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不要心太软

05-27

不容争辩,当我们化身为孩子们的老师,我们需要经常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而教育笔记可以帮助老师总结课堂上的不足。你了解如何写出优秀的教育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随笔:不要心太软”,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又是午睡时间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帮助下依次轮流小便,然后陆续到午睡室午睡了。周可昕小朋友也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安静地上床睡觉,一会儿就进人了梦香,看着她熟睡的可爱笑脸,不仅使我想起了刚开学时的情景。

人园初,她爸爸就告诉我们,由于家人的宠爱,使她养成了一个不太好的习惯,就是每天睡觉必须吸着奶瓶入睡。第一次进寝室,由于好奇心,小朋友们都自愿上床了,她也跟着上了床并很快睡下了,可一会儿就爬起来叫道:“我要吃奶,我要吃奶”,没达到目的就开始哭了,看着她那乞求的目光,我很想把奶瓶拿出来让她喝一点(上午入园时,她放在小书包里背来的),可转念一想,不行,要是今天让她喝了,那明天、后天``````怎么办?在家养成的坏习惯不能让她在幼儿园再继续下去,现在正是一个关健的转折点,一定要狠一狠心帮助她改掉这个坏习惯。为了不影响其他小朋友午睡,我就抱着她到另一间房里,和她说一些其他事情分散他的注意力,并抱着她边来回走动边哼着小曲,很快地她就在我的肩上睡着了。后来的几天,虽然每天午睡前她都会说:“我要吃奶,我要吃奶”,但一天比一天有好转,她不再哭闹,只是嘴里说说,我就用各种方法引导她想一些别的事情,放学时及时与家长沟通,表扬并鼓励她的进步。就这样,经过两周的磨炼,她改掉了这个吃奶睡觉的坏习惯。

从这件事情上使我认识到:在处理有些事情时,不能心太软。记得上学期也有一个吃奶瓶睡觉的小朋友,由于我没能坚持“恨狠心”,使他在两个月后离园时还吃着奶瓶睡觉。平时我总认为我们托班的孩子太小,应多给他们照顾,多为他们着想,他们提出的要求基本都能得到满足,有时连批评他们都觉得不忍心。通过这件小事,证实了在工作中,一定要做到该批评时就批评,该“狠心”时就“狠心”,不过要注意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小朋友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里,在各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教育随笔:不要违反规则


教育随笔:不要违反规则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活动之一,游戏可以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到很多知识。可是在每次活动中,总有一些孩子有意或者无意的去违犯游戏规则。

今天的户外活动中,我们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时,大部分幼儿都手拉手围成圆圈作粮食囤,四名幼儿在圆圈里面扮猫,其余的幼儿扮老鼠在圆圈外面。老鼠要设法钻进“粮食囤内偷“粮食”(皮球),幼儿把偷到的“粮食”放到老鼠洞中。

游戏开始了,扮猫的四个幼儿非常灵敏,四个幼儿东窜西蹦,玩得热火朝天。这时一只球正好滚到作粮食囤的李光浩的脚边,李光浩顺势把球踢出了圈外,这个动作正好被我看见。于是在下一轮的游戏中,我让李光浩和另三名小朋友扮猫。我和小朋友一起拉手作粮食囤。这时,正好有一个皮球滚到了我的脚下,于是我也一脚把皮球踢开了,这是立刻有几个坚持正义的幼儿大声喊道:“李老师犯规了,李老师犯规了”。这时,我故意做出检讨的样子,低下头说:“我不是故意的,我错了,”。显然理李光浩也看见了我的举动,脸儿刷得就红了。我大声喊道“李光浩,我不犯规了,你快点捉老鼠。”

在接下来的几轮游戏中,李光浩小朋友东非常遵守规则,一次也没有犯规。

孩子在游戏中有意或无意的不遵守规则时,需要我们及时提醒,只要我们提醒的方法得当,他们很快就会改正。

教育随笔:我不要吃


在给孩子分点心、水果时,总会听到孩子们会为了一块面包、水果而发生争执。一天,这样的事情又一次上演,我看到两个孩子紧紧的拉着半块苹果,说个不停。我轻轻地走到两个孩子的中间,摸摸他们的头说,“不是还有一块多吗,为什么你们两个都喜欢拿这块苹果。”两个人异口同声的说,因为这块苹果看上去光滑,可是哪一块苹果皮上一点一点,我不喜欢。听了孩子们的说法,我也开始仔细打量了这两块苹果。确实是和孩子们说的那样。

还有一次,老师的话音刚落,其他小朋友都拿着自己的点心津津有味地吃着——豆沙包,唯独轩轩一个人认真地看着这个豆沙包,不敢张嘴。我走了过去,“轩轩,今天下午的豆沙包很好吃,你怎么不吃啊?”“因为那只包子不好看。”我看着这个包子,有点纳闷。“那它哪里不好看,你能告诉我吗?”“它的上面有痕迹。”有了轩轩的提醒,确实豆沙包的表面上留下了深深的点心夹的痕迹。

从这两个孩子的事例中,我们完全可以明白孩子对任何物体都有审美的标准,他们会用特殊的方式去看待。每个孩子都有追求自主选择的权利。于是,我们也把这几个事例在班级交流日中和其他的老师共同协商这件事情。班级的老师通过共同沟通后决定让每个孩子自由挑选水果和点心。在一次次的实施中也发现他们并不会应为可以自由选择而将有苹果皮、包子等外观而影响食欲。其实在孩子的眼中的世界跟成人截然不同,他们看待事情的眼光和角度不一样。就像有的孩子觉得有痕迹的包子不好看,有些觉得这是包子衣服上的花纹。小小的事例,让我们可以感受到只有随孩子的意愿选择时,他们会更投入更用心。

教育随笔:不要轻易否定孩子


我们班的琦琦是一个特别喜欢画画的小女孩,一有时间就喜欢自己拿着彩笔在纸上绘画。有一天她拿着自己“精心制作”的一副《美丽的春天》给我看,满怀希望的想得到我的表扬,当时我见了她的画,皱了皱眉头,不屑的说了声:“你能重新画一副吗?”此时琦琦低下了头,垂头丧气地说:“好”,突然,我认识到了自己说出的话伤害了孩子的心,便和琦琦说:“刚才老师没有好好看你的画,来让老师再仔细看看。”于是琦琦不情愿的把画给了我,“原来琦琦的想象力这么丰富,画的真好,如果琦琦能在草地上画一些小蜗牛,天空中画一些小鸟和太阳那就更棒了!”琦琦看了看我:“老师真的吗?”我肯定的点了点头,琦琦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不经意间自己差点就扼杀了一个孩子的积极性,更使我认识到不要轻易的直接否定孩子,即使他做的再不好,也要试着对他进行鼓励,先稳定孩子的情绪,然后引导他逆向思维,多方位思考。要多考虑孩子的感受,我会不断改进,让孩子们幸福的成长。

教育随笔:不要教导孩子以牙还牙


教育随笔:不要教导孩子以牙还牙

最近这些天,总是有小朋友向我“告状”,说丁丁小朋友打人了。我悄悄地和丁丁询问原因,丁丁却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我妈妈说别人打我,我一定要打回来,不打回来,妈妈就不要我跟着去旅游了。”我心想,怪不得最近老听到小朋友说丁丁打人。

今天小金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丁丁一下,她挥手就打了下去,还喊着“她打我”,小金在一边哭的很伤心,我过去问了小朋友,都说小金没打人,小金也哭着说没打人,我想两人坐在可能是不小心碰了一下,但丁丁就是固执地说“她打我。”

小孩子在交往中难免有磕磕碰碰,这是孩子的世界,我们要用孩子的眼睛去评判看待,有时成人在旁参与把事情化大了,使得孩子有了错误的观念,只要碰她一下,她就觉得打她,让孩子时时刻刻都警惕着别人,对孩子的交往能力发展肯定是不利的,有时有的孩子只是出于友好拍一下同伴,这在我们成人看来很普通的一件事,但不同家庭教育出的孩子就有不同的解读,以前小怡也常常因为别人碰了她一下,就误解为被人打了,到老师这告状,我们通过几次观察了解就发现了只是幼儿间无意的肢体碰触,如做操后面小朋友碰了她的背,两人坐一起时,一位小朋友拉椅子起身时由于幅度大一点,手与手碰了一下,我们向小怡解释了这是小朋友不小心的,我们有时也会有不小心的时候,你只要请她以后注意一点就行了,慢慢地她也清楚了:哦,小朋友不是故意打我的,只是不小心碰到了。当然,有时碰疼了,撞到了,那么我们也该好好安慰受伤者,让闯祸的幼儿去抱抱受伤的孩子,安慰安慰她,培养孩子的爱心、同情心。在这里小怡她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但是丁丁小朋友被家长灌输了“还手”的观念后,孩子由于本身判断是非能力差,再加上这样的观念,本来一件小事也会变大事。

“打人,还手”,无限循环必将恶化孩子间的关系,双方因无法达成一定的平衡,最终不论打人还是被打者的利益都无法得到保护和补偿。所以,最好的解决方法是要求孩子共同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家长一方面要教育孩子不能打人,另一方面应培养孩子通过合理渠道解决问题。从更深的层次讲,还手的孩子会养成自己的利益必须得到及时补偿的习惯,容易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社会的集体规范;反之,教育孩子不还手有助于培养孩子宽阔的胸襟、冷静处理问题的能力、协调人际的方法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教育孩子“以牙还牙”只会弄巧成拙。与其让自己的孩子和同学之间成为敌人,不如想办法让孩子成为朋友。小小忍让,培养孩子宽广的心胸,这才是为人父母之道。父母宽容的美德在孩子成长的岁月之中必将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孩子将来的人格特征。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他们都还只是一棵小树,犯错是在所难免的。给人改过的机会,就是给自己机会。

教育随笔:不要小瞧了孩子


今天冉冉有一个让大家惊讶甚至佩服的地方。昨天傍晚放学之前,我们布置了一个树叶添画的回家作业,还帮每一位幼儿准备好了材料。今天早上交上来后,发现冉冉居然交了三幅树叶添画。一问,原来一副是爸爸做的,一副是妈妈做的,一副是冉冉自己完成的。昨天晚上还下着大雨,他们三个人吃好晚饭一起去摘树叶,一起去买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回家一起做。创意都是自己想的,冉冉的画都是自己完成的,并没有大人帮忙。这是怎样的教育方式啊!我们都很佩服!是啊,本来树叶添画这个作业是有一定难度的,除了动脑还要动手。有些家长就一手包办;有些家长就照着我们给的例子依样画葫芦。可是冉冉一家却别出心裁,交上了令人满意的作业!在“树叶添画”这个事件上,冉冉父母的教育方法真的很好。知道一个小孩子自己动手确实有点难度。可是如果爸爸、妈妈、宝宝每人一份,一起围在桌子边,一起动手做,遇到问题可以一起商量但是自己动手。孩子一个人做会没劲,都是家长做那孩子能学到什么呢?可是冉冉他们一起做,就有很大的区别了。不仅完成了作业,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自身产生自豪感;还增进了父母,孩子之间的感情,这可以一次难得的亲子活动啊!

教育随笔:要不要谦让


我们班的孩子最喜欢区域游戏,这天孩子们正在“忙碌”中,响起了一片争吵声,我马上走近去一探究竟,孩子们便七嘴八舌的嚷开了:“老师我们小超市这里人太多了!是我们先来的,乐乐和越越他们是后来的,应该不在我们这一组。”还没等我说话,乐乐接着说:“我好久没玩小超市了,我想在这里玩。”原来孩子们是为了争取游戏资格而吵闹,看着大家僵持着,谁都玩不成,我就说:“要不你们再商量一下,那边的图书区,益智区也不错哦!”话音刚落,原本小超市里的浩浩和佳佳马上提出他们要去其他组,浩浩和佳佳刚走,其他的孩子也都高兴的玩了起来。

这个问题看似圆满的解决了,但是却引发了我深层次的思考。首先,我认为浩浩和佳佳早就选好了活动区,该退出来的不应该是他们。孩子们一旦在游戏和交往中出现需要协商和谦让的情景时,让步的总是这几个乖巧的孩子。长此以往其他的孩子就会觉得这些孩子就应该谦让,而不懂得理解他人的需要。

活动结束后,我先找来乐乐和越越告诉他们所有的事情都有规则要懂得先来后到,我组织全班幼儿讨论如何解决选择区域的问题,最后大家达成了共识,对待幼儿间的冲突教师也不要简单化,要看到其中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有针对性的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教育随笔:批评不要随便出口


批评不要随便出口

今天阳光灿烂,孩子们在户外玩,一会儿陆秋彤跑过来说:孙老师,朱致远打我!我一瞧,朱致远撅着嘴,一脸的不高兴。我走过去:朱致远,注意点啊!显然我的语气有些不耐烦,因为朱致远平时总爱招事。又过了一会儿,邵敏琪跑过来对我说:孙老师,朱致远拧我。怎么又是朱致远。我心里嘀咕着。当我看到他时,他只是低着头,像是等待着我的批评。我扪心自问:我是否应该采用另一种教育方式呢?于是,我轻轻叫过朱致远:朱致远,刚才怎么了?他理直气壮地说:他们都抢我手里的玩具,我不给,他们就抢。我就不给!我看看他手里的玩具:呀,真好看,我也想跟你玩,好吗?他高兴地点点头。我一边和他玩,一边自言自语:如果想跟你玩的小朋友都加入进来,咱们更开心了。朱致远听了我的话,很快就把刚才那几个孩子找来一起玩了起来。听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我为刚才的教育取得成功感到很欣慰,同时我也意识到:这又是一次良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我对孩子们说:玩具好玩吗?孩子们齐声说:好玩。朱致远有玩具让大家玩,咱们谢谢他吧。于是,许多幼稚的声音一起说:谢谢朱致远朱致远低下头不好意思地笑了。

这件事让我思考着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我们每天可能都在处理类似的问题,但每次我都没有认真想过:我平时的教育行为是否有问题?是否让孩子接受?孩子是迫于老师的严厉接受的,还是心甘情愿接受的?朱致远,你注意点啊!这句常说的话不是批评却暗含批评,暗中已经将朱致远放在犯错误的位置上。一时的效果换来的却是孩子与老师的陌生感,这样的教育不能深入孩子的内心。我们确实要思考:批评不要随便出口!

教育随笔:不要随意吓唬孩子


教育随笔:不要随意吓唬孩子

幼儿正处在身体技能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发育过程中可能会对各种各样的事件产生恐惧,精神带来压力,会加剧他们的内心冲突,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失去平衡,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记得放学时有这么一幕:孩子不知为了什么拼命地哭,母亲在旁边哄他,无济于事。母亲显然用了不少办法:说好话;给他东西吃,但是都不管用。最后,母亲实在不耐烦了,大声说:"叫你哭!再哭我就走!让拐孩子的把你抱去!"这一下,孩子哭得更加厉害了。那位母亲二话没说,扭头就走,孩子见状,慌了神,赶紧追上去,边哭边喊:"妈妈,别走,不要扔下我------"

我看了这场面,心酸酸地。作为母亲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对待孩子非要来恐吓他吗?父母是孩子最最可信赖得人,孩子从出生起,就对父母有特别的眷恋,有一种安全感。那位母亲的恐吓话,殊不知给她的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是成人无法想象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所有的父母们,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要再胡乱吓唬孩子,给孩子以正确的评价,还给他们一片晴朗的天空吧!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教育随笔:不要心太软》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随笔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