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托班游戏活动的案例分析
今天到小小班去看活动,茅老师组织的是一个体育游戏<天睛了,下雨了>,目标是孩子能根据听到信号(老师说下雨了)跑到指定的地方(老师的旁边来)。茅老师是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教师,但她工作非常认真,这不,为这个活动她还作了不少准备呢:她给每个孩子做了精致的小鸡头饰。
活动开始了,由于活动前老师已戴了母鸡头饰,所以茅老师就直接问孩子:"我是谁?"孩子们争着说:"鸡妈妈,鸡妈妈...""那你们就是我的鸡宝宝了"可能是因为没想到我去的原因,看的出茅老师有些紧张,她匆匆地介绍游戏名称和规则:"今天我带你们做个游戏<天睛了,下雨了>,天睛了妈妈带你们到外面找虫子,听到妈妈说下雨了就要回到妈妈的旁边来,行吗?"孩子都说"好"。于是老师发头饰,组织游戏:"天睛了,快跟我到外面找虫子吃"于是孩子们纷纷地四散蹲下来找吃的,"下雨了,快到妈妈身边来"孩子们就马上跑回鸡妈妈身边。游戏反复了二.三次,我注意到总有那么几位孩子总在自己位子旁边跑来跑去,全然不管鸡妈妈的"热情呼唤",而且我从大多孩子的表情中发现,孩子对这个游戏兴趣不是很高,匆匆几次后,老师也就结束了活动。
应该说这个活动目标确定比较恰当,活动内容也符合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同时教师也准备了能引发孩子参与活动的材料,可为什么孩子兴趣不高,游戏不投入呢?活动后,我和茅老师及当时的配班老师坐了下来,一起帮着分析原因。
其实,孩子们都喜欢游戏,托班幼儿更是如此,可以说托班孩子就是通过游戏来认识自我,了解末知和形成经验。然而,托班孩子参与游戏有着和其它年龄段不一样的特点,不了解这些特点也许就是茅老师这次活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首先,托班孩子的游戏必须具有非常强的情景性,因为此时的孩子对游戏自主活动能力很弱,依赖于成人所引发的假想情景中,这就需要老师创设一定的情景,通过适宜的材料,用教师自身的夸张语言.表情.动作来引发来诱导孩子进入游戏的情景中,让孩子感受游戏,促进发展。在游戏中,茅老师准备了材料试图创设鸡妈妈带鸡宝宝吃虫子的情景,而她自身的语言,动作和表情却又冲淡了这些情
景性:今天,我带你们做个游戏叫┈┈。如果此时教师边嘴叫嚷着:咯咯哒,咯咯哒,一边走母鸡步进入活动室,这样活动一开始就能很好的诱发孩子的假想。老师也无须介绍游戏名称及规则,只需夸张的摸摸自己的大肚子说:我的肚子饿了,鸡宝宝,你们饿吗?今天天气很好,我就带你们到外面捉虫子去。然后把游戏规则渗透到情景中:等到孩子虫子吃的差不多时,鸡妈妈着急地喊:不好了不好了,下大雨了,快躲到我的大翅膀下面来,不然要淋湿了。很自然地向孩子提出了要求。
其次,小小班孩子的游戏还具有非常大的随意性,常常会根据自己的突发奇想来改变游戏的方式。我注意到有那么一个孩子(尽管后来和他一样跑的孩子较多,但他是首先发起者)总是在小鸡们吃虫子时他象开小火车一样跑来跑去,等到老师说下雨了,就坐到位子去。茅老师也关注到了这个孩子,然后在指导上却没有很好依据托班孩子游戏特点采取有效策略,先进行了简单的干涉:怎么回到位上去了?快到我这儿来!在干涉不起作用情况下,则采取忽视和放任:不限制,不支持,也不关注,任凭孩子的突发奇想,孩子的兴趣自生自灭。其实此时我想孩子一定有他很好的理由,我猜想他一定认为这样出去找虫子很慢,还不如开火车去的快,或者是虫子抓的太多,用火车装回去,或者什么也不是,因为托班孩子的很多的假想很多的突发奇想有时是缺乏逻辑性的,但尽管如此,孩子也会乐在其中。此时老师可以顺应其需求,巧妙地利用其需求:下雨了,晨晨开着小火车跑到妈妈这儿可真快。这样既鼓励了孩子的新变化,使孩子获得心理和生理上的满足,又间接对孩子施加影响,效果一定不错。当然,老师还可采用玩伴干预的策略,运用情绪化的语言,来影响孩子游戏的方向,帮助孩子积累积极的游戏经验:教师摸摸这些孩子的衣服,着急地说:不好,不好,你没有跑到妈妈这儿来,所以衣服淋的这么湿,这下要感冒了,这下又要打针了。相信这孩子在你的情绪感染下,也会转换游戏内容,同时也不会出现那么多孩子的盲目跟随了。
当然,我还认为,一个活动,那怕是一个简单的游戏,我们都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挖掘其内在的有意义的教育价值,在这个游戏中,老师有带孩子吃虫子的情节,对于这个"吃"字,托班孩子很少能发准这个音,老师自己可以一边吃一边念:吃虫子,吃虫,真好吃┈┈而孩子也一定会模仿跟着你念,这样一定也不会影响游戏的趣味性,当然,在游戏中你可别忙着纠音。同时,由于托班孩子游戏具有非常强的从众性,使他们在游戏中容易受其它人影响,就象看到那个孩子开小火车,很多人也跟着去一样,那么此时老师也可以添加一些随手可得的材料,如红积木,黄积木等洒在地上,教师说:那儿有红虫子,我们找红虫子吃,这样既可以丰富游戏内容,吸引"追从者"的分流,又进一步感知了红色黄色。
通过这次的讨论,我和茅老师及胡老师都意识到,只有了解托班孩子的特点,才可能较好的带出有价值的托班活动,也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使自己和孩子都得以成长和发展。茅教师表示,这个活动她还会到平行班去试一下,我相信,下次她一定会有更大更多的收获。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这天,我班展开了一个“爱我家园”的活动,并邀请家长们参加。小朋友和家长们翻阅报纸剪下了一张张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图片,收集了一筐筐废旧的纸盒、易拉罐、快餐盒……
这天,热情的家长们纷至沓来,孩子们拉着家长认真地观看。这时,教室中响起了月球和地球的谈话声,全场立刻安静下来。月球对地球健康状况的担忧让小朋友和家长们眉头紧锁。“怎样爱护我们的地球”一场热烈的讨论开始了。“不乱扔垃圾,不砍伐树木,不往江、河、海洋里到脏东西……”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家长们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几个孩子推着一箱箱收集来的废旧材料说:“老师,这些东西往哪儿放呀?”我引导幼儿动脑筋想想,这些废旧东西可以不可以再利用。孩子们建议制作玩具。于是,我们便开始举办一个玩具展览会。一时间,废旧的纸盒变成了一幢幢高楼,一个个酸奶瓶在孩子父母的帮助下变成了一只只冲锋枪和坦克车。一位小朋友拿着做好的高射炮,告诉大家:“这是用废旧干电池做的。那干电池污染环境可厉害了,千万不要乱扔。”究竟有多厉害呢?一位孩子的妈妈给大家做了生动的演讲,使我们大家真正了解了这方面的知识。当孩子们把亲手制作的玩具拿到展览会时,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有的孩子甚至拍起手来,家长也为孩子们的成功而兴奋。活动后,许多家长找到我,希望今后多搞一些这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并表示一定鼎立相助。
通过这个活动,我深深体会到:家长作为一种资源是不可忽视的。作为教师,我们既要向孩子学习,又要向家长学习。
评析
王老师在“世界地球日”开展了一次“爱我家园”的教育活动。教师只准备了月球和地球对话的录音带,其他教育材料和整个教育过程,都是在家长的参与下进行的。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一起动手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玩教具,举办展览会,还请具有丰富环保专业知识的家长为大家作了保护环境的演讲……。
一次家长、孩子、教师共同开展的教育活动,不仅教育了孩子,教育了家长,也教育了老师。王老师深有体会地说:“家长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是不可忽视的。”
还值得提出的是,家长们通过这一次活动,产生了参与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许多家长找到王老师,希望今后多搞一些这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我园轰轰烈烈地开展着,如何适应这突如其来的变革,对每位幼儿教师来说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已经习惯了预照事先制定好的教学进度备课、上课,习惯了自己是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习惯了凭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完成教学任务的我,一开始还真是“茫茫然不知所措”。但时代的前进容不得我迷茫,要及时调整心态,不然怎么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呢。在一次次的理论学习和每周学园的课改教学研讨中,我渐渐地了解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幼儿园新的课程观,我不断地思考着:在孩子们中发生了些什么事?我又做了些什么?这样做合适吗?是否对幼儿的发展起了作用呢?一个个活动案例,在我的脑海里像演电影似的闪过,一次次的反思,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示。
案例(一):
有一次,班级增设了捶打玩具后,漂亮的小球少了两个,但过了两天,丢失的小球又回来了。我觉得很奇怪,就此进行了一番“调查”,原来玩具是被鸿鸿带回家了,我轻声问鸿鸿:“你为什么把班里的玩具带回家?”鸿鸿一下把头理的低低的:“老师,我错了,我很喜欢班里的小球,我只是想借到家里玩两天就拿来还。”在了解了鸿鸿的真实想法后,我知道了孩子只是想借班级的玩具回去玩两天再拿来,并不是想把玩具“偷”回去占为已有。
反思:幼儿的这种行为,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些问题:“幼儿园的玩具可以带回家吗?”“如果可以的话,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比较好呢?”“可不可以通过这个契机来与幼儿进行互动,让幼儿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呢?”于是我让幼儿讨论:“想借幼儿园的玩具怎么办?”就这样:班级的“借物处”生成了,幼儿还一起讨论了什么玩具可以借;什么玩具不能借,商量了借物规则等方面的内容。在以后的时间里,孩子们通过了讨论“怎么样使借物处的东西更丰富”,从自已家里定期更换一些新玩具放在园里的“借物处”;通过了“玩具介绍会”向大家介绍自己带来玩具的特点及玩法。借物处变得越来越“热闹”起来,成了班级的“热门”区域,这样一来,既养成了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又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发展能力。
案例(二):
散文欣赏活动《梨子小提琴》:当我讲到小老虎正要吃小兔时,听到美妙的小提琴声时,就想去听音乐会而不吃小动物了。小朋友提出疑问:“老虎不吃小免的话会不会饿死啊?.”“老虎可不可以吃草啊?“老师啊,什么动物会吃老虎呢?”“狐狸吃什么啊?”就这样,集中活动变成了一场讨论关于“动物吃什么”的活动,可这是散文欣赏活动啊,我本想按原来的习惯把孩子的思维“拉”回来,可转念一想:这不正是新课程中提到的“幼儿在预设活动中的兴趣转移”吗?于是,我肯定了孩子们的说法:“你们说的都有道理,教师也想知道老虎能不能吃草?什么动物吃老虎?……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回去后想办法去找找答案好吗?”
反思:新“纲要”精神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我庆幸自己没有按以前的思维模式,一定要强求幼儿达到本次活动的预定目的。而是尊重幼儿的兴趣转移,后来,在家长及幼儿积极主动的合作下,幼儿收集了许多相关资料。生成了“你知道动物吃什么吗”的讨论展览区。你别小看这个小区域,这让幼儿又自发生成了:“你知道动物的爱好吗?”“你知道动物怎样过冬吗?”“……”等等的相关主题。很多幼儿乐此不疲的回家收集着相关动物的资料,我顺势引导幼儿设立了《动物世界》电视台,请小朋友来当小主持人,这样一来,幼儿的兴趣就更浓厚了。对动物的认识,有时比大人知道的还要多。对自身知识面的扩展及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案例(三):
生活活动《吃香蕉》:在吃香蕉时,我问小朋友:“你喜欢吃香蕉吗?”佳琳一边剥着香蕉时,一边回答道:“我喜欢吃香蕉,可是我爸爸不喜欢吃,我爸爸喜欢喝酒。”真是一石击起千层浪:“我爸爸也喜欢喝酒。”“我爸爸喝了酒后,肚子就变得大大的了。”“妈妈是不是喝了酒后,肚子大大的才生下我啊?”“小朋友可以喝酒吗?”“喝酒不好,会把吃下去的饭全吐出来”“为什么大人喜欢喝酒啊?”“喝酒好,喝酒会长高的。”“我也想长高。”幼儿立刻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喝酒这个话题了。我想不到幼儿对“喝酒”这个话题居然这么兴趣。可是酒对幼儿来说属于“儿童不宜”的产品。该不该制止他们的讨论呢?
反思:幼儿产生一些错误的认知,是因为周围的生活环境间接地对他们产生影响,而单纯的回避幼儿的问题。会让幼儿产生对酒的种种误导,比如:认为自己是因为妈妈喝了酒后肚子变大而生来下的或认为喝酒会长高的。既然这样,那何不让幼儿来个关于“喝酒”的调查。让幼儿对酒有个正确的认识呢?通过与家长的讨论,家长均表现应该重视幼儿的问题。并愿意配合幼儿的调查表认真回答问题。于是我把幼儿的问题设计成调查表分发下去。第二天,幼儿通过调查,带着各种各样的答案来了:“喝酒是不会长高,也不会生娃娃的”。“酒里面含着酒精。所以有时大人喝多了会醉。所以小孩是不能喝。”“喝酒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时大人们在高兴时或喜庆时会喝酒”“小孩不能喝酒,大人也不能多喝,喝太多了就对身体不好了,还可能会把肚子里吃下的东西吐出来,我爸爸就吐过一次。”幼儿们通过了自己的调查得到了答案,都觉得很兴奋,经过他们之间的交流与讨论。
幼儿对酒有了进一步较正确的认识。其中家长工作是很重要的,家长能正确理解与对待问题也是很重要的。说明了家园在教育理解与沟通上能取得共识。
通过一次次案例的反思,我渐渐的明白了:原来课改并不一定要绞尽脑汁地去想一些新花招,它就在实实在在的点滴的生活中。
2005年6月。在幼儿教育年会上,海味体育游戏“沙之精灵,作为本园海洋文化月活动展示内容之一,在幼儿园的三楼感统场地进行公开教学。今天,老师进行了试教。
老师为什么会设计该活动呢?是因为班级正在开展的“海之精灵”园本探索课程中就有一个“沙之舞”的主题板块,于是在玩沙、画沙、撒沙等系列活动后,老师针对沙雕的特点,结合幼儿平时已看到的沙粒随风飞扬、沙粒随浪滚动的特征,创设了该游戏,让幼儿扮演沙粒,在地上滚动后按要求进行人数组合造型。
体育活动的动作练习是一个重点,所以“能掌握直体滚动的动作要领,并在游戏中能进行直体滚动”老师把它作为第一点目标。考虑到幼儿对动作的练习是在游戏场景中实现的,老师创设了一个能激发幼儿情感的游戏活动即“沙娃娃之舞”、“沙娃娃之乐即沙雕游戏”、“沙娃娃之歌”,让幼儿在游戏场景中练习了动作,将枯燥乏味的体育基本动作练习渗透在富有情节、富有海味、富有地方特色的游戏中。而“幼儿能根据游戏规则,快速灵活的直体四散滚动”作为第二个递进的目标,老师该如何有效的去引导幼儿,和幼儿互动则成为本活动的一个难点。老师希望借助一块长长的床单,在整合的理念指导下,既要完成难点的突破,又要让孩子体验对沙雕制作的了解,体验沙雕的艺术美,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带着任务,也带着对活动的周全设计,老师开始了和幼儿的游戏互动。
二案例描述
片断一:
30名孩子两两结伴,各拿床单的一端,在海浪的音乐声中上下抖动着布,就像是一阵阵的海浪涌上沙滩,孩子们嘴里不停的发出欢快的“啊~”声,有几个小脸叫的通红。
随着音乐的变化,幼儿耳熟能详的“沙娃娃”歌声从录音机飘出,
幼儿自然而然的学着老师的样坐在床单上做起了准备运动,宛如海浪中的沙娃娃在欢快的舞蹈。
片断二
有了片断一中的游戏情景铺垫,老师引导道:“我们都是一个个快乐的沙娃娃,沙娃娃呀要和浪宝宝玩,滚来滚去,请你们到布上面去试试可以怎么滚,好吗?”幼儿自由的滚动起来,有的双手抱牢蜷起的双腿滚,有的直体滚,还有的翻筋斗,更有是两人抱牢滚,幼儿探索着各种滚动的方法。滚来滚去,好不热闹。
片断三
当老师发现一个幼儿滚动得特别快时,马上招呼其他的幼儿来看看他是怎么滚的。
请该幼儿示范他的直体滚动玩法,幼儿跟学。但是,没过一会,幼儿三三两两开始坐下不动了。
片断四
老师观察到这个情况后,马上说:“浪宝宝呀看见我们玩得这么开心,它悄悄的也动起来了,看!”老师加入到幼儿滚动的行列中,亲自示范起用长长床单盖一点在身上,滚动起来,布渐渐的裹住了全身,有快速滚动,从布里滚了出来。孩子们个个睁大眼睛,看到老师从布里滚出来,不由自主的拍起手。
片断五
幼儿都玩起了裹布滚动。有的幼儿躺在布的一端,快速的滚动;有的幼儿两人合作,从布的两端朝中间滚。但是部分幼儿遇到了难题,随着快速的滚动,个别幼儿把自己整个身体都裹在布里了。有个陈意样小朋友总是不能从布里探出头,旁边的黄哲略看见了说:“他死了,沙娃娃蒙死了。”其他幼儿哈哈大笑起来。老师一看说:“他没死,如果不快速滚出来,有可能真的要闷死的。快,我们来帮助他。”说完,老师推着他滚动,陈意样快速的从布里滚了出来。高兴的说:“老师,你再推,我滚,好吗?”其他幼儿也纷纷俩俩仿效玩了起来。
过了一会。老师引导幼儿坐下来交流自己在快速滚动中遇到的问题:“你在裹布玩时发现了什么?你又是怎么做的?”陈意样第一个把自己的困惑抛给了大家,他说:“每次,我滚着滚着,布就会把头都裹起来了。”“我也是。”“我滚得很快”,“你要把布
盖在肚子上再滚就不会了,看像我这样”“我发现从裹布滚,很好玩,我想滚得快一点,”“我觉的自己像沙子,被浪卷上了沙滩”……
片断六:
“沙娃娃真是太调皮了,小朋友也想和沙娃娃做个沙雕游戏,你们愿意玩吗?”
老师讲解游戏玩法、规则。请一个沙娃娃扮演沙雕手,沙雕手在念儿歌时,其他的沙娃娃必须在和浪宝宝一起滚动,当沙雕手说:我要#桶沙时,沙娃娃们应该快速的从浪宝宝身体中滚出来,找到朋友进行组合造型。幼儿活动了若干次后,全体唱着“沙娃娃”的歌离场。
三案例分析
1来自生活,艺术提炼
生活在海岛的孩子,对海沙并不陌生,他们用沙堆砌,用沙游戏,感受着沙的特性。案例以幼儿熟悉的物质为载体,通过让幼儿扮演沙娃娃,跳沙娃娃舞,唱沙娃娃歌,玩沙娃娃游戏,让幼儿感受沙的特性,模仿沙的随风飞扬、随浪滚动的动作,幼儿既不是被动的机械行进,也不是随意、无序、杂沓的行动,而是以理解为前提在积极、自觉的活动,体现出老师的教育来源于生活,灵感来源于生活的理念。。
2主体主导,全面互动
只有当学习者自己觉得学习活动是有意义、有兴趣的时候,他们的意识与行动才是统一的,才会表现出积极、自觉的行动。在片断一中,幼儿情不自禁的发出“啊”的欢叫声,把自己手中的布当作海浪,准备运动根本就像是在舞蹈表演,那么自然,那么娴熟。整个活动设计,教师创设情景在先幼儿体会在后,幼儿探索在前教师引导在后,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作用,就像是一个大人带领一群孩子在海边玩耍
(1)师幼互动
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师生互动的前提,教师注意营造轻松、温馨、激励的良好氛围,让孩子信任你、亲近你、愿意和你交流、愿意展示自己的动作。在活动中,老师始终以亲切的笑容、鼓励的语言激起孩子和老师的互动情感。在练习时,谁出现新动作,不停叫老师看)
在片断三
和片断四中可见,幼儿的探索与个别幼儿的动作示范,老师的介绍与老师动作的示范,这充分表现了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指导者,但双方不时在互动着。幼儿的单一的独自滚动探索——重点练习直体滚动——利用长布快速练习滚动——在游戏中表现练习的结果。从点到面,突出了重难点。活动以幼儿为主,挖掘游戏的潜在价值,使一个体育活动指向多个教育领域,在幼儿完成滚动练习的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和合作力。
(2)幼儿间的互动
幼儿间的互动。同伴间的互动相比较而言容易得多,但是要让孩子间有目的高质量的进行互动,教师就必须做个有心人,大胆的放手,为孩子提供互动的机会和条件。比如,片断三中,老师请幼儿坐下来,请一个幼儿示范他的动作,既是幼儿幼儿自由滚动后的正确动作展示,又是老师有目的让幼儿学习动作的做法,更是老师给孩子提供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再比如后面的长布单上的出现双人滚动等都是。不仅让孩子习得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孩子的社会性情感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3)材料与幼儿的互动
学习资源是学习的原动力,孩子在学习资源刺激下,会形成情境问题。因此,老师要全方位、多层次的为孩子活动提供所需的材料,创设良好的情境。在活动中,老师提供给幼儿一块长长的布单,随手可得的东西,在片断一中扮演了翻滚的海浪角色,孩子在扬上飘落中感受了海浪的涌动,有了自己就是一个沙娃娃的角色意识。长布单在片断三和四中,做为难点的突破辅助物,幼儿在长布中练习有方向性的滚动。在片断六的游戏中,它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幼儿在里面要快速的滚动出来,提升了游戏带给幼儿的乐趣。整个活动中,这块长布使幼儿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在已有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3教师的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瞬间知道该怎么做,是一种与孩子相处的临场智慧和才艺。老师通过孩子活动中出现的某一个典型性的表现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是无法估计和预设的,但可以做好思想和心灵的准备,它是需要老师的倾心关注。在这个活动中很好的体现了老师的教育机智。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时常会出现一些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消极因素。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发挥教育机智,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而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如片断五中,黄哲略小朋友看到陈意样被布裹得严严实实的,说“他死了”,如果老师不进行有效引导、不露痕迹的掩饰这消极的话,势必会有孩子跟说。老师巧妙的引导语,不仅避免了消极语言的出现,相反有效的推进游戏情节。正是因为老师的教育机智使游戏又顺利地进行下去了,而且内容更丰富,更逼真,更深入了。由此看来,幼儿教师能随机应变,将消极因素化这积极因素,是发挥教育机智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只要善于用真心真情去打动学生、引导学生,达到师生互动,教学过程就会变得趣味盎然。教师,就是一个“琴师”,只有工于“音律”,富于激情,弹准音符,学生这把“琴”才会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
四案例反思
1活动是否考虑到每个幼儿的体能不同。
我们说每个幼儿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性。那么在活动中,老师为了让幼儿达到滚动动作的练习,在三十分钟时间里,有二十分钟时间是幼儿在滚动练习。尽管老师采用坐下来讲解、观看个别幼儿动作的示范来达到动静交替的目的,但是,运动量总体来说无疑是较大的。那么《纲要》中“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是否在该活动的过程中完完全全地体现出来呢?
2体育游戏中合适的材料运用该如何延续它的教育价值,体现它的多用性?
该案例中的长布因其酷似海浪而深受幼儿的喜爱,不仅增加了游戏的兴趣,而且为活动的重难点突破立下了汉马功劳。那么在结束该活动后,如何有效运用此物,如何在以后的体育活动中进行一物多玩呢?幼儿的创造力经常会让成人感到吃惊,我想,是否可以借此次活动,在每天的户外活动时,师生共同探讨它的多种玩法,使幼儿在活动中既达到了锻炼的目的,又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同时,教师还应集思广益,除发挥本园教师、幼儿的智慧外,大力开发家长教育资源,共同开发一些适合幼儿的、有趣的、可以变化多种的玩法。
投放材料名称:新鲜蚕豆、毛豆
设计意图:
我们幼儿园的幼儿大多来自于农村,他们对农村的农作物比较熟悉,每年的五月份、九、十月份左右,有的小朋友就会来告诉我们,他们在家帮爷爷、奶奶摘蚕豆、毛豆,剥蚕豆、毛豆,吃蚕豆毛豆,可见蚕豆、毛豆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着,于是,我们就想到了在区角游戏中投放新鲜的蚕豆、毛豆。
设计目的:
通过让幼儿对新鲜蚕豆、毛豆进行探索活动,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
活动准备:发动幼儿收集新鲜的蚕豆、毛豆、牙签
活动过程:
幼儿收集来的新鲜蚕豆、毛豆都带有壳,要用蚕豆、毛豆来制作,必须让幼儿将蚕豆、毛豆剥好,因此,我们就为幼儿创设了“生活劳动区”,提供蚕豆、毛豆芥让幼儿来剥,在活动中,我没有直接指出什么方法好,什么方法不好,而是在一旁观察他们,看他们是怎样剥蚕豆、毛豆的。
观察一:
胤胤小朋友在剥豆中的表现,他的指甲较短,他挑好毛豆芥先是拿在手里看并找在哪入手,当他选准了地方,就用手指抠毛豆芥,抠得手都发红,可毛豆还是没有剥掉,于是,他东张西望地看其他小朋友是怎样剥毛豆的,看到有的小朋友已经剥了许多豆,他突然站了起来,到柜子里拿来了剪刀,用剪刀将毛豆芥两头剪掉,再用手指去剥,豆豆剥了出来,他可高兴了。
分析:
生活活动是幼儿的一种重要学习资源,幼儿通过学习而成长。过去我们一直以为,只有有序的、系统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幼儿在学校学习的应是这样的知识。而生活活动则由于其单调、琐碎,常被老师所忽视。诚然,幼儿在学校中学习一定的系统的知识是必要的,但是,日常的生活知识对幼儿也是有意义的。
日常的生活虽然只是一件件简单、琐碎的劳动,但是在这简单方式的劳动中蕴含着自然和科学的规律及原理,凝聚了日常人们聪明的想象与创造。历史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生活的启发。当幼儿在模仿习得这种劳动技能时,他们同时也感受体验前人的智慧创造,并由此促进引发了自己的智慧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胤胤小朋友通过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用剪刀来剪开毛豆芥剥豆,解决了他不能抠开毛豆芥的问题,在活动中胤胤小朋友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及快乐。
观察二:
佶佶小朋友看到毛豆芥就说:“我在家一直帮奶奶剥毛豆的”,一边说一边就剥了起来,只见她又快又好得将毛豆剥了出来。
分析:
生活学习常常是一种重复性的劳动,通过劳动学习,可以锻炼提高幼儿的身体能力,促进幼儿技能的发展,尤其是手的精细动作的发展;可以锻炼培养幼儿行为的目的性、坚持性等意志能力,在习得掌握生活劳动技能的同时,幼儿的独立社会能力也逐步形成,这也有利于其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在从事劳动及获得劳动成果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情绪等等。在剥毛豆活动中佶佶小朋友不仅仅锻炼了剥豆的技能,获得的并不仅仅是一些生活常识,她的认知、人格都同时得到了发展。总之,生活劳动对幼儿成长的意义是全身心的。生活学习是幼儿成长的一个途径。
观察三:
等到每位幼儿都试过之后,我就组织幼儿共同讨论:你是怎样剥毛豆的?然后请大家说说,哪种方法好。
我把毛豆芥放在桌子上,孩子们接二连三地来演示后,讨论开始了:
“胤胤小朋友的方法好,他手指钾短,用一把剪刀把毛豆的两头剪掉再剥,那就可以剥了。”
“剥不掉,用牙齿咬,剥起来就快。”
“不能用牙齿咬,这样太不讲卫生,豆芥上有细菌。”
“用剪刀剪,这样慢,可以把豆芥边上的茎拉掉再剥,很快就剥掉了。”
“我觉得一样也不用,就这样用手剥最快。”佶佶说。
孩子们各抒己见,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关键是在讨论中他们的认识在不断清晰。
分析:
以探究的方法学习生活劳动的技能,使幼儿学得更主动、自由。在以往的幼儿园劳动学习中,教师习惯以达到某种劳动结果为目的,常用传、帮、带的方法教幼儿学会熟练运用某种劳动技能,这种劳动活动常常成为一种单纯的机能学习,劳动学习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一些日常的生活劳动,成人通常有一套习以为常的方法,但幼儿往往不受此限制,他们会好奇地想象试用许多新的方法。因此,劳动生活有较多自我发挥、创造的余地,更应成为一种主动学习的活动。
同时,幼儿剥毛豆的劳动活动具有自主学习的特点。在剥毛豆前,我并没有要求幼儿运用何种方法,而是为幼儿创设条件,鼓励幼儿探索剥毛豆的方法。通过集体讨论活动,让幼儿讲一讲,究竟什么方法好,什么方法不好,同样也没有一种预定的结论,而是让幼儿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对某种方法的感受和认识,帮助他们归纳和总结那些零碎的经验。这样的劳动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也有益于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总评:
生活不仅是幼儿生命的组成部分,而是幼儿成长的摇篮。从幼儿的特点看,幼儿期发展正处于生活适应的阶段,幼儿的生活与学习本来就是不可分开的,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是学习的内容。幼儿年龄越小,与生活联系往往越紧密。生活学习应当成为我们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是幼儿学习中的一种不竭资源,也是教师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充分创设条件,指导他们参加各种生活劳动,学习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在劳动活动中锻炼孩子们的各项技能、生活常识,发展他们的认知和人格。
喜欢《案例:在 秋 天 里》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案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