜虫的资料(图片、文字、实物模型等)。于是,我们再一次对油菜西瓜虫进行了“研究”。最后,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又知道了油菜油菜西瓜虫的生活环境、习性、喜欢吃的东西、为害特点等等,他们对油菜油菜西瓜虫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通过这一由幼儿意外探索行为而引发的集体活动,丰富了他们的科学知识与经验,培养了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孩子们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时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

案例:浅析孩子犯规行为


观察记录:

在体育“小小飞行员”中,晨晨的小飞机是开得最快的一架,而且特别喜欢和其他幼儿相撞,为了避免相撞后出事故,考试开始“三申五令”的叫晨晨停下来,可不管用。晨晨只是停了下来做了个鬼脸后依然我行我素。于是,老师换了个方法,说道:“要小心啊,小飞机飞得太快不小心撞在一起会爆炸的,这样以来你的小飞机可就坏掉了,要进维修站休息不能出来开飞机的。”可是,晨晨仍玩得很疯。不一会儿,晨晨的“飞机”就与其他幼儿相撞了,结果摔倒在地上。于是,晨晨的“飞机”就让老师以摔坏了为由带到一旁休息了。可党其他幼儿接着玩时,晨晨又“呜呜”得飞了起来,老师提醒到:“晨晨,你的飞机因为飞得太快已经撞坏了,怎么还能飞呢!快去维修站吧。”晨晨听到后又开回了‘维修站’,晨晨一屁股蹲下来,但晨晨眼睛总瞟向其他幼儿。就在这时,其他幼儿也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的乱跑起来,随着这几个幼儿的大声叫嚷、捣乱,被老师请到“维修站”影响了其他孩子的游戏。就在活动无法进行时,教师又说道:“啊呀,让我来看看,还有多少架小飞机没有坏,看来这些小飞行员是最棒的,他们开的小飞机真安全,所以老师要为他们拍几张照,还要为他们发一枚小奖章才行。”刚说完,原本再“维修站”的几位小朋友(包括晨晨)马上又飞了出来,一个个飞得又稳又安全,还嚷着:“来势你看我飞得安全吗!”

观察分析:

我们时常责怪孩子不遵守纪律。其实,只要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就不难发现,孩子的一些违规行为实际上是可以通过老师或者是活动内容的改善可以得到控制和调节的。

一、研究孩子不守规则的背后是为了引起老师的关注

一般情况下,孩子表现自我往往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他们期待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对现在的孩子来说,由于在家都为独生子女,所以家中人的目光始终离不开孩子,在家长密切关注下长大的孩子始终有一种优越感,他们自认为,所有的人都会投以家长同样的关注于自己,此时幼儿的角色正是以多敌一,全包围式的。可是,当幼儿进入幼儿园后,角色忽然发生了转变,幼儿的自我优越感受到了威胁,不再是许多人围绕你了,因此为缓解这种情况,为了使老师能多给予些关注的幼儿就得想办法了。所以在这个游戏中,老师对遵守规则的良好表现没有给予注视、鼓励,而被请入“维修站”的孩子则有了被关注的机会,因此为获得同等的机会,孩子便不断的以违规来引起老师的关注。从那些因犯规而被“请走”的孩子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对于被“请走”,即被发现感到快乐。

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妥善的处理成了难题,既让幼儿对体育活动仍持有兴趣,又不影响游戏的继续开展。在这游戏中,老师的评价作了适当的调整,以欣赏孩子、称赞孩子的形式,即以“拍照”、“奖勋章”的形式给予守纪律的孩子加以肯定。这样,孩子们的注意力开始有了转移,更多投放在了守纪上来获得老师的关注。这样一来孩子为了得到关注表现出了良好的秩序,不仅保证了孩子能愉悦有序地体验游戏的快乐,也使幼儿养成了对纪律意识的建立。

二、孩子自觉守纪的妙招

孩子是任情任性的,当一个孩子发生违规事件时,是紧盯一个放弃一大批,或是面向大多数幼儿对他置之不理,还是……在现代社会中的孩子,由于受其年龄特点与家庭、社区的影响,当幼儿在利他、利我的秤杆上有所选择时,指针就偏向利我靠拢,那么怎样让孩子的这种思想得到淡化。在这种游戏中就有这样一个孩子,为了使之和其他幼儿一样自觉守纪,有一种集体意识在其中,不在以自我为中心,老师运用了各种方法。

晨晨是个好动爱玩的孩子,但他缺乏一定的纪律、游戏规则观念,以自我为中心,这与其独生子女的背景、家庭的娇纵、不断的满足其各种需要相关。在这个游戏中,晨晨一开始便横冲直撞,不顾及他人和自己的安全,缺乏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因此当老师认为晨晨的行为已有危及他人安全,需要阻止时,老师遍开始想方法提醒他了。起先老师用了命令式的方法,可是对晨晨而言不管用。因为在晨晨的意识中他并不服气,他不明白别人能够飞来飞去为什么他就不能“飞”,此阶段的孩子的年龄决定了他已有了自我意识,有主见不再是一味的承受别人的给予,他们有了一种刨根问底,好问“为什么”的潜质在里面。因此当晨晨没有得到原因后,他仍我行我素的继续游戏。接着,老师又使用了地二中方法“哄骗”,可是,此时的晨晨已进入了游戏中,并达到了高潮,因此晨晨心态仍处于高峰还没得到满足,这说明孩子的自控力还没有完善,无法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或行为调节过来,因此晨晨仍没理会老师的话。为了让晨晨不再危及自己和他人安全,也为了让晨晨得到一定的惩罚,老师又采用了第三种方法,转移视线。通过让晨晨进入另一个游戏情节中,使晨晨在老师的参与下,让他的心态进行了自我调节。可是,毕竟像这样年龄阶段的孩子仍是好动、好玩的,他怎么会甘于寂寞呢,因此,他想要继续飞行。于是,为了让晨晨明白自己进入“维修站”的原因,老师又提醒了他一次,这回,晨晨总算明白了,但孩子的天性仍是好玩的,而且,孩子开飞机进行跑步的游戏是最让孩子感兴趣的地方。因此,晨晨在“维修站”总是不时的看着别人。而最后的方法呢,显然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读大班的孩子已有了荣誉感,有了竞争意识,因此当他听到飞机开得安全,即守纪可以得到小奖章时,晨晨便又有了新目标,注意力也就随着转移,以奖章为目标了,因此在后面的游戏中能表现出好的纪律观念。

因此,在我们探究跃然为什么不遵守纪律时,就要善于发现、洞察其背后孩子门的需要与动机,这样才有可能成功。在组织游戏时,规则一定要适合孩子发展的需要。只有从不同孩子发展水平出发,适应不同孩子需要的规则,才是幼儿能去自觉遵守的规则。

案例:不轻易批语幼儿的游戏行为


案例:

班级上有一群爱美的女孩子,她们留着长长的头发,夹着漂亮的发饰。每当自由活动或是角色游戏时,她们都会聚集在“娃娃美容店”模仿洗头,按摩,做发型。可是这两次的角色游戏,教师却发现以前门庭若市的“娃娃美容”店这次却无人问津了。游戏场面一下子冷清了很多,四周围多了很多“无业游民”(无事可做的小朋友)。教师仔细观察了以前那些“美容师”,她们都改行了,如潘圆圆、陈诗滢到银行当营业员,陈佳薇、孙慧玲到茶馆当服务员;颜佳琪、王婉婧去幼儿园当老师……眼着顾客来了,美容院没有美容师,教师急忙请几个男顾客来当美容师,哪知这些男的美容师就是没有象女孩子那样细心地为顾客服务,一下子告状之声四起:老师,欧辉强不能当美容师,他的动作太用力了,把我的头都洗耳恭听疼了;傅茂贤不能当美容师,他都是帮振淮先,不帮别人洗……

唉,怎么办呢?期待下次游戏时以前的金牌美容师能回来。

可是,下次的游戏时,美容店竟然无人问津了。

反思:

为什么?原因何在?

教师悄悄地问了班级公认的“美容师”潘圆圆。原来都是因为教师的一句话惹的祸——

在一次游戏结束之后,教师看到陈佳薇披头散发,就批评玩“美容店”的小朋友,你们的美容店怎么搞的?顾客进去做美容要变得更漂亮,怎么你们的美容师把顾客变得这么难看啊?

虽然是大班的孩子,但是自理能力还是有限的,她们会模仿各种动作,但并不代表她们都会做好象扎头发这样精细的动作。要求她们在40分钟里完成洗头、洗脸、按摩、做发型等事情实在有点难。教师当时的顺口批评没有考虑到幼子的年龄特点,只从成人的角度看问题,以致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

对策:

在下次游戏中,教师应将这个情况如实向幼儿说清楚,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对孩子做发型的动作进行指导。重新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教育案例分析:行为偏差的孩子


一、案例背景

成长中的孩子,由于他们自身生理、心理健康尚未成熟,自我控制力弱小,没有经过良好的社会化、个人的人格具有严重缺陷等,就容易出现一些偏差行为。

小晴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小女孩。她的父母由于平时忙于工作,所以周一至周五都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较少与父母相处,每次放学回家,都是由爷爷接或是由邻居妈妈或爸爸来接。

二、案例描述

案例一:在让幼儿自由阅读自己从家带来的书时候,有幼儿向我告状,说:“小晴益智区里的铃铛。我马上让她放回去,她也比较听话的把铃铛放回去了。而且我还借由这件事教育其他幼儿,不要偷拿活动室区域里的一些材料,从而引出未经他人同意,不能拿别人的东西的道理。

案例二:在放学回家的时候,我提醒还没有从家里带书回来的小朋友,第二天带回来。当时小晴正与另一幼儿一同看书,等另一幼儿被接走的时候,她就自己一个人在那看书。但是等她爷爷来接她的时候,他竟然很自觉的想拿着别人的书带回家。我看到那本书要被她带走了,我就问她“小晴,这本说是你的吗?”他头摇摇说不是她的,后来我让她把书放回去,她也很听话的走了。

三、案例分析

结合对小晴行为的观察及年龄特点的分析,我认为:小晴的行为属于一种偏差行为。所谓偏差行为,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差异行为等。小晴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可见,小晴的行为偏离、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即幼儿之间正常交往的规则。其次,三四岁的幼儿常常分不清想象和现实,对于他人和自我的区别也不是非常明确。小晴对那些小东西很感兴趣,所以就拿走了。综合起来,导致小晴偏差行为的原因可能有:小晴对“所有权”概念理解模糊,对集体交往时的规则不太明确,自制力教弱,自己没有想拥有。

四、案例反思

在今后,我要多关注小晴这方面的事情,要对她灌输“所有权”概念的含义,并让她理解意思,还会让她多了解集体交往时的规则,同伴与同伴之间是怎么交往的,也要提高她的自制力,帮她减少甚至改掉偏差行为,让她能与同伴相处融洽,能有自己的好朋友。

案例:“问题儿童”的“问题行为”


张老师正在教小班小朋友一首新歌,大家都坐在椅子上不动,一边听老师弹琴一边学唱,只有丁丁在椅子上动来动去,他一会儿推推旁边的佳佳,一会儿转过身来,趴在椅背上,看着后面的墙壁发呆,张老师看了看他,没理会,没多久,丁丁突然站起来,跑到老师身边在钢琴上用力敲了几下,钢琴发出一串杂乱的音。小朋友都大笑起来,张老师生气地拉开丁丁,说:“赶快回到座位上。”丁丁边笑边跑回座位,但没一会儿,丁丁又站起来跑到窗户下,拿起柜子上的串珠玩起来,几个小朋友齐喊:“老师,丁丁又跑了。”张老师看了看他说:“不要理他。”说完领着小朋友继续唱歌。丁丁没有回头,自己专心的玩着。

从某个角度而言,丁丁的确是一个问题儿童,他会在“学本领”的时候突然跑开,专玩自己喜欢的玩具,也会因打人被其他孩子告状,他是班上令老师头疼的孩子,每天都要有一个专门老师看着他,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幼儿园是一个集体场所,在这个场所中,影响幼儿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规则,尤其在小班,建立规则意识,进行常规训练,是幼儿在园学习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是那些能遵守各种规则,听老师话的孩子,而丁丁恰恰是未被这些规则所“驯服”的孩子,喜欢自行其是而不愿听从老师的安排。于是,在要求“同一种声音,同一种行为”的环境中,他总是不断出现问题,成为一个特殊人物。

相信《案例:采用模仿疗法矫正幼儿退缩行为的实施案例》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的案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